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梅州市中心怎麼去張弼士故居

梅州市中心怎麼去張弼士故居

發布時間: 2021-05-13 08:54:25

① 梅州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梅州的旅遊景點很多啊,有梅州客天下景區,五指石,靈光寺,雁南飛茶田景區,五華熱礦泥溫泉山莊,曼陀山莊,八鄉山大峽谷,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等等。看看你自己的喜好嘍!

② 梅州市梅江區有哪些適合情侶去的地方

金沙灣酒店往橋洞方向有幾個咖啡廳都是不錯的.
有個叫特色不錯!(非廣告)

③ 梅州什麼地方好玩

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東部與福建省龍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與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市相連。享有地方立法權[1]。

梅州是粵閩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文化旅遊特色區,也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勢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階地和平原五大類地貌類型,面積15876.06平方公里,下轄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2區1市5縣,2016年末戶籍人口551.40萬。同時也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700多萬。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中國國內唯一的移民紀念項目——中國(梅州)移民紀念廣場在梅縣區鬆口鎮正式落成。同時,世界客僑移民展覽館也開館迎客。[2]並於2013年成功舉辦了中央電視台中秋晚會。[3]

梅州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客都」[4-5],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6]、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素有「文化之鄉[7]、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客家菜之鄉[8]」之稱,同時還享有「廣東漢劇之鄉[9]、廣東漢樂之鄉[10]、金柚之鄉[11]、單叢茶之鄉[12]、溫泉之鄉[13-14]、長壽之鄉」[15-16]、版畫之鄉 等美稱。

文化遺產

建築文化

梅州文化是典型的客家文化。全市有很多古樸的客家民居,

包括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圍樓、四角樓等,其中以圍龍屋和四角樓最有特色和最為著名。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梅州還創造出極具客家特色的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廣東漢樂、客家童謠、客家諺語等,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作出重大貢獻。

文化藝術

梅州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區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

此外,還有:

  • 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

  • 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並入華城鎮)

  • 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版畫之鄉[17]

  • 大埔廣東漢樂藝術之鄉

  • 通行語言

    梅州市是客家人比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境內除豐順縣的湯南、留隍、東留(東留已並入留隍鎮)等3個鎮約11萬人使用潮州話外,大部分人使用客家語。

    飲食文化

    梅州有很多客家美食,如:

  • 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客家紅燜肉、客家燒鯉、客家娘酒雞、客家娘酒、梅州腌面、梅州鹽焗雞爪、客家豬肚包雞、客家魚丸、客家牛肉丸、長樂燒酒、梅縣麥芽糖、平遠慈橙、青欖、梅乾菜、米粄、黃粄、雞頸板、珍珠紅酒、菊花糕、三及第湯、客家鹽鹵鴨掌、大田果合柿餅、棉洋桃駁李、大埔豆腐乾、百侯芒果、大田果合柿餅等。
  • 宗教信仰

    梅州是全省宗教工作大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截止2012年,有聖家主教座堂、靈光寺、千佛塔、神光寺、萬福寺、石林寺、平安寺、太平寺等宗教活動場所469處,宗教團體37個,教職人員1200多人,信徒約15萬人。全市先後有37處宗教活動場所被省民族宗教委授予「廣東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147處場所獲評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活動「達標場所」。

    城市標志

    地標

    2017年2月,由梅州日報社策劃,聯合市文廣新局、市旅遊局、市住建局共同主辦的「尋訪客都文化地標」大型文化采風活動,評出「客都十大文化地標」。人境廬、梅江橋、陰那山、葉帥故居、神光山、程旼故里、丘逢甲故居、父子進士牌坊、長樂學宮、落漢鳴泉等榜上有名。[78]

    市花

    梅州自古以來因「梅花」而盛名,是中國目前唯一以「梅」命名的城市。南宋詩人楊萬里宦遊梅州時曾寫下「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的絕妙

  • 詩句。
  • 1993年梅花被認定為梅州市市花,1994年在梅州召開的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上通過了「把梅州建設為梅花之鄉」的提案,梅城現已建成多處梅花山、梅花園、梅花島、梅花帶以及梅花種植基地等。[79]

