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市場區塊鏈應用場景
① 百萬億資管市場 金融科技下半場的「大生意」
百萬億資管市場 金融科技下半場的「大生意」
當前,我國金融 科技 發展步入快速成長階段,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深化金融 科技 應用。從全球的發展趨勢來看, 科技 在資管領域的運用已成為主流。2017年開始,美國華爾街中的投行、基金公司等逐步進入數字資產管理領域 ,摩根大通更是在去年就強制要求其新進資產管理分析師學習編程語言,而學習數字演算法和機器學習也被提上了日程。
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 科技 步入「深水區」,資管 科技 有望成為金融 科技 的又一個突破點。
資產管理面臨「四重疊加」新形勢
有數據顯示,2012年到2016年監管風暴來臨之前,我國資管行業總規模保持著強勁的增長態勢,5年內,迅速從20萬億元擴張到100萬億元。
不僅如此,我國目前已經放開外資對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限制,允許51%的控股比例。於是,海外的資管巨頭也迫切希望進入我國市場以分享行業發展紅利,國內機構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說,當前,我國資產管理行業面臨著「四重疊加」新形勢,即經濟轉型攻關期、金融開放深化期、 科技 驅動加速期及行業改革關鍵期。
特別是在 科技 驅動加速期,雖然開拓了新的金融場景和流量入口,但是 科技 金融模式還是過於單一,多局限於移動支付、線上發卡、互聯網理財、消費金融。對此,京東數科CEO陳生強表示,資產管理全行業已達到125萬億規模,而互聯網理財當前只有10萬億規模,佔比不到10%;信貸業務全行業有150萬億規模,而在線信貸當前只有3萬億規模,佔比僅2%;即便發展最成熟的移動支付業務也僅占支付清算行業規模的10%。
金融 科技 將成資管行業新引擎
資產管理業務具有兩大特徵,即以「資金池」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最小經營單位;「資管產品」同「管理人」是天然分離的。
從邏輯上來說,管理人沒有義務為其他出資者的本金收益提供擔保,也沒有剛性兌付的義務。這使得資產管理行業從誕生起就不依賴受託人信用,而強調管理人勤勉盡責和投資者風險自擔。
因此,李東榮認為,資管行業需進一步提升資產管理市場供給質量和水平,有序推進金融 科技 在資產管理領域的應用,扎實做好投資者權益保護和風險教育工作。
《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明確提出,資產管理領域在資管新規出台之前,非標投資、剛性兌付、層層套嵌、資金池等操作手法極具金融行業特性,且信息透明度低、線下依賴度高,盡管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是這種業務模式比較單一,技術要求並不高,風險也更大。因此,導致很多資管機構行業 科技 化、數字化的意願並不是很強烈。
「資管新規出台之後,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成為趨勢,不但百姓的理財觀念需要更新,資產管理行業的模式也急需升級。」陳生強認為,在資管行業,金融機構需要一整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來提升整個價值鏈的數字化水平。資管機構則需全面提升五大能力,即尋找優質資產的能力、產品設計能力、投研能力、風險定價能力和敏捷交易能力。
資管新規落地後,理財業務新規、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相繼發布,同期多家銀行相繼宣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2019年被市場視為銀行開啟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元年。中國建設銀行行長劉桂平說,目前我國資管產品中,銀行系資管規模超過一半,其產品的高質量發展對資管行業舉足輕重。
劉桂平也強調,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未來發展必須培養強大的金融 科技 應用能力,依託先進有效的金融 科技 完成資管產品全生命周期、前中後台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做好客戶管理和關系維護,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
建信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志晨說,金融 科技 將成為資管行業發展的新引擎,推動行業實現從「經驗投資+統計投資」到「科學投資+智慧投資」的轉變,助力資管產品與投資個性化需求的精準契合。
不僅賦能業務 科技 手段還有新任務
面對 科技 金融快速發展,特別是在貨幣環境比較寬松的狀態下,總有一些不具備資質的機構和個人試圖利用違規借來的信用進行交易,或謀求非法獲利,該如何實現風險控制和資管監管?
