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化社區搭建

去中心化社區搭建

發布時間: 2021-04-13 03:30:44

1. 區塊鏈如何解決痛點,改變社交網路

理論上是可以顛覆現有的社交網路,但實際上還面臨諸多的技術、政策難題。例如,近一段時間比較火爆的區塊鏈內容發布平台DECENT在幣圈眾籌到了近5881個比特幣,約合2800萬元。這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內容分享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而且不會有任何的限制,但是在全球來說仍舊是面臨政策監管的風險的。現在只能使用一句話來形容區塊鏈: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2. 社區教育機構應該怎麼建

社區教育社區教育是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革的產物。只有積極發展社區教育,把它納入社會大系統,才能全面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類人才培養的需要。一、社區教育逐步形成的發展軌跡在我國,社區教育起步於80年代初期,它是在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後,總結原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經驗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從國內不同地域的實際出發,通過試點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全國社區教育可分三類:一類是以一所學校為中心,連結所在社區的部分工廠、事業單位與政府部門共同組成的社區教育委員會。二類是以社區為中心,由街道事處或區級政府牽頭,社區教育機構等企業單位共同參與組建的。三類是以工業區或農業縣為地域界限的社區教育,旨在加強企業、農村未來勞動者素質的培養和社區文化建設。進入90年代後,社區教育組織自覺認識到社區教育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了制度建設,各級社區教育管理機構所制定的「章程」、「暫行規定」等紛紛出台。如「上海市社區教育工作暫行規定(草案)」、「天津市河西區教育工作條例(試行)」,為社區教育走上規范化道路奠定了初步的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明顯加快,社區教育正在不斷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一方面,社區居民逐漸認識到社區教育的價值,產生了一定的參與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不斷膨脹的城市人口、農村剩餘勞動力不斷湧入城市,形成流動人口浪潮;21世紀,中國大部分城市將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化日益嚴重;不合理的城市布局與窘迫的生存環境;人際關系的隔閡與淡化等等。對此僅僅依賴以協調管理為特性的社區組織形式以及學校教育來解決上述社會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國際國內社區教育實踐經驗已清楚地表明,只有實施面向社區成員,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原則的各種各樣的社區教育,才能滿足和解決人們各種各樣的教育需求和社會問題。從社區教育內部看,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生、發展,尤能說明教育社區化的必然性。社區學校(院)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社區教育逐步成熟、功能逐步外顯的過程。因此,90年代以來中國社區教育概念中的「教育」已不是狹義的教育。二、社區教育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理想途徑之一我們可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原則概括為:1.教育計劃和方法要適應每一個團體具體的和根本的目標;2.在各個教育水平上,塑造人類自身,以適應進步、變革的生活;3.大規模地使用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安排訓練,要超越加在教育身上的傳統定義和組織機構的限制;4.確立各種活動(技術的、政治的、工業的、商業的等)形式與各種教育目標之間密切的聯系。社區教育在教育連續性、社會適應性、教育手段多樣性,以及教育與社會各部門的合作方面都較好地適應了這些原則要求,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從幼兒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在其中所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滿足基本的學習需要。社區教育在滿足市民最基本的學習需要方面將可發揮重要作用。基本學習需要主要包括:「基本的學習內容和基本的學習手段,這些內容和手段是人們為能生存下去,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參與發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明智地作出決策等所必需的。」(《全民教育——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創設新的學習環境。作為當代高新技術核心的信息技術為社區教育的未來拓展了新的發展前景。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技術的出現,使越來越多的人在家裡通過電腦可以方便地進入國際互聯網獲取信息,方便地學習網上課程。ATM(非同步傳輸方式)作為一種寬頻交換技術,可以把計算機、電話和有線電視統一起來,從而可以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共享資源;遠程視頻、互動式電視、視頻點播(VideoonDemand)等無不對社區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發意義和應用價值,並使之發展空間不斷擴大,從而體現出技術在創設新的學習環境中的作用。推進教育的發展。