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去中心化
1.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正如我們在個體層面講的那樣,員工已經追求個性化的表現,很多企業也在採用去中心化的結構追求創新。簡單說,就是取消層級,把大家拉平。原來公司里有很多部門,每個部門都設置經理。部門底下又有小組,小組還會設置組長。這些組長、經理就是一個個中心。而去中心化,就是不設置這些職位,讓組織更加扁平。
舉個例子,著名游戲公司維爾福,也就是發明CS、DOTA2的那家公司。它就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組織。在維爾福,核心管理層下面就沒有任何層級了。每個工程師都可以發起自己感興趣的項目,招募隊員。做完任務後就解散,大家再去參加或發起其他任務。在這里你沒有固定的職位,今天可能是領導者,明天又可能是隊員。
為什麼要這么干?就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層級阻礙信息流通,影響創新。在維爾福,每個員工的辦公桌都安了輪子,就是為了方便他們隨時組成新的團隊。
但是,去中心化也有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大家拉平後,企業不知道誰更重要,資源配置就成了問題。原來,資源是圍繞一個個「中心」,也就是部門經理來配置的,但是現在沒法這么做了。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假如你已經完成或正在去中心化,怎麼判斷隊伍里誰更重要?資源應該圍繞誰來配置?
傳統的解決辦法面臨的挑戰就是組織規模的限制,人數不能太多。
比如最簡單的做法是,CEO辛苦一點,去了解每個人的貢獻。我認識一位創業的老闆,他經常在夜裡兩點發工作朋友圈。我就問他,怎麼還在工作?他說李老師你不知道,我們公司沒有中層,我的工作就是和所有人談話,參加所有的會。
他的公司有80人,了解每個人的情況已經要熬到兩點了,再多一點,規模效益都擴大了,你說他怎麼吃得消。
還有其他方法,比如財務可以給每個人核算成本收益,也就是製作個人資產負債表。這是很多公司正在採用的辦法,但是也有不足。主要是創意很難量化,沒法特別精確。去中心化本來就是為了激發創意,創新績效佔到總績效的大頭兒。那人一多,財務核算的壓力自然很大。
所以去中心化的組織,通常員工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人數太多,就很難說清楚每個人貢獻程度的高低了,資源的配置就沒了參考。
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今天我給你介紹一個組織行為學最新的研究,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思路。
發刊詞里,我提到了麻省理工的彭特蘭教授。如果要評選近20年來對這個領域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我想不出第二位。不知道你剛才有沒有注意到,我說創意很難測量。這是一般人的理解,但是彭特蘭不信這個邪,他就是要用數據進行測量,分析組織中的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說,如果你把組織看成一艘船,那麼個體成員的想法就是一條河流。當這條想法河流不斷流動時,船就能順利航行;當想法河流變成一灘死水,或者形成漩渦,那麼船就動彈不得。不僅如此,有時候一些人的想法又會獨辟蹊徑,指明一個新的方向,開拓新的航道。
這種想法河流是幻覺,還是真的能對績效起到重要的作用?
