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信用有什麼關系
❶ 時過境遷,區塊鏈經濟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目前全球已陸續出現了 1600多種虛擬貨幣,圍繞著虛擬貨幣的生成、存儲、交易等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生態。但整體而言,行業尚處於初創期,離真正的價值應用區域還有很大距離。
區塊鏈經濟的核心在於商業邏輯和組織形態的重構,因此需要在多個行業獲得應用落地的實例來表明其價值。本文將從區塊鏈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的角度,探討區塊鏈在各行業應用的商業模式。
首先,區塊鏈的核心是解決了信用的問題:
信用是一切商業活動與金融的基礎。美國自2011年起實行可信身份識別,而中國則通過實 名制實現可監管的信息傳播。區塊鏈的意義在於第一次從技術層面建立了去中心化的信任, 實現了完全分布式的信用體系。
其次,區塊鏈解決了價值交換的問題:
傳統網路可以實現信息的點到點傳遞,但無法實現價值的點到點傳遞。因為信息是允許復制的,而價值必須確權且具有唯—性,因此必須依賴一個中心化機構才能做到價值傳遞。區塊鏈完美地解決了此問題,提供了一個實現價值點到點傳遞的方法,在價值傳遞過程中,由網路來實現記帳而不依賴某個中心化的機構。所以區塊鏈有望成為構建新型金融的基礎設施,成為未來價值互聯網的基石。
區塊鏈的應用
目前區塊鏈的應用,主要有兩種模式:
1)原生型的區塊鏈應用:直接基於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實現價值傳遞和交易等應用,例如數字貨幣;
2)「區塊鏈+」模式:將傳統的場景和區塊鏈底層協議相結合,以便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預計區塊鏈在各行業的應用,將以第二種模式為主。
區塊鏈具有五大核心屬性,即:交易屬性(價值屬性)、存證屬性、信任屬性、智能屬性、 溯源屬性。如上核心屬性與行業的需求相結合,解決行業痛點問題,成為了區塊鏈在各行業 應用的商業模式。
區塊鏈+銀行
1、跨境支付
跨境支付是長期以來困擾銀行業的痛點問題。傳統跨境支付手段包括兩大類:一是網上支付,包括電子賬戶支付和國際信用卡支付,適用於零售小金額;二是銀行匯款模式,適用於大金額的交易;二者均存在到賬周期長、費用高、交易透明度低等問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跨境電商的興起,方便、快捷、安全、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更成為行業的迫切需求。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去中介化、交易公開透明的特點,沒有第三方支付機構加入,縮短了支付周期、降低 費用、增加了交易透明度。例如,2017年12月,招商銀行聯手永隆銀行、永隆深圳分行,成功實現了三方之間使用區塊鏈技術的跨境人民幣匯款。其清算流程安全、高效、快速,大幅提升客戶體驗。
2、供應鏈金融
該領域的痛點在於融資周期長、費用高。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系統為中心,第三方增信機構很難鑒定供應鏈上各種相關憑證的真偽,造成人工審核的時間長、融資費用高。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將共識機制、存在性證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引入供應鏈金融,不需要第三方增信機構鑒定供應鏈上各種相關憑證的真實性,從而降低融資成本、縮短融資周期。例如,2017年4月,上市公司易見股份與IBM中國研究院聯合發布了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服務系統「易見區塊」,該系統主推醫葯場景,目前己有30餘家醫葯流通企業在「易見區塊」注冊成功,截至7月底交易數量己接近8000筆,投放總金額超過一億元。
3、數字票據
數字票據行業的痛點在於長期存在「虛假票據」、「一票多賣」等問題,為銀行業的票據融資業務帶來了風險。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的存在性證明、不可篡改的特性,有效解決了虛假數字票據的問題;同時,區塊鏈解決了雙花問題,可避免"一票多賣"。例如,深圳區塊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發行票鏈產品,基於區塊鏈提供票據的融資服務,解決中小微企業的票據融資需求。合作銀行包括贛州銀行、貴陽銀行、蘇州銀行、石嘴山銀行、廊坊銀 行、烏海銀行、吉林九台農商銀行、堯都農商銀行、深圳農村行業銀行、濰坊銀行、中原銀行等。此外,浙商銀行、京東金融、恆生電子、海航等也在驗證區塊鏈數字票據服務。
區塊鏈+證券
