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比卡史
㈠ 區塊鏈是什麼能以通俗的形式說說嗎
區塊鏈起源於中本聰的比特幣,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方案。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通過自身分布式節點進行網路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方案。因此,有人從金融會計的角度,把區塊鏈技術看成是一種分布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路記賬薄,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准加入自己的信息,延伸區塊鏈,持續滿足各種需求帶來的數據錄入需要。
通俗一點說,區塊鏈技術就指一種全民參與記賬的方式。所有的系統背後都有一個資料庫,你可以把資料庫看成是就是一個大賬本。那麼誰來記這個賬本就變得很重要。目前就是誰的系統誰來記賬,微信的賬本就是騰訊在記,淘寶的賬本就是阿里在記。但現在區塊鏈系統中,系統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有機會參與記賬。在一定時間段內如果有任何數據變化,系統中每個人都可以來進行記賬,系統會評判這段時間內記賬最快最好的人,把他記錄的內容寫到賬本,並將這段時間內賬本內容發給系統內所有的其他人進行備份。這樣系統中的每個人都了一本完整的賬本。這種方式,我們就稱它為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互聯網發明以來最具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它依靠密碼學和數學巧妙的分布式演算法,在無法建立信任關系的互聯網上,無需藉助任何第三方中心的介入就可以使參與者達成共識,以極低的成本解決了信任與價值的可靠傳遞難題。
比特幣點對點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儲存在「區塊鏈」中。區塊鏈在持續延長,而且新區塊一旦加入到區塊鏈中,就不會再被移走。區塊鏈實際上是一群分散的用戶端節點,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布式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比特幣的交易數據被打包到一個「數據塊」或 「區塊」(block)中後,交易就算初步確認了。當區塊鏈接到前一個區塊之後,交易會得到進一步的確認。在連續得到6個區塊確認之後,這筆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轉地得到確認了。
區塊鏈在網路上是公開的,可以在每一個離線比特幣錢包數據中查詢。輕量級比特幣錢包使用在線確認,即不會下載區塊鏈數據到設備存儲中。
數字貨幣容易被傳統金融機構視做一種新的貨幣,但實際上其底層技術的意義和價值遠遠大於其貨幣屬性。以比特幣為例,一般意義上它被當作一種點對點形式的數字貨幣,但從技術層面來說,它實際上是一個點對點的去中心化網路平台,這樣一個網路平台依託的正是區塊鏈技術。數字貨幣是依靠區塊鏈技術搭建的全球點對點網路平台。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在數字貨幣領域的應用,也被稱為Blockchain 1.0[1]。
㈡ 區塊鏈發展了哪些階段
區塊鏈發展了五個階段
1. 萌發階段:區塊鏈真正的萌發階段是在2007年到2009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日裔美國人在2008年首次以異名形式在密碼學討論組上闡述了一篇關於電子貨幣的新幻想報告,從此比特幣問世。早在2007年中本聰就開始探索一系列新的技術,意在創造一種新的貨幣,2008年10月31日比特幣白皮書發布,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系統正式開始運作。
支撐比特幣體系的主要技術包括哈希函數,分布式賬本,區塊鏈,非對稱加密;從而可以看出,這些技術構建出區塊鏈的最初版本,也可以說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2007年到2009年這三年時間,比特幣都是極少數人參與的實驗階段,真正的商業活動還未真正開始。
2. 「奇客」小眾階段:這里的「奇客」是指對於互聯網技術狂熱的人,以技術創新為時尚和生命的人。2010年2月6日出現了比特幣的第一個交易所,同年的5月22日有人用10000個比特幣買了2個漢堡,同年的7月17日交易所Mt.Gox成立,這標志著比特幣正式流入市場。盡管如此,能夠真正了解並能進入市場參與比特幣買賣的人還只是對於互聯網技術熱衷的奇客們。他們在論壇上討論比特幣技術,在自己電腦上挖礦獲得比特幣,然後在Mt.Gox上買賣比特幣,現今這些奇客們都成為了億萬富翁。
