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美國國防部發部區塊鏈報告

美國國防部發部區塊鏈報告

發布時間: 2021-04-23 21:40:57

1. 美國政府四大報告是什麼

美國政府的四大報告
1,國防部的AD報告
①產生於1951年,原由(Armed Services Technical Information Agency)美國軍事技術情報處收集整理出版,稱為ASTIA Documents簡稱AD報告.1979年ASTIA最終更名為國防技術情報中心(DTIC),此時AD的含義可理解為"入藏報告"(Accessions Document)
②報告內容側重軍事也涉及民用領域.
③分機密,秘密,非密限制發行,非密公開發行四種,由於秘級不同,編號復雜,以1975年為界,使用兩個編號系統.
④主要檢索工具《美國政府報告通報及索引》
2,商業部的PB報告
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主要為各科研機構的非軍事文獻,
②歷史淵源:十萬號以前的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是德國)的科技資料,經美國出版局(Publication Board)整理,編上順序號公開發行的,故稱為PB報告.十萬號以後的主要是美國的科研機構,軍事科研單位;院校等的科技報告,六十年代伊始PB報告開始側重於工程技術,環境污染等.
③1980年開始使用新的編號系統,以前就是PB順序號,新的為:PB年代順序號
④主要檢索工具《美國政府報告通報及索引》
3,國家航空及宇航局的NASA報告
①NASA資料來源與下屬的十個中心,實驗室和合同單位.
②報告編號:NASA-報告出版類型-順序號
有:NASA-TR,NASA TN-D,NASA-TM(X),NASA-TP,NASATT,NASA CR,NASA SP,NASA CP,NASA EP,NASA RP,NASA NEWS-RELEASE,NASA FACTS
③檢索工具
《美國政府報告通報及索引》以及其他綜合性的或專業性的檢索工具之外,最主要的還是《宇航科技報告》(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Aerospace Reports)
4,能源部的DOE報告
① 1946~1974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AEC---1975~1977年的美國能源研究和發展署的ERDA報告---至今為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的DOE 報告
② DOE報告編號無統一標准和規律,多數由所屬機構或者合同戶自行標志和編號,可藉助《科技報告代碼詞典》(Dictionary of Report Series Codes)《科技情報處報告編目用的報告系列》(Report Number Series Used by the Division of Technical Information in Cataloging Reports)查找機構名稱.
③檢索工具《美國政府報告通報及索引》以及其他綜合性的或專業性的檢索工具之外,最主要的檢索工具還是《能源研究文摘》(Energy Research Abstracts)

2. 哪個網站可以找到美國國防部AD報告

掌橋網站有。掌橋網站的美國四大科技報告源於美國政府,其中就包括了美國國防部AD報告。

3. 美國國防部地址

地理坐標為38°52′15.00〃N、77°03′21.00〃W
參考http://ke..com/view/53438.htm

4. 5月25日,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了年度《中國軍力報告》。

這個就是,是PDF格式的

www.fas.org/nuke/guide/china/dod-2006.pdf

5. 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武器委員會遞交的利用空間站的報告中列舉了哪些軍事活動

(1)從空間站上直接觀察陸地、海洋和航空飛行活動,研製目力用的各種感測器(光學、電學、紅外等),以提高人從空間實時觀測能力和圖像鑒別力。軍用載人空間站可應用於戰場管理、監視、指揮和控制;氣象觀測及預報,並支援整個海、陸、空三位一體作戰,可以作為空間指揮站。

(2)空間站安放一架空間六分儀,用以測定海洋、陸地、經度和緯度,能精確地確定地形特徵、冰、水和氣象系統的位置,這些資料對作戰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也可繪制軍用地圖,擬定阼戰計劃,並提供其他不載人系統確證的數字資料。

(3)評定人從空間站直接自力觀測海軍活動的能力,開展專門訓練,以保證海軍、民用船隻和港口功能評價。利用軍人宇航員進行觀測,作為補充海軍和海上活動情報收集的能力,也可監視軍備控制協定,並直接支搖海軍作戰。

(4)研究和評價以空間為基地支援戰術作戰和宇航員支援海、陸、空作戰的作用,確定直笨從空間協助戰場指揮員的可能性。以各種感測器、自動化工具和數據支援空間受過訓練的軍事觀察員,並同地面和航空觀察員聯系,這將會有助於對作戰演習做出決定。人可以利用永久空間站,從空間獲得大量軍事情報,向擬定作戰方案司令部提供決策和戰術,並向司令部報告整個戰場實況。一位空間站的軍事觀察員可能獲得戰場唯一有價值的及時戰況。

