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主義
購買有信用但沒有實力儲備的像比特幣,但個人覺得不如買成茅台股票,貴州茅台股流通雖沒應用區塊鏈,其良心回報絕對吸金。
Ⅱ 區塊鏈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去中心化真的重要嗎
區塊鏈是以哈希函數計算為基礎,以分布式網路為骨架,實現數據的加密、傳輸、存儲的網路系統。其核心是無中心,表現形式是網路端點以分布式布置,目的是實現數據的價值共享。其主要意義在於互聯網由過去的信息互聯轉變到價值互聯,或叫:價值互聯網。
去中心化是上個世紀70年代發明互聯網時初始的目的,但由於現實社會的金字塔結構和地區、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去中心化並未真正實現。去中心化重要性提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保障了數據的安全。因為區塊鏈數據是分布式布置,存儲在各個端點,某一個或一些端點數據丟失或損壞都可以從其它端點回復。克服了目前數據主要集中存儲在中心平台伺服器集中保管一旦損壞、丟失無法恢復的弱點。另外,區塊鏈技術將每一次產生的數據加蓋時間圖章(不能進入同一河流),防止數據被竊取。還有保障數據安全的非對稱加密(兩把鑰匙:公鑰、私鑰)等。
2、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由於不同系統部門之間分割,系統內部門與系統外部門數據不能共享和平行,經濟活動的效率很低。如:進出口貿易,除了交易的雙方,還涉及到商檢、海關、銀行、運輸、保險、代理等部門,將這些部門之間的數據形成一個區塊,實現數據共享,可以極大提高交易的效率,節省交易成本。
3、打破了國家發行貨幣的唯一性。各國的貨幣由國家央行發行,區塊鏈技術(比特幣、其它數字貨幣)打破了這一中心化發行的慣例,今後貨幣將不在由中央銀行發行,而是由區塊鏈內自組織產生(價值符號),最終實現世界貨幣的統一。
區塊鏈還有其它意義和重要性因與去中心化關系不大,在此就不一一敘述。
Ⅲ 世界讓沒有p2p點對點成功的案例!所以去中心化只是個理想主義,雖然中心化很脆弱但成本低效率高風險大
去中心化是理想主義不對。雖然目前沒有去中心化的P2P平台,但是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後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借貸很大概率會出現的。
中心化有中心化的好處,不能太片面。
Ⅳ 歷史論述的去中心化
社會主義制度也就是走共產主義道路,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人民和國家的的利益。中國人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人民希望過和平安居樂業的生活,而中國共產黨有時終維護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走社會主義道路。而國民黨要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只有資本家可以富起來,工人階級(人民)始終被壓迫,還要始終面臨著失業問題,而政府機構只是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調節,並不維護人民的利益,人民生活無法安居樂業。所以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Ⅳ 討論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就哲學理論的區別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現代西方各派哲學對近代哲學的超越都很不徹底,甚至自相矛盾.它們往往以不同形式重犯、甚至發展了近代哲學的某些片面性.例如在激烈抨擊其思辨形而上學傾向時,自己又以新的形態去構造同樣具有片面性的某種形而上學.它們對近代哲學的理性獨斷和絕對主義作了可謂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卻又因忽視或貶低理性的作用而往往走向某種形式的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它們揭示了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種種弊病,特別是使人對象化和物化(異化)的弊病,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然而卻由此走向了無視客觀實際的主觀主義.總的說來,西方現代哲學各個具體流派對近代哲學的超越只是在某些方面或環節上的超越,在其他方面則可能仍然徘徊於傳統哲學的框架之中.只有從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長期發展歷程的角度來考察,才能談得上它們對近代哲學的超越.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中葉就已基本實現的哲學思維方式的變更,現代西方哲學是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在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歷程中在某種程度上實現的.
