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政治去中心化

政治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13 04:27:34

⑴ mgs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因取消訂單過多,被限制交易了要怎麼辦

mgs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因取消訂單過多,被限制交易了要怎麼辦?mgs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因取消訂單過多,被限制交易了要怎麼辦?mgs去中心化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因取消訂單過多,被限制交易了要怎麼辦?

⑵ 伽文區塊鏈是如何實現比特幣挖礦的去中心化

對於目前正在開發中的BetterHash協議的更多技術概述,看Matt Corallo的演講應該就足夠了,不必理解本文討轉載自斗玩網論的問題,因為從概念上講,BetterHash在客觀上是更好的,不需要一個完整的代碼實現來理解這有多重要。

⑶ 關於西方藝術流派的傳承關系 比如一個派別對另外一個派別有什麼影響

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理論

塞德曼/瓦格納

本文論述了後現代主義社會理論家及其批評者之間的種種觀點。他們的爭論,是西方社會對當今科學的意義及社會作用的更廣泛的討論的組成部分。從本質上說,這是關於科學的意義及作為學者的志業的論辯。

後現代的挑戰

社會科學家對自己的身份和社會角色,從未擁有安定的奢侈感。因為他們原先所接受的社會科學的意涵受到了質疑。有關社會科學的認識論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地位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斷過。社會科學究竟是否是科學?抑或它們只是人文學科的一部分?社會科學在概念的形成和解釋上,是否有別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是否必然帶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或者它的道德、政治特性僅僅意味著它乳臭未乾?這些問題引起人們對社會科學的知識合法性和體制合法性的認真關注。

60~70年代是社會科學意涵之爭的重要時期。社會科學中佔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遭到人們的紛紛批評。一系列的哲學運動,最突出的是詮釋學、日常語言哲學、後經驗主義科學哲學和後結構主義,一齊對佔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正統思想進行了抨擊。贊成這些主張的批評者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涉及對經驗實在的解釋和整理;哲學的、審美的和道德的思考在所有經驗探究中都起著作用;而且在抵禦經驗論證時,科學與文學的解釋是相像的。盡管這些批評者在某些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但在其他一些同樣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卻不盡相同。例如,具有詮釋學傾向的社會科學家對後經驗主義者的概括性分析說明,採取了一種更偏重語境和描述的研究路徑。

從實證主義及其批評者這些能言善辯者中間,產生了一種論爭焦點的移轉。一方面,當前的爭論集中於社會科學中詮釋學的、後經驗主義的和批判-規范的諸範式之相對的優劣短長。換言之,雖然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模式在這些理論爭論中遭到了拒斥,但科學的認識論特權仍然未受到挑戰。因而,社會科學家提出以詮釋學、後實證主義、或者批判理論作為社會科學的替代基礎。另一方面,針對實證主義的種種批評,尤其是後結構主義等的批評,向實證主義及其批評者的科學主義提出了挑戰。不少人開始強調任何一項研究的社會、歷史嵌入性,它的基本的道德和政治性質,以及試圖提供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範式之種種努力的必遭失敗,而且也的確不合人意。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劃分:一方面是堅持獲得可靠的分析基礎之可能性和合意性的社會科學家,即「現代主義者」,另一方面是這種構想的批評者。在社會科學中,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試圖為社會科學奠定基礎,並使其一體化的做法展開了批評。在其對現代主義社會科學的批評中,後現代主義者重新思考了科學知識、權力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科學、批評和敘事之間的關系。

啟蒙思想家和現代主義者對科學知識與社會進步的追求盡管啟蒙思想家對形而上學和宗教作了批判,但他們從未放棄如下的觀念:即真正的知識必然是普遍的,以某種元話語為基礎。由此,作為真理之中介的科學取代了神學教義。最初在研究自然的脈絡中發展起來的科學範式,擴展到了人文和社會領域。至18世紀末,建立一門社會科學的提議如雨後春筍般激增。

