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如何幫助幼兒去中心化

如何幫助幼兒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7-17 04:20:25

① 怎麼進行去中心化處理

根據侯傑泰的話:所謂中心化, 是指變數減去它的均值(即數學期望值)。對於樣本數據,將一個變數的每個觀測值減去該變數的樣本平均值,變換後的變數就是中心化的。
對於你的問題,應是每個測量值減去均值。

②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 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基本性質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③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④ 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該做什麼

所謂區域活動,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願,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夥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場所。」它是集體教育的補充和調整,是實施個別教育、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幼兒按自己意願進行的一種帶有學習性質的活動。如何在區域活動中促進幼兒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師適當正確的指導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指導會出現這樣兩種情況。一是置身事外:每次區域活動時間就是教師的休息時間;要不就是漫無目的地「巡迴指導」,實際上沒有進行任何有效的干預。二是過度限制:幼兒必須按照教師的個人想法進行區域活動,過度注重遊戲表面上的有序性;過多限制幼兒自己的發揮,區域活動流於形式,導致幼兒對區域活動失去興趣,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那教師對區域活動中究竟該做些什麼,才能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發揮幼兒主體性,自由性的活動呢?經過實踐研究我們發現,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出發。一、認真、詳細地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幼兒游戲的過程,是幼兒與游戲材料、夥伴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他們整理、表現自己的生活經驗的過程。幼兒的游戲過程,正是他們的學習過程。對於幼兒區域游戲的指導,要建立在觀察了解幼兒的想法與需要的基礎上。我們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位幼兒在原有的水平和基礎上得到發展和進步。那麼具體操作中如何實現呢?1.觀察是一切行動的基礎教師進行觀察的目的是為了准確地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觀察要有連貫性。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有以下幾種:(1)掃描式觀察:也就是整體上的觀察。目的在於得到班級活動情況的整體印象。幫助教師了解幼兒是否都已進入自己的區域,是否有無所事事的幼兒;是否有糾紛事件;有沒有孩子需要幫助。如在一次活動中,孩子們都已進入各自選擇的區域,只有文文還在糖果屋門口徘徊,還時不時的扭頭看看我。我走過去,輕輕地問:「文文,怎麼了?」「老師,我想去糖果屋,可是我來晚了。」原來是這樣啊。我對文文說:「文文每次都玩糖果屋,這次我們去理發店好嗎?老師知道理發店生意很好,他們正要人幫忙呢!」在我的建議下,文文高興地去了理發店,當起了理發師,玩得也很高興。(2)深入觀察。可以有不同指向:一種是指向活動區域,目的是在於了解該區域游戲是否進行順利,材料是否合適,空間是否適宜,光線是否恰當等。特別是對新增區域,要進行這樣的深入觀察。另一種可以指向個別幼兒,了解他注意力是否集中,情緒狀態是否積極,有沒有需要幫助等。此類觀察比較全面,想要深入地了解一個活動或幼兒,這種觀察方法採用的比較多。或者在活動起初,可以採用掃描式觀察,待幼兒進入區域,比較穩定地進行活動時,則採取深入觀察比較適宜。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我覺得觀察都要做到「四到」:①眼到看什麼?看幼兒是否已進入本區域活動(還是無所事事不知所措),情緒狀態是否積極,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沒有出現以下行為(爭執,不停地轉換區角)等等。如有一次在美工區打扮瓶寶寶的活動中,我發現欽欽沒有進行與主題相關的活動,而是與小夥伴玩起了拳擊。在經過干預之後才知道,原來美工區的內容已經很久沒更新了,幼兒已經失去興趣了,所以欽欽才會出現這種行為。之後,我馬上調整了美工區的材料和內容。②耳到這點其實非常重要。從幼兒的交流之中可以分析出幼兒的游戲水平,幼兒的個性特徵,或者活動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在幼兒之間出現爭執活動無法繼續的時候,聽聽幼兒說什麼,顯得尤為重要。在建構區,突然傳來樂樂和奇奇的爭執聲,游戲也停止了。我沒有馬上進行制止,而是聽他們在爭些什麼。「這個風車是我的,我早就看到了。」「我的,我一直在搭房子。」兩個小朋友都不肯妥協。原來他們是在為一個風車吵架,我走過去,試圖說服他們找另外的風車,可孩子告訴我只有一個。原來我在提供區角材料時,沒有考慮到材料是否充足。③手到看過聽過之後,做些記錄,成為後來分析和干預行為的依據。洋洋是一個非常內向,膽小的幼兒,在上學期我們對她進行了跟蹤觀察。在區域活動中,更是觀察的主要部分。在對洋洋進行干預之前,我們會對她的一言一行進行詳細的觀察和記錄,並成為後來採取何種干預行為的重要依據。④心到做個有心人。把看到的聽到的結合筆記,用心分析,思考,再考慮是否採取干預措施,如何干預。如在娃娃家,看到苗苗一個人抱著娃娃坐在一邊,嘴裡還說道:「寶寶不哭,媽媽馬上來了。」初看似乎苗苗並不理解游戲,因為在游戲中她就是媽媽。但我沒有進行干預。因為苗苗對媽媽的依賴特別強,她的行為其實是她自己想法的真實反映。如果這時馬上糾正她,可能會引起幼兒情緒上的波動。2.結果分析是一切行動的依據(1)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游戲水平進行分析幼兒的一些行為表現在成人看來可能是幼稚的,是難以理解的,但我們必須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以及游戲發展水平,教師不能急於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戲水平做標准去要求幼兒。如小班幼兒還沒有「去中心化」,自我為中心較明顯。而且他們游戲的水平剛處在「平行游戲」階段,所以在區域活動中可能不會跟其他幼兒交往。特別在娃娃家中,孩子們一般都是各玩各的。如果這時教師覺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加分析冒冒然地進入游戲,干預他們,幼兒就會覺得不適應,干預的結果肯定是失敗的。而結合幼兒具體情況分析之後的教師,採取的措施肯定是不對幼兒進行任何干預。(2)結合幼兒生活經驗進行分析幼兒的思維具有直觀性,經驗性的特點,所以在幼兒的行為上會有他們生活經驗的表現。教師在指導上,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結合小班冬天的主題,幼兒在美工區活動中進行圍巾的設計和塗色。我走到飛飛旁邊,看到他正在用一隻黑色的蠟筆塗色。