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中心的三學一去是哪三學
1. 教師資格證好難!記了兩天只記得杜威的三中心學說,其他的也就記得誇美紐斯,根本記不住,像考政治課一樣
教師資格證備考不難!只要做到以下幾點,過教資很輕松~
1.教材——確定自己每天閱讀的頁數
2.記得做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資格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初中/高中/中職文化課考試項目
《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再配合上配套練習題,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主要是自己要靜下心來備考!祝你考試順利!
2. 學習中心和培訓機構的區別在哪
目前成人教育市場招生較為混亂,同學想提升學歷,建議通過正規渠道,直接聯系所要報讀的院校進行咨詢報名,學習中心是報讀院校授權並接受院校管理。
3. 教育的三W教和學的「什麼」,「怎麼」和「為什麼」
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都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錢穎一有不同的思考和看法:理解「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觀點
說到教育的問題,我想從多數人認可的教育觀念開始。中國的家長或教師,對子女或學生的要求,大致認同如下的教育觀念:子女或學生要學好知識,要學有用的知識,最終要成才。今天,我想對這個多數人贊同的、聽上去理所當然的教育觀念,提出一些不同的思考。
這個教育觀念中包含了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也就是關於教育的「What」「How」「Why」的三個問題。我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要從下面這三組詞說起,分別是:「有用」與「無用」、「學好」與「好學」、「人」與「才」。
我先說出我的觀點,之後再來詳細論說。首先,我要講學什麼,講知識的「有用」與「無用」,我要論說的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第二,我要講怎樣學,講「學好」與「好學」的區別,我要論說的是「好學」比「學好」更重要;第三,我要講為什麼學,講「人」與「才」不完全是一回事,我要論說的是「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我對中國教育中的這三個基本問題的不同思考,在當前中國的環境和語境中,有相當的現實針對性。
三個要點及其原因
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詳細如下01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這個命題並不是我最先想出來的。1939年,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首任院長弗來克斯納(Abraham Flexner)在《哈潑斯雜志》(Harper』s Magazine)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就是「The Usefulness of Useless Knowledge」,即「無用知識的有用性」。
在這篇文章中,弗來克斯納對柯達公司創始人柯達先生認為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發明的無線電收音機是最有用的發明提出質疑,認為麥克斯韋爾(Clark Maxwell)和赫茲(Heinrich Hertz)的理論貢獻更加有用。他寫道:雖然麥克斯韋爾在1873年發表的電磁理論完全是抽象的數學,赫茲在1887年對他做的電磁波實驗的實用價值也毫不關心,但是,這些看上去無用的研究卻為後來有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沒有他們的工作根本就不可能有後來馬科尼的發明。弗來克斯納寫這篇文章是有原因的,因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使命,就是研究那些「無用」的知識。
舉一個經濟學的例子。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導師馬斯金(Eric Maskin)教授因「機制設計」理論獲得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理論的起源,是研究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在利用信息上的效率問題,是抽象的理論問題,當時完全看不出在市場經濟中的有用性。但是後來,機制設計理論被應用於市場中的拍賣問題,由於拍賣不僅應用於傳統的藝術品,而且也應用於諸如無線頻譜等產權的拍賣,所以它可以解決移動通訊行業中的非常實際的問題。
再舉一個工程中的例子。這是喬布斯10年前在斯坦福大學畢業典禮上自己講的故事。他在當年大學一年級輟學後並沒有離開學校,而是聽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其中一門是美術字課。這在當時看來完全無用的課,在10年後他設計電腦上的可變字體時發揮了作用。喬布斯這樣說:「如果我當年沒有去上這門美術字課,蘋果電腦就不會發明這么漂亮的字體;又由於微軟視窗是照抄蘋果的,所以很可能所有個人電腦上就都沒有這樣的字體了。」
以上三個例子告訴我們,對知識有用性的認識不能過於短視。當然,短視在全球都是一個問題,不過在我們中國人中尤其突出。我們心目中的「有用」,往往是指立竿見影式的馬上有用。我把這種急功近利式的功利主義叫做「短期功利主義」。「短期功利主義」使得我們把知識的「有用性」局限在極其小的范圍內。
短期功利主義在教育中很嚴重。比如,大學中人文類的專業和課程不受青睞。又比如,學生在選課前總要先考慮這課對找實習或找工作有什麼用。可是另一方面,畢業10年、20年、30年的校友們,對他們在大學時期所上的課的評價,卻與在校生很不一樣:他們感到遺憾的是,當時學的所謂有用的課在後來變得如此無用;同時又後悔,當時沒有更多地去學那些看上去「無用」但日後很有用的課,比如一些人文、藝術、社會科學類的課。有趣的是,不少美國商界的成功人士,他們在大學本科讀的是「無用」的人文類專業,比如投資銀行高盛的CEO勞埃德·布蘭克費恩( Lloyd Blankfein)在哈佛的本科專業是歷史,私募基金黑石的CEO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Schwarzman)在耶魯的本科專業是文化與行為,網上支付公司PayPal聯合創始人和前CEO、《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在斯坦福的本科專業是哲學。
