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緣分鏈區塊鏈
『壹』 佛法講究緣分,到底什麼叫有緣人
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佛心的人不去看眾生的錯;只看到眾生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枉談「佛」字。要認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的事情,也要看清楚事情的後果,因為你要對那個後果負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對己對事負責,便是與佛有緣。
『貳』 佛教中:緣是什麼意思請詳細解釋
我們常說的「緣」,是佛教理論的精華。我們學佛的人,在有為法,事物的因果關系中承認因緣的存在,它是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種規律。
宗喀巴大師在《緣贊》中寫道:「因視一切依緣而有,故不陷入絕對有無。這是救世佛陀之言,所向無敵原因所在。」佛陀從來沒有說過「絕對」的話,有因緣就有,沒因緣就沒有,任何地方都不承認「絕對」。所以世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研究佛,也沒有辦法來推翻他的觀點。這是佛陀非常偉大的地方。不陷入絕對的「有」或絕對的「沒有」,不產生無明的執著。
「緣」分內外兩種。
外緣起,說的是有為法的一般因果關系,是可以通過世俗的分別智和直覺經驗可以認識到的因果規律,比方說俗話說的種豆得豆,種瓜得瓜。還有其他自然科學所掌握的各種事物的因果關系。我們常說結善緣,說的就是要有好的外緣起。
內緣起,說的的是有情生命的生滅,流轉的因果關系。是佛地的現觀直覺智和邏輯思辨所達到的認識對象,世俗經驗很難證明。我們說有情生命就像一個閉合的圓圈,今生只是其中的一小節,循環往復,隨著業力因果在不斷流轉。圓圈的引力中心就是貪嗔痴,因為貪嗔痴,有情生命沿著軌道本身往復,即生即滅,反復無常,你們說這是不是就是一個痛苦?要擺脫這種輪回痛苦,就要有像脫離圓圈軌道一樣的超速度,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解脫。
緣起,除了上述一般性含義之外,還有一個只有中觀論使用的特殊的哲學含義。宗喀巴大師在《中論大疏理海論》中對「緣」從相連,相依,相對三種含義做了更全面的解釋。
拓展資料
佛身即法身
大般涅槃經卷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梵行品第八之六中有經文:「見佛性者。非眾生也。」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中佛說:「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於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淫慾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於淫慾。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善男子。此閻浮提林微尼園。示現從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東行七步唱如是言:我於人天阿修羅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見已驚喜生希有心。而諸人等謂是嬰兒。而我此身無量劫來久離是法。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脈骨髓之所成立。
嬰兒走七步
隨順世間眾生法故示為嬰兒。南行七步示現:欲為無量眾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現:生盡永斷老死,是最後身。北行七步示現:已度諸有生死。東行七步示:為眾生而作導首。四維七步示現:斷滅種種煩惱、四魔種性。成於如來應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現:不為不凈之物之所染污,猶如虛空。下行七步示現:法雨滅地獄火。令彼眾生受安隱樂。毀禁戒者示作霜雹。
出家降魔
我於閻浮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然我已於無量劫中成阿羅漢果。為欲度脫諸眾生故,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以草為座,摧伏眾魔。眾皆謂我:始於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官。然我已於無量劫中久降伏已。為欲降伏剛強眾生故現是化。
隨順世法
