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對城市化問題的意義
1. 城市化的意義
城市化的意義主要表現在:第一,城市是區域的中心,城市化過程能夠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第二,城市化與工業化是相互影響的。離開了城市化,工業生產的效率就會降低;離開了工業化,城市化就會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三,科技進步和信息化使得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第四,城市化過程能夠廣泛帶動鄉村的發展,城市文化也不斷地向鄉村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
第五,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能夠大量吸收鄉村的剩餘人口,創造比較多的就業機會。總之,城市化過程有助於城市與鄉村的相互促進,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而區域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反過來又會推動城市的發展。
2. 城市化的利與弊
一、城市化的好處: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生產方式、聚落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1、人口轉化
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產業調整
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工業發展
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6、發展的動力
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無非兩種,一種是推力,一種是拉力。推力指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劇,自然災害頻發,收入低,生活水平差,社會服務資源短缺等;拉力如就業機會多,社會服務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文化設施齊全等。
二、城市化的弊端:
1、生物圈
減少生物多樣性
2、岩石圈
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3、大氣圈
空氣污染。加劇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
4、水圈
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水質惡化;水資源短缺;酸雨
5、交通
交通擁擠
6、住房
住房緊張
7、就業
就業困難
8、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混亂(高犯罪率)
9、道德風氣
道德風氣日下
10、社保
社會保障壓力快速加壓,社保缺口難於填補。
11、經濟影響
地價上漲,成本上升。
12、糧食問題
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這不利於中國國家發展和政局穩定。
13、大城市病
當今中國的大城市病已經相當嚴重。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困擾著城市的進步。中國大城市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開始在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而許多特大城市也開始著手興建「衛星城」希望能解決大城市病的諸多問題。
14、城市職能轉化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
中國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發展「城市圈」「衛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職能和周邊郊區職能的轉化和協調發展。
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心城市應該不斷加強「城市帶」和「區域經濟」的規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職能的不斷演進,是中心城市良好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解決大城市病、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2)去中心化對城市化問題的意義擴展閱讀:
城市化的方面:
1、旅遊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可以說「城市化」並不等同於「工業化」,以旅遊業為導向的「非工業化」城市化模式,是一條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廣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
首先,要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方向,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實現城鎮化的主導性原則,引導城鎮化建設走「美麗」之路,讓「美麗中國」成為宜居、宜業和宜游的中國。
其次,要堅持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維持和強化地方個性,把文化塑造作為牽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並通過文化建設使地方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得到同步提升。
再次,要旅遊規劃、組織好產業業態,旅遊導向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倡導的是「非工業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以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新型的實體經濟為主體,
