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鄉村振興戰略
❶ 智能農業的主導者是誰
政府,從每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在數字農業發展規劃中也不斷提出發展智慧農業。其次是大型農企,農企結合政策推動,規模化種植業能發展起智慧農業。
農業領域需要5G來更新換代,基於5G時代物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能顯著提升現代農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未來大數據技術能將農業豐富的數據類型,與應用場景進行不斷深度融合,實現應用創新層面的大爆炸。5G將帶來大數據產業的繁榮,以及帶動智慧農業的迅速成長。
5G時代農業領域4大運用場景:
1、種植技術智能化
5G將比4G更加實時精準,採用高精度土壤溫濕度感測器和智能氣象站,遠程在線採集土壤墒情、酸鹼度、養分、氣象信息等,實現墒情(旱情)自動預報、灌溉用水量智能決策、遠程、自動控制灌溉設備等功能,並且將數據及時反饋給技術人員。最終達到精耕細作、准確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
2、農業管理智能化
農業管理智能化就是在植物生長的過程中,由智能監管農作物缺少什麼(例如養分不足,病蟲害的預判),就及時給它什麼,5G就是讓人對機械的命令立即到達執行。
3、種植過程公開化
在5G的強大技術支撐下,實時發送圖像數據讓人們了解菜園作物狀況。也就是消費者可以隨時進入網路觀看種植過程,看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都用什麼葯,什麼肥,讓大家放心食用。
4、勞力管理智能化
在5G技術支持下,根據信息數據提供最佳生長環境,即使勞動力和能源較少,也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生產力和質量。使用智能農場設備,當人們不在時,可以打開和關閉溫室的窗戶,並自動供水。無人駕駛拖拉機可實時向管理員提供障礙物數據,並且重定路徑。
❷ 2019短視頻行業分析,為什麼要選擇短視頻做電商
根據 2019 年中國短視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短視頻用戶規模迅速增長, 2019 年上半年用戶8. 57 億人,成為僅次於即時通訊的第二大應用類型。所以2020年選擇短視頻做電商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大環境催生了比特紅短視頻直播電商的誕生,比特紅APP結合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專注於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農業新消費品升級,振興地標產品IP,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❸ 廣州「十四五」規劃綱要來啦!細品之下,未來廣州置業高地在哪
「創新」和「科技」是廣州未來發展的重頭戲,而政策是未來廣州各板塊樓市發展的風向標。
根據今日下午(5月19日),《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發布的內容,廣州未來重點發展的區域有哪些呢?還釋放了哪些重要信號?
重點區域方面:
未來,廣州將以 " 一區三城 " 為基點,鏈接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白雲湖數字科技城等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串聯廣州三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完善沿線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
「一區」指的是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范圍包含:琶洲核心片區(含廣州大學城),未來將建成世界一流的數字經濟集聚區;魚珠片區,未來將打造以區塊鏈為特色的中國軟體名城示範區;廣州國際金融城片區,未來將建成金融科技先行示範區。
「三城」是指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和廣州科學城。
其中,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是舉全力建設,而南沙科學城和南沙國際金融島則是定位為高標准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則定位為深入推進,廣州科學城則是提質升級。
以上這些重點區域未來廣州將會著重發展,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各區布局方面:
以珠江為脈絡,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會、南部濱海自然地理稟賦,優化樞紐型網路城市格局。
中部突出數字牽引、國際都會功能,著重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加快城市發展向內涵提升轉變,深化城市更新,提升行政管理、科教文衛、數字經濟、高端服務等核心功能,增強高端資源配置能力,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
南部突出科創引領、灣區門戶功能,著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與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聯通發展,創建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高品質規劃建設蓮花灣片區,打造連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
東部突出知識創新、智造高地功能,著重建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打造國家知識中心和中國智造中心,做強增城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區,促進與深圳優質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積極推動與東莞融合發展。
西部突出區域聯動、同城示範功能,著重加快廣佛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交界區結對合作,提升廣佛極點輻射力,加快打造廣州南站門戶樞紐。
北部突出城鄉融合、生態屏障功能,著重做優做強生態功能、綠色經濟,高水平發展臨空經濟,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提升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質量。
無論是中部地區的天河、海珠、白雲,還是南部的增城、南沙,都將承載不同的功能建設。總而言之,各區分工明確,發展規劃清晰。
產業發展方面:
產業的規劃布局,從大的方面將會提升整個區域的發展價值,從小的方面,對於板塊的配套、交通、基建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是做優做高沿江產業帶。
