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去中心化
1. 為什麼所謂「國粹」是京劇而不是崑曲
1、皮黃亂彈戲其實是清朝慈禧太後捧起來的,這老太不喜歡文雅風月,愛看家國情仇那套,所以皮黃亂彈戲能夠引起晚清朝廷的興趣
2、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崑曲的主要活動區域收到了嚴重的破壞,勢必對戲班造成毀滅性打擊,崑曲在近150年的花雅之爭中落了下風
3、上海人給皮黃亂彈戲起了「京劇」的名字,49年後為了文化大一統,當局自然要樹立一個戲曲上的大哥,崑曲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文化,和北方文化格格不入
4、崑曲是世粹,近20年來頗受知識精英、文藝青年、中產階級和西方觀眾的喜愛,已經成全面復興和崛起之勢了,所以花雅之爭還沒有結束
5、京劇為什麼還是國粹?看看CCTV11戲曲頻道一年365天每晚19點半放了幾次京劇又放了幾次崑曲,你們就知道原因了。當局不可能允許崑曲和京劇分庭抗禮,連方言都快消失了,文化上它們只敢保一個權威
關於崑曲為什麼曾經一度衰敗而又重新崛起,請去搜索「為什麼所謂「國粹」是京劇而不是崑曲呢?」,裡面有一篇長文,解釋的很清楚
2. 國粹京劇 除了生,旦,凈,丑,還有什麼
京劇的角色
京劇的角色是根據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以演歷史故事為主。它的富有裝飾性和誇張性的人物造型-臉譜,是顯示人物性格、辨認善惡忠奸的象徵與其輝煌艷麗的頭飾服裝,都成為京劇獨特的風格。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有四百多個。
"生"分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將相出現。"小生"--表現的是青年男子。
"旦"分為:"青衣"--指中年婦女,一般指貴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鬥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會底層的女性,如"丫鬟"。
"凈"指各類花臉,一般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男性人物。
"末"也屬老生類,但在年齡上應更老,思維糊塗,生活在底層的老人。由於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以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
"丑"指小花臉,大多也是表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間義士等多表現機敏、滑稽。
京劇的特點
(1)舞台和時空方式
京劇舞台過去沒有大幕,觀眾一眼就能看清整個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張帶「桌圍」的桌子、兩把帶「椅披」的椅子,稱為「一桌二椅」。桌圍和椅披上都有裝飾性的綉花。有時舞台上什麼也沒有。後來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戲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來。有時在演出過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稱為「二道幕」,用它把擺設桌椅、演員換裝等准備工作擋在幕後,幕前可同時有演員表演,使京劇的演出更加緊湊。
京劇舞台的時間、空間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大幕拉開後,在演員沒上場之前,舞台並不表示任何時間、地點。京劇舞的時空是靠演員的活動來確定的。比如,京劇中某個角色上場後,通過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書房。但是他下場後這個書房就不存在了,緊接著另一個角色上場,通過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條崎嶇的山路。當一個人在自己家裡閑坐無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個圓圈(叫做「圓場」),他的家也就轉換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當劇中人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感到震驚,這本是個瞬間的心理反應,但是為了刻畫人物,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歌唱。相反,像寫信、看信、飲酒過程,本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為了簡煉,只表演一下姿態,同時吹奏一支嗩吶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觀眾在欣賞京劇時,需要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這樣才能理解戲里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2)角色類型
京劇的角色類型俗稱「行當」,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劃分的。京劇的行當劃分,是從崑曲和徽漢等古老劇種衍變而來。起初分生、旦、末、外、凈、丑、雜、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門角色。後來由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劇目的豐富,嚴格的行當界線被打破了,綜合成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行中又包容了幾個不同的角色類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將,如花雲、岳飛、黃忠等,則屬於「靠把老生」,亦歸老生行)、武生(勇猛戰將或綠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氣盛、風流倜儻的人物,如周瑜、呂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紅生(如關羽、趙匡胤一類人物),劇中的兒童一類角色,則稱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稱青衣)(端莊嫻靜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武旦(巾幗女將,綠林俠女及神話中的妖女靈仙等)、老旦(老年婦女)、彩旦(性格爽朗風趣的婦女或刁頑的惡婆等)。
凈(又稱「花臉」)行中有:正凈(庄嚴凝重的忠臣良將)、副凈(綠林草莽英雄或權臣奸相等)、武凈(慓悍戰將或神話中的靈仙妖怪等)。