    2008年5月22日,梅州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把「梅花香自苦寒來」確定為「梅州人精神」後,印發了《關於弘揚和培育「梅州人精神」的實施意見》(梅市辦[2008]69號)。[80-81]

    2017年,梅江區計劃投資逾1億元打造十里梅花長廊,同時梅縣區也加快推進以「客家精神」和「梅花」為線索的「古梅夢景」項目。[82-83]

    文物古跡

    據考古發現和近幾年的文物普查統計,梅州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和遺物點398處。

④ 梅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梅州景點列表: 雁南飛茶田度假村 4A級景點 梅縣雁南飛飛茶田有限公司地處廣東省梅縣雁洋鎮,總佔地面積450公頃,雁南飛茶田把農業與旅遊有機結合,融茶葉、水果的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和旅遊度假於一體... 梅州雁鳴湖 4A級景點 國家AAA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位於梅縣雁洋鎮福村,是在梅縣華銀墾殖場的基礎上,由廣東華銀有限公司投資開發興建的,集觀光旅遊、休閑娛樂、養生健身於一體的旅遊度... 龍鯨河漂流 粵東第一漂――龍鯨河漂流,位於梅州市豐順縣西北部,距縣城45公里,採用無動力充氣艇順流而下,自大龍華鎮起漂,漂程9.8公里,落差40米,漂時3-4小時,途中急灘.. 龍歸寨瀑布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名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用這首詩來形容龍歸寨瀑布是再恰當不過了。它位於豐順東聯鎮,距縣城13... 黃蜂窩茶山 黃蜂窩茶山旅遊區位於興寧市東部的徑南鎮,離興寧城區二十公里,毗鄰梅縣,205國道路經茶山,於一九九零年建成。是集種茶、採茶、制茶、宣傳茶文化的名茶示範基地和旅遊... 陰那山 陰那山在梅縣,人稱粵東群山之祖。山高一千三百多米,山後五峰如指立,登主峰,需攀3824級石階。主峰凌雲摩日,雄奇瑰麗。山中林海蒼茫,巨石峻峭。陰那山寺觀很多,其... 長潭 長潭旅遊度假區,距蕉嶺縣城約5公里,面積20.5平方公里,是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這里一川綠水,碧波盪漾,兩岸青山,有「形似巫峽,景似灕江」之稱。六十年代初,長潭...查 西岩茶鄉 西岩茶鄉以她的秀美、蒼翠和茶田的鮮明層次感,讓你浮想聯翩,詩興大發,心曠神怡。綠色的茶田連著青山,延綿數十公里,天上白雲在藍天下顯得更加明媚多嬌。清晨,高山繞著... 花萼樓 花萼樓位於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於明萬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萼樓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 神光山 神光山,海拔360米,山高100米,山上林木參天,曲徑通幽,古跡甚豐,為歷代文人墨客暢游之地。每年重陽節赴神光山登高、祭祀、賽神會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歲月推移, 益塘 她是由深圳西湖企業發展公司投資開發旅遊景點和項目。傳說風景區中有九條龍長年在水中戲水,所以又有九龍塘之說。又是梅州市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景區內有由葉選平題字「益... 靈光寺 靈光寺在梅縣城南四十公里的陰那山麓。現存殿堂為明清及以後建築。其中最大的佛殿(又名波羅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寺內香火盛時,寺外仍看不到一絲煙縷;... 泰安樓 泰安樓位於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築佔地面積 ... 泮坑 泮坑旅遊風景區位於梅城南郊三角鎮,距梅城4公里,距梅州火車站2公里,素有"梅南勝境"的美譽,是假日休閑旅遊的勝地。 景區面積9平方公里,山幽水雅,堂奧縱深,蘊藏... 湯湖熱礦泥溫泉 梅州湯湖熱礦泥溫泉區依山傍水,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這里的水質無污染,水溫高達83℃-100℃,含60多種微量元素,有多個溫泉露頭且出水量大,外觀無色透明,無臭味... 客家民俗文化村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大埔客家民俗文... 葉劍英紀念園 梅縣雁洋鎮雁上村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銅像座落在由國家主席楊尚昆題名的「葉劍英元帥紀念館」門前左側的平台上。高兩米,重近一噸的葉帥銅像,身著中山裝,右手拿著大圓草... 千佛塔 千佛塔坐落於梅州市東郊大東岩山頂,由南漢王劉?始建於大寶八年(公元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塔分為七層,身高4.2米,呈四... 人境廬 人境廬取意於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是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黃遵憲的故居,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坐落在市區東山大橋下的小... 五指石 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五指石位處閩、粵、贛三省相交處的平遠縣差干鎮。「五指美景、人間仙境」,這是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呂志先暢游五指石後的美好贊嘆。五指石因拔地... 豐順溫泉 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是豐順縣委、縣政府引回豐順籍老闆、 人大代表陳生躍投資興辦的,該旅遊項目總投資1.5億元,佔地 10.8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首期投資900... 豐溪森林度假區 豐溪森林度假區位於粵東東北部、大埔北部,距縣城54公里,梅州市123公里,龍岩市73公里,與永定縣毗鄰,全區面積30.2平方公里,屬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峰巒疊嶂... 丙村仁厚溫公祠 巨型的客家圍龍屋「仁厚溫公祠」始建於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國建築學會編撰的巨著《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的客家圍龍...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座落在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幢座西朝東二堂四行圍屋,正門名為「培遠堂」(清未翰林溫仲和題)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內堂... 三河壩 三河壩旅遊區,位於大埔古鎮三河鎮。三河鎮,是大埔縣境內的汀江、梅江、海潭河三水匯合成韓江的起點,故稱為三河壩。自古以來三河壩是粵東水路交通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 七目嶂 被譽是「物種寶庫」的粵東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七目嶂自然保護區。它位於五華縣大田鎮,毗鄰河源、紫金、龍川、三縣,距五華縣城約45公里,總面積58.5平方公里,是原...

