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算力大會安靜秘書長
A.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秘書長
彭真(1954年9月27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選出)
B. 黨代表大會秘書長、副秘書長如何產生其職責是什麼
大會秘書長必須是本次黨代表大會的代表,其職責是;(l)主持主席團第一次會議;(2)在大會主席團領導下,負責處理大會主席團的日常事務;(3)領導大會秘書處的各項工作。
黨代表大會副秘書長人選由召集代表大會的上屆黨委會研究提出,經大會主席團第一次會議討論通過,大會副秘書長一般應是代表。因工作需要,不是代表的正式黨員也可以擔任。大會副秘書長的職責是,協助大會秘書長處理大會期間的有關事宜。
C. 中國籍聯合國副秘書長有哪幾位什麼名字
1)胡世澤
胡世澤是浙江吳興人,1894年出生於外交世家,其父胡惟德,曾任袁世凱政府外長、攝政等要職。胡世澤跟隨父親長期生活海外,曾在中華民國外交部任秘書、科長,1932~1942年間任駐瑞士公使兼駐國聯全權代表辦事處處長。1942年回國任外交部次長。1944年,國民黨政府派胡世澤為英美中三國戰後和平機構會議代表。中美英開羅會議前,蔣介石派胡世澤等人先行到開羅與美、英方面聯系,商談會前的種種准備事項,並為蔣介石布置警衛工作。
1945年,蔣介石派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為其個人代表,與蔣經國一道赴莫斯科談判《中蘇友好條約》,胡世澤作為外交部次長隨行。
在舊金山會議上,胡世澤建議實行國際託管制度,被聯合國採納,並導致託管部的建立。1946年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主管聯合國託管及非殖民化事務。後任負責會議事務的副秘書長。胡世澤是一位才子,通曉聯合國6種語言中的5種,此外還懂德文,這在聯合國秘書處里是絕無僅有的。胡世澤在聯合國任職時間很長,從1946年直到1971年共26年,且十分活躍
D.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是做什麼的他主要負責什麼工作
(1)秘書長辦公會議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副秘書長組成。
(2)秘書長辦公會議的職責:研究辦理委員長會議決定辦理的或者委員長交辦的有關事項,就需要提請委員長會議討論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為召開委員長會議、常委會會議進行准備工作;處理辦公廳的重要日常工作;決定辦公廳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局級以下幹部的任免。
(3)秘書長辦公會議由秘書長召集和主持,每周舉行一次。秘書長必要時可以委託副秘書長召集和主持會議。根據工作需要,經秘書長決定,辦公廳有關負責人可以列席秘書長辦公會議。
(4)根據工作需要,經秘書長決定,可以召開秘書長辦公擴大會議,辦公廳各局、室或者有關局、室的負責人參加。
(5)秘書長辦公會議的議題由秘書長或者秘書長委託召集和主持會議的副秘書長確定。
(6)秘書長辦公會議通過的文件,由秘書長或者秘書長委託的副秘書長簽發。
(7)秘書長辦公會議通過的事項,需要通知機關各單位的,由辦公廳辦理。
回答者: 冬春夏秋夜 - 四級 2010-3-5 18:58
檢舉 人大常委會秘書長可以算做人大常委會的環節中樞,負責人大常委會的日常工作,對外協調「一府兩院」的部門,對內協調辦公廳和各委員會的工作。由於職責重要並特殊,有的地區由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秘書長,如果是專職的秘書長,則被任命為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
人大常委會秘書長也是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
回答者: shaking - 十二級 2010-3-5 19:48
檢舉 聽從委員長的安排,也就是聽從吳國邦同志的安排,主持日常工作。通常是主持安排會議這樣的事比較多,當人大的發言人什麼的。
E. 人民代表大會副秘書長要求是代表嗎
人民代表大會會議設秘書處,是為會議服務的,副秘書長可以不是代表。
F. 聽說中國曾為一個聯合國秘書長連續20多次動用否決權,是真的嗎
1981年,聯合國安理會推選第五任聯合國秘書長人選時,中國站在發展中國家立場上,投了關鍵性的一票,從此在選舉聯合國秘書長問題上創立了可在五大洲國家間輪流選任的不成文慣例。本文作者凌青,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見證了這一發展中國家的歷史性勝利。