構建具有突出特色的「以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的新型產業結構,用創新的業態創造出比傳統業態更好、更高、更有質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
最後,要著力提高旅遊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和社會貢獻度,以旅遊產業的高貢獻率使其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主導性產業,同時發揮旅遊產業吸納就業數量大、容納就業口徑寬等優勢,
使其成為承載地方就業的基礎性行業,讓旅遊業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吸納地方就業、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旅遊的介入可以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產業問題,還有城市化過程中基礎設施、農民福利、城市建設等的誰來投資的問題。產業的布局發展問題解決了,也就從根本上解決投資問題和發展問題。換而言之,就是用旅遊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人的城市化
中央多次表態城市化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在城市化大趨勢的市場背景下,各地熱衷於新區、新城的報批,一些新區、城市副中心規劃大批量出台,預計未來將會有大規模新城涌現。
首先,調整與改革地方政府業績評價指標,弱化GDP等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導向的指標,強化一些新型的集約型的經濟評價指標。
其次,從調控角度而言,通過長效調控機制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是避免炒房的基礎。形成了相對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和房地產市場發展環境,這樣才會避免房地產投機與炒房市場行為,防止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而出現的「空城」現象。
第三,房地產不再依靠「政策市」這條路來刺激區域規劃與房地產市場開發,而是根據區域產業布局需求,使城市、資本、產業與人口的協調發展,逐步進行城市化的過程。
第四、發展產業新城,要產業先行,切實做到「產城融合」。
3. 請簡略談談城市化的負面影響
1、糧食問題
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這不利於中國國家發展和政局穩定。
2、大城市病
當今中國的大城市病已經相當嚴重。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困擾著城市的進步。中國大城市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開始在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而許多特大城市也開始著手興建「衛星城」希望能解決大城市病的諸多問題。
3、城市職能轉化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
(3)去中心化對城市化問題的意義擴展閱讀:
積極意義
1、人口轉化
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工業發展
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3、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4、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4. 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
http://wenku..com/view/748e6e3043323968011c927f.html
5. 城市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5)去中心化對城市化問題的意義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6. 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簡言之是工業革命的推動,因為工業化,人們聚集到工廠密集的地方,形成城市。
(一)歷史背景
迄今為止,人類世界在聚落的型式和聚落組織上已經歷了三次大的變
化。第一次大的變化是漁獵到農業的革命,發生在新石器時代。它使人類從
根本沒有聚落到出現半永久性的農牧業村舍,然後過渡到定居的鄉村聚落
(今天叫村莊)。半永久性村舍階段存在長達5000 年,是當時落後的種植
業還不足以維持人口的增長決定的。一旦地力衰竭,整個村舍即被迫遷移,
甚至當個別村落人口增長,也需要分裂成較小的組團,尋找新的住地,以保
證起碼的人均耕地。從史前到出現聚落,整個人類可能最多隻有幾百萬人。
由於採取定居農業,人口很快就達到了幾千萬人。
第二次大的變動是城市的出現。由新石器時代進入城市生活的時代大約
經歷了1500 年。定居的結果,促進了農業技術的發展。灌溉和耕作技術的
進步,產生了剩餘農產品,使一部分人力有可能解放出來去從事建築業、手
工業、服務業,促進了社會分工進一步復雜化。輪子的使用把人們從滑走式
的笨重運輸中解放出來,使人口流動、人際交往和交通運輸的能力發生了第
一次飛躍。一般來說,一個村莊無力供養那些專職的工匠、藝人和其他非農
業人口。他們開始只好游盪於各村落之間,輾轉謀生。逐漸在交通方便、安
全、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聚集成市。定居還使人類居住條件日臻完善,建築
材料的質量、堅牢度都不斷提高。這些經濟因素促使人口日增,其結果使村
庄變成集鎮、變成城市。
在從分散的村落經濟向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經濟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參
變因素是國王,或者說是王權制度。是他占據中心地位,象磁體一樣把一切
新興力量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區來,並把宮廷和廟宇置於他的控制之
下。國王有時興建一些新城,有時將鄉村小鎮改建為城市,並派出行政長官