⑤ CHEONG FATT TZE 張弼士故居怎麼樣

當年號稱華人洛克菲勒,晚清民國初期新加坡馬來亞總領事張弼士先生第七姨太住的大宅。經過當地華人多年的努力已維修翻新。到了檳城喬治古城區值得一去。每天11:00, 13:30,15:00得參加解說員帶領的參觀團才可進入。華語解說得要有15人以上至少一天前預定

⑥ 梅州客家歷史文化有哪些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純,別見怪

⑦ 梅州客家有什麼歷史文化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 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最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大埔縣城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城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⑧ 梅州客家文化的梅州文化

參閱:興寧客家風情
梅州是中國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匯點,以其獨樹一幟的客家文化名揚四海,擁有文物由來第一流美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在實施文化梅州發展戰略中,梅州市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斷加快客家文化的保護和開發步伐,全力打造客家文化大觀園和名聞遐邇的世界客都,建設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壯大山區經濟的朝陽產業。
特色優勢 歷史文物古跡熠熠生輝
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遷後的歷史文化遺產,風格獨特,是中國民宅建築瑰寶,堪稱世界建築一絕。土樓、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四點金、多杠樓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種形式,集中體現了中原宮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築風格,反映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變遷。這些民居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神秘而絢麗的畫卷,形成了客家獨特的人文景觀。
梅州是久負盛名的人文秀區,是客家歷史文化遺產最豐富的聚集地。文化積淀孕育了眾多歷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濃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黃遵憲故居,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詩人、書法家、曾被嘉慶皇帝譽為廣東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愛國革新政治家、洋務活動家、中國近代四大藏書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維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當代客家優秀人物葉劍英元帥故居等,名聞遐邇。據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統計,我市現遺存的各類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舊居)約500餘處。
1994年,梅州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圍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4處,古文化遺址398處,古窯址87處,古墓葬179 處,古建築260處,近現代革命遺址及紀念建築140處。縣級博物館、紀念館8座,市級博物館2座、紀念館1座,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重現歷史風貌
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是客家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如何讓這些飽經滄桑的見證人經久不衰,繼續發揮歷史研究、科學研究和發展旅遊等價值,成為市委、市政府打響客字招牌的重要內容。為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方籌集1400萬元,用於全市的文物保護和維修。先後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花萼樓、榮祿第、恩元第、石寨土樓、謝晉元故居、張弼士故居、梅州學宮、興寧學宮以及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修舊如舊,恢復其歷史風貌。
