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知乎
❶ 如何網路賺錢知乎
現在是信息時代,可以通過頭條號、大魚號等自媒體載體,來傳播自己的見解,並進行相關帶貨,時間久了就可以賺錢了。
❷ 告訴你,互聯網思維是什麼
我最近也在納悶什麼XXX的是互聯網思維,看了很多對成功創業者的報道說他他媽的是互聯網思維我就覺得你XXX就是硬體連上網就敢管這叫互聯網思維?我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的思考邏輯是與傳統行業相對,互聯網為什麼能夠推動社會進步1、便捷。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和獲取比傳統方式快了很多也更加豐富了。這也是為什麼PC取代了傳統的報紙電視而手機即將取代PC——信息獲取更便捷。淘寶就不用說了吧,讓你更方便的買到全國各地的東西還他媽的足不出戶你說便捷不便捷?QQ就不用說了吧,讓你聊的更方便,還能看到對方(見面更便捷),傳文件可以離線傳(便捷)……對於傳統行業有什麼啟發呢?如何讓客戶更方便的獲得想要的東西。在互聯網上,「商品」是信息,在傳統行業,比如麥當勞的漢堡,海爾的服務。我們發現,麥當勞的漢堡之前是不屑於給我等屁民送外賣的,但隨著競爭的加劇,御姐也開始脫下裙子了。為什麼麥當勞開啟外賣會增加銷量,從互聯網思維來說,用戶獲取商品更加便捷了,便捷就有價值。而海爾的上門服務,一個電話打過來我的服務人員立刻就到,再加上因為中國人缺少尊嚴而產生的不喝水不抽煙穿鞋套等「尊貴」服務,海爾他媽的贏了。便捷是價值。征途之於傳奇,也是升級更加便捷了——拿錢砸。之前的段子是說有個土豪找到傳奇說老子沒時間打怪老子有錢賊有錢給你們錢你給我升級行嗎傳奇的人哈哈大笑說哥們你扯淡呢游戲不是你這么玩兒的老老實實去打怪升級吧於是史玉柱用更便捷的方式滿足了用戶需求於是他成功了。2、表達(參與)我個人覺得互聯網讓人們表達、表現自己成為可能。最典型的例子來說,為什麼web2.0能幹敗web1.0?用戶產生內容。為啥用戶願意產生內容?比如知乎這種費力不討好的地方為什麼大家願意吭哧吭哧寫?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願望,都有參與到一件事情的創建過程中的願望。讓一個人付出比給予他更能讓他有參與感。在最古老的的1.0時代,如果一個人的投稿進入到了《讀者來信》欄目,都會讓人興奮半天。在web1.0時代,編輯的內容永遠是在山上美妙的風景,而底下的回復無論多精彩都會被統一稱為「網友」。web2.0時代,我們可以自己創立貼吧,可以自己創立小組,可以自己開一個帖子,表達自己稱為可能,所以web2.0時代進入到了信息迅速增加的時代。而我個人的思考為什麼基督教是世界第一大宗教佛教卻不是呢?要知道佛經的智慧那可比基督教大了去了(基督徒隨便砸,我就是認為基督教是邪教怎麼地)因為佛經是方丈大和尚們講,而基督教通過社區教會讓大家參與「分享」。矮油這個分享可了不得啊,說著說著自己都當真了(這也是很多組織洗腦慣用的手段)對傳統行業有什麼啟發呢?我個人覺得選秀節目就是互聯網web2.0的應用。之前是專家打分——web1.0網站產生內容,控制事情的走向,現在是粉絲投票,只要投的多不管你唱的好不好(對不起啊春哥我個人覺得你挺有魅力的但我這人老實)——用戶產生內容。比如大家都知道的黃太吉小票上面的箴言,這個箴言讓黃太吉的小票有個可傳播的營銷點,但這個本質就是web1.0,你自己產生內容。
❸ 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
除了作者那種以專業選手姿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精英范兒外,還有他在文中所提到了三個點「1、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2、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3、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也完全讓人無法支持。下面將主要針對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三個點一一進行討論。僅僅是討論而已,希望不會傷害到作者的感情。一、到底是誰的知乎?文章中所說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這點讓人有些無語。無語之處在於以下兩點上,第一是什麼叫低級的白痴的問題,在「簡單地在一個事實陳述前簡單地加上『為什麼』這三個字」到底招誰惹誰了,有什麼不妥呢?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提問,在不違反法律和知乎規則的前提下提任何的問題,沒有什麼低級白痴問題,也沒有什麼高級牛B問題。難道作者覺得一個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就低級了,一個金融相關的問題就高端了?第二也是最為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何時何地何人說過知乎只允許那些所謂的行業的專業級別的人士才能夠使用,而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的。