著力提升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優化升級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高新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範區、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海珠廣場文化金融產業創新區、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白鵝潭商務區等產業平台,打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群。
二是做強做大東南部產業帶。
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從化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港新貿易創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合作示範園、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商務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博長隆片區、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粵港深度合作園等重點平台帶動作用,形成集中度顯示度更高的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做實做特西部產業帶。
建設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北站商務區、花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雲湖數字科技城、廣州民營科技園、白雲新城總部集聚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等重點平台,建設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出效益。
產業集聚意味著人才集聚和人口紅利,人口集聚與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密切相關,配置更有效率的地區,在接下來的10年裡更易吸引人口流入,因而產業結構能更好地篩選出來人才的屬性,相互促進。對於樓市而言,資源投入重點和產業發展方向所在的區域,也會成為置業的方向和熱點。
交通樞紐方面:
密集的軌道交通網路和對產業布局的注重,將增強區域的自身輻射力。
一是構建以白雲國際機場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
完善以白雲國際機場為中心的綜合交通體系,加強空鐵聯運,推動機場30分鍾直達中心城區、1小時通達珠三角城市、3小時聯通泛珠三角城市。推進白雲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T3)綜合交通中心建設,將高鐵、城際、地鐵引入機場,實現與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高鐵互聯;建設白雲國際機場至廣州北站快速軌道交通,推動空鐵雙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增強對泛珠三角地區的輻射能力。
二是引導貨運功能向南沙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新港港口集聚。
建成南沙港區四期,加快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南沙港區五期等項目建設,更好適應運輸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
三是構建廣州站、廣州東站、白雲站「三站一體」中心組合樞紐。
建成白雲站並升級廣州站、廣州東站,建設廣州東至新塘五六線、廣州至廣州東三四線;實施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新建魚珠站,增強高鐵進中心城區能力;擴建廣州北站為北部重要樞紐客站,提升南沙站鐵路樞紐地位。
四是以城際鐵路為骨架,打造以廣州為中心的1小時軌道都市圈。
加快建設廣佛環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規劃建設中新廣州知識城連接南沙科學城的快速通道。
五是重點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
(一)在建項目:3號線東延段、5號線東延段、7號線二期、7號線西延段、10號線、11號線、12號線、13號線二期、14號線二期、18號線、22號線。
(二)規劃建設項目:8號線白雲湖至廣州北站段、8號線萬勝圍至蓮花段、24號線。
(三)規劃研究項目:22號線南延線、城市軌道第四期建設規劃線路。
路通財通,交通對於人才和產業的集聚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未來,各區的經濟發展提速,交通絕對是一大重要影響因素。
總而言之,《綱要》與市民未來的居住置業息息相關,看懂《綱要》,才能看懂廣州未來樓市的高地在哪,值得在廣州想要置業的購房者深讀。
❹ 鄉村振興項目有哪些
1、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項目
以資源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為重點,促進產業前延後伸、橫向配套、上承市場、下接要素,構建緊密關聯、高度依存的全產業鏈,培育生產、加工、流通、物流、體驗、品牌、電商於一體的產業集群,打造鄉村產業發展高地,建設鄉村產業集群。
2、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項目
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為主線,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創新為動力,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示範樣板和平台載體,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促進項目
引導各地建設特色糧、油、薯、果、菜、茶、菌、中葯材、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種養基地。創新發展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建設綠色化、標准化、規模化、產業化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完善倉儲加工物流等全產業鏈條,加強質量管控和品牌宣傳,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的質量效益水平。
4、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項目
加快國家農業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建設,落實制種大縣獎勵政策,提升優勢制種基地建設水平,扶持創新型種業企業發展。推進重要糧食作物和畜禽水產良種聯合攻關,強化植物新品種保護。
5、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項目
實施數字農業農村規劃,整合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建設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和數字農業創新中心,開展數字農業試點,加快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集成應用。