1、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是以未來的收入作為保證,以獲得現在的融資。該領域的痛點在於:參與主體多, 操作環節多,交易透明度低,信息不對稱,底層資產真偽無法保證。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為資產證券化引入了存在性證明、不可篡改、共識機制等屬性,能夠實時監控資產的真實情況,解決了交易鏈條各方機構對底層資產的信任問題。各類資產如股權、債券、票據、 收益憑證、倉單等均可被整合進區塊鏈中,成為鏈上數字資產,提升資產流轉效率,降低成本。例如,2017年5月,網路金融與佰仟租賃、華能信託等在內的合作方聯合發行區塊鏈技術支持的 資產證券化ABS項目,發行規模達4.24億元。
區塊鏈+保險
1、保險業務
保險行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客戶與保險機構之間缺乏信任等問題:用戶難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而保險機構則面臨騙保的風險。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開放透明、可追溯的特點,為保險機構和用戶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保險標的信息在區塊鏈上統一管理,不可篡改,幫助保險機構規避騙保風險;同時,通過智能合約可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例如,法國保險巨頭安盛保險(AXA)正在使用以太坊公有區塊鏈為航空旅客提供自動航班延遲賠償。如果航班延遲超過2小時,「智能合約」保險產品將會向乘客進行自動理賠。
2、徵信管理
該領域的痛點在於徵信機構的數據採集渠道有限,數據缺乏共享,導致難以准確表徵個人或機構的信用情況;此外,數據收集過程中也存在如何保障用戶隱私的問題。
區塊鏈的作用:
區塊鏈具有去信任、共識、不可篡改的特徵,在技術層面保證了可以在有效保護用戶隱私的基礎上實現有限度、可管控的信用數據共享和驗證。例如,目前中國平安的區塊鏈徵信業務已上線運行,此外國內的創業公司如上海矩真、LinkEye、布比區塊鏈等也在進行聯合徵信、安全存證等方面的 探索 。
作為一種基礎性技術,區塊鏈在眾多具有分布式處理、點對點交易、快速建立信任關系等需求的行業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其核心是解決了信用的問題,實現了價值的點到點傳遞。因此被認為是未來價值互聯網的基石。
區塊鏈商業模式的核心在於,利用區塊鏈引入的創新屬性,與傳統行業應用相結合,實現商業邏輯的重構,以便創造新的應用場景,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區塊鏈也將延伸到 社會 生活的各個領域:區塊鏈解決了數字化資產的管理、交易、轉移等問題,因此將在資產數字化的浪潮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供應鏈管理、數據服務、資產管理、公共服務、物聯網等應用正在各個領域逐步落地,「區塊鏈+」正在成為現實。
❷ 區塊鏈的定義是什麼
區塊鏈是一個信息技術領域的術語,是一個共享資料庫。
從科技層面來看,區塊鏈涉及數學、密碼學、互聯網和計算機編程等很多科學技術問題。從應用視角來看,簡單來說,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共享賬本和資料庫,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體維護、公開透明等特點。
這些特點保證了區塊鏈的「誠實」與「透明」,為區塊鏈創造信任奠定基礎。區塊鏈豐富的應用場景,基本上都基於區塊鏈能夠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多個主體之間協作信任與一致行動。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應用
區塊鏈在國際匯兌、信用證、股權登記和證券交易所等金融領域有著潛在的巨大應用價值。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在金融行業中,能夠省去第三方中介環節,實現點對點的直接對接,從而在大大降低成本的同時,快速完成交易支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區塊鏈
❸ 區塊鏈金融是什麼區塊鏈金融什麼意思
區塊鏈金融其實是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是一種基於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本質其實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通過在分布式節點共享來集體維護一個可持續生長的資料庫,實現信息的安全性和准確性。應用此技術可以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和安全問題,區塊鏈技術成為了金融業未來升級的一個可選的方向,通過區塊鏈,交易雙方可在無需藉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條件下開展經濟活動,從而降低資產能夠在全球范圍內轉移的成本。
