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解放生產力
A. 什麼叫解放生產力什麼叫發展生產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關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對於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生產力,是指人們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個方面。也就是說,文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綜合國力的一部分,文化生產力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所創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產品的進出口與其競爭力的消長密不可分。一個有文化競爭力的國家,必然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要做到處變不驚、自強不息,就必須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怎樣才能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呢?途徑就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把握好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二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一方面,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要求我們在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同時,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必須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另一方面,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增強微觀活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加強管理,促進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確保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繼續貫徹和落實國家支持文化公益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也就是四個「扶持」、一個「加強」、一個「推進」: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積極推進衛生體育等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在加強宏觀管理、調整產業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培育和規範文化市場、推進集團化建設和擴大對外開放等方面成效顯著。但也要看到,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從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上看,還需要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這些障礙制約著我國文化總體實力的提高。我們講改革仍處於攻堅階段,其中就包括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我們要以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這一重要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作者:嚴書翰)
說說自己的想法:就是要物盡其用,民盡其力而已。
B. 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概念是什麼
解放生產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阻力、束縛、桎梏,為生產力的發揮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解放生產力,主要是通過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我國的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解放生產力的重大舉措,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讓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
而發展生產力,就是通過激勵、創新等方法,創造種種條件,引導生產力得到健康順利的發展。比如,我國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鼓勵創新、技術革新,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舉措。
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類改變和改進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它的基本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矛盾。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在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成為發展生產力的直接動力。
C. 什麼是解放生產力 求通俗全面解釋 自己鎮樓
解放生產力是不用人幹活生產產品,這是完全是扯淡的。發展生產力是靠第二生產力(現代:有汽車、電腦等等,傳統:有牛、馬、犁耙等等),這些才是是實實在在的。也就是說:第一生產力是人,第二生產力是牛馬汽車電腦,第三生產力是人幻想製造出機器人跟人類一樣有思考又被人控制=某些人說解放生產力。
D. 什麼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在我國現階段就是私有化
E. 怎樣解放生產力呢
解放生產力就是排除、克服、革掉生產力得以發揮發展的阻力、束縛、桎梏,為生產力的發揮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黨的十七大突出強調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極端重要性,並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並堅持把建設先進文化作為推進創業創新的重要支撐。
F. 什麼是解放生產力
勞動力: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解放勞動力,就是讓機械盡可能的代替人類勞動。
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它表示的是生產中人對自然界的關系。
解放生產力,即是消滅社會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時生產力的發展不受束縛。
G. 如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一、如何解放生產力。中國共產黨從建黨開始,面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展武裝斗爭,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於解放了全中國,使社會生產力從根本上、制度上得到了解放。但從中國的國情看,從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一下子跳躍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在生產關系方面是一個質的飛躍,但由於中國的生產力還處於相當落後的水平,先進的生產關系與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不協調客觀上成了一個現實的、突出的基本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盡管生產關系方面在不斷調整和完善,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還比較多,如何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盡可能地相適應,這是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就是說,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我們黨始終面臨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問題。然而,現階段要解放生產力,解決生產關系方面的一些弊端,已經沒有必要用武裝斗爭或者用「政治運動」的辦法,唯一正確可行的辦法是實行改革開放,也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和完善,以解放和推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所以,改革是新時期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的必由之路,也可以說改革是解放生產力必須長期堅持的正確途徑。
二、如何發展生產力。除了改革開放是推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保證以外,要發展生產力,還必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首先,要制定和堅持正確的經濟制度,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從制度上加以保證。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最大限度挖掘人力資源,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特別是要沖破或者說打破那些循規蹈矩的「用人禁區」和「誤區」,包括年齡和文憑的限制,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其所用。目前,人力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可以說是最大的浪費。所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既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也是一個長期應當努力探索的課題。另外,要發展生產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努力在「統籌」上下功夫,做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行各業,中央、地方、城市、鄉村、沿海、內地,東西南北「充籌兼顧,統籌發展」,以推進社會生產力和整體生產力的全面發展。
三、如何保護生產力。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的一個薄弱環節,也是一個沒有很好解決和重視的問題。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主要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之上的,而在如何保護生產力方面顯得不夠重視。比如生產力結構不夠合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失調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由於盲目發展生產力,導致資源浪費、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和惡化等等,而且最終無形的長遠的生產力也遭到了破壞。所以,保護生產力也是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努力的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要保護生產力,除了在所有制上加以保證外,還必須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不失時機地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最根本的是必須堅持和發揮「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控股」作用,使社會生產力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穩定、穩健的「國家力」。實踐證明,「有效的宏觀調控」是保護生產力的主要手段。而宏觀調控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嚴格按經濟規律辦事。根據中國的國情,宏觀調控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通過信貸、財政、價格等經濟杠桿來實施。當然,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執政的條件下,或者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宏觀調控手段,這就是「政策調控,行政干預」。從這些年宏觀調控的情況看,一般都是從貨幣、財政兩方面下手的,價格和政策杠桿用得比較少。事實上,中國目前一個突出問題是,市場價格混亂,供求關系不順,許多領域價格嚴重偏離甚至違背價值規律,政府的指令和指導性作用沒有很好發揮。比如房地產業,誰都知道和感到其價格是很不合理甚至是畸形的,房地產價格的惡性膨脹,最終必將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所以,對房地產這樣有關國計民生的價格問題,政府應當責無旁貸地管起來,實行必要的「政策干預」。另外,要保護生產力,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斷調整和變革生產關系,盡可能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並使生產力在發展中得到有效的保護。
總之,解放、發展、保護生產力,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是理論戰線有待進一步探索的政治理論問題,更是我們黨必須解決和把握的一個重大實踐問題。
H. 怎樣理解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所謂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從生產力的定義來分析。
從現實的角度來解釋生產力,也就是要明白構成生產力的基本要素,即: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這就是所謂的「生產力三要素」。
解決學習上的問題,知道這些也就夠了,要是進行研究,還需要了解生產力的內涵,那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
I. 什麼是「解放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
其實就是解決社會主義生產力高度集中所帶來的弊端,蘇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只注重國防建設,而把經濟建設拋在腦後,是一個軍事強國,而非經濟強國,他與美國爭霸是難逃失敗的厄運。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解放生產力的手段就是減弱政府職能,下放權力。
解放生產力的集體措施在我國就是完成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化。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當時,我國的企業,1/3盈利,1/3持平, 1/3虧損。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你想想1/3是個什麼概念。虧損又是什麼意思呢,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拿納稅人的錢去養他們,那這怎麼成呢。
所以就有了後面的國企大改革,繼而就有了這么多的下崗職工。
你想想,一個企業如果沒有一點憂患的意識,是好是壞,都讓它繼續生存下去,你說職工怎麼會有積極性呢。要知道,當初人類的祖先就是因為樹上的東西不夠吃,才跑到地面的,進而解放了雙手,拿起了工具,不斷的思考該怎麼改進這些工具的時候才變成人的。
國企里的職工,他認為,反正做不好,都不會丟了這份工作,只有那些有高度責任心或者是有興趣的人才會認真的對待。
所以國企需要改革,生產力才會解放。當然這涉及到很多方方面面,這里只是小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