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怎麼趕往
1. 去廣西旅遊怎麼玩呢
桂 林
漓 江
位於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是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桂林山川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絕出名中外,是全世界公認的世界第一流景色勝地。為國務院首批發布的國度重點景色勝景區。
灕江的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斗雞山、凈瓶山、、冠岩、、仙人推磨、畫山、、、、等。
西街是陽朔縣城一條陳舊的石板街,位於縣城中間,全長517米,寬8米,房子修建古色古香,當地特徵濃重。這條街道是陽朔縣城最榮華的地段,每年約有10萬名外國旅客來此休閑度假、修學。街中有很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店、咖啡廳、酒吧、中國功夫館,這里也是洋人聚集最多的當地,個中外國人在此開店就有20多家,被稱為洋人街。
印象?劉三姐
是錦綉灕江劉三姐歌圩景區之中心工程,由桂林廣維文華旅行文明產業有限公司投資建立,我國有名導演張藝謀出任總導演,歷時三年半起勁製造完成。印象劉三姐集漓山河水、廣西少量民族文明及中國精英藝術家創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川實景上演」。扮演舞台為兩公里的灕江水域及十二座背峰,組成全世界最大的自然劇場。印象劉三姐啟用了當前國內最大規模的情況藝術燈光工程及共同的煙霧結果工程,發明出如詩如夢的視覺結果。
兩江四湖
灕江、桃花江、木、桂湖、榕湖、杉湖謂之兩江四湖。
兩江四湖景區遍植名樹、名花、名草,造榕樹、銀杏、雪松、水杉、木蘭、棕櫚諸園,以改善桂林中間城之生態;架設名橋19座,以添加江湖之靈氣;恢復、建築古之名樓、名塔、名亭萬余平方米,以增桂林城市之亮點;開掘、修繕文物事跡50餘處,以昭桂林之前史文明;建高科技之升船機、船閘各一處,以方便舟船之通行。 興安樂滿地集旅行、休閑、旅行、度假於一體的桂林樂滿地休閑世界,位於桂林興安縣,佔地上積6000多畝,是迄今國中最大的旅行休閑世界。整個休閑世界包括主題樂土、高爾夫俱樂部、度假酒店/叢林度假村三大局部,是一個高層次、大規模、作風多樣、內容豐厚的大型綜合性旅行休閑場合。樂滿地可謂現代旅行休閑高峰之作,龐大、親熱、美好、天人合一;現代科技與神工山川的絕紗交融;規模之雄偉規劃之完好、設備之完好、意境之曼妙,可謂中國之最。 龍勝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位於龍勝縣東南部鄉境內,梯田群規模龐大,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梯田散布在海拔300至1100米之間,坡度大多在26至35度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雖然南國山區處處有梯田,可是像龍脊梯田如許規模的實屬稀有。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竣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前史。 北 海
銀灘
離市中間10公里,以「灘長、沙白、水凈、浪軟」而被稱為「中國第一灘」。銀灘器械綿延24公里,是我國極為幻想的濱海浴場和海上體育場所之一,被國度評為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潿洲島既有南亞熱帶海洋性天氣的自然優勢,又有火山噴岩成海蝕岸積的地貌勝跡。周圍煙波浩淼,全島綠樹茂密,天氣宜人,風景旖旎,可謂人間地獄――蓬萊寶島。它地勢南高北低,其南面的港是由古代火山口構成的自然良港。口岸呈圓椅形,東、北、西三面環山,東拱手與西拱手環抱成娥初月狀,像宏大無比的螃蟹橫卧海中。船埠背靠高10-30米的山崖峭壁,崖頂青松挺拔,巨型仙人掌攀壁垂下,浪涌波興,開闊無邊;水天一色;氣候恢弘。流上,心曠神怡。
「海上」――
世上植物,普通是籽生,但是紅樹林倒是「胎生」。「海上叢林」 紅叢林位於北海合浦縣山口鎮英羅灣紅樹林天然維護區,面積達260公頃,是中國大陸海岸發育較好、保管較完好的自然紅樹林散布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欣賞價值,不久前已被結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同意為世界生物圈維護區網路成員。紅樹林樹冠茂密,木古莖蒼,根系興旺,盤根交織,嶙峋如蛟。 百 色 樂業大石圍天坑位於樂業縣同樂鎮刷把村北邊,距縣城23公里,屬紅水端的乾熱河谷地帶,是整個「天坑」溶洞群中的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有名的景點之一,有「自然峭壁地?m」之美稱。大石圍天坑地下原始叢林面積9.6萬平方米,垂直深度613米,器械長600米,南北寬420米,容積約0.8億立方米,其地下叢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積位居世界第三。原始叢林底部地下溶洞高50~200米,寬70~150米,洞中有兩條寬7~13米的地下暗河,是廣西當前河道量最大、流程最遠的地下暗河之一。大石圍天坑底部暗河下游6公里處,有一處寬30―50米,高約100多米的瀑布,被稱為地下第一大型瀑布。 南 寧
大新大瀑布
大新德天瀑布,主體瀑布寬100米,縱深60米,落差70米,是世界第二大跨國瀑布。位於大碩龍鄉德天村,間隔縣城78公里。那邊重疊山峰,山青林密。流水從80米高的與交界的浦湯島上飛瀉而下,一波三折,構成了三級瀑布。由於落差大,宣布霹靂隆的鳴響,1公里以外也能聽得逼真。在飛流的瀑布下面是一個30多米深、200多米寬的深潭。瀑布四周的群山有層層梯田和中越邊界的石山。
交通:(1)在客運中間搭乘旅行專線; (2)在北大客運中間搭乘―大新客運大巴; 寧明壁畫
花山屬國度級景色勝景區,位於寧明縣城北面15公里處明江岸畔的一座石山,海拔345米,臨江的一面是一片宏大而峻峭的崖壁,崖壁上畫有很多原始性的人像畫,據統計,尚存的有1800多個畫像,以人物為主,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約0.3米。畫像或疏或密地散布在寬220多米、高44米、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的峭壁上。是鄰近此類崖壁畫中規模最大、畫像最集中、內涵最豐厚、最具代表性的一處。 花山壁畫與花山閣下的明江沿岸和龍州、、扶綏約200公里的左江沿岸的石山崖壁上以及憑祥市局部地域的山崖,構成了一段陳舊的「崖畫長廊」。
交通:到江南客運站乘坐南寧―寧明車,到寧明縣城再轉車花山。 國度天然維護區
大明山國度天然維護區間隔南寧市98公里,位於武鳴縣北部,已被我國「人與生物圈」國度委員會歸入維護網,其海拔1760米,該景區谷幽峰奇,山花爛漫,木豐林茂。其特有的橄欖古林、龍尾飛瀑、早霞雲海,無不如仙如幻,令人流連往復。受南亞熱帶天氣及共同的地形影響,山上氣溫比山下低8℃-10℃,山中四時清楚,構成了春之風、夏之瀑、秋之雲、冬之雪的漂亮景觀,故被贊譽為「廣西」。