正因為如此,現代西方哲學在其演化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挑戰比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嚴重得多.人們常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來形容其境況,也並非毫無根據.過去的偏向在於將其強調過分,彷彿現代西方哲學從來都不能克服其矛盾和困境,從來都不能獲得進步.這當然不符合實際.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哲學發生了思維方式轉型意義的變更,這種變更正是通過在不同程度上克服各個流派和思潮的矛盾和困境來實現的.不過,就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具體的流派和思潮來說,由於都存在著內在矛盾,因而都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其特有的困境和危機.事實上,在現代西方哲學演化的這一百多年中,不斷有哲學家驚呼所處時期的哲學陷入困境和危機,他們往往宣稱自己的哲學理論的目標就是使西方哲學擺脫這種困境和危機.然而他們同樣由於內在矛盾而陷入新的困境和危機,甚至很快就被別的流派和哲學家所否定,幾乎沒有一個哲學流派或一種哲學理論具有長遠的生命力.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未嘗不可以說現代西方哲學是一種處於困境和危機之中的哲學.
這種狀況從本世紀60年代以來表現得更為明顯.隨著英美分析哲學運動之衰落與毆陸現象學存在主義運動之受到挑戰,現代西方哲學由於其兩種主要思潮都未能擺脫自己的困境而彷彿陷入了全面的危機,西方哲學界也普遍地由此發出了克服危機、為今後哲學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的呼聲.各種新的思潮應運而生,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要求不僅超越近代哲學,也超越現代哲學,特別是上述兩種思潮及其對立,使哲學研究完全越出它們的界限.其中最為突出並被廣泛炒作的要算所謂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它被一些哲學家渲染為實現了哲學上的新的變更,開辟了西方哲學的新時代,但又受到另一些哲學家的激烈非議,中國哲學界對它的看法也往往大相殊異.哲學上的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潮?它在西方哲學發展中究竟能起何種作用?這是我們研究當代哲學走向時必須回答的問題.筆者的意見已在其他一些地方作了較具體的論述.這里限於篇幅,僅作如下簡單說明.
後現代主義哲學除了指本世紀60年代以來流行的特定思潮以外,還可以有其他各種含義.從英語Postmodernism(德法等西語類似)一詞的語義說,它可以指現代「之後」或「後期」的哲學.由於「現代」(modern)通常泛指西方「現代化」(modernization)運動開始以來的整個資本主義時代(中文通常譯為「近代」),因而後現代哲學實際上就是指從笛卡爾(也可上推到文藝復興)開始的近代哲學之後或後期(後近代)的哲學.還有一些哲學家提出後現代主義只是表示一種不同於現代主義的思維
方式,而不是時間概念.同一時代的不同哲學理論有的屬於現代,有的屬於後現代.從西方哲學的實際發展來說,由於從19世紀中期以來先後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學的思潮,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轉向,因而具有後現代(後近代)哲學的意義.既然後現代主義的含義不是單一的,就應當按照其不同含義來看待它們的作用.
如果後現代主義被用來泛指19世紀中期以來整個西方以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學為特徵的哲學,那麼對它的評價就與對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大體一致.既然後者在其發展中陷入了困境、甚至危機,那麼單純給予它們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新名稱並不能使它們擺脫這種困境和危機.
