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臨桂去非遺中心是什麼工作
㈠ 桂林八里街和臨桂新區比哪個更有發展前景
個人認為臨桂更有優勢。臨桂新區的規劃並不僅僅是臨桂縣城而是沿著機場路景觀大道一直到兩江鎮那邊與臨蘇公路把蘇橋經濟開發區連成一體。市政府落戶臨桂,臨桂還有四星級的菜市場、有南城百貨,沃爾瑪也即將落戶臨桂,臨桂還在打造中央公園、市民廣場、兩院一館、類似兩江四湖的環城水系.......總之臨桂新區規劃為桂林新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買房從長遠來看臨桂縣城的新區那邊前景更好,個人認為花樣年花城不錯,毗鄰市政府大樓和市民廣場和中央公園以及環城水系,而且沃爾瑪就落戶在花樣年花城。如果是從當前的生活便利來說還是縣城的老區這邊有優勢,各路公車匯集在老區,目前的南城百貨等各大超市、步行街、學校、醫院、菜市場都在老區,老區這邊買房個人感覺也就香樟林這個小區比較好些。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有指導作用,如果覺得滿意把分給我唄。。。。
㈡ 臨桂區的社會事業
2010年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推廣各類新品種19個,新技術16項。建立各類科技示範基地28個。
2011年榮獲自治區「知識產權試點縣」稱號。 2010年新建校舍面積1.39萬平方米,改擴建縣城第一、二、三小學教學樓3300平方米,扎實推進臨桂冠信遠辰實驗小學建設,區第三中學實現招生並投入使用。
2011年高考本科上線率達64.8%,各單科成績在全市各區縣均名列前三。新建校舍面積2.63萬平方米,維修學校31所,拆除危房4670平方米。籌措貧困大學新生、中小學生上學扶持資金1198萬元,資助家庭貧困大學新生991人,發放普通高中助學金5131人次,免除114名庫區移民子女學費,資助中職學校和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45人,7001人獲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小學寄宿生資助率100%,初中寄宿生資助率55%。 高等院校示範性高中城區其他中學城區小學桂林醫學院臨桂校區臨桂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桂林實驗中學臨桂第一小學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臨桂校區桂林中學臨桂校區(籌建中)桂林市騰飛高級中學臨桂第二小學桂林山水職業學院臨桂第一中學臨桂第三小學中共臨桂黨校臨桂第三中學遠辰小學 2010年榮獲桂林市第31屆「灕江之聲」兩個單項一等獎,「臨桂草龍」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功舉辦臨桂區第六屆運動會。李榮艷等臨桂籍運動員分別獲得國際、國家級金牌9枚和40枚。
2011年成功舉辦桂林·臨桂2011國際濕地文化節,編輯出版《「唱響臨桂」歌曲集》。完成10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0個村屯文藝培訓基地、50個村級籃球場、30個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免費開放圖書館和文化館。四塘豆腐乳製作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預備推薦名單,4人被自治區評為牌燈、板凳龍、草龍舞、麻布製作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功舉辦匯榮杯首屆桂林國際馬拉松(半程)邀請賽,臨桂籍運動員在自治區第十二屆運動會中奪得6金10銀的優異成績。投入367萬元完成農村有線電視網路升級改造,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949場,在全區率先建成城區數字影院。
五通農民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明朝開始,當地農民以繪制門神、財神等作畫掙錢。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通過父教子、夫帶妻、朋友傳朋友,村民相互習字繪畫經營書畫市場,已初具規模;九十年代起,政府及宣傳、文化部門不斷加大扶持力度,特別是2007年後,在組織服務管理職能上,發揮市場導向和示範作用,有效地組織農民逐步走上繪畫產業道路,取得可喜成績。[1] 2010年完成區計生服務站和11個鄉鎮計生服務所建設,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內。
2011年計生服務辦公大樓和11個鄉鎮計生服務所全部投入使用,37個村級家庭健康服務室基本完工。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上級下達指標內,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穩步推進,參合率達97.35%。完成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革,建設80個標准化村級衛生室。
未來將在臨桂區建立桂林市最大的三甲綜合醫院、臨桂西城醫院建立新院區 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一級醫院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臨桂分院臨桂西城醫院金水灣醫院婦幼保健院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7%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覆蓋城區醫院、市級三甲醫院以及鄉鎮衛生院報銷范圍。