(5)空間碎片和垃圾愈來愈多,這些空間物體不僅構成對載人空間站和衛星碰撞的危險,而且如預防碰撞,使空間站重量有此增加,必然導致發射費增加。一旦危險發生,應考慮空間站宇航員迅速脫臉的措施。除在空間站備有乘員應急返回飛行器外,還應利用空間站控制空間碎片,收集或清除它,由人去鑒別空間碎片有否危險。因不能完全依靠地面探測器探測空間碎片,地面有時頗難鑒定空間廢物。美國空軍有人提出利用空間碎片破壞前蘇聯設想的「空間雷」。

(6)評價空間站上人觀察陸基、海基和空基發射導彈的能力和效果。軍人宇航員具有特別的視野,如陸基探測器能探測和判斷發射的導彈性質。

(7)從空間站監測全球大氣和定位,以支援軍事計劃。研製人攜帶感測器,直接收集實時天氣和空間環境資料,這些資料對空軍、海軍以及陸戰隊是極有價值的。感測器支援載人分析,對發展未來航空系統和改進目前系統的特性,也是很有價值的。

(8)一位軍人宇航員為軍事計劃、作戰和系統的研製提供空間環境資料的可能性。研製保證空間環境因素的分析和監測的感測器。輻射、重力和高空大氣因素在當前軍用航宇系統的發展和運用上起著重要作用。例如,電荷和輻射對先進空間系統有重要影響。對未來國家航宇飛機和新的一代衛星,要由空間站上的人進行實際深入研究。

(9)站上軍人宇航員能定位、鑒別和跟蹤陸海空以及空間目標。也能為陸基、海基以及楓載導彈導航和指向進攻的目標。人的鑒別和跟蹤能力比感測器能力效果高。

(10)空間站是一個軍用通信中心,能保證各種軍事需要,把軍事宇航員從空間收集到的情報和觀察的作戰實況直接送達指揮部,尤其是把偵察到的敵方軍事情報迅速告訴指揮員。

(11)空間站能作為一個戰斗站,利用站上置放的空間武器進攻地面陸、海、空部隊以及空間目標。目前,研製的動能和定向能空間武器可以裝備空間站,如激光炮、電磁炮,甚至在空間布雷和掃雷。空間戰爭就是衛星之戰、導彈之戰,而空間站猶如一架特大型洲際轟炸機、戰斗機以及攔截機,主要靠站上軍人宇航兵種執行這些任務。

(12)空間站能安放組裝的大型空間結構,如大型天線、雷達,甚至儲存燃料,給衛星加燃。

(13)人在空間站進行空間系統電力生產的研究,部署軍用空間系統動力空間基地,做試驗,直接由人監視可能更加有效。費用低、長壽命的先進軍事系統將需要新的動力系統。新動力系統均可在空間站進行研究。

6. 美國政府四大報告是什麼

美國四大科技報告指的是防部的AD報告、家航空及宇航局的NASA報告、能源部的DOE報告和商業部的PB報告。

AD報告是原美國武裝部隊技術情報局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國防部所屬的軍事研究機構與合同單位的科技報告,AD報告的內容絕大部分與國防科技密切相關,涉及航空航天、艦船、兵器、核能、軍用電子等領域,是目前軍隊院校和國防科研部門使用價值和頻率最高的大宗科技文獻。

NASA報告由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出版,來自於NASA的十三個研究中心,還包括部分NASA出版物,其內容涉及航空航天相關的各個學科領域。NASA報告的內容側重於航空和空間技術領域如空氣動力學、發動機及飛行器材、試驗設備、飛行器制導及測量儀器等方面,同時廣泛涉及許多基礎學科和技術學科。


(6)美國國防部發部區塊鏈報告擴展閱讀:

學科範圍包括10大類、76小類,10大類分別為:航空學、宇航學、化學和材料、工程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物理、社會科學、空間科學。

DE報告是由美國能源部科學技術情報局(DOE/OSTI)統一編目通報的科技報告。DE報告的內容涉及核動力發電廠、核反應堆技術、核燃料、合成燃料、煤、天然氣、石油、太陽能、動力傳輸與分配、高級推進系統、軍備控制、軍事技術,武器與國防、環境科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等領域。

