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針對區塊鏈的創新
① 銀行為何如此鍾情區塊鏈
銀行競逐區塊鏈 諸多難題待解
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銀行是區塊鏈領域最踴躍的探路者。近年來,國內外多家銀行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信貸、清算等領域。區塊鏈獨特的信任機制,被銀行視作創新風險管理、簡化交易流程的關鍵技術突破。不過,作為新興技術,區塊鏈生態仍在建立過程之中,應用十分有限,諸多難題仍有待在發展中逐步解決。
「目前區塊鏈不能跑高頻、並發的交易,網速、算力無法支撐。比如支付領域,如果是網購,還是可以實現的;如果是期貨高頻交易,就做不了。」黃震說。
姜鵬說,在設計區塊鏈的體系之初,中信銀行仔細論證了適合使用區塊鏈的業務環節。
「從全球的經驗看,目前還不適合用區塊鏈去做大而復雜的體系建設,不要試圖用區塊鏈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重點解決核心問題。做太復雜的系統耗費時間,技術發展那麼快,沒做完舊的系統就面臨新技術的迭代了。」姜鵬說。
「只解決核心問題」的思路,確保了區塊鏈上線後,中信銀行各支行相關業務操作無需流程改造,就可以實現業務升級。
范斌坦言,銀行全面應用區塊鏈還需要時間,IBM對於區塊鏈開源社區的投入將會繼續下去,一方面是為了培育市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爭奪區塊鏈平台的制高點。隨著區塊鏈技術本身的快速迭代,金融機構使用這項新技術的場景仍然有諸多想像空間。
內容來源於新華網
② 區塊鏈領域的創新最重要的是什麼
技術是所有區塊鏈項目長期良性發展的第 一指標,所以在區塊鏈領域做價值投資,EVOLAB 的入口是技術,了解項目技術的重要性,才能解決價值投資核心環節,找到好的項目。
③ 金融業對區塊鏈必須有足夠認識
普華永道2017年4月中旬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金融從業人員尚未對金融科技有足夠的重視程度,在運用已經較為廣泛的區塊鏈技術中,有30%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區塊鏈技術,有40%的受訪者僅在新聞中讀到過區塊鏈技術,這說明金融科技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
我經常說,以余額寶誕生為標志,中國互聯網金融風起雲涌,領先於潮頭,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但是,由於對互聯網金融本質認識不足,傳統金融界守舊思想極力反撲,監管部門如臨大敵、守舊思維支配下的監管,最終使得這一業態近乎被扼殺掉。
在中國掀起一輪又一輪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頓監管「運動」時,歐美發達國家趁機加大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人工智慧投資顧問,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數字貨幣,各種人工智慧金融服務包括人臉識別、指紋加密、智能語音等技術都開始運用到金融領域。
科技金融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世界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在智能投顧上從研發到生產,現在已經開始投入運用了;區塊鏈數字貨幣的比特幣在日本、加拿大等開始進入結算手段領域了,美國已經將區塊鏈運用到石油市場交易之中了。
中國在科技金融發展上顯然已經落伍了。從以上普華永道對銀行員工的調查就可以略見一斑。目前在中國商業銀行中開展的區塊鏈研究與使用都是淺層次概念化的。
2017年1月初,郵儲銀行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資產託管系統以區塊鏈的共享賬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共識機制等四大機制為技術基礎,選取了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投資顧問、審計方等五種角色共同參與的資產託管業務場景,實現了託管業務的信息共享和資產使用情況的監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解決方案實現了信息的多方實時共享,免去了重復信用校驗的過程,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約60%-80%
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2016年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對於區塊鏈技術,我行的研發應用非常順利,預計2017年將投入實際應用。我們完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交易平台原型的系統建設,這個系統在傳統交易模式基礎之上,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金融資產轉移和交易服務,預計不久就能夠跟大家見面」。
光大銀行已經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實際業務中,其科技創新實驗室已經成功孵化出用於該行「母親水窖」公益慈善項目的區塊鏈公益捐款系統。光大銀行信息科技部李璠總經理表示,金融科技時代新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變革力量,對慈善基金來源和使用進行更加有效的監管,提升了公益捐款透明度,有助於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將公眾的愛心安全可靠的傳遞給慈善機構,提升了銀行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