目前險種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職工保險類有: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險、生育險、失業險。另一類是居民保險類,其中城鎮居民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居民有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原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截止2015年11月31日,臨桂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總人數22.27萬人,是全桂林市參保人數第二位的區縣(第一位是全州),待遇領取人員6.6萬人,2016年基礎養老金標准為90元。基金收入10480.38萬元,支出6557.87萬元,上年結餘9672.22萬元,累計結餘13594.73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費補助標准目前是全廣西最高,領取待遇人員死亡後於60日內申請,一次性補貼1000元人民幣(如延遲未報多領取待遇部分需要從1000元內沖銷)。繳滿15年的居民如多繳,退休後每月按照退休前每多繳一年便增發3元待遇的標准支付退休金,增發部分由臨桂區人民政府財政撥付。
按照全國工作部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擬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合並,目前仍分開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目前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管理(位於西城中路花樣年對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由區醫保中心管理。金水社區、金山社區、虎山社區、榕山社區和臨桂鎮各村委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由臨桂區臨桂鎮企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承接具體業務(位於廟嶺街廟嶺派出所旁)。
㈢ 事業單位非遺保護中心面試
我自己個人的哈,感覺就是說如果你要去面試的話,你因為你面試的是哦非遺保護中心,那麼他的問題肯定會圍繞著非遺保護中心來,然後圍繞著你怎麼保護?然後保護的方式,以及你對於非遺的一個看法
㈣ 學習任務,非遺保護工作人員主要做什麼工作
加強宣傳,積極保護
宣傳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頒布,我們召開了座談會,印製宣傳標語和材料,廣泛宣傳非遺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全社會的保護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我們利用每年的文化遺產日、全民健身日、民間鄉藝匯演等,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展演、展示。並製作展牌塊,用文字和圖片進行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群眾通過多種形式,對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共識,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傳承的行列。
爭取資金,傳承保護
資金爭取是非遺保護的先決條件。沒有資金,就談不上有效保護。對此,我們積極開展爭跑工作,加大資金申報力度。20XX年來,先後爭取非遺保護資金145萬元,全部用於非遺的保護工作。今年,又開展了堯山文化、南魚龍燈保護經費的申報。隨著資金爭取工作的不斷深入,我縣的非遺保護得到有效開展。
㈤ 中管院教科所非遺文化研究中心是什麼樣是部門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 薪資待遇
1.研究生試用期三個月(有工作經驗者可免除試用期;
2.轉正後與同崗同類人員同等待遇,我院現研究生年收入為8萬元人民幣;
3.與現在職員工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繳納五險一金。
㈥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哪些單位管理
准確的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該司成立於2008年。
就目前來說,非遺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相關保護工作的組織和開展、相關名錄的記錄和建立、相關項目的研究和傳播,都由非遺司來主導負責。
目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搶救性保護。
這一保護策略主要是針對處於瀕危狀態的非遺項目,或是尚未被列入遺產名錄中的項目。搶救性保護主要是通過:調查、採集、整理、建檔等方式進行遺產原真信息的記錄、保存和研究。因為這一保存環節中涉及到對許多非遺信息的記錄、存檔和管理,因此傳統的保護措施是對這些檔案信息建立專題專項的博物館、展示館和傳習所。但因為這一傳統保護方式也有許多局限性,對非遺項目進行數字化保護的方式開始被廣泛關注,例如建立傳承人資料庫、利用大數據輔助保護主體進行非遺項目的管理,以及對非遺項目實現更廣泛的傳播與分享等;對於某些嚴重缺失下一代傳承人的項目,或因其它原因傳承有很大困境,快要消失的項目,可以通過對它們進行數字化的搶救與記錄,建立起項目的數字化檔案。另一種是對非遺進行資源圖譜的繪制和研究,以圖譜來記錄非遺資源在發展歷史、表現形式、分布狀態和傳承脈絡等。
2.生產性保護。