丑(又稱「小花臉」、「三花臉」)行中有: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一類角色)、武丑(精明干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等不同的行當,在唱、念、做、打、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當中,又分出若幹流派。各派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對藝術的理解,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劇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簡稱「皮黃」。西皮、二黃是兩種腔調的總稱,它們都分為若干「板式」。這些板式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礎發展變化出來的。西皮、二黃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西皮還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類、二黃類的同類各種板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節拍的強弱、整散,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簡等。這些板式既可獨立成段,也可連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達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除西皮、二黃外,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等腔調。
京劇音樂也是程式化的,各種腔調、板式可以重復使用(當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蘇三唱「西皮慢板」,《汾河灣》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這在歌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欣賞京劇需要仔細分辨唱腔的差異。
為了配合表演、描寫環境、渲染氣氛,常常演奏一些器樂曲,這就是「曲牌」。這些曲牌有長有短,有用嗩吶、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帥升帳吹「水龍吟」,迎送賓客吹「工尺上」,靈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鑼鼓在京劇中佔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離不開它。它的特點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用來加強節奏,製造氣氛。比如戰斗場面,如果沒有鑼鼓伴奏,那是不可想像的。京劇鑼鼓有許多鑼鼓點子,叫做「鑼鼓經」。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靈活性。「鑼鼓經」主要分為開唱鑼鼓和身段鑼鼓。開唱鑼鼓是唱腔前打的鑼鼓,作為先導引出唱腔。身段鑼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鑼鼓。
京劇鑼鼓還有個特殊作用,就是用來統一各種表現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轉換,舞台節奏快慢的調節,都是靠鑼鼓來完成的。因此鑼鼓貫穿全劇始終。
京劇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於日常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富有音樂性的舞台語言。
京劇的念白主要分為「京白」和「韻白」。京白是北京話經過初步加工而成,它的節奏快慢、聲調起伏較為誇張。京劇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韻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話,而是「中州韻」,聽起來和北京話很不一樣。它是經過進一步加工的舞台語言,節奏、聲調更為誇張,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京劇的老生、青衣、花臉、小生、老旦等都念韻白。念白能夠簡潔明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欣賞京劇和欣賞歌劇不同,觀眾和演員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個演員抬起一手,用水袖擋住另一個演員的視線,面向觀眾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而假定另一個演員聽不見這些話,叫做「打背躬」。看京劇不像看歌劇那樣拘束,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可以隨時做出反應。比如,對演員高超的武功、優美的拖腔,對琴師演奏的精彩「花過門」,可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並可大聲叫好。演員受到觀眾的鼓勵,演得更加賣力,這樣,台上台下呼應,劇場充滿熱烈的氣氛。
(4)服裝臉譜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志。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沖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凄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3. 為什麼我們的國粹中醫沒落了
中醫一直沒有沒落,主要是現代醫學發展投資比中醫多很多,而且部分疾病見效比中醫快,雖然不一定斷根,但是治療周期短,現代社會快節奏,浮躁,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現代醫學,部分老是反復發作的疾病或者治不了的疾病才會選擇中醫調理。也有因為有些疾病拖得太久,現代醫學已經治不了之後才去選擇中醫,大部分因為錯過最佳治療期,往往連中醫都已經無法治療,最後背黑鍋的反而是中醫,而且江湖騙子也多,久而久之中醫無用論就開始傳播了。
4. 昌明國粹,融化新知,這是哪個文學派別提出來的
喜好、形態、身高、臂長、心肺體系,成長環境、都有必然的關系,必須通過訓練,賽事,遵循前人的經驗,然後根據自我的特點創新屬於自己的技能才能盡可能最大的發揮優勢。國家層面沒有權威部門從頂層整理、普及、宣傳權威性的傳統武術理論、技術,評選權威性的武術家,使這些武術專家從內到外真正能夠服眾。外層是相對軟的,中間逐步變硬,中心最硬,這樣才能真正練滲透。傳統武術面臨失傳,但總有脈絡傳承,相信一定時間後又會重新喚醒青春!
鐵布杉只能嚇唬外行,真與練家對打,打不到人有為u回復屁用。其實先輩早已搞過,實戰類的是散打,表演的有套路,健身玩太極,五禽戲!這是傳統武術的死角,更是傳統武術之名聲大振的有所保留,與其說困境不如說是一種功法的傳播與實際的運用,而與你息息相關而又插肩而過的讓人心存期冀的存在!