位於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龍崗村的泰安樓,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764年,是國內極為少見的方石樓,規模宏大,設計精巧,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築為平房,三層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樓中有屋,功能齊全,在世界民居之林中獨樹一幟。 2004年至2005年,該建築進行二次維修,大埔縣人民政府和省文化廳共撥款180多萬元,對樓內天頂瓦面、飄檐等按原貌進行修復。為豐富泰安樓的文化內涵,該縣博物館在樓內陳列展出大埔歷史名人,大埔縣108名將軍,客家民俗風情、生產、生活、服飾,廣東漢樂等實物及圖片,與這座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的文化瑰寶相映生輝,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
坐落於梅州市區周溪河畔的東山書院,是清代嘉應州(今梅州市)知州王者輔於 1746年創建的清代梅州最高學府,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洗禮,書院一度成為危樓。2003年11月,梅州東山中學開始對其進行原貌修復,向海內外人士徵集東山書院相關歷史文物資料,請來具有修建古建築資格的工程隊,按老照片、老教師的回憶,嚴格採用原有建築的行制、風格、材料和工藝重修。如地面全部採用三合土地板製作工藝,木工全部採取穿榫縫合,花窗、屏風等按原有風格進行配置等,重新勾勒東山書院的歷史風貌。歷經一年多、耗資350多萬元修復完工的東山書院還開設了王者輔展室和黃遵憲、葉劍英等辦學的事跡展室,成為校友、海內外人士和各級領導爭相參觀的勝地,每年都有幾萬人前往感受書院的古樸和四溢的書香。
除了精細的維修工作,我市還組織了具有專業資質的隊伍,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丘逢甲故居、葉劍英故居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寨土樓進行制訂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同時,組織有關專業人員對第四批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測量繪圖,依時完成了文物四有工作。對平遠縣、五華縣紅軍牆標開展了揭取保護工作。為更全面、科學合理地保護開發客家民居,市文廣局聯合市建設局開展了全市客家民居普查工作。市政府審核公布了《梅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辦法》,使我市文物保護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⑨ 請問誰知道大埔縣在哪裡嗎我 想去哪裡旅遊。

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埔客家民俗文化村張弼士故居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距大埔縣城17公里。是集民俗與自然、觀賞與遊玩於一體的旅遊景區。中國葡萄酒之父、張裕釀酒公司創始人張弼士的故居——光祿第、雲祿第。「光祿第」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築坐東向西、土木結構、粗獷嚴謹、堂皇大觀,建築面積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橫一圍的客家圍龍屋,也是一座美倫美奐的典型中國園林式豪宅,代表清代(十八及十九世紀)的中國革麗建築。整棟建築雕梁畫棟,不論寢室、書房、正廳、厚重木門、庭院或花園,一概氣派非凡。屋內也珍藏許多稀奇的瓷器、雕像、雕刻、掛毯、刺綉及古董。對街五棟藍屋,原為和主宅相連的傭人住所。梯田菜地、河流沙灘、翠竹綠樹、老牛牧童構成一派田園風光。大埔又名「萬川」,到處都是看點: 「四點金」、「走馬樓」、「五鳳樓」、「縱列式多杠樓屋」、 九廳十八井,風水、龍勢、坐向,花萼樓、泰安樓、衍翼樓等……
花萼樓位於大埔縣大東鎮聯豐村,距縣城有45公里,建於明萬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花萼樓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86平方米,屬土木結構的圓形建築。共有三環,內環為一層30個房間,二環為二層60間,外環為三層120間,共有210個房間。樓高11.9米,樓的牆體用生土夯築而成,底層寬2米。頂層寬1.3米,樓頂為木樑灰瓦。樓的第一層不設窗,第二、三層牆上設有內小外大呈三角的槍眼,整座樓只有一個大門供出入,大門框用厚而寬的花崗岩石板組成,大門板釘上堅厚的鐵皮,這些門窗設施是為抵禦外人侵擾而特意設計的。樓內有面積為283.4平方米的圓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中心裝飾著一個直徑3米的古錢幣圖案,寓意著人們祈求豐衣足食的心願。天井一側有口古井,用於防火和生活之用。樓內還有礱、碓等常用生活設施。整個土樓布局合理、通風採光、冬暖夏涼。