山雨欲來
聯合國秘書長,是世界上最大國際組織的行政首長,也是國際間首席外交官,享有「准國家領導人」的外交禮遇。作為聯合國的代表,秘書長由安理會推薦、聯合國大會任命,其主要職能是:在大會、安理會、經社理事會和託管理事會的會議中,以秘書長資格行使職權,向大會提交關於聯合國工作的年度報告和必要的補充報告,有權把其認為有可能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事件提請安理會注意。此外,還可根據大會和安理會授權負責有關決議的實施。
關於秘書長的任職條件和任期,經過多年的實踐和大國之間的協調和認可,才終於形成了今天各國共同接受的原則:即聯合國秘書長每5年一個任期,可連任一次。根據慣例,5個常任理事國的人不能擔任,因為國家的力量太大,而且有否決權,聯合國的事,至少表面上不能只由常任理事國壟斷。因此,長期以來,這一職位基本上由比較中立的中、小國家出任。從聯合國成立直到1981年,共產生過4位秘書長。他們是:挪威的賴伊(1946~1952年)、瑞典的哈馬舍爾德(1953~1961年)、緬甸的吳丹(1961~1971年)、奧地利的瓦爾德海姆(1971~1981年)。其中,緬甸的吳丹是因哈馬舍爾德飛機失事身亡,以副秘書長資格,先任代理秘書長而後轉正的。由此可見,秘書長這個職位,長期來一直由西方發達的小國占據著。35年間,他們佔了24
年,4任人選中,他們佔了3個。
1981年,瓦爾德海姆在連任兩屆秘書長後,仍想繼續擔任,故出面競選。同時競選的有坦尚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薩利姆。他是非洲統一組織推薦的候選人。薩利姆是一位年輕而有才乾的非洲政治家,在非洲國家中威信很高。在去聯合國工作前,曾任坦尚尼亞駐中國大使多年,對中國十分友好。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時候,當年的薩利姆高興得在會場帶頭跳舞。離開聯合國後,薩利姆回國任坦尚尼亞外長、總理,後來長期擔任非洲統一組織秘書長,是一位在非洲很有影響的人物。
自1971年新中國進入聯合國後,直到1981年,已經遇到過兩次秘書長選舉,這是第三次。在前兩次中,我們都是先反對發達國家競選人,支持發展中國家競選人;兩輪後,就轉而對發達國家競選人投贊成票。之所以這樣做是有道理的,因為:第一,我們雖然支持發展中國家,但如其他常任理事國不支持,我們也無能為力;第二,發達國家也是我們的朋友,我們也不好反對到底;第三,中國對聯合國事務沒有任何私利,不希望影響哪個秘書長為中國政策服務,而且我們進入聯合國不久,對情況了解不夠,也不想太過張揚。
1981年第五任聯合國秘書長競選期日益臨近,我們是不是應該援引過去的慣例,對發達國家競選人先投兩次反對票,再轉而投贊成票?對此,我考慮了很久,下不了決心,因為中國雖然並無任何操縱選舉之意,但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秘書長的人選必須先經安理會的推薦(9票以上,包括5個常任理事國的同意或不反對),才能提交到大會,和安理會擴大一樣,後者可先在聯合國大會通過,最後才由各國議會包括5個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批准。因此,在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中,中國必須及時表態,沒有時間拖,而中國的一票又很有分量,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看著中國怎樣做,另一方面,聯合國事務雖然經常在大國影響之下,秘書長也難有作為,正如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賴伊所指出的那樣「這是世界上最難乾的職務」。但畢竟聯合國秘書長是世界上這一最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最高代表人物,地位非常顯赫,甚至有人戲稱他為「世界總統」,因此,參加競選的人和他所代表的國家也都很重視選舉結果。