5. 我國的國粹是什麼何時形成
被外國人稱作「中國歌劇」的京劇,已無疑是舉世公認的「國寶」了。但在中國的「戲曲大家庭」中,它卻有可能是「資歷」最淺、出現最晚的一個。如果查查「家譜」,你還會驚異地發現,這主兒基本沒爹沒媽,很是有些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氣質,憑空就成了個「混世魔王」。
那麼,它又是怎麼出現產生,一步登天成了「國粹」了呢? 話,那得從頭說起 ----- 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有一個美麗、富庶的城市,它就是揚州。
這個當年由吳王夫差修建的江南名城有著近2500年的歷史。水陸兼通的地利和身為南北漕運「咽喉之地」的重要,使這個城市一直得天獨厚,盡享繁華。早在唐朝時就是國內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清代,已躋身於世界上位列前十的具有50萬人口的大城市行列。 一句耳熟能詳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更勾起人對這個城市的無限的聯想。
這么一個又利於發展、又適合人居的地方,自然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嚮往。
清王朝的康乾時期是揚州發展史上的一個鼎盛階段。那時候,這個城市裡聚集了好多來自安徽徽州的商人,他們以經營鹽業為主,成為這個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當時,全國的稅賦有一半來自於鹽,而揚州的鹽商又佔了鹽業收入的「半壁江山」。有一個對比可以告訴你這些傢伙們有多有錢,當時清王朝的國庫儲備是白銀7000萬兩,而揚州徽商們的資本超過它的一半,達到4000萬。
啥叫「富可敵國」?他們就是。
這里曾有一個故事。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揚州去瘦西湖。看了一圈兒他突然感嘆道:真像京城的北海呀,就是缺一座白塔。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當時皇帝的這種下基層有些類似於國家元首的個人旅遊,基本都是由各地的著名企業家承擔接待任務。此時在一旁陪同的正是揚州最大的徽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首富江春。老大的感慨被他一字不差地記在了心裡。 第二天,乾隆繼續去游瘦西湖。當他再到湖上時卻不禁驚詫不已:只見一座白塔已矗然立於湖畔! 當他再聽說這是江春出資依京城白塔連夜建造之後,這個當時中國最能胡造的老傢伙也不由不感慨:揚州鹽商財力偉哉!意思是他大爺的也忒有錢了。 有錢是好事,不花是傻子。眼兒一閉,沒睜。人死了錢兒沒花完,這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小沈陽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並不深奧的道理。從小就在外面辛苦奔波的徽商們,於是直把揚州做故鄉,豪宅、園林、會館......怎麼舒服奔怎麼來,什麼享受沖什麼去。
「富人區」的「聚攏效應」不僅引導了揚州的消費潮流,也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文藝工作者。
戲曲,在當時是上至達官貴人下到草根百姓的唯一的娛樂樣式。據說在當時的揚州,是處處見戲台,滿耳聞笙歌。什麼京腔、秦腔、徽腔、崑腔、二黃調、羅羅腔......能唱出道道兒的這里都有,整個兒一個「中國戲曲博覽會」。
既然已漸成風氣,這有社會地位、有經濟實力的同志,自然就不願意、也不屑於跟土老百姓去擠戲園子了。再加上各級領導時不常兒下來視察,陪領導看戲也是重要議程之一,從安全和尊重的角度考慮,於是,由個人出資豢養的、以專有演出任務為主的戲班(也稱「內班」)應運而生。
最有錢的是徽商,那麼這些個人劇團中,藝術素養最高的也自然是徽商的劇團。這些戲班從他們的家鄉徽州到他們的客居之地,可以說都代表了當地的藝術欣賞的最高水準。他們雄厚的財力,使其能將最好的明星人才攏於旗下。譬如夜建白塔的那位大款中的大款江春,他的戲班就幾乎是可以囊括大清朝「梅花獎」的班底。據說,這位戲曲鑒賞家的品位相當不低,他的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就是整好幾百人,想看啥看啥,看了吃吃了看,一副有了錢不知咋得瑟的腐敗樣子。
江春的私人劇團叫「春台班」,業務骨幹是著名旦角楊八官和郝天秀。其中來自安徽安慶的男旦郝天秀,一個大老爺們比女人還女人,其嫵媚膩人入骨,江湖人稱「坑死人」。後來又來了個唱秦腔的魏長生,台上那狐狸勁兒跟這小郝有一拼。江老闆對小魏同志非常賞識,一出戲竟支付出場費白銀1000兩。當時這幫拿錢不當錢的企業家們互相比藝術投入,排一出《桃花扇》用銀16萬兩,一出《長生殿》索性40多萬兩,夠一個縣的老百姓吃好幾年。
不過這些財力托起來的文藝團體也確實不辱使命,無論是各路唱腔的融合、表演技藝的提高、服裝道具的美侖美奐,都是與時俱進。要不怎麼後來一進京城,就把那幫粉絲給震得像傻子一樣合不上嘴。
說話間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值這個風流皇帝的80大壽。這位玩了一輩子的老同志決定與民同樂,咱們全國上下一起鬧。於是乎,編制內外的、在職的二線的各民族的高級幹部們(王爺、大臣),各級國家機關(六部、軍界)、各界群眾團體(各省會館、各商業協會)都抓住這個普天同慶的契機,以給老大祝壽的名義,搞了一個全國性的文藝匯演-----「進獻賀戲」。
