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內觀中心禪修有什麼意義

去內觀中心禪修有什麼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5-08 11:58:07

❶ 什麼是內觀禪修

內觀禪修就是指佛陀所教導『戒,定,慧』當中的『慧』。 內觀禪修需要去培養『十六觀智』或者『七清凈』而走向解脫。「觀禪」,即連續不斷地觀察五蘊、六處、六界等的無常、苦、無我的現象,或隨觀集法及滅法,它將漸次地引導由粗略到細膩的觀察。
在《清凈道論》和《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把佛陀所教導的修習觀的方法和次第歸納為:
七清凈:一、戒清凈;二、心清凈;三、見清凈;四、度疑清凈;五、道非道智見清凈;六、行道智見清凈;七、智見清凈。[14]
十六觀智:1、名色識別智 2、緣攝受智 3、思惟智 4、生滅隨觀智 5、壞滅隨觀智 6、怖畏現起智 7、過患隨觀智 8、厭離隨觀智9、欲解脫智 10、審察隨觀智 11、行舍智 12、隨順智 13、種姓智 14、四種出世間道智 15、四種出世間果智 16、省察智。

❷ 堅持內觀禪修的好處和利益

內觀禪修的好處很多。
從身體方面來說,內觀可以觀察掃描身體,去除疾病,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從內心來說,內觀可以提升我們的敏銳程度,使我們更加寧靜快樂,不容易被不良情緒所影響。

❸ 內觀禪修可以改變思維和認知嗎

一位法國的哲學家在很久以前正確地指出"了解一些道理卻不照著做的人,並沒有完全了解這個道理。"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對道理有正確的認識,他就會根據這個道理來做事。所以僅僅知道一些事情並不足以讓人有正確的行為。內觀禪修教導我們如實觀察。認知如果缺少了身體力行的智慧(wisdom-in-action)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真正的認知必須包含身體力行的智慧。
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去獲得有關自己的知識,並進而獲得有關宇宙中其它事物的知識。為了認識自己,為了帶來內心的平靜和諧,必須觀察自己的內心及身體行為。觀察的過程必須是科學的,不摻雜任何記憶中的教條所帶來的偏見。任何由思想產生的行為必定有矛盾沖突,因為思想本身是有限的。因此,由思想產生的行為不是正確的行為。另外一個也是唯一的工具就是不與情緒結合的感受(vedana)。感受可以當成一種工具來觀察身體和心的行為以了解自己。
感受是由感官和相對應的物體接觸所生成的。這些接觸是自然發生的。我們知道只要身體活著,就有呼吸;心智存在,就有想法。身上呼吸的升起和心中想法的升起都只能靠感受來了解。因此,感受和身心是不可分割的,而且人可以透過感受來了解自己。感受分為三種--愉悅(樂受)、不愉悅(苦受)和中性(不苦不樂受)。如果我們不了解感受的真正本質:樂受產生貪愛,苦受產生憎恨,不苦不樂受產生愚痴無明,那麼這些感受就會分別產生貪嗔痴。它們是人受苦的根源。
佛陀是一位務實的醫生,他真正關心的是如何在此生根除人的痛苦。他發現了病因並開了一個葯方來根除這個苦的原因。這就是內觀(Vipassana)禪修。如果我們僅僅接受這個理論而不身體力行,就無法治好我們的病。不僅僅念誦葯方,我們必須身體力行這個教導,並檢查看看痛苦是否減少。內觀是在這輩子結束痛苦的唯一方法。內觀幫助我們如實觀察事物的真正本質。如果我們能看到事物真正的自然面貌,正知(時時徹知無常,sampajanna),或是行動的智慧就會開始運作。不能時時徹知無常,內觀就不完整或不足夠,我們因而無法處理感受(vedana),因為感受與思想不同,它是不能累積的。如同感受和生活是無法分割的一樣,內觀和正知也是不可分的。感受也在緣起法則的循環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不能看到感受的真正本質,它就會帶來貪愛(tanha),貪愛接著就帶來執著(upadana),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但當認識了感受的真正本質,我們觀察的感受就只是感受。感覺到感受,它不是我的感受或你的感受,不是男人的感受或女人的感受,僅僅是因為接觸而升起的感受。愉悅的感受是苦,因為它終究會消失;不愉悅的感受也是苦,因為它帶來痛苦;中性的感受也是苦,因為它造成愚痴。因此感受是苦的,無常的,而且它是緣起法則的產物,因此也就沒有自我或感受的人。
如果用這樣的觀點了解感受的本質,它就不會變成一個愛戀或攀援的對象;如果我們不執著感受,它就會自然地消逝。因為所有自然現象的本質都是升起而後滅去;一旦這個循環(輪回)被打破,我們就不會再往受苦的道路前進。換言之,苦的道路關閉了。我們打破輪回而走向覺悟。如果我們不斷努力保持這樣"不再累積"的認知行動,便會體驗到另外一個終點,它是所有真理的真理,所有祥和的祥和,和所有終點的終點。
內觀是最簡單但也是最難的禪修方法。它的方法只是覺知並保持旁觀者的態度,所以很簡單。但同時它也是最難的,因為我們的心總是期待著一些預定的結果。我們必須不斷的努力來打破這種習性反應,這努力就是內觀的過程。人類嘗試了很多方法例如Bhakti, 瑜珈和Karma來達到內心的祥和,但是人們不僅沒有得到祥和,這個世界反而充滿了貧窮、妒忌、戰爭和破壞。這個世紀(譯註:20世紀)的後半期已經見證了兩千五百年後重新復甦的內觀禪修。內觀是唯一的方法可以讓人性發現自我。內觀禪修的全然無為可以讓人充滿活力。正確的認知感受,才會有正確的行為,也就是源自於愛與慈悲的行為;這種正確的認知會指引向止息痛苦的道路。