經過反復衡量,我心中逐漸形成了一些想法:第一,競選人之一的薩利姆是中國的老朋友,又是非洲政界重要人物。他此次出來競選不僅代表他個人,而是受到非洲統一組織的支持,代表整個非洲。毛澤東曾經說過,是非洲國家把我們送進聯合國的,如果中國只支持兩次就轉向,顯得我們只是想敷衍一下非洲國家,態度不夠真誠,不夠朋友。第二,此次選舉形勢和過去有所不同,以往歷次都是秘書長只連任兩屆,而此次瓦爾德海姆如當選,則變成連任三屆。瓦爾德海姆雖是一位出色的國際政治活動家,對中國也算友好,中國對瓦爾德海姆本人也沒有什麼成見,但如此重要的職位,很多國家的政治家、外交家都對它垂涎三尺,如它長期為一人壟斷,這一舉措可能不得人心。第三,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已連續三屆為西方發達國家佔有,而發展中國家屢屢競選失敗,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難道發展中國家就沒有資格擔任這一重要職務?中國是常任理事國中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如不站出來說話,恐怕也不得人心。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不要為一個對我們自己沒有多大利害關系的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和美國對著干一次?因為很明顯,美國是支持瓦爾德海姆、反對薩利姆的,其他國家倒無所謂。對這個問題,我當然自己沒有什麼把握,但風聞當時正是中美第三個聯合公報在進行緊張談判的時候,而談判進展又並不順利,我們甚至准備在必要時,將大使館級別重新降格到聯絡處,因此,這時同美國鬧點矛盾,似乎也並無不可,當然,這一點,中央自會掌握。
基於以上認識,我就大膽設想:此次似乎可以反對到底,至少逼出第三人來競選,而此人一定來自第三世界國家,這就很有利。我把自己的想法在代表團黨委會上提出,有些同志有點遲疑,但沒有反對。我就給外交部寫了報告,後來,外交部終於批准了,還具體指示對各個競選人應當如何投票。
事後,聽說鄧小平也有「一否到底」的指示。這樣,中國的投票態度就定下來。當然,我最對不住的是瓦爾德海姆了,因為事情決定得很遲,也來不及事先同瓦爾德海姆打招呼,瓦爾德海姆始終認為,中國是不會反對到底的。
勢均力敵
投票的日子到來了。1981年10月27日上午,在安理會的一個小會議廳,關於秘書長提名的第1輪投票開始舉行。我和梁於藩副代表准時入場。在安理會當月主席、西班牙代表德皮涅斯大使稍作說明後,投票便正式開始。拿到選票後,我和身旁的梁於藩略作商議後即按預定方案投票:贊成對薩利姆的提名而反對瓦爾德海姆。第1輪投票的結果是:薩利姆得11票,但有一常任理事國投了反對票;瓦爾德海姆得10票
,與薩利姆一樣,瓦爾德海姆也有一個常任理事國投了反對票。因為推薦秘書長人選的程序是不記名投票,因而無法得知是哪個常任理事國投的,但是不言而喻,美國對薩利姆投了反對票,中國對瓦爾德海姆投了反對票。在以後的3輪投票中,瓦爾德海姆得票大多與前次持平,而薩利姆得票漸漸趨少。
第5、6輪投票在第二天舉行,薩利姆和瓦爾德海姆兩次得票均為8票和11票。由於中國再度否決,瓦爾德海姆未能「過關」。
一個星期後,舉行了第7、8輪投票,薩利姆分別獲9票和8票,由於中、美兩國態度依舊,兩人提名都未獲通過。
11月17日,安理會連續舉行了8次投票。薩利姆除第9、10輪獲10票和9票外,各輪均保持8票記錄;瓦爾德海姆除第5、6輪獲11票和10票外,其餘皆獲9票。但薩、瓦都吃了「紅牌」,美國和中國分別投了反對票。
中國人下了決心,提名進入了僵局。長達20天的馬拉松式投票對中國人的考驗越來越嚴峻。最初曾流傳一種說法,即認為中國對薩利姆的支持是有保留的,在看到薩利姆提名無望通過後便會相機行事,轉而放棄支持,使瓦爾德海姆「柳暗花明」。在經過16輪投票之後,人們終於明白,不僅美國人反對薩利姆是鐵了心,不遺餘力,而且中國這一回否決瓦爾德海姆也是動了真格,堅定不移。從一開始,中國的立場就得到了發展中國家代表和新聞媒體的高度贊揚。他們紛紛對我表示:中國「伸張了正義,維護了發展中國家事業,是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真正朋友」。中國的堅定立場也使西方傳媒驚呼:中國的「驚人之舉」,「開始了一個對外政策活躍的階段」。因而安理會大多數成員國再也不是死心眼地呆在會場里,而是離開表決機器,到會外進行更多的活動,尋求打破僵局。
妥協的方案出來了:一是讓瓦爾德海姆繼續任職1至3年後再行選舉;二是5年的任期乾脆讓瓦爾德海姆、薩利姆「平分秋色」,一人一半;三是另覓候選人,其前提是原候選人至少有一人退出競選。延長任期和「分享」任期兩種方案不久被否定。這樣,另推候選人就成為大勢所趨。
12月3日,瓦爾德海姆首先宣布退出競選。5天後,薩利姆也作出了同樣的選擇。瓦、薩的退出就為新的候選人「出爐」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幾天之內,秘書長候選人如雨後春筍,紛紛登台亮相,最熱鬧的時候竟達到9人之多,而且包括秘魯著名職業外交家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在內的亞非拉國家的候選人,9