PB報告由美國出版局出版,其內容主要涉及物理、化學和數學等基礎理論,以及工藝材料、生產技術和材料科學等尖端科學技術等。

7. 美國國防戰略報告

只能發這么多了在多發不了了
《2004年度國防報告》中,系統闡述了美國國防戰略的計劃原則,軍事任務的界定、武裝部隊成功完成作戰任務所需的能力及武器裝備發展方向,上述軍隊建設重點內容大都反映在2005財年國防撥款法案中。從上述三個文本,可以歸納出,2005年美國國防戰略與軍隊建設政策動向有以下幾方面。
一、國防戰略向「先發制人」轉變

自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由於軍事上沒有與之相抗衡的對手,因此,其國防戰略主要以「威懾」為主。然而,布希政府第一任期開始後不久,突遇的「9.11」事件轉變了美國人的許多固有觀念,同時也引起了其軍事戰略思想的轉變。「9.11」事件使美國人認識到恐怖主義已成為新世紀的主要威脅形式,以反恐戰爭為主的「不對稱戰爭」也成為新的戰爭形式。由於恐怖主義具有的隱蔽性與突發性,導致未來威脅的不確定性,即不知道未來風險會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爆發,因此,美國就需要相應調整其國防戰略,這即是「先發制人」國防戰略出台的背景。

「先發制人」國防戰略,與美國長期以來堅持的「威懾」戰略相對應,成為美國新的防務戰略。其主要目的就是防患於未然,在覺察到對手對美國有威脅時,先於其行動之前將其擊敗。即過去美國主要是通過威懾敵人來達到自身的安全,現在企圖通過先發制人戰略,迅速擊敗敵人,從戰略上保衛美國及其盟友的安全。正如美國副國務卿阿米塔奇所說:「我們不給敵人先出手打擊我們或打擊我們的朋友及盟友的機會,不管這些朋友盟友是阿拉伯國家還是以色列。」根據這一理論,美國有權判斷誰對美國的安全構成了威脅,並採取軍事行動,哪怕這種威脅實際上並不存在。該計劃的核心主旨是:美國要事先排除任何競爭對手,建立在美國強權下的世界和平,維持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

同時,為適應「先發制人」國防戰略的變化,更好應對現在和未來威脅,保護美國安全,2004年美國確立了有效的戰略目標和風險管理機制,這種新的平衡風險的機制,不僅包括直接戰爭計劃風險,而且還包括對部隊人員管理和軍事轉型的風險,即降低部隊管理風險、降低作戰風險、降低機構風險、降低未來挑戰風險。達到既能加強部隊建設,有效地防止大規模戰爭等傳統威脅的發生,又能防止恐怖主義襲擊、計算機網路戰及核生化武器攻擊等新型威脅,保護美國安全、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戰略目的。伊拉克戰爭是「先發制人」國防戰略的第一次實踐,標志著冷戰後美國的戰略思想經過十餘年摸索與實踐,已經出現重大改變。

二、建軍模式向「基於能力」轉變

為配合國防戰略的轉變,美國建軍模式要求重點建設應對21世紀新威脅的能力,而不只是應對特定地區的威脅和需求。「制定防務計劃不僅為了防禦那些已知的威脅,而且也要應對未知的威脅;不僅要關注誰?會在何時、何地威脅美國,而且更要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威脅美國,以及需要什麼樣的能力來對抗未知威脅。」 [1]因此,需要建軍模式向「基於能力」轉變,最終使美國軍事始終擁有絕對的優勢,走在所有敵對國家的前面,才能「先發制人」,從軍事能力上保衛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把對美國任何時候的安全威脅都降為最低。

經過近3年「基於能力」的建軍探索,並經過「反恐」戰爭的檢驗,應該看到,美軍「基於能力」(而不是傳統的「基於威脅」)的建軍模式已基本定型。在布希政府的第2任期內,這一模式將得到不斷充實和完善。美國把以「基於能力」的建軍模式明確為「1-4-2-1」型。「1」是保護美國本土,「4」是在海外4個地區(歐洲、東北亞、東南亞沿海區和中東8西南亞)威懾敵對行動,「2」是在同時發生的2場戰爭中迅速擊敗敵人,「1」是至少在其中1場戰爭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所謂「1-4-2-1」型就是指按以上指標來確定部隊的結構和規模。為達到這一目標,美軍不是通過擴軍來增強實力,而是通過軍事轉型來實現部隊戰鬥力的大幅提高。

