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阿拉丁去中心化

阿拉丁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7-27 11:38:08

1. 目前世界最有名的十大魔術師有哪些

迪恩,大衛·科波菲爾,戴濱淳,傅焱東,劉謙,米魯哥,理查德·弗傑特,粘立人,張德鑫
★ 世界上最偉大的逃脫大師——迪恩(加拿大)他是極至的逃脫演員,是鋌而走險的人,更是世界上最好的逃脫演員。DEAN GUNNARSON是在他所表演的這些最大膽並且是向死亡挑戰的逃脫後所贏得的稱號。DEAN成為逃脫表演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胡迪尼獎」的逃脫演員,並在日本電視上被冠以「世界最好的逃脫演員」稱號。在即將被壓毀的汽車里,在上滿鎖頭的超過100條鯊魚的水族缸內,在用釘子釘住並用鐵鏈鎖住的棺材裡,在13500尺的高空時速200公里的下墜過程中……無論多危險,他都可重現胡迪尼最出名、最危險的逃脫! ★ 東方「魔術皇後」——茹仙古麗(中國)國家一級演員、歡樂谷公司首席魔術師;國際魔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魔術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雜技家協會副主席;被譽為「飛牌仙子」和「魔術皇後」;榮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雜技魔術最高獎「金獅獎」;《牌技》節目也被列入當今中國魔術精品;美國明尼蘇達州第69屆國際魔術大賽國際「十佳」第七名;香港國際魔術比賽「國際銀獎」等。 ★ 阿根廷魔術創意才子——米魯哥(阿根廷)出生於阿根廷羅薩里奧的Mirko Callaci雖然只有28歲,但他已經在事業上取得了國際性的成功。他的魔術曾經到訪過世界上40多個國家,包括法國巴黎Crazy Horse、西班牙國家劇院、美國洛杉基魔術城堡等國際知名場所。米魯哥的表演創意十足,並富有感情,多次贏得世界級的魔術獎項:包括美國I.B.M和 S.A.M 的成人組魔術一等獎、阿根廷魔術節最佳表演獎、西班牙魔術節冠軍,在中國獲得過銀龍魔術獎,同時獲得魔術界一流的獎項:由摩納哥的Patrick Sebastian所頒發的「金魔棒獎」。 ★ 國際魔術師大會公認的傑出魔術師——理察德.弗傑特(加拿大)Richard Forget是一名擁有全新表演風格的魔術師,他給魔術帶來了一種高科技的外表。一個持續榮獲世界各個比賽獎項的年輕魔術師。曾被摩納哥RANIER王子點名要求在蒙特卡羅魔術節中表演的演員;國際魔術師大會評委和觀眾公認的冠軍,多次獲香港魔術大獎賽冠軍、中國銀獅獎、上海魔術節銀獎、美國神秘克雷格獎等,並被提名為加拿大年度魔術師。曾參加2005深圳歡樂谷國際魔術節。 ★ 多才多藝的韓國美女魔術師——盧炳旭(韓國)開口秀:戶外工作室(SBS),早上好(KBS),快樂頻道(KBS)肥皂歌劇:上上下下(MBC),大肥熊(SBS)游戲表演:派對之王(MTV)星星的貢獻(KBS),電視信息中心(KBS),幫尼的蜜糖(EBS)芒哈哈的年輕街道(SBS電台)大學的明天(雜志封面模特)DUKSUNG女子大學校園模特BIZ魔術學院的第二魔術學校JIM SCHULE 的公開講座講述一位小姐渴望婚姻的魔術戲劇原創作品《新娘》,廣受好評2004年在日本UGM(被邀請為表演嘉賓)2004年BIZ魔術師音樂會:魔術節KONKUK大學校園節(特別來賓)2004年HYUN WOO CHOI的魔術音樂會曾參加2005深圳歡樂谷國際魔術節。 ★ 華人青年魔術領袖——劉謙(中國台北)國內知名青年魔術師劉謙七歲時開始對魔術表演產生興趣,12歲時獲得世界知名魔術師大衛?高柏飛頒發的「全國兒童魔術大賽冠軍」。於求學期間仍不斷鑽研魔術知識及技巧,並且受教於多位國內外大師。劉謙的表演風格,融合了超現代與古典的手法,使用極為細膩的方式呈現,曾榮獲無數國際魔術賽事大獎。1998年,更以他獨特的創意獲得第一屆"FORMOSA MAGIC CONVENTION"世界魔術大賽最佳創意獎,以及美國魔術師協會所頒的特別獎,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國際獎項的魔術師。也因此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他的表演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並多次受邀至國際性魔術大會擔任嘉賓演出。劉謙非凡的國際觀及不斷的自我充實是他的獨特之處,以其最具其前衛的風格及變幻無窮的創意,在業內頗具知名度,俱獲海內外同行之贊賞,在業界有「魔術活字典」的稱號。曾參加2004深圳歡樂谷國際魔術節。

2. 為什麼把上海人稱為「阿拉」呢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例如,「渠拉」表示他們。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上海本土表示「我們」的說法是「我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從中下層市民中興起繼而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另外浙江義烏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稱。



(2)阿拉丁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江蘇南部的吳語區,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屬細分為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等,他們構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主體,其中尤以寧波籍為最多。清末年間,由於社會的急劇動盪,浙江和蘇南一帶大量占據社會中上層移民流入上海尋求庇護,同時一些中下層階級也隨之進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穩。

當時寧波人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上海話中的「阿拉」即是來自於寧波話。 當時有寧波人掌金融,無錫人掌實業之說。

寧波籍的著名人士眾多,如嚴信厚、朱葆三、秦潤卿、邵逸夫、董浩雲、「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葉澄衷、鋼鐵大王余名鈺、企業大王劉鴻生、顏料大王周宗良。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的航運業與錢庄之牛耳,長期控制上海總商會。

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燈泡製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葯店、鍾錶店。

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條公共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游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裡誕生的。

3. 關於阿拉美的資料

是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嗎??
它是栗特人所創造的字母系統~~
介紹如下:

栗特人的歷史
栗特原居地本在蔥嶺西的河中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康、安、米、曹、石、何等城邦,漢文載籍謂之昭武九姓,這些國家位居亞洲腹地的中心,當橫亘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樞紐,乃是絲綢——黃金貿易的最大轉運站,諸國因之致富。
栗特人的文化
栗特人以善經商聞名,多豪商大賈,操印歐系東伊蘭語,早就創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統的拼音文字,一般稱之為栗特文,一作牽利文,於闐塞語中稱為suli人,即牽利人(栗特人),其復數形式則為suliya,貝利教授指出,在於闐諸佛教文獻中,suliya一詞意為商人,這恰恰說明栗特人是以經商聞名於世的。史載康國栗特「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不辭勞苦,沿絲綢之路東西往返,由之形成了許多栗特聚落。例如絲路北道的碎葉城應即栗特人所築,入唐後王方翼擴其形制,招徠胡賈,定為北道徵收過往商稅的關卡所在。後又置為碎葉州,州刺史安車鼻施名見於神龍元年所建之乾陵蕃臣碑題銘。安指安國,此人似即出身安國的突厥化栗特人。
栗特人的商業
栗特人的主要商業活動內容是從中原購買絲綢,而從西域運進體積小,價值高的珍寶,如瑟瑟、美王、瑪瑙、珍珠等,因此,栗特胡以善於鑒別寶物著稱。《南部新書》記長安「西市胡入貴蚌珠而賤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栗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蹶汗國境內的栗特人主要承擔著這種以畜易絹的互市活動。新疆境內作為唐之臣民的栗特人也常做一些較短途的牲畜生意。
奴隸也是栗特人販運的主要商品,官府一般保護這種交易的正常進行,栗特人還以非法手段搶掠或拐帶中原婦女。唐振武軍使張光晟就查獲了一起回鶻境內栗特人拐賣漢女的案件;「建中元年(780)回紇突董梅錄領眾,並雜胡等自京師返國,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訝其裝藁頗多潛令驛卒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栗特商人幾乎都是高利貸者,除貸錢外還貸放絹帛,吐魯番阿斯塔那61號墓出土文書中有一件《唐西州高昌縣上安西都護府牒稿》,內容是漢人李紹謹借練於栗特胡曹祿山,拖欠未還,引起的一起經濟訴案。此案李紹謹於弓月城一次借練275匹之多,可見栗特人資財之眾,並以之牟利。又《冊府元龜》卷999,記長慶二年「京師內冠子弟」多「舉蕃客本錢」,即借了栗特人的錢,償還不起。由此可知,栗特人的商業活動包括絲綢、珠寶、珍玩、牲畜、奴隸、舉息等,幾乎覆蓋了一切重要市場領域,確已控制了絲路貿易的命脈。乃至「京師衣冠子弟」也不得不拜在他們的腳下。栗特人商業成功的奧秘,除了歸功於精通業務,善於籌算,不畏艱險,諳熟各種語言以外,還具有許多經商的手段。
栗特人的政治
善於投附一定政治勢力,並取得一定政治地位,從而有利於商業活動的開展。例如栗特人馬涅亞克曾代表突厥,奉使波斯、東羅馬,西魏酒泉胡安諾盤陀曾奉使突厥,唐代著名栗特商人康艷典、石萬年、康拂耽延、何伏帝延等皆擁有城主稱號,曹令忠官拜北庭大都護、康感官拜涼州刺史、康進德為安西大都護府果毅,其例不勝枚舉。憑藉官員身份或投依官府,進行商業活動,自然是得心應手了。
用宗教活動掩護商業活動。栗特人的宗教信仰相當復雜,佛教、祆教、摩尼教皆擁有其信徒,例如華嚴宗第三代宗師賢首大師釋法藏就是康國人,曾與玄奘同參譯事。回鶻皈依摩尼教亦賴栗特人之力。而「摩尼至京師,歲往來東西市,商賈頗與囊橐為奸」。可見這些具有宗教人士身份的栗特人也在經商牟利。
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漢有別,各依其俗的政策,發展自身勢力。這一政策對漢人推行重農抑商,嚴禁漢人從事國際貿易,從而為栗特人創造了獨霸絲路貿易財源的有利條件。栗特人寧肯附籍或客籍,多不肯甘為編戶,就是利用蕃、漢有別的空隙,由之成為巨富。例如「長安縣人史婆陀,家興販,資財巨富。身有勛官騎尉,其園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王侯」。此乃敦煌出土文書《唐人判集》中的虛擬判例,已可窺見栗特人的豪富,栗特人的資財皆在萬金以上,非但中原普通商人難於望其項背,就是世代官宦的衣冠子弟,相形之下,也顯得寒傖極了。
栗特人的服飾
栗特人屬剪發型民族。《魏書•西域傳》記「康國丈夫剪發」,慧 超《往五天竺國傳》亦雲「此中胡國並剪發」。按波斯發型為剪發齊 項,栗特人大約也是如此,《康國傳》記其女子盤髻,然品治肯特壁畫中少女發型則為梳五辮,左右各二,腦後一,則婦人的盤髻也是由辮子盤梳而成且面蒙黑巾。康國人還有以發油美發的習俗,杜環《經行記》記栗特人「以香油塗發」。
栗特人一般穿白衣,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1記曰:「西域俗人 皆著白色衣」,玄奘亦曰「吉乃素服,凶則皂衣。」黑色乃喪服的顏色,忌服用。由於栗特人重商逐利,不存在服色等級的差別,其餘花色亦各憑所好,所謂「素衣」,未必是全白,而是多夾用綠花,一般戴尖頂虛帽,大約是古塞人遺俗,有的帽子還有前檐;曰卷檐虛帽,便於遮陽遠視,宜於長途旅行。其服裝以窄袖緊身為特徵,講究突出身體線條,玄奘記其人「裳眼褊急」,劉正言詩雲「胡衫雙袖小」,就是這一特徵的顯現。栗特人的腰帶特別講究,有所謂萬釘寶鈿金帶,即在革帶上裝飾以各種珠寶,上佩刀劍,品治肯特壁畫對此有生動描繪,下穿長筒革靴,便於跋涉風沙,舞伎則穿錦軟靴,劉正言詩雲「弄腳繽紛錦靴軟」,此外還有軟式拖鞋,栗特人在家似乎更喜歡穿這種鞋。
栗特人的飲食