據說當時的北京城熱鬧非凡。每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當地紅火。就跟那農貿市場和書市似地,滿街筒子一路戲台,各路諸侯分好地段,鑼鼓樂器嗚哩哇啦南腔北嗓,好一派「衢歌巷舞之樂」。
揚州進京的戲班叫三慶班,由徽州籍鹽商江鶴亭提供贊助。它是徽班中走出江南的第一支,忐忐忑忑地沿運河而上到偉大的首都試圖去闖自己的天下。
一直以來,京城戲曲舞台的「老大」都是崑曲。它代表著上流社會的趣味,人稱「雅部」,以「陽春白雪」的非常牛掰的姿態無視自它之外的任何「下里巴人」。
與「雅部」相對而言的什麼梆子腔、皮黃腔、弦索腔、秦腔等等,都被統稱為「花部」,也叫「亂彈」
。估計意思就是烏七八糟的一堆東西,沒調兒。在「雅部」的眼裡,它是義大利歌劇,那幫傢伙就是二人轉。跟我叫板?姥姥!
可誰料想啊,三慶班的進京演出竟一炮打響了。
其實也容易理解。啥東西吃長了都難免會膩,那咿咿呀呀的崑曲總聽也備不住煩。徽班,以它豐富的劇目、獨特的表現形式、別具一格的唱腔和華彩的服裝,如一股清新之風迅速吹遍了京城的戲劇舞台。
三慶班的「登陸」成功給在江南翹望的徽班們樹立了光輝榜樣。隨後,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等諸多徽班相繼奔往北京,去開辟更加廣闊的新的天地。
後來,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徽班在一眾戲班中脫穎而出,成為京城最著名的演出團體。它們各自的骨幹演員自然成了戲迷口中家喻戶曉的舞台藝術家,當時那架勢,不讓趙本山潘長江郭德綱等一眾小子。
「四大徽班進京」,於是成為中國京劇發展史上的標志性符號。
徽班,自然原是以徽調為主的。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什麼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全以「拿來主義」兼收並蓄。它後來與秦腔的融合是它形成的第一個重要階段。此後,湖北的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將漢劇聲腔中的西皮與徽調中的二簧再次融合,豐富了徽戲的唱腔和板式。加上他們已立足京都,道白向北京話靠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到了道光年間(1840年左右),一直不斷加入的各種「元素」終於結成了一個新的整體。其曲調板式之完備,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個劇種。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的明星演員的出現,又使得粉絲大增,群眾基礎愈加雄厚。
京劇形成期的「同光十三絕」
再後來,這個被稱為「皮黃戲」的「四不像」竟悄然摸進了宮廷。在類似於慈禧太後這樣的狂熱的文藝愛好者們的追捧下,它迅速完成了從「草根」到「精英」的蛻變,堂而皇之地走入了原本不可一世的高雅的殿堂。
1876年,來自京城的皮黃戲劇團到了新興的工業城市上海。時髦的上海人對這個來自北方的藝術竟趨之若鶩,甚至視為己出,以至於上海後來成了它的在中國的另一個堅固的「根據地」。
就是那時,在上海的《申報》上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這個詞後來便成為了它的名字,叫----「京劇」。
在中國所有的戲曲劇種中,它可能是最後一個來到世上;但在向世界展示時,它卻是唯一的站出的代表。
它不是幸運兒,它的不可動搖的位置是因為它足夠權威和足夠豐富。這也不是歷史的誤會,在盪滌掉外表的一應浮塵後,發現原來它最美。
聞名遐邇的京劇「四大名旦」
脫胎於鄉土的「百姓出身」,不到200年的形成歷史,盤根錯節、絲絲縷縷的「前世」淵源,形神俱備、博大精深的藝術境界......在一代又一代大師們的發展與傳承下,京劇藝術以其不朽的魅力豐富著中華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著來自東方大地的獨特的文明。
什麼是「國粹」?------「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現代漢語詞典》)」。 我們可以不太懂,但我們卻不能不敬畏它。
6. 中國十大國粹分別是什麼,都有什麼特點
1、中國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中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中國畫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
漢族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這種畫種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我國傳統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3、中國醫學
中國傳統醫學,就是我們日常說的中醫。它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慢慢開始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4、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書法為中國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