為支持「基於能力」的建軍模式,布希政府不斷加大國防投入,並將國防預算的重點轉向建設美國軍隊應對21世紀威脅的能力方面。2005年的國防預算總額高達42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主題就是「應對當前的威脅,為將來的挑戰做好准備」,並重點強調「贏得全球反恐戰爭的勝利」和「部隊繼續轉型,應對 2010年及其以後所面臨的威脅」。全力支持「軍事力量的轉型」,淘汰不適應戰略需求的裝備,開發「面向21世紀的新型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另外,為了建設一支基於能力的新型軍事力量,2005財年國防預算加強了在新型裝備技術研發、導彈防禦、信息和情報、空間以及部隊防護等方面的投資。

三、軍事轉型向「全面推進」轉變

為實現先發制人的國防戰略,構建能力型的部隊,以應對21世紀的新挑戰,贏得全球反恐戰爭的勝利,最大可能地保衛美國安全,要求美軍必須進行轉型。在 2003年國防報告中,美軍把轉型定義為一個持續變化的動態過程,其衡量標准也是動態的,2004年國防報告也繼續發展了這一概念。美國防部認為衡量轉型的最可靠方法就是觀察文化是如何變化的?正如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說:「我們正盡力促進一種非傳統思維的文化的發展――一種人們能夠願意嘗試新事物的自由和靈活的氛圍……這種文化不是等待威脅出現並予以證實,而是在其出現之前進行預測-並且迅速發展和利用創新能力勸阻和遏制那些威脅。」[2]因此,利用創新思想、創新方法來遏制新的威脅的出現,即是轉型的實質。2004年,確定轉型的總目標是實現軍事的「全譜優勢」,確定轉型的戰略企圖,就是自上而下建立一種具有創新精神的文化,不斷地推進美軍繼續轉型,拉大與其他國家(既包括潛在對手也包括盟國)的軍事能力的時代差距,始終保持美國在全球的領先優勢,搶先佔領21世紀國際戰略競爭的先機,降低未來挑戰風險,實現美國主導國際新秩序的國家戰略目標,維護美國的全球利益。

2004年是美軍全面推進軍事轉型的一年,由於轉型的特點要求,時間上領先對手,部隊快速機動,情報准確化,武器精確化,作戰聯合化,因此,2004年轉型方面的建設主要有:加大轉型開支,提出美軍轉型構想,調整海外軍力部署,發展模塊化部隊,實驗聯合作戰,采辦新式裝備,改革國防部運作等方面。

提出「10-30-30」美軍轉型構想。即一旦決定動武後,美軍要在10天內完成戰斗准備並向預定地區進發,用30天時間擊敗敵人,並使其在可預見的將來無力恢復有組織的反擊;然後再以30天時間調整部署,為全球任何地區的新一輪戰斗任務做好准備。根據拉姆斯菲爾德這個用70天打一場仗的轉型模式,美軍1 年可以打5場戰爭。

調整海外軍力部署。為實現轉型構想,美國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軍事力量的重新部署。在歐洲,削減西歐駐軍,尋求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波蘭等國建立新的「前沿作戰基地」,實行兵力部署向東歐的擴展。在西太平洋地區,強化駐日美軍的指揮與控制能力,組建東北亞指揮中心,加強關島的海空兵力;將駐韓美軍分階段向南遷移,這一遷移計劃意味美軍既可以避免受到朝鮮的直接威脅,同時又向朝鮮發出警告,即在擺脫威脅之後,美軍可能會對其採取某種軍事行動。在中亞地區,美軍已設立多個軍事基地,並加強與哈薩克、塔吉克、阿富汗等國家的磋商,謀求增加軍事基地,強化軍事存在。

加大轉型開支。2005財年繼續加大對軍事轉型的投資,在投資領域方面,表現為對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軍事訓練等諸多方面投入大量經費。同時,繼續支持6 個轉型作戰目標:一是保衛美國本土和海外作戰基地;二是向遠距離的戰區投送和維持軍事力量;三是能在地球任何角落對敵人實施打擊,摧毀敵人的庇護所;四是提高太空作戰能力,保持美國不受障礙地進入太空;五是利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連接各軍種部隊,實施聯合作戰;六是保護美國信息網路不受攻擊,同時使敵人的信息網路癱瘓。[3]2005財年國防預算投資300億美元對以上六個目標進行支持,比2004財年的243億美元增長23.5%。

