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不支持去中心化
Ⅰ 為什麼朱熹認為儒家經典是不可改變的
因為儒家思想提昌的是做人本質是禮義道德。
Ⅱ 儒家文化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推崇儒家文化,但卻有人妖魔化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構建具有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把握。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人本意識、憂患意識、道德意識和力行意識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遠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創立的儒學即被稱之為「顯學」。漢以後,儒學取得「國家意識」的合法身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儒學對中國社會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儒家文化構成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要構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包涵天人關系的和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兩層意思。關於天人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孔子主張寓天道於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統一性中見出天道的統一性。因此,他既講「天知人」,把天擬人化、道德化;又講「人知天」,強調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動的。孟子把天和人的心性聯系起來,主張「盡心」而「知性」,「知性」而「知天」,以人性為中介將天和人溝通和統一起來。關於人際關系的和諧,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稱「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樣的意思,即「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所謂「和而不同」,說的是對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這是合乎辯證法的和同觀的。所謂「過猶不及」,說的是凡事都有一個界限和尺度,達不到或超過這個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和而不同」與「過猶不及」的實質乃是強調矛盾的統一與均衡,強調通過事物之度的把握以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避免和克服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國家、民族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當今的時代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和平與發展既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離不開人際關系的和諧。小至家庭,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想像,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只會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並最終招致大自然的懲罰和報復。
所謂人本意識,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揚人的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主體獨立自覺的價值。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樂道和汲汲追求的東西。無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思想家那樣,突出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和個體的獨立與發展。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第一,儒家並沒有完全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作用與價值,抹煞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與主動性。孔子說「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實現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說「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認為「立人」、「達人」要以「己立」、「己達」為前提。孟子說「道惟在自得」,求道沒有別的途徑,全靠自身的修行和體悟。這都是對人的個體主體的獨立性和主動性的肯定。第二,主體理應包括個體主體和類主體,主體意識應包括個體主體意識和類主體意識。就類主體和類主體意識來說,儒家不僅不曾忽略,相反卻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從人性的普遍性出發,把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的類存在,作為類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於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於人的家庭血緣關系,以人倫世界、人倫社會為人的生存發展的根本依託,故而人的社會價值或類主體價值較之人的自我價值或個體價值更重要。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儒家強調「人貴物賤」,認為人類有著不同於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貴之處,具有其他事物無法比擬的價值;強調「民為邦本」,認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牢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國家的發展才有可能;強調「民貴君輕」,認為人民、國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決於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識突出人的主體性,主張把人當人來看待,提倡重視民意,與民同樂,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體現,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觀念是通過對人性的肯定來論證人格尊嚴,民主觀念是通過對人權的肯定導出人格平等。人性與人權、民本與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過,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為民主思想的基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有必要從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養分。