有許多原因,使得畢業時間較長的人對知識「有用」的看法會基於更加長遠的考量。首先,知識發展得快,過時得也快。許多在大學里學的知識雖然一時有用,但是沒有多長時間就變得過時了;第二,多數人在一生中要更換多次工作和專業,他們後來從事的工作與他們早年在大學選擇的專業不一樣,甚至相距甚遠;第三,人們對未來預測的能力很有限,只有在事後才能看清。喬布斯這樣反思:「在我念大學時,是不可能把未來的很多點連接起來的。只是在10年之後,當我回頭看時,是如此的清楚和顯然。」
因此,所謂「無用」與「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與長期之別。在學什麼知識這個問題上,我們要著眼於長期,不要急功近利。我們要理解,一些看似短期無用的知識可能是長期非常有用的知識。要知道,大學教育不僅是為畢業後找工作,更是為一生做准備。
以上用長期觀點來理解知識的有用性,仍然是把知識作為實現某種目的,諸如工作成效的一種工具。知識除了工具價值之外,還有內在價值。知識的有用性,不僅僅體現在能夠提高工作成效(不管是短期還是長期)的工具性方面,知識的有用性還體現在塑造人的價值、提高人的素養、提升人的品位等豐富人生的目的性方面。這就與下面要講的「育人」相關。
02
「好學」比「學好」更重要
在中學階段,「好學生」就是「學得好的學生」,而學得好就是學習成績好、考試成績好。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磨練出一套怎樣學好的方法,可以概括為:文科靠死記硬背,理科靠大量做題。
進入大學後,「好學生」就不應該是這種類型的「學得好」的學生,而應該是「好學的」學生。「學好」與「好學」有很大區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的境界:「學好」是學習中被動的接受,而「好學」則是學習中主動的探索;「學好」是今天學習的一個結果,而「好學」則是今後學習的一種習慣;「學好」只是對學習已有知識的一種度量,而「好學」則是對學習未來知識的一種態度;「學好」是為了掌握知識,而「好學」是為了探索問題;「學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學」追求的是真理。「好學」遠比「學好」更重要。
「好學」是懂得怎樣學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中有若干要素,我特別要強調「好奇」「好問」「好思」這三點。
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創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推動力。多年前,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到清華理學院與學生座談。當被問到什麼是科學發明最重要的要素時,他們沒有選擇基礎扎實、數學好、勤奮、努力這些學生們提出來的選項,而是不約而同地說到了好奇心。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天才都說:「我沒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有激情般地好奇。」
好奇是好學的第一要素,好學源於好奇。然而,我們發現,中國學生普遍缺乏「好奇心」。我進一步的猜測是,人生來都是有好奇心的,是後天的教育把原始的好奇心磨滅了。
好奇往往導致好問,而好問是質疑既有知識、探求未知的起點。但是,我們面臨的情況是,學生不好問,也不會問。我們不僅不鼓勵學生質疑老師,而且還往往對那些喜歡質疑的學生產生負面印象。我們的應試教育制度是不鼓勵提問的:獲得標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績,而提出問題不僅對獲得好成績沒有幫助,而且還有害,因為它讓你不相信標准答案。
中國學生回到家裡,家長會問:「你今天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據說,猶太學生回到家裡,家長問的是:「你今天提出了什麼好問題」,甚至還接著問,「你提出的問題有沒有老師回答不出來的」?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奧茲(Amos Oz)說:「懷疑和爭辯是猶太文明的特徵。這是一種懷疑和爭辯的文化,一種解釋、反解釋、重新解釋、反對性解釋的開放式自由問答游戲。這是一種善辯的充滿爭論的文明。」全球猶太人總數只有一千多萬,還沒有北京市人口多,而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猶太人數以百計。這或許與他們的好問有關。
好思則是好學的核心。17世紀的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就是發明坐標系的那位法國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為人存在的根本價值。愛因斯坦把思考作為大學本科教育的根本,他說:「大學本科教育的價值,不是學習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去思考。」
如何思考?不是人雲亦雲,而是獨立思考。只有獨立思考,才會有創造性思考,才會有批判性思考,才會有「Think Different」,即不同的思考。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的一開頭,就舉出他在面試候選人時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哪些重要的真理,是很少有人同意你的?」(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他的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絕大多數真理是大家都同意的,而要說明那些與「共識」相反的、你的看法是真理,非獨立思考是不能回答的。
我希望在大學教育中能夠改變「好學生」的定義,並改變學習的方式。真正的好學生,是「好學」的學生,是具有強烈好奇心的、好問且能問出有意思問題的,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這種「好學」是一種可以伴隨學生一生的,有關「怎樣學」的能力。
03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中文裡,「人才」是一個詞,而且我們經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所謂「拔尖創新人才」「傑出人才」,都是指「才」。但是,「人才」是由「人」與「才」兩個漢字組成的。「才」的英文是talent,而「人」的英文是person或human being。「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為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