(3)區塊鏈與信用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2016年起,各大金融巨頭們也聞風而動,紛紛開展區塊鏈創新項目,探討在各種金融場景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可能性。特別是普銀集團率先開創了「區塊鏈+」本位制數字貨幣的先河。本位制數字貨幣是資產經過第三方機構完成鑒定、評估、確權、保險等流程,經過縝密的數字演算法寫入區塊鏈,形成資產與數字貨幣之間的本位對應關系,稱之為本位制數字貨幣。
為了實現區塊鏈金融大跨越大發展,為了推動中國經濟新發展,加速全球資產流通,實現一代代人為之奮斗不已的復興夢想,普銀集團將於2016年12月9日在貴州舉行普銀區塊鏈金融貴陽戰略發布儀式,會上將就區塊鏈實現資產的數字化流通、區塊鏈金融交易模式、並對區塊鏈服務與社會公共產業的應用落地展開探討。
❹ 為什麼說區塊鏈技術是傳遞信用價值的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信任性、可追溯、全網記賬等優勢
區塊鏈最重要的是解決了中介信用問題。在過去,兩個互不認識和信任的人要達成協作是難的,必須要依靠第三方。比如支付行為,在過去任何一種轉賬,必須要有銀行或者支付寶這樣的機構存在。但是通過區塊鏈技術,比特幣是人類第一次實現在沒有任何中介機構參與的情況下,完成雙方可以互信的轉賬行為。基於區塊鏈的擔保、貸款、授信、風控、股權、收益、評級都可能實現,區塊鏈的價值互聯網屬性,使得各類經濟活動可以更加高效的運行。不管是社會上普通人,還是各個經濟人,都會映射為一個「區塊鏈ID」形成新的道德體系、評估標准和信用記錄等。
❺ 區塊鏈是什麼
區塊鏈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演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是比特幣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幣網路交易的信息,用於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防偽和生成下一個區塊。是一套以幾乎無法偽造或篡改的方式構建而成的數據存儲數學架構,可用於存儲各類有價值數據。
互聯網進入生態時代,其應用已滲透到金融服務、物聯網、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電子商務等多個領域。區塊鏈的出現,使得互聯網發展從信息互聯網到價值聯網、秩序互聯網轉型,其以共享經濟與價值鏈接為主要特徵的「分布式商業」模式,將催生大量的跨機構新型創新合作場景,構建起以區塊鏈技術為虛擬中心的新產業生態系統,將對經濟社會治理、產業變革與創新產生顛覆式影響。
❻ 區塊鏈跟P2P究竟有什麼關系
一、有助監管P2P企業
監管部門(央行、銀監、證監)作為區塊鏈的一部分,可以實時獲取P2P交易的公共賬本,通過分析公共賬本獲取各家P2P企業的理財項目和資金劃轉信息,實時為P2P行業監管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可信賴的監管數據。
二、借款人的徵信透明化
區塊鏈最主要解決的就是信用問題,所以區塊鏈最被看好的就是應用於徵信。但徵信這塊其實爭議也多,畢竟徵信相關數據是非常敏感的,無論是徵信機構還是用戶,其實都是不希望公開的,數據是徵信機構的命根子,家家都希望別人公開,自己保密。用戶也不希望自己的數據公開。當然,如果未來能做到徵信透明化,對P2P的投資人來說還是一件很有利的事。
三、交易結構的低成本化
對於一個P2P平台來說,每個月用戶的取現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只是一般的P2P平台都會自己掏腰包去支付這部分費用。應用區塊鏈強大的在線交易功能,去第三方支付,抑或銀行資金託管,完成資金快速、准備、透明的交易,對於P2P平台來說是一件利好的事。
四、行業基礎建設設施
大部分事物之所以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就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可以當做P2P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類似於像高速公路對汽車運輸業,集裝箱對遠洋運輸業的巨大改變一樣。
❼ 大家觀察 | 郭善琪:區塊鏈與共識經濟學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區塊鏈?如何定義區塊鏈?
