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應力錨口損失力怎麼算
Ⅰ 鐵路橋涵中曲線 預應力筋計算錨具損失時應力不動點怎麼確定
預應力凝土中所用的永久性錨固裝置,是在後張法結構或構件中,為保持預應力筋在張拉後將應力傳遞到混凝土內部的錨固工具,也稱之為預應力錨具。
Ⅱ 預應力鋼絞線最大張拉控制應力如何確定
《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第條規定: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對後張法構件為梁體內錨下應力)應符合以下規定:1、鋼絲、鋼鉸線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0.75fpk;2、精扎螺紋鋼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0.90fpk。(fpk指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
此外,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中,應考慮由下列因素引起的預應力損失:
預應力鋼筋與管道壁之間的摩擦 σl1
錨具變形、鋼筋回縮和接縫壓縮 σl2
預應力鋼筋與台座之間的溫差 σl3
混凝土的彈性壓縮 σl4
預應力鋼筋的應力松馳 σl5
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 σl6
此外,尚應考慮預應力鋼筋與錨口之間的摩擦、台座的彈性變形等因素引起的其它預應力損失。
當對構件進行超張拉或詩篇錨圈口損失時,鋼筋中最大控制應力(千斤頂油泵上顯示的值)對鋼絲和鋼鉸線不應超過0.8fpk;對精扎螺紋鋼筋不就超過0.95fpk。
張拉控制應力的取值,直接影響預應力混凝土的使用效果,如果張拉控制應力取值過低,則預應力鋼筋經過各種損失後,對混凝土產生的預壓應力過小,不能有效地提高預應力混凝土構件的抗裂度和剛度。如果張拉控制應力取值過高,則可能引起以下問題:
(1)在施工階段會使構件的某些部位受到拉力(稱為預拉力)甚至開裂,對後張法構件可能造成端部混凝土局壓破壞。
(2)構件出現裂縫時的荷載值很接近,使構件在破壞前無明顯的預兆,構件的延性較差。
(3)為了減少預應力損失,有時需進行超張拉,有可能在超張拉過程中使個別鋼筋的應力超過它的實際屈服強度,使鋼筋產生較大塑性變形或脆斷。
張拉控制應力值的大小與施加預應力的方法有關,對於相同的鋼種,先張法取值高於後張法。這是由於先張法和後張法建立預應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先張法是在澆灌混凝土之前在台座上張拉鋼筋,故在預應力鋼筋中建立的拉應力就是張拉控制應力σcon。後張法是在混凝土構件上張拉鋼筋,在張拉的同時,混凝土被壓縮,張拉設備千斤頂所指示的張拉控制應力已扣除混凝土彈性壓縮後的鋼筋應力。為此,後張法構件的σcon值應適當低於先張法。
張拉控制應力值大小的確定,還與預應力的鋼種有關。由於預應力混凝土採用的都為高強度鋼筋,其塑性較差,故控制應力不能取得太高。
根據長期積累的設計和施工經驗,《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規定,在一般情況下,張拉控制應力不宜超過下表的限值。
張拉控制應力限值
Ⅲ 預應力錨圈損失系數 啥意思
就是張拉過程中錨圈小口摩擦阻力引起的損失,一般在0.1-0.3%之間
Ⅳ 錨索預應力損失值的規范要求是多少啊
這個沒有一個確定值,要看它的環境。你看看下面的參考資料。
Ⅳ 預應力損失最大的一般是第幾種損失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預應力鋼筋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對後張法構件為梁體內錨下應力)應符合以下規定:1、鋼絲、鋼鉸線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0.75fpk;2、精扎螺紋鋼的張拉控制應力值σcon≤0.90fpk。(fpk指預應力鋼筋抗拉強度標准值)
此外,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計算中,應考慮由下列因素引起的預應力損失:
預應力鋼筋與管道壁之間的摩擦 σl1
錨具變形、鋼筋回縮和接縫壓縮 σl2
預應力鋼筋與台座之間的溫差 σl3
混凝土的彈性壓縮 σl4
預應力鋼筋的應力松馳 σl5
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 σl6
此外,尚應考慮預應力鋼筋與錨口之間的摩擦、台座的彈性變形等因素引起的其它預應力損失。
當對構件進行超張拉或詩篇錨圈口損失時,鋼筋中最大控制應力(千斤頂油泵上顯示的值)對鋼絲和鋼鉸線不應超過0.8fpk;對精扎螺紋鋼筋不就超過0.95fpk。
Ⅵ 梁板中T張拉預應力錨圈損失計算嗎,圖紙中也沒說要超張拉等
梁板中T張拉預應力錨圈損失要計算
Ⅶ 預應力錨索伸長量計算公式
L—鋼束的有效長度,自錨固端至張拉錨具之間的距離;
P—張拉應力,理論伸長量對應的因該是理論應力,實際伸長量可以反算處實際應力;
E—鋼材的彈性模量;
A—鋼材的斷面面積。
這個公式指的是理論狀態下預應力鋼筋的伸長量,不包含摩擦阻力損失和錨口損失。工程應用時,需要考慮摩阻、錨口損失等原因,在相應的施工規范中有明確的規定,也可以通過試驗確定,試驗確定的方法是埋入檢測元件,用伸長量、千斤頂油表度數得出的應力、布置在不同部位的測力元件之間的差值來計算確定。
鐵路、公路規范中可以查到。
錨索的應力控制應該以張拉力為主,伸長量為輔,就是說伸長量只作為一個參考指標,因為你很難確定錨索的有效長度,也很難量化錨固段的變形。我個人理解L應為自由段長度,P值應為最大試驗荷載,孔道應考慮摩阻損失。
Ⅷ 如何計算張拉控制力
控制應力x鋼絞線截面積總和=張拉控制力。控制應力和控制力是直線回歸關系,條件是在彈性范圍內即不大於0.8x1860。
錨外控制應力和錨外張拉力都是對應於千斤頂油表讀數(油表控制讀數就是將錨外張拉力帶入校頂方程中)。而錨下控制應力是鋼絞線計算起始端的控制應力,即錨外控制應力扣除錨口損失(一般錨頭損失取6%)。
校頂方程其實就是千斤頂標定時lkN的力與表盤上的1格讀數之間的關系 。
拉力=錨外張拉控制應力*孔道根數*鋼絞線截面積(截面積一般為140)
也就是說錨外張錨外控制應力就是油壓表上的值除以鋼束面積,錨下控制應力是錨外控制應力扣除錨頭損失以後的值。
(8)預應力錨口損失力怎麼算擴展閱讀:
張拉控制應力值的大小與施加預應力的方法有關,對於相同的鋼種,先張法取值高於後張法。這是由於先張法和後張法建立預應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先張法是在澆灌混凝土之前在台座上張拉鋼筋,故在預應力鋼筋中建立的拉應力就是張拉控制應力σcon。
後張法是在混凝土構件上張拉鋼筋,在張拉的同時,混凝土被壓縮,張拉設備千斤頂所指示的張拉控制應力已扣除混凝土彈性壓縮後的鋼筋應力。為此,後張法構件的σcon值應適當低於先張法。
張拉控制應力值大小的確定,還與預應力的鋼種有關。由於預應力混凝土採用的都為高強度鋼筋,其塑性較差,故控制應力不能取得太高。
Ⅸ 已知錨下控制應力,怎麼計算張拉控制力錨下控制應力跟張拉控制力有什麼關系
控制應力x鋼絞線截面積總和=張拉控制力。控制應力和控制力是直線回歸關系,條件是在彈性范圍內即不大於0.8x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