與道家崇尚自然的傳統不同,儒家的傳統是崇尚道德。儒家充分意識到道德對於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無德行構成人們人格評價的直接依據。一個人如若沒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貴為王侯,也得不到萬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窮困潦倒,也能得到萬民稱頌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還是人們設身處地的行為准則。儒家認為仁義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義之心也就等於喪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們強調做事要從仁義出發,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哪怕與人相處也要有所選擇,要與有仁義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處。再次,道德構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內容。儒家重視教育,但他們所論教育主要不是知識教育,而是倫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願望是通過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後,道德也是國家興衰存亡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與這個國家上至國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狀況、道德水準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仁義存則存,仁義亡則亡。
儒家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崇尚道德的傳統,而嚴格說來,道德意識與法治意識並不矛盾。一個具有高度道德修養和道德自覺的人,也就是一個奉公守法的人,他在從事經濟活動中自然能做到誠實守信。因此,我們認為,盡管儒家所論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不一定都切合現代社會和現代經濟,但中國作為文明之邦,在發展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崇尚道德的優良傳統卻萬萬不能舍棄。
在儒家看來,和諧境界的實現,人本精神的高揚,憂患境域的擺脫,道德素養的提升,無一能夠離開人們投身現實、奮發進取的努力和作為。因此,儒家經典大多強調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義者。孔子雲:「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意思是說,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當有無窮責任、無窮事業,當走向社會、服務於社會,否則,貪圖安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是「士」的恥辱,就不配當一個知識分子。道德修養或道德實踐即通過修身或自我改造以達其「內聖」目標;社會政治實踐即通過事功或社會改造以達其「外王」目標。「內聖」有賴於「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養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賴於「立功」,即在社會上成就一番大事業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學》在強調「修身齊家」的同時,緊接著便講「治國平天下」,認為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所以儒家反對空談,反對坐而論道,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易傳》亦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人們去效仿天地運行的剛健風格,去直面現實,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會,而不畏任何艱難險阻;要求人們鍥而不舍,知難而進,奮發進取,依靠主體的力量,通過主體的實踐,完善自我,改進社會。
從中國歷史來看,儒家文化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剛健自強精神,對於中國歷代優秀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愛國主義傳統、追求真理的傳統、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傳統的形成,都起了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而這種種優良傳統在今天顯然並沒有過時,仍有賴於我們進一步去發揚光大。我們有理由從儒家的力行主張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開拓創新。
但是,儒家文化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化的中流砥柱,根本原因在於儒家文化切實地從人出發,從每一個人的實際需要出發,儒家文化之所以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綱常看得如此重要,是因為它照顧到了各種身份地位和文化層次的人的實際需要,三綱五常強調人倫關系互動,強調人的德性,不僅是利他的,也是利己的。德性面前人人平等,國君也得有德,無德的君主就是人人得而誅之的暴君、昏君,會受到批判和撻伐。儒家文化以理智的眼光看待人倫關系,是具有科學和民主精神的文化。孟子甚至提出 「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說,如果君主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可以讓給有能力的人來治理。儒家文化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延續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品。可惜的是,鴉片戰爭以來,儒家文化背負了太多的歷史負擔,滿清結束以後,儒家文化被迅速妖魔化,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和科學,將本來具有科學和民主精神的儒家文化推到了先進文化的反面,受到整個民族的口誅筆伐,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文革」期間,儒家文化更是屬於被掃除的牛鬼蛇神。
Ⅲ 儒家思想的優點和缺點
一、優點:
1、道德精神:「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朝聞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堅毅的人格、積極的人生態度,尊老尚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人生准則。
2、現代價值:大一統思想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團結;以人為本、民本思想有利於「三農」問題;「和為貴」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禮讓為先、睦鄰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使中國樹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二、缺點:
1、「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迷信思想。
2、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維系專制統治與等級社會,壓抑人性,鉗制思想,阻礙了科技的發展。總之,我們應吸取精華,剔其糟粕,傳承中華文化。