彭特蘭和同事發明了一款叫做「計量徽章」的可穿戴感測器。它和你的手機差不多大,裡面內置了攝像頭、麥克風以及分析晶元,可以測量交流活動中的各種數值,比如話語轉換頻率、語氣、語速,以及相對視角,也就是你在傾聽,還是在發表意見等等。
當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攜帶這樣的感測器後,彭特蘭就能記錄下想法在團隊里被加工的軌跡。經過計算,最終得到一張展現互動模式的社會網路圖。你可以想像一下,圖中人和人因為交流而相連,連接線條的粗細表示信息交流的多少。
測量一個組織的互動模式真的有用么?發刊詞里,我提到了他在美國銀行呼叫中心做的實驗。那時我只是泛泛講了一下,今天我來詳細和你說說。他們在3000多名員工中隨機選取了4個團隊,每個團隊有20人,互為對照組,用剛才說的「計量徽章」記錄成員的互動過程。
在呼叫中心裡,評判生產率最重要的標准,就是平均通話時長。時長越短,說明個體處理問題越快,那可以接的電話就越多。這決定了運營的成本。如果平均通話時長減少5%,那麼20人的團隊每年就能節省100萬美元。
通過測量,彭特蘭發現,只需要作出一些很小的改變,就能提高團隊的互動水平。比如,原來團隊成員是輪換休息的,如果安排他們統一休息,那麼大家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充分交流,產生更多創意。
甚至更小的改變,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調整食堂桌子的大小,把原來的方桌改成圓桌,等等,這些都起到了作用。
採用類似的做法之後,平均通話時長顯著下降。單單提高互動水平,呼叫中心的年績效就提高了1500萬美元,這個數字大大高出了原有去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
在這之後,彭特蘭的團隊與全世界大大小小20多家不同種類的企業做了實驗,發現互動水平對於績效的貢獻超出我們原有的想像。甚至在他的所有測量中,貢獻率沒有低於50%的。換句話說,與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進互動。
彭特蘭用數據測量的方式,證明了互動、想法河流對於企業的巨大作用。那和今天我們講的去中心化組織有什麼關系?它能怎麼幫到我們?
在彭特蘭看來,雖然部門經理職位消失了,但是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看,組織內的成員的貢獻依然是不平等的。我在下面給你准備了一張對比圖。
上面是一個傳統組織的互動網路圖。你可以看到,有一個人,從他身上發出的線條都特別粗,說明他和其他人的互動很頻繁,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則很少。這個人不用多說你也知道,一定是領導。
下面是一個去中心化組織的互動網路圖。你會發現,雖然沒有明顯的中心,有些人身上發出的線條,還是比別人粗一點,而且他們往往和更多的人有連接。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讓你跟我把思維稍稍跳躍一下,目光從人身上移開,聚焦一種動物:蜜蜂。你知道蜜蜂是怎麼進行團體行動的么?不要小看這種小動物,它們的行為方式和人類出奇相似。
對於蜂群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選擇築巢的地點。它們會派出一小撥「偵查蜂」去探索環境。找到理想地點的「偵查蜂」返回大部隊後,會通過一種舞蹈的方式,把信息傳遞給更多「偵查蜂」。於是,在它的帶領下,更多的「兄弟」會去檢驗這個地方,回來後根據自己的判斷,繼續跳舞。當跳舞的「偵查蜂」數量超過一個臨界值時,蜂群就會集體飛到那裡去。
好,再把思維轉回人類身上。彭特蘭發現,在組織中,有一類人就像那隻最早發現目標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在互動模型當中,處於節點的位置。他們往往是想法河流的發起者,以及重要的傳遞者。流經他們身上的線條,又粗又多。彭特蘭把這類人稱為「節點人物」。
「節點人物」有哪些特點?如果我們進行歸類,會發現他們主要做了這三件事:
很明顯,「節點人物」就是推動組織產生更多有效互動的關鍵。既然互動對於組織來說極其重要,那麼「節點人物」就應該成為去中心化組織中更重要的人,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你可能會問,我沒有彭特蘭發明的儀器怎麼辦?2018年,我做了一個類似的實驗。我和一家創業五年的公司合作,他們有150人左右。同樣沒有專業的設備,我們就利用手頭可以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
我們給以上這些數據,設置不同的權重,而且採用靈活的記分策略。比如一個人在討論中提出主宰性意見,讓別人沒法說話,就要相應扣分。
當我拿著報告給他們的老闆看時,他很興奮,因為結果和他預想的基本吻合。他還因此留意到了幾個,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優秀員工。
我把其中一個指標的測量圖放在了下面。那些「大圓點」,就是剛才說的「節點人物」。
你看,如果組織已經完成了去中心化的改造,一時不能找到誰更重要,就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考察誰是「節點人物」,誰推動了組織進行有效互動。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 得到 組織行為學 學習筆記
2. 【嘉楠Musing】如何看待「去中心化」——優點、缺點
【嘉楠Musing】第6期
「去中心化」一詞自以太坊出現以來,特別是在區塊鏈領域里,開始變成了熱門詞。這詞里承載了眾多底層大眾對階級壓迫,不平等的抗爭,成了普通人對追求權利、財產自由的代名詞。
與此同時,嘉楠前文中也說明了「去中心化」這詞實際上沒有比較明確的定義,更不應該用節點的多少和分散程度來簡單的判斷一個事物去中心化的程度,用Vitalik提出的「架構層」、「政治層」、「邏輯層」三個維度衡量更為合適。
當然,去中心化之所以這么被推崇,必然有它的道理。對此,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去中心化」這件事?