如果後現代主義指現代西方哲學之後的哲學,或者說本世紀60年代以後興起的當代後現代主義,那麼是否應當對它們作出不同於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要看它們在理論上是否超越了現代西方哲學的范圍.從一方面說,當代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進行新的反思和變更的需要.他們大都對尼采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家的理論的矛盾和缺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以開辟哲學的新方向為己任.從揭露西方傳統和現代哲學的缺陷和矛盾說,他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至少能給人以啟迪.他們所提出的反體系哲學和絕對一元論、反二元分立、反人類中心論、反絕對化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等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了現代哲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然而,盡管當代後現代主義者不僅要求超越近代哲學,而且要求超越現代哲學,但他們的哲學並未真正超越後者,在基本哲學思維方式上與前此的現代西方哲學並無實質區別,仍然包含著後者固有的種種矛盾,不僅如此,由於他們對近代和現代哲學的批判(特別是對所謂基礎主義、本質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比前此的現代西方哲學更加走向極端,具有更為強烈的主觀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非理性主義、甚至神秘主義的傾向,因而往往使現代西方哲學本來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因此他們的哲學並不能適應對西方哲學發展進行新的變更的要求,也不能真正體現西方哲學的當代走向.正因為如此,盡管它在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哲學界曾轟動一時,近幾年來卻因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而有冷落之勢.西方哲學家們紛紛在討論如何超越後現代主義,探索擺脫哲學困境的途徑.以取代和超越以它為目標的所謂後後現代主義等思潮也由之而起.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舉行了一次國際性後後現代主義(After Post Modernism.簡稱APM)學術討論會.會議主題正是針對後現代主義的式微而探索哲學發展的新途徑.會議的發起人、芝加哥大學的根德林(Gene.Gendlin)等人會前通過互聯網路組織了幾個月非常熱烈的通訊討論.人們通過互聯網路或電子信箱幾乎每天都可收到新的討論信件.會後這種網路討論至今仍在繼續.參與討論者的哲學立場互不相同,但大都是對後現代主義的那些極端性理論提出質疑.會議發起人在廣泛徵求與會者的意見後於1998年2月18日通過網路發布的關於APM會議的報告顯然就體現了這種傾向.例如其中指出:
「『我們繼續批判現代性,但我們要超越某些後現代主義支派所主張的那種任意性.我們懷疑一切確定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值得一提』.這是在芝加哥舉行的APM會議上93位與會者……的座右銘.」
「雖然所有的詞都帶有不可避免的『形而上學』.問題顯然不可能、也不應當『解決』.然而,我們能否比……以非中心化、不可確定性、斷裂……作得更多一些呢?」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是破壞邏輯的基本原理及科學的『客觀性』的時期剛剛過去.我們需要一種對科學的力量和限制的重新理解並找到使科學對象重新概念化的道路.借口科學無為並不能改變那些仍然決定著我們的社會政策和制度的那些假定和價值.而後哲學現在是、從來都是直接研究這些假定並探討它們怎樣才能可能的學科.」
「關於『真理』和『客觀性』的一般陳述一直是含混的.但這並不是說就沒有真理和客觀性」.「我們不要單純的多元論,而可以創造出『多重真理的復合』」.
報告還從科學、文化、歷史、倫理、語言等各個方面對後現代主義的相關觀點提出了質疑、甚至否定.
Ⅵ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Ⅶ 什麼是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Statism)是近代興起的關於國家主權、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和國民的利益問題的一種政治學說。
在本質上,國家主義和國民權利是不可分割,國家是由國土、人民(民族)、文化和政府四個要素組成的。
國民通過契約法律授權政府管理國家事物,法律是國民和政府之間的契約。
國家主義的核心就是倡導國民通過契約法律為本位,引導國民維護國家利益,國家維護國民利益,共同約束。
國家主義主張全民利益。
原則上,國家主義不反對專業人才治理國政,但專業人才必須在國民和國家契約法律下進行,不可以違反國家法律。
國家主義反對獨裁和政治寡頭和政治精英控制國家政府,體現在於政治寡頭和所有的精英凌駕於法律之上;
把控著國家維護官僚階級的利益,而使官僚由國家工具異化為國家的唯一主宰,破壞了全民利益。
(7)去中心化主義擴展閱讀
對國家主義的批評與支持:
國家主義的反對者經常指責國家干涉限制個人自由的不道德。
他們也傾向於拒斥國家主義的經濟模式,而支持更加自由的經濟政策,因為他們相信去中心化的、個人層面或自由市場內私人組織層面的經濟活動能帶來更好的經濟結果。
與之相反,國家主義的支持者認為,與自由市場經濟相比,集中的計劃經濟能夠給每個人帶來更好的經濟收益(參見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y])。