❹ 內觀禪修可以改變思維和認知嗎

一定可以。根據個人的悟性,多多少少都有改變,甚至是徹頭徹尾的改變。因為我們通常的思維和認知,都是建立在平時的學習、經驗、知識和認知的基礎上,這個智慧上因人而異的,譬如初中生和大學生就有差別,所以這樣的智慧叫做「書本智慧」;但是通過內觀的禪修,我們能夠開啟自身的內在的智慧,獲得自身本我的清明智慧(明心見性),這樣的智慧彼此無二,洞徹宇宙的真相,在這樣的智慧上,一個小學生和一個博士生是沒有任何區別的,這樣的智慧就叫做「內觀智慧」或「般若智慧」。所以內觀一旦打開了這樣的智慧,人就直接脫胎換骨了。

❺ 禪修的重要性

衍雲法師對禪共修的開示:大家好,建議大家共同來禪修就是讓我們走入實修。我們每天站在佛法的門外誇耀佛法的美好這是不起根本作用的。就象當前那些講傳統文化的一樣,講得挺好,聽得也挺好,講完了聽完了就完了。這個不好,此事關鍵在於踐行,知行要和一,知了不行等於不知。念佛也是如此,念了,念完了就完了。煩惱來了照樣擋不住,這不行。我們念佛是學習佛陀的精神,是效法佛陀的行願。決不是哪個人講的口念就好,當然了口念佛號總比念其他的有功德。但根本還是在於踐行。禪宗為什麼稱為宗門?為什麼叫傳佛心印?為什麼是最上乘法門?大家在未來的禪修體驗中會一一找到答案的。具體的步驟我們會根據大家來參與禪坐的的時間延展而進行調整的,不只是現在這個樣子。所以讓大家來簽到,也是為了正確把握大家的修持進程的。 為什麼要一在提示這個問題呢?因為真正的修學和你讀佛學院不同。佛學院你今天沒去聽課,可以請老師給你補課,補上。可以自己加個班兒,把沒聽的補上,沒寫的寫完,沒背的背過,這個就行了。實修這樣子是不行的。你一天落下你就少了一天的功夫,沒地方去補。所以大家要認真對待。就是不能盤坐,你散坐也可以先跟著。大家在一起這個是有加持的。 古德說得好,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河沙七寶塔!這個馬虎不得,所以我說,我們來此禪坐是有功德的,是殊勝難求的,也是有大福報的。我們今天可能就有五六人參加禪坐了,這很好。我想發心來共修的朋友會越來越多的。我們無論人多少都要堅持不懈。就是一個人,坐了一分鍾,也好過一萬個人說了十萬句廢話。 為什麼呢說這是有福報的呢?因為你沒有福報就不能成就你禪坐的姻緣,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影響,讓你坐不成。叢林的禪堂里也是這樣的。我們要先培福,去大寮燒水,做水頭兒,做飯頭兒,或打掃廁所挑大糞,做凈頭兒等等。福培的差不多了,才能到客堂申請進禪堂修慧,所謂福慧雙修嘛。 心隨境轉怎麼辦?衍雲法光開示:觀心說:情不附物,物豈礙人。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可以背下來以做覺照。 帶業往生的所帶的業咋辦呀?衍雲法光師父開示:問:那帶業往生的所帶的業咋辦呀? 答:理要頓悟,事須漸修!法門無量,自己可選擇自己合適的法門修,修禪、修密、念佛無不自在。不要影響別人的學習。阿彌陀佛 我覺得歷代禪師也多迴向凈土的,所以我以為凈土一宗三根普被,非常殊勝,所以才希望您慈悲開示啊。 答:就是說無論禪,律,密,凈,舍我自身終無大用。參禪誰在參,還不是你自己嗎,念佛誰在念,不也還是你自己嗎,此事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給與。因此我說佛法一途都是自信自力,其次才是外力相輔,所謂佛我眾生在此真如之上毫無差別,所謂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做個佛子要自強! 禪凈不二,念佛也需念到一心不亂。若一心不亂時已是參禪了。古德雲"信之此事不從人得,繞是釋迦在世,也不能惠我三昧"大眾,提起精神,老實念佛! 關於菩堤心和持戒的開示衍雲法光師父開示:一、菩堤心:諸位善知識,大家來此是發無上菩提心,求無上菩提法的,若求這個無上菩提需信佛說,依佛教。