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人」的傳統。「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幾乎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話,講的是大學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國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這是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
梁啟超1914年到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對應的英文是gentlemen。梁啟超以「君子」寄語清華學子,強調的是做人:清華學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後才是做才子。在演講中,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他還引用王陽明的話:「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說明「做人」比「做事」更難。正是由於此篇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成為了清華的校訓。
但是,這個重「人」的傳統後來發生了變化,使得重「才」逐漸壓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了。落後就要挨打,因為西方有槍炮,西方有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因此,教育就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轉向對「才」的培養。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落後國家實現追趕的過程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這種由「人」向「才」的轉向近年來在中國走向了極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經濟增長似乎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和目標。即使當下討論的轉變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也仍然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的。在這種思維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育才」也隨之變成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其中包括「才」的貢獻。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投入品,是工具;二是人是消費者,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所以在經濟學中,人不僅是工具,也是目的。另一方面,在康德看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學使得「人是目的」這一價值更加清晰和突顯。無論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中,「育人」就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體現「育人」? 在我看來,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所以,關於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科學進步與人文進步並舉的。如果說科學是為了做事,那麼人文是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學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人文告訴你說真話的價值。龍應台女士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可以讓你看見水裡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里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准則。人格養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礎,正直誠實是對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格的起碼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線就是文明人的底線。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這從近期的「反腐」案例中可見一斑。
人生既有對人生發展的夢想,更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用以經常提醒自己和檢討自己的格言。大學是反省人生的開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發現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
「三位一體」的教學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這是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回答,是我這些年來,從教育改革實踐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是從學生視角提出的問題。相對應的,從學校和教師視角的問題就是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過去這些年中,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各個教學項目,包括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中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
