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算力
A. 做科學計算用什麼cpu
科學計算,如果純粹說需要什麼CPU的話,並不精確,不過一般來說,科學計算都是需要多線程的,那麼不差錢的話一般選擇E5,E5一般有8-22核,主板支持的話,部分型號可以使用兩顆CPU,提供最高44核心/88線程的更高能力的計算。
當然之前說過了科學計算用CPU並不準確,因為CPU的線程數還是不足以滿足科學計算。
這就要用到GPU,因為GPU含有數千個CUDA,現在一般有兩類GPU供科學計算。一種就是普通顯卡,它相對於專業領域來說性價比很高,一般針對對雙精度要求並不高的科學計算應用。
但是如果你的應用對雙精度要求很高,就需要選用pascal專業計算卡了,同樣的性能算力底下,pascal的價格比普通顯卡高出數倍,顯得性價比很低,但是pascal的雙精度也會高出數倍,對此類科學計算加成是非常大的,這筆多花的錢對部分不差錢的研究機構來說是花的很值的,
PS:如果你可能會在網店上看到E5很便宜,性價比比I7都高,因為那是測試版的,正式發售版的E5比測試版的E5價格貴數倍
B. 如何提高小學四年級計算能力培養
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 使學生的計算既准確又迅速,從而達到新課程標准中要求的熟練程度並使計算方法合理靈活呢?下面我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深鑽教材,明確計算教學的側重點
在四年級上學期,要求學生能熟練口算一位數乘兩位數,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能正確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商是一位數或兩位數的筆算;三位數乘除兩位數的估算。而在下學期要求學生能正確進行四則混合運算,同時還要學習一些運算定律及性質,積累一些簡算技巧。可見,只有深鑽教材,明確計算教學的側重點,才會有的放矢。
二、從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切入,引導學生明確算理
大家都知道,學生在學習計算的過程中明確了算理和演算法,計算的多樣性才有基礎。因此計算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算理,正確把握演算法,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獨立獲取新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新舊知識的生長點突破。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只會熟練地筆算一位數乘多位數,在此基礎上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幾百幾十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兩位數除法的筆算、估算時,如果從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出發,先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試著類推,然後小組討論,進而在全班交流中達成共識,學生不僅掌握了口算、估算、筆算的算理,而且在爭議中體會了演算法的多樣化。
三、夯實基礎,形成計算技能
小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強弱建立在基礎知識的學習活動中,必須嚴格、系統的培養和訓練才能形成,因而首先要抓好基礎教學,引導學生切實過了基礎知識關,為計算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四年級的計算教學也不例外。
要想讓四年級學生的口算熟練,並做到脫口而出,需要分階段完成:
(1)我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幾百幾十後,要求學生每天自己寫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即11×2,11×3……一直練習到50×9,然後返回來練習,連續復習三四輪,力爭讓全班熟練掌握50以內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這樣做,不僅夯實基礎,而且為後續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五年級時學習約分打下基礎。
(2)基本掌握50~59的前三個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即50×2、50×3……學生掌握了這些常用的乘法計算,不論是計算速度還是准確率,都上了一個台階。
(3)在學完整十數除以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後,每天課前用3~5分鍾,練習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估算。如140÷70、143÷70等,以此訓練四年級學生除法的計算速度。
(4)運用積商的變化規律、運算定律、性質進行簡便計算。
如32×25=(32÷4)×(25×4)=800等。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計算技巧會與日俱增。
(5)計算練習注重對比
學生在計算中,對於一些初看有些相似的題目,計算時容易受定勢思維的影響造成錯誤,所以對這類具有相似性的題目,一定要加強對比練習,讓學生在練習對比中清楚認識兩者存在的差別,從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視,進行計算時加以重視,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如25×4=100這類題目是學生計算時最容易出錯的題目,經過分析對比,學生的認識會比較深刻,在以後的計算中就會減少類似錯誤的發生。
四、培養良好的習慣,提升計算的實效性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四年級學生計算正確率的保證,在培養他們計算能力的同時,關注他們的習慣也是必要的。
1.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審題時要求做到一看、二畫、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楚題中的數字和運算符號;二畫就是在試題上標出先算哪一步,後算哪一步;三想就是什麼地方可用口算,什麼地方要用筆算,是否可用簡便計算等;四算就是認真動筆計算;五查就是認真檢查。
2.培養認真演練的習慣。在四則運算中,要訓練學生沉著、冷靜的學習態度。碰到數字大、步驟多的計算試題時,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靜思考,耐心計算。即便是簡單的計算題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則口算,不能口算的應注意認真進行筆算。演算時,要求書寫整潔,格式規范,方法合理。同時強化學生打草稿的習慣,保證計算準確無誤。
3.培養細心檢查的習慣。學生在計算時要做到絕對萬無一失,不出差錯是不可能的。平時教育學生養成計算後認真演練的習慣,把檢查當做計算題不可缺少的環節。檢查時要做到耐心細致,逐步檢查:一查題目中數字是否抄錯,二查計算結果是否有誤,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總之,提高四年級學生的計算能力,需要勤動腦,多試驗,盡量找到科學的培養目標,提高實效性。
C. 超算中心的算力都能解決哪些問題
十次方算力平台目前可以向廣大的客戶提供全球范圍內個人設備的閑置算力,為世界級科研項目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各個領域。
截止目前,算力可達到30P,相當於全球排名第五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算力,能滿足市面上所有的算力項目需求。
