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區塊鏈技術
『壹』 華大基因的技術平台
華大基因憑借先進的測序和檢測技術、高效的信息分析能力、豐富的生物資源,搭建了世界先進的多技術平台,可實現從中心法則到結構與功能的貫穿研究,構建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網路體系。
本著大平台、大資源的方向,華大基因擁有測序平台、質譜平台、信息中心三大技術平台、資源庫。在2013年,華大基因還收購了人類全基因組精準測序的創新領導者Complete Genomics,豐富現有多種平台基礎上的基因組學研究技術,以強大的平台實力為科研工作者及大眾提供服務。 信息中心以實現超大規模生物信息學計算為中心任務,不斷提升其在高效能計算、雲計算服務能力,為海量數據處理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華大基因擁有深圳、香港、北京、武漢、杭州等數個大型生物信息學超級計算中心,截至2014年5月,總峰值計算能力達到248 Tflops,總內存容量達到46.3TB,總存儲能力達到22.7PB。其中位於深圳和香港的集群的峰值計算能力分列國內生物信息領域第一和第二位,有能力為海量生物信息學數據的存儲、處理和分析提供穩定而高效的資源保障。
『貳』 順義華大吉比愛和華大基因是什麼關系 怎麼樣 華大基因有多少子公司啊
華大吉比愛和華大基因應該說沒什麼關系。
如果說關系,也是從歷史說起了。
華大吉比愛是汪健離開中科院後自己先創建的公司;
華大基因是後來創建的,似乎是汪健和其他人一起組建的,從中後來成立,姑且叫成立吧,成立了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後來基因組研究所脫離了華大基因。華大基因的子公司個數我也不是很清楚,大概6個吧。在這些年中,由於華大基因和華大吉比愛的這種關系,他們之間的一些人員也在兩者間流動。
2007年汪健帶領一部分人員將總部帶去了深圳,成立了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相關公司。
華大吉比愛和華大基因做的產品不太一樣。
華大吉比愛在業內屬於中上排名;華大基因的排名更好一些,亞洲前三?
他們辦公、就餐、組織活動等等,差不多都是在一起的。
工資待遇嘛,他們這個行業,雖然看起來很高新技術,但是工資普遍不是很高,當然也是和市區的同行比了。
我不是內部人員,所以不是很清楚。 再說清楚點的話,我也不是很了解了。
『叄』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重大項目
一個物種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就意味著這一物種學科和產業發展的新開端。
——向仲懷院士
基因組/基因DNA測序是基因組學研究的基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伴隨著人類共同組成這個地球上的生態環境。解碼它們的基因組/基因是研究它們的性狀和進化過程的起點。對於一些與我們生活密切聯系的物種來說,例如水稻,解讀它們的基因組/基因能夠大大加速生物技術的產業化過程。目前,華大基因的科學家正在對地球上不同的生物進行測序,並對他們的基因組解碼構建「生命之樹」。
華大基因目前正在開展的相關項目有:
國際大熊貓基因組計劃
「世界三極」動物基因組計劃
黃瓜基因組計劃
蘭花基因組計劃 群體關聯分析:大規模的疾病關聯分析及重測序研究的方案設計、生物信息學分析和生物學解釋策略的開發和應用。
癌症基因組計劃:利用測序及高通量突變檢測方法識別與癌症發生發展相關的關鍵基因。
古人類基因組:探索古人類的遺傳學特徵。 全基因組從頭測序計劃:牽頭發起構建更多重要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參考圖譜的研究計劃。
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計劃:通過對已經有基因組參考序列圖譜的亞種和個體進行大規模重測序,並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探索和研究相關群體的遺傳變異和進化。 宏基因組學:研究直接從環境中提取的遺傳物質。
微生物基因組測序:建立有重要價值的微生物基因組的參考序列圖譜。 被譽為20世紀的生命科學阿波羅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開辟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從2000年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圖譜以來,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內,基因組的技術和科學取得了巨大進展,除了更多更為精確的人類和各種種類的生物體基因組圖譜得以解析,而且基因組科學研究的技術本身也得到跨越式的發展,新的、更高通量,更低成本的測序技術和更為高效和精確的分析計算技術使得基因組科學迅速滲透到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並已開始邁向實用階段,成為迎頭而來的轉化醫學,以及農業和工業生物技術的支撐技術。基因組科學所產生的巨大的生物信息數據使得生命科學進入一個以基因組為基礎的數字醫學或數字生命科學時代,並將成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主流技術領域。高效整理、分析、挖掘測序得到的海量基因組數據,解析生命現象,回答科學問題和提供應用基礎是基因組科學,乃至整個數字生命科學的面臨的最大挑戰,並具有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特點,需要包括數理、計算機、軟體和生物科學的交叉配合。