社區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在教育現代化、推進普通教育的進步與普及、發展高等教育並使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發展職業教育、轉崗培訓方面,已經顯示了所具有的優勢,並得到人們的認可,今後仍將在這一方面發揮出巨大的潛力。滿足外來人口、失業人口的教育需求。社區教育在滿足外來人口教育、失業人口教育需要方面,在老年人教育方面的作用亦應引起重視。外來人口是社區教育對象中龐大的一群,他們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有待提高,對城市生活的知識有待於的了解,使之成為合格的公民,社區教育在這一方面可以做許多工作。在企業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下崗人員急待轉移工作崗位,再加上新的勞動人口不斷湧入勞動力市場,全社會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面前,社區教育對調整待業者的心理,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的競爭能力,也可發揮很大的作用。三、社區教育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關於宏觀管理。目前從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社區教育的探索。同時也出現了在教育類型、教育層次等方面如何協調的問題。對社區教育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區教育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和機構重復設置,又要合理地調動各類教育機構的積極性。這也正是社區教育宏觀管理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可考慮在不同機構間根據各自優勢建立分工合作關系,形成有機的大系統。——關於社區教育的發展動力。面對學習化社會中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以及不斷進步的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的發展是毫無疑問的。我們應進一步探討的問題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動力何在,怎樣才能保持它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我們既需要進一步作理論上的概括,又需要提出具有啟發意義的實踐性建設。從國外社區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來看,生產力的高速增長、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類自我意識的不斷深化,將是推動社區教育發展的三大動力。——關於地區與國際合作。在地球成為我們共同的生存家園的時代,社區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將更有助於開闊我們的視野。在資源共享、教學試驗課程開發等方面,我們都可以開展廣泛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四、社區教育與社區建設社區建設的前提條件,是社區的機關、團體、家庭、學校、工礦企事業、娛樂場所、大眾傳播媒介、社會輿論、社會風氣、人們的各種經濟交往、政治交往、禮儀交往、感情交往以及原有的文化特質相互交融,匯成一股合力。通過一系列的社會關系,其中主要是血緣關系——指以與血統有關的親屬為基礎而形成的人群關系;地緣關系——指以地域為界限而結成的人群關系;社交關系——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關系,影響社區建設。而社區教育具有創建社區良好的文化氛圍、培養社區成員文明素質、促進社區建設的功能,社區教育與社區建設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社區教育當務之急是適應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建立獨立自主的,管理、協調、服務一體化的合作體制。這樣,社區教育應該是社區范圍內的整體教育。它包含兩個部分,一是社會成員教育體系,這是大教育的概念,圍繞對社區所有成員進行終身教育,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建立社區精神、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圈所需要的教育。二是職業教育體系,即包括職前、職後教育以及不斷適應企業結構變化需要的就業和再就業教育。社區成人教育機構可以對本社區的資源、產業結構、職業結構、勞動力的文化,技術構成以及人才流向趨勢作出具體的規劃和預測。根據社會對教育的需求為社區決策和其它有關部門提供咨詢及必要的幫助。社區教育必須從地方教育那種「升學教育」模式的惡性循環圈中跳出來,發揮其對整個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先導作用。以文化知識、科學技術為工具,以培養自主、職業、創造意識和能力為主線,努力提高企業勞動者的整體文化素質,培養技藝高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社區優秀人才。社區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於管理、服務、文化活動為一體的大教育格局,是對單一學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它的主要功能大致有以下六個方面:1.向社區居民開放學,教育的設施、場地為社區居民共享;2.社區成人教育機構是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舉各類文化活動,提高社區居民文化水準;3.傳播知識和科學技術,提高社區居民素質,擔負社區通用性培訓工作;4.幫助社區提高精神文化建設的水平,改善社區環境;5.推動各類教育發展,實現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一體化;6.參與企業教育,共同建設和發展企業社區環境。概言之,社區教育在社區發展中具有形成社區居民積極的價值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規范,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和文化水平,建設良好的社區文化、培養社區角色等主要功能。社區教育也一定能沖破原有教育管理體制的弊端,形成一個各種教育因素的集合體,實現教育與社會一體化,最終達到學習化社會的目標。參考資料:ke..com/view/1145210.html?wtp=tt