初期知乎確實是通過邀請制來邀請一些相對比較專業的人士入駐的,但那也只是個運營手段罷了,與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完全是兩碼事兒。更重要的是,有哪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閑著沒事兒跑到知乎上問東問西的?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問題本身的提問者更多的還是要靠這些小白用戶屌絲用戶而聚集起來的,而非像本文作者這種專業選手。二、互聯網的力量在於用戶最大程度的參與作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通過某種規則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的參與度,以及盡可能大限度的展示用戶參與的結果是極為重要的。答案專業與否,並非是一個編輯說了算的,如果那樣的話知乎就不需要做問答了,直接邀請一些所謂的權威人士搞另一個網路就行了。互聯網的精神在於用戶,在於更為廣大的用戶,而非某一個編輯。在這種情況下,讓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是無可厚非的。注意,這里說的是喜歡的答案,而並非最好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諸多問題本身並沒有標准答案而言,既然如此便也不存在所謂的最好的答案了。那麼在此時此刻,最為公平的方式就是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只要我喜歡就足夠了。還有就是知乎名為問答網站,實則是一個交流討論的地方,這里並不存在真正的答案。更多的是每個人去分享自己的世界,去將自己的經歷和知識沉澱出來化作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分享出來,鼓勵的是分享,而不是解答本身。如果是解答本身,那麼知乎大可以直接搞個試題庫得了,不需要討論,只給個標准答案足矣。三、新聞本身就是拋磚引玉作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作者太過於關注知乎的展示形式了。由於知乎本身問答的屬性,導致了它展示方式上所呈現出的更多的問和答這樣的形式,而不是傳統的像那種專題性質的,所以可能會讓作者覺得僅僅只是Copy文章罷了。在知乎上,將熱點新聞作為一個事實拿出來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如果真的再加上一段什麼導讀引子之類的,反倒又再一次回到了傳統的編輯控制的路線上,從而失去了廣大用戶參與的自由度。無論任何形式的拋磚,無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用戶的思考方向。所以,新聞事實本身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四、那麼,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顯然,知乎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而是每個人的。正如周源在《知乎團隊的初心》里所說的「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知乎能幫助每個人去展現自己亮閃閃的一面」。每個人的行業和經歷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了的。畢竟,每個人對於知識的嚮往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多種層次的。作為一個用戶既可以了解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幾種寫法,也可以了解關於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問題以及馬雲關於對阿里巴巴控制權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說阿里巴巴上市相關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問題,而茴的幾種寫法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需求,這種需求本身是沒有差異的。另外,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作為用戶的每一個人也都會是終極BOSS,特別是作為以內容為主體的網站來說更是如此。網站本身內容的排名和呈現應該是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的,而絕非一個或者幾個編輯的個人喜好。正如接替了流行一時的Digg的Reddit一樣,如若你只看它的頁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在美國排名TOP50的網站,但事實上它是如此的流行以致於奧巴馬都在上面。而之所以能夠大受歡迎,最主要的便是網站內容的呈現是以用戶的投票而展示而來的,而絕非某一個編輯的喜好。知乎也一樣,任何問答是否應該展示在前面的唯一標准就應該是用戶的投票。正如周源在另外一個問答《知乎是不是象豆瓣一樣不運營?》里所說的「用戶會提比你更精彩、更豐富、更真實的問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提供四通八達的通道,遠比昭告天下要強大太多。」知乎,到底是每一個人的,而並非每一個小群體小圈子的。
