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如何去阿青寺漢藏文化交流中心

如何去阿青寺漢藏文化交流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4-14 17:44:29

Ⅰ 文成公主入藏後的真實生活是怎樣的

文成公主和親,在歷史上是一件比較重大的事情。因為當時唐朝國富民豐,而吐蕃雖然是地勢偏遠,土地貧瘠,但是當時吐蕃的松贊干布確實個有頭腦的人。在和唐代的交戰中雖未取得勝利,也不甘於做唐朝的臣子,先後提出了2次聯姻的請求。於是,就有了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和親。

現如今,布達拉宮成為了西藏最著名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遊客前去觀光。而且直到現在,大招是和布達拉宮中,還有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雕像。

Ⅱ 青海旅遊熱門城市,青海旅遊去哪裡好,青海旅遊好去處

NO1.青海湖鳥島:

特點: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這里的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深刻反映出了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鳥島是青海湖的核心景點,每年春夏季節數以百萬只的候鳥更使這里生機勃勃。

青海湖鳥島位於青海湖西部,距省會西寧市公路距離約290公里。

青海湖既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同時,還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自古就是令人神往的寶地。2005年底,青海湖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中國最美的湖泊」。

鳥島是海西山和海西皮的總稱,因島上棲息著數以十萬計的候鳥而得名。每年的四月下旬至六月中旬,數以百萬只的多種候鳥在這里生息繁衍,使這里成為世界上鳥的密度最大的地區。

NO2.日月山口:

特點:日月山因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而聞名。實際上,日月山還是中國地理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坐標點。它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也是藏文化與漢文化、外流河與內陸河、大陸氣候與季風氣候、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分水嶺。

日月山位於青海湟源縣南部與共和縣交界處,海拔4389米,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十里。這里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一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NO3.昆侖山口

特點:昆侖山是萬山之宗,地球之脈。莽莽昆侖,如巨龍般延伸於中國蒼茫雄渾的西部版圖。它不但孕育了黃河、長江,更支撐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精神脊樑;它不僅是一種文化象徵,更是一種民族偉力的圖騰。

昆侖山口地處昆侖山中段。海拔4772米,是青海、甘肅兩省通往西藏的必經之地,也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關隘。昆侖山口地勢高聳,氣候寒冷潮濕,空氣稀薄,生態環境獨特,自然景象壯觀。昆侖山口附近為大片高原凍土層,終年不化,但凍土層表面的草甸上卻生長著青青的牧草。每到盛夏季節,草叢中盛開著各種鮮艷奪目的野花,煞是好看。

昆侖山口南側立有昆侖山口紀念碑及傑桑·索南達傑紀念碑,青藏鐵路在山口西側通過。

NO4.可可西里

特點:可可西里作為我國最大的無人區、高原湖泊最集中的地方、高原精靈藏羚羊的家園和青藏鐵路通過的最迷人的路段,吸引著無數的旅遊愛好者。由於索南達傑、楊欣和野氂牛隊的故事,這里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面旗幟。

可可西里總面積8.3萬平方公里,蒙語為「青(或綠)色的山樑」被譽為「美麗的少女」,藏語稱該地區為「阿青公加」。這里是中國湖泊最為密集的湖區,又由於是自流區域,多是鹹水湖,湖色各異,深邃詭秘。另外由於人煙稀少,野生動物非常多,黃羊、羚羊、鶴類是極常見的,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見到藏野驢和野氂牛。

走進可可西里,眼前是片片草場,無盡戈壁。經歷了那份空闊、寂寥,見到一隻麻雀你都會歡呼,你會發現,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原來可以如此親近。當你結束旅途,戈壁遠去,雪山入夢,重回人間,而你已似乎不再是你,你已成為了雪域高原的兒子。

NO5.黃河源牛頭碑

特點: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牛頭碑雖距黃河真正的源頭有一段距離,但卻是普通遊客可以到達的距離黃河源頭最近的地方。站在牛頭碑碑前,一望無際的鄂陵湖,披銀掛甲的錯日尕則峰盡收眼底。

牛頭碑位於青海瑪多縣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間措日尕則山的山坡上,海拔4610米,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均用銅版鑄模鑲嵌,碑式別致,字體雄渾,象徵著中華民族歷經滄桑的悠久歷史和勤勞朴實的品格。