經雲: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說過去未來一切諸佛全都是這樣說的,皆做如是說。諸惡莫作是戒,諸善奉行是慧,自凈其意是定。各位,依此戒定慧三學修習,才能叫作佛教阿。 眾生久遠劫來流浪生死,經恆河沙數的大劫都沒有得到解脫,是因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緣故。以上是身會大師對發菩提心的重要性的開示,很重要。 二、持戒:妄心不起名為戒,無妄心名為定,知心無妄名為慧,是名三學等。大家要護持齋戒,若不持戒,一切善法終不能生。欲求無上菩提必需現持戒才能得其門而入。如果不持戒法,連一個健全的人身都不會得到,更何況我們要成就要獲得的如來功德法身呢。若不凈三業,不持齋戒,愈得無上菩提是不可能的。 要籍著有作戒有作慧,顯無作戒無作慧。定就有區別了,若修有作定,即是人天因果,與我們這個無上菩提法是不相應的 三、佛法的重點要點,就在於三無漏學。三學之中已戒為本,因為由戒能生定,由定才能發慧。如果我們持戒清凈,則定慧自可圓成。佛所制戒簡而言之可分三種,一,在家戒,居士五戒,八戒等。二,出家戒,包括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三,僧俗通戒即菩薩三聚戒。 四、大家若求戒,首先要貴在行持,即依戒而行,行願相資,方成妙用。佛制戒律就是要使眾生斷除習氣毛病,止惡生善的。所以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嚴持戒律佛法才能住世,僧團才能不散。 關於懺悔方法的開示衍雲法光師父開示:敬禮過去,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敬禮未來,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敬禮現在,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敬禮尊法般若修多羅藏 敬禮諸大菩薩,一切賢聖僧 各各至心懺悔,令知識三業清凈 過去未來及現在身口意業四重罪,我今至心懺悔,願罪除滅永不起 過去未來及現在身口意業五逆罪,我今至心懺悔,願罪除滅永不起 過去未來及現在身口意業七逆罪,我今至心懺悔,願罪除滅永不起 過去未來及現在身口意業十惡罪,我今至心懺悔,願罪除滅永不起 過去未來及現在身口意業障重罪,我今至心懺悔,願罪初滅永不起 無做不是不做,是無做而無所不能做,是大做。 學佛是智悲雙運衍雲法光師父開示:知識不等於文化 , 文化不等於智慧 , 這知識 , 文化 , 智慧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如果上大學是為了獲得知識道不如網路一下方便的多 , 也沒有網路一下搜尋的廣。一些古德的開示其實網路上都有 , 那我們如何把這些知識變成智慧呢 ? 或如何用這些知識來開發我們的智慧呢 ? 這個很關鍵。 人:[ 智光常照,慈音悅耳。」我們今天的音,最妙之音是「南無阿彌陀佛」佛號,這個音微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因這個妙音而成無上道,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講往生經,勸人往生,就是凈土三經一論,古德稱為往生經,沒有一尊菩薩不勸人念阿彌陀佛。以我們近代這些大德,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大德,你看他接觸廣大的信徒,他沒有勸他們參禪,他勸人念佛。特別是在最後的開示錄里,叫《方便開示錄》;我看過這本書,是老和尚一百一十七歲說的,他的弟子們把它記錄下來。 答: 可見禪宗的大德是真的慈悲平等阿 , 同樣稱贊凈土。沒有分別心阿。什麼是恭行啊 , 這就是。很少聽說哪個凈土的大德贊嘆其他法門的 , 大家要真的平等正覺才好 , 才能往生極樂呀 ! 呵呵 , 光說不行凈土無份呀。