金融壹賬通投資一賬通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潘玲表示,傳統的合約管理模式存在人工摘錄效率低、操作風險高且耗時長等痛點。同時,還高度依賴業務及法律人員定期人工查看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合約履約情況難以監控,更難實現實時監控風險。要打破這些痛點,智慧型產品應做到「標准化、標簽化、智能化、自動化、流程化」幾點,用先進手段打破信息壁壘,實現底層資產穿透,規避合約造假風險;並進行智能比對和識別驗真,進而實現合約管理全流程的線上化和智能化。
如金融壹賬通推出的ALFA智慧合約雲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將合約底層資產要素入鏈,並結合密碼學技術、獨創的零知識證明庫和可授權加解密等機制,實現底層資產的登記與追蹤,使利益相關方實時清晰了解鏈上真實資產狀況。該平台還將合約模版調用和編輯生成、簽約、履約全過程在區塊鏈登記,簽約各方作為區塊鏈節點,可自動同步合約數據,實現簽約留痕和合約「保真」,奠定安全、可靠的交易基礎,大幅降低交易風險等。
潘玲表示,現在各家金融機構都十分重視金融 科技 的賦能作用,但對於從業者來說,僅用 科技 對業務進行賦能還不夠,尤其是內控流程不能僅靠紙面規定和人員自律,還要對經營管理也進行賦能。唯有如此才能全面提升金融機構服務效率和風險防範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來說,就是讓 科技 起作用。」中國 社會 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說,「金融的供給側改革就是大力發展金融 科技 ,而隨著資管新規落地,進一步改革開放,金融改革將進入新時代。」
② 通聯數據董事長肖風:靜待認知智能在資產管理行業「花開」
科技 資管「浪潮奔流」
2011年之前,肖風是基金業內最有影響力的總經理,老十家公募機構的創始人之一,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的掌舵者。而在2015年以後,雖然仍然是浙商基金的董事長,但他最為行業所認知的是在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前沿技術上的「鼓與呼」。
在肖風看來, 科技 對於資管行業的影響和推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已經發生,碩果累累,第三個階段,正在發生,憧憬無限。
第一個階段是通訊技術時代,通訊技術的發展,讓資產管理行業進入信息時代。新的時代開啟,萌生了一大批 財經 訊息公司,不過,技術的發展、行業的進步,大浪淘沙,最後的勝利者寥寥,但卻是在行業中享有難以撼動的地位。
第二個階段是大數據分析時代,面對浩瀚資訊海洋, 科技 成為乘風破浪的武器, 科技 被當做工具來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幫助,推動資產管理行業高效、便捷地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為投資拓展廣度、挖掘深度。
第三個階段,則是認知智能的時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在逐步深入資產管理行業,兩者的結合是化學反應,但是,肖風表示,目前仍然是極為初步的階段。「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人工智慧在圍棋上的應用,AlphaGo在19*19的空間中,駕馭多端變化,所向披靡。但是,投資千變萬化、縱橫交錯,人工智慧還遠不到窮盡其變化的階段。不過,正因為尚未窮盡所以滿懷期待。未來一段時間,我們或許將跨越那個臨界點,看到認知智能應用在資管行業的指數級增長。現在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用時間和實踐等待巨變的來臨。」肖風表示。
對於行業中存在的質疑,即 科技 資管時代,會不會淪為 科技 的比拼,主觀能動的智慧反而退居其次,肖風的觀點明確,就是 科技 將會在基礎層面為資產管理提供支撐。
擁有 科技 的支撐後,基金經理、研究員應該將有限的寶貴時間投入到行業新知識學習,而目前佔用他們大量時間的基礎性工作,比如財務報表建模,比如對宏觀、行業和個股未來趨勢預判中的各類數據收集、統計和計算等,都可以交給機器去做,以騰挪出大量時間來做有價值的工作,比如參數的調整、前提假設的優化等,從而藉助認知智能提升投資效率。肖風表示。至於投顧業務, 科技 更是能幫助標准化和多樣性的兼得,扎實邏輯基礎上的「千人千面」的智能投顧,只能靠 科技 來實現。