3. 市場醞釀階段:2013年初比特幣價格是13美金,但是同年3月18日塞普勒斯政府因為金融危機關閉銀行和股市,使得比特幣價格飆漲,4月份最高價格漲到了266美金。同年8月20日德國政府確認了比特幣的貨幣地位,10月14日中國網路宣布開通比特幣支付通道,11月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也明確了比特幣的合法性,11月19日比特幣價格上漲到1242美金,形成創新高。盡管如此,區塊鏈進入主流社會經濟的基礎還不具備,比特幣價格飆升也只是來源於過於樂觀的預期。中國銀行體系遏制,Mt.Gox倒閉等事件使得比特幣價格持續下跌,2015年初比特幣價格已經跌到了200美金以下,2013年到2015年初這個階段,使得大眾開始了解比特幣和區塊鏈。
4. 區塊鏈主流期:2016年6月23日英國脫離歐盟,9月朝鮮第五次核試驗,11月特朗普當選等事件,世界主流經濟不確定性使得具有避險功能的比特幣開始復甦,市場需求量大,交易量的增大使得比特幣價格從2016年400美金最高飆升到2017年的20000美金,比特幣的致富效應,以及比特幣網路擁堵導致的交易溢出帶動了其他系列虛擬貨幣爆發,還有各式各樣的區塊鏈應用也隨之爆發,出現了眾多百倍,甚至千倍,萬倍的區塊鏈資產,引發了全球瘋狂追捧,隨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期貨交易標志著比特幣正式進入主流投資產品系列,比特幣和區塊鏈徹底進入全球視線。
5. 產業落地階段:隨著2017年的市場狂亂之後,2018年虛擬貨幣和區塊鏈在市場,監管,認知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回歸了理性。2017年效仿區塊鏈技術的眾多區塊鏈項目會隨之市場降溫而漸漸消亡,真正具有實際區塊鏈應用的項目會初步落地。2018年不僅僅是區塊鏈元年,而且還是一個區塊鏈淘金期,大浪淘沙沖走沙子後,留下來的都是比較好的黃金。
從區塊鏈發展史看,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目前處於成長期,具體的區塊鏈實際應用只是用在金融領域,要想從其他行業應用到區塊鏈還需要有一段路程要走,但是區塊鏈趨勢應去把握,積極學習區塊鏈這個新生的領域有利無弊。
㈢ 區塊鏈與比特幣有什麼聯系呀
區塊鏈是比特幣使用的技術,是一種資料庫技術。
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個應用,是一種數字貨幣。
區塊鏈技術是隨著比特幣的誕生而誕生的,但區塊鏈技術不只局限於比特幣,甚至不局限於數字貨幣,而是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關於比特幣的論文,即一般說的比特幣白皮書。其中,區塊鏈(Blockchain)概念在中本聰的白皮書中被提出。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系產生的數據塊(稱為「區塊」,block)。新增的數據塊總能鏈接到上一個區塊,即整條區塊鏈的尾部。比特幣的點對點網路將所有的交易歷史都存儲在「區塊鏈」中。
自比特幣面世後,越來越多利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加密貨幣面世,到現在已經接近3000種,
見:所有數字貨幣
但除了加密貨幣領域,區塊鏈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金融,物聯網,物流,保險,數字版權等領域。
㈣ 區塊鏈和比特幣之間是什麼關系
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也是比特幣的核心與基礎架構。比特幣一直在沒有任何中心化機構運營和管理的情況下運行,後來比特幣技術被抽象提取出來,稱之為區塊鏈技術,或者分布式賬本技術。
(4)區塊鏈比卡史擴展閱讀:
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數字貨幣的弊端:
一是「去中心化」沒有流通管理機構。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個分布式資料庫系統,邏輯結構為單向鏈表,設計模式基於P2P網 絡,這就決定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沒有統一的中心管控系統。
二是數量供給難以有效調控。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發行量是固定的,而根據費雪方程,全社會一定時期一定價格水平下的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具有一定比例關系,而恆定的貨幣量顯然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商品價格總額要求。
三是「挖礦機制」難以創造公認價值。比特幣本身沒有價值,也沒有國家信用支撐。有觀點認為,「通過不斷消耗算力與能源為虛擬貨幣注入價值」,但為尋找一個符合要求的hash值而消耗百萬億次計算,這顯然不是最有效率的選擇。
四是生產者和先期持有者易獲高額「鑄幣稅」。任何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在其發展的初始階段都為少數人持有。以比特幣為例,最初比特幣只是少數人游戲的產物,2010年5月發生的第一次比特幣購物是1萬BTC購買了25美元的比薩餅,同年7月完成的第一筆比特幣交易是0.04美元/BTC。
㈤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先有比特幣還是先有區塊鏈?