我又示現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眾皆謂我有大小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報,悉無如是大小便利、出入息等。隨順世間故示如是。我又示現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無飢渴。隨順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諸眾生故,現有睡眠。然我已於無量劫中。具足無上深妙智慧遠離三有。進止威儀。頭痛、腹痛、背痛、木槍、洗足、洗手、洗面、漱口、嚼楊枝等。眾皆謂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無此事。我足清凈猶如蓮花。口氣凈潔、如優缽羅香。一切眾生謂我是人、我實非人。我又示現受糞掃衣,浣濯縫打。然我久已不須是衣。眾人皆謂:羅睺羅者是我之子。輸頭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處在世間受諸快樂。離如是事出家學道。眾人復言:是王太子瞿曇大姓。遠離世樂,求出世法。然我久離世間淫慾。如是等事悉是示現。一切眾生咸謂是人,然我實非。
依了義經
世界觀
佛教法界一界是佛教了義的世界觀。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譬如數學家能如實看清幾何體形狀,有些人就是看一輩子也看不清;又譬如色盲的人無法看清色盲測試圖。所以同一法界,不同的人所見是不同的。正如《佛說不增不減經》所開示:「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舍利弗,如來在世,我諸弟子不起此見。若我滅後過五百歲,多有眾生愚無智慧,於佛法中雖除須發,服三法衣,現沙門像,然其內無沙門德行。如是等輩,實非沙門自謂沙門,非佛弟子謂佛弟子,而自說言:『我是沙門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減見。何以故?此諸眾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無慧眼故」。
與魔斗義
永嘉大師雲:「圓頓教。沒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和迷信違背科學者爭,一定往生凈土,諸佛菩薩必來迎,契合佛心故。譬如和上帝斗的布魯諾菩薩。這就是我佛教的凈土法門。菩薩行,凈人間,與一切迷信者斗其樂無窮。正如《殊勝具戒經》所說:「爾時佛告諸善男子言。汝善男子。應共魔斗尋求聖位。若修行菩薩。成熟眾生之時。先共邪魔斗戰。令其變化相應善行。不求余師。是為法行!」
平等義
寶積經:「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雲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
無業無報義
大士。仁今已造極猛惡業。欲害如是天人大師。是業若熟當於何受。時文殊師利告舍利弗言。如是大德如汝所說。我今唯能造作如是極重惡業。而實不知於何處受。然舍利弗。如吾見者。當若化人幻業熟時我如斯受。所以者何。彼幻化人無心分別無有念想。一切諸法皆幻化故。又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雲何。如汝意者實見劍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惡業可得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曰。又定見彼受果報耶。舍利弗言不也。文殊師利言。如是舍利弗。彼劍既無復無業報。誰造斯業誰受報者。而反問我受報處乎。舍利弗言。大士。以何義故復如是說。文殊師利言。如我所見。實無有法業報熟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業無報。無業報熟故
無報恩義
爾時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希有希有。今日乃能宣說如是甚深義處。我於大士以何報恩。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善住意言。大士。我今雲何得不報也。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莫報恩。所以者何。天子。汝能如是不報恩者。即為報也。善住意言。大士。仁今寧可無報恩乎。文殊師利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報恩亦非不報。善住意言。大士。仁以何義更作是說。文殊師利言。天子。凡愚之人造種種法。起種種見。行種種行。以作如是種種見行。是故念言我當報恩。天子。此非正行善男子也。其有正行善男子者。乃至無有少作。或作不作。彼終不言我念報恩。又復天子。不報恩者。如佛世尊宣說平等。謂一切法悉無所作。無有作處。皆入平等。無有轉還。亦無超越。非自非他。無作不作。是故我為無報恩也
無我之實踐