這一保護策略主要針對於仍然具備傳承條件的項目,即項目本身具備社會參與性、在現行的經濟市場環境中可持續發展。對於這一類非遺可採用生產性保護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工藝品的產業化開發不同,非遺生產性保護雖然倡導採用現代產業化模式,但它不以市場需求、利益最大化為導向,不能為追求利潤而肆意改變傳統的技藝方式和生產模式,尤其不能以機械化取代手工技藝。」(汪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年》,知識產權出版社:189)
因此對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一定要明確保護對象是否具備生產性的條件,也需要確保生產性過程中堅持核心技藝不變。
3.整體性保護。
整體性保護是將非遺置於其生存發展的文化語境中考慮,進行綜合的保護。例如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生態博物館,將某個區域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一同保護,包括其中的人、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自然環境、經濟環境與社會結構等整體進行綜合保護。
對於非遺的保護肯定不能只採用單一的保護措施,在對非遺建立一個清晰的分類體系後,應該針對特定的非遺項目採用最適合的措施。以上幾種主要的保護措施中都離不開人作為主體的參與,鼓勵社區人士主動關注並參與在地非遺的保護,才會推動非遺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㈦ 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桂林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僅有許多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繼發源於桂林的廣西桂劇、廣西彩調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桂林市政府又積極組織有關部門發掘、搶救和整理散落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於上月底評選出8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從中選出30項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會文化科,看到發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分12大類,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文學、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縱貫桂林兩千多年歷史,內容豐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擔發掘整理非物質文化的專家對記者說:透過這些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我們可以窺探到桂林璀璨的歷史…… 源自遠古的天籟之音 在桂林從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間文化藝術發掘工作的高級文化研究人員塗桂生告訴記者,他到興安縣實地調研首次聆聽「賀郎歌」時,感覺非常美,就像是聽到來自遠古的天籟之音。 流行於興安縣城周邊鄉鎮的「賀郎歌」又稱為「花燭詩」,興起於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們祝賀新郎娶親並大鬧洞房時詠唱的歡快小曲,可獨唱、對唱、小合唱和領唱,分「賀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興安縣的歌手攜「賀郎歌」參加全國首次民族民間文藝會演,受到好評,中央領導還請演員進中南海進行專場演出。 桂林的民間文學、藝術、戲曲中,有許多源遠流長的精粹,除廣西桂劇、廣西彩調已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去年共有34項入選桂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塗桂生說,清末出任台灣巡撫的灌陽人唐景崧,晚年隱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來的地方戲劇創立了廣西桂劇。抗戰時期,桂林曾經是抗戰文化中心,歐陽予倩、田漢等戲劇大師進一步完善和升華桂劇,使這一劇種位列中國十大戲劇之一。桂劇是文學性、藝術性、觀賞性都非常強的綜合性舞台藝術,上百年來深受廣西各地百姓喜愛。 資源縣八角寨的100多個山水傳奇故事誕生於隋唐動亂時期,浸潤著佛教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的文化思想,蘊涵著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人生價值觀。 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洗禮和淘汰,能沉澱下來、能根植於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閃光的地方。 流傳千年的特殊工藝技術 是金子,總會發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民間工藝、生產與生活技術,能傳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們本身的價值外,往往與歷史大事、歷史名人息息相關。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軍屯兵興安十多年開鑿運河靈渠。來自北方的秦兵不習慣吃南方的大米,將大米加工做成面條式樣的食物,於是誕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為影響桂林人最深遠的食品文化,有半數的桂林人每天熱衷於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來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紅白喜事,主人都會准備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選擇米粉進食…… 清朝的乾隆皇帝身體欠安,不想進食。