雙反都積極引證相關的理論論證和歷史事實。共產主義國家,由於通常被認為是國家主義的典型,常常成為這場爭論的焦點。
國家主義的反對者認為共產主義國家與相同時間范圍內同時代的自由市場國家相比,表現要糟糕得多:它們未能解決貧困問題,同時也造成了與無國家主義成分的國家類似的階級分化。
作為回應,大部分的國家主義者只是拒絕communism國家使用的經濟模式並提出一種不同的模式。但也有人為communism國家辯護:相同情形下它們取得的經濟成就比自由市場要好,把它們與工業化了的西方世界相比,是毫無根據的。
在個人自由問題上,一些國家主義者認為與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相比,通過給予一些個體(特別是窮人)在嚴格資本主義體制下不可能擁有的選擇自由,國家主義能提供更多的積極自由。
相反,許多國家主義的反對者,尤其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認為偏離市場經濟將導致政治自由的無情喪失。
Ⅷ 究竟有沒有可能擺脫自我中心的行為
1、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在智能發展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
自我中心主義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概念。
皮亞傑認為,年幼兒童和成年人的思維之間存在著質的差別。他們不能把自己和客觀事物區別開來,把自己的屬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日、月、山、河都是有生命和意願的。他們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別人的情況區別開來,如果覺得自己碗里的湯是熱的,就認為別人碗里的湯也是熱的。
兒童的成長過程就是「去中心化」的過程,逐漸認識到自我和外物的區別、自我和他人的區別。在人際交往中逐漸注意他人的感受和意願。
由於家庭和社會教育的缺失、個人自我感悟的不足,有些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與倫理學上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參見:《中國大網路全書》心理學卷「自我中心主義」詞條,盧濬編寫。
2、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
自我中心主義是成年人在人際關系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傾向。具體表現為:
①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既包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包括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②己之所欲,強加於人。既包括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也包括壞心干惡事的情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孔子倡導的道德原則,具有合理性。「己之所欲,施加於人」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錯誤原則,具有危害性。
從中可以看出,自我中心主義並非都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但其中有些思維和行為方式屬於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總之,心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在人生中往往能夠自然消解;倫理學上的自我中心主義需要通過增強認識能力和提高道德水平才能努力克服。
Ⅸ 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嗎
我越來越強烈的感覺到又一次「工業」革命的正在滾滾而來,我嗅到了他的味道,但又時常質疑。如果說引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是噴著白色氣體的蒸汽機,那引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將是無形幻影的互聯網。互聯網經過多年的沉澱,開始從影響這個世界到改變這個世界了:大量的數據沉澱,將重構商業未來;高效的信息溝通將掠奪我們的工作;女性化的互聯網趨勢將讓此次革命更有人情味,機器的高效情感的融入,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 面對技術,可以不懂,但要敬畏。互聯網和商業 柯達的葬禮已經被人快要遺忘,摩托羅拉、諾基亞、東芝、索尼都在排隊等候檔期。早些年,國美最鼎盛,這個家電巨頭的日子將越來越艱難,結果,老闆就被抓了,結果很快,京東商城明目張膽地開始打劫!國美醒來的速度太慢、太慢,等它睜開眼睛,倉庫里,剩下一地的悲傷。蘇寧總算懂得翻個身子,好歹知道有人正在打劫! 互聯網在沖擊傳統的商業模式,這個毫無疑問。互聯網從誕生之日起便光環環繞,被賦予革命的含義,但這個怪胎讓高潮迭起,他不僅僅滿足於影響世界,他要改變世界。世界商業將被互聯網串聯起來,打破行政壁壘,地域差異,降低流通成本,那些往日靠生產資料不對稱經營的商人們將面臨巨大沖擊。 互聯網長大了,可以打劫了。誰能想像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這樣的大佬,積累深厚,加之政府後盾,能被一個叫「微信」的軟體在短短幾個月內直接開倉取錢!隨即中國的保險業、銀行業、餐飲業、零售業、運輸業,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廣告媒體、甚至輿情民意都無一倖免,互聯網在打破諸多領域的游戲規則,沖擊傳統利益結構,趕盡殺絕,到頭來還要狠狠的嘲笑一番! 