從社會科學的創立期直到古典期,現代主義設計的大旗一直未倒。古典大師——孔德、馬克思、迪爾凱姆、斯賓塞、韋伯、帕雷托、斯莫爾,或者沃德——認可並實際上傳播了科學在認識論上的特權地位,科學在發現普遍原理基礎上對知識統一性的追求,以及科學的實際效用。例如,雖然孔德與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的概念框架和解釋原理是相左的,但他們都將自己力求科學的做法與前輩以及同代對手的前科學的、或者純粹是「意識形態」的立場作了區別。而且,這兩位古典大師都認為,科學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孔德期望,他的「實證哲學」和「實證政治」會成為法國大革命後社會重建的指南。馬克思則認為,通過將工人階級轉變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動因,從而成為一種物質力量,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將有助於人類的解放。

然而,在某一方面,古典大師偏離了其先驅。前者將社會科學置於哲學元話語的基礎上,後者則日益指望社會理論能夠提供革命的依據。我們可以發現在19世紀作為一種基礎話語的社會理論概念已初露端倪。它的目標是確立社會科學的基本前提、概念和問題;提供裁決經驗和理論之爭的標准;以及闡明一種統括性的概念框架,以便把各種研究統一起來。

在20世紀,社會科學經歷了一個體制化和文化合法性的過程。這一過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塑造了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化意味著其科學要求的提升。在其努力取得體制合法性和物質資源中,當代的社會科學家常常被迫壓制科學的實踐-道德作用,或者政治作用。邏輯實證主義為此提供了最初的基本知識原理。在社會科學尋求體制上自主性的同時,它們發展起了自己的分析和研究議程。知識上的爭論往往被當作純粹與學科有關的分析或方法論問題來處理。因此,社會理論作為一種元話語——其目的是裁定學科爭論——的作用得到的擴展。當今的理論,特別是社會學理論,通常被界定為一個獨特的「專業」或專門知識領域,它關注的是其自身「獨立自存的」認識論的、分析的和方法論的問題。作為一種基礎話語,社會理論逐漸變成了一種元理論。

後現代批判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社會科學在體制上的這種成功,反過來卻促成了對現代主義設計的批評。例如,社會科學對私人和公共資助機構——它們必然會影響社會科學——逐漸增長的依賴性,引起人們對其所聲稱的價值中立的懷疑。斯蒂芬·特納的論文證明了20世紀的社會學家所實施的各種基礎構想中的缺陷和矛盾。然而,他主為,盡管這些構想常常會引發富有成效的研究課題,但它們也產生了元理論的論述,其唯一的參照點有時看來只是其他的文本,或對其他文本的論述。加之,將社會研究重構為一種純分析模式,而剔除其實踐的、道德的和政治的意圖,強化了公眾對社會科學的晦澀含混的感覺。當社會理論想方設法為社會研究奠定基礎,從而陷入元理論的混亂之網時,情況更是如此。後現代主義部分地看來是對上述狀況,以及對要麼將社會科學拖向無目的的唯經驗主義,要麼將社會科學拖向同樣無目的的唯理論主義之矛盾沖突的一種回應。在某種層次上,後現代主義可以被刻畫為一個使知識重獲活力的運動。

當然,後現代主義並非第一個嘗試通過批判和重構使知識界重獲新生。社會科學的歷史讀起來幾如一場不斷獲得新生的戲劇。從孔德對啟蒙思想家的批判,或者馬克思對孔德的批判,到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的批判,及至帕森斯試圖綜合古典傳統,以及新馬克思主義、交換理論和結構社會學欲取結構功能主義而代之的種種努力,由此通過批判和重構使社會分析重獲活力的願望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母題。後現代主義的批判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對所有競相對抗的學派或範式實際上所共享的社會科學構想發起了挑戰。後現代主義批評了現代主義如下的觀念,即科學本身——而不是這種或那種理論和範式——是一種特許的理智形式或真理媒介。它駁斥了科學所自稱的只有科學知識才具有確實可靠基礎的說法。它對統一的、以共識為基礎的科學議程提出了異議。它質疑現代主義的下述觀念,即社會科學的主要作用就是為社會研究提供堅實的概念基礎。後現代主義批評了現代主義所認為的:科學是,或應當是價值中立的看法;後現代主義強調了科學的現實意義和道德意義。

