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達的去中心化
A. 怎樣理解解構主義的文本觀
什麼叫"解構"呢?"解構"這個詞,單從字面上理解,一個"解"字意為"解開、分解、拆卸";"構"字則為"結構、構成"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引伸為"解開之後再構成"。"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一詞正式出現在哲學范疇內應該是從1966年德里達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組織的學術會議上的講演開始。當時36歲的德里達把矛頭指向結構主義,對西方人幾千年來所崇拜的確信無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義"等打上問號。為了有助於理解"解構主義",我們在這里必須對"結構主義"作以簡要介紹。結構主義是本世紀前中期有重大影響的一種哲學思想。結構主義哲學所說的結構指的是"事物系統的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組織方式或聯結方式"(《中國大網路全書·哲學卷》)。結構主義強調相對的穩定性、有序性和確定性。然而結構主義的問題出在:沒有任何結構是一成不變的。人們指出結構的穩定性是不存在的。例如人們欣賞一部文學作品,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聯想,這樣作品的靜止結構在觀者的欣賞中成了運動變化的東西。德里達從這種觀點引發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語言系統的能指與所指是有偏頗的,是脫節的。正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系辭上》)。因而,他開啟了一個"解構主義的時代"。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的一切領域,一切固有的確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線,概念、范疇、等級制度,在他看來都是應該被推翻的。"(包亞明《德里達解構理論的啟示力》)
後現代主義是指現代的後期,一種對現代表達方式甚至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的顛覆和反叛。隨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測不準定理及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出現,人類漸漸明白到科學也有其不確定性,且認為科學並非可以用以解決任何問題。現代主義的動搖,也就引起後現代主義漸漸的掘起。
B. 德里達的哲學思想是什麼,什麼是解構主義。海德格爾的哲學名言
解構主義:解構包含消解、摧毀的意思,消解摧毀的對象是西方哲學的「邏各斯中心主義」——也就是理性主義的傳統。解構主義實質上就是「後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批判和吸收了結構主義的一些觀點和立場:譬如個體服從整體,結構的社會性和非意識性,反人道主義立場等。但是,他們認為結構主義沿襲了哲學傳統對統一性和單一性的追求,因此,他們從對結構持否定、消解的態度。也就是說,解構主義所解構的對象,是原先結構主義中「本質單一化、大一統化」的思維模式和哲學道統,進而,不難想到,解構主義提倡多元主義,它是對結構主義的超越。海德格爾的名言:人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德里達的哲學思想:(1)反邏各斯中心主義(這一條參見解構主義) (2)原型寫作:在德里達那裡,語言被認為是原型寫作。因為語言把圖形和符號刻寫在人的大腦上,這種刻寫先於書面寫作,先於說話甚至先於人類歷史和兒童的發育。 (3)寫作的意義:字元的流動性的產物是文本,文本是字元編織成的網,在這張網中,沒有中心沒有本質。「文本之外沒有他物」。一切對象只有通過文本才能被理解,才能被賦予意義。文本的意義是開放的,因而以為著在這里,沒有作者和讀者的區分,作者和讀者同樣是文本意義的創造者。但這並不意味著文本的意義以來與作者或者讀者中的任何一方,文本的意義僅僅是字元流動的產物。——————————暫時這么多,比較易懂的!
C. 請問後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如果不是的話,他們是什麼關系謝謝。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霍克斯(TerenceHawkcs)認為"結構主義基本上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即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關系所決定。總之,任何實體或經驗的完整意義除非它被結合到結構中去,否則便不能被人們感覺到。"[4]因此,結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永恆的結構:個人的行為、感覺和姿態都納入其中,並由此得到它們的最終的本質。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26887.html
1、結構主義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後結構主義也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方法論,是理論化的後現代主義。
2、主要形成於法國,
誤解:常常把後結構主義思潮同1968年5月的「巴黎風暴」(學生運動的高潮)之後法國知識分子態度的變化相聯系。理解為政治
化的運動。其實後結構主義是在更為一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產生。
3、源頭是結構主義,假定了結構的存在,更是對結構的解構,以結構主義為出發點,又超越了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不單是結構主義之後的東西,還產生於德語文化中一些現代思想史上又里程碑意義的一些理論,如馬克思的學說,
尼采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等,法國版的現象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對後結構主義思潮的發展也有直
接或間接的作用
德里達的解構工作深藏海德格爾的根源:「我的工作,若沒有考慮到海德格爾的問題,若沒有對海德格爾稱之為'在與在者'等的差異,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里達的解構就是一種戰略,這種戰略因此既是結構主義的,又是反結構主義的。
解構的概念針對的是理論上的專制,這個概念是在結構主義思潮在法國十分走紅的時候設想出來的。這個概念意味著一種對某種結構進行解構以使其骨架顯現出來的方式。解構看重的是差異和重復,而不是對立和矛盾。因此,德里達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構),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毀)。
解構---結構主義的、又是反結構主義的:首先,人們拆解一座建築,一種偽裝。德里達希望以此讓人從「一切都木已成舟」的觀念中解脫出來,以便結構、神經顯現出來。與此同時顯現出來的是不能解釋任何東西的形式結構的不穩定性,從解構這個詞的一般意義上講,它不是中心,不是原則,不是推力,甚至不是事件的規律。
http://www.670068.com/xuanmiao/HTML/38534_7.html
D. 什麼是在場、不在場什麼是書寫、言意請詳細回答
要理解在場,就先理解形而上學.