⑩ 大埔縣最高的樓層是

基本概況編輯本段大埔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全縣有人口50多萬,海外僑胞50多萬,縣內居民均為客家人,是廣東省著名的「華僑之鄉、文化之鄉、陶瓷之鄉、名茶之鄉」。大埔縣歷史悠久,秦漢時屬揭陽縣地,東晉義熙九年立義招縣,屬義安郡。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萬川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廢萬川並入海陽縣,屬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屬海陽縣光德鄉。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縣,屬潮州府。1949年解放後,先後屬興梅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梅縣地區。1988年始屬梅州市。
大埔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凈朴,山清水秀,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三河壩是市級重點建設旅遊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兩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東岸,省級重點文物——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朝兵部尚書、中山紀念堂明代古城牆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水上樂園為人們假日休閑增添了好去處。埔梅交界的陰那山雄奇險峻,雲霧飄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風光秀麗的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的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築奇觀。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張裕葡萄酒創始人張弼士故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碑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大埔的土特產品有陶瓷、茶葉、豆腐乾、牛肉乾,高陂鎮號稱粵東的「瓷都」、「白玉城」其陶瓷品種多,產量豐、工藝精美,暢銷國內外。西岩山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譽海內外,近年來,多次獲國家農業部銀獎,金獎。
大埔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樸,山清水秀,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豐富,旅遊設施日趨完善。這里的山水田園,土特名產,風味小吃以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海內外遊客。
以西河張弼士故居為中心的客家民俗文化村融合了客家民俗文化和張裕酒文化,是省級重點開發景區。三河壩是市級重點建設旅遊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兩岸山峰聳翠,如詩如畫;東岸,國家級革命遺址保護單位三河 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中山紀念堂等景點;三河電站庫區的水上樂園為人們假日休閑增添了好去處。埔梅交界的陰那山雄奇險峻,雲霧飄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風光秀麗的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雙髻山峰高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級森林度假區。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築奇觀。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大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特產品極為豐盛,有陶瓷、茶葉、蜜柚、豆腐乾、牛肉乾、木雕、根雕等,高陂鎮號稱粵東的「瓷都」、「白玉城」,其陶瓷品種多、產量豐、工藝精美,暢銷國內外。西岩山茶是茶中精品,以「清、香、甘、滑、醇」而享譽海內外,近年來多次獲國家農業部金獎、銀獎。原始秀麗的山川田野,神秘古樸的客家民居,淳厚濃郁的客家風情,這就是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大埔,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五洲四海的遊客招手。大埔,象遨遊在太空,國際編號為「3611」的小行星「大埔星」一樣,正發出越來越熣燦、越來越迷人的光彩。