後現代主義的中心主題是批判如下的主張:科學知識是普遍的,並且可以用一種與語境無涉的方式加以證實。後現代主義者聲言,真理的標準是隨語境而定的。歐洲和英美的社會科學知識標准不可避免地與西方現代性的特定文化預設聯系在一起。如認知真理與道德和審美知識的分離,賦予認知真理以事實上的優先權,對命題知識的強調,以及對什麼可被算作證據或事實所設立的種種基本原理,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取得其一致性的。此外,在社會科學的諸學科內部,就什麼可以被算作有效的研究或理論存在著相互沖突的評價標准。對一些社會科學家來說,可預測性、概念的系統簡約性、或者可量化性是主要的標准;而另一些社會科學家則強調解釋的全面性、描述的豐富性、推論的中肯性,或者強調道德、政治和美學的標准。這些不同的價值標准看來可以避免達成理智的共識。

後現代的批評超越了科學的一般歷史語境。塞德曼(S.Seidman)贊同對科學所作的激進的去中心化(decentering)。他提出,社會科學知識不僅帶有廣義的文明,以及作為其一部分的民族文化的印記,而且帶有其生產者身上更為具體的階級、種族、性別或性取向的印記。因此,建立一種一般理論主張的任何企圖都得到了解構,或者通過其基本的概念和解釋被顯露,以揭示作者特定的社會立場和旨趣。

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科學觀,強調了社會科學的實踐-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勒默(C.Lemert)指出,社會科學的政治學不可避免地與認識論糾纏在一起。他辯稱,社會科學的范疇和解釋,必然會通過強調某些社會過程和賦予特定的群體和社會議程以特權之方式,來建構社會現實。實際上,後現代主義者將社會科學知識視為隱含於現實設計中的。它不是一個科學提供具有實際功用之知識的問題。相反,社會科學知識被視為一種策略,藉此個人和群體可以促進其利益,尋求一種社會議程,或者爭奪權力。科學與權力之間的關聯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政治學。因而,社會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種主要的權力。從後現代的視角來看,科學作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政治力量,與經濟、國家、家庭或者教會是比肩而立的。

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贊同如下的社會研究形式,它們融合了明確的現實意圖和道德意圖,它們是隨境而變的,並且受其關注焦點(當地題材優先於一般題材)的制約,它們是由敘事構成的,而不是表達了一般理論。

因而,塞德曼贊成將一般理論轉換為融合實用道德利益的社會敘事。勒默則推介一種解構主義的社會探究模式。這種模式將顯露虛假的概念封閉性,從而使我們集中關注話語的社會建構層面。然而,尼科爾森則對包容跨文化的、概括性的概念策略的後現代理論化作了辯護。後現代主義並不一定拒絕方法精緻,分析詳盡的社會分析,而是想挑起對下述聲音的懷疑,即社會探究可以建立在某種方法基礎上,而這種方法賦予了它一種特許的認識論地位。同樣,後現代主義並不一定拒斥概括性的分析步驟,而是反對現代主義者那種總體化的、概括性的理論,或者尋求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範式的做法。後現代主義想以一種解構主義的方式進行理論化,以系譜學的分析取代理論建構的種種努力,從而重新引入道德和政治關注,以作為中心論題。

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維護科學理論對諸學科的後現代挑戰引發了對其自身的批評。許多現代主義者並不承認不可能確立社會科學的基礎。由此,產生了種種重新將理論建構為一種基礎話語的努力,這在哈貝馬斯和吉登斯的著作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其他人則對後現代批評的後果提出了實踐上和道德上的懷疑。後現代主義是否會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而告終?