解釋形而上學的詞條很多,我就結合你的問題談一下.形而上學一般所討論的,都是超越經驗的.其中心問題是"存在".
那麼形而上學有什麼特點呢?就是二元對立,並且其中一方佔主導.比如,現象和本質的對立(本質是主導),質料和形式對立(形式佔主導),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對立(理念佔主導)……
形而上學中大量充斥著這樣的思辯模式。
所謂在場,就是指這些在二元對立中佔主導地位的概念在場。也就是說,一個事物,一定要有其本質,其本質一定要在,如果本質不在,這個事物就不可能在。在場更強調了現場感。
其實這個並不難理解,主要是哲學家使用的一些術語,總是被一些人當作時髦的東西,但是卻又未必精確的去介紹這些術語。結果造成了許多誤會。
再說書寫和言意(言說)。
首先,以德里達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哲學家,都強烈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德里達是從反對邏各斯中心主義開始,進而延伸到書寫和言說的對立。
傳統認為,言說可以使意義在場。而書寫已經會使一部分意義不在場。舉例來說,我現在和你面對面交談,討論一些問題,雙方交流可能很舒暢。但是形成了文字,把對話記錄下來,這時現場的一些信息也許就不能在文字中體現出來。因此傳統中都看中言說輕視書寫。
德里達卻不同意這個觀點,至於他的論證過程,很復雜,我就不多寫了,樓主自己可以去查點權威資料。
那麼德里達反對言說比書寫重要,是不是表示他認為書寫比言說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德里達作為一個解構主義者,就是要防止陷入結構主義以前的錯誤之中去。結構主義者認為一個系統結構中,有中心和邊緣的對立。比如言說和書寫的對立,其中言說是重要的,書寫是次要的。如果你把這個顛倒過來,變成書寫和言說對立,書寫是重要的。實際只是顛倒了位置,沒有改變實際的關系,這仍然是形而上學的表現。就好比說,奴隸主奴役奴隸,奴隸造反了,變成了以前的奴隸奴役以前的奴隸主,實際上和以前還是一樣,關系根本沒有變化,變化的是這個關系所處位置上的人。
不知道我這樣講,你能明白嗎?
E. 什麼是德里達難題
德里達難題是指哲學家德里達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
核心理論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爾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於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
(5)德里達的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解構主義流派反對結構主義,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結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由一系列的差別組成。由於差別在變化,結構也跟隨著變化,所以結構是不穩定和開放的。因此解構主義又被稱為後結構主義。德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F. 解釋學轉向
"解釋學Hermeneutik」源於赫爾默斯,一位古希臘「永生諸神的信使」1,他的任務是將諸神的消息和指示迅速傳遞給人間,這里的傳遞指轉告,是已經經過翻譯與解釋的告知。由此,古代西方語文學家都用「翻譯」和「解釋」來定義解釋學,也就是說解釋學最初即一種語言轉換,——從一種陌生語言世界(神的世界)到我們自己的語言世界的轉換的學問.解釋學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理解、解釋、應用。
解釋學史中有三次轉向:1,從特殊解釋學到普遍解釋學9;2,從方法論到本體論解釋學10;3,從單純本體論哲學到實踐哲學的解釋學。
G. 那位親可以幫我解釋一下德里達的「不在場」
我是認可德里達思想的。
但我是中國人。
只有確信莊子「此一是非,彼一是非」的認同後。(中心移動)
來回答這個二元對立的思想。
按照德里達的說法,歐洲傳統形而上學和一切理論,就是藉助於「在場」的觀念,把語言、語言所論述的觀念、通過觀念所指涉的事物以及歷史存在等各種不同的因素統一在現實表現的場域。不僅如此,它們還借肋於「在場」的觀念,將上述各種不同因素所表現的不同歷史維度,通過統一成為毫無歷史差別的同一個現實的實存關系中。因此「在場」在傳統本體論及各種理論中,成了它們「不在場」或虛無的各種觀念和事物轉化成現實事物的魔術力量。
補充一點是對結構主義的顛覆的建構後現代思想。
不要搞錯「虛無」的蘊含。
H. 什麼是 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作為一種設計風格的探索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但它的哲學淵源則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一位哲學家德里達基於對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的批判,提出了「解構主義」的理論。他的核心理論是對於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能夠反映真實,對於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於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
在海德格爾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於海德格爾的概念,德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
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8)德里達的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類型解構是一類通過質疑和顛覆傳統藝術類型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預設和基本表達方式,獲得全新文本價值的藝術形式,在流行文化中有廣泛的影響:
1、守護者通過將美國漫畫中典型的超級英雄形象置於真實的歷史場景中,解構了超級英雄無所不能的形象,指出英雄註定要受到人性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可能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葯,有時甚至成為問題的根源;
2、魔法少女小圓通過將傳統魔法少女漫畫的基本預設進行解構,指出試圖以魔法實現夢想不可能不付出代價,且個人的夢想的實現未必會引導至可欲的結果;
3、新世紀福音戰士通過將傳統機器人動畫(尤其是超級機器人系動畫)的基本預設進行解構,打破了正義和邪惡之間非黑即白的界限,並把許多看似天賦異稟的青少年內心黑暗不為人知的一面用進行生死攸關的戰斗這種方式一點點地向觀眾展現出來。而戰斗本身雖然熱血但並不輕松,主人公們也在越來越無希望的戰斗中變得愈發疲憊、浮躁,直至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