還是先從去中心化的好處和壞處開始說起吧。
先說說缺點,去中心化的缺點是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目前互聯網服務依然是以中心化體系運轉為主。
1、效率低下
去中心化的體系,實際上看起來是有些臃腫的。系統的每個節點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規則。眾多的節點組成的分散式的系統並不夠靈活。
不是說自治不好,只是有時候會成為累贅。比如更新迭代就需要輕快靈的節奏,而去中心化里,每當系統一個微小的修改和更新的一個行為操作,都需要所有節點同意,否則就會容易形成分裂,進而內訌分叉,系統優化和進化都面臨著天然的阻力。
2、不可控與不可預知
不可控,就是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掌控系統的絕對走向。
因為去中心,所以沒有絕對的權威和權利,即便是進行生死相關的重大決策,系統內的最高層方面的決策,單個人在說服不了其他大多數同伴同意的情況下,也是沒轍。所以在有分歧時,區塊鏈項目選擇的分叉,實際上都是在向我們展示它不可控的一面。
不可預測,系統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比方說,Twitter和微博的信息傳播都可以看作信息的某種去中心化,不知覺之中就有一些信息通過網路傳播,不斷擴大影響形成熱點效應。而在此之前並無法完全預知它的形成。都說缺少監管不行,去中心了,實際上你也監管不了,成本太高。無法通過特定的外力去干涉系統的發展,未來的發展方向畢竟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為什麼需要去中心化,或者說去中心化的優點是什麼?其實Vitalik已經給出了比較系統回答了。即容錯性、抗攻擊性、防合謀性。
1、容錯性:因為系統由分散獨立的多個節點組成,因此在系統整體上比較不容易遭受破壞。
2、抗攻擊性:分散式的節點組成的系統,沒有所謂的敏感的中樞節點,會被特別攻擊。其攻擊成本和對系統造成影響的難度也大大提升。
3、防合謀性:分散式的多節點系統里,個體通過合謀和勾結的來謀取利益的難度比中心化的系統要難得多,傳統的公司和機構則容易得多。
Vitalik其實已經說出了最核心的幾點,這里另外補充嘉楠個人的幾點粗淺的見解。
多元性:
權利下放和分散的系統中,在大系統的簡單規則下,出現多個小的烏托邦式節點是可能的。這些小的節點,它們有各自的特色,豐富而多樣化。相互之間形成了一個多元的系統。這種小小的節點,它們更可能出現在,比如創意、靈感,這類可以通過節點數量上的優勢碰撞出火花的場景里。
微信的小程序,張小龍就有意做成一個去中心化的模式。沒有特定的中心權重,讓每個提供價值和創意的作者通過小程序的方式接入進來,發揮群體的智慧,而小程序是用完即走,沒有中心分發。當有足夠多的用戶在平台之上,群體豐富的創意更能夠服務更多更廣的用戶體,讓每個小程序的服務都能體現自己被需要的價值。當然小程序的去中心化還在繼續。
資源利用率:
我還發現,去中心化這種系統,還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雖然不一定能夠解決效率,但對於閑置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分布式存儲的IPFS,把文件存儲在分散的計算機里,將用戶閑置的硬碟空間有效利用起來。又比如P2P視頻,迅雷路由器等,都是對廣大用戶的帶寬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來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不信任環境下的信任體系:
這個是加密貨幣里非常重要的一點,打破第三方中介,直接在不信任的環境中完成需要信任的行為操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比特幣的點對點支付系統。在缺乏信任的環境中,創造信任體系。這也是為所有涉及金融和需要信任的領域里提供了一種解決的方案。
從比特幣開始,到去中心化交易所,和目前火熱的各種博彩游戲無不是基於對這一個體系的信任而願意參與進來。
其實說到最後,去中心化系統,其目的還是為了調動集體的力量,通過大規模協作來創造更高的價值。
去中心化之所以有這樣的勢能,是來源於它自下而上的組織形態。去中心化其實更具備生物生命的生長特性,就比如我們的細胞、分裂和組織而成的器官。蟻群,通過分工協作組成的蟻群社會。而生命是會拓展和進化的。
(未完待續……)
Q/A:你又應該如何看待「去中心化」?