交通:(1)15:00在民族商場前乘旅行專線車,天天一班;
(2)安吉客運中間乘馬山、大化、都安偏向大巴在武鳴下車; 景色區
位於南寧市郊東南,由青山、、帽子嶺、雷劈嶺等奇峰秀巒疊翠而成,素有「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佳譽。唐代、萬壽祥寺,宋代寺,明代龍象塔都曾參差其間。但因烽火替換,多處修建被毀。1985年開端籌建開拓,先後建立龍象塔、鳳凰塔、白蒼影寰宇、三寶堂、仙境、碑林、獅林松濤、桃花圃、杜鵑花、棕櫚園、香花圃等30多處景點,已構成融當地民族特徵、亞熱帶風景於一園的優美景地。
交通:可搭乘10路、34路、環城一線、環城二線公交車,或在廣場搭乘前去青秀山的旅行專線車。 武鳴
伊嶺岩間隔南寧17公里,位於武鳴縣境內,屬國度AAA級旅行區,是一座構成於一百萬年前的喀斯特岩溶洞,岩洞形似海螺。洞中的鍾乳石、石筍、、石花、石幔千姿百態,步步生景,景景各別。整個岩洞景觀更是巧奪天工、千變萬化。建於景區內的壯文明長廊可讓遊人充沛理解廣西壯族的文明前史、民風風情。
交通:安吉客運站乘南寧―武鳴車,到伊嶺岩下車。
揚美古鎮
揚美古鎮間隔南寧市區38公里,位於左江下游。小鎮山青水秀、綠樹蔥翠;鎮上青石板鋪砌的街巷船埠,朴實厚重。鎮里鎮外風景秀麗、民俗古樸,鎮民尚德。古鎮有名的景點很多,有千年古樓――、清代一條街、明清古修建群、梁列亞新居、等,還有那風味共同的「揚美三寶」――梅菜、豆豉和酸菜。 隆安
隆安間隔南寧市83公里,位於隆安縣境內,總面積21平方公里,叢林掩蓋率98.7%,屬於省級天然維護區與旅行勝景景色區,是典型的亞熱帶岩溶雨林地貌。區內古木森森,巨藤環繞,秀樹參天,空氣清爽,有不少國度一級維護動植物。
隆安龍虎山是中國四大猴山之一,山中有8大猴群共3000隻猴丁,每群猴都有本人的猴王。主要景點有深山逗猴、溶洞奇跡、盆景等。旅客在景區中不只可以旅遊山中奇異的天然風景,還可以喂猴逗趣。
交通:(1)在北大客運中間搭乘旅行專線;
(2)在北大客運中間搭乘天等―大新客運大巴; 賓陽景區
賓陽昆侖關景區是自治區級文物維護單元,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前史上曾發作過9次戰爭,最大最慘烈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昆侖關之戰。現建有留念塔、烈士墓園、留念碑亭、南北牌樓等留念修建群。蔣介石、白崇禧、杜聿明、等16位國民黨要員均有題詞,題聯或書刻碑文。遺址至今保管較完好。
交通:到金橋客運站乘坐南寧―賓陽客運車,到昆侖關地段下車。 貴 港
景色勝景區
西山景色勝景區位於廣西東南部境內,以城郊1公里處的西山勝景為主體,包括遺址,動植物天然維護區,紫荊山壯村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岩及白石洞天、麻洞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景,標志等景觀景點構成的集錦式大型景色勝景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西山景區前史悠久,原是佛教勝地,現仍保存有較為完好的佛教建築、寺院,如、李公祠、洗石庵、乳泉亭和飛閣等。歷代文人學士留下贊賞西山的詩詞春聯達4000多
具體怎麼玩參考這里吧:www.glly8.com
2. 從廣西飛機場怎麼到廣西藝術學院
廣西藝術學院有兩個校區,一個在南寧,一個在桂林。兩個地方都有飛機場。飛機場離學校都挺遠的。你可以打的。
3. 南寧地鐵一號線都經過哪些站
全線共有25個車站。分別為:石埠站、南職院站、鵬飛路站、西鄉塘客運站、民族大學站、清川站、動物園站、魯班路站、廣西大學站、白蒼嶺站、火車站、朝陽廣場站、新民路站、民族廣場站、麻村站、南湖站、金湖廣場站、會展中心站、萬象城站、東盟商務區站、鳳嶺站、琅東客運站、百花嶺站、佛子嶺站、火車東站。
運營時間
地鐵1號線工作日高峰時段7:30至9:00、17:30至19:30行車間隔5分鍾,其餘時段行車間隔7分鍾。周末及法定節假日6:30至12:00行車間隔7分鍾,12:00至23:00行車間隔6分鍾。
從石埠站開往火車東站的首班車在每天上午6時30分開出,末班車在每天23時00分開出。
(3)去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怎麼趕往擴展閱讀:
價值意義
南寧軌道交通1號線是南寧市首條建成通車的軌道交通線路,也是中國全國少數民族自治區第一條開通試運營的軌道交通線路。1號線作為南寧城市軌道交通東西向骨幹線路,銜接南寧東站、埌東客運站、南寧站、西鄉塘客運站等主要客流集散點,將大大加強南寧城市東西方向聯系,成為城市發展新引擎。
4. 廣西傳統文化如何與愛國聯系
一、與各民族共同創造帶有比干文化特徵的風俗民情。
廣西這個多民族的自治區,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境內除了漢族外,逐步形成了11個世居少數民族,他們是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新中國成立後,按照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為使自治區內其他少數民族更好地管理本民族事務,廣西先後在其他世居少數民族聚居地,設立了12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和58個少數民族鄉。
歷史上,廣西比干後裔從福建莆田或廣東、山東、江蘇等地遷至廣西後,與多民族的廣西少數民族大融合,尤其是與壯民族的大融合,與各少數民族一起,組成了一個融洽、和睦的大家庭,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這些燦爛的文化,至今還或多或少地帶有比干文化的色采。這是大家在廣西這塊特定的地域生活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在長期共同的生產實踐和社會交往中,通過社會約定俗成的儀規,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歷史積淀。這些民情風俗,是民族的悠久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徵的一個構成基本要素,成為連結這一人們共同體的一種紐帶。而比干後裔的遷入,把祖先優秀的文化傳統習慣和生產技術也帶到廣西,豐富和促進了當地文化和生產的發展。比干後裔和廣西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一些民情風俗主要有:
(1)圍繞家庭倫理的一般禮教。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父母居室安置在堂屋後面的神聖位置,早晚進餐和接待客人,父母被安置在背靠祖宗神位、面向大門的最佳座位,好酒好萊必先讓給父母,子女晚輩須盡到贍養之責。有的地區,父母去世後的第一個中元節,須選擇一丘好田地,插上一枝柳或一枝竹,表示這是陰間父母的贍養田。家庭中的大事要事,子女必須遵從父母的意志,父母反對的事,子女是不能做的。違背父母,視為不敬不孝,虐待父母,天打雷劈。在社會上,尊老愛幼,是廣西人的傳統美德。對老人必用尊稱,不能直呼其名;老人論事,年輕人若妄言插嘴,被視為不知天高地厚,不識事理;對老人視而不見。見老人做事不幫助,行路超越老人而不吭聲者,被視為愚上加蠢。在社會上,以壯欺老以強欺弱,以大欺小,都是不道德行為,受到輿論的斥責。