碑體總重5.1噸,純銅鑄造,已故十世班禪大師和胡耀邦同志分別為紀念碑題寫了藏漢文「黃河源頭」字樣。紀念碑選擇了原始圖騰神聖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獷、堅韌、有力的造型,概括了我們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使人油然產生一種無與倫比的強烈凝聚力和向心力。
NO6.察爾汗鹽湖

特點:察爾汗鹽湖是柴達木盆地最典型,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內陸鹽湖之一。修建在鹽湖上的舉世罕見的萬丈鹽橋,更是柴達木盆地的一大奇觀。

察爾汗鹽湖位於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海拔2670米,總面積為5800多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天然鹽湖,在世界排名第二,現已逐步發展成為我國的鉀肥工業基地。該鹽湖因長期的風吹日曬,蒸發量遠遠高於降水量,湖內高濃度的鹵水逐漸被結晶成觀賞性極高的鹽花。風和日麗時,碧波萬頃的湖面,有時還會出現變幻莫測的「海市蜃樓」。

察爾汗鹽湖中有好幾個奇特的湖中套湖,一環套一環,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湖中湖」。鹽湖的奇觀萬丈鹽橋是一條修築在鹽湖上的平整寬闊的公路,這座橋造型獨特,與眾不同,它既無橋墩,又無欄桿。全是用鹽修成的,素稱「萬丈鹽橋」,全長為33公里。

NO7.門源萬里油菜花

特點:金色的山崗、金色的溝壑、金色的原野,這一切都是油菜花的傑作。位於青海海北州的門源是夏季油菜花種植面積最廣,開花周期最長,景觀最為大氣和波瀾壯闊的風景區,和江西婺源、雲南羅平、青海湖一起成為觀賞油菜花最佳的景點。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是西北地區的主要油料產區,這兒的油菜花同樣繁盛而壯美。門源油菜花年產達3萬噸,出油率高達40%,素有「門源油,滿街流」的美稱。優質的油菜花還能產出高品質的蜂蜜,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養蜂人來百里花海養蜂。

每年的6月中旬是花開季節,西起青石嘴,東到玉隆灘,北到與甘肅交界的冷龍嶺,南到大坂山,油菜花綿延幾十公里,像金黃的大海一樣。由於田地多向著河道方向傾斜,所以站在河岸上向兩邊看,鋪天蓋地的都是金黃色,大通河在中間流淌,這種景色就像鑲了兩道金邊的銀絲帶蜿蜒飄舞。

NO8.年寶玉則

特點:年寶玉則是三果洛的發祥地,是傳說中格薩爾王的世界。它是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一個重要的濕地核心區,其主峰海拔為5396米,終年積雪,形似花瓣,冰川融水聚集形成360個冰川湖泊群,雪山鏡湖交相輝映,形成了冰川景觀和高山多層次的自然生態系統。

年保玉則頂部由3個常年積雪的山頭組成,山體則由好幾條山脊和相應的峽谷組成,俯隘而視,形似花瓣。峽谷中以山谷冰川和懸冰川為主,冰川面積約8平方公里。冰雪融化後,在雪峰周圍的山谷中匯成大大小小160多個湖泊,形成雪山鏡湖輝映,自然景觀萬千的景象。

當地牧民把它視為「神山」,相傳系果洛藏族之發祥地。據說,很久以前,這里有個獵人,他救了化為小白蛇的年保玉則山神的獨生兒子,後來,年保山神化為白氂牛與惡魔激戰,獵人應邀射死了惡魔。年保玉則為了感謝獵人,將他的小女兒許配給獵人,兩人婚後生下三個兒子,分別叫昂欠本、阿什羌本、班瑪本,上、中、下三果洛部落就是他們的後裔。因此,年保玉則神山成為果洛藏族的祖先。

此山秀麗奇特,高峻挺拔, 主峰周圍的群峰,怪石崢嶸,也增添了這個海拔高度並不十分惹眼的山峰的吸引力。

NO9.坎布拉森林公園

特點:坎布拉風景區包括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藏傳佛教寺院,李家峽大壩、水庫以及周邊景點。風光煊麗的丹霞地貌與碧波盪漾的黃河大壩一起形成「碧水挾丹山,大壩鎖黃河」的壯美景觀。