3. 鍘諱腑蹇冨寲鏄浠涔堟剰鎬
1銆佸幓涓蹇冨寲鏄浜掕仈緗戝彂灞曡繃紼嬩腑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鈥滀腑蹇冨寲鈥濊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嬬浉瀵逛簬鏃╂湡鐨勪簰鑱旂綉鏃朵唬錛學eb 20鍐呭逛笉鍐嶆槸鐢變笓涓氱綉絝欐垨鐗瑰畾浜虹兢鎵浜х敓錛岃屾槸鐢辨潈綰у鉤絳夌殑鍏ㄤ綋緗戞皯鍏卞悓鍙備笌錛涚洿璇戝幓涓蹇冨寲灝辨槸涓嶈佷腑蹇冿紝寮曠敵涔夐殢鐫涓諱綋瀵瑰浣撶殑鐩鎬簰浣滅敤鐨勬繁鍏ュ拰璁ょ煡鏈鴻兘鐨勪笉鏂騫寵璁ょ煡緇撴瀯鐨勪笉鏂瀹屽杽錛屼釜浣撹兘浠庤嚜鎴戜腑蹇冪姸鎬佷腑瑙i櫎鍑烘潵錛岀毊浜氭澃縐頒箣涓哄幓涓蹇冨寲鑺傜偣涔嬮棿褰兼ゅ彲 榪欑嶅紑鏀懼紡鎵佸鉤鍖栧鉤絳夋э紱鈥滃幓涓蹇冨寲鈥濇槸浜掕仈緗戝彂灞曡繃紼嬩腑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涓蹇冨寲鑰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嬬浉杈冧簬鏃╂湡鐨勪簰鑱旂綉鏃朵唬錛屸滃幓涓蹇冨寲鈥濇寚鐨勬槸灝嗘潈鍔涘拰榪愯惀浠庡叕鍙告垨鏄鏀垮簻絳夋満鏋勮漿縐誨埌鐢ㄦ埛鎵嬩腑錛屽唴瀹癸紱鍖哄潡閾劇殑鍘諱腑蹇冨寲鏄鎸囧尯鍧楅摼鍙戝睍榪囩▼涓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鈥滀腑蹇冨寲鈥濊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嬪尯鍧楅摼鏄姣旂壒甯佺殑涓涓閲嶈佹傚康錛屽畠鏈璐ㄤ笂鏄涓涓鍘諱腑蹇冨寲鐨勬暟鎹搴擄紝鍚屾椂浣滀負姣旂壒甯佺殑搴曞眰鎶鏈錛屾槸錛涘緢澶氫漢閮藉惉鍒拌繃姣旂壒甯佸尯鍧楅摼鎶鏈涓蹇冨寲鍘諱腑蹇冨寲榪欎簺璇嶏紝鍥藉朵篃鍦ㄥぇ鍔涙帹榪涘尯鍧楅摼鎶鏈鐨勫彂灞曟兂瑕佷簡瑙e尯鍧楅摼錛屽氨鍏堣佷簡瑙d綍涓哄幓涓蹇冨寲鐧懼害鐧劇戞槸榪欐牱浠嬬粛鐨勭浉淇″緢澶氫漢鐪嬪埌榪欎釜浠嬬粛鏄涓鑴告嚨鐨勶紝 浠涔堟槸鑺傜偣浠涔堟槸銆