(2)圍繞生產,調節生活。廣西各民族,尤其是壯民族是以稻作著稱的農耕民族,歲時節慶活動大多是隨著生產季節和農作節奏來開展的。如迎春牛對歌、開耕節、牛魂節(脫軛節、敬牛節)、拜秧節、谷魂節(嘗新節)、糍粑節,古時還以收割慶豐收作為迎新歲節日,即所謂「壯年」。這些節慶活動圍繞著各個重要生活環節活動的儀俗,表現為原始祭祀性的形式,其中就帶有商朝的祭祀特色。這些帶有生產動員和期望豐稔的含義,寄託著廣西這個民族大融合的大家庭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對調節勞動生活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3)祟尚互助,團結協作。由於稻作生產季節性強,在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下,農作過程有賴於群體力量。「凡耕獲,皆通力合作,有古風」(《鎮安府志》),這「有古風」,也可以理解為部分地由比干後裔帶到廣西的古文化。「有無相資,一無所吝」(《赤雅》)。一家有事百家幫,一人有難眾人當,這是廣西壯族社會的傳統習尚。不少地方在進行重要的生產生活活動時,往往以各種民間的互助組織形式出現,如「輪牧」、「陪工」,以及「婚姻會」、「長生會」、「建新會」、「水利會」、「築路會」等等。通過這些風俗媒介,發揮團結互助的精神,抵禦各種困難,求得共同的生存發展,增強了民族內部的凝聚力。
(4)生活歌化,樂觀向上。廣西各民族自古素以能歌善唱著稱,南朝粱代吳運《晏城(郡治在今廣西賓陽境)志》就有「鄉落唱和成風」的記載。明代鄺露《赤雅》稱:「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人們以唱歌活動作為節慶和社交的重要禮儀,並把習歌善唱視為聰明才智的一種標志,且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迫求。「壯鄉無論男女,皆以唱歌為其人生切要問題之一。人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孤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今博古,而為一蠢然如豬之頑民」(近人劉錫藩《嶺表紀蠻》),故此,歷來節期群體會唱的「歌圩」盛行,社交以歌代言,男女依歌擇配的風習延續至今。歌化的社會生活,反映了廣西壯民族的文化心理特性和樂現向上的民族品格。
(5)社會開化,舊習漸變。廣西各民族具有開放性的品格,其社會亦是非封閉性的,自秦漢以來,就與漢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廣泛雜居,密切交往,互相通婚,包括與比干文化與精神在內的民族文化亦相互吸收融合、變化、發展。例如:壯族的「招郎上門」(即入贅)婚俗,對「重男輕女」和「隨夫從一」的封建觀念及其婚制,有一定的反抗意義,而包括遷至廣西的比干後裔與壯族等廣西各民族的普遍通婚,更有利於吸收先進文化技術並在「互化」中求得自身的發展;同時,壯族的「不落夫家」故俗亦逐步得到改變。再如,漢族的春節等不少歲時習俗早已成為壯族共度的節慶,亦賦予其民族的形式和內容,春節在舞龍舞獅的同時,還有「打礱」(扁擔舞)、唱山歌等傳統歡慶活功。源於醮會求嗣的「搶花炮」俗儀,現已變成壯族民間的傳統體育項目;源遠流長的壯族三月歌會「浪花歌」即「歌圩」活動,如今已發展成為壯族地區各民族共同歡度的「三月三」歌節盛會。
二、與各民族共同創造帶有比干文化烙印的民間婚俗
廣西的壯族婚俗,桂林地區的龍勝龍脊一帶的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背新娘由一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姑娘的父親來擔任,新娘到夫家,不坐轎,由十幾位伴娘和歌手陪送,要踏著臨時搭的竹梯上樓,再走為她架的「新橋」入洞房,然後「砍梯」、「拆橋」,表示新娘已無後路永遠落夫家,也寓意新人結合,如意美滿,白頭偕老,永不變心,次日回門。這種浪漫的色彩,其實也包含比干文化的成份。晚上伴娘和歌手要與寨上小伙對歌,連唱3夜,有些青年通過這種機緣有了意中人。夜婚,也叫「火把婚」,婚期在晚間。由新郎帶二三十人,點火把,邊走邊唱,直往女家。進寨門以歌聲盤問,對答無誤才可迎取。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倍娘陪送,一路以歌聲相伴,新人入洞房後仍以對歌為主直到天明。
侗族婚俗的兩頭黑迎親。侗族習俗,迎娶新娘,不備花轎,只派引路郎和押禮公挑著禮物前往,入暮到大約半夜時分,才將新娘接到男家。迎親禮物也簡單,一般三四十斤肉,二三十斤酒和一些菜餚。
壯族的婚俗。壯族婚姻民間俗稱「紅事」。選擇對象一般要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同意後要經過遣媒、訂親、討八字、定親、過門等五項儀式。每項儀式,男方家都要給女方家送彩禮,主要以米、酒、豬肉為主。一般來說,整個儀式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米酒每樣為150-250公斤,定親後,男方家送給女方綿紗10-15公斤,錢從千元至幾千元不等。結婚的那一天,男女雙方都由各自的親戚分別慶賀。嫁女出門時要到中堂拜祖宗拜父母。然後由兩對男女送親,男方也有兩對男女接親。當新娘要進男方家時,則由男方的兩個婦女接親扶起進門,不允許新娘腳踏門檻,說是如果踏了門檻,就封了男方家人嘴巴,管說不得。男方結婚的那天晚上不能鬧洞房,新娘由送親的兩女陪睡,而男女雙方的接送親主要角色者進行對唱儀式歌,女方的十姐妹唱「哭嫁歌」,一唱唱到天亮,唱到深處時,父母兄弟姐妹等旁人感動流淚。整個婚姻過程熱鬧非凡。第二天新娘即返回娘家,第三天夫家再派一女去接回。其實壯族的婚俗與比干生活的時代,生活的地域多有相似的地方。較有區別的是新娘出門時在閨房門檻內點一盞燈放在矮板凳上,新娘包一張黑色頭巾,由新娘的親兄背出閨門,到堂屋哭拜,辭別祖先。新娘拿兩把筷條(每把十雙),一把丟在堂屋,一把丟出門外,表示從今去吃另一家飯了,但還不忘記娘家,取親的就把大門外的筷條撿起帶回男家。背過大門檻時,新娘的腳不能碰著門檻,如碰著就說是把娘家的財勾出門了,娘家以後就會變窮。這時取親隊伍鳴炮迎取,嗩吶齊奏。出大門後,新娘又在門外哭一番爹娘,新娘的父出來解開新娘左腋下兩顆鈕扣,叫做「解扣子」,意指放寬心去安家樂業。這之後,新娘要一直打傘到新郎家,沿途不能往後看(說是如往後看了以後生小孩像娘家的人)。新娘到新郎家要連住3天,第三天回門一定要當天往返,不得留住娘家。第五天回門可住娘家一晚。第七天回門可住娘家兩晚。以後則要腳踏實地在男方家生活,逢年過節才可以回娘家。
瑤族:瑤族婚俗與壯族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最特別的是瑤族的婚姻彩禮十分講究,特別是藍靛瑤,雖然送的食物可多可少,但銀元卻要得多,一般來說少則五六十枚,多則上百枚甚至數百枚。瑤族結婚請酒方式與壯族有明顯不同,一般是女方家在結婚日前30天就要請酒了。出嫁那天,男方家來接親的必須是兩對夫婦,象徵夫妻恩愛,結對成雙。新娘到男方村寨後,先到鄰舍洗臉打扮,吃便飯,然後才入夫家門。由於瑤族的民俗風情比較獨特,所以他們和其他民族很少通婚。當然,也與遷至廣西的比干後裔很少通婚。