坎布拉森林公園位於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西北部黃河南岸,景區總面積152平方公里,森林公園在海拔2100-4000米之間。它北依黃河,緊靠著名的李家峽水電站。

該風景區為拉脊山支脈,由山地、風蝕殘丘、山間小盆地相間組成,地層構成以紅色砂礫岩為主,最高峰為申保山,海拔4614米,有景點50多處,是以丹霞地貌、佛教寺院為主體景觀,並兼有宏大的李家峽水電工程,是一個以觀光旅遊為基礎,休閑度假、宗教朝聖、消夏避暑和科學考察旅遊兼備的著名景點,1992年被國家林業部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4年國土資源部公布為第三批處國家地質公園。

NO10.花土溝千佛岩

特點:千佛崖的地貌兼具風蝕和水蝕兩種地質作用,形成了千佛崖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相結合的特殊景觀。在氣候乾旱,降雨稀少的柴達木盆地西緣出現的丹霞地貌,很大程度上顛覆了人們對丹霞成因的傳統解釋。

茫崖花土溝地區游園溝的千佛崖,是在第三紀紅砂岩組成的陡峭山崖上,紅色泥質凝結物,由於褶皺構造鑄就了千佛集聚的壯觀場景。它是地球內應力為主加上外應力風雨、日光聯合雕塑的藝術傑作。茫崖花土溝地區的地貌獨具特色,但千佛崖更這里具有宗教文化的色彩。

在綿延幾公里的山崖上,處處可以看到這種「千佛齊聚」片的壯觀景象。細細琢磨起來,這里的每塊石壁、每座山崖都自成一體,群佛或坐或卧,或俯或仰,連表情也維妙維肖:有的正襟危坐,似在參禪悟道;有的側望遠方,面部表情十分恬然。

Ⅲ 班瑪縣到阿青寺有多遠

阿青寺位於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卡達鄉境內南部,距班瑪縣府駐地約140公里,鄉政府駐地約5公里處,是慈成加參仁波切前世閉關弘法和今世出生的地方。慈成加參仁波切於2013年開始籌建阿青寺,主傳蔣陽龍多加參尊者(喇嘛阿秋仁波切)寧瑪巴龍欽、龍薩兩種傳承的大圓滿實修教法。2004年仁波切在阿秋仁波切親自授記下,在此地成功開取伏藏,並以此緣起,廣弘佛法,利樂一切有情眾生。
阿青寺被度母山、如意山、普巴山、護法山、阿字山無座神山圍繞,形成藏地五台山的格局。地處成都和西寧中間,交通便利,到果洛州機場和五明佛學院僅需三小時車程。

Ⅳ 布達拉宮資料 急! ! !!!!!!!!!!!!!!!!!!!1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薩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999間房屋的宮宇--布達拉宮。宮堡依山而建,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高原聖殿。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薩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999間房屋的宮宇--布達拉宮。宮堡依山而建,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高原聖殿。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薩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999間房屋的宮宇--布達拉宮。宮堡依山而建,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高原聖殿。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薩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薩海拔3,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999間房屋的宮宇--布達拉宮。宮堡依山而建,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被譽為高原聖殿。