3. 區塊鏈「去中心化」到底是指什麼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現在有很多的項目在做去中心化,GSN社交銀行做的也是去中心化,但是 GSN降低了徵信成本,使得信任數據可以無限使用和分享。GSN可以大幅減少海量數據的虛假問題,從而使得數據收集、處理以及使用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便捷性。GSN拓展了信用評估的覆蓋范圍,擴大社區規模,利用分布式技術收集在傳統模式下無法通過調查等方式顧及的用戶群的數據信息。同時,GSN可以針對特殊群體,即那些沒有注冊銀行賬戶,但是能夠與互聯網接觸的人群,對其展開信用評估,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擴展信用產品服務的對象范圍。 GSN降低了信用產品管理成本,使得信用的評估、定價、合約等能夠自動執行與管理,無需額外的人工參與,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信用產品管理的成本,同時還能大幅提升銀行的信用業務處理規模。GSN提高了信用的創造價值能力,通過鏈上的信任機制,可以使信用產品的全部過程都具備動態編程的能力,這樣就有效擴大了信用產品創造價值的空間。

4.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但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就是區塊鏈概念,想要了解透徹,可以去鏈派社區app上了解看看

5. 在城市規劃中如何構建優質社區

在仲量聯行2020城市更新白皮書《聚焦社區更新,喚醒城市活力》中,仲量聯行武漢戰略顧問部總監彭博表示:「仲量聯行提出的理想社區包括鄰里空間、商業配套、健康服務、教育服務、公共空間及運營機制六大維度評價指標。我們應運用存量運營思維,通過優化流程、明確分工、創新模式、政策支持等措施對社區功能進行全面提升,以構建空間豐富、管理智能、資金多元、配套齊全的理想社區」。可以去查閱一下這本白皮書,裡面有更為詳細的解答。

6. 如何構建城市社區中的新型鄰里關系

別讓鄰里間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流傳深遠的古訓,正在接受挑戰。當鋼筋水泥鑄就的高樓大廈屹立城市之間,當住慣了家屬院、單位房的市民遷徙新居,他們方才發現,往日親密無間的鄰里互助關系開始疏遠,取而代之的,是鄰里之間「對門不相識」甚至「老死不相往來」。住宅越來越好,關系卻越來越遠。這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代價還是偶然遭遇,面對這一都市病,我們又該如何對症下葯?

鄰近的你我,漸遠的情感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即便是鄰里之間,也已成為熟悉的陌生人,偶爾遇見時,連一句溫馨的問候語都難得出口,顯得異常吝嗇。磚瓦結構的大雜院相繼拆遷,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不斷崛起。在城市不斷變高、變大中,「遠親不如近鄰」,似乎已漸漸離我們遠去,鄰里關系也在發生著變化。

「回頭想想10年前住的大雜院,好像現在每個人都住在各自的小格子里,房子大了樓高了,鄰里親情卻淡了。」家住王家莊的李曉波先生,在搬過兩次家後,對此深有感觸。

李曉波50多歲,土生土長的老蘭州人。10年以前,他還住在焦家灣附近的平房裡,只要有人在家,房門就不會上鎖,鄰居一經過,不忙的話還會探頭進來打個招呼。院子里會放有簡單的石凳、板凳,閑來無事,幾個人坐在院子里,也能聊上三五個小時。院子里實在找不到人,到小巷晃悠一圈,總能找到聊天的熟人。

對於那個溫情時代,不少居民都與李曉波有著相同感受,那就是當時的居住條件雖然差些,但鄰居之間走動頻繁,關系密切。有一種洋溢著家長里短、人間煙火氣息的溫情。但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住房改革、住房市場化,城市居民的居住類型呈現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李曉波2008年搬進了王家莊附近的小區里,那是一個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小區,但鄰居之間極度缺乏交流,別說整個小區,就是同一單元的鄰居也不一定都能認識。關上房門,各家就是一個獨立的小世界。

「以前鄰居們之間知根知底,見面相互主動打招呼,住進新小區,周圍都是陌生人,很自然地會在內心產生自我保護意識,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家事。」李曉波剛住進新小區時,第一次和對門鄰居在樓梯上碰面時,也曾嘗試和對方建立良好的關系,可兩句話沒說完,鄰居就「有事」轉身走了。從那以後,李曉波和鄰里的交往也「拘謹」起來。

毫無疑問,住進商品房後,鄰里關系正在不斷「退化」,「咳嗽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現象隨處可見,若沒有適當的挽救措施,鄰居之間最終很有可能成為「最近的距離和最遠的感情」。