❻ 法性海老師開示為什麼現代人更需要參加內觀禪修

法性海老師開示:為什麼現代人更需要參加內觀禪修
第一,內觀禪尤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凡是流行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就像正在流行的瑜伽一樣,內觀禪修已成為當今的時尚,在全球遍地開花。為什麼它能迎來如此紅火的局面?因為它剛好能滿足現代人對身心綜合調整的需求。若冷靜觀察現在崛起的內觀,它確實超越於目前流行的各種放鬆解壓術,它是佛陀親口開示的傳統禪修技巧,所以說它能夠流行迅速。目前,無論是在印度、泰國、尼泊爾、緬甸,還是台灣、內地,甚至西方國家,都在流行,而且越來越流行,大有鋪天蓋地之勢。我們再作分析,打坐和放鬆,還有練瑜伽等,雖然能夠緩解壓力,但是這些東西和內觀禪相比,還是略遜一籌。
俗話說,吾心安處是故鄉,內觀禪帶有智慧,帶有苦空無常無我的這種佛法的深刻理念,它是把人生煩惱的根本一刀切斷,讓我們真正認清實有執著的虛妄本質,然後讓心回到自己的身體,回到自己的家。佛陀曾說:"當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保持心境平穩,不受動搖,沒有嗔恨,不生不凈煩惱,總是覺得安定,這就是最大的快樂。"的確如此,內觀禪法,既能緩解現代生活重壓的煩惱,給身心帶來至樂,也能升華心靈,完美心智,更能解脫開悟,獲證菩提。正因如此,許多商界精英,都在修習內觀禪法,許多企業翹楚,皆以禪修為樂,所以請您現在加入,還為時未晚!
第二,內觀禪可達成修所成慧
佛法是離言發悟的。以前我們長期學習佛法,重在理論學習,只屬聞慧思慧,然而佛法重在修所成慧。聞慧是為成就思慧服務的,思慧是為成就修慧服務的,所以如果不修的話,那實在是太可惜了,也對不起前面的聞和思。若聞和思沒有通過修慧來深入地體證它,就相當於說食不飽。好比銀行里的出納,僅僅是數鈔票而已,鈔票再多也和自己沒有關系,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也像我們僅僅拿個菜單念食譜,卻沒有實際去品嘗。
人身難得,暇滿人身更難得,聽聞佛法又是難上加難。我們已經聽聞到佛法,卻沒有將它轉化成自身的體驗,讓它在內心產生法喜,這是對佛法的一種犯罪。所以說,內觀禪更注重於內在的體驗,滿足了修所成慧的需要。因此,參加內觀禪修非常必要!
第三,內觀禪簡捷明了,操作方便
大道至簡。四法印、苦空無常無我等教理,我們學起來往往感到比較抽象。如何讓這些哲學上的理論產生力量,讓它成為我們內在的體證呢?如何把我們所學的東西融合在一座圓成呢?內觀禪法即可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通過內觀禪的修習,能讓我們直接體驗到身心所產生的變化。我們不用拿念珠,也不用設置佛堂,無論走到哪裡,只要一個禪墊就足夠了。那些科學家做實驗時,必須要有繁雜儀器的實驗室,我們的實驗室就是身和心,實驗工具就是覺知力,通過覺知力來觀察身心的實相,探討我們身心內在的奧秘,開啟幸福的密碼。
大家通常都很注重外在環境,如地水火風,電視、手機、MP3之類的,然而這些外在的景象,和我們的解脫是沒有關系的。要想達成解脫,就應將外在的覺知轉化為內在的覺知,覺知身的變化,覺知心的變化,覺知身體的實際組成要素。然後,再覺知心中生起的每一個念頭,它處於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是貪的狀態?是嗔的狀態?還是痴的狀態?還有我們此刻的心是屬於廣大行,還是屬於解脫心?是屬於有漏心,還是屬於無漏心?這樣觀察,就能和以後修習的大手印結合到一塊,乃至於我們最後的絕密修法,也是在內觀禪的基礎上略微的修改。所以內觀禪的練習,並不是基礎的練習,是與最高至上、最秘密的練習完全一體的,它們是"一",只不過需要屆時再增加一些內容罷了。