三、與各廣西各民族共同創造帶有比干文化烙印的民間文化藝術
廣西各民族的文化藝術,源於他們生活斗爭的實踐,內容豐富,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壯族的民間文學、繪畫、音樂、織錦等,異彩紛呈,備受各族人民的喜愛和稱贊。
民間文學。壯族及其先民為了生存和發展,不斷地同自然界、同社會的各種惡勢力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這些斗爭往往以故事、歌謠形式,口頭流傳於民間,形成豐富的民間文學。這種民間文學充滿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色彩。歷經集體創作、集體修改這種千錘百煉的過程,凝聚著世世代代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更具人民性,更受群眾的喜愛和贊賞。而進入廣西的比干後裔,把比干為挽救國家危亡,不顧個人生死的「犯顏直諫」故事、「天葬比干」故事……這些故事,驚天地泣鬼神,被帶到廣西後,在廣西各地流傳不衰,不僅豐富了廣西的民間故事,也為創造各民間故事和民間藝術注入了更多和更健康向上的愛國主義色彩。而在廣西,以愛國主義色彩出現的故事也特別多。
銅鼓文化。銅鼓是廣西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獨特器物,銅鼓文化綿延數千年,流傳甚廣。久遠的歲月使銅鼓在先民心中不僅是一種器樂,也包含著權力的榮耀,財富的象徵,並演變成少數民族虔誠祀禮的神器。銅鼓以它雄渾的音色給許多少數民族帶來歡樂和鼓舞,它以龐大的身軀和瑰麗的紋飾驚艷世人,銅鼓所蘊藏的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讓我們為之傾倒。時光流逝,古老的銅鼓聲聲不息,千古不滅,置身於廣西的少數民族山寨中仍可以領略到那伴著粗獷節奏而深沉遼闊的鼓聲。銅鼓身上的紋飾主要表現少數民族的崇拜物與民族風情,銅鼓紋飾基礎以太陽紋、青蛙飾、鷺鳥紋、雷紋、祥雲紋、羽人舞、競渡紋等構成。因為商朝以禮樂等為主的王室的和民間的文化藝術比較發達,從那繼承了豐富的文藝樣式的比干後裔,在流淌的血液中也伴隨著文化藝術的細胞,因此在廣西的比干後裔也廣泛地參與並促成了廣西銅鼓文化的興盛和發展。
廣西有「歌海」之美譽,民間文藝主要有山歌、藍靛瑤的「哉瑞舞」和「吊篩舞」、壯族的「穿羅舞」、漢族的「繞棺舞」和舞獅等。其他還有騎頂馬、民間傳說、諺語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山歌分為壯歌、漢歌和瑤歌3種。壯族民歌分為北壯歌和南壯歌。壯歌是天娥山歌的主歌,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五言句、七言句甚至十一言句。北壯歌稱為「比歡」(壯語),南壯歌稱為「比」(壯語),也稱「泥雅遼」。南壯歌歌調激昂高亢,清脆明快,富於節奏感;北壯歌歌聲悠揚婉轉,重於溫情,令人陶醉。壯歌的內容十分豐富,歌調非常含蓄和優美,富於表達情感,纏綿柔軟,娓娓動聽。
舞獅也是廣西民間文藝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之一。舞獅工具主要有:獅子道具,打擊樂器,各式燈籠,舞獅人員的各種面具。廣西的文化部門十分重視舞獅活動,每逢節慶、迎賓等重大慶典活動,都要組織舞獅活動。舞獅隊那種一路敲鑼打鼓、騰躍歡跳、打燈作揖的情景,給人一種太平盛世、國泰民安之感。
四、與各民族共同創造帶有比干文化烙印的民間節日
民間節日指民間傳統的慶祝或祭祀的節日和專門活動,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代表地方民俗特色,有著極強的參與性;傳統節日指歲時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特點,其中影響較大的、至今仍廣泛流傳的主要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三月三節等。比干後裔遷入廣西後,以自己的文化特色,與當地原住民共同歡度並創造了帶有比干文化特色的民間節日。
春節。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這便是廣西「外來」的節日,它的來源當然與其他民族,包括比干後裔進入廣西有一定的聯系。廣西天峨人過春節頗具地方色彩,外出人員多回家團聚,節日氣氛特別濃重熱烈。從臘月十五開始,各家各戶陸陸續續殺過年豬(一般每家都養有1-2頭大肥豬過年),臘月二十三是送灶日,就是把灶王送到天上,向玉帝報告家裡一年的收獲,並希望來年豐收有盈餘,所以這一天之後到臘月三十,人們便開始「三忙」一忙「潔戶」,家家戶戶皆刷洗門庭,去污除垢,准備以清潔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並重新裝飾神台;二忙「辦貨」,即准備過年所需的各種食物,如豬肉、雞鴨肉、魚、豆腐、竹筍、紅糖、白糖以及春聯、鞭炮、香紙、蠟燭等物品;三忙「炸食」,即製作各種油炸的食品,如糯米泡、酥等之類。
除夕。俗稱「卅日夜」,家家戶戶製作節日食品,特別是沖打糯米粑,有的呈方圓形,直徑0.3-0.45厘米,也有的呈小方圓形狀,稱之有母有子,為的是初二走親友送人。
銅鼓節。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方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歡歌笑語響徹山谷。
三月三。又叫「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除農歷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其起源有多種傳說,一說劉三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一說為娛神,除災驅疫;一說為紀念一對堅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制綉球。歌圩日,小夥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盛裝,男攜禮物,女揣綉球,成群結隊前往。有的抬著劉三姐神像繞行歌圩一周,才開始對歌。有的則由姑娘們搭起五彩綉棚,待小夥子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拋出綉球,對方如果中意,就在綉球上綁上禮物,擲還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習俗:小夥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就整個握住。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綵球,相約還球時舉行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綵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已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歌節,逐漸發展成「三月三」文化藝術節。1989年廣西第3屆「三月三」文化藝術節在桂林舉行,把文化、經濟交流同旅遊結合起來,收效良好。對於三月三歌節,作為比干後裔的林姓人總是踴躍參與,樂在其中。也許,其中的一些比干後裔還想到了紂王和妲己在鹿台摘星樓上令人不齒的夜夜笙歌,那是亡國的葬歌;唯有「三月三」這樣屬於國民發自內心的共唱共歡之歌,才是太平盛世之歌,才是國富民強之歌。