名候選人的籍貫清一色屬於發展中國家。在那段時間里,我的辦公桌上收到很多競選人要求支持的信,半夜裡也會接到越洋電話,都是競選人打來的,希望中國支持,真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12月11日,在烏干達常駐聯合國代表奧通尼大使主持下,安理會舉行秘密會議,就候選人舉行第17輪投票,我和梁於藩以及安理會成員國代表一起參加了這次具有不尋常意義的投票,結果,德奎利亞爾獲得了10票贊成票,因無否決票而榮幸當選。
12月25日上午,第36屆聯合國大會在基塔尼主席主持下,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一致通過決議,任命德奎利亞爾為聯合國秘書長。我代表中國政府向德奎利亞爾表示真誠祝賀。亞非拉地區國家代表也紛紛指出,新的秘書長的產生,是發展中國家反對超級大國控制聯合國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他們紛紛贊揚中國在選舉中堅定支持發展中國家的原則立場。聯合國總部警察很多都是黑人,他們雖是美籍,但仍都不忘祖先——黑非洲。當我從安理會大廳走出時,不少黑人警察都向我豎起大拇指,表示贊賞和欽佩之意。雖然選舉投票是不記名的投票,但人人都知道,這場選舉風浪是中國的正義行動造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就是中國外交的光彩照人之處。
餘波陣陣
我們在聯合國的這一行動創造了一個先例。從此,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就在各大洲間輪流出人擔任。德奎利亞爾離任後,是埃及的加利,接下來是迦納的安南,現在已輪到韓國的潘基文。亞洲之後可能再回到歐洲。世界各大洲都有分,而且一般不超過兩屆。發展中國家候選人也可和發達國家候選人一樣,涉足這一最高國際組織的最高職務,在此以前是很困難的,這應該說是中國的貢獻,但我們絕不是想當發展中國家的「頭」,我們也不對發達國家有什麼偏見。對發展中國家的每一候選人,我們更無偏愛,我們不可能支持某一發展中國家候選人,而不給另外發展中國家候選人以機會,我們只是認為應該主持公道,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應該在兩類國家中輪流坐莊。
鄧小平「絕不當頭」的思想同不稱霸方針是緊密聯系的。他在不同時期強調這一點,又有它的針對性。1982年,新當選的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訪華,鄧小平同他會見。由於德奎利亞爾出任秘書長時的前述特殊背景,德奎利亞爾在談話中幾次提到,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領袖,「中國有特殊條件,能在發展中國家發揮領導作用」。但鄧小平一再表示不同意,他指出:「領袖做不得,很多朋友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頭頭。我們說,頭頭可不能當,頭頭一當就壞了。搞霸權主義的名譽很壞,當發展中國家的頭頭名譽也不好。這不是客氣話,這是一種真實的政治考慮。」鄧小平講話時,那種堅定而誠懇的態度,使對方感到中國的話是發自內心的。事後,德奎利亞爾一行不少人員都對我們當時在場的人表示,十分贊賞中國這種既支持發展中國家,又不願在發展中國家頭上指手畫腳的立場。德奎利亞爾上任後,與中國合作良好,主政聯合國達10年之久。
瓦爾德海姆卸任秘書長後,曾經當選奧地利總統,任內積極發展對華關系。2007年6月,瓦爾德海姆病逝,中國領導人稱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薩利姆1984年4月出任坦尚尼亞政府總理。同年9月,薩利姆再次訪華,中國是他出任總理後訪問的第一個國家。1989年6月起,薩利姆連續三次擔任非洲統一組織秘書長,時間長達12年之久,為促進中非友誼作出了貢獻。
中美否決權大戰幾天投票數十次
聯合國秘書長名義上是聯合國最高領導,人選須由安理會推薦委派,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對秘書長任免擁有一票否決權。因秘書長這一職位職責重大,其人選歷來是安理會爭執的焦點之一。
前任秘書長瓦爾德海姆是奧地利人,曾在1971年和1976年兩度當選聯合國秘書長,1981年再次競選第三任秘書長,並得到美國支持。
中國雖然對瓦爾德海姆不無好感,但在恢復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後,一直希望能有一個第三世界人選出任聯合國秘書長。因此,在1981年的秘書長選舉中,中國支持坦尚尼亞的薩利姆參選,堅決反對瓦爾德海姆連任,而美國則支持瓦爾德海姆,反對薩利姆。結果,中美在聯合國安理會就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展開了否決權大戰。中國在10月27日~28日兩天內接連投了16次否次票,否決了瓦爾德海姆連任企圖。作為報復,美國在11月4日~7日4天內也投了16次否決票,堅決阻止薩利姆出任聯合國秘書長。中美在聯合國形成僵局。