(3)儒家不支持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士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的六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社會化教育。
從施教的內容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范和准則等文化要素之上而進行的。儒家學派吸收這些文化要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
產生背景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史經歷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後,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東周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劃時代的歷史變革中,周王室衰微,諸侯坐大,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周禮」遭到極大破壞,諸侯爭霸,社會處於動盪之中。
這時候代表各階級利益的知識分子異常活躍,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他們紛紛登上歷史舞台,著書立說,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辦法,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們各自為新興的地主階級設計了一套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治國方案,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治國思想的選擇奠定了基礎。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
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
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沖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
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英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兵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學術與言論的開明為儒家思想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興起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治思想,而漢朝在漢武帝之前以道家思想作為正統思想。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加之漢字尚處於雛形,不具備准確表達的功能,正統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
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漢代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儒家思想傾向於施用仁政管理國家,政治家們以此為根據,限制土地過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綱五常」,等政策。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十分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和鞏固儒家思想,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縱觀兩千多年來儒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內核即哲學上的天人觀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統主張,在根本上都有適應了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為儒傢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先秦儒家沒有為當時的統治者所接受甚至還遭到了秦始皇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先秦儒家初創時自身的理論缺陷導致的。
先秦儒學的內容體系充滿著濃重的、溫柔淳樸的倫理親情色彩,顯得「迂遠而闊於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學」,目的在於通過「正名」,」恢復「已一去不復返的「周禮」所代表的時代,所以孔子的思想不會為新興地主勢力所青睞。
孟子的「仁政」說,雖已轉到新興地主勢力的立場上,但其「仁政」說是建立在「民為貴」、「君為輕」的基礎上的,過分突出了小農利益,因而也不會得到統治者的贊賞。歷史發展到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強盛,儒學隨之有了恢復生機的條件。
Ⅳ 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主要在於:
任何僵化的東西都不可能長久的影響,不斷的豐富和加入新的內涵才是儒家學說長盛不衰的原因。
儒家講究兼容並蓄,中庸之道,是核心理念。
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四書五經被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文獻。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束縛。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
以上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Ⅳ 儒家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主流
(一)儒家文化不適應現代社會。
參考資料一.從新加坡看儒家文化:
新加坡重視傳統的儒家文化,但同時更加重視西方文化。很多人以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尊重儒家文化的事實,來說明儒家文化是新加坡崛起的根基。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新加坡的整個法律結構是英國留下來的,並在它發展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新加坡現在的法庭審判中法官仍然戴英國法官式的帽子,新加坡的法制結構恰恰是英國的價值結構,是歐洲法制精神的結果。
正是尊重儒家文化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對儒家文化的弊病也有著相當清晰的認識。李光耀認為,儒家文化強調長者權威,不適應現代世界,現代世界是年輕人創造歷史的世界。
在1999年上海「財富」論壇上,李光耀也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出不了企業家。因為中國的儒家文化:叫學而優則仕。而美國只改了一個字,叫學而優則商。
因此,新加坡十分重視以西方文化彌補儒家文化的不足。這里所說的西方文化,並不是中國式管理所限定的「西方科技」,而是包括哲學、人文精神、和宗教信仰在內的整個西方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全球性的城市國家,在新加坡400萬人口中有100萬是外國人。新加坡以海納白川的精神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新加坡文化也是一種混沌文化。在新加坡,我們看不到中國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也看不到中國式管理的痕跡。
