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算力極限
⑴ 最近有位日本女程序員將圓周率算到31.4萬億位之後,這么無休止地算下去有何意義
有意義,在人類研究新動向的情況下,這些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如果算下去的話,說不準還能將地球全部的周率計算出來。而且在采訪當中女程序員透露了相關的信息,她表示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舉動,第一是為了紀念圓周率日,第二是為了挑戰,挑戰自己也是為了挑戰計算的性能,想要將圓周率計算到31.4萬億位。
這位程序員說,她希望繼續擴大自己的戰果。她從12歲時就迷上了圓周率。她說:「小時候,我就在自己的電腦上下載了一個程序,用來計算圓周率。那時候,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是日本人,所以我那時很容易在這個領域取得進步。」後來,埃瑪讀大學時,她的一位老師正是當時圓周率計算紀錄的兩位擁有者之一——高橋大介。
⑵ 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的算力究竟有多強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全新的基於量子理論的計算機。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量子計算機的概念源於對可逆計算機的研究。量子計算機應用的是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處在多個狀態,而不像傳統計算機那樣只能處於二進制狀態。
⑶ 你覺得人類的科技是否已經到達了極限了
人類一直在與死線賽跑。
呃,死線,deadline,沒毛病。
拋幾塊磚:
如果沒能在耗盡化石能源之前搞定核能(太陽能也是核能,沒毛病),那不止是文明倒退的問題,而是就此被鎖死了。因為我們無力組織更高規模的工業化,就無法進一步檢驗我們的科學理論,科學家瞎猜起來,比民科兇猛多了。
另一個關於科學家瞎猜的問題:科學理論的驗證越來越難了。300年前人們根據現象提出理論解釋,200年前一邊提出理論一邊做實驗驗證,100年前人們期待100年後能夠有足夠的能力驗證(比如引力波),那麼現在呢?比如弦論,要檢驗這個理論需要的能級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達到?
在太空移民之前人類所能掌握的算力是有上限的,這個上限是由電力、礦藏儲量(比如所有半導體都需要用到的稀土,將來量子計算機也要用到)等因素決定的,會不會某個太空移民的關鍵問題所需要的算力,是人類所能掌控的算力無法解決的?
越小的生態系統越容易崩潰,越大的生態系統越穩定,但這不代表它就不會崩潰了。從長遠來看,地球的生態系統遲早會崩潰,人類做好准備了嗎。
還有個問題,人類積累的知識越多,單個個體要學習並達到理論前沿的時間就越長。會不會有一天一個人需要花費80年的時間才能走到某個學科的前沿,那他還剩幾年可以做研究?有些知識可以壓縮,只記結論,有些不行,你必須理解他推倒他花費時間去掌握他。
如果沒能在太陽演變成紅巨星之前逃離地球,那我們就會被太陽吃掉,人類集體撲街。當然了我們有50億年的時間,這個問題比前幾個更遙遠。
21世紀前葉的我們還處於大步向前的發展階段。
但樓主你的擔憂是對的,誰也不能保證之後怎樣。
⑷ 假設有一台算力無限、存儲量無限的計算機,是否可以預知未來
如果科技發展很強大的話,應該是可以預知未來的。
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 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 萬台,聯網計算機台數由原來的2.9萬台上升至5940萬台。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16 億,無線互聯網有6.7 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 億,為全球第一位。
⑸ 阿波羅登月時的計算機計算能力只有我們現在的計算器。這么艱苦條件怎麼能成功啊。而現在這么發達卻不行啊
不是計算機的事情,雖然感覺登月滿復雜的而且當時阿波羅登月是計算機業有點運行不過來,但是取消不重要的運算還是保證登雲的,現在很多的衛星的計算能力不一定那麼強,去太空的主要要求是必須穩定,我記得登陸火星的火星車的處理器型號:IBM RAD 750 processor (PowerPC Architecture)
主頻:200 MHz
生產工藝: 150 nm
二級緩存: 256 KB
運算能力: 266 ~ 400 MIPS (Atom 處理器為 3300 MIPS)
晶體管數量: 1000萬
滿載負荷: 5 w
