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里的去中心化
⑴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⑵ 自我中心型角色包括什麼
文檔介紹: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知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他認為幼年兒童和成人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不知道別人觀點的存在,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事物,事物就是他所看到的樣子,不可能再有其他看法。 自我中心是由於缺乏認識上的去中心化。皮亞傑認為兒童在發展中,存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感覺運動階段的發展是一種從極端的自我中心的狀態逐漸去中心化的過程。 三種形式的自我中心 感覺運動階段 (從出生到2歲)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中,沒有自我意識。① 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他人的觀點,分不清主觀和客觀。② 具體運算階段(7~11)去中心化 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開始)兒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將來的理想上,要再經過較長時間的去中心化,才能認識客觀現實和集體對他的要求,變得較為符合實際。③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皮亞傑《兒童心理學》 《中國大網路全書》 自我意識階段劃分 自我中心期 兒童從八個月開始有自我意識。皮亞傑兒童思維發展的「前運算階段」(3~7歲) 客觀變化期 3歲到青春期。初中生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階段,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期,為走向社會創造各種條件的准備時期。 主觀化時期 青春期開始到成年階段,屬於自我意識成熟,進入心理自我的時期。 一個自我中心的人,是指他的思想完全被自我意識所佔有,習慣於把「我」作為注意的中心,以至於其他人、事,物很難引起他的興趣,也無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他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採納不同的意見。 他和周圍環境的一切關系都建立在「我」的利害關繫上,對於與他認識不一致的信息,決然不能接受。 自我意識是指主體對其自身的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它包含了人在實踐過程中對自己,自己與他人,自然與社會等關系的意識活動。 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種心理成分組成了自我意識的基本形式。 自我中
⑶ 怎樣定義心理學中的「喪失感」
應該就是失去了一個陪伴自己很久很久的人,心裡好像突然空缺了一大塊,然後像被剝離了全身的熱情,變得行屍走肉,無所事事,沒有動力了。
⑷ 學前心理學論述題:論述皮亞傑對兒童思維發展的四階段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1.直覺行動思維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圖:客體永久性)
2. 具體形象思維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傑:它為什麼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麼。
皮亞傑: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光。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系。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⑸ 心理學:一般認為,兒童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年齡為( )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傑:它為什麼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麼。
皮亞傑: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光。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系。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⑹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