沃爾瑪正在關閉它的多家超市,這個曾經世界第一富豪,正在面臨互聯網時代如何轉身的問題,至於其他的各類恐龍級的商業巨頭,誰也逃脫不了互聯網厄運。越來越快,互聯網在改變的是信息流動的基礎,一切在這個基礎上運行的商業體都將參與這場大規模的變革之中,無論你是誰,你有多大,你有多牛逼,若不能深刻意識到金錢再隨著互聯網的流向而改變,那麼只能苟延殘喘,直至被塵土淹沒。 互聯網是無邊界的,他將帶來信息在不同領域竄來竄去,從一個領域到另個一領域,跨界將是未來商業的旗幟。傳統的行業邊界將被打破,甚至傳統的國界也將被打破,世界先被切割後被整合,更便利!更關聯!更全面!更感性!將是互聯網呈現給我們的全新商業模式。 酒吧只是用來喝酒的么?咖啡廳只是用來喝咖啡的么?宜家只是用來買傢具的么?hotel只是用來睡覺的么?快餐店是不是可以變成交友中心?保險公司是不是可以提供美容服務?在互聯網的支持下,排列組合式的創新,終結老故事,接下來的故事更精彩。互聯網和女人 女性只是改變自己,世界並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女性對互聯網的實質性影響在於,通過推動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的形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 互聯網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問過,其實,它確實是個問題。 當前互聯網上女性的影響越來越大。從表面上看,女性在網上更喜歡社交、購物等等,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而且都是在說女性本身在怎麼樣。 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說的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內的整個互聯網。這里的「女性」是一個隱喻,不是指身體意義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義上的女性。說的是互聯網對自我有什麼改變。 直白的說,互聯網越來越和女性有內在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將影響互聯網生意的發展方向,甚至改變我們這個時代男人和女人的共同的思想特質。 互聯網的體驗化。隨著互聯網發展,體驗經濟正在興起。女性可能更適合體驗經濟。因為相較男性更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更加感性,更長於體驗。當男性也加入體驗經濟時,人類的思想特質,就從理性化,轉向了感性化。搞體驗經濟,女性會有天然優勢,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讀圖時代的到來。讀圖時代把男性、女性一起捲入進來。讀圖最誇張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書一般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文字版,一個是漫畫版。漫畫版的政府白皮書當然不光是給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現在可以在最嚴肅而理性的政府報告上面,用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來進行本質直觀了。讀圖時代就是不經過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腦,用形象思維(女性化)的右腦,直接把握事物。 男性不要因為直覺是以往女性的專長而難為情,事實上,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利用直覺洞察進行快速決策,是像拿破崙這樣的卓越統帥才具有的思想特質。 互聯網的情感化。如今在互聯網上,情感不再是傳說。人人網就是以愛這種情感作為紐帶,而不是以自私這種理智作為紐帶,把大家聯系在一起的。人人網和新浪博客的區別無非一個是熟人網路,一個是生人網路,而生熟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情感濃度的不同上。毫無疑問,在高情感濃度的地方,女性總是占上風。一組互聯網的統計數據更能說明一切:女性成為社交網站的主要用戶,她們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時間,而移動社交網路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佔領了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意場。 這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蒸汽機時代,幾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為多愁善感的她們,總是處於生意場的邊緣,並因此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物。生意場上的規則,是以自利為中心,排斥利他的規則。生意場是乾的世界,而非濕的世界。如今,互聯網的未來是濕的。技術上的互聯,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聯。女性通過社交,把市場變成了情場。當以愛的力量賺錢,比靠自私賺的錢還多時,任鐵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動物,心腸也會變軟,也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特質,主動去尋找智商與情商的平衡。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中心化思維,是男性思想特質的主要特徵之一。大到帝國主義的「中心-外圍」結構,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傳統社會凡事都講圍著組織的中心轉。