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0算力
A. 挖礦需要什麼顯卡目前電腦配置是:B85G43主板,處理器是i5 4570,挖礦需要加裝什麼顯卡
家庭電腦挖礦不了別想多了
B. 電腦同時裝一裝3060和一張RX590顯卡要如何裝驅動
電腦同時裝兩張顯卡,就各裝各的驅動,沒什麼特別的要求。
不要看到都是顯卡就犯迷糊,覺得不知道怎麼裝驅動了,其實很簡單的。
原因在於,驅動程序和硬體本身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搭配起來才會起作用,所以AMD的驅動,只會對AMD的顯卡起作用,會直接無視英偉達顯卡,反之亦然。
C. 藍寶石(Sapphire)RX580 8G D5 超白金 獨立游戲顯卡的挖礦算力是多少(挖以太幣)
30
D. 1030顯卡什麼級別
1、GT1030整體性能與R7 260相當,比GTX750性能略低,GTX1030魯大師跑分3W至3.7W左右。屬於很垃圾的入門級顯卡
2、想了解顯卡各個型號直接的關系與定位,首寫要知道,N卡型號的命名規則,從顯卡的型號上就能直接推測出顯卡的大概性能。如下我舉幾個例子:
老一代的「2系列」的GDDDR3,PCIE2.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210至GT240,中端偏低GTS250,注意這里250變成了GTS不是GT,中端偏高GTX260,注意這里260就變成了GTX不是GTS,在往上高端偏下GTX270,高端旗艦GTX280、GTX285。高端旗艦中的旗艦GTX295。
老一代的「4系列」的GDDDR5,PCIE2.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410至GT440,中端偏低GTS450,注意這里450變成了GTS不是GT,中端偏高GTX460,注意這里460就變成了GTX不是GTS,在往上高端偏下GTX470,高端旗艦GTX480。
老一代的「5系列」的GDDDR5,PCIE2.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510至GT540,中端居中GTX550,注意這里550就變成了GTX不是GTS也不是GT,中端偏高GTX560,在往上高端偏下GTX570,高端旗艦GTX580。高端旗艦中的旗艦GTX590。
老一代的「6系列」的GDDDR5,PCIE2.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610至GT640,中端GTX650,注意這里650就變成了GTX不是GT,中端偏高GTX660,在往上高端偏下GTX670,高端旗艦GT680。高端旗艦中的旗艦GTX590。
上一代的「7系列」的GDDDR5,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710至GT740,中端居中GTX750,注意這里750就變成了GTX不是GT,中端偏高GTX760,在往上高端偏下GTX770,高端旗艦GT780。
上一代的「9系列」的GDDDR5,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910至GT940,中端居中GTX950,注意這里950就變成了GTX不是GT,中端偏高GTX960,在往上高端偏下GTX970,高端旗艦GTX980。
新一代的「10系列」的GDDDR5,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低端GT1030,中端居中GTX1050,注意這里1050就變成了GTX不是GT,中端偏高GTX1060,在往上高端偏下GTX1070,高端旗艦GTX1080。
新一代的「16系列」的「1代」用的是GDDDR5顯存晶元,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的,注意這里都是GTX的,中端居中GTX1650,中端偏高GTX1660。
新一代的「16系列」的「2代」用的是GDDDR6顯存晶元,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注意這里都是GTX的,中端居中GTX1650,中端偏高GTX1660。GDDR6與GDDR5的「16」系列從型號上很難區分,最好查看顯卡參數便於區分。如果後面尾綴是「SUPER」,那也是採用的GDDR6的,例如中端居中GTX1650S,中端偏高GTX1660S。
新一代的「20系列」的「1代」用的都是GDDR6顯存晶元,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注意這里都是RTX的不是GTX了,所有型號都變成了RTX,中端偏高RTX2060,在往上高端偏下RTX2070,高端旗艦RTX2080。
新一代的「20系列」的「2代」馬甲版「SUPER」,PCIE3.0介面,N卡性能從低到高的劃分,注意這里都是RTX的不是GTX了,所有型號都變成了RTX,中端偏高RTX2060S,在往上高端偏下RTX2070S,高端旗艦RTX2080S。
總結:
1、看型號里是不是有「X」,沒有X的都屬於低端,有「X」的都屬於中端或高端。
2、看型號里的數字,型號數字里有1至4就是低端,有5是中端偏下,有6是中端居中,有7是高端偏下,有8是高端旗艦,如果有9那就是旗艦中的旗艦,屬於某些系列型號中的頂級顯卡。
3、型號後面尾綴是「OC」是品牌廠家自己修改過的版本不一定是削弱還是增強,具體要看參數。尾綴是「SE」是英偉達的部分性能加強版本。尾綴是「TI」是英偉達的整體性能加強版,尾綴是「SUPER」是英偉達的換馬甲版。如果型號的前綴是「GTS」那就是「GT」的加強版。等等等等好多別的前綴或尾綴基本都是哥哥品牌廠家自己改動後外加的型號,都不是英偉達的版本。
E. 顯卡怎麼計算挖礦算力
可以參考下面,根據一些網吧市場常用的顯卡,整理的一份相關顯卡的價格和算力以及預計回本期,大概可以做個參考:
Radeon RX 580顯卡
整機功耗:243W
計算力:22.4M
顯卡售價:1999元
每24小時挖ETH數量:0.015
每24小時產生收益:24.48元
預計回本時間:81.66天
Radeon RX 470顯卡
整機功耗:159W
計算力:24.3M
顯卡售價:1599元
每24小時挖ETH數量:0.017
每24小時產生收益:27.9元
預計回本時間:57.31天
Radeon RX 480顯卡
整機功耗:171W
計算力:24.4M
顯卡售價:1999元
每24小時挖ETH數量:0.017
每24小時產生收益:27.87元
預計回本時間:71.73天
(5)590算力擴展閱讀:
顯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全稱顯示介面卡,又稱顯示適配器,是計算機最基本配置、最重要的配件之一。顯卡作為電腦主機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電腦進行數模信號轉換的設備,承擔輸出顯示圖形的任務。
顯卡接在電腦主板上,它將電腦的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讓顯示器顯示出來,同時顯卡還是有圖像處理能力,可協助CPU工作,提高整體的運行速度。對於從事專業圖形設計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 民用和軍用顯卡圖形晶元供應商主要包括AMD(超微半導體)和Nvidia(英偉達)2家。現在的top500計算機,都包含顯卡計算核心。在科學計算中,顯卡被稱為顯示加速卡。
F. 一千減570塊等於多少
一千減570塊等於430塊。
G. rx5500xt 8g相當於什麼顯卡
RX 5500 XT的流處理器為1408個,根據理論性能測試,RX 5500 XT的理論算力並不算很高,大致介於RX 590和GTX 1066之間。
跑分性能,RX 5500 XT大致介於RX 590和GTX 1060 6G之間,比GTX 1060 6G高6.5%,比RX 590低6%。
游戲性能,RX 5500 XT比GTX 1060 6G高5%,比RX 590低3%。
OpenGL測試,這個測試中RX 5500 XT的表現非常的強,甚至超過了RX590 8.8%。遠遠高於GTX 106 6G。
功耗測試,RX 5500 XT的能耗表現較為喜人,遠遠低於RX 590,與GTX 1060 6G大致在同一水平。
綜上所述,RX 5500 XT性能會略高於GTX 1060 6G和GTX 1650 SUPER,略低於RX 590和GTX 1660,能耗比RX 590明顯改進,與同級別N卡基本持平。
H. Quadro P2000顯卡怎麼樣,求大佬解析
此顯卡是頂級的專業級繪圖顯卡。
無與倫比的性能,給與更多的創作空間。該顯卡採用了最新的Pascal GPU架構,擁有1024CUDA並行計算處理核心,高達5GB的GDDR5的內存容量,最大功耗卻僅為75W。
拓展資料:
圖形顯卡:
1,專業圖形顯卡, 其實其硬體成本只佔其售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附加值在驅動程序開發和ISV專業軟體認證上面, 所以只要當使用MAYA, 3DS MAX, SOLIDWORKS 等這些軟體的時候, 專業圖形顯卡的性能和價值才可以得到實現, 打開復雜的場景進行編輯修改時將會以實時的速度提供預覽,而不必冗長的等待...這是普通游戲顯卡不可能做得到的(即便是頂級的GTX 580, 590這些游戲顯卡在這個方面也是泥牛入海)。
2, 專業圖形顯卡的游戲性能是和其採用相同核心的普通顯卡的性能幾乎是一樣的, 新一代的NVIDIA Quadro 6000專業顯卡就是和GTX 470採用的相同的顯示核心和製作工藝, 顯存採用的 6 GB, GDDR5; NVIDIA Quadro 6000專業顯卡和GTX 470的游戲性能幾乎一樣, 所以專業圖形顯卡也是可以玩游戲的。 但是反過來是不行的, 游戲顯卡做圖形渲染是不行的。
3,NVIDIA Quadro 6000專業顯卡的價格高達3000美元, 而同核心的GTX 470隻有不到1/10的價格, 大概250美元就可以買到.
I. 求歷代英偉達顯卡架構名稱
NVIDIA顯卡的核心微架構經歷了特斯拉(Tesla)、費米(Fermi)、開普勒(Kepler)、麥克斯韋爾(Maxwell)、帕斯卡(Pascal)、圖靈(Turing)。
CPU架構是CPU廠商給屬於同一系列的CPU產品定的一個規范,主要目的是為了區分不同類型CPU的重要標示。目前市面上的CPU指令集分類主要分有兩大陣營,一個是intel、AMD為首的復雜指令集CPU,另一個是以IBM、ARM為首的精簡指令集CPU。
NVIDIA顯卡架構詳情如下:
2000年—收購圖形技術先驅3dfx;2001年—進入集成圖形市場;2002年—被《財富》雜志評為美國成長最快的公司;2003年—收購MediaQ;2004年—SLI發布,大幅提升了單台PC的圖形處理能力;2005年—為索尼游戲機開發處理器;2006年—革命性CUDA架構亮相;
2007年—被《福布斯》評選為年度最佳企業;2008年—Tegra移動處理器問世;2009年—首屆GPU技術大會,推出Fermi架構;2010年—助力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2011年—收購基帶領先者ICERA;2012年—推出基於Kepler架構的GPU;2013年——推出Tegra4系列處理器;
2014年—發布TegraK1SHIELD平板電腦,安卓游戲大火;2015年—深耕深度學習;2016年—驅動AI革命;2017年—Volta架構問世,進一步推動現代AI;2018年—Turing架構問世,重新定義了計算機圖形;2019年—AI算力將持續革新各行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