Ⅳ 元大都的漢藏佛教是啥樣

元大都的漢藏佛教是啥樣?專家學者告訴你
12月3日,元代北京漢藏佛教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什剎海書院隆重召開。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順帝末年的百餘年間(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國范圍內建立元王朝時期的佛教。元朝在文化和宗教上採取多元開放的政策,佛教得到新的發展。朝廷設置「帝師」,主掌「宣政院」,負責全國佛教和西藏軍政事務;同時任用漢族高僧管理佛教事務,參與政制和文教建設。中日、中韓佛教文化交流得以進一步發展。北京是元朝的國都,稱大都,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東亞佛教文化中心,許多著名漢藏佛教高僧和居士在這里活動。元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如八思巴、膽巴、萬松行秀、海雲印簡、雪庭福裕、耶律楚材、劉秉忠等,或為朝廷所尊信,或居政府的要職,對於當時漢藏佛教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元大都北京漢藏佛教的傳播和交流為國家統一、民族融合與文化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
鑒於當前元代北京漢藏佛教的研究較為薄弱,為推動佛教學術的創新和發展,深入研討元代漢藏佛教在北京的傳播、交流情況和特色,代表人物及其事跡、撰述、貢獻等,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雍和宮、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佛學研究》年刊社聯合舉辦了此次研討會,旨在為進一步促進首都文化的建設和繁榮貢獻力量。
國家宗教事務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佛教協會、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協會相關領導嘉賓,國內外佛教史、元代史、藏學研究專家學者、大德法師近百人出席了此次研討會。研討會開幕式由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執行副所長聖凱法師主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雍和宮主持胡雪峰大喇嘛,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黨委書記曹中建先生,北京市宗教局陳延豹處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教授等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700多年的隔空對話
本次研討會分四個主題,每場研討由專家發言與評議問答相結合。
在第一場以「元大都漢藏佛教人物」為主題的討論中,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高華先生對《元仁宗與佛教》進行了論述,並建議專家學者要重視元代的法令文書,在史料中搜尋當時佛教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楊曾文先生就《耶律楚才與佛教》進行了研究闡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尕藏加就《元代帝師八思巴生平中一二事》做了概述。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院教授烏力吉巴雅爾就《元廷與藏傳佛教高僧交往管窺》做出了自己的思考。日本大谷大學真宗綜合研究所研究員福島重則從《關於元世祖忽必烈崇教抑禪政策》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第二場以「元大都漢藏佛教綜論」為主題的討論中,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班班多傑做了《簡論藏傳佛教與藏族文化》的主題發言。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副院長孫悟湖對《元大都漢藏佛教交流略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嘉木揚?凱朝就《元代北京漢藏蒙佛教的思考》進行了概述。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西南瀕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趙麗明就《從四川蒙古族看佛教在川滇的影響》一文分享了她與學生們搶救、調查瀕危語言的田野考察成果,引起了在場專家學者的高度興趣與熱情。
在第三場「元大都漢藏佛教儀軌」的討論中,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沈衛榮談了《從「大喜樂」和「演揲兒」中拯救歷史》的關於佛教「語文學」研究重要性的主要觀點。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安海燕做出了《清<宮廷瑜伽>、西夏「道果機輪」及元代「演揲兒法」》的考證。相對於前兩者側重宮廷佛教儀軌的研究中,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陳楠教授則做出了《元大都大白傘蓋佛事雜考》相關發言,研究了佛教儀軌在民間中的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編輯部研究員尹邦志則是從《大圓滿與禪》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在第四場主題為「元大都漢藏佛教文獻與藝術」論文研討會中,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教授索羅寧發表了《西夏文<隨緣集>與西夏漢傳佛教流傳問題》概述。浙江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謝繼勝則提出了《北京地區所見多體六字真言摩崖石刻源流再考》。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曉就《李承休<賓王錄>筆下的燕京薦福寺——兼及木庵性英與訥庵道謙》做出了概述。北京雍和宮管理處副主任劉軍就《試論劉元對元大都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繁榮的貢獻》發表了闡述。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後海萬里船。」700多年前,什剎海因為元朝的漕運而興盛,此後曾出現四度繁榮。700多年後,各位學者百家爭鳴,從各個視角對漢藏佛教在元代北京的發展及特點做出了自己的審視與思考,在700多年的時空間隔中進行著歷史的對話……
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前行不輟
「時至今日,我們有必要對元代漢、藏佛教在北京的傳播、交流和相互影響以及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深入地研究,充分挖掘這份寶貴的歷史財富,並將其運用到當前社會主義事業和各民族大團結上面。」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大喇嘛表示,此次研討會的召開,將不僅拓展元代北京佛教學術研究的領域,也將對整個漢藏佛教的全面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希望與會的嘉賓能充分展示各自的最新發現,進一步豐富元代佛教的研究成果,並能以此為契機,通過漢、藏佛教的交流互動,促進雙方的相互借鑒和學習,為漢、藏佛教義理和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開創新的局面,使中國佛教發展再上一個新的台階。」胡雪峰會長表示。
北京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廣化寺方丈怡學大和尚表示,「北京作為元朝時期的國都,既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中心,很多漢藏蒙高僧活躍於當時的元大都,他們的活動不僅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對國家統一、民族融合與文化繁榮等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時至今日,對於元代北京漢藏佛教的研究仍然顯得十分重要,通過歷史的梳理和研究,可以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反思和借鑒意義。」
「我們應該秉承『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宗旨,在熟悉或陌生的風景中把握未來。」誠如怡學大和尚所言,歷史研究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而此次研討會無疑在挖掘元代北京漢藏佛教歷史寶藏的道路上邁出了前瞻且堅實的一步!