招商銀行董事長李建紅也在2016年業績報告上透露,該行每年在IT上投入50億元,已經領先同業,但仍要從2017年開始,每年將利潤的1%用來投入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
對於科技金融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異常重要。區塊鏈技術有可能重構金融行業底層架構,區塊鏈有降低信任風險、架構靈活、降低運作成本、實現共享金融等優勢,可以廣泛運用與點對點交易、登記、確權、智能管理等業務當中。對此,不容有任何懷疑。
必須站在更高領域來認識區塊鏈技術。全球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這個大勢所趨金融機構必須把握。而區塊鏈是金融去中心化的核心技術,誰掌握誰主動。
為何說全球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呢?我們需要從全球互聯網領域最受歡迎的「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偉大預言談起。KK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書中提到的很多未來技術,如WEB2.0、比特幣、P2P、社交媒體等均被一一實現。目前的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共享經濟等等都來自《失控》一書。
KK認為,未來網路最好還是均勻分布,也就是說,網路的連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自由連接。這樣當網路受到攻擊時,基本不會遭受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網路無法擊垮。但是以上是基於理想的狀態下的,就目前而言,互聯網並不是那麼的發達,可以讓一個個體(小集體中心亦是)產生如此多的連接。其次,均勻分布的網路使得個體訪問一個節點的路徑贈長。如果網路不夠發達(比如現在),網路的響應就會很慢。
反向看來,網路如果集中在某些大節點上,只要保護好這些大節點,網路的穩定性就不會受太大影響。在個體看來,就是只要我上的去谷歌、網路,網路對我而言就沒有癱瘓。
不過,去中心化的趨勢會一直在。網路會從目前的幾百個大節點變成幾百萬個大節點,把每個小網路看作一個節點,節點之間的連接將四通八達。比如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大網路之間的連接將不再是可以數得清的海底光纜,而是無數的鏈路,是計算不出來的拓撲,到時候牆恐怕就做不起來了。
而區塊鏈技術一個特徵就是點對點的去中心化。這個世界在不斷地從科層制之中去中心化。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技術和商業領域去中心化的過程,可以認為,這一趨勢將會在未來20年中繼續發生。
只要還有一些中心化的東西存在,我們就可以討論如何將其去中心化。比如說,銀行業。銀行一直是非常中心化的一個行業,於是我們可以來談論一下,如何將金融服務去中心化,變成分享經濟模式,同時又分享影響力。
對去中心化進程的一個回應是分享。分享是去中心化進程的動詞表達,這是我們之所以有很多分享社區的原因。我們可以分享數據、進程、影響力、信息,去中心化的結果即是分享行為的增加。過去的專家並不會分享金融信息。如果要研究人們現在開始分享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強調「分享」的特質和能力。
回到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數字貨幣上,去中心化的交易是一種技術的變革,用戶可以憑借授權碼在此平台上交易,這樣就會發生個體與個體進行的交易,P2P貸款等行為。銀行將不再存在。比特幣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電子貨幣,但它有很多不被認可的問題,比如安全問題,但還是應該對它進行關注,因為貨幣的去中心化也是未來的趨勢。KK認為,這個領域有很大潛力。
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相信KK這類預言家的預言。中國科技金融不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啊!
余豐慧
普華永道2017年4月中旬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金融從業人員尚未對金融科技有足夠的重視程度,在運用已經較為廣泛的區塊鏈技術中,有30%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區塊鏈技術,有40%的受訪者僅在新聞中讀到過區塊鏈技術,這說明金融科技的普及程度仍然較低。
我經常說,以余額寶誕生為標志,中國互聯網金融風起雲涌,領先於潮頭,讓世界各國刮目相看。但是,由於對互聯網金融本質認識不足,傳統金融界守舊思想極力反撲,監管部門如臨大敵、守舊思維支配下的監管,最終使得這一業態近乎被扼殺掉。
在中國掀起一輪又一輪針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頓監管「運動」時,歐美發達國家趁機加大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人工智慧投資顧問,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數字貨幣,各種人工智慧金融服務包括人臉識別、指紋加密、智能語音等技術都開始運用到金融領域。
科技金融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世界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在智能投顧上從研發到生產,現在已經開始投入運用了;區塊鏈數字貨幣的比特幣在日本、加拿大等開始進入結算手段領域了,美國已經將區塊鏈運用到石油市場交易之中了。