十次方分布式計算資源平台,適用於各種需要大量算力支持的項目,特別是科研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各個領域,目前,正在為橫跨各個學術領域的 37 個尖端研究項目提供算力支持,另外,在當下比較熱門的行業領域,也有大量的應用需求。
D. JAVA和C#哪個的科學計算能力強並不局限於這兩種語言
JAVA和C#哪個的科學計算能力
應該差不多
越低層的越強
不過計算機01代碼誰能看的懂啊
E. 科學家計算引力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那是什麼力量在維持
不參與電磁力的物質
目前可觀測到的物質產生的引力確實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的形態。那這具體是咋回事呢?
這我們要從上世紀30年代說起,當時就有天文學家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他們在觀測星系團邊上的恆星系時,發現這些恆星系都跑得特別快,快到什麼程度呢?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可以通過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來計算這個速度,而實際觀測的速度要遠遠大於理論計算的速度。
F. 算力平台算的是什麼
拿十次方和算力地球聯手推出的免費算力來說,主要為需要大量算力輸出的項目提供免費算力支持,算力銀行可提供全球范圍內個人設備的閑置算力,為世界級科研項目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各個領域。
G. 有什麼科學運算,需要大量的計算力嗎
模擬黑洞這樣的課題是肯定有的。09年聽過個報告就是做這個的。其它的我也有同學在做。除了天體\高能物理,我的朋友們在做或做過需要大規模計算的科研包括:生物大分子的行為、基因序列分析、基因表達模式的分析、各種催化劑、金融、液體性質、超導體等材料的能帶、地質活動、氣象。。。呃。。。這么一列發現應該給我個不需要大量計算能力的科學計算。感覺好多老師們都是很貪心的,計算資源多多益善多多益善。
希望採納
H. 超算中心提供免費的算力服務嗎
超算中心的算力服務一般都是收費的,你可以去十次方了解下,目前十次方推出了免費算力方面的服務。
十次方聯手算力地球推出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計算資源算力提供平台,為需要大量算力輸出的項目提供免費算力支持,算力銀行可提供全球范圍內個人設備的閑置算力,為世界級科研項目提供算力支持,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學等各個領域。
截至目前,峰值算力高達100P,相當於全球排名第四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的算力,能夠滿足市面上所有的算力項目需求。
I. 科學家計算引力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
確實是這樣的,以目前現在的引力不足以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
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引力?引力:顧名思義就是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談論到的萬有引力,他的全名為:萬有引力相互作用力。我們覺得引力很重要,是因為在四種力裡面,引力是最早被人類發現和研究的,它主要展示在宏觀方面微觀方面很少,幾乎沒有。引力時時刻刻都存在我們身邊,它也是被叫做長程力。其實我們並不是很了解銀河系的中心是什麼、有什麼,只知道銀河的中心質量很大。在17世紀的時候,伽利略首先發現並提出“銀河”這一概念。在經過長時間對銀河系的不斷探索和研究,科學家們對銀河系這個概念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有科學家證明了銀河系是處在一個及其低小密度的星系冕中,由於銀河系質量過於巨大。所以他的引力也非常大,因此光靠自身的引力已經無法維持銀河系目前形態了。
J. 每一個階段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製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採用與鍾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製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製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台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後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體和真空三極體;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准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於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演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製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徵。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製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製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製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製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製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於火炮彈道計算,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台完全採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製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於1950年製成了東部標准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製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採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後,1620年製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於1855年製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製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後,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並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模擬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於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體發展到包含硬體、軟體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