去代他管轄。國王的統治使這些城市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宗教很可能也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狩獵部族的酋長,藉助僧侶階層的
扶持,才能謀取到龐大的權力和通天的權威,乃至最後上升到國王的地位。
據認為城市形成過程中的「小城」即城堡,最初也可能是為敬奉神明而設計
的,屬於宗教性質。當然它還是一種貯存性據點,安全地存放酋長首領的私
產,主要是糧食,可能還有女人。只是到後來才更顯出其軍事防衛的實際效
用。王權制度擴大了僧侶階級的職能,使僧侶階級踞於社區的支配地位,他
們掌管著時間和空間,預言節令性的大事件。廟宇還有著豐厚的經濟基礎。
王權和神權的融合所產生的各種力量把城市的種種起源性因素組合到
一起,使之具備了新的形式。城堡的主人主宰著城市的命運,從而把最大限
度的社會分化、職業分化同統一、整合的發展過程結合在一起。前面所述的城市形成過程,實際是很漫長的。如果進行一個簡單的概括,那麼城市的出
現大致和階級與國家的出現以及奴隸佔有制的興起是一致的。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 年)甚至認為單純的新
石器文化不足以形成城市。城市的起源是兩種史前文化,即舊石器文化和新
石器文化密切結合的結果。這種接合造成人類文化第一次在空間上形成聚
合,他稱此過程為最早的城市性聚合過程。這就是城市的成胚時期。①他認
為,人類城市文明生活方式的最早萌動,實際開始於以墓地表達對祖先的懷
念和祭祀以及到岩洞舉行禮儀活動的行為需要。當時,永久性的村莊聚落形
式可能還沒有蹤影。從某種意義上說,遠在活人形成城市之前,死人就先有
「城市」了。墓地作為死人的城市是活人城市的前驅和前身,也是活人城市
的形成核心。而原始禮儀中心的岩洞,逐漸演變成以後的宗教性的聖祠和廟
宇。正是由於古代社會的社會性和宗教性推動力的協同作用,這些固定的地
面目標和紀念性匯集地點逐漸地把有共同的祭祀禮俗或宗教信仰的人們,定
期地或永久地集中到一起,這就是城市形成的最初的胚胎。許多古城如今仍
然記載有並且在繼續追求這些原始的目的。精神的要素和經濟物質的要素在
城市的形成中是同樣重要的。芒福德通過大量考察所作的這些分析,彌補了
考古學者力求從最深的文化層中找到足以表明古代城市結構的物質性遺跡
的不足之處。①
至此,本書還沒有正面回答城市是怎樣起源的。這個問題之所以難於回
答,是因為學術界對此並沒有取得一致的見解。
從19 世紀末20 世紀初,地理學論述城市起源主要歸結為三個基本原
理:①拉采爾提出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當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盲目的
原始自然力量起作用時,人類聚居的文化形式是不同環境因素的產物。近東
河谷低地的特殊自然環境,特別有利於耕作和動物馴化,為城市起源提供了
條件;②傳播論,這種理論把城市看作是中近東河谷低地這一獨特環境下的
特殊產物,通過由近及遠的傳播,向東傳到印度河流域,向西傳到克里特島,
然後又傳到希臘和羅馬,進而傳遍了歐洲;③進化論思想,人類地理分布學
家提出人類發展的三個時期依次是原始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相應的
人類的定居形式由漁獵時期的營地性質,後來演化為小村,進而進入平原谷
地的村莊,最後發展成城鎮。這些理論把城市的起源因素與發展因素混淆在
一起,他們的理論假設已經面臨挑戰。
現代社會科學家,包括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提出了4 種有關城市起源的
理論。
1.水力論或環境基礎論
該論點以伍利(L.Woolley)和威特福格爾(K.A.Wittfogel)為代表,
認為:①只有在土地和氣候有可能並且容易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創造出剩餘
農產品的地區,城市文明才能產生;②剩餘農產品很大程度上是灌溉的結
果;③灌溉導致特殊形式的勞動分工,它強化了耕作,促使人口集中;④灌
溉使大規模合作成為必要,它導致管理體系的形成。這些因素使住宅建設集
中化,出現城鎮。簡言之,城市是隨灌溉的發展而發展的。
2.經濟論或市場起源論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的認為城市是長距離貿易的產物,有的認為城市起源
於集中了內部交換過程的區域中心。總之,由於市場貿易引起的高度集中才
興起城市。他們的根據主要來自商業是中世紀歐洲城市的創造者這種傳統觀
念。城市的市場起源論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雅各布斯(Jane Jacobs)與眾
不同地堅信「城市發展在先,鄉村發展在後」,她把農業的發展看作是城市
發展的後果。她通過分析安那托利亞一個起源於公元前7560 年的具有礦物
資源的城鎮,認為這是由於鄰近的狩獵群體習慣性地成為這里黑曜石
(obsidian)的顧客。貿易的建立,產生了專門化和所有與城市有關的其它
變化,包括對農業的需求。
3.軍事論或防禦據點起源論
人們注意到埃及象形文字中的「城市」是圓圈中劃一個十字,圓圈代表
防禦牆。相應地也就有人提出,城市是人們為尋求保護的需要而起源。他們
用最古老的著名城鎮都存在堅固的防禦工事這一事實來證明軍事需要促進
了聚落集中和職業分工,是城市的起源因素。
4.宗教論或宗廟起源論
哈桑(Riaz Hassan)認為:如果沒有對權威的尊重、對某種場所的依
附及對他人權力的服從,城市文化就不可能存在。他用前伊斯蘭阿拉伯社會
的游牧文化向後伊斯蘭阿拉伯社會的城市文化的轉變為例說明,這種轉變需
要一種新的社會組織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宗教。宗教產生一種比家族更鞏固
的忠誠和社會團結的力量。伊斯蘭教就是城市發展最有效的工具。這種觀點
實際上派生於氏族主義與現代城市化的聯系和權力結構是城市的關鍵等論
點。
這4 種理論都有一批支持者和他們的事實依據。但又都因為缺乏普遍意
義而遭到另一些人的非議,最後陷入類似於究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之
中。剩餘農產品、灌溉、市場、防禦牆、廟宇等都可能是某一些城市起源的
關鍵因素,但是把它們當作城市起源的唯一直接原因,似乎又過分簡單化。
城市是在長時期的社會、經濟變動和文化適應等多種因素錯綜復雜的過程中
產生的。①
從考古發掘所得到的實物證據而言,一般同意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在公
元前3500 年左右出現於西南亞地區,以兩河流域中下游最為集中,包括厄
爾克(Erech)、厄里都(Eri)、烏爾(Ur)、拉戈什(Lagash)、吉什
(Kish)和巴比倫城(Babylon)等。尼羅河流域的最早城市出現在大約公
元前3100 年包括孟菲斯(Memphis)、太陽城(Heliopolis)及稍後的底比