中國在科技金融發展上顯然已經落伍了。從以上普華永道對銀行員工的調查就可以略見一斑。目前在中國商業銀行中開展的區塊鏈研究與使用都是淺層次概念化的。
2017年1月初,郵儲銀行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資產託管系統,資產託管系統以區塊鏈的共享賬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共識機制等四大機制為技術基礎,選取了資產委託方、資產管理方、資產託管方、投資顧問、審計方等五種角色共同參與的資產託管業務場景,實現了託管業務的信息共享和資產使用情況的監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解決方案實現了信息的多方實時共享,免去了重復信用校驗的過程,將原有業務環節縮短了約60%-80%
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在2016年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也表示,「對於區塊鏈技術,我行的研發應用非常順利,預計2017年將投入實際應用。我們完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交易平台原型的系統建設,這個系統在傳統交易模式基礎之上,為客戶提供點對點的金融資產轉移和交易服務,預計不久就能夠跟大家見面」。
光大銀行已經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到實際業務中,其科技創新實驗室已經成功孵化出用於該行「母親水窖」公益慈善項目的區塊鏈公益捐款系統。光大銀行信息科技部李璠總經理表示,金融科技時代新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科技創新帶來新的變革力量,對慈善基金來源和使用進行更加有效的監管,提升了公益捐款透明度,有助於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健康發展。從銀行的角度來說,將公眾的愛心安全可靠的傳遞給慈善機構,提升了銀行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
招商銀行董事長李建紅也在2016年業績報告上透露,該行每年在IT上投入50億元,已經領先同業,但仍要從2017年開始,每年將利潤的1%用來投入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
對於科技金融最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異常重要。區塊鏈技術有可能重構金融行業底層架構,區塊鏈有降低信任風險、架構靈活、降低運作成本、實現共享金融等優勢,可以廣泛運用與點對點交易、登記、確權、智能管理等業務當中。對此,不容有任何懷疑。
必須站在更高領域來認識區塊鏈技術。全球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這個大勢所趨金融機構必須把握。而區塊鏈是金融去中心化的核心技術,誰掌握誰主動。
為何說全球未來趨勢是去中心化呢?我們需要從全球互聯網領域最受歡迎的「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偉大預言談起。KK在1994年出版的《失控》一書中提到的很多未來技術,如WEB2.0、比特幣、P2P、社交媒體等均被一一實現。目前的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現實、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共享經濟等等都來自《失控》一書。
KK認為,未來網路最好還是均勻分布,也就是說,網路的連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自由連接。這樣當網路受到攻擊時,基本不會遭受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網路無法擊垮。但是以上是基於理想的狀態下的,就目前而言,互聯網並不是那麼的發達,可以讓一個個體(小集體中心亦是)產生如此多的連接。其次,均勻分布的網路使得個體訪問一個節點的路徑贈長。如果網路不夠發達(比如現在),網路的響應就會很慢。
反向看來,網路如果集中在某些大節點上,只要保護好這些大節點,網路的穩定性就不會受太大影響。在個體看來,就是只要我上的去谷歌、網路,網路對我而言就沒有癱瘓。
不過,去中心化的趨勢會一直在。網路會從目前的幾百個大節點變成幾百萬個大節點,把每個小網路看作一個節點,節點之間的連接將四通八達。比如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大網路之間的連接將不再是可以數得清的海底光纜,而是無數的鏈路,是計算不出來的拓撲,到時候牆恐怕就做不起來了。
而區塊鏈技術一個特徵就是點對點的去中心化。這個世界在不斷地從科層制之中去中心化。我們已經見證了很多技術和商業領域去中心化的過程,可以認為,這一趨勢將會在未來20年中繼續發生。
只要還有一些中心化的東西存在,我們就可以討論如何將其去中心化。比如說,銀行業。銀行一直是非常中心化的一個行業,於是我們可以來談論一下,如何將金融服務去中心化,變成分享經濟模式,同時又分享影響力。
對去中心化進程的一個回應是分享。分享是去中心化進程的動詞表達,這是我們之所以有很多分享社區的原因。我們可以分享數據、進程、影響力、信息,去中心化的結果即是分享行為的增加。過去的專家並不會分享金融信息。如果要研究人們現在開始分享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強調「分享」的特質和能力。
回到區塊鏈技術支撐的數字貨幣上,去中心化的交易是一種技術的變革,用戶可以憑借授權碼在此平台上交易,這樣就會發生個體與個體進行的交易,P2P貸款等行為。銀行將不再存在。比特幣是一種很有潛力的電子貨幣,但它有很多不被認可的問題,比如安全問題,但還是應該對它進行關注,因為貨幣的去中心化也是未來的趨勢。KK認為,這個領域有很大潛力。
我們無論如何都要相信KK這類預言家的預言。中國科技金融不能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啊!