其激進的去中心是否會懷疑任何理性的話語標准?拒斥一般理論設計是否意味著放棄一種明晰的分析和批評理論化程序,人們對此提出了質疑。後現代主義之激進的解構主義是否意味著所有普遍范疇都是成問題的,或者是不合法的?其激進的歷史批判是否會導向一種缺乏深層的分析理論化之批判沖動的描述主義。

一些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最根本的缺陷在於:未能把社會學理論化必須藉助的構架上的相對主義與應用這些構架所產生的知識相區別。為了研究社會現象而選擇某個框架,本質上被視為一種排他性的選擇,因而很容易直接遭到後現代主義所慫恿的解構。然而,如果假定採納某種參考構架,那麼對社會現象的真正研究就不必取一種排他主義的態度。批評者認為,在這一層面上,解構會直接導向唯我論。

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太輕易地忽視了社會學中科學理論化的可能性。對後現代主義的大多數社會學批評認為,某種類型的一般(或概括性)理論既是可能達成的,也是值得追求的。有些人甚至認為,有關基本社會過程的累積性知識在許多領域業已產生。

柯林斯(R.Collins)顯然持有上述觀點。他認為,我們應當在抽象的層次上,集中研究基本的社會過程。他聲稱,有關這類過程的大量知識已累積了起來,但這種成功因實用的和意識形態的(即評價的)構架與科學的構架之間的混淆而被埋沒了。實用的構架只能應用於封閉的物理系統中。意識形態的構架(當我們以一種帝國主義的態度對待之)讓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相比之下,科學的構架一方面能包容和連接其它的構架;另一方面,則能超越它們,以產生普遍性的知識。因而,盡管遭到後現代的批評,柯林斯在社會學的理論化中樂觀地找到了基礎。

另一些人也作了類似的論證,盡管他們對有關設計的性質的構想迥然不同。達米科(D'amico)簡略地分析了卡爾納普的「框架相對主義」概念,隨後又擴展至波普爾對世界1(自然物體及狀態的世界),世界2(精神狀態和行為傾向的世界)和世界3(客觀思想內容的世界)的劃分。他認為,通過這些概念,一種概括性的社會科學可以吸收種種後現代的批評,而不必向特殊主義讓步。

瓦格納(D.Wagner)則試圖理解這些框架的性質,及其在社會學理論化中的作用。通過吸取以前許多人(特別是羅伯特·默頓及理論建構的擁護者)意欲打通社會學中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之隔閡而未獲成功之經驗,瓦格納從這些嘗試中確定了幾項教育。例如,可以不必結合一般框架或理論而推進理論的發展。然而,一般理論的確起著一種整合性的和指導性的目的,我們對此必須詳加琢磨。

特納(J.Turner)所闡明的立場可能比其他任何批評家更接近於現代主義者,盡管他對這種立場作了重要的修正。在《實證主義的前景》一文中,特納對演繹的嚴格性、可預測性,以及作為評價理論之標準的可證實性的重要性作了辯護。然而,他對這些標準的應用有所放寬:演繹理論化不一定依照公理;精確的預測很難奏效;最終的檢驗亦不可能。而且,他斷然拒絕將理論作為一種歸納中立觀察的過程。特納與科林斯一起質疑了由現象學的唯我論和歷史特殊論所引發的對這種形式的實證主義所提出的許多批評。他指出,這些批評依據的是一種天真的科學本質觀,因而絲毫不能阻礙實證社會理論。

連結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邁向一種脈絡化的社會理論盡管後現代主義與一般科學理論化可能並非兩極對立,但它們的確引人注目地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學理論化的特性和目標的形象,尤其當涉及到政治意識形態時更是如此。一些研究者試圖探尋這兩種對立形象間的中間立場。一般而言,這些研究者將某部分的後現代主義步驟視為是既定的,但他們亦試圖超越那種批評,以恢復某種更為一般的社會理論化概念。