內觀禪的練習,要一直貫穿我們整個修行的全部,這是值得我們用一輩子來修持的法門,因為這一個法門,就可把全部的佛法帶動起來。
第四,內觀禪適於大眾化的普及。
要普及就要大眾化。比如我們講無我、講哲學,這些東西有的不適合大眾普及的,因為嚴格的菩薩戒律是不允許對不具根基的人說這些空性哲學的,所以普及也難。
能夠把佛法和人們當下的需求結合起來,直接帶來實際幫助的,就是內觀禪。它最適合普及,它和任何宗教信仰沒有關系,和任何組織沒有關系,和人們的知識背景沒有關系,和人們信不信也沒有關系。它只講究是否體證,只要去體證,就會有感覺,並非是信則靈、不信則不靈的問題,所以內觀禪是非常科學的。
四念住、八正道、四諦這些小乘的精華理論,是佛法的基礎,大乘也是必須要學修的。內觀禪則是將這些理論直接體驗、直接實證。所以內觀禪不僅僅是一門技術、一門藝術、一門哲學,更是一門探討身心的科學。比如科學研究出了電,電能夠傷害人,無論你信不信,你只要觸摸電,電都能把你擊倒。內觀禪也是如此,只要你信,你實際去參與,如法地去修持、去體驗,它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說是非常科學的。如果說現在的科學是宗教的話,那它就是所有人的宗教,因為每一個人都信科學。和科學結合在一塊、具有科學精神的法門能夠迅速普及,具有很明顯的優勢,而內觀禪恰好是這樣一個最好的法門。
第五,內觀禪貫穿整個佛法的全部。
噶當派的秘密教授,就是把道次第等內容融合在一座中修持,相較其他門派,顯得更加殊勝。我們的內觀禪法,從小乘、大乘、金剛乘開始,從基礎法到大手印乃至於最高的絕密法心中心,全部是以內觀為主線,在此基礎上再融進去一些內容,把整個佛法帶動起來,在一座中實修,所以說也是很殊勝的。抓住了內觀禪,就抓住了佛法的核心、佛法的機密,就抓住了佛法的內在、佛法的靈魂,總而言之,內觀即是佛法的命脈,如果把它抽離掉的話,許多的法門剩下的多是理論。而能將佛陀所傳的一切法,包括那些絕密的法都能夠串聯到一塊的,唯有內觀禪法。比如說凈土念佛法門、禪宗法門等,它們只適合顯宗,密宗就沒有;內觀法只適合小乘;內觀禪則把小乘、大乘、密乘三者全貫穿到一塊了。所以我們將內觀禪定義為佛法的命脈,有了內觀禪,佛法的一切法門就變得更加鮮活,就變得更有力量,就變得更有價值了。內觀禪相當於一座寶藏,只要實踐,就能夠讓我們變得富有,能夠得到所想要的一切,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第六、內觀禪與大乘空性結合
從大乘角度來說,內觀禪直接和大乘的空性結合在一塊了。比如說觀察自身,按照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內觀皮膚、肌肉、骨骼、五臟六腑、大便、小便、鼻涕、眼淚、膿、涕等,覺知到我們的身體都是由這些不凈組成。雖然這裡面暗含著解脫之道,但是,佛陀沒有再引申,小乘法也到此為止。這是修持觀身不凈的,令我們生起出離心,令我們斷除對身體的貪著。但是,如此對身體貪著的斷除也只是相對的,只是對煩惱的暫時壓服,所以這個小乘內觀法門是相對真理,還沒有進入到絕對真理,它不能對貪完全斷除,要想完全斷除必須要過度到大乘裡面來,與空性相結合。我們學習佛陀的善巧方便,運用大乘的原理再增加空性等內容,便成了我們的內觀禪法,內觀禪法雖然改變了一點點,卻把整個佛法激活了。
運用內觀禪法,按照佛陀在大乘裡面完整的開示,觀察我們身體的各種組成不但不凈,而且開始尋找我們的皮膚、肌肉、毛發、骨骼、五臟六腑,這不是我,那也不是我,它們中間都沒有我,哪一個都不是我。這就是觀身無我,是觀身體的空性。由此我們不妨把內觀禪叫做覺悟內觀禪,而不能說它是基礎法門,它是我們生命無盡的寶藏,我們心有所求,只要去修內觀法,便都能完美呈現。我們也不能說內觀禪是可修可不修的,而是必須要去實修的,值得我們這輩子付出整個生命來實修它、體證它,值得我們一修再修。就目前來說,最低限度,我們每一個人也要觀修一千座。當我們觀修純熟時,身心必定受益,命運必定改變,快樂和幸福就會永遠相伴。