這個問題,前面也講過,但是,還是值得再討論
我認為:
區塊鏈(Blockchain)是社會信用與信任傳輸基礎設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載體是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 ),價值載體是數字通證(Digital Token )。
這里有幾個關鍵點:
(1)區塊鏈首先是一個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 ,這個基礎設施傳輸的是社會信用與信任。社會信用和信任是資本和價值的核心,因此,也可以說,區塊鏈是傳輸價值的基礎設施。
(2) 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 ,這不是抽象的共識,是具體的共識,是某個社區或社群的基本法,或者說是憲法,是社區或社群的利益評估、調整與分配及相關的基本規則,其內容應該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基本共識,其二是基本共識變更之共識,缺一不可。
(3) 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 ,這個是 物理載體 ,但是,分布式賬本不能與區塊鏈劃等號,很多人把分布式賬本直接等同於區塊鏈,這是不合適的,事實上,2017年5月之前,我也是把分布式賬本與區塊鏈混為一談的,隨著認識的深入,我體會到,這兩者是不同的,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4) 數字通證(Digital Token) ,注意,這里,有「數字」兩個限定詞。我認為,通證不等於數字通證,通證是一個更上位的詞,貨幣(法幣)、股票、債券、購物券等等都是通證,而區塊鏈中的 價值載體 是數字通證(Digital Token)。
有兩個比喻,在不同的場合我都說過,其一是「鴻鵠」,要點是「一體兩翼」,一體是「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兩翼分別是分布式賬本與數字通證;其二是比基尼,要點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也是執政黨的語言),一個中心,即「具化共識」,兩個基本點,分別是分布式賬本與數字通證。
共識機制也很重要,但是,共識機制是落實具化共識的手段或者措施而已,具化共識才是最重要的。
智能合約也一樣,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最核心的是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
大家可以觀察各個不同的鏈,其根本的區別是其具化共識的不同,而不是其他。
第一個問題就講這么多。
下面開始講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提出共識經濟學?
2009年以來,基於區塊鏈之上發生了許多驚心動魄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現象,傳統經濟學束手無策,要麼冷言嘲諷,要麼置若罔聞。
2013年以來,基於區塊鏈之上發生的經濟活動規模日益擴大,影響力也日益提升,全球各個經濟體執政當局、金融監管當局、商業巨頭、草根創業者,紛紛投入區塊鏈經濟的大潮之中,奮力拚搏,竭力提升區塊鏈底層技術,積極探索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正確經濟學理論的缺失,使得很多基於區塊鏈的經濟活動處於一種盲目的瘋狂與癲狂之中,追夢者徹夜難眠。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亦有人提出不同的XX經濟學,然而,經過觀察之後,發現至少存在三個問題:
(1)缺失或者是沒有構建有別於現有經濟學理論的基礎核心概念,試問:一門嶄新學科大廈能夠在沒有獨立的基礎核心概念的地基上拔地而起嗎?