「鄰居的電話?我沒有。」在雁灘公園內,許多市民面對記者的提問,都紛紛搖頭表示自己不知道鄰居的電話。

「我沒有鄰居家的電話,平時我們之間也很少串門,不要說電話,連他們叫什麼我也不知道。」在雁灘公園,市民胡女士對記者說,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以後又要忙其他的事情,所以,根本沒有時間和鄰居坐在一起交流,甚至連對方的姓名都不知道。

公園內,一群老人正聚在一起談笑風生。對於這個話題,今年68歲的老人王琦明對記者說,像他這個年紀的,很多認識的人不是搬走了,就是已經去世了。而現在住的單元房,樓層太高,他根本沒有精力上下樓去串門。一旁聊天的孫大爺說:「現在,鄰里之間的關系不像以前那麼親密了,基本上家家都裝上了防盜門,一回到家,每家都是緊閉房門,鄰里之間聚在一起的時間根本就沒有,所以,我更喜歡到公園、廣場等一些公共場所尋找玩伴。」

對於這一現象,社會學專家賀明對記者說,鄰里關系,是一種地域關系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可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變遷的加速,鄰里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而「鄰里文化」也已經成了大部分人心中的一種文化記憶。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依靠基層社區多組織一些加強鄰里之間關系的活動。同時,社區成員之間也可以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成立各種興趣小組,通過共同的話題和愛好加深鄰里之間的了解,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和聯誼加強聯系,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

以心換心,住高樓也溫馨

說到小區鄰里關系淡漠,心理咨詢師馬曉虎也深有體會。他說,最明顯的場所發生在小區兩個公共區域:一個是小區走廊,大家擦肩而過,都少有招呼;另一個是在電梯間里,本來都是同一棟樓的左鄰右舍,但大家卻沉默不語。

有幾次,他也試著在電梯間里給人微笑點頭,但被對方白了一眼,彷彿在說,「這人有病啊,我又不認識你,為啥給我笑呢?肯定不懷好意。」這種被誤解,無形中增添了幾分尷尬的氣息。時間一久,自然沒有人再主動招呼了。

「我覺得這就是現代都市人的戒備心理造成的。」馬曉虎說,每個人都有保護自我的本能,當人體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下缺乏安全感時,他們都會表現出謹慎、靜默,甚至避而遠之。「以前,我們住筒子樓時,一層樓住有很多戶人家,大家都把鍋碗瓢盆、油鹽醬醋放在過道邊,你家需要啥了來我家拿去用就是。現在,哪還有這樣的事情?」說起當年住筒子樓,馬曉虎懷念著說。

他說,現在小區樓下買東西很方便,甚至有商家為了攬生意,還主動送貨上門,你有啥需要,一個電話就可搞定,根本用不著去敲鄰居的門。況且,你敲了隔壁的門,還不一定能得到幫助。

「形同陌路,不聞不問」。一直以來,為了拉近鄰里關系,我市各街道社區也開展各種活動。「鄰里節」、「鄰里聯系卡」等等都在為鄰里關系做鋪墊。「以前的『遠親不如近鄰』,漸漸地變成都不知道對面鄰居長什麼樣,鄰里關系也變得冷漠,很多人生活中沒有『鄰居』這個群體關系。這不僅引起了居民們的普遍關注,也引起了社區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王家莊社區相關負責人說。

「王主任,要不今天我們在你這里會個餐吧。」「王主任」是榆中街社區居民們給王淑英取的昵稱。因為她是小區里幾家居民一起活動的「發起者」,在這個「聚點」里,居民們可以聚餐、聊天,讓大家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溫暖。

昨日,家住榆中街的退休職工王淑英家中熱鬧非凡,幾位年齡相仿的姐妹們聚在一起,有的織毛衣、有的段段綉,也有的商量著怎樣能做個好看的鉤花。「我們經常會聚在『王主任』這里聊天,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還會在她家起灶做飯,簡單的炒幾個菜大家一起吃,像是又回到了當年住平房時的感覺。」居民劉鳳英說。

「我希望我們永遠能像現在這樣,沒事就串串門。」小區居民孫阿姨今年60多歲,剛搬進小區之初,她還很開心,因為她是從江西來蘭的,常年在蘭州做買賣,能在蘭州安家,她心裡也很高興。但沒過多久她就感覺「心裡空盪盪」的。「以前在老家住的是小院子,周邊都是老鄰居,家裡的門也是常年不關的,一直都有鄰居來聊天扯家常。而現在,住進了新樓房,鄰里間幾乎沒了以前那樣的來往,生活也變得有些寂寞。」