栗特人以麥面和羊肉為主食,慧琳《一切經音義》雲:「胡食者,即鏵鑼、燒餅、胡餅、搭納等事。」鏵鑼,即油燜大米飯,今名抓飯,是一種大米加羊肉、葡萄乾混合製成的油燜飯。現在的抓飯必須放胡蘿和洋蔥,其時洋蔥已栽培,但胡蘿卜尚未傳來,與今抓飯略有不同。燒餅即今日維吾爾族食用的饢。胡餅則上加胡麻,反似今日的北京燒餅。元耶律楚材至河中還吃到雞舌宴,可知栗特人已知養雞以供食用。葡萄酒是常備的佐餐飲料,盛在一種特殊的碗形酒器叵羅中,以金、銀、銅等各種不同質料製成,岑參詩中有「交河美酒金叵羅」之語,所指就是這種酒器。
栗特人的習俗
栗特人「父子計利」,因之不存在大家族制度,而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度。這種家庭的特徵是一方面非常重視父系家世,穆格山文書中的栗特人皆冠以某某是某某的兒子,父名至關重要,祖父以上就不計了。另一方面,男子成年後就須脫離家庭,自去經商謀生,孩子一降生就進行經商教育,至「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 以得利多為善」。及成了更須獨立生活。「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開始與父母、兄弟別離分居,兄弟之間如發生利益糾紛,不恥訴於宮府。兄弟、鄰居之間財產分得清清楚楚,但栗特式的「小家庭」只是相對於數代同堂、兄弟分居的大家庭而言,規模並不算小,這是因為其婚姻乃建立在多妻制的基礎上,栗特人的正妻多為同族聯姻,如康阿義屈達干夫人石氏、安菩夫人康氏、米繼芬夫人米氏,康、安、米、石皆為栗特姓氏,但也有異族通婚者,如安祿山生父本姓康,養父姓安,母為突厥阿史德氏,亦屬異族豪宗大姓。正妻地位很高,可以與丈夫並坐胡床見客,法律上不但允許夫休妻,而且允許妻棄夫,擁有再嫁的權利。由於栗特人多去遠地經商,其性生活不可能為一夫一妻制束縛得很緊。因此,還另有侍妾、姘頭,這些次妻皆為外族,有的還具奴隸身份。「婦言是用,男子居下」,無非反映正妻尚擁有一定的發言權,而且在交際場合男性推崇婦女以為騎士風度而已。
栗特的歷法直接繼承波斯的影響,實行祆教歷,這種歷法分全 年為365天,12月,每月一律30天,餘5天擱置,一年差6小時,4年差1天,因此,每4年歲首提前1天,故我國史料對栗特歲首記 載不一,杜環《經行記》雲「其俗漢五月為歲首」,韋節《西蕃記》說「以六月一日為歲首」,《新唐書•康國傳》則雲:「以十二月為歲首」。記載差異正是由於歲首推移的結果,七曜制的發明則乃栗特歷法的重要特點,七曜指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為一個周期,又稱星期,至今仍在通行。
栗特人的節慶,依蔡鴻生研究,主要有三,即歲首節、葡萄酒節、乞寒潑水節。歲首節即年節,韋節《西蕃記》記此節連續慶祝七天,舉行賽馬及射箭游戲,射中者可為一日王,顯示了金錢崇拜的力量。栗特人有陳寶鬥富的習俗,每次聚會時,在做的所有的人都把身邊所帶的寶物拿出來,相互斗寶。寶物多者,戴帽居於座上,其餘以財物的多少分列。這同明代徽商以資財多少選祭酒,定座次的風俗完全一致,反映了重商民族的本質特色,推測似乎也是在歲首節舉行的。歲首節還例行祭祖儀式,「國立祖廟,以六月祭之」。民家大概也仿行之。年節又是求天兒骸骨節,這是個同祆教有關的宗教節日,栗特「俗事天神,崇敬甚重,雲神兒七日死,失骸骨,事神之人,每至其月,俱著黑疊衣(黑色棉衣),徒跣,撫胸號泣,涕淚橫流,丈夫、婦人三五百人散在草野,求兒骸骨,七日便止」。這位失骸骨的天兒就是多尼•耽末子,起源於古巴比倫時代,對於他的祈求反映了對作物生長枯而復生的復榮願望,傳至栗特,天兒演變為西耶烏什的英雄傳說,這位英雄在安國建立捕喝城之後慘遭殺害,因於歲首凌晨舉行野祭,胡男胡女赴郊外尋找天兒骸骨,既是郊遊,又是對大地回春的禱祝。
乞寒潑水節為十月三十日,原為波斯節日,相傳波斯薩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在位時期出現苦旱,幸得國王相救,因之每到此日,便以水相潑為戲。 「乞寒,奉西國外康國之樂。其樂器有大鼓、小鼓、琵琶、箜篌、笛,其樂大抵以十一月,裸露形體,澆灌衢路,鼓舞跳躍以乞寒也。」這一節日對塔里木綠洲諸國影響甚巨。又有葡萄酒節,據阿里•比丘爾雲五月十八日乃是里巴巴花拉節,又作巴米花拉節,意即飲純葡萄漿,二十六日卡林花拉節,意為品聖葡萄,此節一直延續至八月九日,後來演變為清代維吾爾人的收獲節。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
栗特人的宗教信仰呈現多元文化色彩,主要有祆教、佛教、摩尼教,後來還皈依了伊斯蘭教。
佛教在貴霜王朝時代曾為中亞地區的主體信仰,後來隨著薩珊王朝政治影響的擴大和祆教的復興,雖有所衰落,但仍存在一定勢力。其國「俗奉佛」,「頗有佛法」,有史料記米國遭受西突厥肆葉護可汗侵擾,毀佛伽藍,掠去大量金寶,安國佛教寺院規模宏大,佛像飾以金寶,大食攻入沛肯城,毀所供銀質佛像,重達4000迪勒木,在佛眼中挖出鴿蛋大小的珍珠兩顆,可見栗特人中佛教信徒依然不少。
栗特人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繪畫、音樂、舞蹈都非常發達。張彥遠《歷代名畫 記》盛贊北齊栗特畫家曹仲達的「濕衣貼體」的畫風,這種畫風在品治肯特的大幅宏偉壁畫中充分顯示出來。在音樂方面,康國樂、安國樂皆名聞天下,栗特琵琶高手曹婆羅門、曹僧奴、曹明達祖孫三代皆擅絕技,歷仕西魏、北齊、隋三朝,皆大紅大紫,其中曹明達還為北齊主封為郡王。著名歌手何滿子譽滿京師,元稹詩雲「何滿能歌聲婉轉,天寶年中世稱罕」,曹剛善於右手琵琶,人謂其運撥「若風雨」,康昆侖更是號稱彈琵琶「長安第一手」,歌手米嘉榮歌聲凄楚動人,劉禹錫詩雲:「三朝供奉米嘉榮,能變新聲作舊聲」,又雲「唱得涼州意外聲,故人唯數米嘉榮」。音樂理論家何妥曾為隋朝正音律,出任國子監祭酒。在舞蹈方面康國栗特善胡旋舞,石國栗特善柘枝舞,胡旋舞以旋轉快速,動作剛勁著稱,柘枝舞則胡帽銀帶,帽上飾金鈐,舞時佧轉有聲。又有胡騰舞、反手叉腰,首足如弓,倏然騰起,而又頗作醉態,李端《胡騰兒》詩曰:「揚眉動目踏花氈,紅汗交流珠帽偏,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有人認為我國武術中的醉拳就承襲了胡騰舞的某些動作。壁畫中還繪有二人對弈圖,所弈者乃是源出波斯的國際象棋。我國象棋與此同源,可見這一棋類也是以栗特人為媒介傳入的。