(2)通觀現有的XX經濟學的描述,大部分是在描述基於區塊鏈發生的一些獨特經濟活動現象,或者是用傳統經濟學的個別概念來簡單分析前述經濟活動現象。
(3)普遍適用性是一門學科必須具備的特性,在構建理論體系之初就應該考慮其是否普遍適用性,而前述兩種提法是不具備這種普遍適用性的。
顯然,XX經濟學只是意圖解讀現有的基於區塊鏈發生的經濟活動現象。
共識經濟學則不同,不僅可以解釋基於區塊鏈發生的經濟活動或者經濟現象,亦能解釋非區塊鏈為基礎的傳統經濟活動或者經濟現象。
當然,共識經濟學更多的是傳統經濟學的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
好,第二個問題就講到這里,下面開始第三個問題:
共識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判斷。
共識經濟學的第一個基本概念是共識。
共識:
共識(Consensus)是特定人群(社區、組織、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就某個經濟活動或社會活動中的特定議題達成的一致意見。
Consensus (Consensus) is the consensus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共識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 抽象共識 ,即概念層次的共識,就是剛才定義的共識。第二個層次是 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 ,即具體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共識,我們通常說的共識,就是指具化共識。
共識的核心要素包括兩個:即 信用與信任 。
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包括兩個部分內容,即 基本共識和基本共識變遷之共識。
共識與常識(Common Sense)是不同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常識是歷史性共識,是特定人群(社區、組織、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就某個經濟活動或社會活動中的特定議題已經達成的共識,是新共識的基礎。
共識經濟學第二個基本概念是:契約。
契約是經濟活動的參與方關於主體、效用和邊界的共識。契約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制度之一,共識是達成契約的首要條件,無共識,即無契約。
契約包括三個要素,即 主體、效用和邊界 。 契約的基礎是共識 。
共識經濟學的第三個基本概念是:制度。
制度是一系列契約(成文契約或非成文契約)的集合體,是社會(社區、組織)秩序的保障。
共識是達成契約的首要條件,契約是制度的基本組成要件,因此,無共識,即無制度。
共識經濟學的第四個基本概念是:通證。
通證(Token)是社會經濟活動參與方對於交換價值的一種契約。
貨幣也是一種通證。股票、債券、優惠券等等都是一種通證。
少林寺主持或武當派掌門的令牌,也是一種通證。
生產隊的工分也是一種通證。
BTC、ETH、EOS等等,也是一種通證,不過是數字通證(Digital Token)。
通證是一個上位概念,現在區塊鏈行業內提到的「通證」,實際上指的是「數字通證」。
共識經濟學第五個基本概念:公信力。
公信力(PBC, Power based on puBlic Confidence)在本質上是特定公眾機構由於公眾對其信任而產生的對經濟生態或社會生態所產生的影響力。
PBC (Credibility) is essentially the influence of a particular public institution on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arising from the public's trust in it.
共識經濟學第六個基本概念:共信力。
共信力(PVC, Power based on priVate Confidence)在本質上是一種由於點對點的信任而產生的對經濟生態或社會生態所產生的影響力。
In essence, PVC is a kind of influence to economic ecology or social ecology, which is caused by the trust of point to point.
公信力的基礎是對機構的信任。
共信力的基礎是點對點的信任。
上面介紹了共識經濟學的六個基本概念,這些概念不僅僅適用於數字世界,亦適用於原子世界。
共識經濟學第一個基本判斷是:
共識(具化共識)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從人類最初的採集活動開始,一直到當前的知識經濟社會,共識(具化共識)一直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當然,共識(具化共識)本身也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的變遷。
共識經濟學的第二個基本判斷是: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分為三個基本階段,1944年之前是原始共信力經濟,1944年至2008年為公信力經濟,2008年之後逐步買入共信力經濟。
三個階段的劃分,涉及到兩個時間節點,第一個時間節點是1944年,第二時間節點是2008年。
回首2008,從繁花如錦的頂峰(8月8日,北京奧運會)到墜入絕望深淵的谷底(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僅僅一月有餘,恐慌與絕望從美國資本市場迅速蔓延至歐洲及全球金融市場,一場史無前例的信用危機很快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
彈指間,花落花開已經十載。雖然美國經濟正在緩慢復甦,但是,2008年那場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志的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信用危機演化蔓延成的全球經濟危機仍未走出谷底,很多經濟體尚在經濟危機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回首2008,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敲響了源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所確定的以美元為世界統一貨幣的全球公信力經濟體系的喪鍾。
回首2008,中本聰的不朽論文的發布(11月1日),正如數九寒冬中瑟瑟發抖的那根迎春花枝幼芽,默默地點亮了春天的希望。以此為標志,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大踏步邁向了基於共信力的新時代。
2018,戊戌120周年。
2018,區塊鏈之父中本聰的經典論文《一種點對點的電子貨幣》發表十周年。
2018,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為標志的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信用危機演化蔓延成經濟危機十周年。
2018,以奢華繁盛的開幕式與閉幕式而聞名於世的北京奧運會十周年。
2018,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當下的改革共識卻面臨無法彌合的撕裂。
區塊鏈思想者40人論壇(發起人為榮格財經總編輯趙洪偉、共識經濟學創立者郭善琪和國家信息中心研究員朱幼平)成員趙曉教授有個觀點,與共識經濟學關於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三個階段的基本判斷不謀而合,趙教授認為,人類社會經歷了三種不同的信任,第一種信任是熟人信任(對應於共識經濟學所劃分的原始共信力經濟),第二種信任是機構信任(對應於共識經濟學所劃分的公信力經濟),第三種信任是陌生人信任(對於共識經濟學所劃分的共信力經濟)。
共識經濟學第三個基本判斷是:
秩序是社會(社區、組織)得以穩健持續發展的前提,制度是秩序的保障,契約的集合體構成制度,共識是達成契約的首要條件,因此,無共識,無社會(社區、組織)。
Order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stead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hile the institutions is the guarantee of order,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tract constitutes the system, in addtion, the consensus is the first condition to reach the contract, therefore, there is no society (community, organization) without consensus.