信息數據服務「正當其時」
回顧通聯數據的創設,肖風指出,當時,對於通聯數據的期待,多是從資產管理行業邏輯出發,即為信息數據服務開拓應用場景,彼時是通聯數據的「1.0時代」。
資料顯示,當時的通聯數據,雲集了一批資產管理和金融 科技 交叉背景的大咖,但是其主線,仍然是偏向資產管理行業的場景應用 探索 。
但是,近期,通聯數據開啟了「2.0時代」,即基於已經明晰的應用場景,進一步開展技術能力提升和商業化推廣階段。近日,通聯數據完成了9年以來的首次「換帥」:具有全球資產管理行業資深經驗的王政宣告卸任CEO職位,由公司原首席科學家、微軟前資深技術專家背景的蔣龍接任。前者的履歷中,資產管理行業的經歷豐富,而後者的背景中,技術專研的色彩更濃。
「前端技術的商業化推廣,特別是面對日新月異的認知智能技術,技術和應用絲絲入扣,更需要兼而有之、有所側重的能力。通聯數據的『2.0時代』需要管理團隊擁有更強的技術背景,進一步展現前沿技術在資管行業的賦能效應與應用成果。董事會高度認可蔣龍豐富的金融 科技 研發背景,能助力通聯數據在新發展階段走得更好。」肖風表示。
肖風認為,真正的技術革新,不應該是重復建設、淪為「內卷」,而應該是開拓創新,做的是做大行業「蛋糕」的增量工作。
事實上,回顧通聯數據的設立初衷,肖風要做的生意,就是增量的生意。「當時,行業內好奇通聯數據要做什麼?是不是復制別人的業務模式、發展歷程?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那就是不做行業中『某某第二』的定位。 科技 發展有其規律,一旦在格局形成的領域,希望以重復建設超越對手、成就自己,最終其實是『內卷』的角色,不能為行業格局帶來清風正氣。」肖風介紹稱。
正因為如此,肖風和通聯數據希望抓住的是, 科技 浪潮帶來的「蔚藍深海」。
另外, 科技 賦能投資,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對數據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嚴苛要求等問題無法繞開:技術如何獲取數據?數據如何保持安全?如何應對不同金融機構的個性化需求?對此,肖風表示,通聯數據實踐的是基礎數據導入+SaaS標品+混合雲定製的多元化解決方案,按資管機構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通聯數據對於合規性和安全性的保障,就是採用混合雲的辦法,資管機構的數據在私有雲上,我們會把數據提供給資管機構,但是對方的數據並不會倒流到我們這里來。安全、合規是信息數據服務的立身之本,通聯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已經獲得行業各方的認可。」肖風表示。
③ 區塊鏈土地經營權資產管理系統開發公司有哪些
區塊鏈的實際應用還是挺多的,國內的土地經營圓旁權流轉市場主要是地方性質的,存在較大的信息不對稱,給投融資雙方帶來了不便鋒讓
在英唐眾創的區塊鏈土地經營權資產管理系統開發方案里,系統可以為跨區域的土地流轉提供基於區塊鏈的信息信任基礎,還在流轉過程中定義了多種角色,提供多方共同參與的土地數據驗證、信息存儲、交易結算電子憑證等功能,幫助土地經營權更安全更便捷地銀腔局流轉
④ 券商探索區塊鏈等應用 金融科技投入持續加碼
近日,多家券商表示,正將金融 科技 的能力滲透到實際業務中,比如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可以應用到資管ABS業務、投研體系以及機構服務中,並進行數字化改造,金融 科技 正成為券商重點布局的戰略方向。
金融 科技 滲透傳統業務
對不少機構而言,金融 科技 對傳統業務的滲透,變得越來越快。在過去業務模式的數字化改造中,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已日漸成熟。
廣發證券(港股01776)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孔維成表示,當前金融 科技 是公司布局的重要戰略,在資產管理的投資決策中, 科技 與資產管理正加速融合。「在具體的資管計劃產品中,我們已經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搭建智能ABS雲平台,利用 科技 平台對業務流程中產生的資金和業務變化進行有效數據傳輸和風險監控,同時也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修改。」