4. 阿拉是什麼阿阿阿

阿拉
1.「阿拉」,又可以譯為是「安拉」,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是「主」、「主宰」、「神」、「真主」、「真神」的意思,和英語中的「GOD」是一個譯意。

伊斯蘭教只相信安拉一個主,他獨一無二至高無上,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的主宰或是神。他從不以任何形象示人,以免人們把真主人性化,因為人是不能和主相比擬的,因此伊斯蘭不同於任何一個宗教,他們不向任何形象跪拜,只向一個安拉在經典中所指定的方向——麥加祈禱。

安拉(Allah) 伊斯蘭教所信仰的創造宇宙萬物的獨一主宰的名稱。阿拉伯語音譯。通用波斯語、烏爾都語和突厥語的穆斯林稱之為「胡達」(意為「自有者」),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在沿用安拉、胡達稱呼的同時,還將其譯稱為「真宰」、「真主」等。安拉一詞的來源,一說是古代閃米特人對造物主的尊稱;一說是由阿拉伯語中意為神的Ilah加冠詞a1組合而成的。根據《古蘭經》記述,伊斯蘭教興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有經人」都用安拉一詞稱呼所信奉的最高神,他們相信安拉是「天地的創造者,日月星辰的支配者」,是「人類生計的賜予者,災難的解救者」。但他們在信仰和崇拜安拉的同時,還為安拉樹立了名目不同的配神,並加以崇拜。伊斯蘭教興起時,先知穆罕默德根據啟示宣布「你們所應當崇拜的是唯一的受崇拜者」(16:22),「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2:163),否定了當時人們除安拉之外所崇信的所有神像和聖物的神性,肯定了安拉是創造並主宰宇宙萬物的唯一真宰。並通過宣布啟示,向人們指出,安拉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是絕對獨一的,「既無匹配」,「又無對手」,「也無子嗣」,「既不生物,也非物所生」,「任何東西都不與他相似」,並說:「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間還有許多神明,那麼,天地必定破壞了」(21:22)。故相信安拉的唯一是伊斯蘭教信仰的核心和基礎。還說安拉「前無始,後無終,是表(極顯著的),也是里(極隱微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聽、無所不能、洞察一切的,一切大權均屬他有,天地萬物皆是他存在和偉大的「跡象」,「萬物皆朽滅,唯安拉的本體則永存不滅」。一切美好的贊頌皆歸於他,他有許多美好的名稱,可用安拉、「拉赫曼」(大仁者)或其他美好的名字稱呼他。

後來伊斯蘭教教義學家們根據《古蘭經》和聖訓中有關對安拉的表述,對安拉的認識更加系統化。他們提出安拉是本體存在者,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想,人們的理智和思維只是達到認識安拉的一種媒介。安拉創造了萬物,而又超絕於萬物,不依賴於萬物,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約而主宰「眾世界」,小則如人類世界、精靈世界、動物世界、植物世界,大則如宇宙變化、天體銀河系統的運行等。不論是宏觀世界或微觀世界、物質世界或精神世界,均在安拉的意志與掌握之中。安拉造化了人類,賦予人類以理智,使之具有思維、判斷與行為的自由,人類的一切也超不出安拉的旨意和予定。因而伊斯蘭教要求人們不僅要順從安拉的旨意,應相信他的仁慈和對人類的恩德而感激他,崇拜他,同時要相信他的威嚴和懲罰而敬畏他,對他的命令和禁誡不能違反。

中國清代伊斯蘭教學者劉智按照蘇菲主義哲學觀點,作了如下表述:安拉乃「冥冥不可得而見之中的真一」,「隱然無象,確然實有」,「其本然有體有用有為。寂然無著謂之體,其覺察無遺者謂之曰用,其分數不爽者謂之曰為」;「體立於二氣未肇之先,用著於萬象既形之後」,「其體,隱寂難知;其用,微妙難測;其為,則依稀可見也」。安拉不單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綱維數理,掌握天人」的皇皇主宰,而且是「天地人物之本原」,「主萬化而不化,莫非其化;妙萬跡,而無跡,孰非其跡」,「作焉而不待,化焉而不窮,育焉而不遺,予焉而不竭」;是「一切理氣之所資始,亦一切理氣之歸宿」。「所謂盡人合天者合於此也,所謂歸根復命者,復於此也」。有些伊斯蘭教的神哲學家也稱安拉為「第一因」、「本來當有者」、「絕對存在」或「絕對真理」,而將安拉的旨意稱之為「自然規律」等。(王洪武)
在中國上海寧波等地方言中為「我」的意思。

2.印度比哈爾邦西部城市,宋河注入恆河口處的西側。人口12.5萬(1981)。交通位置重要,宋河西岸去哥格拉河流域和巴特那去瓦拉納西的鐵路與公路交通的中轉站。甘蔗貿易中心,有製糖工業。