共識經濟學第四個基本判斷是:
特定人群(社區、組織、社會)在特定歷史階段就某個經濟活動或社會活動中的特定議題達成一致意見,是謂共識。
達成共識根本動因是降低特定人群(社區、組織、社會)在特定歷史歷史階段參與某個經濟活動或社會活動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Consensus is w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can agree on specific issues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The fundamental motivation for consensus is to rece the uncertainty that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communities, organizations, societies) may face in a particular economic activity or social event at a specific historical stage.
好,總結下今天的分享。
1、什麼是區塊鏈?如何給區塊鏈進行定義?
區塊鏈(Blockchain)是社會信用與信任傳輸基礎設施(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Social Credit & Trust ),核心是具化共識(Concrete Consensus ),物理載體是分布式賬本(Distributed Ledger ),價值載體是數字通證(Digital Token )。
2、為什麼要提出共識經濟學?
解決當前社會經濟活動中、特別是區塊鏈經濟活動中理論落後於實踐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包括區塊鏈經濟和實體經濟。
3、共識經濟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判斷
分別介紹了6個基本概念(共識、契約、制度、通證、公信力和共信力)和4個基本判斷。
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接下來各位可以提問了。
【問題】信用與共識是什麼關系?
郭善琪(共識經濟學創立者):
信用是債權人(或投資人)對債務人(或被投資人)償債能力與償債意願的一種共識。
或者說,信用是經濟活動主體(一般是指債務人或被投資人)完成某項經濟活動或任務上限的能力或意願的測度,即共識。
當前階段,這種共識一般表現為第三方評級機構對債務人或被投資人的所評的級別。
【問題】什麼是貨幣?
郭善琪(共識經濟學創立者):
貨幣的概念並沒有發生變化,貨幣一直是通證的一種,是一種關於交換價值的契約。貨幣的形式,一直在演進,其本質並沒有變化。從最原始的貝殼,到法定紙幣,再到數字通證,其本質是一致的,是關於交換價值的契約。
當然,關於貨幣的定義,現在的學術界還沒有定論。
❽ 區塊鏈技術和金融業有什麼關系
區塊鏈技術具有難以篡改、易於追溯等優勢,可在身份信息管理、信任機制構建、小微企業信用信息鏈上化等發揮作用。
在這里可以舉個南平某銀行的例子:
由於線上業務的爆發,原本線下簽署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該銀行業務快速更迭的需求,銀行的數字化建設已迫在眉睫,但銀行風控部門有著嚴格的合規要求:
線上化業務數據敏感隱私,傳輸是否安全?
電子簽章是否擁有法律效力?
電子證據法院是否可以採信?