Ⅵ 簡述茶馬古道對漢藏兩民族發展的地理意義有哪些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茶馬古道[1] 源於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2] 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此為滇越茶馬古道),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背景
中國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陝甘茶馬古道,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陝西人開辟的;
第三條滇藏茶馬古道。[3]
陝甘茶馬古道是古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之一。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里的茶和馬均是商品)。
陝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4] ,始於唐代,由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於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陝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用編輯
紐帶作用
茶馬古道是一條政治、經濟紐帶。促進了西藏與祖國的統一和藏漢人民唇齒相依、不可分離的親密關系。通過這條古道,不僅使藏區人民獲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內地出產的物品,彌補了藏區所缺,滿足了藏區人民所需。而且讓長期處於比較封閉環境的藏區打開了門戶,將藏區的各種土特產介紹給內地。形成了一種持久地互補互利經濟關系。這種互補關系使藏漢民族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依相成,互相離不開的格局。由此而進一步推動了藏區與祖國的統一,藏、漢民族的團結。在歷史上,宋朝、明朝盡管未在藏區駐扎一兵一卒,但卻始終與藏區保持不可分割的關系,令藏區各部歸服,心向統一。其中茶馬古道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經濟發展
茶馬古道帶動了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沿著這條道路、伴隨茶馬貿易不僅大量內地的工農業產品被傳入藏區豐富了藏區的物資生活,而且內地的先進工藝、科技和能工巧匠也由此進入藏區,推動了藏區經濟的發展。例如因茶葉運輸的需要,內地的製革技術傳入藏區,使藏區的皮革加工工業發展起來;又如因商貿的發展,內地的淘金、種菜、建築、金銀加工等技術和技工大量經由此道輸入,推動了藏區農作技術、採金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同時,由於交易物品的擴展,藏區的蟲草、貝母、大黃、秦芄等葯材被開發出來,卡墊、毪子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也被帶動起來,有了很大的發展。據統計,宋代四川產茶3000萬斤,其中一半經由茶馬古道運往了藏區。明代經由黎雅、碉門口岸交易的川茶達3萬引,佔全川茶引的80%以上。清代經打箭爐出關的川茶每年達1400萬斤以上。同時,大批的藏區土特產也經由此路輸出。據1934年統計,由康定入關輸向內地的有麝香4000斤、蟲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根等,共值銀400餘萬兩。可見漢藏貿易規模之大。在這一貿易的帶動下,藏區商業活動迅速興起,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達倉"、"三多倉"、"日升倉"等(倉,藏語意為家。這里用作商號);出現了集客棧、商店、中介機構為一身的特殊經濟機構--鍋庄。康巴處於條大道的中心,受這種環境的熏陶,最早改變了重農輕商的觀念,養成了經商的習慣。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幹,由此遠近聞名。
藏區興起