5. 阿拉比亞和阿拉伯,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嗎

「阿拉比亞人」通指阿拉伯半島上所有的居民,內部又分為南方的阿拉比亞人和北方的阿拉比亞人。 北方的阿拉比亞人,大半是游牧民族,以「毛屋」為家,他們的故鄉是希賈茲(漢志)和納季德(內志);南方的阿拉比亞人,大半是定居的,他們的故鄉是葉門、哈達拉毛(葉門最大的省,位於葉門東南部)和沿海一帶。北方人所說的是《古蘭經》的語言,即是非常優美的阿拉伯語;南方人所使用的是一種自己所有的歷史悠久的閃族語、賽伯伊語或希木葉爾語,與非洲的衣索比亞語很類似。 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是地中海長頭種族的成員。但是南方人中間還有不少沿海人種的要素,他們的頭是圓的,與亞美尼亞型(喜特人或希伯來人)類似。他們的特徵是寬顋頰、鷹嘴鼻、平顴骨和豐富的毛發。他們可能是由東北從海道侵入南方的外來民族。南方的阿拉比亞人,是首先著名於世的,他們曾發展了自己的文明。北方的阿拉比亞人,直到中世紀時代,伊斯蘭教誕生以後,才走上了國際舞台。
阿拉比亞人先分作兩大族:絕種的阿拉伯人和現存的阿拉伯人。絕種的阿拉伯人,包括賽莫德人、阿德人----都是在《古蘭經》上有名的----泰斯木人、哲迪斯人。賽莫德人是一種歷史上的人民,一般古典作家稱他們為特莫德人。阿德人在古代的哈達拉毛興盛過。現存的阿拉伯人再分為兩個種族:道地的阿拉伯人和歸化的阿拉伯人。在他們看來,道地的阿拉伯人,是指蓋哈丹(即《舊約》上的約坍)的子孫葉門人而言的,他們構成本地的種族;歸化的阿拉伯人,是指希賈茲人、納季德人、奈伯特人、巴爾米拉人而言的,他們是以實瑪利(即易司馬儀)的後裔阿德南的子孫,他們是到阿拉伯地方來入籍的人。傳說中的蓋哈丹和阿德南,使人想起阿拉比亞人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區別。先知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後,那些奮勇地起來支持他的麥地那人,原籍是葉門人,穆罕默德的宗族——古萊氏人——卻是北方的種族尼薩爾人。東部敘利亞的加薩尼人和伊拉克地方希拉城的萊赫米人,原籍都是南方人。
阿拉比亞人意識到了這種南北的區別。南北阿拉比亞種族之間的鴻溝,從未消除。這種由來已久的區分,即使在伊斯蘭教把阿拉伯民族表面上統一起來之後,依然是很明顯的。
古典文獻的作家,把阿拉比亞分為三個區域:(1)幸福的阿拉比亞,(2)岩石的阿拉比亞,(3)荒涼的阿拉比亞。公元一世紀時在政治上也把阿拉比亞分為上述的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獨立的;第二個區域,隸屬於羅馬;第三個區域,在名義上,一部分歸安息(帕提亞)管轄。荒涼的阿拉比亞包括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曠野。岩石的阿拉比亞,以西奈半島和奈伯特王國為中心,皮特拉就是這個王國的首都。幸福的阿拉比亞,包括阿拉伯半島其餘的地方。

6. 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發生在哪個國家

《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發生在名阿拉伯。

《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是根據著名阿拉伯民間傳說改編,薩里亞蘇丹因為已去世的妻子與弟弟偷情一事耿耿於懷,整整四十天不能入眠,變得神志不清不相信任何人。

但為了保住王位,他必須挑選一名後宮女子成婚,於是他決定先結婚而後在新婚的第二天凌晨就將自己的皇後處死。

而聰慧的桑赫萊扎德毅然嫁給他,在新婚的夜裡,桑赫萊扎德竭盡全力用神奇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此後每晚,她都用引人入勝的許多傳奇例如阿拉丁神燈等,不僅讓蘇丹手下留情同時也讓蘇丹在故事中得到智慧與鼓舞。她以純真的愛熱忱的心挽救了蘇丹及王國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6)阿拉丁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阿拉丁與神燈》的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國家的宰相為了得到國王的寶座,娶公主為妻,想方設法陷害國王,逼公主嫁給他。

善良勇敢的年輕人阿拉丁知道後,和他的夥伴卡曼達一起冒險得到了神燈,幫助了國王和公主,懲罰了壞蛋,最後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阿拉丁的故事兩百多年來一直是啞劇的熱門主題。傳統的阿拉丁啞劇是著名啞劇角色團琪寡婦」的取材來源,阿拉丁的啞劇版本的場景設定和劇情都盡量融入中國元素。

7. 最近的《阿拉丁》真人版好看嗎有哪些看點

非常好看。製作精良,情節經典,老少咸宜。極其推薦一家人一同去影院觀看,尤其是擁有杜比聲效和5D座椅的放映廳。

最後,本片雖然情節並不算突出,但是其本來就來自著名的民間故事與迪士尼的經典製作。敘事流暢,節奏跌宕,有笑有淚,健康積極,所以觀影體驗將會非常輕松,是十分適合陪同家人一起觀看、放鬆的周末電影~

8. 阿拉 在上海話里是什麼意思

阿拉在上海話里的意思是:我們和我的。示例:阿拉一道去白相,意思是我們一起去玩;阿拉姆媽,意思是我的媽媽。

除了阿拉,上海吳語常見的自稱方式還有我,音「ngu」。在民國時期上海有很多江北移民,由於受到自身母語江北話的影響,他們的上海話將「ngu」發成「wuu」。

(8)阿拉丁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明清之際,上海只是東南沿海一處中等規模的縣城,那時的上海話與蘇州話非常相近。1842年上海開埠,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上海漸漸地成了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

「無寧不成市」,在上海的移民群體中尤以寧波人為最多,至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寧波人已達40萬,約占當時上海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

9. 阿拉索七國是哪七個

阿拉索王國的分裂(歷史片斷)

很早以前,人類的足跡遍布洛丹倫大陸的東南部地區。迫於來自北方的強大的森林巨魔帝國的威脅,他們逐漸放棄了古老的游牧生活。在長期對森林巨魔的戰斗中,一個叫阿拉希(Arathi)的人類部落脫穎而出:不僅以六年時間統一了人類各部,並在位於洛丹倫大陸東南的高原地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阿拉索(Arathor)帝國。後來,帝國與奎爾薩拉斯的高等精靈聯手擊敗了共同的敵人——森林巨魔。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人類開始學習高等精靈的魔法,並有了人類法師這個職業。