鄰里關系的陌生化,似乎已成為現代都市的常態。據部分社區統計,在街道所轄范圍內的住戶中,「生活寂寞」、「無人交流」是居民們反映最多的兩個問題。「我們也在走訪時發現,許多居民會自發地改變這樣一個陌生的鄰里狀態。」社區工作人員均表示。一些退休職工自發創辦「民間組織」,幾位能聊到一起的住戶經常會「湊」在一起,曬曬廚藝、聊聊家常、探討一下各類手工編織,在豐富業餘生活的同時,還增進了鄰里感情。

同住一棟樓,大家不拘形式地聚首交流,互相關照生活。有共同愛好、共同志向的居民也可「拉幫結派」成為一個「小組織」。「如果以這種形式為啟發,引導居民自發建立『聚點』,也許會使居民們重回「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模式。「聚點」里的岳阿姨笑著說:「現在我們這里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平時我們還一起去跳跳舞,練練劍,生活一下子就豐富了。」

居民社區齊努力 共建和諧鄰里情

鐵路局一小區物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建明曾做了一個調查,現今小區里,最渴求鄰里幫助的群體是小孩和老人。「以前住四合院里,小孩子都是東門串西門,約好一起玩耍,一起上學,關系融洽得很;而現在,很少見到這種現象了。」張建明說,以他們小區為例,目前有500多戶業主,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老年人。這部分人,空餘時間較多,但日常的娛樂方式卻比較匱乏,他們容易感到寂寞。

在小區的走廊里,張建明時常看到那些孤單寂寞的老人身影,他走過去和對方聊起天來。談話中,張建明強烈感受到老人們的心靈孤獨。「有些是從農村來的,過慣了那種鄰里相處的熱鬧生活,現在到了單門獨戶的城裡生活,突然不適應了。」張建明聽後也感慨頗多。而身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群體,似乎對鄰里關系的需求略顯淡薄。「因為,現在的工作節奏快,競爭壓力大。」張建明說,中年群體忙於應對工作,下班回到家,更感身體疲累。這樣的緊張生活,擠掉了人們之間許多交流溝通的時間,人們的交流慾望也減少了,鄰里之間的情感淡化便成了必然。

為此,我市部分街道社區就利用「和諧卡」、「聯絡卡」、「心願卡」等促進鄰里關系。皋蘭路街道各社區就在轄區內推廣了「社區和諧卡」。「社區居民家中都有一張『和諧卡』,每張『和諧卡』正面填寫著樓上樓下10多戶居民的戶主名、門牌號和聯系電話,背面有用紅色雙心襯托的服務項目以及社區主任、社區民警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的電話號碼。」

7. 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有什麼可取之處

HNB社區設立全體社區成員大會(GMH),政策和決定由去中心化的參與者表決,由智能合約執行,無人工干預。重大事項由全體社區成員大會討論表決。由GMH授權的專職理事會(發展理事會、儲備理事會、仲裁理事會)各司其職。有效保障了全體的權益。

