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關系去中心化
A. 微信公眾平台把「去中心化」作為發展方向,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質其實都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信息(這里指廣義上的信息,包括用戶能夠看到的各種內容,包括新聞、商品、通知、公告等)傳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兩種。張小龍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過社交化的方式來傳播(獲取)信息,通過社交網路中的用戶關系傳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讓用戶傳播或者獲取信息。
總之,去中心化不是脫離平台,不依賴平台導流,只做自己身邊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賴於社交網路,讓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獲取更多的流量來源,而不僅僅是中心化的平台導流。
B. 舉例說明擬態環境和把關人的關系
擬態環境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擬態環境問題。並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詞。擬態環境有如下特點:一方面,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摹寫,不是「真」的客觀環境,或多或少與現實環境存在偏離。另一方面,擬態環境並非與現實環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李普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極為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系:一是實際存在著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經過有選擇地加工後提示的「象徵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存在於人們意識中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人們的「主觀現實」是在他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而這種認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體搭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經過這種中介後形成的「主觀現實」,已經不可能是對客觀現實「鏡子式」的反映,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偏移,成為了一種「擬態」的現實。
把關人1947年,社會心理學家盧因(Lewin)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婦決定購買食物及向家庭成員推薦食物的過程,認為信息沿著包含著「門」的某些渠道傳播,傳播能否順利進行總以「把關人」的意見作為依據。在《人際關系》的論文中,首創了把關(gatekeeping)一詞。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總是沿著含有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那裡,或是根據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根據『守門人』的個人意見,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信息傳播網路中布滿了把關人。」 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式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1950年,傳播學者懷特將社會學中的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發現在大眾傳播的新聞報道中,傳媒組織成為實際中的"把關人",由他們對新聞信息進行取捨,決定哪些內容最後與受眾見面。從此,新聞選擇的"把關人"理論從人們的不自覺行為成為大眾傳媒組織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響新聞實踐。經懷特、麥克內利等眾多學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終成為傳播學控制分析領域最具科學性的理論之一。
在網路時代中,傳統媒介的「把關」功能幾近消失。原因有二:
一是網路信息的海量化且更新速度極快,使得互聯網管理者難以及時有效地對網路信息加以選擇取捨。
二是網路的去中心化,導致了傳播環境的鬆散化。受眾不再局限於被動地接受經媒介選擇加工後的信息,而可以網路搭建起的更廣闊的平台上自由地瀏覽新聞,發表見解。
C. 新媒體發展的趨勢如何新媒體全平台運營是未來發展趨勢嗎
新媒體是處於不斷發展中的媒體 ,新媒體的「新」註定其要不斷迭代。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明確的特點和屬性,2020年新媒體將有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去中心化
在新媒體時代,媒體平台多樣化,生產媒體信息的人員也多樣化,信息分發由平台直接完成,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因此新媒體方式,因此新媒體有去中心化的特點。
2.移動化
互聯網已從PC端時代進入到移動端時代,目前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的用戶也主要集中在移動端,因此,新媒體不管是在平台選擇上,還是在用戶依賴上,都呈現出了移動化的特點。
3.全民化
