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試力怎樣才算成功
『壹』 希望我的第一樁媒事能夠成功!!
好,祝你心想事成
『貳』 意拳練法
具體而言,意拳鍛煉重在健身和實用兩個方面,沒有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拳法、推手、散手等內容組成。 站樁,是意拳的基本功,進行拳術各項訓練的基礎,是意拳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的訓練手段。站樁根據練習目的和訓練階段的不同,可分為技擊樁和健身樁,這兩種樁法都是在外形不動即保持相對靜止的情況下進行鍛煉。
健身樁鍛煉強調精神訓練、意念誘導和統帥肢體同時進行,要求在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和呼吸自然的原則下進行休息式的鍛煉,也可以說是鍛煉當中的休息。這種鍛煉符合人體生理機制和所應達到的功能狀態,同時使中樞神經系統機能得到改善,以增強身體素質。
技擊樁是掌握拳術實戰技擊的基礎,是求得渾元力的最好方法。因此,欲求拳術的技擊效用,須在健身樁的基礎上,通過技擊樁的鍛煉,運用意念活動使全身與外界建立爭力,以求得拳術所需要的渾元力。 所以說站樁就是一種運用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在無力中求有力,在不動中求微動,在笨拙中求靈巧,靜中求動的訓練方法。通過站樁,訓練從精神到肢體的放鬆,首先是精神上的放鬆,然後訓練肢體的放鬆,進而訓練精神和肢體的松緊以及松緊的相互轉換,使人體的神經支配與肢體活動達到高度的協調和一致,使肢體處處通連,成為一個相互呼應的整體。在這種狀態下,人體自身的感覺高度靈敏,動作協調統一,其效果表現在拳術上,就是「動一處牽全身,一動無不動」。此外通過松緊的相互轉換,訓練整體的彈力,做到「周身無點不彈簧」,並在技擊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試力,是將在站樁中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用之於實踐的一種科學訓練手段,它是意拳鍛煉的中心環節,意拳訓練體系中范圍最廣、難度最大的一項專門的訓練課程,是掌握意拳技擊的關鍵之一。試力是使人在身體運動的情況下,運用意念誘導,繼續掌握爭力,體會站樁中培養起來的渾元力,在肢體有位移時,還能否做到均整有力,運用自如,以利於隨機隨勢,任意發力。從這個意義講,試力就是站樁在空間的延伸。
試聲,是意拳特有的一種練功方法,一般將其歸於試力范疇,是為了彌補試力不夠細微之處。
走步,也稱摩擦步,它是意拳訓練體系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題。所謂摩擦步,是指我們腳步移動時,腳底與地面似接觸似不接觸,而且在意念活動中與地面不停地摩擦著前進或後退,實際上摩擦步就是腿與腳的試力。其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並在前後、左右、進退的步法變換中,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和整體協調,具體鍛煉時多與試力相結合進行練習,即初步的活步試力。
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意拳發力,簡單地說,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因此站樁、試力、走步等基本功的鍛煉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 意拳的拳(掌)法是一項專門的訓練,本質上就是發力,它要求是在極短的距離內,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
推手和散手,是意拳技擊實踐的兩種不同但又緊密聯系的訓練形式,都具有很強的對抗性。
推手可以說是試力和走步的具體化,從練習角度講,也可叫做雙人試力。從訓練的目的看,則主要是為了訓練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並施以有效打擊,從這層意義上理解,推手乃是有條件的實戰,是為了彌補實戰之不足。
散手,意拳也稱之為實戰或實作,它是拳術各項訓練的總成,是直接檢驗拳術鍛煉的綜合體現。從原始意義上講,散手乃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搏鬥。 此外,意拳鍛煉除上述基本內容及針對這些內容的專項練習外,還有一些輔助性練習,如打沙袋,身體抗擊打能力的訓練,眼法訓練及身體柔韌性練習和耐力練習。
意拳認為器械是自身手臂的延長。意拳的器械訓練與徒手訓練本質上完全一樣。意拳主要的器械有:半把桿、雙把崐刀。
『叄』 站樁不出汗。懂意拳或站樁的請進
1、我站的是意拳健身樁(撐抱樁),扶按樁。渾圓樁。現在能站40分鍾。可是不會出汗,蟻行感也很少。是體力充足站的時間不夠還是什麼原因呢?這樣正常嗎?