2銆佸幓涓蹇冨寲鏄浜掕仈緗戝彂灞曡繃紼嬩腑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鈥滀腑蹇冨寲鈥濊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嬮偅涔堜腑蹇冨寲鍜屽幓涓蹇冨寲鐨勫尯鍒鏄浠涔1 鏁堢巼涓嶅悓鍘諱腑蹇冨寲鏁堢巼姣斾腑蹇冨寲緗戠粶鏁堢巼楂橈紝浣嗗弽榪囨潵璁蹭腑蹇冨寲緗戠粶瀹夊叏錛涗腑蹇冪殑鎰忎箟鍦ㄤ簬鎺у埗灝ゅ叾鏄鍦ㄥ伐涓氭椂浠o紝浜轟滑灝嗙敓浜у拰宸ヤ綔閮介泦涓鍦ㄤ竴璧鳳紝浠庤岃揪鍒板畬鍏ㄦ帶鍒剁殑鐩鐨勪腑蹇冭兘澶熸帶鍒舵墍鏈夌殑榪囩▼錛屼繚璇佸噯紜鍜屾棤璇榪囧幓涓蹇冨寲鐨勪簰鑱旂綉濡傛灉寤虹珛涓涓闈炲父綆鍗曠殑妯″瀷錛屽氨鏄涓涓鏈嶅姟鍣ㄨ板綍浜嗕簰鑱旂綉鐨勬墍鏈夛紱涓蹇冨寲Centralization鍜屽幓涓蹇冨寲Decentralization灝辨槸闆嗘潈涓庡垎鏉冿紝鍦ㄤ簰鑱旂綉涓婏紝灝辨槸鎸囦粠鎴戣翠綘鍚鐨勫箍鎾妯″紡錛屽悜浜轟漢鏈変釜灝忓枃鍙鐨勫箍鍦烘ā寮忚漿鍙樹腑蹇冨寲鐨勫吀鍨嬩緥瀛愭槸闂ㄦ埛緗戠珯錛屽幓涓蹇冨寲鐨勫吀鍨嬩緥瀛愭槸blogUGC紺句氦濯掍綋絳夈
3銆佸幓涓蹇冨寲錛屼笉鏄涓嶈佷腑蹇冿紝鑰屾槸鐢辮妭鐐規潵鑷鐢遍夋嫨涓蹇冭嚜鐢卞喅瀹氫腑蹇冪畝鍗曞湴璇達紝涓蹇冨寲鐨勬剰鎬濓紝鏄涓蹇冨喅瀹氳妭鐐硅妭鐐瑰繀欏諱緷璧栦腑蹇冿紝鑺傜偣紱誨紑浜嗕腑蹇冨氨鏃犳硶鐢熷瓨鍦ㄥ幓涓蹇冨寲緋葷粺涓錛屼換浣曚漢閮芥槸涓涓鑺傜偣錛屼換浣曚漢涔熼兘鍙浠ユ垚涓轟竴涓錛涘幓涓蹇冨寲鏈鍒濇槸涓涓鑷鐒剁戝︿腑鐨勭敓鎬佸﹀師鐞嗭紝鐧懼害鐧劇戞悳緔㈢殑緇撴灉濡備笅鍦ㄤ竴涓鍒嗗竷鏈変紬澶氳妭鐐圭殑緋葷粺涓錛屾瘡涓鑺傜偣閮藉叿鏈夐珮搴﹁嚜娌葷殑鐗瑰緛鑺傜偣涔嬮棿褰兼ゅ彲浠ヨ嚜鐢辮繛鎺ワ紝褰㈡垚鏂扮殑榪炴帴鍗曞厓浠諱綍涓涓鑺傜偣閮藉彲鑳芥垚涓洪樁孌墊х殑涓蹇冿紝浣嗕笉銆
4銆佹偍濂芥垜鏄鑱屽満杈句漢鎹忔矙鎴愮煶浜屽嶮澶氬勾鑱屽満宸ヤ綔緇忛獙錛屽緢楂樺叴涓烘偍瑙g瓟鍘諱腑蹇冨寲閫氫織璁插氨鏄姣忎釜浜洪兘鏄涓蹇冿紝姣忎釜浜洪兘鍙浠ヨ繛鎺ュ苟褰卞搷鍏朵粬鑺傜偣錛岃繖縐嶆墎騫沖寲寮婧愬寲騫崇瓑鍖栫殑鐜拌薄鎴栫粨鏋勶紝縐頒箣涓衡滃幓涓蹇冨寲鈥濃滃幓涓蹇冨寲錛涘幓涓蹇冨寲鏄涓縐嶇幇