四、部隊建設向「適應任務需要」轉變

在國防轉型戰略指引下,美軍事力量的首要軍事任務是:保衛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在關鍵地區提前阻止侵略和威脅;在兩個相互重疊的大規模沖突中迅速打敗侵略,同時為總統保留一個沖突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選擇,包括政權更迭或實施佔領的可能性;進行有限數量的小規模應急作戰。[4]美部隊建設應以滿足上述軍事任務為最終目的,因此,軍隊建設的目標是:用盡可能少的經費建設一支滿足21世紀作戰任務需要的輕型、快速機動、靈活高效、模塊化、網路化的聯合部隊。

1.構建「聯合部隊」

聯合聯隊能夠將各軍種、作戰司令部、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多國夥伴的力量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效益。聯合部隊具有更高水平的互操作性和「專門為聯合而研製的」系統,也就是利用聯合的體系結構和采辦策略來規劃和設計的系統。這種互操作性將確保技術、條令和文化不會限制聯合司令部實現各種目標的能力,以便能增加聯合部隊能力,以降低作戰風險。

聯合部隊的特徵有:全面一體化、有遠征能力、網路化、分布式聯合作戰能力、適應性強、決策優勢、殺傷性強。「完全一體化」是未來聯合部隊建設的主要目標,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各軍兵種部隊難以形成有機的整體,無法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的問題。首先,從轉變觀念開始,採取各種可能的手段,消除各軍兵種部隊體制上的障礙和束縛;其次,三軍組建新的模塊化部隊,在戰時進行組合,使不同的作戰職能充分溶合,形成有機的整體,最終實現各部隊的完全一體化,生成高度集中統一的戰鬥力;再次,加強各軍種、戰區級司令部和作戰支援部門的聯合能力,並最終完全實現一體化。最終,聯合部隊指揮官將擁有一支具有內在互通性和協同性的、具備聯合作戰能力的作戰力量。

遠征作戰能力是指聯合部隊的所屬單位能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即使在無法得到美國現有各類軍事基地提供支援保障的情況下,也能在全球作戰空間內,實施快速部署,迅速展開並持續作戰。這就要求美軍未來聯合部隊必須大幅度提高獨立作戰能力,空軍要重點發展遠距離投送能力。為此,美軍要求對駐扎在國內、外或實施前沿部署的有關部隊必須進行適當編組,以便在無法得到支援保障的情況下也能充分發揮美軍在情報和機動等方面的優勢,迅速投入作戰並取得勝利。

為實現聯合部隊,2004年美國陸軍注重建設一支輕型、模塊化、網路化、反應快速、戰鬥力更強的「目標部隊」,最終實現: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部署適當的部隊。在未來10年,五角大樓擬將陸軍10個主要作戰師,分「三步走」,即從「傳統部隊」經「過渡部隊」,到「目標部隊」的模式,改建成規模較小、易於快速部署的「目標部隊」。美陸軍現在每個師的編制為1.5萬至2萬人,改建後的作戰旅編制僅為3000人至5000人。這種新建制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可以盡快部署到全球的熱點地區,便於臨時與其他軍種搭配協調作戰。未來美國陸軍將成為一支把空降部隊、步兵部隊與坦克、裝甲車及其他火力融為一體的部隊。這樣的美國陸軍將真正確立戰爭中的全面優勢,具備全面執行美國軍事戰略任務的能力。

2005財年,陸軍加大「目標部隊」建設的投資,其中,30億美元用於發展「未來作戰系統」,比去年增長76%。「目標部隊」的特點是兼具重裝部隊和輕裝部隊的優點。目前,美國陸軍正用輕型的「斯瑞克」裝甲車取代現役的裝甲車,部隊配備輕型的牽引火炮。最近正在組建「斯瑞克」裝甲旅,表明美國陸軍轉型計劃正如期進行。可以預見,一支「精幹高效」的新型陸軍作戰力量將成為陸上戰場的主宰。

2.軍事人才待遇更加優厚

美軍認為,高素質軍事人才是美軍戰備水平高低的體現,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是滿足軍事任務需要的基礎,是國家的安全的保證。要建設聯合部隊,就需要用優厚的待遇,建設一支規模合理的高素質軍事人才隊伍為部隊服務。2005年美軍採取了以下措施來吸引和保留軍事人才:一是,提高工資水平,2004財年用於軍事人員方面的費用為9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億美元,平均提高軍人工資4.15%,2005年軍人普遍加薪3.5%;二是,提高軍人福利待遇及其家庭生活的質量,改善工作和生活設施,提高三軍的醫療保障水平,增加軍人基本的住房補貼,2005財年軍人自己承擔的住房開支降為0,永久性地提高危險地區補貼每月225美元,永久性地提高軍人家庭分離補貼每月250美元。三是,為軍事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戰場防護,同時,為給作戰人員提供較好的聯合專業軍事教育,以便提供更多的聯合經驗、教育、和訓練,使他們能夠盡快與高技術裝備相結合,最快地形成戰鬥力。這反映了美軍為滿足信息時代新的作戰任務需要,十分注重為高素質軍事人才提供優厚待遇,以促使其為軍隊工作。

