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任何去幫助兒童克服自我中心性
❶ 如何克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
那個孩子現在幾歲了?
如果年齡還小,他很有可能處於每個孩子成長必然都要經過的自我中心時期。這個時期很關鍵,在此之前,孩子還是作為父母的影子存在的,他們沒有真正把自己與父母很好的分開,但是到了這個時期,孩子突然「覺醒」了,他們處理問題時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不懂考慮別人。這個時期是他們人格性格、思維開始獨立的時期,家長要很好的引導孩子的這種意識。不要一味的遷就順從孩子的意思,要不要打擊他們的思想,對問題要針對孩子所做的事,而不要針對孩子思想本身。這才能幫他們走好這一段路。
❷ 如何幫助學前兒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任性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認清任性的壞處。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改掉任性的壞毛病。重點:認清任性的壞處。難點:改掉任性的壞毛病。一、課前准備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師要事先挑選好六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指導學生進行排練(強調台詞的語調和神態,注意形體動作以及道具的設計)。1、教師課堂點題:同學們,任性是我們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的,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任性的問題,先請大家觀看一個小品。2、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題:(1)誰是任性的「小皇帝」。(2)「小皇帝」有那些壞毛病。(3)任性又有那些壞處。3、提出觀看要求:認真觀看、積極思考,告訴學生這就是對同學的尊重。二、討論1、討論方法指導:討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討論的過程中,要各抒己見,求同存異,要心平氣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虛心、仔細地聽取別人的見解。2、就以上問題分四人一組相互討論。3、根據小品內容,結合自身情況,討論任性有那些壞毛病和壞處。三、展開1、自我測試,完成調查卷(要求認真、如實的填寫,告訴學生誠實是一個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針對調查卷所出現的任性問題全班進行討論交流。四、小結1、自我評價:這堂課我們主要討論了一個什麼問題?你認清了任性的壞處了嗎?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問題,找到改正的辦法了嗎?你學會討論的方法了嗎?你有收獲嗎?2、教師小結:今天我們討論了「任性」,大家都很認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動了不少腦筋,相信同學們一定不願做任性的孩子,對嗎?六、摘抄:任性是一個大壞蛋,千萬別和它做朋友。教後一得:小品表演給學生帶去了歡樂,也使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辨別是非,認清了任性的壞處,找到了解決任性的方法。同時掌握了討論的學習方法,學會懂的尊重別人
❸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❹ 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教師該怎麼辦
一、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教師方法
1.幫助小學生認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樹立改變自我的信心和決心。
2.給予家長必要的指導,尋求家長的合作,使小學生擺脫自我中心形成的環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變小學生的自我中心,採用行為轉變方法,如厭惡法、代幣法等。
4.結合實際生活,指導小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導和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提高自我認識能力,使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接近現實,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調整自己,形成健全統一的個性。
6.培養小學生的集體意識,認識集體規則,培養集體榮譽感,學會在集體中與同伴和睦相處。
二、以自我為中心克服方法
人際交往都講求互惠的原則,希望別人對自己好,那麼自己也應該有相應的付出。如果在交往中為了滿足自己的,處處維護自己的自尊,與其他人造成對立,最終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處於自我封閉和自我隔絕的狀態。對有自我中心這種嚴重的心理障礙的人來說,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加強自我修養,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自我中心是一種人格缺陷,在社會交往中碰壁後回陷入懊惱和痛苦之中,從而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❺ 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大約到了三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觀察世界,認為周圍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關。他們往往從「自我」出發來進行行為選擇和活動設計,而不考慮他人。很多實驗證明了這一特點。 可以說「自我中心」人人都有,知識程度和發展速度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如果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4-5歲,甚至6-7歲,還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這就成了問題。 兒童自我中心的形成往往與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有關。幫助兒童走出自我中心,父母需要學習,採取科學的教養方式。 1、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 父母和祖輩不要把注意力全集中於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溺愛孩子。溺愛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長輩們理所當然地圍著自己轉,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應有意識地轉移家庭注意的焦點,把孩子視為獨立的一個人,視為與其他家庭成員平等的一個人。這樣就會使孩子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也看到別人。 2、運用移情方法。 即引導孩子設身處地的想到別人。例如,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訪朋友,朋友家的孩子正在吃香蕉。朋友就叫自己的孩子拿一個香蕉給來玩的孩子吃,但孩子不肯。朋友就開導他說:「小朋友到我們家來玩,我們應好好地招待人家。如果你去別的小朋友家玩,人家只顧自己吃東西而不給你吃,你會高興嗎?」孩子說:「不高興」。朋友接著說:「對呀,所以我們要給小朋友吃,他才會高興呀。」通過一個比較,朋友家的孩子就拿出香蕉了。可見,孩子走出自我中心,需要父母引導。作為父母,應通過講故事、做游戲和比喻等手段引導孩子認識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促進孩子從「自我」走向「他人」,由自己想到別人。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過度保護、封閉孩子會使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也會使孩子失去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在集體活動中,能使孩子品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體驗到與他人合作的意義,從而走出自我的圈子。