五、最富有比干文化萬分的民間文藝
歷史上,自異地進入廣西的比干後裔本來有異於廣西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文化的大融合,大都失去了原有特徵,彼此成為一家的壯、漢等民族已無明顯的原貌,但是有一些民間文藝,也許是因其本來就夠完美,無需再去改變它什麼,於是能大體上保留下來。尤其是在比干後裔相對集中之地,如擁有23萬人口之眾的玉林市,這些民間文藝項目也就得到了較好傳承,並保持比干文化的一些原貌特徵。這些文藝項目如下:
(1)八音。玉林八音,又稱桂南八音、吹笛兒、吹六笛,是玉林地區唯一的吹打樂。玉林八音名目甚多,地方風格濃厚,八音隊很多。玉林有比干後裔30萬之眾,其中不少人是八音隊的骨幹。八音是由中原古樂以及桂東南民間音樂融合而成,被音樂界同仁稱為「桂東南交響樂」,廣泛流傳於桂東南城鄉的各種慶典、紅白喜事以及舞龍、舞獅和地方戲曲、舞蹈的伴奏。玉林八音一般由6-8個人組成一班(隊),主要以鼓、鑼、鈸、笛、簫、弦、琴和人聲組成,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兩種,坐奏指在特定的環境中一班人坐在八仙桌旁演奏;行奏則運用於特定事件如廟會@@@@、結婚迎賓等。玉林八音的演奏曲目大多與清代(南北九宮大成譜)相似,除了七吹八大套以外,尚有300多個長短兩類曲目來自中原的「滿堂紅」、「萬年歡」、「山坡羊」、「十八摩」等;以及由藝人利用地方音樂素材創造的以詠玉林地方風物的白鶴游、白殼米、碎米、秦城、虎落平陽、老鼠偷油等;還有用於採茶歌舞、鷯劇、春牛伴奏的相思調、撐船調等。玉林八音的曲調演奏主要講究三對口,即曲目分為白事專用曲目、紅事專用曲目和中性曲目,達到烘托氣氛的藝術效果,故在玉林有「寧可少擺幾桌酒,不可缺少一台吹」的說法。
(2)木偶。俗稱「木傀戲」、「木頭戲」。一般在農閑時或喜慶節日演唱,是普遍活躍於玉林城鄉的一種古老表演形式。不同角色的木偶有不同的臉譜,表情神態各異,配以符合角色的服飾和道具,以突出其性格。戲班由鄉間藝人自發組成,一般2-3人。表演時,1人坐於後場負責配樂,樂器有木魚、鈸、鑼3種,另外1-2人在前場專司操縱木偶表演並邊唱戲文。劇目多取自古代通俗小說,也聽說曾有林姓藝人把比乾的故事編成木偶戲。木偶戲有的戲較長,往往連台演出十幾晚至數十晚。
(3)舞麒麟。是春節期間活躍在玉林城鄉的一種佩戴道具並同時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是一種祈福致慶的活動。表演一般由4-7人參加,1人扮麒麟,1人主唱麒麟歌;其餘有的撐羅傘,有的舉彩牌,有的司鼓樂。賀年時,舞著麒麟進門,鼓樂聲一停,麒麟歌即起,見人贊人,見物譽物,見事賀事,七言四句,隨編隨唱,好話連篇。全家往往高興萬分,賞以紅包、米花糖果之類。
(4)玉林彩茶。是由民間藝人吸取南北各地採茶類藝術表演的長處,創造出的具有玉林民間特色的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歌、舞、劇三藝粹集。通常由一男一婦至二男四婦組合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道具有錢尺、綢帶、彩扇、手帕、茶籃等。男角舞步明朗大方,瀟灑幽默。女角舞步輕盈細致,情深含蓄。通常以嗩吶為主的八言鼓樂伴奏,引人入勝。
廣西的60萬比干後裔,與各族人民一道,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歷史,創造了文明,並把廣西建成了美麗、繁榮、富強的新家園。
5. 廣西的文化藝術
世居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 、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使用水語、仡佬語的人口呈下降趨勢,已屬瀕危語言。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粵語
粵語(當地人稱廣西白話),分布范圍主要為桂東南,即賀州至憑祥連線的東南部,占廣西三分之一的地域,使用人口1500多萬,占廣西漢族人口比例超過55%。線的西北說粵語的不多,分布也較分散,有百色市區等方言島;廣西粵語分有梧州粵語、邕潯粵語、勾漏粵語和欽廉粵語四大片區。
境內通行的粵語縣市有30多個,即南寧、邕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港、東興、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鍾山、百色、崇左、扶綏、寧明、憑祥及龍州。此外,廣西其它不通行粵語的城市中亦有粵語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於民國時期的新桂系移民開發,因提升農業技術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東南地區人口,有為數不少的粵語村莊。
壯語
壯語是壯族的民族語言,在廣西西部廣泛分布,主要分為南北兩大部分,使用者也不僅僅是壯族人,與壯族混居的某些農村的漢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也也能說這種語言。
桂柳官話
桂柳官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使用人口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人口50%以上,主要流布於桂北地區及其他一些地區的縣城,通行於桂北漢語區。桂林,柳州為其主要的兩個使用城市,是明清進入廣西的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桂柳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目前最強勢的漢語方言, 是壯族、漢族及各民族之間重要的交流語言。
客家語
客家語在廣西又被稱為涯話(桂南地區)、新民話(玉林博白等地)、麼個話(柳州等地)、長樂聲(賀州)等,是繼粵語、壯語、桂柳官話之後第四大廣西本土語言(或方言),使用人數約600萬(2013年)。
廣西境內除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和河池市的鳳山縣沒有客家人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人分布,客家人分布區域內使用客家語。客家人數達10萬以上的市轄區、縣級市、縣有:桂東地區賀州市八步區、昭平縣;桂南地區玉林市區、陸川縣、博白縣、北流市;貴港市區、桂平市、平南縣;北海市合浦縣;欽州市區、浦北縣、靈川縣;防城港市;南寧市區、賓陽縣;柳州市區、柳城縣;來賓市興賓區。其中賀州市區(即八步區)、玉林市的博白縣和陸川縣為廣西客家語強勢地區。
平話
平話分桂南平話和桂北平話 。主要分布在廣西的邕寧、賓陽、橫縣、貴縣、馬山、寧明、南寧市郊和左右江沿岸的百色、田林、樂業的一些村莊,以及桂北的桂林市郊區、臨桂、靈川、融水、融安、羅城、永福、柳城、柳江、龍勝、鍾山、賀縣、恭城、三江、鹿寨等縣(自治縣)、市,總數在300~400 萬之間。