3.作戰方式向「聯合作戰」轉變

聯合作戰是諸軍兵種在單一指揮官的控制下共同實施的作戰方式,充分發揮諸軍兵種參戰力量的整體威力,是實施聯合作戰追求的效益目標。美國軍隊以通訊和協調為基礎的聯合一體作戰思想在伊拉克戰場上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除了打擊手段更加先進以外,指揮控制系統使軍事力量與指揮中心得到有效結合,諸軍兵種行動得到高度聯合,降低了未來挑戰的風險。

充分網路化是未來聯合作戰的前提,因此,各軍兵種網路互聯、信息實時共享成為聯合作戰的基礎。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之所以能順利實施聯合作戰,主要是依靠聯合作戰網路中心實現了信息的聯合,能夠統一指揮所有參戰部隊進行作戰。該網路系統聯結了數以千計的指揮機構,並存儲了大量的數據信息,使美軍各指揮員可以及時、快捷地了解戰況。網路中心戰遵從無限潛能的「曼特卡爾費法則」的網路原理,因此,網路能力是部隊戰鬥力的倍增器。網路中心戰從理論上說具有無限的作戰潛能和發展前景。2003財年國防預算對12個網路中心戰開發項目進行投資,2004財年增加到33個,國防部希望在2005財年進行約50項網路中心戰開發項目。

作戰方式轉型的重點在於未來聯合作戰理論的發展。美軍認為,未來聯合作戰理論是國防部轉型戰略的關鍵,涵蓋了所有支撐美國軍事能力的領域。美軍將分三階段繼續發展聯合作戰轉型,近期(2-3年)聯合作戰行動,對作戰司令部的戰爭計劃、作戰和訓練的經驗教訓和聯合條令進行修訂;中期(5年)聯合方案,制定出聯合作戰理論總框架,並指導發展四個下一級聯合作戰理論,即本土安全、維護穩定行動、戰略威懾和大規模作戰行動;遠期(15-20年)聯合構想,要對當前的聯合構想進行修訂,使其成為長期性聯合作戰的綜述文件。可以預見,美軍的聯合作戰理論在中長期將會有較大突破。

建立更為有效的機構,進行聯合作戰訓練,加強聯合行動。在全球各個作戰司令部建立永久性聯合司令部,這些司令部將配備最先進的指揮、控制、計算機、通信、情報和監視裝備,司令部人員將接受聯合作戰訓練。2004財年,完成常設聯合部隊司令部(SJFHQ)的模型概念測試,在2005財年向全球范圍內的地區性司令部進行推廣,常設聯合司令部有利於快速使用跨軍種的能力業應對世界各地發生的突發事件和危機。訓練軍人具有聯合作戰的知識和技術,建立聯合國家訓練能力,有利於聯合部隊在戰役和戰術層次上開展訓練並獲得相差經驗。「聯合國家訓練能力」一旦實現,將能夠為聯合部隊提供真實的訓練,並且支持戰場態勢感知功能,這項新的訓練能力將使聯合部隊對非對稱挑戰和各種威脅做好更充分的准備。

五、裝備采辦向未來作戰需要轉變

為配合部隊建設,需要發展適應未來作戰的新型武器裝備。最近的幾場戰爭,使美國人深切認識到,高科技武器具有無比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國一直在加快新武器研製的步伐,並取消不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裝備。2005財年更加註重采辦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新型武器裝備和技術,用於軍事科研、開發、試驗與評估費投入689億美元,比2002年的474億美元增長45%;用於購買新型裝備的費用達749億美元,與上年的742億美元相比增長不大,但結構有所調整。

