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評價區塊鏈
① 馬雲如何回應區塊鏈技術
馬雲是英語專業出身,對於技術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不過,馬雲一直很重視技術,比如阿里巴巴首期投資1000億成立了達摩院,主要就做底層技術研發。
對於2018年十分火爆的區塊鏈技術馬雲也多次表態。在今天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馬雲又談到了比特幣和區塊鏈。
互聯網大佬中,不只是馬雲不看好比特幣,馬化騰也曾說過跟馬雲類似的觀點,他甚至認為數字貨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區塊鏈技術是好的,但是怎麼用好這是另一個方面。如果做數字貨幣ICO,我覺得還是有很多的風險的,不是技術不成熟,如果大家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隨便發行數字幣,那會引發很多監管的問題。現在數字貨幣雖然很熱,但是我們並沒有參與其中,我們不考慮發幣,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風險的事情。」
李彥宏沒有反對過比特幣,不過他也很認同區塊鏈技術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非常具有革命性,但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傳統互聯網中,虛擬的東西是make a ,它是沒有新增加成本的,但是區塊鏈到來之後,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顯而易見,BAT大佬都重視區塊鏈技術,但對於比特幣卻不怎麼感興趣。在我看來,現在數字貨幣炒作確實有點「擊鼓傳花」的感覺,數字貨幣在炒作者眼裡有價值甚至價值很高,但在不持有比特幣的人眼裡可能一文不值。
「羅超頻道」建議讀者如果只是持有一點玩玩是可以的,但拿出巨額資金炒作就跟賭博沒什麼兩樣了。
BAT目前都在區塊鏈上布局,卻都不參與發幣、ICO、數字貨幣交易平台。
2015年網路金融成立了區塊鏈技術團隊,2016年投資了美國區塊鏈技術公司Circle,去年網路區塊鏈技術開始大面積落地,網路金融成為主要的應用者。
阿里系重點做區塊鏈的是螞蟻金服,阿里首席戰略官曾鳴曾透露螞蟻從2015年開始布局區塊鏈。跟網路集中應用區塊鏈到金融的思路不同,它追求應用的廣度,讓外界意外的是,螞蟻最先應用的區塊鏈場景不是金融,而是各種生活場景。
早在2015年,騰訊就已成立區塊鏈團隊,不過是研發先行,做技術探索,通過聯盟鏈技術,將區塊鏈落地到微黃金、供應鏈金融、電子存證、公益尋人等項目中,基本都與金融有關,外界同樣知之甚少。騰訊還搭建了一個區塊鏈的基礎架構平台,叫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台),供區塊鏈開發者使用。在AI諸多技術上騰訊都是「後發而至」,可能會先做技術布局,但應用落地卻會相對謹慎。
② 李彥宏資料
李彥宏簡介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李彥宏經歷三重境界終成事業 首談婚戀故事李彥宏:我的路很順,是因為總能抓往重要環節的機遇,而且能超常發揮。 古往今來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界。千百勞作,終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喜出望外,但又恰恰屬於情理之中!在位於北京大學附近的網路總部,李彥宏(英文名Robin)追憶人生點滴———人們只看到網路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網路。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驕子 「我心理上比較穩定,越是大的場合發揮就越好。在高考的時候,通過正常發揮我應該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不一定拿第一(他以山西陽泉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一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沉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留學美國 「我出國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一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面談時,由於較心急,談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一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一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里,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凌晨兩點。在這里,他經歷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歷。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裡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馳騁矽谷 「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一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一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闆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矽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谷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谷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網路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只是面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谷,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網路打下堅實的根基。 歸國創業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到了該參戰的時候了,於是啟程回國。 不知是巧合,還是機緣。又是一個聖誕節,李彥宏乘飛機從太平洋的東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創業。