我看了一會,就馬上制止他:「飛飛,你覺得黑色的圍巾好看嗎?老師不是說過要用漂亮顏色的嗎?你看到過黑色的圍巾嗎」飛飛看著我,委屈地說:「老師,我的圍巾就是黑色的。媽媽的也是黑色的。老師你看。」飛飛真的從櫃子里拿出了他的圍巾,黑色的,上面有兩只黃色的小狗,很漂亮。因此我們在進行藝術活動時,不能光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思維方式出發,不由分說地否定幼兒,而是要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總之,多從幼兒出發看問題。通過觀察理解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並對幼兒的活動水平做出正確的診斷,在此基礎上因勢力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並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並能根據觀察結果調整區角的位置、材料,使其更適合幼兒的水平、興趣和需要。二、適當干預,促進幼兒發展在觀察了解幼兒的想法和需要之後,就要對需要教師幫助的幼兒進行游戲的指導,這里的指導實際上是一種干預。而干預不是教師把自己的主觀想法、願望、標準直接強加給幼兒,也不是直接告訴幼兒下面該怎麼做,進行干預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肯定或抑制、否定幼兒的某種行為,並在此基礎上是幼兒獲得經驗的積極主動的建構。所以干預是建立在發展幼兒的根本上的,是以幼兒為主體的。怎樣的干預可以體現幼兒主體性、自主性呢?1.干預要適時。不要輕易去干預幼兒的游戲,把對幼兒的干預減少到最低程度。皮亞傑曾經指出:「在游戲中,兒童是自我主宰世界。」在經過了解觀察,確認一個干預的最佳時機。要在幼兒經過了種種努力之後,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時,才給與適當的幫助。老師在建構區投放了新的材料,是一種塑料玩具。經過拼搭之後,成為一個陀螺。幼兒對新材料的反應很好。巍巍也在玩,他把兩部分裝起來之後,發現不會像其他幼兒的一樣會旋轉。顯然,巍巍搭的不對,陀螺的底部應該是尖的,而他的兩頭都是圓的。巍巍發現不對,又重新卸下,再裝,可還是不對。旁邊的幼兒都笑巍巍的陀螺不會轉。他的小臉都憋紅了。巍巍本來就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他還在不停的擺弄,可找不到原因。這時他向我投來求助的目光。我走過去,拿起另外一隻成功的陀螺,和巍巍的放在一起:「巍巍,這兩只陀螺有什麼不一樣啊?」巍巍反復看了看,「下面是尖的,這個是圓的。」「那怎麼樣才能使它變成尖的呢?」濤巍巍拆了自己的陀螺,看了看組成的兩部分,很快發現了問題,原來是裝反了!重新裝好的陀螺終於轉起來了。巍巍高興地玩了起來。教師適時的幫助,使巍巍重新開始游戲,幼兒獲得了愉悅的游戲體驗,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成功感。2.干預要適宜。適宜的干預可以使幼兒的游戲朝正確的、好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進行否定性的干預,如批評。但批評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態度。批評不一定要用語言,教師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動作等都可以用作否定性干預的手段。一次在閱讀區中,孩子們特別的吵,有的幼兒把書當做望遠鏡在玩,有的幼兒圈起書在打打鬧鬧,更過分的是把書弄得亂七八糟,滿地亂放。我當時就生氣了,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們:「你們會不會看書?老師是怎麼說來著?全都給我整理好!」我的嚴厲震懾了全班幼兒,大家都停下了游戲,往閱讀角看。活動室的氣氛很緊張。教師的干預已經打斷了孩子們的游戲。教師對個別幼兒的批評,卻改變了整個活動室的游戲氛圍。幼兒的游戲需要一個心理上寬松、自由、無壓力的環境。而這時教師的不適宜干預,給幼兒造成了心理上的壓力,要擔心自己會不會遭到老師的批評,怎麼玩也是玩不好的。更談不上發展了。3.干預要適度。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做教師的,我應與兒童一起做游戲,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強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也許這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為接近兒童的一種力量……。」幼兒年齡小,能力弱,對成人的依賴性較強,教師在活動中對幼兒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基於對兒童游戲權的尊重,教師應確立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意識,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在活動區中,如果老師的指導太突出,完全處在一種主導、主動、主持的地位,有時反而會限制、影響幼兒的活動。本來幼兒在區域中就是主體、主角教師只是一個輔助的角色。孩子要怎麼玩就怎麼玩。有的教師在幼兒游戲時,經常突然地進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步驟去游戲,干預的太多,直接告訴幼兒「你應該怎樣做,他應該怎樣做」使幼兒無法正常地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如在一次小吃店中,教師看到幼兒正在分配角色,大家討論得很積極,久久沒有開始游戲,教師就直接為幼兒分好了角色,並且告訴他們每個角色應該做些什麼。教師就是在導演游戲,就是指揮者,幼兒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三、對干預措施進行反思和評價1.以正確的兒童觀為指導思想在對幼兒進行必要干預時,要始終以正確的兒童觀為指導。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是主體,在活動過程中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教育和環境的刺激。在活動中,要充分了解幼兒的興趣需要,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幼兒在活動中能積極主動地建構起對他們發展有益的經驗。教師的干預行為只是起推動幼兒建構經驗的作用,而不是干涉或決定幼兒游戲的想法,方式,內容,等等。2.以保持幼兒游戲狀態為前提游戲就是幼兒自由選擇的,充滿著「愉悅及歡樂」的活動。教師在進行干預時,務必要考慮到幼兒游戲狀態的保持。如玩積木,幼兒自由選擇,自由決定如何玩,那就是游戲。如果是教師分配的,那就是工作。3.以使幼兒獲得發展為目的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干預對幼兒的發展是極為重要。而不適當的干預可能回事幼兒失去獲得發展的機會。為了維持區域活動表面上的井然有序,部分教師會過多干預幼兒的活動,總想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圖去玩,體現出教師頭腦中預先計劃好的教育目標,而實際上教師的干預已經阻礙了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成了擺設。所以在干預中,一定要以使幼兒獲得真正的發展為目的採取措施,使區域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獲得發展的媒介。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教育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教育者必須注意發展兒童的主動性。