然而,目前 們現行的教育體系和模式難以快速培養適合這一重要發展領域的人才,需要一種結合現實和未來實際需求的復合型學科人才的培養模式和體系。華大基因研究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通過與多家拔尖大學合作已經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本科生,特別是低年級本科生新型生命科學前沿人才培養的體系,開創了一套以大科學問題為切入點的邊研究、邊學習的「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華大基因研究院全新和獨特前沿人才培養模式,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培養目標就是以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培養適合未來生命科學前沿發展,以及新興生物技術產業的拔尖人才。在過去十年間,在華大基因研究院,一大批本科學生通過這一體系的培養迅速成為具備掌握跟蹤前沿發展,掌握先進技術,並具備實戰經歷和能力的優秀生命科學復合型人才,走上重要的工作崗位,做出在Nature、Science等知名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的出色成就。在此基礎上, 們已與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院校建立了低年級(2年級)至高年級(4年級)2+2本科培養體系,以及完善的高年級畢業實習體系。每年通過選拔吸引包括生命科學專業、計算機專業、軟體專業和數理專業的優秀本科生進入這一培養體系。
經過2年的建設和完善,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具備了更為完善的學習和實習條件,因此決定在國內拔尖院校中擴大本科生創新班和創新實習的規模,並且與後期華大-哥本哈根大學、華大-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攻讀計劃相銜接,為華大基因研究院和基因組和數字醫學/生物學領域提供「實用型和未來型」的頂尖後備人才做出貢獻。 2010年12月人類(健康)篇專題研討班
上海地區生物信息學研討班
2010年10月經典論文回顧系列之水稻(植物)篇專題研討班
紀念華大十一周年 經典論文回顧系列
2010年8月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班
2010年7月生物信息學統計演算法暑期班(北京)
2010年 美國國家綜合進化研究院NEScent·BGI聯合系統發育暑期班
2010年廣州地區專場培訓班
2010年7月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班
2010年6月表達譜,轉錄組專題班
2010年5月台灣學者研討班 (已結束)
2010年5月前沿技術培訓班
生物信息學軍科院應用專題培訓班 (已結束)
2010年首屆生物信息學研討班
台灣學者研討班
生物信息學新技術研討班·復雜疾病方向
【生物信息校園系列第一站(第二期)】中國農大·農業方向
【生物信息校園系列第二站】----首醫大醫學方向
【十周年特別推薦·深圳】生物信息學前沿技術專題培訓班
醫學繼續教育培訓班 華大基因自1999年9月9日成立以來,在科學、技術、產業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更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但豐碩成果的背後,華大人不會忘記的是對社會的回饋。為了推動基因組學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和發展,進一步培養和發掘基因科技人才,華大基因一直致力於基因科普工作的推廣。
目前,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已被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隨後又掛牌成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學術指導中心。2009年暑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合作,成功舉辦了高中生「探索生命奧秘」夏令營活動;並與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多所全國重點高校合作,舉辦了大學生「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暑期班活動。活動期間,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深圳電視台等媒體先後進行了跟蹤報道,反響熱烈。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現已成立科普中心,每年暑假都會定期開辦高中生夏令營及本科低年級暑期班活動。科普推廣工作也將作為華大的一項長期工作持續推進。
『肆』 請問深圳華大基因技術支持這個工作如何,待遇如何,前途如何,催了我兩次讓我簽。
技術支持是個比較固定的工作。相當於銷售和客戶的顧問。華大一直在變,前途自己掌握。
『伍』 初創公司在區塊鏈行業如何找到方向和定位這是大廠之間的游戲嗎
初見公司在區塊鏈接行業如何找到方向和定位這個大廠之間的游戲,你可以按他的正常鏈接去看就知道了。
『陸』 華大基因在業內是什麼地位
就是從國外買個檢測儀回來檢測,沒有自主產品,沒有基因葯物,就是一個代工。
『柒』 華大科技和華大基因什麼關系
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華大科技)是全球領先的基因組學研究機構—華大基因旗下的子公司。
華大科技(全稱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是華大基因旗下的子公司。
秉承 「科技合作與服務」的產業理念,於2012年4月成立。基於華大基因豐富的科研經驗和先進的技術成果,華大科技建立了先進的科研平台、嚴格的質量體系、標准化和個性化的數據分析以及優質的服務流程,為投身於生物、農業、醫葯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科研合作與服務。華大科技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共有1500位員工,服務網路已經遍布全球,在歐洲、美洲、亞太地區均設立了業務中心、分部及辦事處。