盡管在新加坡企業中存在著明顯的等級觀念和服從文化,但主導新加坡企業的卻是西方管理制度。新加坡有著亞洲最為完善的職業經理人制度,而支撐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是背後的西方哲學。因此,新加坡企業管理模式是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的結果,而不是以單純的儒家文化為根基。
參考資料二:儒家文化與法制、文明、自由的沖突。
當今世界是民主、自由、法治的世界,我們的儒家文化及其他傳統文化已經在這一點上表現了明顯的不適應。日本人改變自己適應了,所以日本人現在就是比我們發達。而我們在這一點上還存在著許多心理與制度上的障礙,所以還是不及人家。你可以有權討厭人家,但是,這是沒有用的。你還得比人家強,自己才會有安全感,才不會有生存上的威脅。這不是什麼自卑,正是自信才有這樣的勇氣。一個有強烈自卑情緒的人,是不敢承認自己的缺點的,只有充滿自信的人才敢大方地說出自己的缺點,才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才會努力向人家學習。一個寬容的人、善於學習的人,正是有十足的底氣的人,是充滿自信的人。那種說西方人開始向中國文化尋找歸宿的想法是天真幼稚的,自欺欺人的。這個說法,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時著名儒家學者梁潄溟先生在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等著作里已經說過。說我們的文化是精神的,外國文化是物質的。外國開始要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了。當時就被胡適先生批駁了。這些說法並不新鮮啊。如果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的民族的話,我們應該不會這樣容易健忘的。其實我們越是一個貧弱的民族,這樣急於得到人家西方認同的心理就越強。這正是民族自卑情結的表現。
Ⅵ 「儒學」為什麼就不能「實用主義」
不好意思哦,不管能不能「實用主義」。孔子的儒學本來就是實用性質的,而且有很多實用的建議、原則。
子都說了,不語怪力亂神,原因就是沒有現實意義呀!所以學習真正的孔子,你在現實中就會有很多相應的實踐、行動。不過,這恐怕難了,沒幾個人能有這覺悟。當然更多的人是只看他人解讀儒學的著作,所以理解不到孔子的原意。
舉一個《論語》里的例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雖不是孔子親口說的,但可能窺見儒學的實用性質。哪怕你能做好這一條,都是個牛人了!你說實用不實用。
Ⅶ 為什麼在古代儒家思想能夠成為主流的思想,道教為什麼成為不了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儒家所倡導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它已經是中國社會的共識。《尚書》《易》《詩經》這些書是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周公的周禮也是華夏社會的行為已經標准化,孔子組織和系統化了這些思想,並將其從官方傳播到民間!因此,從官方到私人,實際上儒學有著廣泛的基礎。如果中國人真的想徹底抹去儒家思想,他們大概只能依靠廢除漢字,讓中國人無法了解自己的歷史書籍並相信外國人。然而,當時可能有理由說他是中華文明的繼承者。
Ⅷ 儒家那套社會制度是否還適用於當今社會如果不行,請說明理由。謝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儒家的社會制度肯定是不適合現在發展的。任何一種當時的制度只針對於當時,不可能用其來維護現在的社會發展。問題是,儒家當年所倡導的制度不適合,但是不能說明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不適合。因為儒家思想的 本質是不變的,那就是仁愛,忠義。但儒家所主張的制度實際上是不斷發展的。
比如儒家創始人孔子,主張的核心內容是「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但其相應主張的政治制度是「禮」,是維護周禮,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到了戰國的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孔子的政治見解明顯就有不同了。孔子主張周禮,孟子主張民貴。是一種樸素的民本主義思想。西漢的董仲舒又對此加以發展,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出了新儒學,其主張的政治思想是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
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又出現了新的政治主張,即玄學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的易經,這是為士族辯護的一種消極思想。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士族貴族的統治地位。因為那個時候的士族事實上市不斷的消滅的趨勢。
宋代以後,理學出現,他主張「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但是也算是儒家思想的一種發展。
明代中期,王陽明又提出了新的儒家主張,「心學」。雖然說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但我不同意其走向了儒家思想的極端。因為其適合當時明代中後期以來的社會形式,當時城市化已經很高了,人們物質文化需求也很高。單純強調理學的天理和人慾的對立本身就是教條主義。我認為心學在當時是適合明代社會的。
明末清初,思想家輩出。比如李贄,他指出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 比如黃宗羲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重農抑商,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 再比如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
由上面儒家思想發展之歷程來看,基本上也是在不斷的適應社會變革而發展的。只不過是核心思想沒有變,一脈相承地主張仁愛,信義等等。而變化的只是其思想中的表象,是為了適應社會而變,是為了更好的服務當世之社會生活而變。
所以你上面說的儒家那套社會制度,肯定是不適合現在社會的。但是我覺得我們不能用當時的一種制度去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很多人一提到恢復儒家思想就是要恢復封建禮教。我覺得太可笑了,儒家思想在那個年代是封建禮教,但現在的儒家思想只要經過革新是一樣適合現代社會發展的。況且儒家思想從古至今也是在維護中心思想不變的情況下不斷的改良的。
我可以再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我們30歲的時候,肯定不會去穿自己三歲時候的衣服。因為那已經不和我們的身體和審美了。但是30歲的衣服和3歲時候的衣服都是衣服。其功能沒有變,材料和製作方法可能業沒有變。
還有一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公元前35X年進行的,對秦國的最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那也是100多年之後的事情了。後來的秦統治者在統一六國後還保持著100多年前的商鞅變法的老思想不放,沒有與時俱進的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結果可想而知。
