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產業去中心化
Ⅰ 人工智慧產業將尋求哪三方面的突破
未來將扎實推進理論發展,加強新技術整合能力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Ⅱ 如何更好發展我國人工智慧產業
按照規劃,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第一步,也就是到兩年後的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慧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還要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骨幹企業,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譚鐵牛院士認為,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理性分析發展未來,理性思考發展目標和發展路徑,從而務實推進並確保人工智慧健康可持續發展。
Ⅲ 你對人工智慧產業的看法
我覺得人工智慧產業現在發展真的挺好的。他的存在真的為人類可以省下很多的視角,然後也可以為人類做貢獻。
Ⅳ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還存在哪三項弱點
如今,「智能+」社會已步步臨近,社會各界也正積極勾勒未來社會圖景。國外人工智慧巨頭動作不斷,在基礎技術、應用領域方面都有諸多突破,可以總結為三點:基礎研究能力強、跨界創新密集、人才紅利持續發揮。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美兩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全面解讀》,從企業人數分布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巨大差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美國共有1078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78700名;中國有592家人工智慧企業,員工數量為39200名,約為美國的50%。分領域來看,在處理器/晶元領域,美國員工人數是中國的13.8倍,美國17900人,中國1300人。中國在技術層領域的企業人數也遠遠落後於美國,僅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人才稍多,為6400人,是美國同領域人數的3倍。
根據全球職場社交平台「領英」的數據,7成美國人工智慧人才從業10年以上,而中國僅有4成相關人才有這樣的從業經驗。報告分析,這源於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起步比美國晚,人才培養模式尚存差距。
中國高校在很長時間內並沒有人工智慧專業,而美國是人工智慧概念的誕生地,基本上大院校都有人工智慧專業和研究方向。根據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的人工智慧全球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6所是美國大學,這些大學源源不斷地向科技企業輸送人才。
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人才匱乏,人工智慧工程師的年薪水漲船高。博士畢業進入企業,起薪或可高達百萬元,「否則根本留不住人」。而且,即便這樣的人也很難「上手就用」,都要在公司經過數月至一年的專業培訓。
目前,中國正在快速追趕美國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步伐。從論文發表數量來看,華人作者的領先優勢日益明顯。在「深度學習」領域,中國的論文數量從2014年開始超越美國。專家認為,人才培養是「智能+」發展的關鍵,而且,人才培養要與重點項目相結合,真正做到核心人才本土化、核心項目自主化。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建議,應建立機器人行業亟須的多層次、多類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同時,建立培養標准體系,運用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制度加深與汽車、電子、化工、消防等相關行業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良好對接。
國務院2017年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到將「加快培養聚集人工智慧高端人才」。伴隨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我國有望吸引更多人才來華從事人工智慧行業。
在面向2030年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進行的戰略性部署中,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三步走」目標: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慧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國際第一方陣,成為我國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慧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技術與應用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工智慧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高端,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智能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人工智慧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人工智慧產業競爭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專家認為,要想讓機器人滲透到人們生活,真正實現智能社會,一定要把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好,建立知識庫、大資料庫、面向各類具體問題的智能系統等。「這不僅要有技術,還涉及整個社會體系、服務體系和治理體系等。」業內人士呼籲,要加快機器人向各領域的應用,實現人機協調、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營造有利於機器人發展的良好生態。
瑞銀研究報告顯示:至2030年AI每年將為亞洲貢獻經濟價值高達1.8萬億至3.0萬億美元,將對金融服務、醫療保健、製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產生巨大影響。這些行業加起來,相當於目前亞洲GDP的三分之二。
據統計,2000至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數量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達27.6億美元。其中,2014至2016年三年是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這三年裡新增的人工智慧企業數量占累計總數的55.38%。另據艾瑞咨詢公開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
面對優勢,還需戒驕戒躁;面對補足,還需踏實補強;我國應在人工智慧產業發展的浪潮中爭當「弄潮兒」。
未來已來,當時代的鍾聲緩緩敲響,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是最難掌控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必須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大變革中、在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征程中加速前進。
Ⅳ 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出爐提出哪些主要任務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計劃》出台後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目前,網路、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已進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而聯想、華為、京東等企業也已開始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積極布局。產業界認為,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並不大,在不少細分領域還處在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開始,相應的人工智慧應用在我國已開始涌現,隨著《計劃》的逐步落實,將大大促進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水平。
Ⅵ 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突飛猛進,背後藏著怎樣的秘密
人工智慧產業,是指人工智慧的產業集群、產業園區。
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加速發展,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行業應用的產業鏈條正在形成,產業集群初步顯現,一批創新活躍、特色鮮明的創新企業加速成長,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整體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產業發展也面臨核心基礎技術薄弱、與實體經濟融合不夠深入等問題。
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飛速發展,催生了很多從未有過的職業。過去三年,中國的數據標注產業規模已經增長了10倍。
人工智慧的水平建立在機器學習的基礎上,除了先進的演算法和硬體運算能力,大數據是機器學習的關鍵。大數據可以幫助訓練機器,提高機器的智能水平。數據越豐富完整,機器辨識精準度越高,因此大數據將是各企業競爭的真正資本。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大數據是人工智慧進步的養料,是人工智慧大廈構建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大量數據的學習,機器判斷處理能力不斷上升,智能水平也會不斷提高。
Ⅶ 工信部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包括什麼
在6月26日上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透露,工信部將繼續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其中包括突破核心技術,增強發展動力。推動產、學、研、用之間融合互動,引導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智能感測器、人工智慧晶元和基礎軟體等產業核心基礎,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促進人工智慧技術與各行業融合發展。
周長奎說,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其中,國際科技論文的發表量和發明專利的授權量都已經居世界第二位,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也實現了重要突破,像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處在世界的領先地位,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了發展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徵的識別、工業機械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也逐步進入到實際應用階段,人工智慧創新創業日趨活躍,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認可。
Ⅷ 人工智慧如何實現產業化
你好,現在的人工智慧屬於剛起步大的產業,以後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實現產業化也會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