④ 銀行要被顛覆了,這篇通俗演講講清楚了區塊鏈是個啥
區塊鏈主要解決的是交易的信任和安全問題,一旦信息經過確認並添加到區塊鏈,就會被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數據的修改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很高。由於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每一個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由於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區塊鏈並不是單一創新技術,而是將許多跨領域技術組合在一起,包括數學、密碼學、演演算法和經濟模型,並結合點對點網路關系,利用數學基礎就能建立起信任效果,成為一個不需要基於彼此信任基礎、也不需要依賴單一中心化機構就能夠運作的分散式系統,而比特幣就是第一個採用區塊鏈技術而打造出的一套P2P電子貨幣系統,用來實現一個可去中心化,並確保交易安全性、可追蹤性的數字貨幣體系。
⑤ 銀行怎麼應用區塊鏈技術
從已經公布的研發成果看,在區塊鏈的「共識演算法」、「加密演算法」、「智能合約形勢化檢驗」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已有一些重大進展。區塊鏈完全「去中心化」的特性在金融領域並不適用,分布式和多中心化有望成為現實選擇。區塊鏈被稱為顛覆性的技術,將成為互聯網金融乃至整個金融業的關鍵底層基礎設施。目前國內外的資本、機構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專家表示,區塊鏈技術發展勢頭迅猛,正成為投資的風口,今年區塊鏈創業項目獲得的融資額已經超過14億美元。
近年來,投資領域對區塊鏈的關注度持續升溫。自比特幣開始,區塊鏈技術開始在多個應用領域進行探索,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花旗銀行等海外金融機構也在嘗試開展區塊鏈金融的業務創新,國內也將區塊鏈技術發展作為一大重點。,僅供參考!
⑥ 區塊鏈技術是怎麼應用於銀行業的
區塊鏈技術最大的特徵就是去中心化, 而這一特徵將為銀行業降低大量成本。
首先,去中心化意味著銀行體系之間建立信任機制不再需要中介,節約了中介的費用。
其次,數字貨幣的發展將可能實現銀行實時的數字化交易。例如,在票據交易中,一直以來銀行的票據交易都要依靠第三方實現有價憑證的傳遞,即使是電子票據的交易,也需要通過央行 ECDS 系統的信息進行交互認證。而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點對點的價值的傳遞,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系統進行控制,這不僅僅加快了票據傳遞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失誤,流程方面的減少自然會降低銀行對於人員的需求量,節約了銀行的人工成本。
最後,在清算、結算方面也會有所影響。 銀行的清算、結算業務一直以來都是由中央結算來完成的,效率較低。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結算將大幅度提高銀行的效率。
區塊鏈技術在銀行的跨境支付業務中也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在全球化貿易高度發達的今天,跨境支付越來越頻繁,銀行在跨境貿易中往往充當著第三方服務的職能,例如進行電子轉賬、資產託管等。但跨境支付一般需要耗時 2 天左右才能到賬,效率很低,也降低了在途資金的利用率。而在區塊鏈技術中,跨境支付的雙方可以通過點到點的方式完成,實現全天候支付、實時到賬、從而加快了清算、結算的速度,進而提高銀行處理業務的效率。
區塊鏈技術的另一特徵就是去風險化,銀行可以建立自己的區塊鏈,這樣就能保證銀行客戶的交易信息和交易記錄是真實有效的, 是不會被任意篡改的,銀行可以有效地辨別客戶的信息,了解客戶的各方面情況,識別客戶的異常交易,防止被客戶所欺騙,從而降低銀行的監管成本。
⑦ 銀行在區塊鏈領域可以採取什麼布局策略
數字貨幣的現狀是百花齊放,列出一些常見的:bitcoin、litecoin、dogecoin、OKcoinetc,除了貨幣的應用之外,還有各種衍生應用,如NXT,SIA,比特股,MaidSafe,Ripple,Ethereum等等。
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 數字貨幣研討會宣布對數字貨幣 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會議肯定了數字貨幣在降低傳統貨幣發行等方面的價值,並表示央行在 探索發行數字貨幣。中國比特幣交易平台火幣網創始人李林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討會的表達大大增強了數字貨幣行業信心。這是繼2013年12月5日央行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之後,第一次對數字貨幣表示明確的態度。
2016年12月20日,數字貨幣聯盟——中國FinTech數字貨幣聯盟及FinTech研究院正式籌建,火幣是聯合發起單位之一。
可以用區塊鏈的一些領域可以是:
▪ 智能合約
▪ 證券交易
▪ 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