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去中心化
❶ 如何把心理學運用到生活中去
心理學的東西可以說無處不在,其實你時時刻刻都在用著心理學的成果。比如,看見紅綠燈沒,它的設計除了有工程學的專家(主要考慮車流量)還有心理學家的參與(主要考慮司機在等紅綠燈時的心理,如何才能盡量避免司機闖紅燈)
還有路邊的標示,你天天看見的廣告。
不過,若你想知道的是普通人如何運用心理學的話,那主要考慮的就是自我調節和人際交往了。也就是情緒心理學的范疇。一個調查顯示,一個普通人每說十分鍾話,至少撒謊三次。
若你知道這點的話,你就可以明白不要過度相信別人了吧。當然這些謊言大多是無害的,比如是吹噓自己,或讓他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你可以結合自己想想)。
還有人的表情可以泄露很多東西,經過訓練的心理學家,可以正確地辨別人是否說謊,比測謊儀還要准。
而原理就是情緒很多是不受意識控制的,比如你生氣時會講很多氣話,等你情緒正常時,你就會驚訝你怎麼這么失控。
建議你多多看看心理學的書籍,那時就不會有心理學如何運用這樣問題,而是驚訝怎麼到處都有心理學呀。
ps:我最近在看保羅.艾克曼的《情緒的解析》,很經典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❷ 學前心理學論述題:論述皮亞傑對兒童思維發展的四階段
幼兒的思維發展表現出三種不同的方式: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早期的思維以直覺行動思維為主,幼兒中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幼兒末期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
1.直覺行動思維
0~2歲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覺行動思維。直覺行動思維是指主要利用直觀的行動和動作解決問題的思維。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發展起了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的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嬰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圖:客體永久性)
2. 具體形象思維
2至6、7歲幼兒思維的主要形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皮亞傑將這一階段幼兒的思維稱為前運算階段。
皮亞傑又進一步將這一階段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階段和直觀階段。前概念階段幼兒思維的特點表現為幼兒普遍存在的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在以下的一段皮亞傑和一位前概念階段的幼兒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幼兒明顯的賦予太陽以生命的色彩。
皮亞傑:太陽會動嗎?
幼兒:會動,你走它也走,你轉它也轉。太陽是不是也跟過你?
皮亞傑:它為什麼會動呢?
幼兒:因為人走動的時候它也走。
皮亞傑:它為什麼要走呢?
幼兒:聽我們在說什麼。
皮亞傑:太陽活著嗎?
幼兒:當然了,要不然它不會跟著我們,也不會發光。
自我中心主義的幼兒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不能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可能與別人的思想不同,因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去認識事物。
皮亞傑證明幼兒自我中心主義傾向的著名實驗是「三山實驗」。在三山實驗(如圖)中,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幼兒被帶著圍繞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使幼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的模型。散步之後,讓幼兒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將三個玩具娃娃放在其他椅子上,然後問幼兒放在其他位置上的玩具娃娃看到的是什麼。
實驗結果顯示,不到4歲的幼兒根本不懂得問題的意思。4~6歲的幼兒不能區分他們自己和娃娃所看到的景色,不管觀察者看到了什麼景色,他們總是選擇他們自己所看到的景色。能夠區別不同觀點的第一個信號出現在大約6歲時,這時幼兒表現出他們知道了區別所在,但是卻不能指出來。在8~9歲,他們能夠理解他們自己與娃娃的觀測點之間的某些聯系。在這個經典的範例中,8歲以下的幼兒被認為是自我中心者。因為他們是基於自己的立場,不能想像出他們自己以外的任何立場。不過,最近的一些研究認為皮亞傑的任務對於幼兒來說是困難的,可能皮亞傑低估了幼兒的能力(Donaldson,1978;Siegal,1997)。
(圖:守恆實驗)
3. 抽象思維的萌芽
抽象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在幼兒末期即幼兒6~8歲這一時期,幼兒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幼兒開始能夠解決「三山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則A必然等於C。
❸ 心理學中去個性化現象和責任分散
群體行為中很容易見到。社會心理學中講的最多。
❹ 如何用心理學去解釋堅持
是想證明自己的一種途徑,證明自己是對的。
❺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❻ 為什麼很多人去考心理學研究生
首先,對心理學要感興趣。一個本身都覺得心理學不靠譜的人是學不好心理學的。再者,要有洞察力,比如和容易看出別人的心理變化,善於發現細微的表情。如果只是用來開導自己,可以當做興趣。覺得自己容易和人打交道,並且能開導別人,那就可以以此為專業。
如果只是喜歡一些微表情之類的,建議還是當做興趣吧。心理學學的不止這些,你可能會感到枯燥。你要靠這生活,不是簡簡單單的興趣就可以的。要是特別喜歡,學習理論是就不會枯燥了。
❼ 到哪裡去學心理學比較好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中,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的心理學專業都比較好,還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心理學專業,也有一定的專業實力。心理學專業,近年來就業非常好,發展前景廣闊,考生可以到公,檢,法,司相關部門從事心理矯正,心理疏導等工作;也可以到醫院的相關科室從事心理診療工作,還可以到相關的培訓機構,個體心理診所工作,也可以考取國家公務員或者參加事業單位的考試,到國家行政機關工作,還可以,到相關的融媒體的相關心理學的欄目,從事編導,記者,節目製作等工作。
咨詢更多高考問題,請關注有著40餘年豐富高考志願填報經驗且無一例考生滑檔的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專家,或者關注陝西省目前為正規注冊的,經國家有關行政機關審批的專業權威機構一一西安市戶縣金牌高考志願填報咨詢服務中心(網路可以查詢,辨別一切真偽)。
現將我國高等院校中,心理學專業實力比較強大的院校推薦如下;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西南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空軍軍醫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❽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❾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9)心理學的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內容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