8. 如何構建空巢老人的社區保障服務體系

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使空巢老人安度晚年,構建一個多元化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一、空巢家庭的形成
空巢家庭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社會進步的體現及人們價值觀念改變的結果。具體來說,空巢家庭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年人自身的問題。有些老年人由於受舊傳統觀念影響,造成父子、婆媳關系緊張,家人間難以相處而分居,形成不少空巢家庭。二是子女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年輕人在外工作、學習,形成諸多的空巢家庭;另一方面,部分子女由於敬老養老觀念淡薄,視老年父母為累贅、包袱,就與父母分居而形成空巢家庭。三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條件改善,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清靜悠閑地歡度晚年,空巢家庭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
二、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
空巢老人就是指由於子女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離開家庭而產生的。他們一般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經濟供給方面,隨著獨生子女家庭迅速增加,社會將面臨一對夫婦贍養四位老人、撫養兩位子女的情況。城市老人多數有退休金,經濟贍養問題還不突出。在農村三農問題未解決的形式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特別是一些需要昂貴的醫療費用來維持生命的患慢性病老人加重了子女的負擔。二是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問題方面,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機能不可避免的產生逐漸衰退現象。另一方面,我國並沒有在全國普遍建立起專門的老年醫療護理醫院,而有些醫療護理醫院的設備落後,提供老年人醫療護理的護士的技術水平較低,這些都使得空巢老人的醫療護理面臨著問題。三是精神慰藉方面:由於傳統家庭的解體,/空巢老人0無法享受過去大家庭的天倫之樂,離開子女時間久後容易產生孤獨感,出現抑鬱症狀,有的人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總之,空巢老人是我國社會轉型條件下出現的一個新的弱勢群體,應該引起個人和家庭、社區和國家的重視,個人和家庭、社區、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能力,解決好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給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氛圍。
三、對策:構建多元化養老保障服務體系
為了解決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建立一個以市場為指導,以政府法規和社會保障制度為支撐,充分發揮第三部門的主導作用的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成為當務之急。1.重視市場的作用。1.1空巢老人的增多催生了老年保姆市場的發展,我們應適應這股潮流並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將其發展壯大,憑借市場的競爭提高老年護理的水平和種類,為空巢老人提供全面高質量的護理服務。如一些機構專門培訓入戶陪護和鍾點工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和心理護理,解決其面臨的生活照料和醫療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問題。1.2重視商業養老保險的作用,努力將空巢老人面臨的風險降到最低。商業養老保險是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險對象,在被保險人年老退休或保期屆滿時,由保險公司按合同規定支付養老金,給空巢老人提供一些經濟支持,使其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支付高額的醫療費用和保健費用,降低其生存的風險。另外,商業保險公司可以為老年人提供長期護理保險,這是為了保證空巢老人因為年老、嚴重或慢性疾病、意外傷殘等原因導致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接受長期的康復和支付各種費用建立。2.發揮政府的的作用,解決空巢老人面臨的問題。2.1建立健全老年法規體系,切實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權益。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尊老、敬老、助老、養老教育的同時,要通過法制手段切實維護和保障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財產保護權、被贍養權,通過法律的形式保證其擁有生活的基礎,切實解決空巢老人的經濟供給和生活照料問題。2.2建立和完善針對空巢老人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經濟供給和生活照料方面的問題。2.2.1加快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首先,政府應擴大社會救助的范圍。將高齡、病殘、無人照顧的困難的空巢老人集中到社會救助制度的保護下,給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和生活必需品,做到應保盡保。其次,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城鄉社會空巢老人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以使城鄉獲得足夠的資金來加強養老院、敬老院的建設,讓高齡老人、困難空巢老人集中入院養老。2.2.2政府應積極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切實解決空巢老人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擴大社會醫療保障覆蓋面,提高其身體素質。首先,降低醫療救助門檻,全面實施大病救助制度,大幅下調重病大病的起付線,增加受助比例和受助金額,著力緩解特困空巢老人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讓空巢老人就醫享受到真正的實惠和方便。再次,為老人建立安全、健康檔案,定期上門為老人體檢、上門問診、送葯到家,建立家庭病床。3.發揮社區在解決空巢老人問題方面的作用。首先,社區應積極參與家居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實現社會養老。一方面,為特困、獨居、空巢家庭及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免費、或價廉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開展溫情服務。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與需要服務的老年人建立/愛心電話0聯系制度,隨時掌握老年人信息,及時了解老年人生活、身體等情況;協調轄區有關餐館、超市開設愛心餐桌和愛心超市,為老年人居家養老提供優惠、便捷服務;另外,通過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使得空巢老人從孤獨寂寞的狀態中擺脫出來,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社區向空巢老人提供多層次的醫療護理,提高其抵禦疾病的風險。首先,應向其提供一級醫療護理保健,即預防措施。其次,應向其提供二級醫療保健。就是將原來需住院的手術病人或治療病人,現在成為非住院的當日病人。如膽囊切除術、子宮切除術、闌尾切除術、等。最後,三級醫療保健在幫助空巢老人抵禦慢性的、復雜的、長期性的疾病風險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如神經系統疾病康復中心、卧床病人的家庭護理、以及臨終病人的護理等。4.第三部門如社會慈善機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在解決空巢老人的問題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4.1要發揮慈善組織作用。政府應培育社會民間組織和慈善組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在規劃設置、資金投入、土地提供和稅收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切實推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民間組織或慈善組織為空巢老人提供交通和陪伴、老年食堂、法律服務,甚至為居家的體弱老人提供家務、家庭保健、送飯上門、定期探望、電話確認、緊急呼救系統等養老服務,提高養老社會化的水平。4.2發揮專業機構尤其是老年人社會工作機構的作用。這些專業機構為社會培養專業的空巢老人社會工作人才,為這些空巢老人提供一些心理護理。例如,改變空巢老人的認知觀念,引導其摒棄/養兒防老0的舊觀念,鼓勵其擺脫對子女的依賴,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建立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鼓勵他們進入老年大學,培養業余愛好,豐富日常生活,鼓勵鄰里之間的交往,建立並幫助老年人之間進行交流,鼓勵那些獨身的空巢老人去婚姻介紹,所去尋找適合自己的老伴,建立起新的生活規律和情感支持系統。