運行環境: 攝氏 -55度 ~ 125度
附帶 RAM:256 MB
附帶硬碟 (SSD): 2GB
附帶操作系統: VxWorks
此U是迄今為止人類航天器上搭載的最高端的U。
這樣的傢伙就處理能里而言比不過現在任何個人pc,就是你家的電腦,但是功耗只有5w而且可以再零下55到125度高溫下工作,這就不簡單了,太空中的溫度從零下200度到零上200度的轉變很快的,擁有這么高極限運算的cpu很安全的
⑹ 為什麼人類可以造出超級計算機,卻連最簡單的細胞都造不出來
人類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的一種擁有高級智慧的物種,憑借著這一獨特的優勢,我們人類只花了短短的幾百萬年時間(相對於地球45.5億年的歷史)就完全擺脫了自然選擇的限制,並在地球上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文明。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現代人類能上天也能下海,甚至在遙遠的火星上也有人類的探測器。
事實就是這樣,現在擺在我們人類面前的就是一大堆由A、G、T、C這4種符號組成「生命代碼」,但我們對其的認知卻只能從零開始。所以對於生命的研究,我們人類目前還停留在一個初級的層面,我們觀察到了很多現象,也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但我們還沒有辦法總結出完美的規律,正是因為如此,人類才連最簡單的細胞都造不出來。
當然了,這應該只是暫時的情況,相信以人類的聰明才智,終有一天會洞悉生命的所有奧秘。
⑺ 當人類的大腦開發到100%後,人類會達到不死不滅嗎
曾經有一部科幻片《超體》,故事描述一個從事某種工作的女主角因一次意外,讓自己身上攜帶的某種特殊物品滲入了體內,從而獲得了超乎常人的力量,這些超能力包括而不限於超乎常人的智力、記憶力、體力、心靈感應等等……
最後說一下,絕大多數人的大腦實際上是無法多任務同時進行的,只能在多個任務間快速切換,極少有人能真正的做得左手畫圓同時右手畫方。但這樣的快速切換總歸是比閑置一部分時更高效的。
⑻ 世界是虛擬的九大證據分別是什麼
世界是虛擬的九大證據部分如下
一、虛擬宇宙的科技是可以存在的。
在幾十年前我們的電腦游戲程序還非常簡單,而到了現在,我們早已開發出了虛擬現實技術,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分界線正在逐漸變得模糊,而隨著人類科技的日益進步,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就會開發出令人完全無法分辨出真假的虛擬世界。
二、來自微觀世界的暗示
在擁有了窺探微觀世界的能力之後,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總是處於一種模糊的狀態,只有在有觀測者的情況下其狀態才會確定下來。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就是一種有力的證據,因為它與電腦游戲程序非常相似,為了節約算力,系統會將一些不必要的細節做模糊化處理,直到有人使用為止。
三、沒有外星人
宇宙那麼大,不管從哪方面來講,人類都不應該是唯一的文明,但卻根本看不到任何有關外星人的跡象。對此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裡,而運行這個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的算力只能模擬一個智慧文明。
四、世界存在著極限
世界是有極限的,比如說速度的極限是光速,長度的極限是普朗克長度,一旦超出了這些極限,所有的物理規則都會失去意義。研究者認為,這些極限其實就是虛擬世界系統的極限,例如光速就是系統的速度極限,而普朗克長度則是系統的精度極限。
五、世界隱藏著計算機代碼
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吉姆.蓋茨(Jim Gates)聲稱,他在研究弦理論中的超對稱問題時,發現了某些描述物質基本性質的方程式中包含了嵌入式計算機代碼,根據他的介紹,這些代碼是「1」和「0」的形式出現,它們與現代網路瀏覽器中的「錯誤糾正代碼」非常相似。
⑼ 計算能力不強能當數學家嗎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數學家
思維的靈動性,與你的毅力是關鍵,到了高等數學計算的東西很少,主要是思維
⑽ 人類的計算力
目前來看,人類還是比計算機強。國際象棋計算機已經戰勝了人類棋手,但是圍棋還沒有。計算機實際上是根據資料庫來搜索最佳棋路,在已有的棋譜基礎上尋找。而人類棋手在多數情況下(圍棋)是在創造,創新。經常有人下出新手,但計算機不行。
吐血是用心過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