雖然各項目的學生群體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目標不同,但是這些改革有一個一致的主線,就是把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獲取。在這個「三位一體」之中,我們首先強調價值塑造,之後是能力培養,最後才是知識獲取,並且在實施中更加側重長期有用,以及有助於「育人」的知識。這正是對應著上述教育理念的具體行動
4. 三級安全教育指的是哪三級,培訓的主要內容
三級安全教育是指新入廠職員、工人的廠級安全教育、車間級安全教育和崗位(工段、班組)安全教育,廠礦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制度的基本形式。
培訓的主要內容:
一、廠部教育內容
1、 講解勞動保護的意義、任務、內容和其重要性,使新入廠的職工樹立起「安全第一」和「安全生產人人有責」的思想
2、介紹企業的安全概況,包括企業安全工作發展史,企業生產特點,工廠設備分布情況(重點介紹接近要害部位、特殊設備的注意事項),工廠安全生產的組織
3、介紹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職工守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及企業內設置的各種警告標志和信號裝置等
4、介紹企業典型事故案例和教訓,搶險、救災、救人常識以及工傷事故報告程序等
二、車間教育內容
1、介紹車間的概況
2、根據車間的特點介紹安全技術基礎知識
3、 介紹車間防火知識,包括防火的方針,車間易燃易爆品的情況
4、組織新工人學習安全生產文件和安全操作規程制度
三、班組教育內容
1、 本班組的生產特點、作業環境、危險區域、設備狀況、消防設施等
2、講解本工種的安全操作規程和崗位責任,重點講思想上應時刻重視安全生產
3、 講解如何正確使用愛護勞動保護用品和文明生產的要求
4、 實行安全操作示範
(4)教培中心的三學一去是哪三學擴展閱讀
企業必須對新工人進行安全生產的入廠教育、車間教育、班組教育;對調換新工種、復工、採取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工人,必須進行新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衛生教育,受教育者,經考試合格後,方可上崗操作。
開展三級安全教育可以採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而我們有些單位在開展時形式單一、老套,總是採用課堂灌輸式,顯得枯燥,缺乏吸引力。其實開展三級安全教育可以採取參觀、座談、演講等與課堂講授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效果將更好。
在進行安全教育培訓時,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1、觀看視頻。這種視頻是來自我們車間現場的視頻,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以及正確操作方法的模擬演練等視頻。
2、建立培訓道場。培訓道場就是建立一個新員工培訓實驗室,將車間現場的設備按比例縮小後,再安排新員工進行現場的模擬操作,提高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
3、安全事故案例的培訓。多搜集相關的安全事故案例。
4、安全小品。這類比較符合實際,主要是組織員工進行相關的事故模擬演練,將事故排演成小品的模式,通過小品表演,讓員工都能明白事故的前因後果。
5. 開辦一個教育培訓中心需要哪些證件
市教育局表示,申辦人應向擬設地所在的區教育行政部門提交辦學場地證明、舉辦者資格證明等相關材料,經審批達到設立標準的,可頒發《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教育培訓機構領取此證後,需到有關部門辦理並取得法人登記證、機構代碼證、收費許可證、稅務登記證,開設銀行賬號。刻制印章的式樣、開戶銀行及賬號應報審批機關備案。
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有關規定,現就《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以下簡稱辦學許可證)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辦學許可證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制定式樣(許可證式樣見附件一、二),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分別組織印製。
二、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對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實施學歷教育、學前教育、自學考試助學及其他文化教育的民辦學校,審批後頒發辦學許可證。
縣級以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對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實施以職業技能為主的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的民辦學校,審批後頒發辦學許可證,並抄送同級教育行政部門備案。
三、辦學許可證為民辦學校辦學的合法證件。辦學許可證分正本、副本。民辦學校須將辦學許可證正本放置在主要辦學場所。
四、辦學許可證自2004年9月1日起啟用。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條例》規定的職責,對所審批的民辦學校頒發辦學許可證;並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做好同級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審批的民辦學校的備案工作。
五、此次啟用的辦學許可證正式啟用前,原已領取了《社會力量辦學許可證》的民辦學校,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要對其進行全面檢查,符合《條例》規定條件的,換發新的辦學許可證。
六、辦學許可證填寫要求:
1.名稱:學校章程規定的學校名稱。
2.地址:學校章程規定的學校所在地的詳細地址。
3.負責人:經審批機關核準的,能代表學校行使職權的、按照學校章程合法選聘的校長。
4.辦學類型:審批機關批準的學校類型(如幼兒園、小學、中學、學院等)。
出資者要求取得合理回報的,須在辦學許可證副本中註明「要求取得合理回報」。
5.批准文號:審批機關批准學校設立的批准文件號。
6.有效期:發證機關按實際情況填寫。
7.發證機關:審批機關。