⑤ 去中心化都有哪些特點及內容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同時「去中心化」是區塊鏈的典型特徵之一,其使用分布式儲存與算力,整個網路節點的權利與義務相同,系統中數據本質為全網節點共同維護,從而區塊鏈不再依靠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數據的分布式存儲、記錄與更新。而每個區塊鏈都遵循統一規則,該規則基於密碼演算法而不是信用證書,且數據更新過程都需用戶批准,由此奠定區塊鏈不需要中介與信任機構背書。
去中心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首先體現在多樣化上,在網路世界不再是有幾個門戶網站說了算,各種各樣的網站開始有了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愛好,這些網站分布在網路世界的各個角落裡張揚著個性。
去中心化其次體現在人的中心化上,去內容中心化成為趨勢,人成為決定網站生存的關鍵力量。以缺乏互動的個別人建站變成了以圈子的形式來聚合人才貢獻自己的智慧,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即用戶為本,人性化。
去中心化的內容: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⑥ 如何幫助幼兒進行情緒管理

幼兒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戈爾曼說:只有及時地識別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情緒產生的原因,並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手段將自己的情緒准確表達出來,從而學會覺察別人的情緒,這樣才能使人們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對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致關重要的聯系。情緒是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對一個人身心各個方面都具有影響的。孩子健康的成長,孩子情商的培優離不開孩子自身對情緒的管理。一個成功的人不是沒有負面情緒,而是他能夠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成長中的各種事情。該如何才能讓幼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呢?


