區塊鏈身份驗證方案
❶ 區塊鏈跨境交易在什麼階段進行身份驗證
交易發起階段。
區塊鏈發展仍處於新興階段,人才的培養還需要時日,依靠底層技術特性,能夠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進行追溯和交易。
區塊鏈是一種帶有數據散列驗證功能的資料庫,區塊,就是數據塊,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組合成一種鏈式結構,並利用密碼學演算法,以分布式記賬的方式,集體維護資料庫的可靠性,所有數據塊按時間順序相連,從而形成區塊鏈。
❷ 去中心化DID身份認證的應用解析
去中心化DID的目的,是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支持在多個網路中共享ID,實現互操作性,從而構建更好的web生態。前一章節 去中心化DID身份認證的技術解析 ,介紹了DID基本的技術原理,這一章節,我們簡單描述幾個DID的使用場景。
現在人們已經習慣微信掃碼登錄,或是支付寶授權登錄等,這樣就可以用微信賬號、支付寶賬號直接登錄到第三方網站上。所以我們的個人信息是由微信、支付寶保管,相信這些大網站不會崩潰,也不會泄露我們的數據等。但「大數據殺熟」現象就是一個反例,網站利用我們的數據,操縱著我們的支付,這是用戶信息中心化管理的弊端。
以小學生入學登記為例,家長報名時需要出示戶口本(證明這小孩戶口是在當地,也確實是家長的娃)、房產證(證明房屋是該家長的,該房屋也確實歸屬於所屬校區)外加其他結婚證、疫苗接種證明等。這些證明都是紙質的,都是由相關部門蓋章確認了的。只是使用的時候很麻煩,家長需要把所有證件都帶上,萬一丟了補辦也很繁瑣。
微眾銀行實現的「粵康碼」與「澳門健康碼」互通項目,就是基於區塊鏈+DID技術實現了跨境身份的認證,使得前往澳門的內地旅客,除了提供核酸證明以外,只需申領「粵康碼」即可輕松過關,無需再次填寫澳門本地的健康碼。
再以買房為例,在買房前期,售樓處會要求購房者先出示一個資金證明(比如存款>500萬),這樣的話購房者就需要將好幾個銀行的資金挪到一家銀行,湊夠500萬後,再開具一個證明給售樓處。對購房者來說,資金在幾家銀行間來回挪動就是損失,同時也泄露了金額數目。
如果採用DID就會便捷很多(前提還是多個銀行、購房者、售樓處都已經在區塊鏈上注冊了DID),流程如下圖所示。
購房者手裡有多個銀行所給的銀行存款證明VC,他可以將這些VC中的金額合並,之後加上零知識證明ZKP的proof隱藏具體的數目,簽名後轉成VP發給售樓處。售樓處驗證這個VP的正確性後,並驗證零知識證明ZKP的proof的正確性,確認購房者擁有500多萬的資金,但卻不知道具體數目。
伴隨著IoT設備的種類擴大,物聯網的數據也逐漸豐富起來,但物聯網設備的安全,及物聯網數據的可信度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如果能以DID給物聯網設備進行身份標識,就可以控制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並從源頭確認數據的可信度。
以工廠的機器為例,每個機器都由其製造商賦予了一個DID。當機器運轉時會產生大量的生產數據,可以將這些生產數據(非敏感的)進行簽名,將數據、簽名結果和DID一同保存在區塊鏈上。
機器的製造商可以根據鏈上數據得知機器的運行情況,便於更好的售後保養服務。
當企業需要貸款時,銀行可以根據區塊鏈上的生產數據,並結合機器製造商的背書,判斷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評估貸款風險。 (這也算是區塊鏈跨多方機構使用的一個場景)
以雲網盤數據共享為例,如果我想要把網盤上的一些照片發給出版商,就在雲網盤上申請一個鏈接,並加上一個訪問密碼,交給出版商去訪問。出版商拿到這個號碼就能取回照片,但這個密碼可能給其他人重復使用,就導致我的照片被泄露了。
採用DID方式,可以相對安全地將數據共享給使用者,如下圖所示(前提:數據保管方、數據方、用戶都在區塊鏈上注冊了DID).
