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在幾歲
Ⅰ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Ⅱ 思維特點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是幾歲
8~20大概范圍,再往前就不叫自我為中心只是本,能往後開始考慮其他人,但是目前來看這個上限還得後延
Ⅲ 皮亞傑認為孩子在五歲前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嗎
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的兒童不能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以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證明了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
Ⅳ 自我中心化出現在皮亞傑的哪個階段
出現在前運算階段(2~7歲)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Ⅳ 青少年「自我中心」這一心理問題
自我中心指的是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如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與利己主義不同。
嚴格來說,青少年不會有這種心理!
Ⅵ 成人的自我中心我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有什麼不一樣
小朋友以為自己是中心,認為所有人都要為他服務。
成年人雖然以自我為中心,但是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一個『自己』的,也會為別人以及社會道德人情等考慮來具體事情具體操作。
當然也不乏心裡沒有長大的成年人依舊以自己為中心,表現為自私,凡事不關乎他人利益,一般會遭受社會的毒打。
Ⅶ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
Ⅷ 以自我為中心是幾歲孩子心理發展的特徵
不同的學家有不同的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Freud的理論將不同年齡階段分了五個階段;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又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不同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希望對您有幫助。
Ⅸ 社會自我處於自我意識的中心一般在哪個年齡階段
發生在兒童三歲以後。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心理、思維及行為活動的內容、過程及結果的自我體驗、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意識是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生理自我就是對自己生理屬性的意識,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它使一個人把自我與非自我區分開來。通常兒童1周歲末開始將自己的動作和動作對象區分開來,把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區分開來,並在與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體特徵、行動和活動能力來看待自己,並做出一定的評價。生理自我一般始於1周歲,到三歲左右基本成熟。這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一個飛躍期。
社會自我(客觀化時期):社會自我是指個人對自己社會屬性的認識,包括個人對自己在各種社會關系中角色、地位、權利、義務等的意識。個人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參加各種社會團體,並在其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逐漸產生了社會自我。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發展進入到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從輕信成人的評價逐漸過渡到自我獨立評價。這時自我評價的獨立性、原則性、批評性迅速發展,對道德行為的判斷力,也逐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從對具體行為的評價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評價,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通常不涉及個人的內心世界和人格特質,自我調控能力也較差,常出現言行不一致的現象。社會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主觀自我時期):心理自我是個人對自己心理屬性的認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記憶、思維、智力、性格、氣質、動機、需要、價值觀和行為等的意識。心理自我是從青春期開始形成和發展的。這時,青少年開始形成自覺地按照一定的行動目標和社會准則來評價自己的心理品質和能力。他們的自我評價越來越客觀、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會道德性,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的目標。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將很多心智用於內省,自我意識高漲,使其人格出現了暫時的不平衡性;二高中生的自我意識中的獨立意識日趨強烈,在心理上將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兩部分,強烈關心自己的個性成長,自我評價成熟,有較強的自尊心,道德意識高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