斯(Thebes)等。印度河流域的古城莫亨朱達羅(Mohenjo-Daro)、哈拉巴
(Harappa)則形成在公元前3000~前2500 年左右。迄今為止,我國有考古
發掘證明的最早城市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年代約為公元前2100~前1700 年,
稍後的有位於鄭州二里崗的早商都城(公元前1500 年)和安陽殷墟的晚商
都城(公元前1400~前1100 年)。
蔡爾德(Vere Gordon Childe,1892~1957 年)曾經把人類社會向城市
過渡的這個過程稱作「城市革命」。用這一措辭來表達城市的積極作用是可
以的,但所謂「革命」卻不能恰當表述這一過渡的實際過程,因為直到近代
的城鎮化時代以前,數千年間城市僅僅容納了人類的很小一部分。
表8 和表9 提供了歷史時期世界城市發展的某些定量研究成果,有助於
了解城市形成的有關地理概貌。對古代部分的城市人口不能要求有很高的准
確性,但基本結論是可信的。
誕生在美索不達米亞的最早的城市,雖然為數眾多,但因政治上的分
裂,人口規模卻很小,大約只有5000~25000 人。第一個超過10 萬人口的
城市可能是古埃及的首都底比斯。到公元前5 世紀,城市文明在地理上的擴
展已經比較充分,除巴比倫外,波斯、希臘、印度、中國都開始有10 萬人
以上的城市。公元前後,西方的羅馬帝國和東方中國的漢朝,都在興盛時期,
首都羅馬和洛陽的人口可能達到65 萬左右,但隨著戰亂和這些帝國的衰落,城市發展一度一蹶不
振。羅馬在公元900~1500 年間,人口劇降到不足40000 人,1377 年可能只
剩17000 人。歐洲的其它部分,城市的數量雖然很多,但在長時期政治分裂
的狀況下,規模卻一直相當小。11 世紀,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佛羅倫
薩,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都很著名,當時的規模也都不過幾千人。倫敦
在14 世紀有4 萬人,就算是個很大的城市。東方的情況有所不同。中國在
漢朝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又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
權帝國。城市發展至少在總體上又恢復到以前的規模。在公元800~1800 年
之間的大部分時間,中國的城市數量和規模幾乎都屬世界各國之冠,不過領
導城市變遷很大,從西(長安)到南(杭州、南京),又從南到北(北京)。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到隋唐興起這幾百年的間隙中間,位於歐亞之交的東羅馬
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城市規模上曾經一領風騷。但從7 世紀開始,它
又隨帝國領土不斷縮小、經濟衰敗而趨於衰落,在1453 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時,陷落敵手的君士坦丁堡又遭浩劫,人口只剩40000~50000 人。據錢德
勒(Tertius Chandler)和福克斯(Gerald Fox)的考證,世界上第一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是中國唐朝時期的長安,它在763 年因安史之亂受到洗劫
而趨衰落。第二個一度達到百萬人口的城市是巴格達,到10 世紀卻又衰落
了。此後,一直到18 世紀北京才又達到這個規模,不過很快就被倫敦超過
了。綜合許多學者對歷史城市資料的估測,公元100~1800 年之間世界城鎮
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變化在4.5%到6.0%之間,總的水平很低。
工業革命開始了人類聚落型式和組織的第三次大變動,即世界性的城鎮
化過程.
7. 你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去中心化
可以以周邊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要以中心意見為要求。不斷做出改變,實現更長遠的目標。
8. 城市化帶來的弊端和好處
弊端:
最近不斷有我國城市化發展迅猛的報道,說我國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0.5%,超過原來計劃指標,還說我國城市已進入「加快發展期」,甚至有的報道稱目前出現城市化「大躍進」。這樣造勢,推動城市化進程,是不是好事?會不會帶來什麼負面效果?
按照原來規劃,我國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達到35%左右,到2010年達到40-42%。換句話說,我國已提前6至7年實現原定城市化的目標。權威部門提出,我國在本世紀中期城市化水平要達到65%,再進而達到75%。
筆者的疑問之一是,我們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國城市化水平從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時間,法國從25.5%提高到71.7%,美國從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們從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僅用10年,不說加快,即使用這樣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達到60%,2035年以前就能達到75%左右。換句話說,我們只用英國的一半時間,法國和美國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時間,走過同樣的城市化進程。
疑問之二是,我國是否有必要,將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發達國家一樣高,要達到75%以上。要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縮小城鄉差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沒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國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現在仍然不夠高,需要提高,這也毫無疑問。但各國的城市化水平是否應該一樣?中國國情與迄今已實現現代化的所有發達國家差別巨大,中國城市化標準是否一定要像它們看齊?21世紀的城市化與19世紀、20世紀的城市化標準是否應該有些區別?