美軍軍事科研、開發、試驗與評估費(RDT&E)預算主要投向作戰研發、系統研究及演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先進技術發展、先進元件研發及樣機等方面。在2005財年的軍事預算中,研究、發展、測試及評估(RDT&E)費重點支持未來作戰所需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同時,用於軍事轉型的資金也主要列在研究、發展、驗證和評估項目(RDT&E)中。這些資金將主要用於美軍軍事轉型工作軟、硬體技術的開發和改進,尤其是在戰備訓練、部隊保護、行動速度、協同能力、情報信息、精確武器、無人平台及指揮控制能力等方面,以便在全球反恐戰爭中充分發揮先進無人作戰平台提供的新作戰優勢和能力。

美軍削減常規裝備,將節省下來的錢用於發展導彈防禦體系(NMD)、遠程隱形轟炸機、無人駕駛飛機等高科技裝備。在這種氣氛下,五角大樓2002年5月砍掉了價值高達110億美元的陸軍「十字軍」自行火炮合同,2004年又取消了RAH-66 「科曼奇」直升機計劃,轉向無人機的研發上。其原因是當年「科曼奇」的設計是為對抗前蘇軍大規模坦克群作戰,顯然已不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蓬勃發展,「科曼奇」這一的致命武器已經遠遠落在了時代的後面。具備打擊能力的無人機恰恰具備了「低成本、效能高」的特點,雖然仍處於不斷完善中,但為了提高戰場實時偵察能力,美軍已經明確提出了新一代無人機的發展方向:長航時、隱形、空中預警,標志著無人機成為戰場打擊的主力已經為期不遠了。

另外,2005財年國防預算還將投資100億美元保障導彈防禦系統,比去年增長20%,增幅處於所有武器系統之冠。其中,為導彈防禦局提供91億美元的資金,用於導彈防禦系統的研發和部署,處於所有武器系統之冠。布希政府已經決定在兩年內部署一個具有有限攔截彈道導彈能力的防禦系統,其具體計劃是:在 2004財年,部署10枚地基攔截彈;在2005年,計劃建立起20個陸基導彈攔截系統(ground-based interceptor)和10個海基導彈攔截系統(sea-based interceptor),同時,早期導彈預警雷達和指揮控制系統的軟硬體設備也將得到升級。在2005財年還投資4.87億美元采購108套「愛國者- 3」型導彈,98億美元用於導彈的研究、發展、測試及評估(RDT&E)。此外,根據預算案,2005年導彈防禦局還將投入2.39億美元資金,專門用於研發和改進聯合地基巡航導彈防禦系統,並把地基中程防空導彈融入巡航導彈防禦系統的架構中,加速開發綜合火力控制系統和網路感測器系統,力爭到 2010年建成第一支具備綜合火力控制能力的導彈防禦部隊。

六、國防部管理向「高效運作」轉變

在對部隊建設和武器裝備開發進行投資的同時,改組國防部管理方式,減少浪費,降低機構風險,高效地利用軍事資源也成為2004財年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增大國防投入的同時,提高軍事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可增強美軍的軍事實力。美國國防部認為,目前國防部公務處理程序過多,效率不高,不能及時有效地對不確定的威脅做出反應。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稱,在1962年,美國有關防務問題的審批手續只需1頁紙,而到2001年,竟需534頁。美國國防部每年向國會提交陳述理由的文件就達2.6萬頁紙。因而,辦公程序的轉型,要「產生適應21世紀安全挑戰要求的及時效果」。此外,美國防部在計劃制定、武器裝備研製的「螺旋式發展」、采購周期、資源配置計劃制定等方面都力求面向未來需求,高效運作,從提高美軍能力出發不斷提高辦公效益。

國防部改革的重點是簡化決策過程,改進財政管理,優化采購程序。美軍在伊戰中得到的教訓是采辦系統不能及時應對作戰指揮官的緊急裝備需求,因此,2004 年進行戰時快速采辦改革,目標是:從收到作戰指揮官需求之後,應在15日內簽署合同。改進業務流程,使國防部業務過程和財政管理系統標准化和一體化,改進後的財政運作將保證國防部決策人員及時獲得可靠的財政數據,從而有效地管理國防費。精減機構,減少重復,區分國防部的核心與非核心職能,對非核心職能作出合理外包,並為核心職能配備相應人力資源,以提高作戰能力。對一些國防資產進行評估,減少不必要的設備,提高重要設施的戰備與質量。加強國防部電子化建設,減少交易成本,提高資源效率。優化采購過程,縮短國防采購周期,可以容易地控制整個計劃的開支。