大埔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梅坎鐵路已經開通。縣城湖寮鎮主要旅遊接待賓館有:金帆大酒店、虎山賓館、梅河賓館、雲天大酒店、鴻華大酒店、華僑大廈等。其中金帆大酒店為三星級酒店。 經濟概況編輯本段大埔是個山區縣,過去守著資源、生態、人文寶藏過著苦日子。2003年以來,該縣走開放路、念山水經、打優勢牌、唱特色戲,精心實施「開放旺縣、瓷工富縣、農業穩縣、人文興縣」發展思路,拉動縣域經濟快跑,短短的3年間實現了驚人「大變臉」。去年該縣生產總值11年來首次實現兩位數的增長,人均GDP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全省67個縣(市)中的排名分別比2002年前移了10位和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在視察當地後認為,大埔的發展思路清晰,只要堅持抓、長期抓,大埔的發展充滿希望。如今的大埔,「一縱二橫十五齣口」的交通網路、貫通南北連結3個中心鎮和3個工業生產基地的經濟大通道以及出境公路已接近收尾,梅漳高速公路建設正進行前期准備工作,此外,城鄉電網、水利安全網和通信網路建設也得到全面發展。春風難度「萬川」關已成為歷史,一個新大埔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大埔陶瓷水電竹木成縣域經濟支柱
大埔縣積極實施「四個梅州」發展戰略,圍繞資源上工業,突出特色抓經濟網站,走「瓷工富縣」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之路,取得良好的成效。去年,全縣陶瓷和水電工業的產值分別佔全縣工業產值的33%、35%,兩項稅收合計近4000萬元,成為縣域特色經濟支柱。
一是立足縣內擁有5億多噸的瓷土資源和陶瓷生產工藝、技術、產業等基礎,實施「點土成金」工程。首先在南部中心鎮高陂鎮,利用區位、交通、能源和產品集散市場的優勢,興建規劃佔地6000畝、首期開發1000畝的陶瓷工業園,配套建設桃源、光德兩個工業小區,並以此為平台和載體進行推介招商,加快陶瓷產業的技術升級、革新、改造。據統計,到去年底止,高陂陶瓷工業園共引進投資項目22個,投資額24258萬元,已動工興建項目6個,投資額7600萬元。其次是藉助高陂鎮被省政府確定為「陶瓷技術創新鎮」這一契機,制訂出台系列扶優扶強陶瓷產業的優惠政策,掀起新一輪陶瓷工業發展潮。去年全縣新辦陶瓷企業25家,有27家陶瓷企業實現增資擴產。去年,全縣陶瓷銷售收入3.5億元,比增70.2%,稅收2169萬元,比增68.2%.是該縣近10年來陶瓷銷售、納稅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是立足豐富的水力資源,挖掘技改潛能,實施「以水生財」工程。去年,該縣審批、上報立項小水電38宗,竣工投產電站5處7台裝機1160千瓦;續建、在建和重建電站9處12台裝機12800千瓦。到去年底止,全縣水電裝機207座333台103504千瓦。
同時,該縣立足豐富的竹木資源,大力發展竹木深加工企業,去年又新上了國際象棋廠、牙簽廠、傢具廠等4家竹木深加工企業,全縣竹木加工企業累計達到30多家,年產值近5000多萬元。
大埔將市政建設與發展縣域經濟有機結合斥資兩億打造城市新名片
「街道變寬變美了,路燈更靚更亮了,樓房更高更多了。」在大埔縣城湖寮,人們談論最多的是某條路在擴寬,哪條街裝上了漂亮了路燈,哪裡新建了公園,哪裡又有新樓房竣工。去年以來,大埔計劃投資2億元、已投入1億多元打造城市新名片的做法初步取得成效,縣城品位得到了提升,呈現出「一路燈、一街一景、一區一品」的特色,為該縣打造五大品牌(即把大埔建設成為客家民居建築大觀園,客家名人風范教育基地,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客家文化歷史窗口,客家傳統美食之都)奠定了堅定基礎。
基於「建設城市就是打造未來」的構想,大埔縣把城市建設擺上重要議程,超越常規,創新發展思路,做到「五個結合」,即把市政建設與發展縣域經濟、招商引資、旅遊開發、防災減災工程、改善人居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立足長遠,構建縣城新框架。該縣確定了縣城向西部推進的發展方向,把縣城定位為商住中心,重點發展房地產業和第三產業;把三河定位為次中心城市,作為縣城的工業區和人文景區,抓好規劃建設,帶動西部的經濟發展。該縣還確立了「控制老城區、發展新城區」的原則,以縣城中心大街的建設帶動新城區的開發。