新媒體在發展之初,就呈現出了年輕化的特點。新媒體平台的核心用戶以年輕的互聯網用戶為主。發展到現階段,各年齡段互聯網用戶都參與到了新媒體的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中,新媒體已呈現出全民化的特點。
4.融媒體化
新媒體發展到現階段,除了與傳統媒體有區別之外,還體現出了融合傳媒體的特點。新媒體不僅要發展自己的新,還要借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內容上和平台上與傳統媒體進行融合。
5.矩陣化
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特點,使其在內容和平台上變得更加多樣化。企業及組織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在新媒體的運營規劃上,呈現出了矩陣化的特點。企業通過建立賬號傳播矩陣,進行有規劃的內容運營,實現新媒體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因此你所提及的新媒體全平台運營是一種新趨勢。以前企業只運營一個公眾號,放在現在已經不行了。結合現在的市場來看,只有將新媒體運營矩陣化才能讓傳播效果發揮最大。
同時也不建議企業自運營,俗話說好「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新媒體代運營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穩定的項目運營團隊,個人素質和團隊協作力都是非常專業的,找新媒體代運營就是找專業的人幫忙處理自己不太擅長的事,對於企業來說這種形式是最劃算的。
D. 物聯網技術將對新聞傳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物聯網技術增強了媒體與受眾間的互動。物聯網改變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特點,真正實現了雙向互動的功能,使受眾真正有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權。在物聯網時代,受眾不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任何設備」,選擇「任何服務」,如點播電視節目和瀏覽雜志期刊等,而且還可以通過視頻在線同節目主持人及其他觀眾相互交流,給觀眾一種現場觀看的感覺。甚至在節目製作過程中,觀眾也可以參與進去,對節目的構思與創作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可以這么說,在物聯網時代,已經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和信息源管理者了,因為每個受眾亦可作為傳播源發布信息,而信息源管理者也可作為受眾接收其他信息源的信息反饋等。
傳播源與受眾之間以及受眾與受眾之間可以通過由電信網、計算機網和有線電視網組成的「三網融合」系統進行信息傳遞。如電視、手機、電腦等。後台信息處理系統指對物聯網內各個用戶或終端的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的系統,其作用是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安全,儲存和管理用戶需求及傳播的各種資源、信息等。由此可以看出,物聯網下的信息交互並不局限於傳播者與受眾者之間,受眾與受眾之間也可以通過「三網融合」系統在線聊天、發布信息並引發討論等。
物聯網形成新的傳媒中心化。傳媒中心化還得從「去中心化」說起。「去中心化」的概念源於傳播層面。傳統媒介主要是電視、廣播、報紙和雜志等,它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處於主導和決定作用,它們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受眾只能無條件接受媒體的單向信息傳播和廣告「轟炸」,受眾很少能進行信息反饋。但是「隨著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的發展,傳統由集團所掌握的媒體發言權將回歸到個人手中,因為資訊網路科技使得傳播資訊的成本降到最低,因此只要是有內涵的發言內容,將可善用資訊科技輕易傳播。換句話說,個人發言權不再集中在主流媒體手中,例如傳統報紙、廣播或是電視,而能夠回歸到個人手上,這樣的現象就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現象源於互聯網的應用,現代傳媒手段日益豐富和多元,新媒體勢力不斷增長,信息傳遞的渠道不再稀缺,從而導致媒體不得不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傳播策略。而在物聯網時代,這些新的或傳統的傳媒手段在「三網合一」的框架下又重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物聯網傳播為中心的「後中心化」傳播。這種「後中心化」傳播比「去中心化」傳播更加以人為本,它遵循受眾就是上帝的「原則」,一切從受眾的需求出發,不對受眾實施無效或者無理的信息「轟炸」,同時根據用戶個人信息和後台信息處理系統所存儲的用戶信息,自動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分析,主動為用戶提供用戶想要的服務。比如受眾想看新聞,物聯網後台信息處理系統就會根據受眾存儲的讀者資料及以往閱讀信息,自動將受眾喜歡的報紙和新聞排在最前面以避免受眾翻閱無關信息。
E. 現在抖音很火,怎麼看待抖音這種傳播媒介
單說抖音這款產品做得是相當成功的,但抖音里也會夾雜有一些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視頻,我認為官方應加強對視頻內容的審核,減少負面視頻的傳播。
F. 結合實例,談談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