我舉上述兩個例子就是想說明:儒家思想其實和我講的那個「衣服」和商鞅變法的情況是一個道理。主張恢復儒家思想的人,如果抱著老舊傳統不放,布置改良,和秦國後來的統治者思維就差不多了。一言以蔽之,僵化而已。另一部分罵儒家思想是封建遺毒的人,在我看來就像30歲的人咒罵自己3歲時候穿過的衣服一樣,怎麼看怎麼不順眼。這種情況是不是很搞笑呢??其實不是衣服不順眼,只是你現在的一切情況變了。衣服還是要的,但要適合現在的自己。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需要恢復的,核心思想是永遠不會變的。那就是仁愛等等。但其過去的主張的政治制度,自然是不可能恢復的。只有與時俱進的發展,才能更好的指導社會的進步。只有與時俱進的發展儒家思想,中國的偉大復興也就指日可待了。
Ⅸ 儒家思想文化對現實的利弊影響
利: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疇、命題、思想豐富了中國傳統道德寶庫。2.沖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對人們思想的侵蝕。 3.「過猶不及」的辯證思維體現了高超的處世方法和領導藝術。4.儒家豐富的教育思想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主要內容,對現代素質教育仍有啟迪意義。5.儒家思想中的許多優秀成分溶入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弊:1.等級觀念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2.過分注重人際關系,輕視對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3.輕視生產勞動,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4.過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5.把「中庸」上升為方法論,不利於培養人們的敢闖敢冒、改革創新精神。6.「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於理論創新。 7.「重道輕器」的體驗性籠統思維,不符合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
大致這些吧。
Ⅹ 回復:為什麼很多人反對儒家
儒家
儒家崇尚《周禮》,認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盡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觀∶主張以禮義治國,回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後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飢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衛、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孟子
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
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並且游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他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見過梁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主張。
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跡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荀子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游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道家
「道」是老莊學說的思想中心,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道」亦是循環不息。道家強調凡事均無須強求,應順應自然,達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的超脫,不界限於形驅,只求逍遙及心靈上的開放。以下是道家的觀念∶ 宇宙觀∶「道」是無形及不可見的,是超時空的絕對精神,是宇宙最高本體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觀∶春秋戰國時期,戰爭不斷,民生困苦,人們必須放棄逞才、逞智、逞強、逞力、回歸樸素、無知的境界,以「無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最終希望回復「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
人生觀∶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慾」、「柔弱不爭」、「順應自然」,拋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
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說生於公元前年,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謚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於約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為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為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為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墨家講求刻苦、節儉,「兼愛」比「仁愛」更難遵從,又因記載較少,所以日後發展不大。
代表人物:
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
他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其為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為《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為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跡,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臣、掌握、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代表人物:
韓非
韓非,姓韓名非,戰國末年的韓國人,出身於貴族,為韓國的公子,生年與血親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年。韓非口吃,不善於言說,而好著書。韓非與李斯為同學,同師事於荀子。
韓非見當時韓國勢弱,曾數諫韓王,但韓王聽。韓非痛恨治國不修明法治,不實行富國強兵,而重用那些沒有實際經驗好發空論的人。於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書成後傳至秦國,秦王讀後說:「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韓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稱贊。
秦國攻韓,韓王本來不用韓非,待秦進攻甚急,韓王於是委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了韓非很為喜悅,但亦未信用。李斯認為,韓非為韓國的公子,終為韓而不為秦,因此向秦王建議,既然不用韓非,不如誅之,以免後患。秦王以為然,下令治非。李斯則暗中差人送韓非毒葯,使自殺。韓非懷才而不遇,終為自己的同學所殺。
商鞅