中國的特殊性是非常鮮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億人口,比目前北美、歐洲和日本的人口總和還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貧乏。中國的陸地面積雖然有960萬平方公里,但現在科學條件下不可利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乾旱地區佔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國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數量已屬負擔過重,這方面的條件比任何發達國家都差;三是基本資源嚴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差得更遠。鑒於城市人口對資源的消費量遠遠大於同樣數量的農村人口,我們在實施城市化的時候,是否必須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資源與合理的城鄉人口分布比例相適應的問題。既然我國基本資源狀況遠不如發達國家,我們城市化水平為什麼定得同他們一樣高呢?如果2020年我們有15億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億;本世紀中人口17億,那麼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億。這樣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設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著生產和消費的更集中、更大規模、更社會化和更高的生產效率,意味著現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著現代化程度越高。這是迄今為止對城市化意義的認識。但近二三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電腦和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日益普及,人們對城市化的標準的認識正在發生某些新的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遠離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裡辦公,同樣可以獲得信息、同樣可以開會,同樣可以交易,同樣可以完成許許多多事情,而且大大節省時間、減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們對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願意都往污染嚴重的大城市裡擠。於是,一些發達國家人群開始出現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區向市郊分散化的趨向。而且這種趨向一點也不會降低現代化的程度。我們在21世紀推進城市化的時候,是否應該考慮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過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彎路。
疑問之三是,過快和過度的城市化會不會造成某些難以逆轉和難以糾正的後果。現在有一種感覺,我國的城市化還是通過很強的計劃經濟模式、很強的行政手段來推進的,而主要不是順應市場需要自然發展。如平均每年要以多塊速度城市化,到哪個年代城市化要達到什麼程度,最近又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等,都是計劃經濟的典型做法。城市化比任何單個產品和單項經濟指標,要復雜百倍,它涉及人口布局、資源配置、環境、社會各個方面。行政和計劃的作用是城市化所必需的,但主要應體現在,集中各方面的優秀人才,根據歷史、現狀和將來,制定科學的城市規劃,搞好綜合平衡,准確定位城市功能,確保城市特色,而不是強調指標和進度。
城市化過快和過度可能造成至少四個難以逆轉和糾正的後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減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條件好的平原地區,同樣也是最好的農業區。按規劃,我國的城市化需佔用全國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積不小,約30萬到60萬平方公里,即相當於我國平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佔掉那麼多好地,原來想通過城市化讓留在農村的人口獲得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兌現?事實上,由於城市化進程發展非常快,圈地之風仍然盛行,隨著大批豪華廠房、樓宇和各種「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國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僅最近幾年凈失耕地就達3800萬畝,造成一大批無地、無業、無保障的農民,也是糧食產量接連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產生嚴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過大,短時間過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產生大批失業、淡水和能源供應緊張、交通擁擠、犯罪增加、環境惡化、各種危機風險增加等現象。有專家說,城市化並不必然產生「城市病」,產生「城市病」的根源在於指導思想的片面性,產業結構與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擴張」的發展方式,提出「發展克服城市病」、「規劃減少城市病」、「管理醫治城市病」。這些意見不無道理,但問題是,我們在實踐上能不能做到指導思想沒有片面性,規劃能不能做到科學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嚴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場暴雨造成幾乎全城交通癱瘓,上海一場大風大雨造成嚴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圍停電事故,就暴露我們城市建設和管理方面問題不輕。
三是房地產「泡沫化」。現在許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佔用大量銀行資金,如果嚴重供大於求,或價格超過市民承受能力,就會出現大量房屋空置,釀成經濟危機。經驗證明,由房地產泡沫化引起的經濟危機,需要好多年才能緩過勁來。
四是城市「廢墟化」。可能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產嚴重供過於求,出現大批樓宇空置;二是本世紀中我國人口將出現的下降趨勢。根據我國人口政策的設想,達到17億最高峰以後,總人口將逐漸下降,最終達到7億左右的理想規模。那麼今天搞了那麼多大規模的城市,將來會不會出現有一天沒有那麼多人去居住?