佛教佛教給予士大夫的不僅有超逸的處世態度,也有無私無畏的精神境界。突出自性的禪宗激發人自立自強,以佛禪心性論為主導,就會促生不惜犧牲的精神、不畏強權的堅定信念。再加上禪家講隨緣任運、處處是禪,那麼又何必逃避社會責任呢?所以宋代大慧宗杲禪師就提倡以「忠義之心」入世,欲激勵人們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很多士大夫因此與之交遊。明末黃端伯是崇禎年進士,平素精修禪學,在清兵破南京城後面對威逼利誘不降被殺,他曾作偈曰:「覿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若問安生處,刀山是道場。」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有深厚佛學修養,他的《仁學》一書,正體現出以佛法求世法、經世致用,積極入世的佛學思想。在他看來,佛教積極入世、普渡眾生的精神與「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眾生外無佛法」。譚嗣同最終因參加社會革命而慷慨就義,他是懷著佛教捨身救世的無畏精神慷慨赴死的——慈禧將光緒帝囚禁於瀛台,並下令搜捕維新派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先後逃走。這時有人勸譚嗣同也趕快離開,但他態度十分鎮靜,回答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誠如梁啟超所說:「然真學佛而真能赴以積極精神者,譚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見焉。
念佛不忘救國
一天早晨,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食堂用餐,當食之際,禁不住潸然流涕,備極痛苦地對弟子們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泉州古稱)之水,身為佛子,此時此刻,不能共紓國難於萬一,為釋迦如來張點體面,自揣不如一隻狗子,狗子尚能為主守門,吾人卻一無所用,而猶靦顏受食,能無愧於心乎!」
弟子們聽著法師的話,也都泣不成聲,悲痛異常。在這之後,他每有開講,座位後面的牆壁上,都掛起一幅由其親手書寫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後有跋語曰:「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講演中,又往往觸景生情,感時傷亂,勉勵佛教徒們對國家、對民族應有愛護的熱忱。
1939年(己卯年)農歷9月初一,時逢圓明講堂蓮池念佛會成立紀念之時,正當圓瑛大師在殿堂上供禮佛,日本憲兵突然包圍了圓明講堂,以抗日的罪名逮捕了圓瑛大師等人,押往上海北四川路日本憲兵司令部進行刑訊,企圖威逼圓瑛大師承認並聲明抗日有罪。圓瑛法師大義懍然面對侵略者的刑具,毫不屈服,高聲念佛。隨後,日寇又將他押往南京的日本憲兵司令部,由日本的所謂佛學專家進行刑訊。這些專家被圓瑛大師高深的佛理駁得啞口無言。理屈詞窮的日寇惱羞成怒,對圓瑛法師進行百般肉體折磨,每天都折磨至深夜不止,幾度使其昏厥不省人事,企圖迫其就範。但圓瑛大師已進入無我境界,他心繫民眾,深信自身的痛苦可以減免眾生的痛苦。最後,日寇無計可施,又因圓瑛大師名播中外,眾望所歸,在日本也有很高的聲譽,最後,只好將他釋放。脫離虎口的圓瑛大師,仍然不改初衷,為抗敵救災而奔走呼號。
『叄』 佛教怎麼解釋姻緣的
凈空法師---佛把緣歸納為四大類,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夫妻的關系,也總離不開這四種緣。夫妻是緣,有報恩的,恩愛夫妻;有報怨的,結婚之後永遠不會和睦,會給你帶來家庭糾紛;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總是四種緣。
1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有情眾生這個相聚,都是緣聚緣散,都在一個緣上。
2 如果這個緣很重,這就變成一家,家親眷屬;如果疏遠一點,就變成朋友這一類的,關系就比較疏淡了。
3 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陌生人,他跟我們點頭笑笑也是緣;遇到一個陌生人,他看你不順眼而瞪你一眼,那也是緣,那是很疏、很淡的緣。
4 人與人之間,沒有緣不會聚在一起。這個緣,佛告訴我們,它有四大類,這不能細說,細說非常非常地復雜。佛把緣歸納為四大類,所謂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
5 沒有這四種緣分,人不會聚集在一起,只要跟你有往來,一定是有這四種緣分。縱然相遇不相識,所謂陌生人,在這一生當中,只要與自己發生關系,必定是過去生中有這四種業緣。
6 夫妻的關系,也總離不開這四種緣。夫妻是緣,有報恩的,恩愛夫妻;有報怨的,結婚之後永遠不會和睦,會給你帶來家庭糾紛;有討債的,有還債的,總是四種緣。
7 俗話常講,「恩愛夫妻不到頭」,沒有到頭的,終要別離,無論怎樣恩愛的夫妻,命終的時候,再也不認識了,再也不會見面了。生生世世作夫妻的,那是小說家的幻想,不是事實!