法性海老師開示:內觀禪的五大殊勝之處
您想了解自身的奧妙嗎?您想讓快樂與幸福永遠伴隨嗎?那就修習內觀禪吧,因為它非常超勝!實修它非常必要!
如今這個時代,空虛與不安成為大多數人心中的主旋律。無論我們怎樣對抗,無論我們如何偽裝,那些不悅意的感受,總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那些讓人厭煩的情緒,使我們深受其害,卻又無可奈何。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呢?
因為我們對自己毫無所知。或許我們看起來很聰明,學識豐厚,能力出眾,然而,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它們並不能作為幸福的籌碼。要想提升自身快樂,提高幸福指數,我們必須了解自身的內在奧妙,而內觀禪正是能幫助我們完成這項工作的最佳工具。
第一、內觀禪有別於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內觀
內觀之義是如實觀察,即觀察事物的真正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凈化身心的過程。現在流行的內觀法門,起源於南傳上座部佛教,即小乘佛教,主要流行於緬甸、斯里蘭卡、泰國等地。小乘的內觀,重點是從四念住入手,即通過身念住而修受念住,通過受念住而修心念住,通過心念住而覺知法念住。精進修習內觀,可以證得小乘的四果,超出六道輪回。但是,仔細觀察社會上那些流行的內觀法門,基本上都停留在身念住、受念住,都是通過對痛苦的覺知,來緩解痛苦。這和佛陀所開示的內觀教授是有區別的。
我們的內觀禪絕然不同。
總的來說,我們的內觀禪,首先修身念住,這是練覺知力的。身念住是對對身體當下情況的覺知,包括對呼吸、動作以及行站坐卧四威儀的覺知。即是覺知身體細微的組成要素,覺知四大,覺知它們都在剎那生滅。其次,還有對身體未來景象的覺知,如墓園九相(死亡九相),即人死後身體所遭遇的九種景象。通過這些練習,主要為了達到唯身安住,即將所有覺知力鎖定在身上面,之後再細分細化,有次第地展開更加深入的覺知。再次,內觀禪還暗含了修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的訣竅,但是這些內容佛陀在內觀法中並未明示。
第二、內觀禪為大小乘共通的根
佛陀所開示的內觀,具備出離心。因為最基本的修行次第,是根、道、果齊備的。在四諦中,苦諦和集諦屬於根,道諦屬於道,滅諦屬於果。佛法是追求解脫的,修四念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脫,而解脫一定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必須要有出離心,若沒有出離心的根本,就沒有後面的道,也就更談不上果了。所以,只有出離心生起了,才算是修行者;沒有生起出離心之前,嚴格地說算不上修行者,只能算作準修行者。所以說,失去了出離心這個核心,就等於失去了全部,後面的修行就沒有根基,就像是在做氣功、做瑜伽一樣。
什麼是根、道、果呢?根,是對我們所依存的身和心的實際情況的了知,是對苦諦和集諦的了知,也就是對苦和苦因的了知。了知苦諦,讓我們生起出離心念;了知集諦,讓我們斷除煩惱。因為集諦就是煩惱和業,認識它的目的是為了斬斷它,否則就會招集三界生死苦果。內觀禪由於先通過對苦諦的認識,讓我們生起了出離心,這就緊緊抓住了佛法的核心要義,可以防止後面的修行偏失了佛法的原義,偏離了佛陀的本懷。否則的話,即便心裡想著追求解脫,最後的結果也不可能出現。
目前社會上大家看似都在修習內觀,實際上皆非佛法。唯有以出離心攝持,才算是佛法,若失去這一點,就失去了一切。內道和外道的差別,分水嶺就在於此,有此則轉為佛法,失此則為外道。比如氣功、瑜珈和佛法是有差別的,差別在於佛法有皈依發心和出離心的攝持,然後在此基礎上修氣修脈。若離此而直接修氣脈,就是氣功、瑜伽,氣功、瑜伽是從來不談解脫的,所以,即使它們的理論再漂亮,因為無關於解脫,也是等而下之的。
內觀禪緊緊抓住佛法的核心要理,在氣脈的觀修上,比氣功和瑜珈更系統、更深刻、更有力。它通過有次第的系統觀修,把脈輪打開,就能提高覺知力,增加超能力。因為每一個脈輪,都對應人體內在的一些潛能。