幼兒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



幼兒控制情緒的有效方法


1、積極引導法


引導幼兒從消極情緒向積極情緒轉化,教給幼兒用樂觀的心態看問題。例如:籠子里的小鳥飛走了,幼兒非常難過,媽媽告訴他小鳥也想自己的媽媽了,它飛出去跟媽媽在一起,會很幸福,這樣幼兒也為小鳥感到高興,不再難過了。事物都是有兩面的,家長一定要引導幼兒積極樂觀的面對問題,往好的一面努力。一個樂觀的孩子情緒一般都不會出現什麼問題的。


2、宣洩法


引導幼兒合理的宣洩自己的情緒。幼兒處理消極情緒的能力還很弱,如果大人們不加以引導,使消極情緒郁積在孩子的心中得不到宣洩,會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當然我們也不能讓孩子隨便宣洩自己的情緒,我們要把握好一個度,我們要作科學的積極的引導,教給幼兒以正確的方式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給幼兒宣洩的時間和空間,用心傾聽,給予幼兒關愛、理解和疏導。


3、游戲轉移法


當幼兒產生負面的情緒時,我們鼓勵幼兒進行游戲,做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在游戲中提高幼兒認知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產生積極的情緒,並且消除消極情緒的不良影響。


4、暫時迴避法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成人對兒童某些行為和情緒的關注,會提高這些行為和情緒再次發生的頻率。因此,對幼兒的某些消極情緒,採取迴避的方式更能減少它的發生。比如:當幼兒因某些不合理要求達不到滿足而產生消極情緒時,可以假裝沒看見,不予理會,因為此時你越理會越會就會幼兒覺得這種方法是有效的,成為他日後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5、盡量少接觸黑暗、恐怖、邪惡等有害因素。


幼兒階段的他們缺乏判斷能力又好模仿,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例:千千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學校都喜歡和同伴拳打腳踢、模仿奧特曼。跟他奶奶交流,她奶奶說在家一天到晚就喜歡看動畫片奧特曼,精研的不得了。我覺得如果平時這個男孩子的家人能多花點時間陪他做些別的事情,結果肯定不會是這樣。


6、做孩子的榜樣


首先父母是榜樣,我們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的,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生氣或者高興時候的樣子,你會很驚異地發現孩子的模樣和父母很像,甚至舉止都會很像。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和掌控情緒的能力。這樣,我們就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榜樣,告訴他如何處理類似問題。


我們要讓孩子認識並清楚「人人都有情緒」這並不是什麼丟臉和需要躲避的事情。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情緒,這是很正常的;情緒沒有好與壞之說,只是有些情緒讓我們感覺很舒服,而有些情緒讓我們感覺比較糟糕罷了。積極情緒是間接的,長遠的方式給個體帶來各種利益。他能使個體建立起提供自己長期發展的個人資源,包括身體資源、智力資源、人際資源和理資源。這些不僅包含了個體自身內部成長所需的關鍵要素,也提供了個體社會化所需要的資源。幼兒調節情緒能力的高低,影響幼兒是否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⑦ 什麼是去中心化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必須在擁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或在擁有眾多個體的群中才能出現或存在。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節點決定中心,中心必須依賴節點,中心離開了節點就無法存在。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是指宇宙沒有中心,就是一片無邊界的物質組成,沒有中心點。

⑧ 去中心化有幾種實現方式

三種:

1、中心化的在線支付;

2、中心化的計算機點數或互聯網積分;

3、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

「去中心化」是一種現象或結構,其只能出現在擁有眾多用戶或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用戶都可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通俗地講,就是每個人都是中心,每個人都可以連接並影響其他節點,這種扁平化、開源化、平等化的現象或結構,稱之為「去中心化」。

基本性質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去中心化

⑨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⑩ 幼兒園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幼兒園去中心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這個比較中心,教育資源也很不錯。

熱點內容
ETE數字貨幣區塊鏈合法嗎 發布:2025-09-17 01:36:14 瀏覽:734
uni交易所怎麼兌換成eth 發布:2025-09-17 01:33:46 瀏覽:473
比特幣發展現狀知乎 發布:2025-09-17 01:32:32 瀏覽:397
eth2密鑰推薦 發布:2025-09-17 01:26:58 瀏覽:652
多串口伺服器eth001配置軟體 發布:2025-09-17 01:25:57 瀏覽:793
eth智能合約調試 發布:2025-09-17 01:24:27 瀏覽:922
比特幣不能提現賠償判決 發布:2025-09-17 00:50:23 瀏覽:9
幣圈最大供應值是怎麼回事 發布:2025-09-17 00:19:08 瀏覽:329
天融信防火牆eth3登錄 發布:2025-09-17 00:16:48 瀏覽:192
在幣圈提現幾百萬 發布:2025-09-17 00:03:57 瀏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