❹ 微信公眾平台把「去中心化」作為發展方向,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質其實都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信息(這里指廣義上的信息,包括用戶能夠看到的各種內容,包括新聞、商品、通知、公告等)傳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兩種。張小龍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過社交化的方式來傳播(獲取)信息,通過社交網路中的用戶關系傳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讓用戶傳播或者獲取信息。
總之,去中心化不是脫離平台,不依賴平台導流,只做自己身邊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賴於社交網路,讓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獲取更多的流量來源,而不僅僅是中心化的平台導流。
❺ 為什麼很多中小型互聯網公司要靠知乎活著
因為知乎的內容比較優質,各大搜索引擎網路,搜狗,谷歌,微信,360等都願意抓取知乎的內容。在網站排名廣告除外的情況下知乎的內容經常出現在首頁面對這樣高權重下,經常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曝光,所以這塊流量對中小型公司固然重要。知乎和頭條的演算法機制很相似,都是根據贊,收藏,評論等指標來進行推薦。
知乎號被封絕對是丟了公司流量的半壁江山。百分之九十的公司是靠知乎起家,很多創業公司初期為了節省成本,是不會花費高額投一些信息流,SEM這種類型的付費渠道,一般首選是新媒體運營或者內容運營方面,關於渠道引流最好的效果莫過於問答類平台。提到問答國內首選的就是」知乎「
❻ 華為暢享和榮耀暢玩的區別 知乎
暢享系列定位更高,因為暢享掛的是華為的商標;暢玩是榮耀的商標,榮耀是華為的子品牌,主打性價比,但在做工方面與華為品牌相比稍差。
華為消費者業務產品全面覆蓋手機、移動寬頻終端、終端雲等憑借自身的全球化網路優勢、全球化運營能力,致力於將最新的科技帶給消費者,讓世界各地享受到技術進步的喜悅,以行踐言,實現夢想。
❼ 知識付費 知乎是現在一個趨勢嗎
2016年被視為中國知識付費元年,經歷了持續1年多的火熱,一大波知識付費產品搶占資本市場,整個行業呈現快速成長、持續向上的發展趨勢。
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網路視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內容付費用戶規模為0.98億人,同比增長93.8%,預計到2018 年用戶規模將達到2.92 億人,細分來看,目前視頻付費已成為常態,截至2016年底,國內視頻有效付費用戶規模已突破7500萬人,同比增長241%,預計2017年將突破1億人;音樂付費習慣漸成,2016年中國手機音樂客戶端用戶規模達 4.72億人,有付費意願的用戶佔比將近60%。
近年來,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長,內容生產去中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內容產業相關賽道快速發展。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為49.1億元,同比增長近三倍。伴隨著市場教育程度逐步提高、願意為優質知識服務付費的人群基數不斷增長,未來三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還將保持高成長性持續擴張,預計到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達235億元。
❽ 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你怎麼看
知識付費時代其實一直都存在於我們身邊,從我們小時候上幼兒園再到我們大學畢業,都是一直在經歷著為得到知識而付出費用的時代,只不過如今所說的知識付費從現實生活中轉移到了網路上來而已。
互聯網知識付費時代的到來,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流量經濟的衰落
互聯網曾經是一個「渠道為王」的時代,在渠道為王的時代,掌握「渠道」,就等於掌握了「流量」,而「流量」則是變現的關鍵。
互聯網的生意,也可以說是流量經濟。它解決的是信息(尤其是新聞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依賴的是點擊量和影響力,從而實現商業價值。早年間,門戶時代曾創造了一種「新聞超市」式的流量經濟,靠的是廉價甚至免費地獲得新聞內容供應,再將海量的內容免費提供給讀者,吸引大量點擊,最終通過廣告獲利。在移動互聯網的更新與迭代之下,門戶的流量經濟碰觸到天花板,逐漸走向式微。