施拉姆認為傳播者和受眾是傳播與需要的關系。受眾需要能夠制約傳播:沒有收視率的節目辦不下去640沒有訂閱量的報刊是不長久的;傳播可以滿足受眾需要:傳播者和傳播媒介為受眾提供必要的信息1受眾以消遣、獵奇為目的的娛樂;需要與傳播之間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傳播者提供受眾需要的信息,受眾接受並反饋給傳播者,傳播者對傳播內容或形式進行改變2840在我看來,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過於關心受眾需要(比如收視率,點擊率神馬的),成為了某些媒介製作低級趣味的傳播內容的行事借口40但此類的傳播內容又是與人性相關的本能需求,所以。。。而且,在市場經濟的眼球經濟流行的今天,其他理智、學歷、素養神馬的都是浮雲啊otya分眾理論的提出適應了多元主義的社會觀1739受眾的分流和多元化勢必影響傳播者,雖未的小眾化和非主流就這樣產生了。分眾理論區別於大眾社會論和歐洲批判學派的社會觀。傳播者從龐大繁雜的信息庫中遴選受眾需要或感興趣的東西,同時也掩埋和冷藏某些敏感或不符合要求的東西。
G. 第一、二、三、四媒體分別指什麼
以紙質為媒介的報刊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以比特(位元組)為媒介的電子媒體如網路媒體是第四媒。
第一媒體報刊等紙質媒體
在我國1200多年前的唐初,便有最早的官報《邸報》,據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1622年,英國最早的報紙《倫敦周報》開始發行。美國獨立前便有了第一家報紙《波士頓新聞通訊》,到1820年時,美國已擁有報紙532家。每次廣播、電視、網路的出現,都曾有人預言紙質媒體將死,但事實證明,這種空間性的媒體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間。
第二媒體廣播
1844年美國工程師塞繆爾·莫爾斯發明了電報,次年即用來傳遞新聞。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廣播電台在美國建立,開始播音。1922年美國創建了第一座商業無線電台,1924年美國人埃爾創建了第一個無線電聯播網,每年,收聽奧斯卡頒獎典典禮便成了全美國人民的盛事。我國於1922年開始創辦電台。
廣播的本質為以通信技術為主要運用方式,通過電子調頻,使人們在比較方便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能收聽到傳媒信息。其傳播模式為以廣播員為中心,以電子調頻技術為手段,向外界灌輸式地傳播信息;收聽者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這種灌輸。
第三媒體電視
電視兼有報紙、廣播和電影的視聽功能。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台於1929年在英國試播,1936年正式建成開播。電視的大規模商業化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實現第一次電視轉播,美國大眾終於接受了電視這種更豐富的表現方式。我國於1958年建成第一座電視台,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和廣播一樣,電視也是單向傳播的,並且由於高門檻,是媒體壟斷時代的產物。
第四媒體 網路
第一、二、三媒體是單向的信息交流,而從第四媒體開始出現了雙向的信息流。
互聯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化運作後,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和空前普及。200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將達到10億。隨著網路在中國的發展,1997年後很快被約定俗成為「第四媒體」(thefourthmedium,即報刊、廣播、電視之後新興的媒體)。互聯網融合了媒體傳播和通信(包括即時通信),也融合了大眾傳播、分眾傳播、組織傳播、個眾傳播等幾乎所有的介質傳播形態。
網路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它還具有媒體傳播的新特性:網路媒體新聞和信息傳播具有信息海量、形態多樣、迅速及時、全球傳播、易於復制、便於檢索、超文本鏈接、自由、交互、易逝性、易改性等特點。同時,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網路傳播所能達到的境界不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般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文化傳播呈現了一個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態勢,這正是後現代的典型特徵。
H. 為什麼現在自媒體這么火
現在,無論你用什麼APP看新聞,都幾乎基於你的喜好和操作來給你推薦內容。這種方式,好壞參半吧!
那麼,他會怎麼想?「政府竟然這么腐敗!」
因為在他埋頭APP,獲取的這些訊息里,他是沒有范圍、基數、事件、甚至時間這些概念的。
又好比「某明星事件」一樣。點了一條,又來了一條,一條接著一條,你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全世界都在圍觀討論他一樣!
I. 新媒體給報刊業帶來哪些挑戰 其具體表現是什麼
新媒體技術對於報刊業具有著雙重涵義:一是我們可以將新的電子媒介視為 大眾媒介的新成員,而非取代現有的媒介;二是必須認識到數字化及整合可能 帶來的許多革命性後果。 以技術的進步為依據,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現實世 界的傳播結構和傳媒關系。因此,它的直接挑戰表現在:以圍觀、分享、轉載、 流言為主要傳播形式的公民新聞行動越來越變得經常,尤其是在危機事件發生 時。具體表現為: (一)傳統媒體構築的權力關系是集中的;互聯網構築的權 力關系是分散的。 (二) 傳統媒體既是渠道也是壁壘; 互聯網是完全暢通的渠道。 (三) 傳統媒體是信息的載體, 是交流的中心; 互聯網時代用戶是信息的載體, 交流的結點。 (四)傳統媒體是信息中心制的;互聯網是去中心化的。其核心價 值在於分享信息、創造渠道,而且這種分享、獲取與創造同時進行,難以區分 和剝離。 (五)對於網路時代的傳媒來說,對分享的約定,成為了各種技術的核 心價值要求。由此帶來的傳播結構、權力結構、價值觀的變化,必然規制著未 來傳媒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傳播過程與傳統的單向傳播模式是相背離的,它 會使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