——在站樁的時候,用意識一著關注著身體,看身體各部分有沒有做到位,如果這樣你還不出汗或蟻行,那麼說明你的體質非常好,不需要經過這個時期。
2、我現在是站樁和試力一起的,如摩擦步,扶按試力,旋轉試力,鉤掛試力。有沒有具體的順序呢?比如站健身樁,就和摩擦步試力同步,而技擊樁就和旋轉試力,扶按試力同步訓練等。有這個說法的嗎?我看視頻就是有這個配合的。
——這個按你說的應該沒問題了,待有練意拳大成拳的人回答。
3、我光腳在草坪里站有問題嗎?早上7-9點。在南方
——腳要接地(土地),但不能光腳,站樁時光腳容易沾上濕氣。
『肆』 大成拳沒招怎麼打,沒招不是沒思路嗎怎麼無招勝有招
大成拳有招,大約超過30招,還有大約20種步法。大成拳要求發渾圓力。當練成極高水平胳臂隨便動發出的都是渾圓力這就叫無招無式。能達到無招無式是非常難的,關鍵是長期大量正確的站樁。現在極少有人長期大量站樁,所以大成拳高手很少。
『伍』 意拳是怎麼回事啊
意拳,又名大成拳,中國拳術的一種,源於心意拳。包括:站樁、試力、走步、發力、推手、單操手、實戰散手等。是清末民初河北深縣魏家林村人王薌齋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主要由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摩擦步、推手、散手等組成。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爭力、靈活、協調等,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松緊,又是意念上的松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站樁,要求從精神上松緊到肢體上松緊,達到松緊協調,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整體的彈力,做到"無處不彈簧"。試力是將站樁中所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發力是拳術的有效打擊力量動力,意拳發力,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在極短的距離內,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隨機隨勢發力。摩擦步是結合試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和整體協調,以利隨時發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強對抗性的技擊。推手也叫雙人試力,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並施以有效打擊。散手,是徒手搏鬥。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桿、雙把刀等。
『陸』 意拳的發展傳承
大成拳(意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寶,字宇僧,晚年自號「矛盾老人」,1885年11月24日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1963年7月在天津去世,享年78歲。
薌齋先生少時體弱多病,為求強身健體,學習各種武術。
薌齋先生對拳學並不著眼於一技一得的局部學識,更無拳術的派系門戶之見,他認為中國傳統拳術歷史悠久,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長。
1907年前後,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離師出遊。1913年,袁世凱的陸軍部長靳雲鵬、次長齊振林在北平設立陸軍部武技教練所,薌齋先生受聘主持教務工作,得與劉文華(劉奇蘭先生之子)、尚雲祥、孫祿堂等拳術名家切磋交流,取長補短,技藝日臻精深。
1918年,為進一步探索我國傳統拳學的真諦,薌齋先生離家出遊,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寺中方丈心意拳傳人恆林大和尚切磋數月;後經湖北、湖南至福建,得識南少林寺心意名家方恰庄先生,經方先生介紹,與鶴拳名家金紹峰先生相識,互換心得。之後王薌齋先生重返湖南,在衡陽與心意拳巨匠謝鐵夫先生相遇,較技敗北,得謝老先生傾囊相授。
1925年,薌齋先生北返途中,在安徽淮南巧遇黃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義,後創游龍、驚蛇、鶴戲、揮浪等健舞。
20年代中期,薌齋先生對多年出遊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總結和研究,針對當時武術界崇尚花拳綉腿的時弊和執著於一招一式的片面傾向,為道破是非,闡明真義,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摒棄沿襲幾百年的套路與固定招式招法,參以學理,證以體認,創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意拳無套路及固定的招式招法,名之意拳,以強調「意」在拳術訓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意拳的創立是我國傳統武術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武術界的極大震動。 最早的意拳弟子為齊執度叔侄三人。此後不久,薌齋先生前往天津拜訪師兄張占魁(兆東),並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會設帳傳授意拳,有趙道新、顧小痴、馬其昌、鄭志松、苗春雨、張宗慧、裘稚和、趙逢堯、趙佐堯、張恩桐等從學意拳。此時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無套路和固定招法的新穎拳術,包括有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推手、散手等訓練內容,已不同於傳統的形意拳。
1928年,應張之江、李景林二先生的邀請,薌齋先生攜受業義子趙道新伴張占魁先生赴杭州參加舊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的武術比賽,任大會裁判,並在大會表演了意拳的試力(含試聲)。會後,應師兄錢硯堂之請赴上海傳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當時有名家高振東、朱國祿、朱國禎、張長儀、張長信、尤澎熙、韓星橋、韓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馬建超、寧大椿等拜學意拳。
