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思維
❶ 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具體表現為,哪四個
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具體表現為就是說什麼時候總是替自己著想,從來不為別人著想而且也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
❷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❸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❹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
❺ 怎樣駁倒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
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是以一種單線思維方式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一切皆以自我為核心,遇事愛從個人角度出發,不能從全局看問題。
1。由於長期受父母的寵愛,事事拔尖,在班裡仍只考慮自己的存在,不顧他人的利益。
2.受到家庭虐待,大打罵,放任不管的孩子,往往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愛,而忽視給予別人愛,只對自己的事情關心
3.一些不良個性品質也容易導致以自我為中心,諸如自負,愛好虛榮,依賴性強,內心空虛等都容易成為以「自我為中心」
4.受家庭或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或親戚、朋友中有這種自私的現象,必然會影響你。
5.要敢於突破「以自我為中心」,高明的人在面對人際沖突時,即考慮個人的利益,也要兼顧他人的利益體。
6.與「以自我為中心」做斗爭,不是要絕對地放棄個人利益,而是要學會兼顧多方的利益,不走極端,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的頭上,這樣就可以逐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影響 每個人都有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意識,這是不好的,會影響到你的人際關系,影響到你的人生。如何改變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意識呢?自己的努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功夫不負有心人,努力做到改變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思想,也能做到為他人著想了。這樣的人才是成功的。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主義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卻不願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能服從他人及集體。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卻唯獨沒有他人,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無疑,這種自我中心意識於他自己是極為不利的。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也影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厭惡、瞧不起。由於一門心思都放在蠅頭小利的追求與意義不大的個人得失上,沒有崇高的理想、遠大的目標。因而也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試想想,誰願意與這樣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可能說,這種人到頭來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償失。
那麼,這些人如何才能逐漸克服這種自我中心意識呢?其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認識。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旭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第三,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❻ 如何提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1.要正確認識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如果能夠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就會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假如,你的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的話,別人心中自然也不會有你。
2.凡事多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還要學會如何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3.加強自身的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留給別人,把公心留給自己。
4.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就能明辨是非,正確地認識事物;單聽信一方面的話,就會糊塗,犯片面性的錯誤。究其原因,就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錯綜復雜,人們受自身知識、經歷、觀念、涵養等因素的局限,難免在見解上有所缺失;假如把大量的意見集中起來,進行綜合、比較、鑒別,從而去偽存真,舍其謬誤,取其真詮,自然就會更公正合理。
走出自己的世界,就會贏得更多的友誼。青少年的生活少不了友情的滋潤,否則生活中就會到處出現不適應,以至焦慮。
❼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❽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❾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
❿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維為什麼會出現,有什麼意義與幼兒的中心思維有什麼不同是不是都是自私的
自我中心膨脹是青春期的一大特點。在這一心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產生諸多改變,進入唯我性平衡期。我在實踐中觀察到,自我中心心理需要調節。青少年能否成功的由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際平衡性自我過渡,直接影響著將來他人格的發展、心志的健全和社會化的進程。如果過渡不良,則可能導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心理上的畸形發展。在實踐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青少年社交適應不良的案例。在這篇文章里,我探討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心理導致偏差行為發生的類型、作用機制。並重點通過具體案例,對初中生社交適應不良的根源和輔導途徑進行探究,幫助這些適應不良的學生盡快走出偏差行為,達到自我同一性的良好適應。
一、少年自我中心的思維的根源、特徵及影響
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歲以後的少年迎來了第二次發育高峰期,自我意識也緊接著高漲。青少年產生了一次覺醒——從兒童時代對師長權威的盲目服從到對自我權威的重視。他開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價值。他的情緒隨著周圍人的眼光而起伏,總認為自己在一個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觀察著自己。他為這些「假想的觀眾」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個人的喜歡和贊揚。其實,在青春期,每個孩子更關注的是他們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心思來互相觀察。所以,那隻不過是少年假想的觀眾。青春期閉鎖性和自我中心的到來,是邁向成熟的自我意識的一個必經階段,是青少年從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穩定走向穩定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帶著一些孤獨的特點。一個成長中的自我,比任何時候都認真,都執著。而這種感情如果過於執著,則可能在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偏差。從青春早期的性的萌動來看,十一二歲的孩子告別了男女生極端疏遠的性蕾期,第二性徵在萌動和成熟。對喜歡的異性的感受等新鮮的性體驗,不知該對誰訴說,只有將一切寫在日記本里。他將對異性的憧憬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在唯我的孤獨中嘗試著從異性那裡獲取一點點的溫暖。青春早期,「假想觀眾」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調整不好,會引得少年人產生社交障礙。有的青少年覺得自己不夠討人喜歡,不敢見人,遇事萎縮,極度自卑。這種心理偏差擴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會導致連鎖性的反應。青春早期孩子易將個人的思想、情緒、心理感受擺在無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覺得別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變得孤僻、清高,或者強加個人感受給別人,在考慮個人和考慮他人時,顯得既片面又極端。在認知上,青少年內向型思維較為豐富,注重內心世界多,關注現實生活較少。認知上還未擺脫具體形式思維的主導地位,看問題較表象、偏執。容易以別人的意見觀點為轉移。由於不能從正反兩面看到某些社會現象的本質,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如追名牌、明星崇拜等),易被不良社會風氣熏染,在行為上出現偏差。如現在的電腦游戲、賭博、拉幫結派、偷盜、搶劫、逃學等現象。在情緒上,青少年處於第二次發育高峰,激素在身體里異常活躍。他們情緒十分不穩,遇事容易沖動,在同師長、同伴產生矛盾時,常不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同師長爭執、表現出叛逆行為。從各方面來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既有積極的意義,又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 凱根說:自我中心的唯我性思維最終要向人際平衡性思維轉化,我們不但要引導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需要,更要善於協調自身需要同他人需要之間的矛盾,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兼顧到他人需要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