8.編號:編號為13位數。前6位數為國家行政區劃代碼,其中1~2位數為省級代碼,1~4位數為地級代碼,1~6位數為縣級代碼。第7位數為學校層次碼,「1」為高等學校,「2」為其他高等教育機構,「3」為普通高中或中等職業學校,「4」為普通初中或職業初中,「5」為小學,「6」為幼兒園,「7」為培訓機構,「8」為其他。後8~13位數為學校排序。
辦學許可證內容若發生變更,發證機關須在副本中註明,加蓋「發證機關變更專用章」,並換發辦學許可證正本。
七、頒發辦學許可證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制訂並完善有關的管理制度,保證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6. 新三中心和舊三中心的區別
一、赫爾巴特的傳統三中心是:課堂中心、書本中心和教師中心;
杜威的現代三中心是:以現實化、生活化的教學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以兒童的親身經驗代替書本知識,以學生主動活動代替教師的主導。
二、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不同。赫爾巴特提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教師為中心;杜威則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天性。
三、教學方法不同。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講授,傳授經驗;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四、教學過程不同。在教學過程上,杜威依據學生在做中學的認識發展提出了五個階段的過程: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而赫爾巴特則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
五、教育目的不同。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對兒童未來生活的一種准備,而杜威則提出了教育無目的論,他認為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7. 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系統包括哪三類目標
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系統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
(一)認知領域教育目標
布盧姆等人在1956年把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公布出來,該鄰域的教育目標包含由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六個水平。
共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具體如下圖)
1.知識:記住所學材料,包括對具體事實、方法、過程等的回憶;可使用的描述動詞:定義、敘述、背誦等。
舉例:背誦《春江花月夜》。
匹配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時間和名稱。
2.領會:領悟所學材料的意義,但不一定將其與其他事物相聯系;可用描述動詞:解釋、辨別等。
舉例: 概括《老人與海》的故事。
通過閱讀,辨別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各自的特徵。
3.運用:將所學概念、規則等運用與心情景中的能力;可以描述動詞:計算、操作等。
舉例:演示能量守恆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
模擬商店購物,考察學生的計算能力。
4.分析:將整體材料分解成其構成成分並理解其組織結構 ;可用描述動詞:分解、說明等。
舉例:讓學生將《荷塘月色》的結構分解出來。
讓學生區分一篇報道中的事實與觀點。
5.綜合:將所學的零碎知識整合為知識體系,強調創造能力,需要產生新的模式或結構;可用描述動詞:創造、編寫等。
舉例:讓學生設計出科學試驗程序。
給定事實材料,寫出一篇報道。
6.評價:對材料作價值評判的能力,包括按材料內在標准或外在標准進行評判;可用描述動詞: 評價、對比等。
舉例:評價孔乙己的價值觀。
給定兩篇報道,讓學生評判那篇更真實可信。
(7)教培中心的三學一去是哪三學擴展閱讀:
在中國進行的課程改革中,學習和研究布魯姆「掌握學習」的理論,對我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樂觀主義的學生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是一種有關教與學的「樂觀主義」教學理論。之所以說是「樂觀主義」是因為:這一理論從根本上反對個別差異先天性和不變性的觀點,而「主張只要能找到幫助每一個學生的方法,那麼從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學好」。
以往學校的做法,往往是按照正態分布,把學生分為若乾等級,並把這種劃分標准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穩定、持久的依據,並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受其影響,「教師在看待學生時,只希望班內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成績不及格或剛及格,三分之一的學生完全掌握了學習目標和內容。
而學校的主要精力往往都放在這三分之一的優生上,對其他三分之二的中差生則興趣極微」。這種不合理的做法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教學質量大幅度下降,以及人為地製造大批的差生。
「掌握學習理論」是對傳統教學中等級、分組制的挑戰,打破根深蒂固的偏見,主張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展充滿信心。
並為每個學生提供理想的教學,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幫助,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理想的、適合自己個性需要的教學,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種樂觀主義的、面向全體的學生觀,對於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新的學生觀的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