❺ 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區別
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地盛行庄園經濟。庄園是這個時期西歐農業生產中的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中世紀初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都很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園。典型的庄園一般是一村一庄,但是也有一些大的庄園可以包括幾個村莊,當然有些小庄園也只有一個村莊的一部分。
中世紀的庄園,農民,佃農和自由民的關系:
1、庄園生產者主要是農奴,此外還有自由佃戶、僱工和奴僕等。農奴除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還須無償地為領主耕種自營地。農奴大部分時間要為領主勞動,一般每周3—4天,農忙時增加。農忙時必須優先完成領主自營地的耕作義務。這就是所謂的勞役地租。庄園法庭每年召開數次,主要審理農奴與封建主之間的糾紛,以保護領主的利益。
2、地主把土地分成小塊,由原來的奴隸或隸農獨立經營,但他們必須向土地所有者納租服役,而保留下來的羅馬大地主,也改用交納地租的自由佃農和依附佃農來耕種。平民在戰亂中無奈的選擇也促進了西歐庄園制的發展。
3、半自由民,其地位介於農奴和奴隸之間,份地世襲使用。庄園主對各種依附農民有不同的人身奴役及司法權力,可以利用庄園法庭(一般由總管主持)審判農民並收取罰金,也可以根據本庄園的習慣向農民徵收各種實物及貨幣等,這些成為庄園主收入的重要來源。
(5)區塊鏈鄉村振興戰略擴展閱讀:
1、封建庄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庄園內的一切生產都是為了供應領主消費和依附農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園不能生產的如鹽、鐵等,才從行商手中購取。 庄園經濟的興盛時期約在9~13世紀。它的形成大約和生產力低下有關。
2、12和13世紀,由於生產力發展以及商品貨幣關系的影響,已不斷發生庄園自營地縮減、勞役地租改為實物地租或貨幣地租等現象。但也有不少地方,特別是大修道院所屬庄園反而擴大自營地,加強勞役地租剝削。14世紀起西歐經濟變化劇烈,庄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取得人身自由,勞役制庄園趨向瓦解。
❻ 鄉村振興的項目都有哪些呢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鄉伴文旅也在不斷的開發鄉村振興理想村項目,像攬樹房山理想村,是一個創新型的民宿社區。不只是簡單散落的大小民宿,而是將傳統聚落肌理含於其布局,將榔樹村的傳統文化根植與這片土地的居住容器。而在這里生活的村民,依舊是日出日落,日復一日的忙碌著。這樣的場景可以說是非常的珍貴。在這個雲霧繚繞的村落,能夠完全置身其中,享受這秘境帶來的別樣感受。
❼ 鄉村振興中如何做好產業發展,助農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有七條「之路」
1、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2、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3、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
4、必須堅持人不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5、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6、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
7、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戓,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
到2020年 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 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 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鄉村振興實施主要策略
1、打造區域鄉村振興孵化器。鄉村振興孵化器是政底、企業、農民的共識平台,是產業、產品、資源、主體的組織平台,是供需虧勱的交易平台,也是鄉村文化創意平台,更是綜合服務和孵化平台,是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
2、建立農事服務中心。以政底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打造一站式、全託管生產服務中心,真正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問題。
3、建立加工物流產業園。組織加工、分類仏儲、智慧物流、定製交易,成為連接供需的高效樞紐。
4、實施品牌鄉村工程。統一區域品牌形象,強化品牌組織,形成品牌體系,保護知識產權,避克惡性競爭,逐步將農特產品、文化產品、旅遊產品也納入其中。
5、構建社群新零售網路。創新社群組織化方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直接虧勱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6、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按照土地現狀丌變、生態風貌丌變、農民主體地位丌變的「三個丌變」方式,遵循因地制宜、共生共享、資源內生、產融聯結合這「四項原則」,導入生態農業、旅遊體驗、健康養生、文化教育、當地特色這「亐類產業」,挖掘當地資源,延伸公共服務,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民就地城鎮化,保證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
7、
創建有靈魂的特色小鎮。以伓秀傳統文化為內核,以社夫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達到人不內心、人不人、人不自然和諧共生,形成人文生態、生產生態、生活生態、環境生態兼具,自治、法治、德治結合,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繁榮鄉村。
8、搭建智慧鄉村和綠色金融平台。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充分利用虧聯網、物聯、區塊鏈等手段,緊緊圍繞鄉村產業和鄉村生活,實現智慧鄉村鏈接智慧城市。以普惠和公益理念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大力弘揚綠色金融、生態金融、共生金融理念,實現金融服務對鄉村產業、鄉村生活全覆蓋。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研究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❽ 適合大學生的創業方向
推薦4個大學生創業方向,希望能幫助你們!