憑借全球領先的大規模測序計算平台和先進的生物信息分析技術,依託人類健康、葯物研發、動植物研究、分子育種、微生物研究等多個領域合作夥伴,華大科技為一系列大型基因組科研計劃和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傑出的科研服務,例如:國際千人基因組計劃、糖尿病關聯基因及變異研究、國際癌症基因組計劃、小麥、玉米、桑蠶等動植物基因組計劃、人體腸道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以及人類基因組和家蠶基因組甲基化研究等。2012年營業額達6.5億人民幣,截至12年12月已有20000多位合作夥伴、4000多家合作單位,並參與發表了250餘篇科研論文,其中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捌』 饒毅對華大基因的質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經被饒毅成為「流氓企業家」的華大基因楊煥明昨天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饒毅當年的博客節選:
我認為楊煥明是企業家,因為迄今看來華大基因公司運行了多年,好像企業(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稱之為企業家,是一種褒獎,因為在我的詞典里企業家高於商人。當然,我不說他是科學家,這一點其他人會有不同看法,因為大家對什麼是科學家有不同標准。如果發過論文就是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用法),那麼楊煥明也算科學家,如果做了比較好的科學才是科學家,楊煥明就不是。什麼是比較好的科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學生(和華大的青年員工)不妨知道楊煥明的模式並非大家都認可為科學家。DNA測序方法是外國發明的、儀器是美國生產、試劑是美國的,具體課題無需很多ideas,用中國的大量的錢(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錢)、用中國廉價勞力,大量測序,是否算好的科學,生物學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認為楊煥明不是科學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過,是不是科學家並不重要,爭論也無所謂。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沒有內幕,僅就題主問題中的第二點而言。
-論戰二:華大隻會拿別人的 idea 做學術嗎?2012 年底,Nature 雜志評選了年度十大影響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華大基因(BGI)執行院長王俊(Jun Wang)入選。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紹華大基因的文章,面對 Nature 雜志的采訪,王俊坦陳「我們是肌肉,我們沒有大腦(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個人感覺說出這樣的話需要很強的自信,他們是充滿野心的。2010 年華大基因購買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產的 Hiseq 2000 測序儀,據說該儀器的目錄價格為每台 69 萬美元。2012 年華大基因又斥資 1.18 億美元收購了與 Ilumina 競爭的測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從純粹的科學貢獻來講,如果真如王俊在題主引用的「論戰」中所言,糖尿病微腸道菌群與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等工作是他們自主完成的,他當之無愧可以算是傑出的科學家。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的工作都發表在 Cell 雜志上,見這里和這里,我沒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斷工作的意義。但從作者單位來看,通訊作者的單位都是華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幾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屬於別的單位。這兩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單位都是醫院,也許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癌細胞來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個人傾向於判定主要的科學貢獻屬於 BGI。Nature 在前述報道中也強調,2012 年華大基因主導了他們自己的原創工作,其中就包括這兩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報道援引哈佛大學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話說,「1999 年 BGI 的測序能力佔全世界的 1%,現在已經達到了 50% 以上」。華大基因今年一共參與發表了 100 多篇論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盡管如此,Nature 指出華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進展在於將基因組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 9 月份與蓋茨基金會簽署的關於農作物與傳染病的合作協議,以及推動發展下一代測序技術,通過對母親血液中致命性染色體畸變進行基因檢測,用來診斷測試新生兒的潛在疾病。