2、新型的個別化教學實踐
「掌握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個別化教學實踐,它既不悖於集體教學,也不是純粹的個別化教學,而是在集體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個別化教學。
教育實踐證明:個別化教學效果顯著,但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和師資;集體教學雖然能在短時期內教授大批學生,但效果較差,容易產生大量「差生」。「掌握學習理論」通過特定的程度,將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相結合,取得較好的效果。
「掌握學習」的實施程度一般有三個步驟,第一,闡明學習所必需的先決條件。第二,研製實施的程序。第三,評價這種策略對教師與學生所產生的結果。
掌握學習的策略,客觀上對教與學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學生而言,在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機,消除焦慮和壓抑心理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效果;對教師而言,有助於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有效地因材施教,並對學生充滿信心,實現學習成績的「大面積」提高。
參考資料: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_網路
布魯姆(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_網路
8. 傳統教育與新教育三個中心的不同點是什麼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倡導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師」「書本」「課堂」的傳統教育學三中心。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則倡導教育要以兒童為中心,並提出了「兒童」、「活動」、「經驗」的「新三中心論」。他認為傳統的學校課程以學科為中心,沒有考慮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學科分得過細,脫離生活實際。他主張教育不是為未來生活做准備,認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長」、「 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認為「 學校即社會」,「 教育是一個社會過程」。
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育學上的不同之處。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爾巴特認為教育是對兒童未來生活的一種准備,而杜威則提出了教育無目的論,他認為「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
二、教師與學生的地位不同。赫爾巴特提出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的地位,而杜威則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兒童的天性。
三、課程方面不同。赫爾巴特強調學習系統知識,忽視兒童的生活經驗;而杜威則提出了提出了「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的課程理論。
四、教學方法不同。赫爾巴特強調教師的講授,而杜威則推崇從做中學和從經驗中學習的學習方法。
五、教學重點不同。赫爾巴特要求學生學會老師教授的知識;而杜威則要求學生學會思維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不同。在教學過程上,杜威依據學生在做中學的認識發展提出了五個階段的過程:困難、問題、假設、驗證、結論;而赫爾巴特則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
再者赫爾巴特和杜威在教學上也存在著很多的相同之處:他們都強調教育培養的人應該為社會發展而服務;他們都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強調教學階段,對教學過程進行分析,赫爾巴特提出四階段說,杜威提出思維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
9. 請問培訓中心、培訓學校及教育咨詢公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區別:
一、師資力量不一樣
培訓中心是一個單一方向的培訓機構,例如電腦培訓中心就是培訓電腦的,不可以超出經營的范圍,駕駛的培訓中心也是只可以學車,不可以提供其他的培訓項目。所以在師資力量上不是特別出眾,一般有幾個培訓老師組成,知識能力一般。
培訓學校是一個比大型的培訓機構,師資力量構成比較高,培訓老師個人能力也很厲害。培訓學校聘請的老師學歷很高,知識能力很強。一般情況一概培訓學校有幾百個培訓老師,培訓的課程種類也很多,學生一般都有幾千人。
教育咨詢公司是給予個人和教育培訓機構雙向交流的平台,俗稱中介,主要職能是向個人推薦培訓機構,向培訓機構推薦人才。裡面的培訓老師一般就幾個人,專業知識能力不是特別強。
(9)教培中心的三學一去是哪三學擴展閱讀:
選擇培訓機構的注意事項:
一、請選擇正規的教育培訓機構。正規教育培訓機構須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等證照,並在培訓場所醒目位置懸掛民辦培訓學校辦學公示牌。公示牌內須含有辦學許可證、法人登記證書、收費標准、教師信息、經審核備案的培訓方案及「十個嚴禁」承諾書等內容,接受社會監督。家長在交費前可及時了解相關信息。
二、請遠離非法的教育培訓機構。目前市場上有二類非法培訓機構:一類是未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私自設立的;一類是雖經工商部門登記但僅可進行教育咨詢服務的。這些非法培訓機構由於未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一旦產生經濟糾紛、安全事故等,維權無從保障。因此家長們務必引起高度重視,避免自身權益受損。
三、機構簽訂培訓服務協議。通過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包括培訓的目標、內容、時間、師資、收費、退費、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