後來,為打破僵局,中美各作妥協,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知難而退,分別退出競選。作為中美妥協的產物,秘魯人德奎利亞爾出來參選,在12月11日經安理會秘密投票當選。
30年河東30年河西
安理會的大國否決權是國際現實的產物,雖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實質一是把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任委託給五大國,二是防止多數壓制少數,以緩沖大國沖突。
聯合國成立之初,美國能操縱英法等國,蘇聯在安理會居於少數地位,因而不斷動用否決權保護自已的訴求。1975年以前,也就是聯合國成立後的第一個30年,蘇聯一共動用過114次否決權,占其動用否決權總數的90%,最極端的一次是,蘇聯竟然在一天內投過15次否決票,以至蘇聯駐聯合國代表被稱為「否決票機器」。
美國直到1970年3月才第一次在聯合國使用否決權。1975年之前,美國僅動用過6次否決權。這表明,在聯合國成立的前期,美國對聯合國影響力很大,甚至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不需輕易動用否決權。1975年以後,美國的國際威望和對聯合國的影響力下降,開始在聯合國頻繁使用否決權。
在1975年之後的三十多年中,美國動用了90多次否決權,佔美國使用否決權總數的90%以上。相反,蘇聯(俄)在此期間只動用了17次否決權,1985年後的20多年只動用了6次否決權。即是說,美國取代蘇聯成了聯合國安理會的「否決票機器」。正所謂「30年河東,30年河西」,這也說明美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及對聯合國的操控能力在下降,聯合國越來越像聯合國。
中國是安理會的後來者,一直慎用否決權。中國20多次動用否決權主要用於表達對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的訴求(19次),除了1981年否決瓦爾德海姆連任,70年代還在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上投過3次否決票。冷戰後中國更是慎用否決權,近20年來僅動用過6次(包括最近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否決票)。這也表明中國對聯合國及對國際事務一直秉持建設性立場。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現代國際關系》主編)
資料:中國的27次否決權是如何使用的
第一次:1972年8月25日,中國否決了蘇聯和印度關於孟加拉國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提案。
第二次:1972年9月10日,在安理會討論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問題上,中國對英國等國提出的針對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修正案投了否決票。
第三次:1997年1月10日,中國否決了向瓜地馬拉派駐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決議草案。
第四次:1999年2月25日,由於馬其頓政府不顧中國的嚴正警告,執意與台灣進行所謂「復交」,中國否決了安理會關於同意聯合國駐馬其頓預防性部署部隊延期的決議草案。
第五次:2007年1月12日,中國否決了美國和英國提出的有關緬甸問題的決議草案。
第六次:2008年7月11日,中國否決了美英提出的關於辛巴威問題的決議草案。
第七次:2011年10月4日,中國對法英等國聯合起草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投了否決票。
第八次:2012年2月4日,中國對由摩洛哥代表阿拉伯國家聯盟提交的敘利亞問題決議草案投了否決票。
在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上,中國曾經19次投否決票,再加上上文介紹的8次,迄今為止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否決權的次數是27次。
(註:學術界也有學者將台灣當局在1955年對蒙古加入聯合國決議草案投的否決票視為中國在聯合國行使的否決權,也有學者未將中國在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上所投的19次否決票計入)