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一行,開始了創建網路公司。 接著,李彥宏開始回美國找錢,本不愛開車的他整天開車在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商中游說。最後他順利融到第一筆風險投資金120萬美金,比計劃的100萬美元還多。在網路成立的9個月之後,風險投資商德豐傑聯合IDG又向網路投入了1000萬美元。 對於網路為何受風險資本青睞,李彥宏說:「投資者有一種信念,相信網路會越來越好。」事實上,在決定創業時,李彥宏在引擎技術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彥宏的執著、專注和專業又在業內有口皆碑。加之網路耕植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三點因素結合,網路自然對投資者充滿了無限誘惑。李彥宏說:「那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融不到資。我們選到的這些投資人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非常能夠看到長遠目標。」 如今,網路已走過5年的時光,其間不乏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激烈的董事會爭辯,合作夥伴徐勇的退出,商場無情的競爭等重重挑戰,都在不時地考驗和沖擊著李彥宏。但李彥宏一直保持淡定、從容,隨著資本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網路有了一日千里的快速發展。2002年網路搜索引擎技術真正成熟。2003年網路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4年網路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2005年網路成功上市。 成功後的道路怎麼走?記者問 「用技術改變生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李彥宏回答。 李彥宏背後的女人 「彥宏,我愛你,好想嫁給你。」類似這種也許是開玩笑的話,常會貼在網路的李彥宏貼吧上。有人甚至討論他的五官哪個部位長得最好:「如非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嘴巴,像羅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華出眾」,有企業家的氣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學者的儒雅、淡定和從容。這樣的男人,讓一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愛他——— 只可惜,他結婚了。 李彥宏屬於「閃婚」一族,他與妻子只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如今已生有一個女兒。李彥宏和妻子馬東敏是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李彥宏說:「太太對我影響非常大。她是個急性子,做出決定馬上會行動,而我屬於慢性子,考慮周到了才去做。我們的性格是互補的。我回國創業前在矽谷當工程師,覺得種種花草也挺開心。但我太太鼓勵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時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並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國創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但這對她是一種挑戰,一般出國的女孩子都更喜歡國外的環境。但為了我的事業,她毅然回國支持我,這是很不容易的。」 「回國創業的海歸中,離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國了。」說到這兒,李彥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臉龐流露出無限溫馨與幸福。
③ 李彥宏的資料
介紹: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
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美國專利。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共同創建網路網路技術有限公司。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2002年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2003年獲第2屆中關村「優秀創業者」稱號。
④ 大數據與區塊鏈 一對桴鼓相應的搭檔
大數據與區塊鏈:一對桴鼓相應的搭檔
大數據能夠對海量信息資產通過高效的處理模式來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而區塊鏈本身作為分布式計算的一種,還有去中心化以及不可篡改等特性,兩者之間,似乎天然就有合作的可能性。
大數據雖然能夠收集海量數據並進行處理,但卻無法保證數據的安全性,而作為虛擬貨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在這方面卻是天賦凜然,自兩者誕生之初,便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不完美的大數據
在前段時間,網路CEO李彥宏曾經說過,中國用戶更傾向於用隱私換取便捷性。更准確來說,應該是中國用戶被動甚至是被迫共享自己的隱私來換取便捷性。比如現在許多手機APP,強迫用戶必須同意接受一些隱私採集條款,才能夠正常使用,若不同意,則完全無法使用。
通常而言,應用軟體採集用戶數據,通過雲計算,將對這些用戶的大數據進行分類檢索,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然後為用戶提供便捷性服務。這種行為顯然是雙贏的,企業採集到了有效的數據,用戶也體驗到了更好的服務。
但是問題在於,李彥宏的說法是用戶自願用隱私換取便捷性。相信涉及到隱私的時候,沒有多少用戶是心甘情願的,並且無論用戶的隱私數據是否安全,隨意獲取這些數據都讓人感到不適。聯繫到最近Facebook用戶隱私數據泄露事件,大數據安全依然是嚴峻的問題。
並且收集到用戶隱私數據之後,有可能還會被大數據殺熟,通過數據判斷用戶為高收入群體,在其購買以及消費產品時,將會比平常更加昂貴,屆時由於更加成熟的大數據辨別機制,即使通過分享給好友來確認也無法察覺自己已經被「殺熟」。
其次,收集用戶大數據之後,企業可以更加精準的推送相關廣告,但是這些數據收集之後,用戶完全沒有任何受益,廣告費用全部都被相關公司賺取,這相當於把用戶的東西搶走之後,再加價賣回來,這種情況雖然很普通,但是真的合理嗎?