本章簡短地介紹了DID的幾個使用場景,也是我目前收集到的。但紙上得來終覺淺,以後可以嘗試多種DID,並挖掘出更多真實應用。
❸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身份驗證是怎樣的
具體大概就是對用戶輸入的身份證及駕駛證信息進行驗證,將通過驗證的身份證及駕駛證信息標識為有效,將沒有通過驗證的身份證及駕駛證信息標識為無效,更多精彩應用問題可以關注中芯區塊鏈服務平台,進行實時了解
❹ 區塊鏈數字身份如何驗證
應該填寫個人的身份信息,實名制,頭像昵稱,手機號,支付寶,掃臉,還需支付一元錢,即可身份驗證
❺ 區塊鏈和數字身份的關系
本文翻譯自: https://www.gsma.com/identity/the-relationship-between-blockchain-and-digital-identity
「身份」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微妙的不同事物。《牛津英語詞典》簡潔地將其定義為「一個人或一件事是誰或什麼這一事實」;ISO29115更傾向於更廣義的定義:「與實體相關的屬性集」。
因此,身份不是一種單一的特徵,而是一組因關系而異的屬性,而且這些關系的多樣性可以通過確證提高被聲明的身份的可信度。
在物理世界中,這是相當簡單的。例如,政府機構可以證明公民的照片、姓名和地址;這些信息可以通過銀行或電信供應商進行的身份檢查得到證實,這些銀行或電信供應商受到監管,以「了解客戶」,從而增強與給定身份相關的屬性的可信度,從而增強身份本身的可信度。
數字身份需要以類似的方式發揮作用,但數字世界的性質使其更加困難。
特別是,數字身份所面臨的一些關鍵挑戰包括:
這些需求也是區塊鏈背後的基本構建塊。
用戶的數字身份在區塊鏈中可以表示如下:
在這里,用戶的身份作為一個自聲明塊開始進入區塊鏈,其中包含用戶的身份屬性(散列)和用戶的公鑰,所有這些都是用用戶的私鑰簽名的。在此階段,對用戶身份的信任程度處於基本水平。
其他實體(例如與用戶有關系的銀行或電力供應商)也在區塊鏈中表示,它們具有自己的散列屬性和公鑰集。這些實體可以通過簽署與該關系相關的用戶的特定散列屬性來與該用戶建立關系。例如,如果用戶斷言的屬性值與Passport Office記錄的值相匹配,那麼Passport Office可以對經過散列處理的地址、姓名和主題照片進行簽名。
當在區塊鏈中為用戶建立越來越多的關系時,對屬性的准確性的可信度(因此身份本身)就會自然地增長。此外,隨著涉及用戶的事務越來越多(其他用戶或實體驗證或信任用戶的散列屬性),身份的「信譽資本」也會增長。換句話說,對身份的准確性的信心會增加,對身份背後的人的可信度的信心也會增加,這是基於他們在網上做了什麼——所有這些都是透明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區塊鏈看到。
如果用戶和實體之間的任何關系發生了變化,可以在區塊鏈中建立一個帶有加密簽名時間戳的單獨塊,從而使任何新的驗證程序都可以在加密保護的序列中觀察以前的關系和當前的關系。
用戶交互的任何服務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正如Eve Maler曾經指出的,「一個0%安全性和100%功能性的應用程序仍然是一個應用程序,但是一個100%安全性和0%功能性的應用程序是沒有用的」。
在區塊鏈中表示數字身份的塊使用與用戶關聯的公鑰進行標識,而相應的私鑰是用戶需要保持受保護的憑據。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公鑰可以被認為等同於用戶ID,而私鑰則等同於「密碼」或生物特徵。
然而,公鑰不是一個方便的「用戶id」,而私鑰也不是很容易記住的東西(比如密碼)或用戶固有的東西(比如生物特徵)。安全地存儲私鑰以確保它不能被其他人使用,同時能夠輕松地使用它來斷言相關的標識,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一種解決方案是引入錢包的概念,通過錢包用戶可以自斷言其屬性並管理其公鑰和私鑰。然後,可以通過更方便的用戶ID(例如用戶的MSISDN)識別這個錢包,並使用傳統的多因素身份驗證機制解鎖它。然後用戶可以證明私鑰的所有權,從而確認他們的身份。
Mobile Connect是支持此類錢包的理想框架,它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簡單的身份驗證方法,既方便又安全。
移動連接管理錢包和區塊鏈管理身份分散的方式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提供數字身份,並以一種「方便安全」的方式提供給用戶。
❻ 在區塊鏈中使用的是什麼方式確定其身份
在區塊鏈中,金窩窩集團認為四使用公鑰和私鑰來識別身份的。
公鑰和私鑰還可以保證分布式網路點對點新型傳遞的安全。
在區塊鏈信息傳遞中,信息傳遞雙方的公鑰和私鑰的加密與解密往往是不成對出現的。
❼ 馬雲區塊鏈私人隱私怎麼設置
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技術,區塊鏈的私人隱私設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馬雲可能會在自己的區塊鏈上設置以下幾個方面的隱私保護:
1. 身份驗證:在馬雲的區塊鏈上,個人用戶可以通過身份驗證來保護自己的隱私。這意味著只有經過身份驗證的用戶才能訪問特定的信息。
2. 加密數據:馬雲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加密個人數據,以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這種加密技術可以確保只有授權的用戶才能訪問數據,從而保護用戶的隱私。
3. 匿名交易:馬雲的區塊鏈上可以設置匿名交易功能,使得用戶可以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況下進行交易。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用戶的隱私。
4. 限制訪問許可權:馬雲可以設置區塊鏈上的訪問權缺銀限,只允許特定的用戶或組織訪問特定的信息衫扮伍。這種方式可以確保只有授權的人才能訪問敏感信息,從而保護用戶的隱私。
總之,馬雲可以通過身份或或驗證、加密數據、匿名交易和限制訪問許可權等多種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區塊鏈私人隱私。這些措施可以確保用戶的數據和隱私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