1929年,薌齋先生寫出《意拳正軌》一書。在滬期間,還曾與心意六合拳名家吳翼暉先生交流技藝,還擊敗了匈牙利籍世界輕量級職業拳擊冠軍英格,英格後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我所見到的中國武術》一文。
1935年,薌齋先生攜弟子卜恩富、韓星橋、張長信、張恩桐等北上經天津回深縣,進一步研究意拳。
1937年,應北平名宿張玉衡、齊振林二老先生的邀請,薌齋先生赴北平定居。同年秋,北平名拳師洪連順造訪薌齋先生,三試三敗,遂率徒眾拜學薌齋先生,洪先生得意門徒姚宗勛後最得薌齋先生贊許。薌齋先生在四存學會體育班教授意拳,分技擊班和養生班。技擊班設在西城跨車胡同14號姚宗勛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後吸收楊德茂、李永琮、竇世明、竇世誠、敖碩朋、敖碩鴻、張中、張孚、王斌魁、楊紹庚、李文濤、李見宇、王十川、佟國藻、焦金剛等學生;養生班幾經易地,後設在北平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先後有學生秦重三、陳海亭、於永年、步玉琨、秘靜克、孫聞青及薌齋先生次女王玉芳,張玉衡、齊振林也參加學習。
1940年初,薌齋先生在北平《實報》公開發表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親臨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武術發展,藉以倡導意拳並闡明拳學真義。隨後中外來訪者不斷,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參加第11屆奧運會摔跤比賽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當時是日本柔道五段、劍道三段的澤井健一,薌齋先生技服來者。澤井遂從學意拳,後回日本創「太氣拳」。
1940年夏,張壁(字玉衡)、齊振林二人贊許意拳,贈意拳名「大成拳」,因不合薌齋先生本意,當時曾有意辭謝,但又不便推卻,況且張老先生已於1940年4月2日在《實報》上發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名遂由此傳開。後雖恢復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已人稱多年,廣為流傳,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實乃歷史之產物。
到1941年,薌齋先生先生對在技擊上有成就的6位不同時期的弟子賜名:趙恩慶賜名道新、韓星橋賜名道寬、卜恩富賜名道魁、張恩桐賜名道德、趙逢堯賜名道宏,姚宗勛賜名繼薌。
1944年,薌齋先生在《意拳正軌》的基礎上,寫出了代表作《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北平解放後,薌齋先生到北京中山公園傳授以站樁為主的健身養生功法,不再傳授技擊。
1950年,應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之聘,薌齋先生出任武術組副組長一職,後因外出去職。
1958年,應北京中醫研究院的邀請,在廣安門醫院以站樁主治各種慢性疾病,開辟我國獨特的站樁療法。
1961年,又應邀前往保定河北省中醫研究院教授站樁功。
1963年,薌齋先生在天津去世。
薌齋先生門人甚多,而在技擊上出類拔萃者,尤以王選傑、趙道新、尤澎熙、韓星橋、卜恩富、張恩桐、趙逢堯、姚宗勛、王斌魁等為著。
『柒』 什麼叫大成拳
意拳又名「大成拳」,為中國武術家王薌齋所創,源自形意拳。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
風格特點
無固定招法和拳套,強調以意念引導動作,故名意拳。以意念統帥肢體,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鬆,使肢體各部連成一個整體,進而運用精神,使全身處處建立爭力,並與外界建立爭力,名之曰渾元力。爭力為身體各部松緊的互相交替,使精神和肢體,肢體和外界達到高度協調統一,從而充分發揮精神和身體的能量。
招式動作
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爭力、靈活、協調等,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松緊,又是意念上的松緊。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緊,因此意拳要突出一個"意"字。站樁,要求從精神上松緊到肢體上松緊,達到松緊協調,使精神和肢體達到高度統一,肢體間處處相互通連,構成一個整體,相互呼應,即"一動無不動",使本體感覺極其靈敏協調。整體的彈力,做到"無處不彈簧"。試力是將站樁中所獲得的渾元力充分調動起來,發力是拳術的有效打擊力量動力,意拳發力,就是渾元力的發動,在極短的距離內,用很小的動作,爆炸的速度,打出很整的力量,以便完成有效的打擊。站樁、試力都是為了給發力創造條件,以便在不同情況下隨機隨勢發力。摩擦步是結合試力的步法,要求是"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在前後、左右、進退轉換中都能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和整體協調,以利隨時發力。推手和散手,是意拳強對抗性的技擊。推手也叫雙人試力,在雙方有肢體接觸時,能夠牽制對方並施以有效打擊。散手,是徒手搏鬥。意拳的器械有半把桿、雙把刀等。
希望能幫到你,麻煩給「好評」
『捌』 意拳是屬於什麼功夫
中國功夫。漢族拳術,內家拳,源於心意拳。意拳又稱大成拳。是清末民初王薌齋在形意拳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創立,強調以意引導動作,故名意拳。包括:站樁、試力、步法、發力、試聲、推手、單操手、斷手、健武。
『玖』 求教 意拳(大成拳)的高手前輩
本人雖工形意,但對意拳(大成拳)的訓練方法是了解的,所以用簡訊發給你些有用的『材料』,希望對你有所裨益,有技術問題請用Hi和我聯系,這幾天我晚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