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手區塊鏈
① 巴克資本孵化器如何
巴克資本孵化器如何?為什麼估值過高反而害了你?
美劇《矽谷》里有一個情節,創業團隊「魔笛手」的CEO理查德發明了一種最強勁的壓縮演算法,一時成為風險投資追逐的「寵兒」。
但他的風投朋友卻給他一個建議:有人給你開很高的估價(runaway valuation),其實是在毀了你們公司,千萬別接受。
這就好像有人要投資你,一算你值1千萬,但你卻搖搖頭說,不,我只值500萬。
千萬別以為這只是電視劇里的情節,《矽谷》雖然只是一部美劇,創業的情節好像開了掛一樣,但有一點值得肯定:劇中所展現的風險投資在企業不同階段的作用,還是很符合現實的。
本文,我就借《矽谷》一片講一講創業企業該怎麼做,才能藉助風險投資力量,從「孵化器」到C輪一步步地長大,其中有哪些常見的坑——包括開頭的那個「為什麼不能過高估值」的問題。
02
從「孵化器」到「天使輪」
《矽谷》是從「孵化器」開始拍的,「創業孵化器」實際上就是提供幾年的免租金辦公(兼宿舍),以及資深人士的創業顧問服務。
剛進「孵化器」的時候,這些人往往只有一個創業大方向,甚至連方向都在不停地變,今天要做共享經濟,明天要做區塊鏈,各種大而無當的概念滿天飛。這些項目大部分都很不靠譜,比如劇中有一個創業團隊要利用微波技術加熱皮膚,還有人要做一個停車場停車的定位軟體,以防自己找不到車。
當然,真正牛逼的項目,一開始聽上去也都是很不靠譜的,所以「孵化器」老闆埃利希通常是來者不拒,再慢慢觀察慢慢淘汰,高失敗率自然要求單個項目上的高回報,埃利希僅憑「免費辦公」這個優惠,就能占「公司」(實際上此時並不存在公司)10%的股份。
我國目前除了政府或民間的「孵化器」之外,類似早期角色還有「種子輪」,還有「風投中介」——只要你分10~20%的股權給他(或投資的回扣),他就幫你包裝項目、建立商業模式、聯系投資人。
「孵化器」雖好,但給你的時間很短,老闆隨時可以把你掃地出門,所以《矽谷》一片的主角理查德,從進去的第一天,就在不停的優化想法和找投資人,接受第一關的嚴峻考驗,那就是——「天使輪」。
03
從「天使輪」到A輪
有了一個技術,或產品的雛形,但你沒有錢把產品做出來,怎麼辦?這就是天使輪解決的問題。
《矽谷》中主角理查德是個標準的技術宅,缺乏商業頭腦,他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壓縮演算法,卻把這個前景廣泛的技術,做成只面對音樂人搜索版權的「小而美」的產品,因此屢遭孵化器老闆埃利希的嘲笑。
但這絲毫不妨礙真正懂行的人發現這個技術的價值,並知道它的真正用途:搜索、存儲等等高頻大眾的商業領域。
所以在「天使輪」,你並不需要把產品完整做出來,只要你的想法夠有價值,你可以去找「天使輪」投資——天使輪的作用正是出錢出力幫你把產品做出來。
(註:《矽谷》中所展示的融資環境,都是輕微泡沫經濟狀態下的,如果是「冰凍期」,產品做出來也不見得能拿到天使輪。以下同)
理查德雖然搞出了一個音樂版權搜索軟體,但天使投資投的只是他的壓縮演算法,而投資的目的是幫助他做出一款真正有商用價值的壓縮產品出來。
除了技術和想法之外,天使投資更看中的是創始人的背景。理查德有大公司的工作背景,沒有添分,但也沒丟分。不過,這個背景在國內就未必夠用了,對於國內的風投而言,行業背景遠比創業方向更重要。
天使輪和「孵化器」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孵化器」投資的是人,而「天使輪」已經開始從人向團隊過渡了——《矽谷》有一細節,風投的支票是開給公司的,而「魔笛手」公司當時還不存在。
天使投資人格里高利告訴CEO理查德,想要真的拿到投資,你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明確董事會章程和成員;
明確團隊每一個成員的職責和期權;
找到精通商業運作的人;
更重要的是,作為創始人,要能說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這對於劇中的理查德這樣的技術宅而言,實在是太難了。
這一切都倒逼毫無經驗的創始人轉變角色,從一個某領域的專家,成為一個真正的團隊領導者,以保證產品能做出來。
可以說,「天使輪」的唯一目的就是把「創始人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公司的產品」,所以投資人也只會給足夠做出產品的錢,通常只夠用幾個月,也就是加幾台設備、招幾個人、小規模市場試水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