出生臨桂縣四塘鄉的宰相陳宏謀,拿出家鄉的豆腐乳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剛將一小點金黃、細膩、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贊「天下又多一絕美味食物」,胃口大開。此後,桂林豆腐乳成為宮廷貢品和送禮佳餚。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瑤族和壯族群眾為躲避戰亂,逃到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將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開發成一級級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間美景——獨特的梯田風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工藝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觀,極大地豐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國首次評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一位知名評委驚異地問廣西的有關人員:「怎麼不見桂林申報項目?很遺憾,僅桂林『三寶』的製造工藝就能叫響全國。」 其實,除了「桂林三寶」,桂林還有很多食品、物品的製造工藝、技術,都堪稱中國一絕,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龍勝的紅瑤服飾、侗族扎的草龍草獅等…… 有趣獨特彩的民風民俗 每年農歷5月14日,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泗水鄉都要舉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戲體育活動,男青年扛著旗子出現在田間。小孩抓起泥巴向他們身上投去,攆得扛旗子的人東奔西逃,惹得觀摩者捧腹大笑。 這一運動誕生於東漢時期,當時,瑤族人民為對抗朝廷官兵的欺壓,從小訓練孩子們懂得用石頭、木棒抗擊敵人,每年進行一次集中檢閱。就是這樣一件嚴肅的事情,瑤族人民將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戲體育活動。 起源於元末明初的全州縣「兩頭扯」婚俗,充分體現出瑤族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思想。為逃避戰亂,被稱為「標敏」的一支瑤族先祖從江西遷徙到全州縣的東山鄉,並創立了「兩頭扯」婚俗。這種婚俗規定,青年男女結婚後要共同贍養雙方的父母,過年過節夫妻要孝敬兩邊的父母,農忙時節夫妻要到雙方的父母家中干農活;另外,雙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財產、收成的作物,夫妻倆也能按比例獲得分配。「兩頭扯」婚俗,為瑤民間建立平等和諧的社會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近10年來,有一支長發美婦的表演隊伍活躍在南寧、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們就是來自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紅瑤婦女。紅瑤婦女非常珍愛自己的頭發,把留長頭發視作美麗和高貴。女子一生只在16歲舉行成人儀式上剪一次頭發,因此,紅瑤婦女都留有美麗的長發。只有56戶人家的黃洛瑤寨,竟有60多個女子的頭發長度超過100厘米,最長的達208厘米。長發瑤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體洗頭,那可是難得一見的絕景。 記者在高級文化研究人員塗桂生的引導下,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條特殊的時空遂道,在光輝燦爛的桂林古文化里游歷觀摩,流連忘返。 見記者對桂林非物質文化著迷得難以自拔,塗桂生熱情地說:「老弟,別太心急了,桂林非物質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夠你著迷一輩子呢。只要你有興趣,以後我陪你到各縣走走。」
㈧ 桂林臨桂新區會變成桂林的市中心么
臨桂新區是我市向西發展的中心城區,距目前桂林市區約10公里,是桂林未來城市副中心。它以後將承擔城市綜合服務職能和城市中心職能。
■新區定位
臨桂新區規劃區面積176.8平方公里,定位為桂林城市新的政務、經濟、文化、商務中心,工業、物流、商貿和文化生活為一體的新城區。新區里的市民中心區位於萬福路兩側、大皇山北側,蘭塘河以北、沙塘河以西,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該區將突出「造城先造景」和優勢資源集中注入的理念,形成集行政、商務、會議、公園、廣場為一體的桂林城市新中心。
■功能分區
臨桂新區中心區擁有七大功能片區,將為百姓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規劃中的生態公園片區,將以中心公園為核心,布置部分文化娛樂設施及公園地產;行政辦公片區,由市民中心建築群及配套居住用地組成,可增強市民日常辦事便利性;新區門戶綜合區,集聚商貿、商業和文體娛樂等大型市級公共服務設施於一體;商務居住片區,將商務辦公與居住功能完美結合;生活居住片區,將以桂林市生態住區典範為藍本進行開發建設;站前服務片區,將以新區火車站及綜合換乘樞紐建設為契機,強化與原臨桂縣縣城中心的商業聯系;創意產業片區,將打造桂林的創意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