七、結論

國防戰略向「先發制人」轉變,建軍模式向「基於能力」轉變,軍事轉型向「全面推進」轉變,部隊建設向適應任務需要轉變,作戰方式向聯合作戰轉變,武器裝備向適應未來作戰需要轉變,國防部管理向高效運作轉變都是美軍事轉型的主要內容,也是2004年美國防政策與軍隊建設的重點。這些轉變,都是美國為更好地應對國際安全環境變化而作出的,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可能地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同時,這些調整也遵循一條經濟學基本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使用最少的軍費投入,得到最大的軍事效益。

8. 掌橋美國政府科技報告數據來源於哪裡

美國政府科技報告收錄始於1958年,源於美國政府,包括美國國防部AD報告、美國能源部DE報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報告、美國商務部PB報告四大科技報告共1,864,493份報告。

9. 哪裡可以下到美國的軍事科技報告

http://www.defenselink.mil/
美國國防部的網址。你自己想找什麼自己找

10. 美國國防部非常重視國防大數據分析和研發

美國國防部非常重視國防大數據分析和研發

[據C4ISR新聞網站2015年9月9日報道]大數據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時髦詞語,大數據是國防部內部機構優先考慮的內容,向承包商創造機會進行情報收集、分析和網路安全分析。

今年一些組織,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在大數據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投入大資金。結果呢?先進的分析和技術,如分布式計算正在迅速成為現代化、網路化武器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種轉變不僅影響日益復雜的武器,而且影響軍隊的指揮與控制能力。面對日益減少人員數量,美國國防部的所有分支機構都將目光轉向通過遠處的網路化和無人指揮控制系統保證美國的作戰能力。

所有的軍種正在資助研大數據研發。許多與此趨勢相關的新的機遇出現了。

構建國家網路任務部隊

美國網路司令部(Cyber Command)和總務管理局(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近日發布信息尋求國家網路任務部隊的支持。國家網路任務部隊將具備從所有來源情報分析到網路運營、規劃和培訓的能力。要求具備「多個情報來源的情報分析能力,以及對新出現的威脅的預警能力。

利用數據聯合信息環境

美國國防信息系統局很快將發布建議,新的聯合管理系統(JMS)的軟體將包括先進的分析能力的要求。該JMS對美國國防部的聯合區域安全堆棧的安全運行至關重要。美國國防部首席信息官稱JMS作為新的商業軟體,具備從貌似不直接相關的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

先進的雲分析

DISA也在尋求大數據分析,以增強其網路安全高級分析雲(CSAAC),其維護國防部網路。承包商可以提供軟體與先進的分析功能,分別是:開源的,商用現貨,並提供當前CSAAC解決方案並沒有提供的功能。

廠商應該與網路安全事業部進行溝通,或者建立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合作關系,諾格公司在2015年3月獲得了值約7400萬美元的合同才研發CSAAC的雅典衛城的大數據存儲。

分析內部威脅

國防部官員近日宣布成立國防部內部威脅管理和分析中心(DITMAC),以確定並減輕由內部威脅帶來的安全挑戰。2013年華盛頓海軍工廠遭受襲擊之後,DITMAC開始運作,2015年秋將達到初始作戰能力,利用預測性分析,促進內部威脅的識別避免其成為重大危險源。

展望未來

這些機會僅僅是冰山一角。 Deltek預測稱,國防大數據開支十年內將以8.7%的增長率穩步上升。

政府的所有部門,民用,國防和情報部門,預計大數據技術服務每年將以9.6%增長率,軟體將以8.6%進行增長。大數據相關的硬體也將增長,但速度較慢,4.6%的增長率。

最後,增長的大數據應用將滿足網路安全和情報分析的要求,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行為做斗爭。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美國國防部非常重視國防大數據分析和研發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熱點內容
ltc時碼合板 發布:2025-05-10 11:27:29 瀏覽:382
區塊鏈節點問題 發布:2025-05-10 11:27:28 瀏覽:149
一個比特幣相當於人民幣多少 發布:2025-05-10 11:26:43 瀏覽:651
kex數字貨幣 發布:2025-05-10 11:16:08 瀏覽:580
女生做trx訓練的好處 發布:2025-05-10 11:10:33 瀏覽:242
區塊鏈容量越小 發布:2025-05-10 11:10:27 瀏覽:987
幣圈woof 發布:2025-05-10 10:49:17 瀏覽:96
比特幣一天之內暴跌25 發布:2025-05-10 10:43:40 瀏覽:602
mgs致幣圈人的話 發布:2025-05-10 10:37:58 瀏覽:290
去宜昌客運中心怎麼走 發布:2025-05-10 10:06:13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