璞℃垨緇撴瀯錛屽叾鍙鑳藉嚭鐜板湪鎷ユ湁浼楀氱敤鎴鋒垨浼楀氳妭鐐圭殑緋葷粺涓錛屾瘡涓鐢ㄦ埛閮藉彲榪炴帴騫跺獎鍝嶅叾浠栬妭鐐歸氫織鍦拌詫紝灝辨槸姣忎釜浜洪兘鏄涓蹇冿紝姣忎釜浜洪兘鍙浠ヨ繛鎺ュ苟褰卞搷鍏朵粬鑺傜偣錛岃繖縐嶆墎騫沖寲寮婧愬寲騫崇瓑鍖栫殑鐜拌薄鎴栫粨鏋勶紝縐頒箣錛涘幓涓蹇冨寲灝辨剰鍛崇潃 瀵圭敤鎴鋒斁鏉冿紝 璁╃敤鎴風湡姝g殑鍙備笌榪涙潵錛 澧炲己鑾峰緱鎰燂紝 鏈 濞變箰 鎬ц叮鍛蟲э紝鏈夋潈鍔涗富寮犵┖闂達紝鑰屼笉鏄涓鍛崇殑璁懼畾闄愬埗鏉ョ害鏉熺敋鑷崇佹㈢敤鎴風殑琛屼負鍦ㄦ棭鏈熺殑騫沖彴搴旂敤褰撲腑錛岀敤鎴峰彧鏈夋槸鍚﹁閫夋嫨鏉冿紝鑰屾病鏈夊疄鐜拌嚜宸便
5銆佸幓涓蹇冨寲閫氫織瑙i噴鏄鍘諱腑蹇冨寲鏄浜掕仈緗戝彂灞曡繃紼嬩腑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鈥滀腑蹇冨寲鈥濊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嬬浉瀵逛簬鏃╂湡鐨勪簰鑱旂綉鏃朵唬錛學eb20鍐呭逛笉鍐嶆槸鐢變笓涓氱綉絝欐垨鐗瑰畾浜虹兢鎵浜х敓錛岃屾槸鐢辨潈綰у鉤絳夌殑鍏錛涘尯鍧楅摼鍙戝睍榪囩▼涓褰㈡垚鐨勭ぞ浼氬叧緋誨艦鎬佸拰鍐呭逛駭鐢熷艦鎬侊紝鏄鐩稿逛簬鈥滀腑蹇冨寲鈥濊岃█鐨勬柊鍨嬬綉緇滃唴瀹圭敓浜ц繃紼嬪幓涓蹇冨寲鏄涓縐嶇幇璞℃垨緇撴瀯錛岄氫織鍦拌詫紝灝辨槸姣忎釜浜洪兘鏄涓蹇冿紝姣忎釜浜洪兘鍙浠ヨ繛鎺ュ苟褰卞搷鍏朵粬鑺傜偣錛岃繖縐嶆墎騫沖寲寮婧愬寲騫崇瓑鍖栵紱鍘諱腑蹇冨寲錛屾瘮濡傦紝鍍忓鉤鏃舵窐瀹濊喘鐗╃敤鐨勬窐瀹濓紝浠栧疄闄呬笂涓蹇冨寲鐨勶紝涓嶇℃槸閫夋嫨鍟嗗搧榪樻槸鏀浠樹氦鏄擄紝瀵逛簬涔板跺拰鍗栧舵潵璇達紝閮芥湁涓涓緇曚笉寮鐨勫鉤鍙幫紝闃塊噷宸村反錛屽畠浣滀負涓蹇冨鉤鍙幫紝緇存姢鐫鏁翠釜緗戠粶璐鐗╃敓鎬侊紝鎵璋撳幓涓蹇冨寲錛屽氨鏄鎶婇樋閲岃繖涓涓蹇冦
4.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模塊二 領導團隊
第17講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
️結構:去中心化組織里誰更重要?