大埔縣按照「高標准、高檔次、高品位、高質量、高速度」的要求,在去年投入8000多萬元,完成三河至縣城17公里招商引資宣傳一條街建設、西環路等五條三公里殘舊街道改造、縣城防洪堤建設和主城區街道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基礎上,今年,該縣著力抓好總投資1.2億元的縣城二街(中心大街、美食街)二園(西湖公園、雙髻山森林公園)二路(西環路中段、文明路東段)建設。今年3月,該縣投資300多萬元把始建於清初的縣城同仁路老街改造成步行「美食街」。「美食街」全長330米,有110多間店鋪,全縣18鎮(場)每個鎮(場)在這條街開辦2至3間美食門市,門市聚集了各種客家地方小吃200多個品種。計劃投資7000萬元的縣城中心大街已於6月20日全線動工,預計年底完工。縣城西湖公園也於6月3日動工,年底可建成開放。同時,該縣以實施「綠滿梅州」大行動為契機,重點抓好進城大道,以縣城文化廣場、虎山公園、西湖公園、濱江長廊為重點的娛樂休閑區、街道兩旁花帶為重點的城區景觀,以綠色社區、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綠色醫院、綠色學校為重點的企事業單位,以居住小區、民居庭院為重點的城市居民區等縣城五個層次的綠化、美化。
為了提升縣城品位,該縣堅持建設和管理並重,著力抓好縣城臟亂差的整治。在突出重點進行了一系列的市政建設基礎上,積極培育亮點,以縣城文化廣場為中心,以燈光景物為特色,把文化廣場裝扮成一個新景點,以每條街道的燈光為依託,掛上2000多盞紅燈籠,形成埔城亮麗美景。同時在環城大道中心圓盤、畹香大道口豎立起兩座城雕,提升縣城文化品位。此外,加強城市管理,落實衛生責任制,針對群眾反映較多的以路為市、佔道經營等問題,組織政府職能部門進行集中整治。
「道若紋枰樓接霞,花紅樹綠燈弄影。」這是人們對大埔這個萬川古城變化最真切的體會。通過大規模、高規格的建設、改造、大埔古城面貌煥然一新,起到了多種效應,不僅改變了縣城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而且強化了城市功能,推進了城鎮化進程。通過抓好縣城的規劃和建設,城區面積得到了有效擴張,同時帶旺了第三產業,促進了經濟發展,聚集提升了人氣,推動了招商引資,加快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自然資源編輯本段水電資源
大埔縣水力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境內梅江,汀江匯合成韓江。梅江發源於陸河和紫金交界的烏突山,叮江發源於福建境內的武夷山,兩江在大埔縣三河壩匯合後稱韓江,為廣東省四大河流之一。「山中山」的大埔縣內江河交錯、溪流縱橫。該縣大大小小的縣網水電站有213座,省、市網3間,根據測算,水資源蘊藏量達到70多萬千瓦,可開發的達到53萬千瓦。還有在建水電企業10家,如今當許多地方出現拉閘限電時,擁有200多座大小電站,總裝機達29萬千瓦的大埔,豐水期每天最大出電量達8萬千瓦,但超過一半以上的電能賣不出,許多人為此發愁。
流經大埔境內的梅潭河,全長83公里多。目前,河上已有9家國營、集體、私企電站,成為大埔水電的一大「主力」。該河發源於福建省平和縣的葛竹山麓,流經大埔縣的大東、楓朗、百侯等鎮,流域集雨面積1603平方公里。上世紀80年代以前,梅潭河一到夏天就有洪水發生。自從1995年,該縣與深圳某集團合作在梅潭河上建起了一座大電站後,水患就絕跡了。縣水利局局長賴小漢說:「用水發電多了,但大埔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對外輸送的還仍用著那條20多年前的一組11萬伏的線路。」
森林資源
大埔,有如世外桃源、人間仙境,到處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一塵不染。千百年來,聳翠的青山、映碧的綠水,見證著客家人民艱辛、勤勞、勇敢的開拓歷史,孕育了客家人民淳厚、朴實、善良的獨特品質。大埔縣境內群山環抱,有「山中山」之稱,溪流眾多,故古時曾以「萬川」作縣名。較為著名的有豐溪省級森林公園、雙髻山省級森林公園、陰那山、西岩山、韓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資源。豐溪省級森林公園以珍稀動植物、溪流飛瀑眾多、原始森林神秘為特色;陰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徑為特色;雙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為特色;西岩山以煙雲樹海、萬畝茶園為特色;韓江以三江匯流、兩岸青山聳翠、風景如畫之「韓江畫廊」為特色。
旅遊資源