來源:2012年2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4期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
G. 團的代表大會秘書長如何產生
團的代表大會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若幹人,負責處理團的代表大會召開期間的日常事務。
秘書長、副秘書長由上屆團的委員會提名,交團的代表大會預備會議表決產生。
H. 為什麼中國有5個聯合國副秘書長
聯合國的工作繁多,所以聯合國設有一位常務副秘書長,多位副秘書長。不過,聯合國有些職位雖然沒有副秘書長頭銜,但與副秘書長是同一級別。因此,聯合國享有副秘書長待遇的人數超過50人,其許可權和影響差別很大。最典型的就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常常被視為聯合國第三號人物,但不一定兼副秘書長頭銜。最重要的副秘書長同時還是聯合國高級管理小組的成員。高級管理小組被認為是聯合國的「內閣」,主席是秘書長,成員有30名。
副秘書長分管各個攤子,包括內部管理、政治事務、維和、經濟與社會事務、裁軍事務、人道主義事務等。副秘書長的許可權低於常務副秘書長,大多數根據秘書長提名由聯大任命。除了擔任內部監督事務觀察員職位的副秘書長直接向聯大報告外,所有副秘書長通過秘書長向聯大負責。
按規定,安理會「五常」均有權推薦一位本國國民擔任副秘書長。到目前為止,已有6位中國人擔任過聯合國副秘書長。
唐明照:1972年至1979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負責政治事務,非殖民化,託管地工作
畢季龍:1979年至1985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負責技術合作與發展事務.
謝啟美:1985年至1992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負責技術合作與發展事務.
翼朝鑄:1991年至1995年 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負責技術合作與發展事務.
金永健:1996年至2001年任聯合國副秘書長.
陳鍵:2001年8月起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至今,負責聯合國大會事務管理.
I.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秘書長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主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工作,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副委員長、秘書長協助委員長工作。 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組成委員長會議,處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重要日常工作。
(9)中國算力大會安靜秘書長擴展閱讀:
1、楊振武,男,漢族,1955年5月生,河北新樂人,1978年9月參加工作,197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記者。現任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秘書長,人民日報社社長。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由下列人員組成:委員長、副委員長若幹人、秘書長、委員若幹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應當有適當名額的少數民族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並有權罷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
J. 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秘書長
姬鵬飛(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大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