阿拉索帝國後來由於不斷擴張和內部矛盾加劇,而最終分裂為七個獨立的國家:斯托姆加德(Stromgarde)王國,艾澤拉斯(Azeroth)王國,魔法王國達拉然(Dalaran),吉爾尼斯(Gilneas)王國,山地小國奧特蘭克(Alterac),海上強國庫提拉斯(KulTiras)和洛丹倫(Lordaeron)王國。其中以艾澤拉斯和洛丹倫實力最強。在之後的時間里,七個王國除了一些零散的與森林巨魔的大小沖突之外,大體上保持著和平相處。

在打敗森林巨魔後,阿拉索的人類社會逐漸發展繁榮了起來。高等精靈傳授的魔法逐漸被人類接受並對此展開深入的研究。這些掌握神秘力量的法師們在激流城以北建立了阿拉索的第二個城邦達拉然,許多初出茅廬的巫師離開了壓抑的激流城來到達拉然,期望在這里能更自由地使用他們新得到的力量。這些魔法師製造了達拉然的魔法尖塔,狂熱地進行著魔法研究。達拉然的居民們尊重魔法師的努力研究,並且在他們的保護下建立起了一個熱鬧的貿易體制。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魔法師使用魔法,達拉然周圍的空間變得脆弱,開始破裂。

激流堡繼續扮演著阿拉索中心的角色,不過就和達拉然一樣,許多新城邦在洛丹倫大陸逐漸建立了起來。吉爾尼斯(Gilneas)、奧特蘭克(Alterac),以及庫爾提拉斯(Kul Tiras)都是第一批建立起來的城邦,雖然這些城邦每個都有著他們自己的習俗和貿易活動,但他們都一致聽命於激流城。
在提瑞斯法議會謹慎警惕的監控下,達拉然成為了這片土地上主要的魔法學習中心。統治達拉然的瑪苟克拉斯議會成立了肯瑞托(Kirin Tor),這個教派專門負責記錄和研究他們發現的每一個魔法和每一件魔法物品。
吉爾尼斯和奧特蘭克成為了激流城強大的支持者,並發展起了強大的軍隊,他們的遠征隊一直探索到了卡茲莫丹(Khaz Modan)以南的那片山嶽連綿的土地。就在這期間,人類首次遇到了古代種族矮人(Dwarves),他們旅行來到了矮人們的地下洞穴城市——鐵爐堡(city of Ironforge)。人類和矮人分享了許多金屬鍛造和工程學方面的知識,並發現他們對戰斗和講故事都有著共同的愛好。
庫爾提拉斯城邦建立在洛丹倫以南一個巨大的島嶼上,他們發展出了建立在漁業和遠洋航運基礎上的繁榮貿易。隨著時間的流逝,庫爾提拉斯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商船隊,他們穿越了所有已知地區,在世界各地搜尋供交易與販賣的奇珍異寶。但是,雖然阿拉索王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但它最強大的核心卻開始分崩離析。
此時,激流城的領主們開始逐漸把他們的財產轉移到繁華的洛丹倫北部地區,將貧瘠的南方遺棄不顧。索拉丁國王的繼承人——阿拉希血脈中最後一個子嗣——爭論道他們不該放棄激流城,因此招來了那些同樣迫切想要離開的高階市民的不滿。激流城的領主們決定丟下他們的古城,指望到未開化的北方去尋求純潔與教化。在達拉然以北很遠的地方,激流城的領主們建立了一個的新城邦,它被稱作洛丹倫,這整片大陸的名字便是源自這個城邦。洛丹倫成為了一個朝聖者和所有尋求內心的和平安寧者所渴望的勝地。
阿拉希的子孫們被丟在了古激流城那崩壞的城牆中,於是他們決定到南方卡茲莫丹的岩石林立的山脈中去。許多個漫長的年頭過去了,他們終於結束了自己的旅程,在大陸北方的一個名叫艾澤拉斯的地方定居了下來。他們在一個富饒的山谷中建立了暴風王國,不久這里就變成了一個有了自己自足能力的地方。
還有少數戰士仍然留在激流城中,他們決定繼續居住在那裡,守護他們古城的城市。激流城早已不是帝國的中央了,但它逐漸發展成了一個新的城邦國家——激流堡。盡管每個城邦都在自己的管轄下繁榮了起來,阿拉索帝國卻徹底四分五裂了。隨著每個國家都發展起了他們自己的習俗與信仰,每個城邦之間的差異都越來越大。索拉丁國王統一人類的夢想最終還是隨風消散了

10. 匈奴的發展史!

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發左衽。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於。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屍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

匈奴干擾了當時的中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游牧民族。



歷史起源


匈奴最初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帝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匈奴主要分布於阿爾泰山以東的鄂爾多斯高原。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王庭已經完全退出漠南。

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 南匈奴呼韓邪向漢稱臣歸附,匈奴重新回到漠南。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出擊北匈奴,誅殺北匈奴郅支單於。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漢和帝永元四年(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


來源

司馬遷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1]

實際上,匈奴民族王族世系自淳維至頭曼單於之間,歷史無考。上述王族出自桀之子淳維,是匈奴民族中自己的傳說。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2]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以滅夷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諸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北州以定。」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至漢代,「匈奴稍強,蠶食諸侯,故破走月氏,因兵威,徙小國,引弓之民,並為一家」,即匈奴統一塞北部族。


塞種文化

塞種,是源自中亞的東伊朗語族高加索人種,即白種人,與匈奴、康居、烏孫、大宛習俗相同,「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殺,大月氏西遷,在印度建立貴霜王朝。風俗上,不論塞種人還是匈奴人,都有獵頭的習俗。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其攻戰,斬虜首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可見匈奴人有獵頭的習俗,在戰爭中砍下敵人的頭顱是榮譽的象徵,可以得到部落的賞賜。而在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筆下,塞西安人也有著相同的獵頭習俗。他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同樣的,匈奴人和塞種人都會將敵人的頭顱製作成飲酒的器具。