介於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這些中間立場,取決於接受後現代主義哪些不同的層面,因而具有一種相當特殊的性質。例如,在《社會科學與作為話語的社會:邁向一種公民資格的社會學》中,理查·哈維·布朗贊成一種多元性的一般理論(盡管他是從一種截然不同於瓦格那的角度談論這個問題的)。布朗認為,社會科學的話語揭示了一般理論的多元性:每種理論都是內在一致的、都擁有不同的基本隱喻、及不同的意識形態旨趣。因而,實證主義的一般理論使用的是有機體和機械的隱喻,它的意識形態的旨趣集中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維系。但這樣一種理論並不足以處理個體社會世界的反省特性。

為了處理這一特性,布朗提出了另一種一般理論,它認為社會是由交往行動構成的。社會結構被視為由言語活動創造的一系列語言結構。例如,在經濟分析中,貨幣建構(即意指)了價值,它並不代表(即傳遞)其他任何東西的價值。對布朗來說,這種研究取向有幾種優點:它包含了微觀、中觀和宏觀分析;它敢於自我反省,承認自己的道德政治功能;它有助於打破武斷的政治界限。

阿羅諾維茨(S.Aronowitz)則提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一般理論替代物。他辯稱,法蘭克福學派建立了一種強有力的批判社會理論。它的關注焦點從一種政治經濟學批判轉向了對技術理性、大眾文化及消費主義的批判。批判理論提供了實證主義的替代物,而後者被視為是有助於社會支配的。

在《一般理論的張力:否定辯證法是萬靈葯嗎?》一文中,阿羅諾維茨認為,批判理論如今需要進行重建。因為它的社會分析實質上使社會變遷變得不可能了。其觀點成了一種單向度的、純粹否定的和帶修辭色彩的東西。阿羅諾維茨呼籲對批判理論進行重建,以形成既能闡明社會沖突,又能對其持一種批判姿態的一般范疇。

在選擇建立一種更為靈活的一般理論概念的材料中,其他的中間立場多少有點折衷。卡爾霍恩(C.Calhoun)將一般理論看作一種傳統的反省,它既關注應用的廣度(普適性),又關注可用公式表達的定律般的陳述。在《文化、歷史與社會科學中的特殊性問題》一文中,克萊格指出,有一種東西可作為這種傳統關注的替代物。

他贊同一種具有文化敏感性(無論對價值觀的差異,還是對差異的價值觀都十分敏感)和歷史特殊性的一般理論。在他看來,理論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它只能產生與特定時期相吻合的范疇和作為話語領域中的替代物的理論。然而,這樣的工作,通過持久的跨文化和歷史描述的努力,可以建立更普遍的理論基礎。

依卡爾霍恩的理解,後現代主義實際上是現代性的內在產物。它對這種更一般的研究取向的挑戰存在著兩方面的缺陷。其一,它不能為後現代批判所作的規范判斷提供依據。其二,它將差異提升到了一種絕對的高度,反而踐踏了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因此,盡管後現代批判貢獻很多,但究極而言只是社會學認識的貢獻者之一。

此外,也許是重要的是,尋求共識的行為是中心目標。亞歷山大認為,甚至解釋哲學也是以如下的觀念為基礎的:生活世界是非人格的、它採取了一種普遍共識的形式。因而,探尋基礎,即試圖創造共享的、有約束力的社會學研究活動的規范,對於這項理論事業是至關重要的。亞歷山大的結論是:如果社會理論化具有堅實的基礎,它們可能被置之腦後而不被理會。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為它缺乏真正的基礎,才需要我們積極地去探尋。

繼續對話

後現代社會理論與其批評者之間的爭論,是西方社會對今日科學的意義及社會作用的更廣泛的討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啟蒙思想家及其後裔的樂觀主義(科學將會產生促進良好社會的真理)受到了某種抨擊。科學與幸福和納粹主義的關聯,公眾對醫學科學和精神病學的不滿,黑人、婦女和同性戀運動對科學的攻擊,使眾口一聲、明明白白的啟蒙運動的信念成了一種十足的天真。然而,科學依然擁有神聖的光環,是企業家、政治家和學者所常常求助的一種文化通貨。毫無疑問,正是科學這種先是為左派,近來又為右派所指出的與社會的牽連及政治化傾向,推進了對科學的意義和社會作用的當代論辯。