實際上,近5年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微信的飛速發展,曾經帶來了大量的」流量紅利「、」微信紅利「,可以說,中國移動互聯網用5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傳統互聯網10年的進程 —— 紅利早已消失,」流量變現「等一套方法已經越來越不管用
有許多商家和作者依舊用老方法和流量思維去做生意,未來會越來越難做 —— 廉價的信息,價值越來越低;流量的獲取,成本卻越來越高。 這和實體行業談到的「消費升級」是一致的:人們越來越多的為高品質的東西付費。無論是實物,還是「知識」。
二、「內容為王」的新時代
傳統思維中的流量經濟,最大的問題在哪裡呢? 最大的問題在於,互聯網消費的是「信息」本身,而「信息「也就是」內容「,其本身的直接價值並沒有被體現出來。
從2016年開始,「知識變現」、「內容付費」的概念開始火熱起來。知乎Live在2016年下半年中,共舉辦了近 1500 場 Live ,用戶復購率達到 34% ,即每三個人聽完知乎 Live 之後,就有一人購買下一場。知乎用戶葛巾的「穿正裝:先穿對,再穿貴」創造了單場 Live 進賬超過 19 萬元人民幣的紀錄,其中約有 4 萬元來自結束後購買。這樣的復購率、認可度,都是以往」流量為王「的時代幾乎不可能出現的事。
得到、分答、喜馬拉雅、微博問答、開氪... 越來越多的知識付費平台接連而起,試圖在」內容為王「的新時代分一杯羹。幾乎每個平台都經歷了「爆紅」的一段時期,背後正是抓住了分享經濟時代的特點,解決了人們在移動社交體驗中知識和經驗不對稱的問題,某種意義上,正是糟糕的免費內容太多、太雜亂,反而促進了人們有意識的對精品內容付費意願的增強。
也有一些人認為,「知識」是不能夠碎片化的,「知識」是不能傳授的,能傳授和分享的,是「技能」,亦或者,是解決用戶「對未來的焦慮感」。因此,「知識付費」更多的時候僅僅是「內容付費」而已。
概念之爭無意義,無論是IP(小說、游戲、電影各類知識產權)、還是當紅主播、當紅明星,都越來越受到追捧,因為他們創造的價值越來越大。其背後的核心邏輯則是,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且願意為優質的內容付費。」內容為王「的主旋律是大勢所趨。
望採納 ~
❾ 知乎可否開發自己的虛擬貨幣——知乎幣,類似比特幣、瑞波幣,用來對貢獻者進行分紅
虛擬幣作為一種新時代的貨幣,以後發展前景還是很不錯的,知乎當然可以開發自己的虛擬貨幣啦。
綜合上述,奉勸各位朋友:
1、如果你不相信虛擬貨幣,你一定不要參與,對你來說,它就是傳銷。
2、不要相信任何交易平台,管它交易平台創始人是上央視(上中央電視台的騙子也不少了)還是跟國家領導人合影,買到幣就存錢包。錢包要備份,千萬別怕麻煩。
3、不要沉迷做短線,你的小心臟受不了的,天天盯著忽上忽下的價錢總有一天會瘋掉,就像炒股票一樣,做短線賺錢的很少,而且還不如股票,股票有國家法律保障,幣幣就很難說了。
4、如果你真的想賺虛擬幣的錢,選幾個你認為比較靠譜的便宜的虛擬幣(單個價值不超過1毛錢的),太貴了就不要買了,每個買上不超過100元錢的,長期投資,這叫天使投資,馬雲那句話怎麼說呢:萬一它發達了呢?
5、或者選幾個免費能挖礦的虛擬幣也不錯,每天挖個幾毛錢,天天積累,積少成多,也不錯的。
❿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玩豆瓣,知乎
一般喜歡泡在小組里,就說說小組吧。
首先,豆瓣可以開拓你的觀念。豆瓣紛繁眾多的小組會造就你對世間無數現象的了解和認知 ,豆瓣上各種小組刷三觀刷的你的心胸無比寬大,讓你覺得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你不能接受的 。舉個例子,比如「父母是禍害」小組之類的,起初我是跟主流媒體一樣持強烈批判態度的,但看過他們的故事以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會對多元化有了更多的理解,神聖主義很多時候是不靠譜的。正如有位知乎人士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卑鄙的,自私的,齷齪的人,做了父母這些就能一筆勾銷了?」雖然我的父母是很優秀,但我可以接受這種不同的觀點了,而且能理解小組里他們的無奈,那種孤立於社會主流大眾的無奈。
其次,豆瓣上整體氛圍很平和,豆瓣的用戶質量比很多論壇貼吧要高出不少。沒人賣弄節操,不會因為你三觀不正就噴你黑你追著人肉你。當你發現你因為什麼不道德的事無法言說時,豆瓣是一個傾聽的場所,沒有人會笑話你,嘲諷你,大家只會詢問,提建議,慨嘆。比如曾經見過一個帖子是講述自己做小三被包養經歷的,好幾頁下來沒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樓主,而都是很好奇的八卦,評論,建議樓主終究還是要自立什麼的,這也算是某些類別的少數人精神家園吧。
最後,豆瓣里一個人是很難跨區域紅火的,有大牛分析過豆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官方也是有意識的引導,不會有什麼人所謂豆瓣紅人,一炮打響,網路明星的說法。一個人獲取關注度在豆瓣是性價比很低,貼吧天涯貓撲之類的更適合這類人,所以噴子們營銷們居心不正者們一般都繞過豆瓣,這也起到了一個選擇作用,就像那種弱智欺詐簡訊一樣,自動篩選。
總之,個人感覺逛豆瓣是一件非常非常能打發時間又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