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寶華中沅區塊鏈
發布時間: 2021-06-09 06:25:16
A. 華寶的中國南北朝時期孝子
唐代將他在惠山華陂的住宅改建成「華孝子祠」,祠中塑華寶像,童髻長須,巍然而坐。在宋代,因華寶和薛天生、劉懷允都是名垂史冊的孝子,將祠改為「三賢祠」。明代景泰七年(1456),知縣顏肅又恢復「華孝子祠」,並加重修。這座祠屢經興廢,最後一次修復是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
「華孝子祠」前,有斗拱相連的四方亭,亭下有井。原來亭的四面有懸掛華氏世代科舉名錄的匾額,建國後已摘除。亭後築有一條「觀泉街」。街後為拱門,門前兩邊為一個竹葉紋瑪瑙盤陀石的門枕,通體光亮平滑。進門可見「承澤池」,池上架「溯源橋」,橋前有八角形的「雙龍泉」,泉上螭首古樸,流水淙淙。傳說當年泉中有黿,故俗稱「黿泉」。泉後為享堂三間,楠木結構,三色畫梁。它建於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呈明代風格。壁間鑲嵌《真賞齋法帖》石刻,為魏太傅鍾繇的《薦季直表》和晉王羲之的《袁生帖》,以及明文徵明的《春草軒記》、《春草軒辭》、《紡績督課圖》,張翥的《春草軒記》,明南京禮部尚書邵寶的《孝子祠四詠》、清代華章志的《春草軒記後》等等。享堂後,原有「成志樓」、「遺蔭樹」和池、樹,合為「四景」,現已不見痕跡。 自晉義熙十三年到今日,已近1600年。期間,華寶18世孫華榮任北京主爵督尉,全家遷居當時的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又三世為華原泉,靖康年間隨宋高宗南渡,遂重返無錫故鄉,住梅里鄉的隆亭(今東亭)。他成了華氏南渡後的第一世祖,如今子孫主要聚居在盪口、東亭兩鎮,其餘散居各地,名人輩出。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