5、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又稱功夫,武功,國術或武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中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中國武術內容豐富,它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健身,精進卓越,快樂通融。
6、圍棋、中國象棋
圍棋一種策略性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中國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棋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
象棋集文化、科學、藝術、競技於一身,不但可以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辯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7、古琴
古琴,又稱玉琴、瑤琴、絲桐、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國「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淵源貫穿「道儒釋」,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
8、漢服、絲綢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並大規模生產絲綢製品,更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9、瓷器
中國瓷器指的是中國製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過渡階段的產物。中國最早的原始青瓷,發現於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器類有罐和缽。
10、錦與綉
錦是用彩色絲線織成花紋圖案的絲綢。其色彩斑斕,圖案華麗,是一種極具審美價值的高等絲綢。如新疆出土的漢代著名的《紅地韓仁綉錦》就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它是在紅色地錦上,織綉著具有漢代特徵的圖案,即雲氣紋、動物紋和吉祥語的組合。
(6)國粹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中國文明之所以能長久不衰的發展下去,和它的傳承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的傳承主要是以父子相傳、家族相傳的形式流傳至今的。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有些文化在國內遍地開花,有些卻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風情。
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的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領域的要求愈來愈高,流行音樂和歐美文化的盛行,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文化的多樣性,對傳統文化的碰撞明顯。
提倡傳統文化的應有地位,需引導年青一代的思想觀念和加強道德水準,所以從這個方面講,弘揚「國粹」藝術,振興「國粹」藝術,傳承「國粹」藝術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對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加強人文教育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
7. 中國國粹是什麼
中國的國粹:
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畫、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
這三大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
1、中國畫,是世界東方畫中的主要畫種,已有幾千年歷史。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2、中國京劇,有近200年的歷史,是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表演上唱、念、做、打並重,多用虛擬性的程式動作。