三河壩是市級重點建設旅遊區,它地處水陸交通樞紐,兩岸山峰疊翠,如詩如畫;東岸有國家級革命遺址重點保護單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雄踞筆枝山頭;西岸有明代兵部尚書翁萬達墓、全國最早的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明代古城、韓江源等景點。埔梅交界的陰那山雄奇險峻,雲霧飄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剎」萬福寺依山而建,是韓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風光秀麗的豐溪林場是著名的省級自然資源保護區,區內古木參天,珍稀動植物眾多,構成了天然生態公園。雙髻山峰聳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級森林公園。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圍樓和方石樓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堪稱世界民居建築奇觀。另外,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進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觀。 行政區劃編輯本段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東、洲瑞、銀江、青溪)。 歷史沿革編輯本段明嘉靖五年置大埔縣。因明置大埔縣時,設治於大埔村。據《大埔縣志》:「大埔,蓋俗稱,平曠高原,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舊縣治)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百頃地,總呼為埔。」
2000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鎮、茶陽鎮、高陂鎮、青溪鎮、長治鎮、三河鎮、英雅鎮、大麻鎮、銀江鎮、洲瑞鎮、古野鎮、平原鎮、光德鎮、桃源鎮、楓朗鎮、百侯鎮、雙溪鎮、大東鎮、西河鎮、岩上鎮。總人口352013人,各鎮人口: 湖寮鎮 66842 茶陽鎮 29544 高陂鎮 27125 青溪鎮 12085 長治鎮 7184 三河鎮 13543 英雅鎮 6029 大麻鎮 18502 銀江鎮 17211 洲瑞鎮 11275 古野鎮 11658 平原鎮 11084 光德鎮 23591 桃源鎮 12440 楓朗鎮 19606 雙溪鎮 10591 百侯鎮 19029 大東鎮 12597 西河鎮 14746 岩上鎮 733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大埔縣轄20個鎮(湖寮 茶陽 西河 百侯 楓朗 光德 桃源 高陂 大麻 三河 岩上 大東 雙溪 平源 古野 洲瑞 銀江 英雅 長治 青溪),248個村委會、23個居委會。面積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萬。
截至2003年5月16日,轄20個鎮(青溪 長治 英雅 銀江 洲瑞 古野 平原 雙溪 岩上 大東 湖寮 高陂 茶陽 大麻 三河 西河 楓朗 百侯 桃源 光德),共有10個居委會、248個村委會,4044個村民小組。
2004年10月,大埔縣撤銷3個鎮:長治鎮並入茶陽鎮,岩上鎮並入西河鎮,平原鎮並入高陂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大埔縣轄14個鎮(湖寮、茶陽、西河、百侯、楓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東、洲瑞、銀江、青溪)。

熱點內容
從換乘中心去屯溪機場 發布:2025-05-06 23:00:25 瀏覽:57
500元比特幣 發布:2025-05-06 22:58:55 瀏覽:992
doge幣價格分析 發布:2025-05-06 22:42:09 瀏覽:961
中石油四川培訓中心去錦里 發布:2025-05-06 22:27:01 瀏覽:720
幣圈中心化錢包 發布:2025-05-06 22:26:33 瀏覽:572
區塊鏈會議視頻 發布:2025-05-06 22:24:27 瀏覽:227
區塊鏈的十大應用 發布:2025-05-06 22:17:41 瀏覽:70
區塊鏈幣圈的利弊 發布:2025-05-06 22:16:10 瀏覽:884
以太坊6月30日開會 發布:2025-05-06 21:59:14 瀏覽:563
畢業去財務共享中心 發布:2025-05-06 21:54: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