在學科之內,這種討論通常採用一種認識論質疑的形式。如科學是否是一種獨特的、享有特權的知識類型?何種知識類型是科學?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科學的運作方式具有社會性?學科內部對科學的詢問因如下的發展而加劇了。科學在體制上的完善細化,以及它與諸社會制度和國家日益明顯的關聯使它成為了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力量。換一個視角來看,隨著大學對迄今一直被排斥的人群——有色人種、女權主義者、男/女同性戀、能力不等者和老年人——的開放,有關科學的社會作用的問題也就應運而生。科學的排他性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學科與社會事務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相信,科學與社會相互牽連的意義—即科學怎麼可能既是一種自稱是客觀知識的話語,又是一種型塑社會認同和規范性、制度性秩序的社會力量——存在於後現代主義者與其批評者的論辯的根基中。歸根結底,它們是關於科學的意義,及作為學者的志業(韋伯語)的論辯。
摘自樓上

⑷ 繼「春秋」之後「戰國」又有怎樣的變遷百家爭鳴嗎

周朝政治上的去中心化,導致了東周百家爭鳴的出現,但是春秋與戰國時期的文化是有所不同的。(東周前期是春秋,後期至秦統一是戰國。)

一,春秋文化的源流。

商朝是中央集權制的奴隸制政權,有完善的文化、政治制度。

商朝時期,能與商朝大軍叫板的只有東夷。商朝與東夷死磕了很久,始終不能徹底平定東夷。商紂王時期,紂王決定畢其功於一役,舉傾國之力討伐東夷,最後如願平定了東夷。

孔子長期周遊列國,學說和老子的學說一樣不被諸侯接受。他帶著那麼多人長期不事生產,不但沒有窮困潦倒。反而生活得很好,最後還桃李滿天下。

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什麼學說都是有市場的。只要是搞學問的,就不愁沒有飯吃。甚至越是標新立異的學者,越是混得風生水起。在這種環境里,諸子百家產生了。

三,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變遷。

春秋時期,諸侯的爭霸愈演愈烈,逐漸進入白熱化。以前的禮儀、貴族精神被拋棄了,互相之間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競爭。