普通話
普通話是基於北京官話的官方標准語,不是廣西本土語言,經過幾十年的推廣,普通話在廣西的普及率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居民基本可用於交談。但廣西人所說的普通話口音較重,因此形成南普、柳普等有特色的方言。普通話是廣西目前最強勢的語言。
京語
京語的主要者為京族人。 漢族: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少數民族戲劇和地方戲種:壯劇、壯歡、彩調劇、邕劇、苗劇、毛南劇
6. 今年十一畢業旅遊,我們是廣州的大學生,想去廣西桂林玩,我們是自助游,希望有經驗的朋友提高路線,謝謝
桂林旅遊精華線路可以這樣安排。
1、桂林市內一日游,象鼻山、蘆笛岩、王府、劉三姐大觀園。建議包車游(商務車或旅遊巴士)
2、桂林灕江陽朔一日游,坐經濟船游灕江四個小時,游完後游覽陽朔陸地景點--大榕樹月亮山、聚龍潭奇石宮。建議拼團游,這樣省錢坐車又方便。
3、桂林古東冠岩一日游。如果你們人多,建議包車游,也可以拼團游。自助游不劃算。
4、桂林龍脊梯田和龍勝溫泉一日游。建議拼團游,很劃算。
桂林旅遊+酒店攻略(http://0773cc520.blog.163.com/blog/static/94590555201132210274980)
7. 南寧邕江賓館距離文化藝術中心多少公里怎麼走
公交線路:b10路 → 607路,全程約9.0公里
1、從南寧邕江賓館步行約350米,到達邕江橋北站
2、乘坐b10路,經過8站, 到達青山路中站
3、乘坐607路,經過4站, 到達博藝平樂路口站
4、步行約850米,到達廣西文化藝術中心
8. 打算去廣西步游,有什麼習俗禁忌么
節日禁忌
壯族的民間節日較多,既有與漢族相同的春節、端午、中秋和重陽,又有壯年、牛王節、中元節、螞拐節、三月三歌圩等充滿民族特色的節日。節日內的禁忌因時因地而異。
大年初一忌說粗口話,否則口臭;忌說顏色之詞,否則會招螞蟻、臭蟲和跳蚤等;忌說鳥獸之名,否則禾苗受災;忌借東西,否則家會蝕財,自己也會變乞丐;忌掃地,否則有損納財之運;姑娘忌吃粽子,否則不通氣,不通情達理;忌殺禽畜,否則有損養殖之旺;忌煮新飯菜,全吃年三十晚吃剩下的,意為年年有餘,順心如意。貴州壯族過壯年時,從除夕至初三,禁止村民出寨,亦禁止外人入寨。
四月初八是牛王節,是日不得役牛,各家除掃理牛欄、祭拜牛魔王外,還得給牛洗涮身子,做好吃的犒勞它。是日嚴禁罵牛打牛,否則認為年內牛會生病而不能耕作。在桂西南,人們過霜降節時也敬牛,讓牛休息三天,禁鞭笞,此期間有牛意外死亡,人們只能將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
七月十四中元節是大部分壯族最為隆重的節日,一般從七月初七即開始過節。中元節是鬼節,人們處處避鬼,七月十四日人人躲在家中,怕出門遇鬼而被攝去靈魂。有些地方或是關上大門,或是在門上掛上用桃枝茅草製成的「避鬼標」,以防鬼進家作祟。節日前後嚴禁小孩游泳、爬樹,怕遇水鬼或其他惡鬼而有不測。
八月十五中秋節,一般只有婦女祭月,男子不祭。因為月為陰,而男子屬陽,怕犯沖克。一些地方中秋祭月嘗餅時不能吃光,而必須留下一個,以免月亮以後不再露面,晚間將永遠黑暗。
種植禁忌
農業是壯族的主要生產門類,其中又分水田農業和旱地農業,所種植的作物以水稻為大宗,其他的有玉米、薯芋、旱谷、豆類、麥類、花生等等。大部分地方耕作相當精細,但在山區,由於受到生產條件的影響,收成還是比較低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壯族為了祈求豐收和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規定了一些相應的禁忌。從春耕到收割,都講究吉日的選擇和祭祀。
大新縣的壯族甚至形成「插秧節」。在農歷的四月初一至初八期間,人們選擇一個吉日舉行開插儀式,由地方官員或村老或家長主持。主持者須於節日的凌晨剃頭刮須穿新衣,乘夜色尚濃、人聲寂靜之時向田垌走去。路上不能回頭,不能講話,到達田垌後在田頭插幾株秧。只有經過此儀式,全村或全家人才能於天亮開始插秧。否則認為不吉。憑祥的壯族也有類似的風俗。他們選好春插的吉日以後,各戶已婚婦女用桃葉煮水洗手,然後將茅草插在犁好的田頭成十字架狀,並焚香念咒,祈求春插順利並賜豐收,之後方可開始插秧。寡婦或孕婦不可參與這項儀式,只能請其他婦女代勞。此外他們在插秧時,不用手遞秧,而是將秧從空中拋入田中。
種植旱地也有講究,桂西壯人播種旱地作物時必須吃飽肚子,而且各種作物都要同時種一些,表示「一子落地,萬子發芽」。播種時不能回頭看已種下的種子,也不能談論飛禽走獸或與作物生長、收成有關的事,更不能講肚子餓。播完種後,須折一把樹枝插在地中央,地頭也放上一把,種地人由樹枝上邁出地頭,這種作法叫封地。認為經此儀式作物才能長得好。
還有摘菜忌蹲的種植禁忌。在菜園里摘菜時,忌蹲下身子。認為動手摘采一定要採取彎腰的姿勢,否則就意味著這蔸萊被折斷了,此後不復再生枝葉,造成減產歉收。
穀雨這天不準屋外燒火、吸煙。相傳天神正在造雨,如燒火、吸煙,會使雨神受傷而無法造雨,從而造成旱災。如果逢大早,要請師公作求雨法事;眾人抬一隻狗游村串寨,邊走邊打狗,吠聲不斷。師公隨後燒香念經,祈求雨神普降甘霖。
飼養禁忌
壯族的家庭副業主要有飼養和捕撈。他們最為看重的牲口是牛,因為牛是主要的生產畜力,平時倍加愛護,驚蟄之日不役牛,有「驚蟄役牛牛生虱」之說。四月初八是牛魂節,是日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人們要給牛喂美食,還要祭牛魔王
豬是人們肉食的主要來源,但一般農戶不養公豬,只有鰥夫才以飼養公豬為業。有的地方若母豬產仔只有2頭,須立即殺掉,否則認為會敗財和招致家宅不寧。有的地方母豬下崽要忌門,外姓人不得登堂入室,其標志是在大門口插一枝柚葉和紅紙,並在豬欄邊掛一桿秤。河池的壯族買回小豬飼養,口中要念「三百二、四百斤」之類的吉語,祈豬快長,若不念,則認為豬長不大。有的地方剛從外面買回飼養的新豬,未經「過門火」忌進欄內。做法是:在豬舍的門口或者豬進欄時所經過的第一道門檻處燃燒一堆火,將豬抬過火苗上時,往豬身上撥水,主人口中還同時祈念「三百六七百二」,希望小豬能長到這個斤數。潑水者多由家庭主婦主充當。人們認為,經過火燒水滌,豬身染來的邪污穢氣已被洗凈,才會長膘添斤。客人或寡婦不得誇主家的畜禽長得快,俗認為如此所起的作用正好相反。此外雞下雙黃蛋、黑色蛋或軟殼蛋亦被視為凶報,是災禍臨頭的徵兆。
壯族常於合適的季節到溝渠河中捕撈魚類,有些地方的壯人禁忌在魚壩中大小便,以免得罪魚神。自養的魚塘則禁止釣魚,只能捕撈。
貿易禁忌
壯族地區的商品交易以前主要限於農副產品和日用工業品,人們在購買牛隻這樣重要的生產資料時,要遵循一定的准則。買賣一旦成交,賣牛者必須送給買牛者一根牛繩,並用此繩抽打一下牛背,說些讓買主歡喜吉利的話。不如此則意味賣者心不誠,牛到新家呆不長久。到集上賣豬仔,事先要喂飽,忌賣餓豬。成交後再扣除豬籠和豬食的重量。
廣西欽州市黃屋屯、大寺等地有忌跨檻而立的貿易禁忌。凡家中製作貿易物品,或所售物品將出門時,家人或外人如在家門跨檻而立,將意味物品難以售出。故而在進行有關貿易事宜時,均極忌有人跨檻而立,送所售物品出門時,更不能在檻上停留或倒退,否則將被認為行市不吉。
手工業禁忌