促進了藏區城鎮的興起和發展。茶馬古道上的許多交易市場和馱隊、商旅的集散地、食宿點,在長期的商貿活動中,逐漸形成為居民幅湊的市鎮。促進了藏區社會的城鎮化發展。如打箭爐在元代尚為荒涼的山溝。明代開碉門、岩州茶馬道後,這里逐漸成對大渡河以西各馱隊集散之地,清代開瓦斯溝路,建瀘定橋,於其地設茶關後,迅速成為"漢番幅湊,商賈雲集"的商業城市。西藏和關外各地的馱隊絡繹不絕地來往於此,全國各地的商人在這里齊集。形成了以專業經營的茶葉幫,專營黃金、麝香的金香幫,專營布匹、哈達的邛布幫,專營葯材的山葯幫,專營綢緞、皮張的府貨幫,專營菜食的乾菜幫,以及專營鴉片、雜貨的雲南幫等。出現了48家鍋庄,32家茶號以及數十家經營不同商品的商號。興起了縫茶、製革、飲食、五金等新興產業。民居、店鋪、醫院、學校、官署、街道紛紛建立,形成為一座聞名中外的繁榮熱鬧的"溜溜的城"。又如昌都由於是川藏、滇藏、青藏三條茶馬古道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亦隨著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成為康區重鎮和漢藏貿易的又一中心。
文化交流
溝通了藏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茶馬貿易的興起使大量藏區商旅、貢使有機會深入祖國內地;同時,也使大量的漢、回、蒙、納西等民族商人、工匠、戍軍進入藏區。在長期的交往中,增進了對彼此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親和感,形成了兼容並尊,相互融合的新文化格局。在茶馬古道上的許多城鎮中,藏族與漢、回等外來民族親密和睦,藏文化與漢文化、伊斯蘭文化、納西文化等不同文化並行不悖,而且在某些方面互相吸收,出現復合、交融的情況。例如在康定、巴塘、甘孜、松潘、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輝煌的喇嘛寺,也有關帝廟、川主宮、土地祠等漢文化的建築,有的地方還有清真寺、道觀。各地來的商人還在城裡建立起秦晉會館、湖廣會館、川北會館等組織,將川劇、秦腔、京劇等戲劇傳入藏區。出現了不同民族的節日被共同歡慶;不同的民族飲食被相互吸納;不同的民族習俗被彼此尊重的文化和諧。文化的和諧又促進了血緣的親合,漢藏聯姻的家庭在這里大量產生。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茶馬古道之上。
束河茶馬古道戀曲
要進束河古村,村口的青龍橋是必經之路。雖然它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卻依然寬闊平整。清得發藍的青龍河從橋下流過,河邊有茂密的白楊樹和柳樹。白的梨花、紅的海棠花和桃花年年開放,為村裡人提供香甜的果實。這家鄉的美味,是古道藏客和走四方的束河皮匠永遠的記憶。
沿青龍橋向西走,有一條五花石板路,石頭上暗紅的線條至今可見。老人說,這是束河一幫常年奔波在茶馬古道上的商人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捐資鋪砌的。因他們常和藏人做生意,當地人叫他們「藏客」。束河街是他們的牽掛,也是他們商旅生涯的起點和最終的期盼。
束河像一個街心大花園,有四條巷道從束河街上向四面延伸出去。向東的一條穿過麗江古城,往南的一條通往古濟行政村,往北的一條通向白沙行政村,往西北的一條是過去通往迪慶藏區的要道,即「茶馬古道」。
沿著源自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的小河,藏客走上兩條艱險的商旅古道:一條從松雲村通往西南方向的古關隘黃山哨,從拉市到石鼓、巨甸、魯甸,翻越栗地坪,過維西保和鎮,到瀾滄江邊後,沿江北上,過燕子岩棧道,到德欽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進藏;第二條路,從九鼎龍潭和坡底小潭邊經過,蜿蜒伸向西部的玉龍雪山。經過文海村直達麗江龍蟠,渡金沙江,翻越十二欄桿,到中甸縣城,然後過上橋頭,從奔子欄用獨木舟渡江,翻越白茫雪山抵德欽城,然後再從溜筒江過溜索,翻梅里雪山進藏。兩條古道行程各六千里,走一趟需要三個多月。
棧道、溜索、雪山,古道上的每處險路都可能是藏客的歸宿。在他們勇敢而壯美的一生中,往往需要浪漫的牽掛,一些藏客在家娶一個「披星戴月」勤勞孝順的姑娘,在藏區娶一個溫柔賢良的「卓瑪」。遠隔千山萬水,許多納西姑娘和卓瑪一輩子沒見過面,確都會在心裡寬容甚至感激對方,在那個「把頭別在腰帶上」的男人身上,傾注悠長的思念。這樣的傳統如今已不存在,但因藏客而成為親戚的納西人和藏人卻常常在束河相聚。因此在束河喝到純正的酥油茶並不是一件難事。
藏客走過的茶馬古道有跡可尋,而源自束河的另一條古道卻從來沒有蹤影,這條無形的道上走著另一群人,他們「只要一把錐子,一紮紗線就能走遍天下」,他們是束河皮匠。