讓區塊鏈為大數據加密
區塊鏈則可以利用其自身特性,利用秘鑰限制這些應用的訪問許可權,並且可以溯源追查自己的隱私數據都被用於哪些方面,可以做到用戶自身完全掌控自己的數據,讓用戶更加方便的管理屬於自己的許可權,推動大數據的進一步增長。
就以上面的廣告精準推送來說,用戶可以通過區塊鏈,完全把控自己的隱私數據,這也就意味著,用戶可以決定自己的數據是否出售給相關廣告商,廣告的推送權也回歸到用戶的手中。並且如果用戶同意分享自己的數據,那些廣告的收入,也將會拿到屬於自己的一份。
再舉一個例子,通常而言,大數據在收集用戶隱私數據之後,會對用戶精準畫像,不僅體現在廣告的推送上,在日常視頻、文章、購物,都會給用戶進行相關的喜好的推薦,這些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推薦這些內容的時候,相關企業都會摻雜私貨,也就是在某幾條內容中夾帶盈利性質的廣告。
而這些摻雜的廣告大多數都屬於三無產品,因此對於用戶而言,購買其產品沒有任何的保障。過去的魏則西事件,則是這種情況下典型的受害者。由於輕信了網站上推薦的醫院廣告,導致病情被耽誤,最後病逝,這也是大數據沒有得到有效監管的一個案例。
讓數據的歸屬權回到用戶手中
如果將區塊鏈運用到大數據當中,魏則西這樣的悲劇顯然是能夠避免的。用戶通過區塊鏈可以對自己的隱私數據進行跟蹤、溯源,因此這種軟文推送的權利掌握在用戶自己手中,並且可以一眼就辨別哪些是軟文,哪些又是真正的優質內容。
對於企業而言,把數據上傳至區塊鏈當中,這些數據會形成鏈條,具有真實、順序、可追溯的特性,相當於已經從大數據中把有效數據進行了分類整理,也降低了企業對大數據處理的門檻,能夠更快、更好的提取更多有利數據。
確切來說,區塊鏈與大數據是一對相得益彰的夥伴,在收集數據上,區塊鏈沒有大數據如此擅長,而在數據安全上,大數據也沒有區塊鏈這般穩固。大數據的蓬勃發展也會相對帶動區塊鏈的進步,兩者相輔相成,才會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也許終有一天,我們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信息,我們可以隨意的查看我們真正想要的內容,不會在網上受到欺騙,不會在網路上被人帶跑三觀。屆時,我們將在網路中找到最真實的自我。
⑤ 百度李彥宏 是怎麼富起來的
古往今來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界。千百勞作,終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喜出望外,但又恰恰屬於情理之中!在位於北京大學附近的網路總部,李彥宏(英文名Robin)追憶人生點滴———人們只看到網路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網路。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驕子
「我心理上比較穩定,越是大的場合發揮就越好。在高考的時候,通過正常發揮我應該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不一定拿第一(他以山西陽泉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一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沉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留學美國
「我出國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一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面談時,由於較心急,談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一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一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里,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凌晨兩點。在這里,他經歷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歷。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裡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馳騁矽谷
「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一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一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闆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矽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谷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谷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網路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只是面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谷,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網路打下堅實的根基。
歸國創業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到了該參戰的時候了,於是啟程回國。
不知是巧合,還是機緣。又是一個聖誕節,李彥宏乘飛機從太平洋的東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創業。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一行,開始了創建網路公司。
接著,李彥宏開始回美國找錢,本不愛開車的他整天開車在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商中游說。最後他順利融到第一筆風險投資金120萬美金,比計劃的100萬美元還多。在網路成立的9個月之後,風險投資商德豐傑聯合IDG又向網路投入了1000萬美元。
對於網路為何受風險資本青睞,李彥宏說:「投資者有一種信念,相信網路會越來越好。」事實上,在決定創業時,李彥宏在引擎技術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彥宏的執著、專注和專業又在業內有口皆碑。加之網路耕植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三點因素結合,網路自然對投資者充滿了無限誘惑。李彥宏說:「那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融不到資。我們選到的這些投資人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非常能夠看到長遠目標。」
如今,網路已走過5年的時光,其間不乏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激烈的董事會爭辯,合作夥伴徐勇的退出,商場無情的競爭等重重挑戰,都在不時地考驗和沖擊著李彥宏。但李彥宏一直保持淡定、從容,隨著資本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網路有了一日千里的快速發展。2002年網路搜索引擎技術真正成熟。2003年網路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4年網路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2005年網路成功上市。
成功後的道路怎麼走?記者問。
「用技術改變生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李彥宏回答。
李彥宏背後的女人
「彥宏,我愛你,好想嫁給你。」類似這種也許是開玩笑的話,常會貼在網路的李彥宏貼吧上。有人甚至討論他的五官哪個部位長得最好:「如非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嘴巴,像羅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華出眾」,有企業家的氣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學者的儒雅、淡定和從容。這樣的男人,讓一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愛他———
只可惜,他結婚了。
李彥宏屬於「閃婚」一族,他與妻子只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如今已生有一個女兒。李彥宏和妻子馬東敏是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李彥宏說:「太太對我影響非常大。她是個急性子,做出決定馬上會行動,而我屬於慢性子,考慮周到了才去做。我們的性格是互補的。我回國創業前在矽谷當工程師,覺得種種花草也挺開心。但我太太鼓勵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時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並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國創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但這對她是一種挑戰,一般出國的女孩子都更喜歡國外的環境。但為了我的事業,她毅然回國支持我,這是很不容易的。」
「回國創業的海歸中,離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國了。」說到這兒,李彥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臉龐流露出無限溫馨與幸福。
《京華時報》(2005年09月12日B35版)
網路上市不靠業績靠預期
本報記者 張見悅
8月5日,中文搜索網路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當天,股價上漲354%,開創納市5年來新股首日增幅之最。「網路靠的不是過去的業績,而是投資者對中國搜索市場的未來預期!」9月8日,在上市一個月之後,網路總裁兼CEO李彥宏這樣向記者總結。「從上市當天到現在,我每天幾乎都在忙著接受媒體的采訪,該是回到正常工作的時候了!」在中文搜索市場上,外有Google、微軟、雅虎,內有阿里巴巴、搜狐、新浪,如何與這些大小巨頭爭食,做大自己的收入規模,已經成為鮮花叢中的李彥宏需要面對的問題。
Wedoit!(我們做到了!)