從清朝咸豐、同治開創,經過了程長庚、譚鑫培和梅蘭芳等人的改革、創新以及發展,產生了很多風格不同的流派以及名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更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3、中國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的基本理論體系為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為望、聞、問、切「四診」;中醫透析疾病主要以八綱來辨證,就是指從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方面來歸納和概括病變的部位、性質以及印證彼此力量消長等情況。
這三門學科所具有的鮮明的民族風格,顯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和技藝發展軌跡。
8. 我國的國粹是怎麼形成的
被外國人稱作「中國歌劇」的京劇,已無疑是舉世公認的「國寶」了。但在中國的「戲曲大家庭」中,它卻有可能是「資歷」最淺、出現最晚的一個。如果查查「家譜」,你還會驚異地發現,這主兒基本沒爹沒媽,很是有些齊天大聖孫悟空的氣質,憑空就成了個「混世魔王」。 那麼,它又是怎麼出現產生,一步登天成了「國粹」了呢? 話,那得從頭說起 ----- 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有一個美麗、富庶的城市,它就是揚州。 這個當年由吳王夫差修建的江南名城有著近2500年的歷史。水陸兼通的地利和身為南北漕運「咽喉之地」的重要,使這個城市一直得天獨厚,盡享繁華。早在唐朝時就是國內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清代,已躋身於世界上位列前十的具有50萬人口的大城市行列。 一句耳熟能詳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更勾起人對這個城市的無限的聯想。 這么一個又利於發展、又適合人居的地方,自然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嚮往。 清王朝的康乾時期是揚州發展史上的一個鼎盛階段。那時候,這個城市裡聚集了好多來自安徽徽州的商人,他們以經營鹽業為主,成為這個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當時,全國的稅賦有一半來自於鹽,而揚州的鹽商又佔了鹽業收入的「半壁江山」。有一個對比可以告訴你這些傢伙們有多有錢,當時清王朝的國庫儲備是白銀7000萬兩,而揚州徽商們的資本超過它的一半,達到4000萬。 啥叫「富可敵國」?他們就是。 這里曾有一個故事。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揚州去瘦西湖。看了一圈兒他突然感嘆道:真像京城的北海呀,就是缺一座白塔。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當時皇帝的這種下基層有些類似於國家元首的個人旅遊,基本都是由各地的著名企業家承擔接待任務。此時在一旁陪同的正是揚州最大的徽商、「福布斯」排行榜上的首富江春。老大的感慨被他一字不差地記在了心裡。 第二天,乾隆繼續去游瘦西湖。當他再到湖上時卻不禁驚詫不已:只見一座白塔已矗然立於湖畔! 當他再聽說這是江春出資依京城白塔連夜建造之後,這個當時中國最能胡造的老傢伙也不由不感慨:揚州鹽商財力偉哉!意思是他大爺的也忒有錢了。 有錢是好事,不花是傻子。眼兒一閉,沒睜。人死了錢兒沒花完,這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小沈陽已經告訴了我們這個並不深奧的道理。從小就在外面辛苦奔波的徽商們,於是直把揚州做故鄉,豪宅、園林、會館......怎麼舒服奔怎麼來,什麼享受沖什麼去。 「富人區」的「聚攏效應」不僅引導了揚州的消費潮流,也吸引了來自各地的文藝工作者。 戲曲,在當時是上至達官貴人下到草根百姓的唯一的娛樂樣式。據說在當時的揚州,是處處見戲台,滿耳聞笙歌。什麼京腔、秦腔、徽腔、崑腔、二黃調、羅羅腔......能唱出道道兒的這里都有,整個兒一個「中國戲曲博覽會」。 既然已漸成風氣,這有社會地位、有經濟實力的同志,自然就不願意、也不屑於跟土老百姓去擠戲園子了。再加上各級領導時不常兒下來視察,陪領導看戲也是重要議程之一,從安全和尊重的角度考慮,於是,由個人出資豢養的、以專有演出任務為主的戲班(也稱「內班」)應運而生。 最有錢的是徽商,那麼這些個人劇團中,藝術素養最高的也自然是徽商的劇團。這些戲班從他們的家鄉徽州到他們的客居之地,可以說都代表了當地的藝術欣賞的最高水準。他們雄厚的財力,使其能將最好的明星人才攏於旗下。譬如夜建白塔的那位大款中的大款江春,他的戲班就幾乎是可以囊括大清朝「梅花獎」的班底。據說,這位戲曲鑒賞家的品位相當不低,他的家中常常「曲劇三四部,同日分庭館宴客,客至以數百計」。就是整好幾百人,想看啥看啥,看了吃吃了看,一副有了錢不知咋得瑟的腐敗樣子。 江春的私人劇團叫「春台班」,業務骨幹是著名旦角楊八官和郝天秀。其中來自安徽安慶的男旦郝天秀,一個大老爺們比女人還女人,其嫵媚膩人入骨,江湖人稱「坑死人」。後來又來了個唱秦腔的魏長生,台上那狐狸勁兒跟這小郝有一拼。江老闆對小魏同志非常賞識,一出戲竟支付出場費白銀1000兩。當時這幫拿錢不當錢的企業家們互相比藝術投入,排一出《桃花扇》用銀16萬兩,一出《長生殿》索性40多萬兩,夠一個縣的老百姓吃好幾年。 不過這些財力托起來的文藝團體也確實不辱使命,無論是各路唱腔的融合、表演技藝的提高、服裝道具的美侖美奐,都是與時俱進。要不怎麼後來一進京城,就把那幫粉絲給震得像傻子一樣合不上嘴。 說話間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值這個風流皇帝的80大壽。這位玩了一輩子的老同志決定與民同樂,咱們全國上下一起鬧。