❻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活動主題:我是集體一份子。 適合高一入學新生 剛步入高一的新生,還沒有建立集體的概念,彼此之間不熟悉,需要快速樹立對集體的責任感。 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 2、情感目標:幫助學生了解集體力量的強大,克服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做個對集體有責任感的人。3、行為目標:讓學生主動承擔對集體應盡的義務,認真負責地做好集體交給的任務。 活動准備: 1、多媒體課件:《小螞蟻搬玉米》2、游戲《小螞蟻搬家》:十個籃球3、錄象:《兩塊菜地--記綠色勞動基地活動一則》4、道具:常青樹 活動過程: 一、導入:有一隻小螞蟻,它在路上走啊走啊,看到了一個很大的玉米掉在地上了,心裡可高興啦,它使出全身的力氣想把它搬回家去,可是就是搬不動,這可怎麼呢?說說你如果是它會怎麼做?1、觀看多媒體:小螞蟻搬玉米。(小螞蟻最後找來了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終於把這頓美餐給搬回家去了。)2、小螞蟻把玉米搬回家後心情怎樣?它會怎麼想? (啟發:這是一頓美餐,小螞蟻現在終於將它搬回家了,它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靠它一個人的力量行嗎?) 小結:集體力量大,集體的力量很重要,它能辦成個人力量所辦不到的事。3、小螞蟻這個集體是由什麼組成的?(一隻一隻,成千上萬的螞蟻組成。) 如果小螞蟻在勞動時,有的三心二意,有的往東有的往西,不齊心協力,這樣把事情辦成功嗎? 小結:只有發揮出每個人力量,齊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發揮出集體的優勢。集體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離不開集體,集體離不開我。4、導出題目:我是集體一份子。 二、玩中學,玩中悟: 游戲《小螞蟻搬家》:天要下大雨啦,小螞蟻們急忙搬家。它們倉庫里儲存很多很多的糧食,現在它們必須馬上把糧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上去。1、游戲規則: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個小組。游戲中每個人只能用一個手指,共同努力將"糧食"(十個籃球)搬到教室另一邊即"高地上去"。活動中球不能掉到地上去,否則即是糧食掉到"水裡",扣分,也不能用身體的其它部分幫助搬運籃球。扣分最少的小組獲勝。2、各組搬運的方法自定。3、進行活動。4、評比。5、各小組商量討論,總結剛才的行動得失:說說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出集體的優勢,每個人又該怎麼做?怎樣保持集體的凝聚力?怎樣更好地完成任務?6、再做一次。7、評說小結:只有調動每個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統一大家的行動,向著一個方向努力,學會合作和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出集體的優勢,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三、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評一評,說一說:1、觀看錄象:《兩塊菜地--記綠色勞動基地活動一則》:學校綠色勞動實踐基地里有兩塊特別有區別的責任園地:一塊是"星星"小隊的,另一塊是"綠色小苗"小隊的。"星星"小隊的隊員很勤勞,每天都有同學專門去負責檢查,一齊做好除草、治蟲等工作,有了問題集體商量討論;而"綠色小苗"小隊的隊員,不同心協心,集體勞動時有說說笑笑的,有偷工減料,不認真勞動的,分配到個人的工作應付應付,不認真完成的。2、比一比:比比兩塊地:結果到了後來,一塊地里各種作物長得綠油油的,或是長得很精神,或是取得了很大的收成;另一塊里則雜草從生,僅有幾棵莊稼也長得又瘦又小,沒精打采。比較這兩塊地,哪一塊是哪個小隊的?3、想一想: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4、評一評:(小組討論)這兩個小隊的隊員對集體的態度怎麼樣?你覺得哪個小隊的行為值得表揚?哪個小隊的行為做得不好?不好在哪裡?5、說一說:如果你看到這兩個小隊的隊員,你會對他們說什麼? 三、聯系實際,"指指點點"1、導入:無論學習生活,我們都離不開集體。你有過和集體共同努力合作,為班集體完成一件事嗎?心情怎樣?或看到過社會生活中有這樣的事例嗎?2、小組討論交流,說說發生在身邊的事:如拔河比賽、愛心捐贈等,社會上的抗洪救險等。3、再找一找,學習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是由集體做的,卻又做得不好的呢?4、小組交流討論,說說發生在身邊的事:如做大掃除時,拈輕怕重,推卸責任,結果打掃不幹凈等。5、評一評,為什麼同樣是集體的力量,為什麼做出的結果不一樣呢?6、說說,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出集體的優勢? (引導學生體會到,集體的力量並不是簡單的個體成員的總和,而主要是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統一意見和行為,互相幫助,不推卸責任,要有責任心。體會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鍛煉自己的合作與交往能力。促進集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養。明白自己是集體的一份子的重要性。) 四、啟發,反思:我是集體一份子。1、出示道具常青樹:這是一棵常青樹,它象徵著我們的班集體,我們就是一片小小的葉子,大樹離不開葉子,葉子也離不開大樹。2、想一想,你做過哪些有利於集體的事,把它寫在綠色的大葉子上面,再貼在常青樹上。3、通過這次活動,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後准備怎樣做,把對自己希望做到的要求寫在黃色的小葉芽上,貼到大樹上。4、把大樹展示在教室一角。5、過一段時間後,如已做到,則將小葉芽換成綠葉子貼上;如沒做好,則將綠葉換成黃葉,表示做得不好,葉片凋零了,認識到錯了,想改正了,就添上小葉芽。6、小結:只有發揮出每片葉子的力量,我們的常青樹才會長得枝繁葉茂,鬱郁蔥蔥;而只有經過我們每個人的努力,我們的班集體才會變得越來越團結,越來越好。 五、總結:一顆星星不明亮,繁星滿天亮晶晶;一顆枯樹不頂用,一片樹林擋狂風;一滴水漂不起紙片,大海上能航行輪船和軍艦;一個的力量小又小,集體的力量大無比。沒有一顆一顆小星星,也不會有銀河;沒有一棵棵樹木,也不會組成一望無際的森林;沒有點點滴滴的小水珠,也不會有無邊無際的大海。同樣,我們每個人也是組成集體的一個小小分子,沒有我們,也沒有集體,我們的生活學習不能離開集體而存在。
❼ 作為教師怎麼幫助小學兒童克服心理危機
教師幫助小學兒童克服心理危機,那就要好好的跟兒童溝通。
❽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❾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