從他們的這些努力看來,華大基因也許並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個測序工廠,而是也擁有它們自己的科學夢想。
*:
Nature 評選的這十大人物在華大基因官方主頁新聞中翻譯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實際上,同時入選的另外9位分別是(摘自科學網編譯):
羅爾夫-迪特爾·霍耶爾(Rolf-Dieter Heuer),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主席,他讓世界認識了「上帝粒子」。
辛西婭·羅森茨維格(Cynthia Rosenzweig ),紐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主席,她致力於保護她居住的紐約哥譚鎮,使其具有自然災害抵禦能力。
亞當·施特爾茨納(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師,他領導「好奇號」火星車的登陸任務。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魯塞爾大學教授,他領導的團隊解決一個長期爭議的科學問題,證實了癌症幹細胞確實存在。
伊麗莎白·艾奧恩斯(Elizabeth Iorns),邁阿密大學博士後,她因證實他人一項研究的錯誤而遭到人身攻擊和職業挫折。
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耶魯大學微生物學家,她通過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對女性科學家存在歧視。
蒂姆·高爾斯 (Tim Gowers),劍橋大學數學家,他發起了針對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的網路抵制。
貝爾納· 貝爾納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義大利政府官員,他因聽信地震學家沒有預防地震而被判過失殺人罪。
羅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蘭病毒學家,爭議禽流感論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時間在爭取發表該成果。由此看來,應該被視為「十大新聞人物」更加合適。
『玖』 華大基因的介紹
華大基因是一個專門從事生命科學的科技前沿機構。以學、研、用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類、醫學、農業、畜牧、瀕危動物保護等分子遺傳層面的科技研究。為消除人類病痛、經濟危機、國家災難、瀕危動物保護、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提供分子遺傳層面的技術支持。華大基因有科教、科研、科普、科用四大支柱,1999年9月9日,隨著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 1% 項目的正式啟動,北京華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華大基因堅持「以任務帶學科、帶產業、帶人才」,先後完成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1%)、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10%)、水稻基因組計劃、家蠶基因組計劃、家雞基因組計劃、抗SARS研究、炎黃一號等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一流的雜志上發表多篇論文,為中國和世界基因組科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奠定了中國基因組科學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2015年12月18日,證監會公布華大基因擬創業板上市《申報稿》,該公司上市保薦券商為中信證券(600030)。12016年2月23日BGI宣布在阿里雲計算平台部署的服務產品BGI Online國內beta版本正式上線。
『拾』 華大司法和華大基因是什麼關系
都是華大集團的,負責的業務板塊不同。
深圳華大法醫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大司法)為「華大集團」 全資子公司,華大司法擁有司法部核准成立的首批第三方司法鑒定機構,是國內首家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CNAS)和資質認定的鑒定機構,擁有全球領先的生物科技實力,致力於將司法創新科技成果應用於社會民生,捍衛公平正義。
依託華大「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華大司法踐行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和教育實踐的並行發展,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技術,例如第一個中華民族基因掃描技術、第一個遺骸個體基因組識別技術、第一個無創產前胎兒親子檢測技術、第一個動物DNA鑒定技術等,並推動科技成果應用轉化,建立了全國第一個DNA檔案資料庫、第一個中國法醫DNA資料庫。
積極參與了2004年印度洋海嘯國際救援身源鑒定、2008年汶川5.12地震身源鑒定以及2015年天津8.12爆炸案救援及身源鑒定等工作。華大司法將產業發展和標准化工作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標准體系制定,建立了第一個國際絲路法醫聯盟組織,並擁有北京、深圳、天津、西安、香港等多個鑒定中心和服務中心,並與國家衛生、公安、司法系統以及其他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網路服務覆蓋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