於是乎,編制內外的、在職的二線的各民族的高級幹部們(王爺、大臣),各級國家機關(六部、軍界)、各界群眾團體(各省會館、各商業協會)都抓住這個普天同慶的契機,以給老大祝壽的名義,搞了一個全國性的文藝匯演-----「進獻賀戲」。 據說當時的北京城熱鬧非凡。每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當地紅火。就跟那農貿市場和書市似地,滿街筒子一路戲台,各路諸侯分好地段,鑼鼓樂器嗚哩哇啦南腔北嗓,好一派「衢歌巷舞之樂」。 揚州進京的戲班叫三慶班,由徽州籍鹽商江鶴亭提供贊助。它是徽班中走出江南的第一支,忐忐忑忑地沿運河而上到偉大的首都試圖去闖自己的天下。 一直以來,京城戲曲舞台的「老大」都是崑曲。它代表著上流社會的趣味,人稱「雅部」,以「陽春白雪」的非常牛掰的姿態無視自它之外的任何「下里巴人」。 與「雅部」相對而言的什麼梆子腔、皮黃腔、弦索腔、秦腔等等,都被統稱為「花部」,也叫「亂彈」 。估計意思就是烏七八糟的一堆東西,沒調兒。在「雅部」的眼裡,它是義大利歌劇,那幫傢伙就是二人轉。跟我叫板?姥姥! 可誰料想啊,三慶班的進京演出竟一炮打響了。 其實也容易理解。啥東西吃長了都難免會膩,那咿咿呀呀的崑曲總聽也備不住煩。徽班,以它豐富的劇目、獨特的表現形式、別具一格的唱腔和華彩的服裝,如一股清新之風迅速吹遍了京城的戲劇舞台。 三慶班的「登陸」成功給在江南翹望的徽班們樹立了光輝榜樣。隨後,四喜、啟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等諸多徽班相繼奔往北京,去開辟更加廣闊的新的天地。 後來,三慶、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徽班在一眾戲班中脫穎而出,成為京城最著名的演出團體。它們各自的骨幹演員自然成了戲迷口中家喻戶曉的舞台藝術家,當時那架勢,不讓趙本山潘長江郭德綱等一眾小子。 「四大徽班進京」,於是成為中國京劇發展史上的標志性符號。 徽班,自然原是以徽調為主的。但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融合」,什麼崑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全以「拿來主義」兼收並蓄。它後來與秦腔的融合是它形成的第一個重要階段。此後,湖北的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將漢劇聲腔中的西皮與徽調中的二簧再次融合,豐富了徽戲的唱腔和板式。加上他們已立足京都,道白向北京話靠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到了道光年間(1840年左右),一直不斷加入的各種「元素」終於結成了一個新的整體。其曲調板式之完備,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個劇種。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的明星演員的出現,又使得粉絲大增,群眾基礎愈加雄厚。 京劇形成期的「同光十三絕」 再後來,這個被稱為「皮黃戲」的「四不像」竟悄然摸進了宮廷。在類似於慈禧太後這樣的狂熱的文藝愛好者們的追捧下,它迅速完成了從「草根」到「精英」的蛻變,堂而皇之地走入了原本不可一世的高雅的殿堂。 1876年,來自京城的皮黃戲劇團到了新興的工業城市上海。時髦的上海人對這個來自北方的藝術竟趨之若鶩,甚至視為己出,以至於上海後來成了它的在中國的另一個堅固的「根據地」。 就是那時,在上海的《申報》上首次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這個詞後來便成為了它的名字,叫----「京劇」。 在中國所有的戲曲劇種中,它可能是最後一個來到世上;但在向世界展示時,它卻是唯一的站出的代表。 它不是幸運兒,它的不可動搖的位置是因為它足夠權威和足夠豐富。這也不是歷史的誤會,在盪滌掉外表的一應浮塵後,發現原來它最美。 聞名遐邇的京劇「四大名旦」 脫胎於鄉土的「百姓出身」,不到200年的形成歷史,盤根錯節、絲絲縷縷的「前世」淵源,形神俱備、博大精深的藝術境界......在一代又一代大師們的發展與傳承下,京劇藝術以其不朽的魅力豐富著中華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著來自東方大地的獨特的文明。 什麼是「國粹」?------「我國固有文化中的精華(《現代漢語詞典》)」。 我們可以不太懂,但我們卻不能不敬畏它。
9. 京劇國粹是什麼意思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9)國粹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
10. 國粹有哪些
中國的國粹有很多,其中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四大國粹」。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國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書法為中國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日本人稱之為「漢方醫學」。中醫葯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慢慢開始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