大學生創業方向01
高科技領
身處高新科技前沿陣地的大學生,在這一領域創業有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但並非所有的大學生都適合在高科技領域創業,一般來說,技術功底深厚、學科成績優秀的大學生才有成功的把握。
推薦商機
軟體開發、網頁製作、網路服務、手機游戲開發等。
大學生創業方向02
智力服務領域
智力是大學生創業的資本,在智力服務領域創業,大學生游刃有餘。例如,家教領域就非常適合大學生創業,一方面,這是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傳統渠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大學生能夠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更容易賺到第一桶金。
推薦商機
家教、家教中介、設計工作室、翻譯事務所等。
大學生創業方向03
連鎖加盟領域
統計數據顯示,在相同的經營領域,個人創業的成功率低於20%,而加盟創業的則高達80%.對創業資源十分有限的大學生來說,最好選擇運營時間在5年以上、擁有10家以上加盟店的成熟品牌。
推薦商機
快餐業、家政服務、校園小型超市、數碼速印站等。
大學生創業方向04
開店
大學生開店,一方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學生顧客資源;另一方面,由於熟悉同齡人的消費習慣,因此入門較為容易。正由於走學生路線,因此要靠價廉物美來吸引顧客。此外,由於大學生資金有限,不可能選擇熱鬧地段的店面,因此推廣工作尤為重要,需要經常在校園里張貼廣告或和社團聯辦活動,才能廣為人知。
雖然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熱情是比較高,但是,大學生創業也有很多弱點,如眼高手低,在創業過程中除了能紙上談兵之外,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光憑著創業熱情而去創業,只能適得其反。對此,大學生創業前,應先做市場調研,對所創業的項目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再有計劃地投入資金。要注意防範創業風險,創業之初,不求利潤最大化,要求風險最小。只有風險小了,創業的基礎才更扎實。
❾ 物聯網可以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哪些貢獻
原標題:2019年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分析:規模化應用時,融合各行各業推動智能化轉型
物聯網融合各行各業推動智能化轉型
物聯網作為全新的連接方式,近年來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在中國,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與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融合發展,預計2022年,中國物聯網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7.24萬億元。他表示,各行各業的智能化轉型如火如荼,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應加快推動布局,抓智能化轉型機遇。
工業物聯:助製造業實現「智能+」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拓展「智能+」,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在雷軍看來,推動工業物聯網的應用,是實現製造業「智能+」的必要途徑。
他表示,隨著數字經濟新引擎5G技術的布局,將能滿足機器類通信、大規模通信、關鍵性任務通信對網路速率、穩定性和時延的高要求,因此物聯網應用場景十分廣泛,尤其與車聯網、無人駕駛、超高清視頻、智能家居等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應用到製造業、農業、醫療、安全等領域,為各行各業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物聯網行業應用領域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僅僅38億台。截止至2018年底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已經超過170億,扣除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或固定電話等連接之外,物聯網設備數量達到70億台。預測2019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將達83億台。並預測在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將突破200億台。
全球物聯網市場的支出預計將在2017年增長37%,至1510億美元。由於物聯網的市場加速,這些估計數已向上修正。2017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100億美元,截止至2018年末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增長至1510億美元,並預測在2025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5670億美元。
2015-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數量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雷軍表示,目前全球製造業競爭推動工廠向智能化轉型,物聯網作為連接人、機器和設備的關鍵支撐技術受到企業的高度關注。即將布局的5G技術優勢,將能夠較好滿足工業控制需求,同時為製造企業提供遠程式控制制和數據流量管理工具,以便更高效智能地管理大量的設備,並通過無線網路對這些設備進行軟體更新。
雷軍建議,我國應加大對高端裝備、智能製造、工業物聯網等重點領域的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引導中央、地方產業投資基金和社會資本,圍繞大型製造企業上下游進行垂直改造,加強自動化產線、無人工廠等重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打造虛擬的產業閉環,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整體國際競爭力。
農業物聯萬物生長數字化:物聯網+農業會迎來怎樣的「春天」?
雷軍表示,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發展和創新的眼光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以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
他認為,隨著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5G技術的應用將為建設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奠定堅實科技基礎,帶動農業實現發展變革。
什麼是智慧農業呢?