9. 為什麼去中心化了還能升級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翻譯自英語單詞Decentralization,是由前綴de-、詞干central、後綴-ization組成。其中,詞干central意為「中心」,後綴-ization意為「……化」,而前綴de-則有離開、除去、取消、相反等含義。因此,將其翻譯為去中心化是非常准確的。

那麼,去中心化具體而言是什麼含義呢?

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於2017年2月發表的《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一文中,詳細闡述了去中心化的含義。他認為應該從三個角度來區分計算機軟體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架構、治理和邏輯。

架構中心化是指系統能容忍多少節點的崩潰而可以繼續運行;治理中心化是指需要多少的個人和組織能最終控制這個系統;邏輯中心化是指系統呈現的介面和數據是否像是一個單一的整體。

區塊鏈是全網統一的賬本,因此從邏輯上看是中心化的,這一點無可置疑。從架構上看,區塊鏈是基於對等網路的,因此是架構去中心化的。從治理上看,區塊鏈通過共識演算法使得少數人很難控制整個系統,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架構和治理上的去中心化為區塊鏈帶來三個好處:容錯性、抗攻擊力和防合謀。

區塊鏈與傳統分布式系統的5點區別

作為一種全新種類的分布式系統,區塊鏈往往被錯誤地當作是一個分布式的資料庫或日誌系統,實際上區塊鏈與傳統的分布式系統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去中心化。現在我們來審視一下區塊鏈與傳統分布式系統的主要區別:

(1)一致性演算法:區塊鏈需要解決的是拜占庭將軍問題,即網路中存在一個或多個欺詐節點,可能會故意違反協議或傳輸錯誤的數據,因此區塊鏈往往採用拜占庭容錯的一致性演算法(通常稱為共識演算法),如BFT、PoW、PoS等;而傳統分布式系統只需考慮節點失效和通訊錯誤的情況,往往採用paxos、raft之類的一致性演算法,這類演算法不能對抗欺詐節點。

(2)中央控制方:在區塊鏈網路中是不存在中央控制方的,沒有一個節點可以控制或協調賬本數據的生成,各節點通過共識演算法進行協調,生成一致的賬本。而傳統發布式系統則往往是由一個機構進行控制,統一調度各節點參與運算。

(3)規則制定:區塊鏈的規則就是共識協議,又稱共識機制,共識演算法是其中的一部分。共識機制一般是由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設計制定,並開發出相應的程序,提供給社區使用。這一點似乎與傳統的分布式系統一樣,但區塊鏈的共識機制的改變、升級是需要社區對此有一致的共識,如果不能達成共識,則任何人都可以實施硬分叉,另建一個社區、一條鏈。這就是共識機制的去中心化過程。

熱點內容
萊特3十礦機多少錢一台 發布:2025-07-08 14:27:50 瀏覽:814
espi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08 14:20:36 瀏覽:782
11月8日北京區塊鏈大會 發布:2025-07-08 14:01:23 瀏覽:335
幣圈大資金流入 發布:2025-07-08 14:00:32 瀏覽:939
萊特幣是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5-07-08 13:42:50 瀏覽:493
萊特幣最高價是多少 發布:2025-07-08 13:38:55 瀏覽:464
區塊鏈應用層封裝 發布:2025-07-08 13:38:46 瀏覽:90
山東礦機拖欠員工工資 發布:2025-07-08 13:20:31 瀏覽:772
lapp比特幣 發布:2025-07-08 13:07:57 瀏覽:430
礦機轉接 發布:2025-07-08 13:06:09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