7月4日,在北京舉辦的 科技 博覽會上,華泰證券正式對外發布了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據了解,該數字服務平台涵蓋了投行項目、投資分析、金融產品等多個模塊,為機構交易、資產管理等機構客戶需求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興業證券董事長楊華輝近期也公開撰文表示,公司將加大金融 科技 投入力度,客戶服務、市場分析、風險定價方面開展創新嘗試,進一步提升公司中後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楊華輝認為, 科技 與證券業的結合將從簡單的應用轉變為更加深度的融合,未來券商機構也將更多重視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興領域方面的應用。
據了解,近年來,券商機構越來越希望將傳統外包出去的金融 科技 業務內化到公司自身去完成。有券商人士分析表示,由於券商內部涉及數據較多、產品和業務流程較長,外包的 科技 業務很難理解實際的業務模式。未來核心 科技 金融平台的建設將會滲透到投行、研究、資管、主經紀商、機構服務等各個業務板塊,通過對沉澱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解構,也可以為傳統業務的價值創造給予技術輔助。此外,這類平台打造成功後,也可以將這樣的數字化模式對外輸出,既可以為機構以及普通客戶提供服務,同時也可以增加 科技 平台本身的業務價值。
機構金融 科技 競爭激烈
由於對金融 科技 戰略的日益重視,機構之間競爭的「 科技 含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6月起,已有多家券商順應監管要求增設首席信息官(CIO)。在業內人士看來,券商首席信息官的增設,將在未來券商業務和技術融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除了增設首席信息官,券商在金融 科技 方面也在加快招兵買馬。據悉,今年6月,廣發證券、海通證券(港股06837)、東方證券(港股03958)等多家券商放出數十個金融 科技 相關崗位,職位涵蓋大數據工程師、AI應用工程師、數據挖掘崗、雲計算工程師等多個技術崗。
同時,作為公司重要戰略,機構在金融 科技 方面投入的資源也越來越多。據2018年券商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18年,98家券商信息系統投入金額高達130.67億元,同比增長16.89%。其中,國泰君安(港股02611)、長江證券、中信證券(港股06030)投入金額超過5億元,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平安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港股03908)投入金額超過4億元。
一位中型券商相關負責人表示,金融 科技 越來越演變為機構尋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除加大投入外,金融 科技 顛覆傳統業務模式,也需要從業人員在思維和觀念上進行轉變。
「業務的數字化改造並不是純粹將業務搬到線上,而是通過深刻理解業務邏輯來應用金融 科技 場景,提升業務效率和風險控制,並通過智能技術來提供創新和優化的服務。」上述券商人士認為,未來行業可能會出現一批具備金融 科技 差異化服務的特色券商,行業也會圍繞金融 科技 的能力高低而形成新的市場格局。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⑤ 現在有哪些區塊鏈項目值得投資
現在區塊鏈被很多盤玩臭了,已說道區塊鏈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騙子。其實現在區塊鏈在很多行業已經開始研究落地應用,例如物流,醫療等方面。投資的話一方面可以從應用落地這方面,不過成本太大,技術要求比較高。另外就是挖礦,雖然收益會比較慢,但是還是比較穩。不要相信那種收益高,回報高的各種盤。誘惑越大,坑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