比特幣剛誕生的時候,並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人們用bitcoin(小寫b)表示比特幣,用Bitcoin(大寫B)表示其底層技術,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區塊鏈技術。
2015年,經濟學人發布了封面文章《重塑世界的區塊鏈技術》後,區塊鏈技術在全球掀起一股金融科技狂潮,世界各大金融機構、銀行爭相研究區塊鏈技術,僅2016年就有數十億美元投資到區塊鏈相關企業當中。
2017年9月,中國政府網(www.gov.cn)發表文章《我國區塊鏈產業有望走在世界前列》,公開支持區塊鏈技術發展,並向13億中國人民普及了區塊鏈技術。區塊鏈在金融、保險、零售、公證等實體經濟領域的應用開始加速落地。
㈥ 區塊鏈應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區塊鏈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科學研究所創始人梅蘭妮·斯萬,在她的《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這本書中,根據區塊鏈的應用發展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區塊鏈1.0、2.0和3.0。
一、區塊鏈1.0 加密貨幣時代(2008-2013)
2008年,中本聰首次提出了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概念,隨後在2009年1月,第一個區塊鏈問世。在這個階段,人們更多關注的加密貨幣的交易,區塊鏈僅僅作為底層技術,充當「公共帳薄」的作用。
二、區塊鏈2.0 智能合約時代(2014-2017)
2014年,"區塊鏈2.0」成為去中心化區塊鏈資料庫的代名詞。在這個階段,人們主要關注平台的應用。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上上傳和執行智能合約,並且執行完畢後會自動獲得獎勵。由於這個交易過程不需要任何中介,因此人們的隱私得到了極大的保護。
三、區塊鏈3.0 大規模應用時代(2018-)
這個階段,人們開始構建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數據網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也不再局限於經濟領域,而是擴大到藝術、法律、房地產、醫院、人力資源等領域。
㈦ 什麼是區塊鏈發展的里程碑
一、中本聰的論文-比特幣白皮書
2008年,在美國過於寬松的授信標准下,房屋借貸所堆疊出的巨大泡沫引爆了一連串開啟於2008年9月的金融危機。
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國聯准會拒絕提供A其資金的支持援助後宣告破產,而在同一天美林證券宣布被美國銀行收購。這兩件事標志著金融危機的起點,進而引發全球股市暴跌、金融大衰退,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也讓人們開始對極權制的金融體系感到不信任。
二、創世區塊
2009年1月3日,第一個比特幣區塊在第一批礦工透過挖礦獲得了50個比特幣後誕生,這也標志著比特幣金融體系的正式誕生不過有趣的是,在比特幣區塊鏈問世數年後,人們才從Coinbase的創世區塊交易編碼中,第#1616行發現一個16進制字串。
在將此串轉換成英數字後,會得到「sknab rof tuoliab dnoces fo knirb no rollecnahC 9002/naJ/30 semiT ehT」,反過來讀便是「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lout for banks」,是Bitcoin的創始日期以及中本聰在最初的交易中留下的訊息。
三、首筆比特幣支付–PizzaDay
Laszlo Hanyecz是一名在線上零售公司GoRuck工作的佛羅里達人兼工程師,但若你是幣圈中人,你一定聽過他的一些驚人事跡:Hanyecz在2010年5月22日用10,000比特幣(BTC)向網友購買來自Papa John』s的兩片比薩,也就是25美元的比薩,如今一萬枚比特幣價值約為4千萬美金。
而名為Jeremy Sturdivant(網名「Jercos」),就是那位當初收了10,000枚比特幣,交換兩片比薩給Hanyecz之人。這筆交易的重要性在於,這是比特幣有史以來第一次進行實物交易,證明了比特幣確實在現實世界也具備價持傳遞的功能。
四、史上最大交易所黑客事件Mt.Gox
2014年2月24日,Mt.Gox為當時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該交易所CEO馬克·卡佩勒斯在部落格中宣布退出比特幣基金會,隨後訪問Mt.Gox只將返回一個空白頁面。
2014年2月28日,Mt.Gox向東京地方法院聲請破產保護,破產研究機構「帝國資料調查公司」(Teikoku Databank,Ltd.)的資料顯示,Mt.Gox負債達65億日圓、2013年度營收為1.35億日圓;帝國資料調查公司在新聞稿中表示,Mt.Gox隨後發現自有比特幣10萬枚與使用者比特幣75萬枚被竊。
五、以太坊問世
2015年7月30日,第一款以太坊正式啟用,名為Frontier(先鋒)。所有承諾給早期投資者的以太幣被順利地交付,開發者們也開始在以太坊上編織他們的夢想。
第三版以太坊Metropolis的Part II—Constantinople將會在不久後推出(目前暫時延到明年中),雖然目前以太幣的價格只有今年高點的一成不到,但是我們在這三年來已經見證了以太坊為世界帶來的創新:包含以太坊虛擬機、智能合約、Dapps、許可式的共享帳本(Permissioned Ledger)等。
雖然以太坊面臨擴容困境目前仍在等待技術的更新,在17、18年間有紛紛出現許多底層公鏈作為應用平台,也就是以太坊的眾多競爭者,開啟了「多鏈時代」。目前也不乏有dApp的開發者也因受限於以太坊目前的TPS紛紛轉向其他公鏈,也有人認為未來會是「多鏈並行,每鏈一個面向」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