而女性和互聯網一樣,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徵。這和女性的性感覺有驚人的類似,女性的性感覺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樣集中於一點,這是事實。中心化是一切機械繫統的特徵,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統的特徵。女性與去中心化的真正聯系,在於她們長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導的機械繫統活動之外,而與生兒育女等生命系統活動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反過來說,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在去中心化這一方面,更內在的聯系在於,互聯網正向社會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因此產生出更多的節點之間自組織、自協調的特性。 互聯網領域中,最為成功的開放生態系統莫過於淘寶網了,她不再象卓別林《摩登時代》中那種中央控制的機械繫統,而更象女性主義倡導的自組織、自協調、去中心、流動而開放的生態系統,盡管馬雲個人仍然是那樣男子漢氣概十足。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發現,去中心化這一女性主義特質,並不是通過女性的身體,傳導到互聯網上,並對互聯網加以影響的。相反是互聯網的女性特質激發了女性的上網熱情。女性在互聯網中一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可能出於身體、心理的適應性,而比男人先一步如魚得水,但這不等於說只有她們才能覺醒。男性也可能順應潮流,從船堅炮利的幻覺中醒悟過來,改變自己以往固有的中心主義的思想特質。女性通過自己本能影響互聯網,進而推動這一過程的出現,女性沒有改變自己,卻通過互聯網改變世界。 互聯網有與生俱來的女性特徵。女性也成為網路生意的主要參與者,同樣也對互聯網施加影響。女性對互聯網的實質性影響在於,通過推動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的形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 互聯網和工作 對於機器取代人工我們已經並不陌生,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工人破壞機器的情形屢見不鮮,因為機器的產生取代了部分人工,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工作。然而現在,互聯網正在又一次打開這個魔盒,即將無情的拿走我們的工作。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誕生造就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人們參與到互聯網的浪潮中,尤其是在互聯網的建設之初,互聯網給參與者豐厚的回報。隨著互聯網從搭建基礎平台到互聯網影響我們的生活,互聯網的特性開始顯現,互聯網可以讓信息高效流轉並且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可以極大的降低由於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復雜而帶來的不均衡,直接了當的說,互聯網打破了一種重要的傳統商業模式:「販賣」。然而,一種商業模式的消失,也意味著相關工作崗位的不存在。 互聯網的透明度讓物品的可以用極低的流轉成本到達消費者手中,那麼除了創新和機器生產以外的商業行為將面臨大幅度的縮減,這種衰減直接體現在中間商和終端商身上。互聯網商業沖擊傳統商業模式,或許若干年後,諸多傳統商業形態將被擠壓消失,而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們只能依靠救濟金度日。 相對於機器的高效率,互聯網還表現出智能和程序化。機器的誕生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從事簡單重復工作的藍領工人隨即被機器取代,於是大學教育被迫興起,城市化也隨之展開,因為我們不需要那麼多的工人,甚至農民也不需要那麼多,因為有機器幫助我們生產、種植和收割,革命驅趕人們開始轉向機器無法取代的領域,比如醫生、律師、金融等等智能化程度較高的工作。在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後,互聯網的誕生開始挑戰智能工作,程序可以分析數以萬計的可能性,取代醫生的診斷,也可以快速而准確的分析大量的訴訟材料,代替律師的大部分工作。一切具備重復並且有規則的工作,均可以用程序來取代。互聯網來勢洶洶,正在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與一個多世紀前不同的是,它要取代大量城市白領的工作。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大規模的失業人口,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金融等新興市場的興起,人們在城市中從新獲取了工作,實現藍領到白領的華麗轉身。如果說蒸汽機替代了人們的體力,那麼互聯網將替代人們的腦力。本輪互聯網革命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化,毫無疑問,也將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人口,但是令人不安的是,失業的人們將去向何方?月球嗎? 本文借鑒和總結了互聯網的大數據系統、互聯網的特質以及互聯網的替代性等方面的研究思考成果,意在表述和論證這樣一個觀點:互聯網開始讓一切都在經歷一個推倒重來的過程,打劫我們的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