壯族的家庭手工業有紡紗織布、匠作、釀酒、造紙等等。紡織由婦女操作,理紗上機時,織者—定要凈手梳發,不能講與紊亂和斷裂有關的言語,否則認為紗易亂、線易斷而織不成布。匠作則多由男子進行,部分地區的壯族木匠如果未婚或是已婚未有男孩,則不替人打造婚床或梯子;如果自家蓋房未滿三年,則不幫人做棺材;若是替別人做棺材不滿1個月,則不能替別人打造結婚傢具。有些地方的木匠修造犁耙、水車或嫁妝等物,都要選擇吉日或雙日開工。所有這些匠作規矩,都是為了求得吉利、避開不祥。
林業禁忌
林業亦是壯族的重要生產門類,許多地方都重視植樹造林活動。以前壯族植樹、只能直著腰栽種,怕彎腰種樹長不直,甚至人永遠駝背。有些樹種,如桃、竹、芭蕉等年青人忌種,認為若種了會妨礙年青人日後的發達與生存。有些地方則禁止小孩參加栽竹,認為竹子長大後要被砍伐,小孩若參加種竹,日後命運將跟竹子一樣,很不吉利。砍伐樹木時應砍老留嫩,砍倒後還要抓一根樹枝插在樹根的斧口上,表示祈其再度生長。禁用斧頭再劈這些樹根。有些地方因「桐」與「童」諧音而忌伐桐子樹。此俗今仍存在。
結伴上山打柴,嚴禁「死」、」傷」、」血」、「鬼」、「臭」等語出口,否則受眾人譴責。遇到受傷流血,只能講「紅」字,不得說血;聞到臭氣要講香,以防不利。傳說山神聽到不吉利的話就憤怒,人就會摔下山崖,或受傷。
狩獵禁忌
直至近現代,部分壯族仍在農閑從事狩獵,如果是集體圍獵山豬等猛獸,則禁忌頗多。首先是農歷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的夜晚不能狩獵,其次是遇到吃飯掉碗筷、碰見狗交尾、蛇擋道等事象,均以為不祥,不能出獵。
生活禁忌
壯族的生活禁忌比較繁雜、主要從居住、飲食、社交幾個方面反映出來。尤其是居住,講究最多。蓋房時要講究房基和吉日的選擇,建房期間還要躲避引起不祥的事物。一些地方的壯人蓋房以門朝南開為吉,不能朝南則選擇東向,忌朝西或北開。因為向西意味著「歸西」,不僅人丁不發、還要造成人死屋空;向北則意味「敗北」、「破落」,同樣不吉。大門口不能有樹,有樹意味前途無望,生路被堵,家道不發,也不能有東流水,怕錢財隨水流走。砌房期間,人們往往自動迴避喪葬等不吉事物,不在外邊過夜,不吃狗肉,夫妻也不同房。建房的各道關鍵工序要擇吉日進行,尤其是上樑,儀式隆重,講究最多。大多數壯人不於午時上樑,怕將來子孫不孝;上樑時忌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讓禽獸到屋宅上斗咬,怕將來主家家宅不寧。此外各地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如大門或是開正中,或是開左側,或是前後門錯開,等等,都是基於避免家道不發、人丁不旺的思想。
壯族的居屋以神龕為中心,神龕前是堂屋,後邊和左右為卧室或客房,只有男主人才有權利住神龕後面的房間。客人到家,男客不能進中門。若客人是夫妻,晚上住宿時不能同居,違反者要給主家掛紅,或是送紅包、掛紅布於床上,並放炮驅邪;或是買肉殺雞,請師公為主家做法事「去穢」。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兒攜女婿回家也不能同居。廣西隆林縣一帶民間認為,婦女有月經「不幹凈」,尤忌媳婦睡樓上,祖宗會責怪。
壯族對食物的選擇並沒有十分嚴格的禁忌,以前部分人不吃牛肉,可能是崇拜和愛惜牛的緣故;有些人禁吃狗肉,有些人卻將之視為珍品、補品。但是各地壯人就餐時的禮儀卻是頗多的。他們普遍敬老愛幼,熱情待客。晚輩要給長輩端碗盛飯,遞碗時要用雙手,忌用單手,並要繞到老人後側呈上;老人專坐主位,其他人不能隨便亂坐,好吃的菜要先挾給老人。有些地方姑娘進餐時要注意握好筷子,如果筷子掉到地上,只能撿起洗凈再用,忌諱換筷,認為換筷意味婚後換夫,不是守寡就是離異,客人到家,主人往往以酒席款待,一些地方有「空桌留客」之俗,即主家在客人到來以後即擺上桌、碗、筷、杯等物,表示誠心待客的意思,客人此時不能拒絕,若執意要走,便是對主人不尊敬。有些地方一家來客,各家招待,客人要輪圈吃一遍,不吃者不禮貌。只要到各家都嘗一點,便是領到了情,盡到了禮。
壯族有忌食籠里死雞的飲食禁忌。民間認為,中年以下的人忌吃死在籠里的雞,否則意味著會「死在牢獄里」。
在壯族的社會交往中,人們十分注重禮儀,對每個人都要依據其年齡、身份和地位來稱呼,對年長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他們習慣在女孩的名字前加「達」或「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來稱呼其人,有子的男女,則被稱為「某某之父」或「某某之母」,有孫的老人,則被稱為「某某之公」、「某某之奶」。就連未生育夫妻之間也不能直呼其名。
在日常酬酢慶吊中,人們要遵守一些禁忌。有些地方的壯人,如果兄弟或親友兩家於同年娶媳,那麼他們之間互不相賀,因為向別人祝賀意味把福祿運氣送給別人,自己則將不祥。不僅如此,他們也不希望對方來向自己賀喜,彼此並不相怪。有些地方若是祝賀別人喬遷等喜,必須送雙數禮,表示好事成雙,而不能送單,否則不吉。
壯族有「添糧做壽」的習俗。老人過了60歲生日,其子孫便為其准備一個小缸裝盛壽糧,平時若有小恙,便取缸中米煮一些吃,但切忌將米吃完,否則預兆老人壽數將盡。缸內米要添,但只能在重陽敬老時添,可一次補滿。人們認為重陽是享壽九十九的吉利日子,此日添糧便是補壽,可以活過百歲以上。「添糧做壽」習俗表達了壯族家庭祈願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願望。
忌竹子開花 民間認為,竹子開花是一種不吉預兆。若開花的竹子在屋邊,頂示這一家將有災難,在村外則預示有災荒。因此必須將竹子立即砍倒,災難方可消除。
忌在人前吐痰 在別人面前吐痰或吐口水,是不禮貌的行為。會招別人反感。
出門忌打破碗 要出門辦事,如打破碗碟或煮夾生飯,是「祖宗報應」,辦事不利。
忌灶火熄 廣西隆林縣一帶,在農歷正月初三灶火一直要燃著,不能熄滅,表示全年煙火不斷。
趕馬忌吃雞蛋 廣西隆林縣一帶在趕馬時不能吃雞蛋,否則當天馬會翻馱。
夜行忌吹口哨 民間認為,走夜路不能吹口哨,否則會招鬼跟蹤。
婚姻、生育禁忌
壯族實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許多地方不禁同姓為婚,但在廣西西部,—些壯人視「同姓婚」為「爬灰」,社會予以禁止。在締婚過程中,舅權的作用相當突出,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見甚至起決定作用,社會流行「天上最大的是雷公,地下最大的是舅公」的俗語。
壯族有雷公禁婚的習俗。相傳,農歷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關門睡大覺,天上地上太平,是吉利的季節,人們當選在這期間辦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出門行事,不時雷聲轟隆,禁止人間辦婚事。若有違者,就要受雷公處罰,婚事會辦得不順當,家庭將會欠美滿,因此,為了忌諱,這期間一般不相親,不訂婚,不結婚。
廣西馬山縣青年男女談愛相親,第一次見面忌殺雞鴨款待,否則,十有九要談崩。認為殺死雞鴨不吉利,婚事也就自然難成。
以前普遍實行不落夫家習俗,個別地方視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房為傷風敗俗和不吉。在接親、上門等儀式中,各地存在不同的風俗。有的必須於特定的時辰出門,亦於特定的時辰到達新郎家或新娘家(招贅婚)。入門之時普遍有過竹門或其避邪物件之儀式,意在擋住新人帶來的鬼邪。
出嫁女忌摸香案面。出嫁女兒回娘家,不能伸手取放在祭壇上的東西。