️公司里有很多部門,每個部門都設置經理。部門底下又有小組,小組還會設置組長。這些組長、經理就是一個個中心。
✨而去中心化,就是不設置這些職位,讓組織更加扁平。
️之所以去中心化就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層級阻礙信息流通,影響創新。
️去中心化也有問題。➡️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大家拉平後,企業不知道誰更重要,資源配置就成了問題。
➖➖➖➖➖➖➖➖➖➖➖➖➖➖➖
️去中心化組織面臨的問題
️傳統的解決辦法面臨的挑戰就是組織規模的限制,人數不能太多。
️去中心化的組織,通常員工人數不會太多。➡️因為人數太多,就很難說清楚每個人貢獻程度的高低了,資源的配置就沒了參考。
➖➖➖➖➖➖➖➖➖➖➖➖➖➖➖
️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要用數據進行測量,分析組織中的創意是如何產生的。
️彭特蘭說,如果你把組織看成一艘船,那麼個體成員的想法就是一條河流。
️當這條想法河流不斷流動時,船就能順利航行;➡️當想法河流變成一灘死水,或者形成漩渦,那麼船就動彈不得。
️互動水平對於績效的貢獻超出我們原有的想像。所以說與其改善管理手段,不如直接促進互動。(多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碰撞會產生奇妙的想法。)
➖➖➖➖➖➖➖➖➖➖➖➖➖➖➖
️節點人物
️彭特蘭發現,在組織中,有一類人就像那隻最早發現目標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在互動模型當中,處於節點的位置。
️他們往往是想法河流的發起者,以及重要的傳遞者。➡️流經他們身上的線條,又粗又多。彭特蘭把這類人稱為「節點人物」。
️「節點人物」有哪些特點?
️️️
與帶頭的「偵查蜂」一樣,他們喜歡率先發起協作、組織討論,但又不發表主宰性的意見,而是鼓勵想法河流繼續前進。
他們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團隊內部,也體現在團隊之間。他們推動想法跨越小組的界限,把「討論圈」的邊界向外擴展,就像第一隻「偵查蜂」一樣會不斷拉同夥加入。而且,他們擅於分享外部的情報。
他們擅長制定規則,總是保證推進的方向不發生嚴重偏離,而且為信息傳遞保駕護航。
️「節點人物」就是推動組織產生更多有效互動的關鍵。
️既然互動對於組織來說極其重要,那麼「節點人物」就應該成為去中心化組織中更重要的人,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
➖➖➖➖➖➖➖➖➖➖➖➖➖➖➖
️如何簡單地找到節點人物
️利用手頭可以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
統計員工收發郵件、發起討論的次數。
統計員工主動召開會議,並制定討論規則的次數。
記錄企業微信等平台上,員工溝通交流的次數。
記錄工作系統上,員工對創意進行加工,或者駁回的次數。
✨給以上這些數據,設置不同的權重,而且採用靈活的記分策略。
️可以用類似的方法,考察誰是「節點人物」,誰推動了組織進行有效互動。資源,就應該圍繞他們來配置。(資源圍繞節點人物進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