商鞅(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姓公孫,名鞅,秦孝公時封於商邑,故名商鞅,為商君。商鞅為衛國庶出公子,故亦稱為衛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薦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納用,待公叔痤去世後,聞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商鞅入秦後,秦孝公前後四次接見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與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並在秦國推行最為徹底的變法運動。
商鞅在秦國前後實行了兩次變法,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制度,實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戰國時期第一等強國。其後,商鞅本人卻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誣陷,被處以車裂極刑。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責實為學說的流派,提倡「正名實」,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實相符」。戰國期間,局勢動盪、混亂。很多禮法名存實亡。名家由此崛起,強調事物應該「名乎其實」,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確的軌道。
名家注重辯論「名」與「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邏輯學。名家與各家不同之處,正是在於「正名實」的方法。他們主要是以邏輯原理來事物,而辯的內容,又多半是與實務無關的哲學問題。因此,名家的理論在中國五千年來的學術沿傳里,一直被冠上一個「詭辯」的惡名。
名家的沒落,除了因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為們並無能出前人的創新主張。
代表人物
公孫龍
公孫龍,趙國人,或曰魏人,有傳字子秉。約生於周顯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與莊子、惠施、孟子、鄒衍同時。公孫龍因為是「專決於名」,執名為實,他的辯論主要是語言的自身所展開,離開了具體、經驗的事物辯論。
公孫龍善為同異之辯,達巔峰的境界,其主要辯論有:白馬論、指物論、堅白論、名實論等。
惠施
惠施,生於公元前年(或公元前年),傳卒於公元前年,戰國中期宋國著名學者,名家鼻祖,與莊子為友,曾做過魏(梁惠王)的相國;後惠施聯合齊、楚的活動遭到失敗,被張儀驅逐。
惠施才思敏捷,博學善辯,長於雄辯與邏輯推理,曾與桓團、公孫龍等辯者掀起了名辯的,故有「惠施以之辯給,萬石以之訥慎」。
陰陽家
陰陽家 在自然觀上,利用《周易》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從《尚書》的「九州劃分」進而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為赤顯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大九州」之一。
在歷史觀上,則把《尚書》的五行觀改造為「五德終始」,又稱「五德轉移」。「五德」指五行的屬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陰陽家的說法,宇宙萬物與五行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則是「五德轉移」的結果。其目的在為當時的社會變革進行論證。
在倫理上,陰陽家認為「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贊成儒家仁義學說。同時強調「因陰陽之大順」,包含若干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的知識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武帝罷百家後,部分內容融入儒家思想體系、部分內容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為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在了。
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約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學問迂大而宏辯,人稱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舊史所載他的事跡有所謬誤,但可肯定他是戰國晚期人。鄒衍曾游學稷下學宮,以學問重於齊。到魏,受到魏惠王郊迎。到趙,平原君待之以賓主之禮。到燕,燕昭王親自為他在前面掃塵,聽他講學,為他築竭石宮,執禮。故此有史推測他可能死在長平之戰後。
鄒衍的著作《鄒子》和《鄒子終始》,據說有十餘萬言,但早已夫失。現只有《呂氏春秋》、司馬遷《史記》的一些段落可見其思想。
縱橫家
「縱」指「合縱」,「橫」指「連橫」。
所謂「合縱」,指戰國時齊、楚、燕、韓、趙、魏等六國聯合抗秦的外交策略。
所謂「連橫」,指以上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的外交策略。
「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所謂「縱橫家」,指鼓吹「合縱」或「連橫」外交策略的人物。
稱蘇秦和張儀為最著名的縱橫家,沒有蘇、張,就不存在合縱與連橫,自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縱橫學和縱橫家。蘇秦和張儀學說多散見於史書之中,而少有專著。
代表人物:
蘇秦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東周洛陽人。學縱橫之術游說各國,初至秦說惠王,不用。乃東至趙、燕、韓、魏、齊、楚,游說六國合縱御秦。他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其後秦使人誑齊、魏伐趙,六國不能合作,合縱瓦解。
他入燕轉入齊,為齊客卿。與齊大夫爭寵,被人殺死。一說他自燕入齊從事反間活動,使燕得以破齊,後反間活動暴露,被齊車裂而死。
縱橫家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佚。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與《史記蘇秦列傳》有所不同。
張儀
張儀是魏國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君以為客卿。公元前年,秦使張儀、公子華伐魏,魏割上郡於秦。當年,張儀為秦相。
惠文君於十三年(公元前年)年稱王,並改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魏之執政大臣在嚙桑相會,隨即免相。次年,張儀相於魏,更元八年,又相於秦。
十二年,張儀相於楚,後又歸秦。惠文王卒後,武王即位,與張儀有隙,他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記載,就在這一年五月卒於魏。《漢書藝文志》縱橫家類有《張子》十篇,匯集了張儀的作品或和他有關的材料,今已亡佚。
雜家
嚴格說來,「雜家」並不是一門有意識、有傳承的學派,所以他也並不自命為「雜家」的流派。自從《漢書.藝文志》第一次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之後,這個學派才正式被定名。
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流派,各學派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學說,或以攻詰對方,或以補自己學說的缺陷。然而,任何一個流派也都有其特色與長處,而「雜家」便是充分的利用這個特點,博採眾議,成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並蓄,卻又切實可行的治國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