我國的城市化,就其規模來說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絕後的。其艱巨性和復雜性,是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不能相提並論的。它不僅關繫到今天,而且關繫到明天,關繫到後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輕易拆掉的;城市化過程中失去的東西也是難以恢復的。我們的步伐應該穩健,應當最大限度發揮城市化的利好,盡量避免或減少因為不慎和盲目可能帶來的弊端.
好處:
先談談收入,城市化大的區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區域收入要高,直觀的說城市收入高於農村,比如上海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擁擠狹小,破爛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失業在家的也不在少數,可是由於城市化的推進,放地產開發商開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狹小的住房,賠款是不能少的,並且還要安排象樣的居所,於是這樣的居民就開始過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餘的賠款可以存進銀行養老,還可以買社會的福利了.
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小區和齷齪的小區,中低擋房子(祖宗留下的)的房主,根本就不擔心收入的問題,在上海5,6個平方的小瓦房,一個月的房租在350-500這個層次,要知道,這樣的房子除了放一張床之外,連放桌子的地方也沒有了.但就這樣的房子一般人也住不到,我也到過類似的地方,親眼見到好幾個人住一個房子的,一張大床,也部分哪個是老婆,還是女兒,還是兒子,統統住一塊.著實讓人覺得意外.算算房主的收入吧,這樣的小房子只要有五六間,收入都達到2000-3000元了,再加上自己有定所,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天天打麻將了.甚至覺得自己有資格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頤指氣使了.
上海的房價有些高,上述現象已經波及到上海的農村,這樣就造成了短期的城市人口的優勢,但深入思考,這樣的優勢意義深遠.
反觀農村,就以生我養我的邳州農村吧,尤其是10年以前的光景,城市化根本涉及不到農村,收入來源靠養殖業和種植業,產業化很低,老實說,很多老人和弱勢群體的收入為0,即使中間有較富裕的商人,平均的指標也被這部分人抹殺掉了,經濟指標吃了很大的虧,雖然沒有達到餓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大城市看來,我們的情況比非洲還糟糕了.
即使現在,這樣的情況還存在,雖然有改觀,但基本矛盾沒解決,商人多了,創業者多了,富裕的人比以前多了,可是老人,小孩和殘疾人呢,這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很多為0.算平均收入被落下的太遠.歸其原因,城市化的好處沒有享受的到.
再看看招商引資,大城市的外資顯然比小城市或農村強的多,再拿上海來講,城市人口可以從房地產和房租當中收益,但已經不是中心城區的人口這方面就差了,但是不要緊,他們可以到外企打工,經常見到生產流水線上的50-70歲的老太太,老大爺拿著放大鏡在檢查電路板,有時候眼睛紅腫也再所不辭,加班到夜裡11點坐工交回家,生活是夠艱苦的了,要是我父母的話,肯定不允許這樣做.可他們為了高消費的收入,要不怎麼生存?
看看我們老家的老太太老大爺吧,年齡大了放風箏吧,去走親戚吧,在家清閑吧,大部分是兒女養活的,無庸質疑,收入為空,尤其是農村的沒有養老金的老人,因為享受不到上述的城市化帶來的福利.綜合一下,收入指標也高不了,但是也無須大城市的同情,我們依然有肉吃,依然有酒喝,畢竟老百姓不會想的那麼多.
再研究問題的另一面,一味的享受城市化就是好事嗎?我看也未必,再拿上海來說,這邊的民營經濟比起外資顯得很糟糕,很多街道看上去蕭條,和大上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符,人的競爭力一般,不象宣傳的那樣,叫做"精明的上海人",至少我覺得他們在很多事情上都做錯了,粗的不算,細的算......
記得由於工作的原因,曾經在少偏的地方租房子,但是就因為沒有網線我打消了這個念頭,可周遍的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好不容易聽說附近有一家年輕的兒子有電腦,我去說服,要以一個月幾百元的價格繳費,可是他全家都反對,說是有病毒,一個網線只能接一台電腦的笑話.
沒來上海之前總覺得上海的商業氛圍了得,大街上應該人潮洶涌,可是來到後才發現我錯了,這邊的商業氛圍真的一般,靠近徐家匯的桂平路之類的,連個商店都開不起來,原因是上海這邊喜工作,厭經商,曾經聽說上海人半夜出門也不屬實.
總之,不管是哪裡人,只要努力總有回報,城市是人的城市,農村也是人的農村,發揮人的能動性,好的生活終究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