按照業界的說法,智慧農業以智慧生產為核心,智慧產業鏈為其提供信息化服務支撐。目前我國智慧農業有四大應用場景:數據平台服務、無人機植保、農機自動駕駛以及精細化養殖。
雷軍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出台5G農業應用補貼和優惠政策,並鼓勵社會資本、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等共同參與,因地制宜規劃打造智慧農業示範區、試驗區,並在經驗成熟後進行全國推廣,全面提升農業領域的高新科技應用程度。
例如在養殖業,通過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進行基本信息管理、疾病檔案管理、防疫管理、營養繁殖管理,發展智慧養殖,實現數字化養殖。
在植保方面,藉助物聯網技術自動探測和記錄區域內的微氣候、墒情等環境信息,並結合植物保護專家系統來精確地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從而通過無人機噴灑農葯,精準高效解決農業生產的植保問題。
交通物聯:無人駕駛或將最早「引爆」
「在5G眾多的應用場景中,無人駕駛和車聯網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引爆點。」雷軍表示,智慧交通對通信網路有著極高的要求,而大帶寬、低時延、海量的連接數量、嚴密的覆蓋,這些都是5G技術的核心優勢。
在雷軍看來,智慧交通最可能爆發,一方面因無人駕駛具有巨大的節能潛力,在減少交通事故、改善擁堵、提高道路及車輛利用率等方面意義深遠,並可直接帶動智能汽車後市場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全球車聯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信息化、智能化引領,全球車聯網服務需求逐漸加大。基於5G技術的應用,智能交通領域將快速進入發展上行區間。
了解到,在重慶,長安、小康、力帆等汽車企業,均與網路的智能駕駛Apollo開放平台展開合作,包括自動駕駛全技術鏈流程、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車聯網、雲服務等領域。
雷軍建議,國家應研究、制定和出台關於智能交通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准支持產業發展。尤其針對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責任問題、技術試驗問題、車聯網的國家標准規范、智能晶元應用等產業發展關鍵點進行前置研判,通過鼓勵性政策支持交通運輸領域智能、安全、可控發展。
醫療物聯:智能化就診為「健康中國」加速
「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行業也有很廣泛的應用空間。」雷軍說,服務患者方面,可以採用LBS技術實現智能導診,優化就診流程,還可以藉助可穿戴感測器和服務解決方案進行遠程護理。
在保障設備質量方面,可以採用各類專用感測器,跟蹤設備使用情況,藉助預測性維護來修復關鍵醫療設備存在的潛在問題,完善設備運維體系。
環境監測方面,可以通過感測器對ICU室、手術室等特殊地點進行環境監測和預警。同時,基於醫療護理全流程的健康大數據,在安全保護前提下的數據標准細化、完善,以及數據網路的綜合利用也顯得尤為迫切。
在業界看來,在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有多個方面的需要關注。比如,互聯網醫療相關服務體系,包括發展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等;另外還有醫療行業數據安全和服務質量安全。
雷軍表示,要推動醫療實現智慧化,國家有關部門應逐步推動新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加快完善醫療物聯網和健康大數據相關標准,制定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及配套信息平台行業標准。
同時,出台針對物聯網企業在醫療領域投入科學研究、應用開發的鼓勵政策,使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更好地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醫療新需求。
提高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商業航天產業
關注物聯網發展的同時,雷軍今年參會還重點關注了在2018年熱火朝天的商業航天的發展。
在雷軍看來,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在運載、衛星和空間應用等領域,涌現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藍色起源(BlueOrigin)、一網(OneWeb)等大批商業航天公司,被認為是最為活躍的創業領域之一。
雷軍說,商業航天行業規模未來預計可達數萬億美元,將迎來空前的發展機遇,可重復使用火箭、巨型商業星座、商業載人空間站等航天計劃,正在逐漸成真,彰顯出商業航天推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巨大力量。
雷軍建議,首先,我國應加快推動航天立法,確保民營企業長期穩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間資源的權利。建立商業航天市場准入退出、公平競爭、保險和賠償、安全監管等機制,構建較為完善的商業航天法律體系。
雷軍表示,商業航天屬於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門檻高、投資大、戰略意義顯著,比多數產業更容易受到政府監管和行業政策的影響。
雷軍建議,可由政府統籌,國企、民企多方聚力,布局商業航天產品智能製造,鼓勵民企參與航天裝備製造相關的國家重點項目,加速顛覆性航天技術創新與應用。
同時,制定商業航天裝備產品量產及上下游企業的培育政策及實施細則,加大航天智能製造技術共享和轉化力度,開放國家航天製造基礎設施,頒布航天試驗設施共享目錄、有償使用收費標准等。
在此基礎上,雷軍建議,應完善落實政府采購商業航天產品與服務機制,開放商業航天公司的行業准入,拓展商業服務與應用領域。
例如,可以簡化商業火箭發射、航天測控、無線電頻率等審批程序,引導鼓勵民營企業戰略性空間資源布局,承擔軌道環境有序可控的應盡責任;可以進一步開放已有發射場,新增發射工位,滿足高頻次商業發射服務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