「發行價最終定價:27美元每股!」美國時間8月4日晚,在經過3次提價之後,李彥宏和網路上市承銷商團隊最終確定了這個價格。
在此前的兩個星期里,李彥宏一行從香港出發,輾轉新加坡、英國、美國,向各地的投資機構講解網路的故事,投資商們的熱情顯然超出了李彥宏的意料。「原定90多人的早餐會,來了140人,許多掌握數十億美元的基金經理就靠牆站著聽。」
應對投資熱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價,於是,原定17到19美元的發行價格區間,變成了19到20,再變成23到25,最後確定為27美元。
「確定了最後發行價格,上市工作基本上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就是走程序了。」從頭到尾跟著李彥宏路演的網路首席財務官王湛生回憶:「這個時候,李彥宏拿出手機撥通了守在網路北京大本營里等候消息的首席技術官劉建國的電話。」
「Wedoit!(我們做到了!)」接通了電話的李彥宏說完這一句話,眼淚刷刷直下,哽咽著說不出話。「那時候,突然對員工們多年來的辛勤工作非常的感動,所以流淚了!」事後,李彥宏解釋。
第二天上午,網路股票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11點20分,第一筆交易完成,成交價格是每股72美元。而這只是開始,網路的股價繼續一路上升,100美元、120美元、150美元的價位被一一突破,整個納斯達克股市沸騰了。自從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之後,這樣的股市神話就再沒出現過。
「看到股價的時候我沒有流淚!」李彥宏回憶說。事實上,李彥宏也沒有時間感慨了。第一筆交易完成半個小時後,他便被CNBC(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請進了攝影棚,之後美國各大新聞機構輪番采訪,一直到下午納市收盤。這個時候李彥宏才注意到,網路公司市值已經比前一天晚上增加了3.5倍,達到40億美元,成為納市第一中國概念股。
「附屬業務」成就網路
網路公司是在1999年底注冊的。起名字的時候,李彥宏羅列了三條規則:要代表中國的文化;要跟搜索有關又不能夠太直白;要簡單,中國人能聽懂。「幾個條件綜合起來,讓我想到了辛棄疾的那句『眾里尋他千網路』。」
2000年初,李彥宏在母校北大資源樓的兩個小房間里開始了創業,定位是搜索技術,業務是為其他網路企業提供中文搜索技術服務———這是李彥宏從風險投資商手裡拿到首期120萬美元投資的「概念」。很快,包括新浪、網易在內的國內主要門戶網站陸續用上了網路的技術,網路藉此收取一定數額的技術服務費。
「我們很快占據了中文搜索技術服務市場的絕對領先地位,可是我們依然沒有盈利,這樣的業務模式顯然是有問題的!」李彥宏很快覺察到了這個關鍵問題。於是,在原來的技術服務業務之外,李彥宏開始開辟網路的「附屬業務」———建立一個搜索門戶讓網民使用,然後以競價排名的方式賣關鍵詞,誰的出價越高,誰家的信息在搜索結果中便越靠前。
到了2002年初,李彥宏將力量集中用在打磨自己的中文搜索引擎上。2003年第二季度,在快速增長的競價排名收入支撐下,網路實現了盈利。2005年7月發布的上市招股書數據顯示,目前網路的收入中,超過90%來自所謂的網路推廣,也就是競價排名的收入,而原本的「主業」搜索軟體服務收入僅佔了7%。昔日的「附屬業務」成就了今天的網路。
多年對手關系微妙
當網路的股價在納斯達克上一路飆升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業界評論家都認為,這和先期上市的全球搜索巨頭Google的卓越表現分不開。Google和網路,一個是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一個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雙方是中國搜索市場最強勁的兩個對手,但同時Google又是網路的股東之一。這樣的微妙關系,在互聯網界找不到第二對。多年以來,李彥宏一直巧妙地主導了這種關系,導演了一幕幕與Google之間難辨真假的「感情戲」。