8 小說裡面寫的「七世夫妻」,那是小說家胡造,他不負FA律責任,也不負因果責任。佛法說「緣聚緣散」,既有聚,哪有不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覺悟。
『肆』 用佛法怎樣確定緣分已盡
當你的心不再掛礙時,就證明緣分已盡
『伍』 佛教如何解釋「緣」
凈空法師---我們過去造作很多惡業,不想受惡報,有沒有辦法?佛說:有,你只要把惡的緣斷掉,雖有因,不會結果。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是緣。斷一切惡是什麼?斷一切惡緣。哪些是惡緣?
1 人不可以不修善,人決定不能作惡,善惡果報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沒有人能赦免。你造了很多惡業,求佛菩薩赦免,那是迷信。所謂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是因緣,緣分一到,決定有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2 造業所感得的果報,完全是自作自受;所造的一切業因,決定不會消除。佛經上說得很清楚,善惡不能夠抵消,我過去做的惡,現在我多作善,將功折罪,可不可以?不可以,沒有這個道理。
3 善決定有善報,惡決定有惡報,不能夠抵消的。那怎麼辦?了解事實真相就知道了,你所造的一切善惡業因不會變,但是緣自己可以控制,所以佛法提倡緣生,它不講因生。
4 佛教給我們,我們過去造作很多惡業,不想受惡報,有沒有辦法?佛說:有,你只要把惡的緣斷掉,雖有因,不會結果。
5 因好比是種子,我們有個瓜的種子,我不想要這個瓜,我把瓜子放在茶杯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緣斷掉了。它的緣是什麼?緣是土壤、肥料、水份、空氣、陽光,這些緣加上去,它才會長成瓜。
6 沒有緣,縱有因,也不會結果,所以佛教給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一切惡是什麼?斷一切惡緣。哪些是惡緣?自私自利是惡緣、名聞利養是惡緣、貪嗔痴慢是惡緣、五欲六塵是惡緣,我們把惡緣斷掉了,惡的因不會現惡的果報。
7 每一個眾生,惡的因有,善的因也有,十法界的業因統統具足。十法界最殊勝的是成佛,我們有沒有成佛的因?有。這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作佛的因。每一個人都有作佛的本錢,為什麼不能作佛?我們沒有作佛的緣。
8 所以佛教給我們,你要想作佛,你就培養佛的緣;你要想作菩薩,你就培養菩薩的緣。你的因,阿賴耶識里頭有業因,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是緣。
凈空法師---佛給我們講四緣生法,這個四緣是親因緣,這有了親因緣、無間緣,但是他這個地方加了一個「等」,這個意思非常深,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生法。
蕅益大師這句話很重要,「同居凈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增上善業就是念念即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增上善業,這是成佛的親因緣。「凈念相繼,乃等無間緣」。等是什麼?平等。無間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沒有空間,這叫無間。這個無間很特別,平等的,完全相同的,前念是阿彌陀佛,後念還是阿彌陀佛,再接著還是阿彌陀佛,不是不平等,平等的,等無間緣。
佛給我們講四緣生法,這個四緣是親因緣,這有了親因緣、無間緣,但是他這個地方加了一個「等」,這個意思非常深,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生法。但是無間緣真有,但是它不等,所以我們稱這個現象,科學家也這樣說,說的意思都一樣的,我們所感官的這現象,是什麼現象?是相似相續相。無間就是相續,為什麼?每個念頭不等,念念都不相同。
念佛這個念頭是念念相同,所以叫等無間緣。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們斷了一段時期,斷了幾分鍾,斷了幾個小時,斷了一、二天,再接著念的時候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沒有間斷?沒有,他又接上去,又是相同的,這種緣叫等無間緣。一般都是講無間,不能說等。增上緣這是外面的力量,前面這三個都是屬於自己的。親因緣沒有問題,這是一切眾生統統具足,也就是你阿賴耶里頭十法界的這個因都具足。你現在想哪一個因成就,那就在緣,這個緣里最關鍵的緣就是所緣緣。
你所緣的境界,我們所緣的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我們心裡頭,自性里頭阿彌陀佛,我所緣的是阿彌陀佛,決定阿彌陀佛現前,決定往生見佛,這所緣緣。所緣緣不能間斷,那就是我們要有等無間緣,這個不間斷。增上是外面的力量,我們聽經聞法是增上緣,我們大眾在一起共修是增上緣。四緣具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陸』 什麼是緣佛法里怎麼解釋這個緣的呢