9宗教
三種宗教在康定和諧相處
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大雪山中段,坐落著一個只有1.45平方公里的小城——康定。從19世紀60年代起,小城內就形成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存的格局,100多年的傳教歲月中,始終和睦相處,成為美談。 清真寺的阿訇是38歲的馬澤志,他仍記得2003年4月康定天主教堂新神甫李倫即位時,邀請他以及各個宗教的代表參加即位儀式時的熱鬧場面。
1646年,有回族人開始到康定謀生,康定縣城共有常住的穆斯林400餘人,在清真寺的隔壁,當地還專門修建了回民小學。72歲的回族大媽陳鳳雲正在清真寺內為即將到來的「開齋節」做准備,她有許多藏族朋友,有的信仰藏傳佛教、有的信仰天主教,「我們的關系很好啊,都是很要好的朋友。」陳大媽說。 據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宗教局副局長張建泉介紹,他在康定從事宗教工作15年,很少碰到各個宗教之間發生沖突。 康定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在歷史上曾是繁榮一時的商業貿易中心。700年以來,藏商把從西藏帶來的麝香、蟲草、黃金、馬匹帶到康定,與內地商人帶來的茶葉、絲綢進行交易。正是這種民族間貿易的興盛,造就了各民族在康定的大融合。 距離清真寺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康定的天主教堂。186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丁盛榮受羅馬教廷之命赴西藏傳教,途中受阻,返回康定,在康定北郊設堂傳教,拉開天主教在康定的傳教歷史。 全縣城300多天主教信徒中,藏族信徒佔到了200人。天主教堂神甫李倫說:「雖然全縣城3萬多人口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佔到了絕大多數,但是當地政府積極保護信仰者較少的宗教,這里有很好的宗教信仰環境。」 距離康定天主教堂約150多米的地方,是當地最大的藏傳佛教寺廟——安覺寺,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10研究
「茶馬古道」的命名人木霽弘以及雲南大學茶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重林,聯名發表文章,《茶馬古道研究模式以及意義》,他們以為:

茶馬古道景色(17張)
第一、茶馬古道是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易通道。

第二、茶馬古道從來都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它見證著中國乃至亞洲各民族間千百來因茶而締結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詩《格薩爾》說「漢地的貨物運到藏區,是我們這里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不過是要把藏漢兩地人民的心連在一起罷了」,這是藏族人民對茶以及茶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樣如此。
第三、茶馬古道是民族遷徙的走廊,它為人類尋找永恆的家園提供了許多實證。發源於青海的瀾滄江,流經西藏,入雲南,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最後從越南奔向南
茶馬古道之路
海。正是在瀾滄江流域出產的雲南大葉種茶葉的遠征,聯動了中外民族之間的經濟以及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從中找到諸多文化的淵源。盡管中國西南和西北地區茶馬古道上有眾多的民族,但這些民族的第二語言統一在西南官話下,這是世界文明傳播史上罕見的實例,無疑是茶馬古道又一大貢獻。
第四、茶馬古道是佛教東傳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開始融合。商品承載著文化,茶馬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宗教道路,教徒與商人相伴而行,為這些區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過藏傳佛教在滇西北的傳播,進一步促進了納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經濟及文化交流,增進了幾個民族之間的友誼。

11文化旅遊
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圍繞「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的目標定位,普洱將凸顯「茶文化旅遊」主題,大力培育以茶文化、茶馬文化為主題的旅遊產品,充分利用和發揮茶產業的優勢,實現茶產業與旅遊產業的互動共贏。
普洱市是「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站,是著名的普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產茶區之一。普洱市同時是一個旅遊資源的富集地,具有眾多自然生態資源、水域風光資源及人文旅遊資源,且茶文化、民族文化、口岸文化優勢明顯,全市森林覆蓋率超過67%,茶園達318萬畝,旅遊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普洱市將立足於普洱市旅遊資源的文化和特色,以及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底蘊依託「普洱茶都、中國茶城、世界茶源」的品牌優勢,利用良好的自然區位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旅遊項目建設為載體,加強政府主導作用,全面提升普洱市的旅遊產業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將普洱市建設成為雲南省的新興旅遊城市。同時,以「觀光普洱、美食普洱、歡樂普洱、養生普洱」為口號,將普洱市打造成為「世界普洱茶休閑養生旅遊勝地」。
普洱市規劃打造「一城、三區、四線」的旅遊新格局。「一城」即以思茅區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生態養生度假旅遊城;「三區」即規劃打造以思茅區為核心的思茅快樂養生度假旅遊區,以景邁山高山生態茶園為基礎的原生態茶文化休閑旅遊區,以思茅區、寧洱縣為主的普洱茶馬文化探險體驗區;「四線」即規劃打造西部邊陲風情民族文化旅遊景觀線,北部原始森林風貌神奇探秘旅遊景觀線,東部茶馬文化旅遊景觀線及東南異域民族風情邊境旅遊景觀線。
根據科學論證,提出了「十大旅遊景觀景點創意設計工程」:普洱市一是要創意建立普洱市民俗文化村,開展歡樂普洱民俗風情游;二是要規劃建設國際級溫泉養生度假村,開展普洱市高端度假休閑游;三是要規劃打造普洱市思茅河十里民族美食長廊,開展民族美食體驗游;四是要規劃建立普洱民族文化藝術宮,開展民俗風情文化藝術、茶文化體驗游;五是要恢復建設普洱市月光寺,引導群眾開展宗教文化游;六是要規劃恢復普洱市文武廟,開展普洱市歷史文化尋蹤游;七是要規劃引導建立寧洱縣的普洱府,開展普洱市茶馬文化體驗游;八是要規劃改造普洱市思茅區珠市街,開展古街觀光購物游;九是要規劃建設普洱市的茶文化景觀長廊「茶都大道」,開展普洱城市觀光游;十是要整合改造普洱市茶園資源和制茶企業,開展普洱市現代茶工業觀光游。

Ⅶ 唐朝著名的文化交流使者

玄奘西行取經

文成公主遠嫁西藏

絲綢之路
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今蒙古地區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今新疆境內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

到南亞諸國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和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是從廣州出發,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在唐代,還初步開辟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這些交通線,由於沿線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撈而不斷得到證實。以上事實說明,唐朝時期的中國是亞非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日本「遣唐使」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贊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

631年(貞觀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開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二百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海與鑒真和尚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九十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於804年(貞元二十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經,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姓淳於,揚州人。他對於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聖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過六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於在754年(天寶十三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築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葯物,對日本醫葯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大師義凈

繼玄奘之後,中國另一位佛教大師義凈,於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從廣州出發,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爛陀寺鑽研佛學十年,後又到室利佛逝、末羅瑜(在蘇門答臘)搜羅並抄寫佛經,滯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後周遊三十餘國,歷時二十五年,於695年回國,共帶回經書四百部。歸國後在洛陽翻譯佛經十二年,譯出佛經二百三十卷,還寫了《南海寄歸內法傳》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二書,記錄了南亞很多國家的社會、文化狀況。這些記載也是研究7世紀時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國的可貴資料

Ⅷ 唐朝的對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來華
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節,他們往返於中日之間,是中日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2、與學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
因這時唐朝正值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其經濟文化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而此時的日本則處於奴隸社會瓦解,封建制度確立、鞏固的時期。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於促進日本社會的發展,對日本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再加上當時交通比前代有所發展,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介紹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呂;空海在中國是怎樣成為著名的學問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貢獻?引用王維和李白的詩歌來突出他們與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書監晁衡卿還日本》王維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李白的詩見書

熱點內容
區塊鏈幣圈今天的話題 發布:2025-07-05 15:22:06 瀏覽:796
玩區塊鏈的人群 發布:2025-07-05 15:06:06 瀏覽:123
VP幣是傳銷還是真正區塊鏈 發布:2025-07-05 15:01:21 瀏覽:453
個人還能挖比特幣嗎 發布:2025-07-05 14:46:43 瀏覽:680
幣圈財富自由論壇 發布:2025-07-05 14:12:52 瀏覽:844
挖比特幣有沒有風險 發布:2025-07-05 14:02:51 瀏覽:82
BE區塊鏈生態算網路傳銷嗎 發布:2025-07-05 13:34:31 瀏覽:657
幣圈是什麼控制漲跌 發布:2025-07-05 12:51:01 瀏覽:385
以太坊的運作過程 發布:2025-07-05 12:34:09 瀏覽:207
如何銷售區塊鏈會議 發布:2025-07-05 11:34:12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