1999年底,當李彥宏回歸創辦網路的時候,Google已經在美國小有名氣。2002年初,當李彥宏將網路業務集中到建立推廣中文搜索門戶的時候,Google中文搜索已經開通一年多,成為大多數中國網民搜索資料的首選。「對著市場老大打,打不贏也能掙點名聲!」這個在IT產業被廣泛認可的市場手法,同樣被李彥宏付諸實踐。
2004年6月,網路突然宣布,在新一輪融資中,新股東包括Google。從此,李彥宏開始了與Google一年多的「曖昧」關系,這個時候,Google剛剛上市,股價持續上漲,開始籌辦網路上市的李彥宏用心將網路塑造成「中國Google」的概念。「和投資商溝通的時候顯得相當容易,因為前面已經有個現成的Google!」網路首席財務官王湛生介紹。更重要的是,大批看好Google模式的投資商理所當然地同樣看好網路,巨額資金湧向這只盤子極小的新股,網路上市當天的暴漲神話因此出現。
上市前一個月,李彥宏開始逐步調整策略,宣布網路拒絕Google收購,堅持獨立發展。上市之後,李彥宏進一步與Google劃清界限。「網路不僅是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還是最大的中國網站,如果不能夠控制在中國人手中的話,我覺得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李彥宏說。
未來將與諸多對手爭食
8月24日,網路發布上市後首個季度財報,今年第二季度,網路凈利潤為150萬美元,當天網路股價收盤於82美元。按此數據折算,網路的市盈率為410,而其他中國概念股的市盈率基本上僅為20上下。如何盡快提高網路的盈利規模,成為李彥宏最迫切的任務。
「中國十幾億人口中,只有1億網民;2000萬中小企業中,大多數企業主對網路推廣的認識依然不深,中國市場潛力非常巨大。」李彥宏表示,網路的未來寄希望於中國搜索市場的放大。據第三方統計機構iRe鄄search(艾瑞)《2004中國搜索引擎研究報告》統計,2004年度網路以36.29%的用戶佔有率占據中國內地搜索引擎市場第一位,中國市場的放大,受益最大的便是網路。然而,這顯然已經不是一件能夠坐享其成的美事。
9月10日,阿里巴巴主辦的第五屆西湖論劍在杭州召開,原定參會的李彥宏因為「實在太忙」最終缺席。實際上,不願意為馬雲這個新對手捧場,或許更能說明這次臨時爽約———在網路上市之後不到一周,阿里巴巴宣布合並雅虎中國,重點進攻中文搜索市場。
在中文搜索這個市場上,外有雅虎、Google,內有阿里巴巴、搜狐、新浪,對於這塊正在放大的蛋糕,李彥宏要想多分一塊,都將面臨激烈的爭搶。
《京華時報》(2005年09月12日B34版)
大考總能超常發揮(記者手記)
本報記者 張見悅
當李彥宏從紐約歸來,走出首都機場時,疲憊的眼神一下子變得有些驚訝:五六捆鮮花、十幾個鏡頭一下子圍了上來。登陸美國納斯達克股市的中國企業已經20多家了,這樣的凱旋場面估計還是第一次。當然,上市第一天股價便狂漲350%的公司也只有網路一家。
從網路股票完成第一筆交易之後半個小時開始,一個多月來,李彥宏每天幾乎都在忙著「出鏡」,收到的鮮花和掌聲估計已經超過過去創業5年來的總和。
「是該恢復到正常工作的時候了!」9月8日,李彥宏這樣向記者感嘆。高高在上的股票在給網路和李彥宏,甚至給整個中國互聯網產業帶來榮耀的同時,也給李彥宏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畢竟網路的收入規模依然相當弱小,再熱情的投資人也不可能讓高達數百倍的市盈率長時間維持下去,答案有兩個:要麼李彥宏把網路的收入提上去,要麼股民把網路的股票拉下來。
李彥宏說,每逢關鍵的「大考」,他總能超常發揮,從高考到申請國外留學,再到此次網路上市,每一次的發揮都要比平常的表現好。李彥宏的下一次「大考」時間在明年初,那個時候,絕大部分的網路員工手中的股票才可以出售,網路股票的高低,將直接決定他們的真實身價。
《京華時報》(2005年09月12日B33版)
⑥ 李彥宏真的是以當地狀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學的嗎
現如今,大學生畢業以後選擇創業的越來越多了,看著如阿里巴巴的馬雲、小米科技的雷軍、360的周鴻網路的李彥宏,這些大佬一個個都創業成功後,是不是難以壓制自己內心的躁動,紛紛想打拚出自己的事業呢?