這些顧慮都成為了銀行引入電子合同,進行業務數字化轉型的阻礙。
在採用了「實槌」可信電子證據平台的獨有ENA主動取證專利技術後,南平某銀行通過公證處清潔伺服器,在線對目標系統的電子數據進行實時保全、存儲與出證,記錄電子數據從生成、傳輸到存儲全過程,最終由公證處出具加蓋公章的取證保全報告,文書效力為公證文書,法院可直接採信,且該報告由於系公證處出具,相較第三方電子合同平台自證更具採信力,一舉解決了銀行風控部門的擔憂,且整個過程線上化、自動化,前端客戶操作無感知。
同時,結合「實槌」中後端的類案系統及委外執行服務,該銀行實現了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爭議處置。既保障了電子合同簽署流程的合規有效,又解決了銀行案件分散全國各地,法務出差成本高昂;訴訟周期長,沒有高效處置通道的問題。
❾ 區塊鏈解決了什麼問題嗎
區塊鏈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資料庫,具有開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點,其作為一種電子數據存儲平台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穩固性的優勢,目前區塊鏈應用到多個領域中,為生活也帶來了很多變化,現在很多的電子合同平台比如法大大、法據鏈等就應用了這種區塊鏈技術,並且區塊鏈技術存證也得到了法院受理的認可
❿ 區塊鏈和零知識證明在信用系統中的作用方式
區塊鏈中的零知識證明在隱私保護方面起重大作用,它在信用系統中自然不例外,但在系統中的哪個環節以及以何種方式發揮作用卻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第一,信用問題,不能完全依賴技術上的可靠,有些問題政府權威就足夠,比如戶籍與身份信息,這些並無必要有進一步的追問。
第二,區塊鏈存證的使用場景,應該是那種存在較長的數量化的證據鏈條的場景,比如根據流水統計月度年度匯總,保證匯總的計算過程沒有欺詐。而流水明細是在證據鏈的上游,時間上是在事前,在上游作假,提前幾個月幾年作假,對攻擊者計劃能力以及作假成本都要高的多。高到一定程度,從經濟學意義上就具有達到防止欺詐經濟可行性。
事實上這里涉及到前文所說領域事件在鏈上的閉合度問題。對於幾乎沒有可能,或者在可見未來不具備完全閉合的現實可能性的領域,閉合度是一個有灰度級別的問題,如果沿事件的邏輯鏈條向上游追溯將其上鏈,達到一定程度使得攻擊者的攻擊變得相當或極度困難,區塊鏈應用就會產生價值,並不要求完全的閉合,這樣區塊鏈的價值領域就會突破虛擬幣以及去中心化金融defi這類完全閉合於鏈上的系統,得以擴展。這個邏輯並不限於信用系統,而適用於區塊鏈與領域結合應用的一般邏輯。再舉一例,溯源系統到底是否能夠達成防偽的作用,這個問題取決於溯源在證據鏈條的上溯深度是否足以造成作假者的困境,不考察這一點,僅僅是形式上使用了區塊鏈存證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幾乎可以得到一個定理:
區塊鏈在領域應用中的價值水平與證據鏈的上溯深度成正比例關系。
然後隨之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是:沿著證據鏈的反向上溯,越是上游越接近主體(公民隱私或組織的商業機密)隱私。這個問題的解決就是零知識證明的作用領地,也是它的作用方式。很多零知識證明的應用價值含混不清,現在我們把它放在證據鏈條的上下文中加以考量就會清晰起來:
1. 零知識證明是用來處理數量化的證據鏈追溯過程中,在不泄露上游證據鏈明文細節的前提下完成追溯,既發揮了區塊鏈沿證據鏈存追溯的作用,又保護了隱私。
2. 對於沒有追溯必要的場景,證據鏈不存在,零知識證明的作用與意義也是不明確的。比如一般身份戶籍信息,行政權威應被視為可信,並無追溯必要。注意這里說的證據鏈並非物理意義上的因果關系,而是經過系統應用目標的價值取捨。
總結一下:
1. 用區塊鏈技術保留證據鏈上游。2. 證據鏈越是上游越接近公民隱私,使用零知識證明來保護隱私
1. 參考MIT媒體實驗室的zkledger,使用區塊鏈結合零知識證明來處理公民和組織的財務與稅務等流水的匯總報告問題。
2. 技術上需要解決的問題是,zkledger的場景中,很有限的幾個銀行的大額交易,數據量少,而用於公民個人場景,數據量巨大,要找到方法解決性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