佛法在小乘經典中所開示的內觀,略見於《雜阿含經》,詳見於《大念住經》,是佛陀針對小乘根基弟子的開示。可是我們中國人是有大乘根性的人,骨子裡面有著大乘的基因,是適合修大乘的。所以,我們依於傳承,已將傳統的小乘內觀法升級到大乘的內觀禪法。同樣是修四念住,我們採取大乘的方法修四念住而旨在解脫,如此解脫就會更快。
我們大乘的內觀禪法有法理根據嗎?當然有了,在佛陀的經典里,在諸菩薩的論典里,皆有開示,所以這也是有傳承的。
第三、內觀禪含攝了道次第
現在所流行的內觀,完全是就四念住而修四念住。因為佛陀在小乘經典裡面,對四念住的開示非常簡略,所以,嚴格講起來,四念住的內容是需要補充的。為何佛陀沒有將四念住深廣解說、就相關內容一次說完呢?因為佛是觀待眾生根基而說法的。佛陀觀察當時的眾生根基,他們不需要祥廣的開示,通過平實的語言,他們就能了解大乘所廣說的空性義理,從而斷除對身體內部、外部和對一切事物的貪著。由此可知,四念住裡面就蘊含著對空性的開示,但對空性的開示沒有展開,而是在大乘經典裡面廣說了,所以這些內容是要補充的,如不補充,以我們現在的根基,是很難理解佛陀真正的意趣的。而當時佛陀開示時,眾比丘的根基是很了不得的,當佛陀講到這里時,就知道這講的是空性,所以他們很多人當下就證悟了。
我們現在修四念住、修內觀,卻沒有幾個證悟的,為什麼沒有證悟的?說明我們現在的根基不對,可能我們不是佛陀所講經典的所化根機,所以對此內觀法門,我們需要補充資料,需要完善其它的知識才能解脫得更快。我們將內觀法豐富提升到道次第當中,融進了佛法三根本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修持,所以整個顯宗佛法的核心要理,便都具備了。抓住了這個三根本,就抓住了佛法的要義。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正見這三根本,對大乘行者來說,是缺一不可的,由於把它們融進了內觀法當中,所以就稱為內觀禪而不叫內觀了,因為它含有道次第,已不同於傳統的內觀了。
第四、內觀禪融進了密修的心要
內觀禪最大的超勝之處,在於覺知呼吸,並以此而貫穿整個內證的全過程。這是一條主線,我們以它來打開自身內在潛能的寶藏。但是,一般而言,內在的潛能,僅僅靠覺知呼吸,是不可能挖掘出來的。因為這裡面蘊含著密修的竅訣,比如觀內在的呼吸,這個意注點選在哪裡?如何安放?以及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觀修它,才能達到能所雙融、二元泯滅,從而和空性相關聯?這些問題就涉及到密修的竅訣。有了密修竅訣以後,同樣是觀修呼吸,那麼它的意義和所產生的效果,就有天壤之別了。
所以內觀猶如一個杠桿支點,支點選擇在哪裡,決定著我們費力大小的問題。有人說道,如果掌握一個合適的支點,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如果支點選擇錯了,那麼同樣的杠桿,無論怎麼費力,也達不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第五、內觀禪也是我們漢地的特色
禪法的源頭,為釋迦佛,佛陀傳給迦葉尊者,後經達摩祖師輾轉傳至漢土。在漢地經過六祖大師的發揚廣大而遍地開花。如今的禪宗,盡管其勢漸微,然而也已彰顯了重振的跡象,正在漸漸發展起來。
在講壇經時我們說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從藏傳佛教大手印的竅訣裡面,找到了禪宗見性大法這把金鑰匙。我們同樣也可以把禪修的口訣教授,融入到內觀當中。由於融進了禪宗見性大法,所以我們稱之為內觀禪。比如我們設計了一個課程,叫做"尋找自我的旅程",就是通過對心性的覺知,探討並認清自我實有這種無明的錯見,因為斷除了它就斷除輪回的根本,能夠達致明心見性。
然而,僅僅懂得這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實修。那麼應該如何實修呢?就是用內觀這個工具,令苦空無我、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慧等各種觀察要素之間,實現有機的結合。所以說內觀禪是解行並重的,既有實踐的方法,也有高深的哲學義理,這樣循序漸進,從聞慧、思慧開始,逐漸升進到修慧,長時精修,可以見性開悟,終至成佛。這是內觀禪超越於內觀的第五大超勝之處。