壯族社會對孕、產婦和新生兒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其意是避免沖犯祖宗、招來鬼邪和保證婦幼平安。
婦女懷孕要部分忌口,如不吃狗肉和辣椒,怕引動胎氣。家有孕婦,則不得修理房屋和工具,孕婦的床也不能移動,亦是怕胎兒不吉。
生子之家,多在門外插一些物品作標記,以防外人誤入而帶來不祥。有些地方插柚樹葉或黃皮果樹葉,有些地方掛黃布或紅布做成的小包,有些地方則系一把青草或禾草。嬰兒的胎盤不可胡亂丟棄,部分壯人將之用禾草包住,於夜深人靜之時悄悄綁到樹後有果實的大樹的東面,形狀如大人背小孩,象徵子子孫孫人丁不斷,興旺發達。
產房禁忌。家中男人及外人忌進產房,否則會撞霉氣;產房中不準點燈,否則晦氣敞出,有損於人;產房中之箱櫃,月內不許翻動,更不能在產房上翻動瓦蓋,否則會驚飛嬰兒靈魂。
在日常生活中,為免鬼神打擾,人們還常以各種器物避邪,以求得平安。他們相信鏡子、玉器、金器或縫衣針能辟邪,故家居出門常掛上或帶上這類物品。有些地方的婦女出門,則在路上扯把草,或置於小孩背帶上,或置於身後的路口與水邊,其意都是驅除野鬼的追蹤。亦有些地方壯人背小孩出門,路過水邊河邊時,要向水中丟幾枚錢幣,以買得小孩行路的平安。
壯族崇拜青蛙,以青蛙為圖騰的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認為青蛙是雷王的兒子,若將其殺死,必遭雷擊。在他們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隨處可見,至今在桂西一些地方尚有古樸隆重的螞拐節,亦即祭祀青蛙的節日。
忌對神小便是壯族的信俗禁忌。凡崇拜的神靈廟社,都不能在那裡小便。比如不能面對社公、社壇、土地公、花婆神位和墳墓解小便。如犯了禁,就要殺雞謝罪,以求寬恕。
忌進鬼圩是壯族的信俗禁忌。村寨附近的公共墓地,稱為「喝發」,意為「鬼圩」。在一般情況下,村民是不進「鬼圩」里去的,否則就會出現不祥之兆;偶爾有人夜間誤入「鬼圩」,便認為是被鬼魂勾引所致。
封村是壯族舊時信仰習俗。當村中瘟疫流行,並認為是鬼作崇時,需請二三個道公來趕鬼封村。用豬肉或羊肉祭神後,每個道公便一邊喃神,一邊手拿一隻紙船,走到村外焚燒。回來時,在入村道口和每家門口都插上一塊木製「禁符」,上書「勒令北斗嶄煞鬼」等字。認為如此趕鬼封村後,野鬼不能再進村寨,人畜便可安寧。封村期間,禁止外人入村,違者罰請師公洗村。
禁砍村邊樹木是壯族信仰禁忌。民間認為,山有靈,是死傷鬼棲之地,所以特別敬畏,禁止伐木、開荒、造墳。特別是村寨後山,認為是保護全寨安寧的神靈居住之所,絕對禁止砍伐,違者嚴懲。所以,壯族村寨前後面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參天,泉水淙淙。
接火種是壯族信仰習俗。凡遷居,搬進新屋之前,要舉行簡單的接火種儀式,即從舊房屋火灶里引來一把火,點燃新房子里的灶火。寓意為保證本家煙火永不熄滅。未經接火種,忌搬東西進新屋。
忌腳踩灶是壯族信仰禁忌。民間不準用腳踩灶,也不能用器物拍打灶,否則會得罪灶王。
忌家灶煮狗肉是壯族信仰禁忌。民間認為,在家裡灶上煮狗肉,會褻瀆灶王,招至凶險之事。
忌見蛇交配是壯族的預兆禁忌。碰見蛇扭絞交配,認為是遇難徵兆,大禍即將來臨,死、殘、傷、大病必有其一。為解凶兆,遇事者應立即把身上的錢丟在路上或把好衣服掛在路邊,讓過路行人拿走,災難便可隨物移轉。
忌鳥屎撒頭是壯族的預兆禁忌。—個人如果偶然被天上鳥雀糞便撒在頭上,認為這是最大的不祥之兆。必遭到災殃,小致受傷,大致死亡。如處處小心事事求全,可避免當日大難,但在月內,年內仍潛伏著大難。過了年方能放心解脫。
忌烏鴉盤叫是壯族民間預兆禁忌。若烏鴉飛到村上盤叫,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一至三天內村裡必有人死。若飛在某人頭上呱叫,此人或其親屬必大難臨頭,必須行事謹慎,留心注意,避過險關。
忌煮夾生飯是壯族預兆禁忌。出門、辦事最忌煮夾生飯。民間認為這是一種不祥的預兆,不久必有災難或橫禍,因而出門辦事都要改期。還要求神拜佛,請師公道公來消災。
忌暮臨雞叫是壯族預兆禁忌。夜幕降臨時,若家裡公雞突然喔啼或母雞呱叫,便認為是一種不好的預兆,家中或丟錢財,或被盜竊、或失火,或有人病傷。要是當即把啼叫的雞頭扭斷頭丟掉,可免除一切事情發生
廣西隆林縣一帶婦女在縫制小孩背帶時,忌碰上響雷,否則小孩會生病甚至夭亡。所以不管縫了多少,碰見響雷,必須拆除擇日另縫,並做一包糯米飯裝在背帶內,讓飯氣熏之,以除凶兆邪氣。
以前壯族兒童開蒙入學,路上最忌諱碰見孕婦,怕影響以後的學業和阻滯聰明,故入學的頭一天必須在天朦朦亮之時就出門上學。
喪葬禁忌
壯族實行土葬,凶死暴亡者要經過特別的儀式方能下葬。許多地區盛行撿骨葬,將其視為轉世來生的關鍵步驟。
一些地方壯族認為人在床上斷氣不祥,老人彌留之際,他們便將其抬放到地上的席子上。人斷氣後,許多地方都用柚葉煮水給死者沐身,並給其換上壽衣,壽衣多為單數,或衣褲相加不能是雙數,有些地方規定壽衣中必有一套為白色。部分壯族到親屬家報喪,須待對方叫人拿火灰撒於門口和門檻後,才能入室報喪。一些地方由孝男到舅家報喪,但亦不得直入舅門,須在門口下跪痛哭,舅父母不扶不得起立。故有些不孝子報喪時須在舅家門口下跪痛哭較長時間。從死者斷氣到入殮前為喪期,喪家往往要忌口,一些地方禁吃豬肉,一些地方只吃豆腐等素食,貴州壯族還忌吃鹽巴。孝子孝女往往還禁梳洗,或赤足或披頭散發,並戴孝為死者守靈,靈柩未葬不得出門,必須出門者要頭戴竹笠。但是戴孝有一個規矩,即晚輩給長輩戴孝,長輩不給晚輩戴,妻子死丈夫也不為其戴孝。孝服多為白色。屍體入殮時,親人不能扒著棺材或屍首哭。怕眼淚滴入棺中或死者身上,帶來不吉。各地出殯風俗不盡相同,有一些地方兒媳不為公婆送葬。有些地方,送葬者回到家即用桃葉水洗手祛邪。守孝也是各地有異,孝期有長有短,但普遍於守孝期穿喪服、吃素食、不睡床、不享樂、不剃發等等,通過清心寡慾的磨煉來寄託自己失去親人的哀思。
對於那些凶死暴亡者,其喪事有特別的儀式,各地普遍設壇超度,或是舉行「上刀山」、「過火煉」的儀式,認為如此亡靈方可以擺脫厄運,而可以歸入祖宗墳山。個別地區對凶死者採取俯身葬或側身葬的方法,或是以缸或壇代替棺木,讓死者屈蹲入內下葬。至於外亡人,一般不能將屍首抬回村或家,或是就地埋葬,或是在村外設壇超度後下葬。抬入村內怕引來惡鬼作祟。
宗教信仰圖騰禁忌
壯族歷史上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社會生活中道教的影響也很深,人們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結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觀念的指導。他們認為萬物皆有靈魂,許多事物皆可成精,人們必須對其祭拜。每個村子旁邊的大樹和山坡都被視為神樹和神山,人們不得砍伐、開荒和建墳。上山砍樹、割草、狩獵都得小心翼翼,並祭拜山神,求其保佑。一些地方的壯族禁止將瘟豬肉挑進村子,或是將死貓、鼠、蛇及雞毛等污穢之物丟棄於村,怕惹怒神靈和傳染疾病,為此一些村寨專門建有「丟毒村」,以處理上述污穢之物。除了祭拜神靈,人們還比較重視祭社,以前各地有固定的祭社日。在桂西南,新嫁女子必須攜夫婿回娘家參加祭社,否則認為夫妻將來會聾聵。在貴州,壯族於壯年(農歷十二月為歲首)除夕集體祭社,祭時集體叩拜,不許嬉鬧說笑,氣氛庄嚴肅穆。婦女和孕婦之夫不可參加祭社,參加者忌穿白色或花色衣服,否則認為當年收成不好,禽獸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