張朝陽上中學的那年,正好恢復高考,與大多數人選擇去年中專不一樣,他很早就有念書的意識,要想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好好念書。年少的他經常喜歡看《中國青年報》,上面那些自學成才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也導致他讀書十分刻苦,成績也十分優異。
直到1981年,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
考入清華的他依然沒有讓自己放鬆,雖然成績一直是前三名,但是他依舊每天和同學一起參加物理系比賽,看誰率先完成作業,誰的學習時間更長。學累了,他會冒著寒風去冬泳和繞著圓明園跑步。
⑦ 大佬眼中的區塊鏈是哪一塊
深圳的IT領袖峰會已經走到了第10個年頭,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匯集深圳的年度節目,深圳及其明星企業騰訊都在竭力招待那些遠道而來的大佬們。
美國斯坦福大學講座教授張首晟:
區塊鏈的產生能夠產生一個數據市場,我心中理想的未來世界是每人擁有自己的數據,這是完全一種去中心化的儲存,這樣的話黑客也不可能去黑每個人的個人數據,然後用一些加密的演算法,在區塊鏈上面真正實現又保護個人的隱私,又能夠做出非常良好的計算。
人工智慧需要數據,但數據往往被中心化平台壟斷,因而阻礙了創新,加密經濟學創造了一個對數據提供者有正確激勵機制的數據市場,人工智慧能夠依賴這個數據市場起飛。在一個公平的數據市場中,數據的價值是通過互熵來衡量。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些少數派會遭受歧視,然而在加密數據市場中,他們提供的數據會最受重視,加密經濟學能夠抵消當前社會經濟學中的各種偏見。
清科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倪正東:
區塊鏈是一個技術的方向,區塊鏈從技術上來說到底能夠有多大的價值,還是一個問號,可能有巨大的價值,但是今天來說應用還沒有落地。我們不否認區塊鏈帶來的價值,技術類方面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的,有前景的,但到底多大的前景沒有人能知道。
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絕對要接受監管,絕對不是一個自由的世界。政治導向還是要正確的,在區塊鏈領域要堅持黨的領導,也要接受監管。數字貨幣不能是無政府主義,需要政府正確的引導和監督監管。
現在我們都關注實體經濟,不管創業還是投資,我覺得區塊鏈本身要創造價值,如果說一個公司發一個幣,不知道做什麼,突然值幾百億美元,這跟價值創造是完全脫節的。
關於古典投資人的稱呼,那隻是一個玩笑,或者是為了搶佔一個眼球創造一些概念,我相信2018年,99%的項目或者95%的項目還是古典VC做的。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合夥人閻焱:
區塊鏈是很火,但其實機構投資人參與得非常少,目前很多都是個體行為,ICO在中國大概95%以上都是圈錢的,真正比較大的一線機構投資人其實參與得非常少。這些人說實話能成為一線機構投資人,他不是忽悠來的,人家知道的比你多,見的比你多,讀的書比你多,怎麼會那麼傻,這種人賺錢都是賺智商比你低的人的錢。
數字中國聯合會主席吳鷹:
非常關注區塊鏈,已經在此做了一定投資布局,並且投資的三四家公司中已經有13項專利,此前投資的上市公司當中已經2家在做區塊鏈方面的事情。但區塊鏈距離爆發還需要一段時間,整體來看區塊鏈對經濟形成直接影響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但某些方面可能會比美國更快。關注藝術品的版權保護方面應用,未來會成立一個專門投資區塊鏈的天使基金。
談大數據:數據互通的阻礙在於制度而非技術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
數據是數字經濟物質的基礎,數據既不可以被分享,也不能被開放,但數據的價值可以被分享。Uber、滴滴是人類行為的一次巨大變化,他們到底改變了人的什麼東西?其實Uber、滴滴不是在分享車,過去早上從家裡出來是跟父母說一聲到哪裡去,但是有了Uber和滴滴以後,實際上你今天去哪裡的這件事情是可以跟一家公司分享的,這是真正改變的東西。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公司董事長郭為:
從政府角度來看,對數據的價值高度認可,但是在執行過程當中其實難度非常大。數據本身存在著天然的分割,不同人對於數據認知有所不同。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利益分割,由於掌握了數據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一部分人是不願意釋放出來的。如果釋放出來,則意味著喪失了特權,這是今天在數據打通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
從當今技術的角度來講,以我們掌握的技術能力實現數據打通一點問題都沒有,不管是傳統的技術,還是最新開發的技術。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制度上的障礙。
賽富亞洲投資基金創始管理合夥人閻焱:
數據的開放是雙刃劍,社會數據不應該對所有人開放,因為數據對95%以上的人是無用的,另外還有不到1%的人,數據給到他是對社會有害的。
⑧ 區塊鏈上百度做了什麼
區塊鏈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
兩會上,李彥宏的發言主要集中在網路的PaddlePaddle、DuerOS 和Apollo 等開放平台以及網路的自動駕駛上。在互聯網和技術之外,這位大佬還談起了跟生活和環境有關的禁煙問題,建議開展頒布全國性的控煙條例。
2017 年10 月,網路金融正式加入Linux 基金會旗下超級賬本(Hyperledger)開源項目,其他核心董事會成員包括IBM、英特爾和摩根大通等等。
馬雲:我想知道比特幣可以給社會帶來什麼
在兩會上,馬雲……哦,對不起,不想戴紅帽子的馬雲同志並沒有出席兩會。
那麼,我們回顧一下馬雲在評價比特幣時曾發表的言論:
「對於比特幣,我沒有太大的興趣。我想知道的是比特幣可以給社會帶來什麼?話說回來,我自己認為比特幣技術功能非常強大,但我們對待比特幣得非常小心。」
雖然馬雲對比特幣本身的態度非常謹慎,也表示自己並不了解比特幣。但是對於「比特幣技術」即「區塊鏈」,馬雲的看法是「功能非常強大」。
⑨ 評價一下李彥宏成功的原因,要詳細答案..