❼ 內關禪修到底有沒有用呢請問有人去過嗎

內觀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也是佛法中必不可少的方法,而世界上很多的宗教,都有修持內觀,只是不見得如佛陀一般能照見五蘊的虛妄,四大的假合。
佛法中說反觀自心,就是觀自心,屬於慧,禪修中的止是在觀呼吸的剎那安定,但是有所緣的差別,有同時止觀雙運的禪修方法,也有偏止的禪修方法,還有純粹是觀的禪修方法,因禪法的教授傳承不同而有差異。
事實上,這些所有的內觀方法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調伏自己的心,讓心更加安詳,敏銳,見到身心的生滅法,如實透過這些現象見到佛法的真諦。
願吉祥如意,准提心脈善嘉幢合十。

❽ 內觀禪修

1、不論是內觀還是止觀,都是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修行,區別在於,內觀是在近行定的基礎上修觀,止觀是在禪定的基礎上修觀。
觀就是佛法中的慧學,共16觀智: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夠斷除煩惱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後即證悟相應的聖果。道智與果智兩種屬於出世間慧。
2、四念處是佛法禪修的總體概括,內觀禪修也是四念處的內容。
3、專注腹部的起伏是馬哈希尊者教授的禪修方法,這是身念處,也是入門的修法,到了觀階段還是十六觀智。
4、「知息長,知息短!」,這是大念處經提到的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相當於止觀當中的止,具體可以看帕奧禪師《正念之道》,這是對大念處經的詳細解析,裡面也有具體的修行方法。
「知息長,知息短!」----------呼吸長的時候知道是長,呼吸短的時候知道是短
「覺知」--------用心去知道,用心去覺察。
具體修行方法請參照《正念之道》

❾ 禪修的好處有哪些

好處一、禪修能夠凈化心靈
在禪修時,我們的身心完全放鬆,心往往會專注於當下的一個念頭或是感想上面,能讓散亂的、如同狂奔的野馬一般的心收回。當我們產生妄念、妄想時,一旦在禪修中護持一個正念,比如參悟「念佛是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等話頭,就能轉妄念為當下的思悟,逐漸息滅內心的妄念,從而獲得內心的清凈與安定。
好處二、禪修能夠減壓減負
參加過禪修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身心得到釋然,沒有了之前的焦慮不安,渾身的壓力也緩解不少,甚至徹底放下了壓力與負擔。特別是閉上眼睛,靜下心的那一刻,感覺世界充滿祥和,充滿美好,我之前在禪樂慧上報名參加的禪修班,整個禪修的過程簡直就是一次完美的幸福之旅。
好處三、禪修能夠改變體質
經過禪修以後,我們可以保持永遠年輕,充滿活力;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細胞在禪坐的時候又得到了新的生命,讓老化、退化的細胞再生,所以才能保持年輕,把一個人的體質從生病改造成不生病。
好處四、禪修能夠改變氣質
禪修是從內里改變自己。正確你的思想、觀念。氣質非凡,做起事來自然就順利、如意。
好處五、禪修能夠提升人際關系
禪修使人每天保持法喜的心情,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紛爭,及一切不必要的沖突,所以修禪的人人際關系會非常的好。由於人緣好,所以做起事來也更有勁,更能事半功倍。
好處六、禪修能夠收獲無上智慧
禪修最大的利益,就是可以得到無上的智慧。 無形間,這智慧也可以用在我們的課業上、工作上,用在家庭、社會、國家、世界。

❿ 數日閉關內觀禪修到底是個什麼鬼

這是佛教傳統的禪修方法。禪觀的「禪」是指集中意識後獲得的心性統一和安定。「觀」是「觀想」,指禪的境地里詳細地思念、念想的對象。
閉關,就是在一定時間內,如七日或十日內,放下萬緣,杜絕雜事干擾,一心修禪。這樣進步快,易入門。
順便說一下,不明白就問是很好的,但對於宗教的知識,不要用不敬之詞,要恭敬,這樣對自己好。

熱點內容
區塊鏈聯盟鏈多中心 發布:2025-05-15 00:34:28 瀏覽:197
比特幣現金2019 發布:2025-05-15 00:15:58 瀏覽:837
btc計算難度怎麼算 發布:2025-05-15 00:08:51 瀏覽:776
usdt合約地址bsc 發布:2025-05-15 00:07:04 瀏覽:459
gucs數字貨幣在國際交易平台可以交易嗎 發布:2025-05-15 00:05:36 瀏覽:117
怎樣把btc轉為人民幣 發布:2025-05-15 00:05:29 瀏覽:129
生在幣圈你不得不知道的必修技能 發布:2025-05-14 23:36:01 瀏覽:21
上海中心是白天去還是晚上去 發布:2025-05-14 23:33:50 瀏覽:179
礦池是算力越大越好 發布:2025-05-14 23:32:19 瀏覽:572
usdt數字貨幣是主流幣嗎 發布:2025-05-14 23:23:54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