欲說緣,先說因。凡事物的所生,本身的因素就是因;旁助的因素就是緣。比如:稻穀,種子是因,泥土、陽光、空氣、雨水等都是緣。 一般說來,佛教所說的緣有四種: 1、因緣,因緣是種子與現行,互相薰習的意思,是成果的原因; 2、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不間斷; 3、所緣緣,第一個...緣字,是攀緣的意思,心識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分、相分二分,俱起為緣; 4、增上緣,是說對於此法,能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 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只須因緣和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柒』 怎麼理解緣分,佛法里是怎麼講解的
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存在,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緣起」並非佛陀所「創造」,佛陀只是「發現」了「緣起」這個自然的法則,再將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對眾生宣說、開示。
《中阿含經》雲「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
緣起,就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由於因緣而生起的。簡單地說,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都是互相存在的關系和條件。如果沒有這個關系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無法生起。
緣起論的內容:因、緣、果
緣起論包括因和緣兩個部分。因即因素,緣即條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
一切法的生滅既由因緣,那麼一切法存在或壞滅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據。凡果必有因,怎樣的因便產生怎樣的果,因果必相應。
世間一切有為法皆無獨立性、恆常性,必須靠「因」、「緣」和合才有「果」。「緣起」法所闡述的,就是因、緣、果的關系,因、緣、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沒有絕對的獨立性。
『捌』 佛法如果認為一切都需要種因和緣
是佛法是教你怎麼弄定的一種法門,最後是告訴你道士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所以你沒有必要去糾結於因和緣,你最重要的是,怎麼才能夠修行到菩薩的境界。
『玖』 定弘法師:夫妻緣分盡了會發生什麼情況,佛教網
夫妻確實是緣分,這個緣分當然有到頭的時候,尤其是世間人。古德有句詩講得挺貼切,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確實也是這樣。大限是什麼?生命終止,各奔東西。你修善的就到善道,造惡的就到惡道,各人走各人的道,誰也救不了誰。即使是恩愛幾十年的夫妻,最後也是緣盡還分手,再見面就改頭換面、改行易道,認不出來了。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放下情執,情執不放下,你六道也出不去。當然,我們心上放下情執,這個事上要隨緣,譬如說現在還有夫妻的緣分,那就盡你夫妻的責任,這是敦倫盡分,這是需要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但是又不著世間法,你有情執就是執著;你說我沒有情執,我就離婚,那就壞世間法了,都不是中道,中道是事上隨緣而做,心上不執著。我們念佛人,心上要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現在有多少天光陰,隨緣過,到時候了就往生,一點執著都沒有。
佛法確實不提倡離婚,提倡和合。夫妻的和合最好是什麼?彼此都一起學佛,成為法伴侶,成為法兄弟、法眷屬,互相提醒策勵,在菩提道上一起精進,這是最殊勝的。當然,這個緣分可遇不可求,你要是求這樣的緣分,未必得好的緣分,乾脆不如求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安排最好。夫妻在一起,最重要的互相敬重、互相幫助,和諧、關懷、照顧,在關懷照顧的同時,又盡量的淡化情執,就是用理性去做事情,不是感情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