⑸ 能源系統去中心化後,世界會是怎樣的

嘿嘿。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那麼,究竟什麼是「能源」呢?關於能源的定義,目前約有20種。例如:《科學技術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網路全書》說:「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我們利用熱能、機械能、光能、電能等來作功,可利用來作為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載體,稱為能源」;我國的《能源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可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 確切而簡單地說,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通常凡是能被人類加以利用以獲得有用能量的各種來源都可以稱為能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分類 能源種類繁多,而且經過人類不斷的開發與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經開始能夠滿足人類需求。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能源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來源分為3類: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 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態分類,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現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後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能源產品,如電力、煤氣、蒸汽及各種石油製品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及生物質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根據產生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三種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們成為全球能源的基礎;除此以外,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圍內;二次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轉換成其他種類和形式的能量資源,例如:電力、煤氣、汽油、柴油、焦炭、潔凈煤、激光和沼氣等能源都屬於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質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人類利用自己體力以外的能源是從用火開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後用各種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現正研究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當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這些燃料的儲量有限。未來鈾和釷將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變的技術問題得到解決,人類實際上將獲得無盡的能源。 4、根據能源消耗後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可分為污染型能源和清潔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潔型能源包括水力、電力、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 5、根據能源使用的類型又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規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新型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於核能發電的核燃料等能源。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只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6、人們通常按能源的形態特徵或轉換與應用的層次對它進行分類。世界能源委員會推薦的能源類型分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水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熱能。其中,前三個類型統稱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類認識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人們所需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們加熱到一定溫度,它們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並放出大量的熱能。我們可以用熱來取暖、做飯或製冷,也可以用熱來產生蒸汽,用蒸汽推動汽輪機,使熱能變成機械能;也可以用汽輪機帶動發電機,使機械能變成電能;如果把電送到工廠、企業、機關、農牧林區和住戶,它又可以轉換成機械能、光能或熱能。 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進入能源市場作為商品銷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電等均為商品能源。國際上的統計數字均限於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農作物殘余(秸稈等)。 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約為0.6太瓦年,相當於6億噸標准煤。據估計,中國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約合2.9億噸標准煤。 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們對一次能源又進一步加以分類。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變最合適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隨著全球各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更加重視對可再生能源、環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開發與研究;同時我們也相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們會不斷開發研究出更多新能源來替代現有能源,以滿足全球經濟發展與人類生存對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們能夠預計地球上還有很多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能源正等待我們去探尋與研究。 中國的能源 中國是一個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煤的探明儲量達6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 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氣的理論儲量也很豐富。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費量仍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和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等實際情況,中國已確定開發與節能並重,近期把節能放在優先地位的能源方針。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將優先開發煤和水電;大力勘探並積極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在嚴重缺能地區將有計劃地建設核電站;廣大農村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沼氣和薪炭速生林,推廣新型爐灶;積極開展新能源的科學試驗和示範利用工作。 中國能源形勢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 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其中,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並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四種。而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世界能源消費預測 據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預測,全球2005年到2030年間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均增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達到177億噸油當量*,而2005年為 114億噸油當量。化石燃料仍將是一次能源的主要來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長總量中佔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單種燃料,盡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從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將達到1.16億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萬桶/日(增長了37%)。從絕對數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與近年來的飛速增長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間煤炭需求量將上升73%,其在能源總需求中的比例也將從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長大多來源於中國和印度。天然氣的比例適度的增加,從21%上升到22%。電力用量將翻一番,它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17%上升到22%。預計要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應基礎設施方面投入22萬億美元的資金,籌措所有的投資資金將具有挑戰性。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人口增長最快,在參考情景中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量的74%。僅中國和印度就佔全球增長量的45%。OECD國家佔五分之一,轉型經濟國家占其餘的6%。總的來看,到了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場中佔47%,在2030年佔一半以上,而目前僅為41%。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佔的比重將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約有一半用於發電,另外有五分之一用於滿足交通運輸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於石油的燃料。 