2019年高勒毛都2號墓地出土的匈奴貴族馬飾

《史記·匈奴傳下》中記載,匈奴人在打敗夙敵月氏人後,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作成了飲器,與車騎都尉韓昌、光祿大夫張猛「以老上單於所破月氏王頭為飲器者共飲血盟」。而希羅多德的《歷史》中介紹,斯基泰人會將敵人的頭骨沿眉弓切開,取頭蓋部分,裹上獸皮,並鑲上金屬邊緣作成飲酒器具,被獵殺者的身份越高,所製成的酒杯檔次就越高,如果是有身份的人往往要鑲上金邊,甚至綴以寶石。此外,匈奴人的墓葬和斯基泰人的墓葬中都有大量的人牲,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塞種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之多。

考古發現的北方匈奴墓葬有很多處,內蒙古境內較重要的有杭錦旗阿魯柴登、准格爾旗西溝畔、伊金霍洛旗石灰溝;陝西境內有神木縣納林高兔;新疆境內有托克遜縣阿拉溝等處。這些匈奴墓葬出土的金器都是裝飾品,重要的是首飾、劍鞘飾、馬飾或帶飾,如項圈、耳墜、串珠、冠飾以及各種動物形飾片或飾牌,沒有任何器皿。這些飾片飾牌均以草原上常見動物為題材,如牛、羊、馬、鷹、狼、虎等。反映在裝飾圖案上,就是奇異的動物文飾,多為動物斯咬的景象。還有鷹首獅身的格里芬神浮雕,不管是西亞的格里芬獸還是塞種人的再或是匈奴人的,都呈現出類似的造型和修飾風格。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在匈奴建國以前,東北亞草原被許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據著。那時的部落和部族聯盟的情況是「時大時小,別散分離」;是「各分散居溪谷,自幼軍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然莫能相一」。當時分布在草原東南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東胡部落聯盟;分布在貝加爾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聯盟;分布在陰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謂「河南」(鄂爾多斯草原)一帶的,是匈奴部落聯盟。此外還有部落集團分散在草原各地。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部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上述諸部落聯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在戰國末期,趙國大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公元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出動戰車1300乘、騎兵13000人、步兵5萬、弓箭手10萬,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餘萬騎,從此匈奴十餘年不敢南犯。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5年,命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收河套,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市東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蒙恬從榆中(今屬甘肅)沿黃河至陰山構築城塞,連接秦、趙、燕5000餘里舊長城,據陽山(陰山之北)逶迤而北,並修築北起九原、南至雲陽的直道,構成了北方漫長的防禦線。蒙恬守北防十餘年,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冒頓繼位

冒頓是匈奴頭曼單於之子。當其為太子時,頭曼單於欲立所寵閼氏(匈奴皇後)之子為太子,將冒頓派往月氏(西域游牧部落)為質,隨即發兵攻打月氏。月氏惱怒,欲殺冒頓,冒頓聞訊,盜得好馬,逃回匈奴。頭曼單於見其勇壯,乃令其統領萬騎。但冒頓已對頭曼單於不滿,他將所部訓練成絕對服從、忠於自己的部隊,為政變謀位作準備。他製造了一種名鳴鏑的響箭,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他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斬。而後,他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左右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進而,他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左右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後來,他以鳴鏑射頭曼單於的寶馬,左右無一人不射。冒頓知部下絕對忠於自己了。在一次隨父頭曼單於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左右皆隨之放箭,射殺頭曼。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異母弟,盡殺異己之大臣,自立為匈奴單於。


崛起時期

冒頓單於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並吞了樓煩、白羊河南王(匈奴別部,居河套以南),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向西進擊月氏,老上單於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徙。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漢匈大戰

西漢初期的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共48年)。在伊稚斜單於時期,國力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

到漢武帝時,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於在位時期。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於,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匈奴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於至呼韓邪單於,經歷18任單於,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於為止。


中衰時期

漢用兵西域

伊稚斜死後,子烏維立,烏維死,子詹師廬立,詹師廬死,季父呴犁湖立。在這十幾年間,匈奴避居漠北休養生息。而漢朝因人力、物資損失很大,及為了征伐朝鮮、西羌及西南夷,也暫時停止對匈奴的用兵。

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大宛等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

漢昭帝時,匈奴為緩和與漢的敵對關系,把扣留了19年的漢使蘇武釋放,以示善意。

公元前73年匈奴轉攻西域的烏孫以索要公主(即西漢嫁給烏孫王的解憂公主),烏孫向漢求救,漢朝組織五路大軍十幾萬騎與烏孫聯兵進攻匈奴。

公元前71年漢朝再次聯兵二十幾萬合擊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同年冬,匈奴出動數萬騎兵擊烏孫以報怨,適逢天降大雨雪,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是時丁零北攻,烏桓入東,烏孫擊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西域再次成為雙方以爭奪重點。雙方反復激烈爭奪車師之際,

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因掌管西域事務的日逐王先賢撣與新任單於屠耆堂爭奪權位發生沖突。日逐王降漢,匈奴被迫放棄了西域。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匈奴實力大減。

內亂之始

匈奴因戰爭、天災、領土及人口的減小,處境日益困宭,內部紛爭開始激化。自伊稚斜單於後,匈奴單於更迭頻繁。公元前60年,虛閭權渠單於死,其妻顓渠閼氏與其弟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單於。他上任後,排除異己,殺盡前單於所用舊人,重用自己的子弟,以致發生內訌,兵敗自殺。他死後,匈奴開始爭奪單於王位的內戰。

五單於爭立

公元前58年,匈奴東部姑夕王等人共立虛閭權渠單於子稽侯柵為呼韓邪單於,擊敗握衍朐鞮單於,握衍朐鞮自殺身亡。都隆奇等人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為屠耆單於,擊敗呼韓邪。此時呼揭王自立為呼揭單於,右奧鞮王自立為車犁單於,烏籍都尉亦自立為烏籍單於,是為五單於爭立時期。屠耆單於先後攻擊烏籍、車犁,烏籍、車犁皆敗走西北與呼揭合兵,呼揭、烏籍皆去單於稱號,擁車犁為單於,為屠耆所敗。呼韓邪乘機進攻,屠耆大敗自殺,車犁也率部投降。不久,呼韓邪兄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於,居東邊。屠耆從弟休旬王也自立為閏振單於。

公元前54年,閏振率軍東擊郅支,兵敗被殺。郅支乘勝擊破呼韓邪,據漠北王庭。呼韓邪單於南下向漢稱臣歸附,是為南匈奴。後來北匈奴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