因為他實力和野心一樣大.
⑩ 李彥宏的資料~謝謝
李彥宏簡介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
李彥宏,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赴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在美國的8年間,李彥宏先生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在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INFOSEEK資深工程師,是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為道·瓊斯公司設計的實時金融系統,迄今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華爾街各大公司的網站,其中包括《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1996年,他首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 1998年,李彥宏先生根據在矽谷工作以及生活的經驗,在大陸出版了《矽谷商戰》一書,獲得了各界的好評; 1999年底,攜風險投資回國與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創建網路; 2001年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之一; 2002年榮獲首屆「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3年再次榮獲「IT十大風雲人物」稱號; 2004年1月15日,當選第二屆「京城十三新銳」; 2004年4月,網路總裁李彥宏當選第二屆「中國軟體十大傑出青年」。李彥宏經歷三重境界終成事業 首談婚戀故事李彥宏:我的路很順,是因為總能抓往重要環節的機遇,而且能超常發揮。 古往今來之成大事業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乃第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第三境界。千百勞作,終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喜出望外,但又恰恰屬於情理之中!在位於北京大學附近的網路總部,李彥宏(英文名Robin)追憶人生點滴———人們只看到網路上市成功後的李彥宏,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李彥宏在美國工作最得意之時,毅然放棄外國公司豐厚待遇和期權,回國創立了網路。他是一個一直都很成功、並且能不斷否定自己的成功從而獲得更大成功的人。 北大驕子 「我心理上比較穩定,越是大的場合發揮就越好。在高考的時候,通過正常發揮我應該是能考上北京大學,但不一定拿第一(他以山西陽泉全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京大學)。」 1968年,李彥宏出生在山西陽泉一個普通的家庭。「小學的時候,考過戲劇學院,後來放棄了。現在覺得放棄也挺好,技術能帶來更大的影響力。」李彥宏回憶。年少時著迷過戲曲,曾被山西陽泉晉劇團錄取。但中學時代,李彥宏回歸「主業」,全身心投入功課學習中。 1987年,勤奮、刻苦的李彥宏以陽泉市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北大自由的學術氛圍,為我形成獨立思考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李彥宏說。不過,身處象牙塔,幾多歡樂,幾多愁。他離開陽泉邁進中國最高學府的激動心情,漸漸被圖書情報學的枯燥、乏味消融。規劃未來人生道路變得迫切。「那時候,中國的氛圍較為沉悶,大學畢業進入機關單位,已經是非常好的選擇了。在我看來,選擇出國是一條自然而然的道路。」 「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一旦認定方向就不會改變,直到把它做好。」從大三開始,李彥宏心無旁騖,買來托福、GRE等書狂啃,過著「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目標是留學美國,方向鎖定在計算機專業。 留學美國 「我出國不是一帆風順。因為換專業,剛到美國學計算機,很多功課一開始都跟不上。有時和教授面談時,由於較心急,談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領域,結果那些教授就覺得我不行。」 1991年,李彥宏再一次擠過了獨木橋,收到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錄取通知書。正值聖誕節,23歲的李彥宏背著行囊,穿雲破霧,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一年有6個月飄著雪。在這里,他忍受過夜晚徹骨的冰冷。白天上課,晚上補習英語,編寫程序,經常忙碌到凌晨兩點。在這里,他經歷過中國留學生初來乍到的所有困苦。「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挺苦的,但年輕就應該吃苦。」李彥宏評價這段經歷。 「世間總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李彥宏骨子裡有著勤奮、堅韌、執著的精神,這使得他的專業技能得到飛速進步。在學校呆了一年後,李彥宏順利進入日本松下實習。