世界石油市場預測 1.世界石油價格 世界石油價格定義為石油精煉企業的年平均進口原油收購成本。本文描述了三種不同的油價。基準情景代表了當前對OPEC可能行為的判斷,OPEC可以通過調整產量使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22-28美元/桶范圍內。據估計,OPEC將是中期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因此它的產量決策將對世界油價有很大影響。世界低油價情景代表未來市場石油生產競爭激烈並且供應充足。高油價情景代表OPEC出於非經濟原因,制定較低的石油產量目標,內部團結且能夠形成市場壟斷。 2.世界石油供應 據預測,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應將比2001年增加4400萬桶/天。產量的增加不僅來自OPEC國家,也來自非OPEC產油國。然而,總增加量中可能只有40%來自非OPEC國家。在過去20年中,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導致OPEC的市場佔有率遠遠低於其歷史最高市場份額 1973年的52%。新的勘探和開采技術、工業成本降低、政府對廠商的財稅優惠政策都有利於非OPEC產油國石油生產量的繼續增加。未來20年中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將由OPEC成員國產量的增加來完成,而不是依靠非OPEC產油國。預計在2025年OPEC石油產量比其在2001年的產量高出 2500萬桶/天。預計OPEC組織2010年的生產能力比前期預測的略少。一些分析家提出OPEC可能通過保留生產能力擴張的策略來追求價格繼續攀升。 3.儲量與資源量 石油資源基準可以分為三類:已探明儲量(已探明但未開採的石油),儲藏增長值(主要由於技術因素增加了油氣的回收率,導致儲量的增加),未發現儲量(有待通過勘探發現的資源)。美國、前蘇聯、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儲量增長較快,而前蘇聯和中南美洲的未發現儲量較大。 4.世界其他機構預測的價格 數家分析機構對石油價格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的差別較大。原油價格在未來的20年中,價格基本維持在20~25美元/桶的水平。 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又名生物質能)是利用有機物質(例如植物等)作為燃料,通過氣體收集、氣化(化固體為氣體)、燃燒和消化作用(只限濕潤廢物)等技術產生能源。只要適當地執行,生物質能也是一種寶貴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質能燃料是如何產生出來。 目前全球范圍正在炒做用玉米、小麥、食糖等糧食來製造汽油等能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過高價格帶來的過高成本。 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能力和動力的物質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費量是生產技術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 能量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節能 節能的中心思想是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措施,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資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從能源資源的開發到終端利用, 更好地進行科學管理和技術改造,以達到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費。由於常規能源資源有限,而世界能源的總消費量則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節能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節約常規能源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因為這些還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尤其是石油,它的世界貯量相對很少),千方百計地尋求代用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 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尋找一些既能保證有長期足夠的供應量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正是:能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究竟該尋求一條怎樣的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業內官員和學者認為,為了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一方面必須「開源」,即開發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還要「節流」,即調整能源結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 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絕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嚴重製約能源發展,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供給能力,緩解壓力。 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不到發電裝機容量的2%,遠低於世界17%的平均水平,應當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技術路線、投資體制、燃料保障等問題,使我國核電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同時,我國的風電資源量在10億千瓦左右,目前僅開發幾百萬千瓦,應當對風電發展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用電健康可持續發展。 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大的能源結構來講,還是要加快發展核電。最近一兩年,從中央到國務院,都堅定了加快發展核電的信心,今年以來核電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後一個時期,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核電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規模要在短期內有比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還要逐步向中部地區發展。 節能減排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侯雲春表示,我國能源需求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問題,從根本上就是大力節約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嚴格控制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等高耗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管理節能,大力推廣節能市場機制,促進節能發展,廣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 能源危機 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1913年,英國海軍開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為動力時,時任海軍上將的邱吉爾就提出了「絕不能僅僅依賴一種石油、一種工藝、一個國家和一個油田」這一迄今仍未過時的能源多樣化原則。伴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漸與政治、經濟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兩次世界大戰中,能源躍升為影響戰爭結局、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曾說,「一滴石油相當於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可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那時便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安全的內涵得到極大拓展,特別是1974年成立的國際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西方國家也據此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維持一、二百年(如煤)人類生存的需求。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0億,比上個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無論多少人談論「節約」和「利用太陽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氣井」或者「發現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應卻始終跟不上人類對能源的需求。當前世界能源消費以化石資源為主,其中中國等少數國家是以煤炭為主,其它國家大部分則是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專家預測石油、天然氣最多隻能維持不到半個世紀,煤炭也只能維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常規能源結構,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都日趨嚴重。 當前世界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呈現出與歷次石油危機明顯不同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它不僅僅是能源供應安全問題,而是包括能源供應、能源需求、能源價格、能源運輸、能源使用等安全問題在內的綜合性風險與威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 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婕能公主參考資料:

熱點內容
usdt怎麼更改充值地址 發布:2025-07-08 14:59:05 瀏覽:150
區塊鏈開發公司價格表 發布:2025-07-08 14:51:10 瀏覽:494
s7挖螞蟻礦池 發布:2025-07-08 14:51:02 瀏覽:318
萊特幣爆塊 發布:2025-07-08 14:49:22 瀏覽:24
礦池電腦要求 發布:2025-07-08 14:46:25 瀏覽:308
萊特3十礦機多少錢一台 發布:2025-07-08 14:27:50 瀏覽:814
espi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08 14:20:36 瀏覽:782
11月8日北京區塊鏈大會 發布:2025-07-08 14:01:23 瀏覽:335
幣圈大資金流入 發布:2025-07-08 14:00:32 瀏覽:939
萊特幣是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5-07-08 13:42:50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