公元前36年,為了清除北匈奴在西域的影響,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遠征康居的北匈奴,擊殺郅支單於。


平穩時期

四境相安

公元前33年,屬國南呼韓邪單於入長安朝貢,並自請為婿,漢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之。呼韓邪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

呼韓邪死後,其後裔遵從他的遺囑,與漢朝保持友好關系達30多年。直到王莽篡漢為止。

兩漢之際

王莽建新朝後,把漢宣帝頒給屬國的金質「匈奴單於璽」索回,另發給烏珠留單於「新匈奴單於章」,蓄意壓低單於的政治地位;將「匈奴單於」稱號改為「恭奴善於」,後改為「降奴服於」;王莽企圖用武力樹立威信,分匈奴居地為15部,強立呼韓邪子孫十五人俱為單於,以削弱匈奴的勢力,激起了匈奴的不滿,戰火再起。


分裂時期

南匈奴和北匈奴

大約在46年左右,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因爭權奪利,再次發生分裂。48年,匈奴八部族人共立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為單於,與蒲奴單於分庭抗禮,匈奴再次分裂為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安置在漢朝的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漢伐北匈奴及爭奪西域


留居漠北的北匈奴,連年遭受嚴重天災,又受到漢朝、南匈奴、烏桓、鮮卑的攻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其一怕東漢北伐,其二想挑撥破壞東漢與南匈奴的關系;其三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其四想通過和親與東漢互市交換所需物資。東漢政府沒有答應和親,僅同意雙方人民互市。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襲擾劫掠東漢漁陽至河西走廊北部邊塞地區。

隨著東漢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得到恢復發展,國力增強,開始了征伐北匈奴的戰爭。

73年二月東漢派竇固等四路大軍出擊,占據伊吾盧城(今新疆哈密)。同年,派班超通西域南路鄯善國。

75年至76年漢匈之間對西域展開了一場爭奪戰,竇固、耿恭擊敗呼衍王和左鹿蠡王,占車師、爭奪金蒲城,因漢明帝駕崩,中原大旱,人民負擔太重,暫時罷兵。

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降漢,加上南匈奴攻擊,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

87年鮮卑從東部猛攻北匈奴,殺死優留單於。

漢破北匈奴

優留單於死後,北匈奴大亂,漠北又發生蝗災,人民飢饉,內部沖突不斷,北匈奴內部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屬國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

89年(東漢永元元年)夏六月開始,竇憲、耿秉率軍與南匈奴軍隊在涿邪山會合(今蒙古國滿達勒戈壁附近),與北單於戰於稽落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北單於大敗逃走,漢軍追擊,俘殺一萬三千餘人,北匈奴先後有二十餘萬人歸附。竇憲、耿秉登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紀功而還(燕然勒功)。90年再出擊北匈奴,北單於受傷逃走。91年東漢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北單於被迫西遷,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94年,南匈奴單於師子立。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單於師子不服,在同年,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單於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於,匈奴再次分裂,東漢派遣大軍以及屬國兵共四萬人大敗逢侯,逢侯遂率眾出塞,漢軍追趕不及。118年,逢侯被鮮卑擊敗,率領百餘人投靠東漢。

北匈奴西遷康居

在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黎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班勇於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裴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


藩屬時期

南匈奴依附東漢


依附漢朝的南匈奴人,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借著漢朝的軍力多次大敗北匈奴,接納大量降眾,勢力大增。但因部族成分復雜,難以駕馭控制,造成內部不隱,時有叛亂,多位南單於被殺。而後漢朝對南匈奴的管理越加嚴厲。在東漢中期以後一再發生南單於被漢官員拘捕、更換、逼死甚至殺害。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國人殺死單於羌渠,子左賢王於夫羅即位。而參與者恐被報復不認可新單於,另立一位單於,於夫羅只得前往漢朝申訴求助。正值漢末大亂,只好留在河東。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216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於,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於王朝終結。

漢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即左、右、南、北、中,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各部貴者為帥,後改稱都尉;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於夫羅子劉豹為左部帥。

東漢末年以來,周邊各民族紛紛湧入中原。其中以匈奴人人數最多,史稱「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而西晉因賈後亂政,引起了八王之亂,混戰延續長達16年之久,給予了匈奴人亂華的機會。


徙居中原

公元4世紀,匈奴人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在並州離石起兵立漢國,稱漢王,後稱帝,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

311年劉淵子劉聰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

318年,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粲,自立為漢天王。劉聰族弟劉曜在長安稱帝,改國號為趙,之後劉曜消滅了靳氏。

328年,羯人石勒擒殺劉曜,次年在上邽殺其太子劉熙及其將相公卿等三千餘人,漢趙亡。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在中國北方衰落後,鮮卑人迅速進入蒙古高原,匈奴與鮮卑不斷混血通婚,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之後擊敗東晉軍隊,奪下了關中地區,以長安為都。425年赫連勃勃卒,子赫連昌繼位。428年北魏俘赫連昌。赫連昌弟赫連定在平涼自稱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連定,夏亡。夏國的國都統萬城是作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東亞留下的唯一的遺跡。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政權,史稱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433年蒙遜子沮渠牧犍繼位。439年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的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

一小支匈奴進入遼東半島,融入靠近高句麗的宇文鮮卑部落。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之後楊堅篡奪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統一中原。匈奴也在這期間融入各民族之中。五胡亂華及南北朝時代成為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的最後一場演出。

熱點內容
中安區塊鏈技術有限公司 發布:2025-09-12 22:11:03 瀏覽:936
比特幣成立之初 發布:2025-09-12 22:04:44 瀏覽:126
李笑來幣圈 發布:2025-09-12 21:49:11 瀏覽:796
幣圈max入口二維碼眾 發布:2025-09-12 20:59:48 瀏覽:449
幣圈談PLUS 發布:2025-09-12 20:48:10 瀏覽:919
去自我中心主義是什麼 發布:2025-09-12 20:41:06 瀏覽:967
bta區塊鏈應用官網 發布:2025-09-12 20:39:43 瀏覽:773
區塊鏈比特幣國內公司 發布:2025-09-12 20:39:27 瀏覽:672
幣圈哪家理財產品好 發布:2025-09-12 19:56:27 瀏覽:778
alt幣圈 發布:2025-09-12 19:45:20 瀏覽: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