「這三個多月的實習,對我後來職業道路的選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彥宏說。 馳騁矽谷 「矽谷給予我最大的感觸是,希望通過技術改變世界,改變生活。」 1994年暑假前,李彥宏收到華爾街一家公司———道·瓊斯子公司的聘書。「在實習結束後,研究成果得到這一領域最權威人物的賞識,相關論文發表在該行業最權威的刊物上,這對以後的博士論文也很有幫助。」李彥宏說:「但那時候,中國留學生中有一股風氣,就是讀博士的學生一旦找到工作就放棄學業。起先,我認為自己不會這樣。但這家公司老闆也是個技術專家,他對我的研究非常賞識。兩人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我決心離開學校,接受這家公司高級顧問的職位。」 在華爾街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彥宏每天都跟實時更新的金融新聞打交道,先後擔任了道·瓊斯子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路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人員。 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華爾街,前往矽谷著名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公司。在矽谷,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 1998年,李彥宏在自己撰寫的《矽谷商戰》中分析總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里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這些典型的矽谷商戰經驗,後來被他得心應手地運用到了網路的創業中。 「在人生選擇道路上,我好像沒有很不順利的過程,只是面臨著一些選擇。」李彥宏說。從北大到布法羅到華爾街到矽谷,機遇來臨時,李彥宏不失時機地把握住了,這些多年的積累給他日後創建網路打下堅實的根基。 歸國創業 「不要問現在加入商戰是否太晚,按照現在信息經濟的發展速度,誰又能夠承擔不參戰的責任呢?」 李彥宏在海外的8年時間里,中國互聯網界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5年起,李彥宏每年要回國進行考察。1999年,李彥宏認定環境成熟,到了該參戰的時候了,於是啟程回國。 不知是巧合,還是機緣。又是一個聖誕節,李彥宏乘飛機從太平洋的東海岸重新回到了太平洋的西海岸,回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起點處———北京大學,悄無聲息地開始了創業。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租了兩間房,連同1個財會人員5個技術人員,以及合作夥伴徐勇,8人一行,開始了創建網路公司。 接著,李彥宏開始回美國找錢,本不愛開車的他整天開車在舊金山的風險投資商中游說。最後他順利融到第一筆風險投資金120萬美金,比計劃的100萬美元還多。在網路成立的9個月之後,風險投資商德豐傑聯合IDG又向網路投入了1000萬美元。 對於網路為何受風險資本青睞,李彥宏說:「投資者有一種信念,相信網路會越來越好。」事實上,在決定創業時,李彥宏在引擎技術方面,已可以排在全世界前三位。而李彥宏的執著、專注和專業又在業內有口皆碑。加之網路耕植的中國市場潛力巨大。三點因素結合,網路自然對投資者充滿了無限誘惑。李彥宏說:「那個時候融資相對容易,但是絕大部分企業還是融不到資。我們選到的這些投資人應該說是非常優秀的,非常能夠看到長遠目標。」 如今,網路已走過5年的時光,其間不乏驚心動魄風雲變幻———激烈的董事會爭辯,合作夥伴徐勇的退出,商場無情的競爭等重重挑戰,都在不時地考驗和沖擊著李彥宏。但李彥宏一直保持淡定、從容,隨著資本不斷增加,技術的不斷成熟,網路有了一日千里的快速發展。2002年網路搜索引擎技術真正成熟。2003年網路流量比上一年增加了7倍。2004年網路品牌得到網民的廣泛認可。2005年網路成功上市。 成功後的道路怎麼走?記者問 「用技術改變生活,仍是我不變的信念。上市只是成功剛剛開始,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李彥宏回答。 李彥宏背後的女人 「彥宏,我愛你,好想嫁給你。」類似這種也許是開玩笑的話,常會貼在網路的李彥宏貼吧上。有人甚至討論他的五官哪個部位長得最好:「如非要選一個的話,還是嘴巴,像羅嘉良的。」 「英俊、成功、才華出眾」,有企業家的氣魄,成熟男人的魅力,學者的儒雅、淡定和從容。這樣的男人,讓一些女士感慨:教人如何不愛他——— 只可惜,他結婚了。 李彥宏屬於「閃婚」一族,他與妻子只相識6個月就結了婚,如今已生有一個女兒。李彥宏和妻子馬東敏是在一次中國留學生聚會中認識的。馬東敏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兩人認識時,她正在美國新澤西州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 李彥宏說:「太太對我影響非常大。她是個急性子,做出決定馬上會行動,而我屬於慢性子,考慮周到了才去做。我們的性格是互補的。我回國創業前在矽谷當工程師,覺得種種花草也挺開心。但我太太鼓勵我去加入公司。而那時候我希望做得更大些,並由自己去控制方向。因此,回國創業是最合適的選擇。但這對她是一種挑戰,一般出國的女孩子都更喜歡國外的環境。但為了我的事業,她毅然回國支持我,這是很不容易的。」 「回國創業的海歸中,離婚率是很高的。但是,現在我太太和孩子都回國了。」說到這兒,李彥宏笑了笑,清秀英俊的臉龐流露出無限溫馨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