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知乎
Ⅰ 為什麼說互聯網思維就是女性思維
這是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老師在2012年就提出的觀點,到現在仍很超前,尤其在移動互聯到來時,品牌營銷界的「女性思維」更為明顯。舉個栗子,品牌很重要的功能已變為滿足人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在物質富足的今天,怎麼讓人們擺脫孤獨感是大家研究的問題;再比如說,體驗時代的到來,無論在產品還是做活動,體驗已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據說互聯網時代,女性獨有的情感特徵會在這個時代如魚得水,各位女神好好把握機遇吧。
我們可以重新溫習一下這個觀點,看看那些以往只被認為是女性特徵的東西,如何藉助互聯網,成為全人類的思想特質。
1) 當代思想的體驗化
隨著互聯網發展,體驗經濟正在興起。女性可能更適合體驗經濟。因為相較男性更擅長理性思維,女性更加感性,更長於體驗。當男性也加入體驗經濟時,人類的思想特質,就從理性化,轉向了感性化。
讀圖時代到來,是互聯網體現女性主義特徵的一個顯著標志。米歇爾在《圖像理論》中分析道,按工業化理論(他稱之為「一個古代傳統」),「語言是人的本質屬性」;而「形象是亞人類的媒介」,這些亞人類「包括野人、『不會說話的』動物、兒童、婦女和大眾」。但互聯網的多媒體技術,解放了形象,也使女性從「亞人類」變為了主流人類。
但是,這不僅意味著女權興起。讀圖時代把男性、女性一起捲入進來。讀圖最誇張的是,在日本,官方每年的白皮書一般都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文字版,一個是漫畫版。漫畫版的政府白皮書當然不光是給女性看的,日本的男性現在可以在最嚴肅而理性的政府報告上面,用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來進行本質直觀了。用不識字的六祖的話說,叫頓悟。就是不經過概念化(男性化)的左腦,用形象思維(女性化)的右腦,直接把握事物。
男性不要因為直覺是以往女性的專長而難為情,事實上,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利用直覺洞察進行快速決策,是像拿破崙這樣的卓越統帥才具有的思想特質。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即拿破崙戰爭藝術總結報告)講的就是用體驗這種女性主義思想特質來指揮戰爭的藝術。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克里斯蒂娃發明用「思想特質」這個詞來概括女性主義,比那些女權主義者的高明之處:思想特質也適用於男性。
2) 互聯網的情感化思維
情感化,又是女性公認的思想特質。在工業革命時代,人們陷入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那樣的矛盾,瑪麗安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餘;約翰·達什伍德夫婦則是理智有餘而情感不足。在生意場上,只有象葛朗台那樣的冷血動物才能笑到最後。互聯網又一次改變了人類的思想特質,女性主義的情感化思想特質,成為時代新女性和新男性的共同優點。
如今在互聯網上,情感不再是傳說。FACEBOOK就是以愛這種情感作為紐帶,而不是以自私這種理智作為紐帶,把大家聯系在一起的。FACEBOOK和MYSPACE一個上天堂,一個下地獄,區別無非一個是熟人網路,一個是生人網路,而生熟之間的主要區別,就在情感濃度的不同上。而在高情感濃度的地方,女性總是占上風。Aileen Lee在《為什麼婦女統治互聯網》中道出其中的數據:女性成為社交網站的主要用戶,她們比男性在上面多花了30%的時間,而移動社交網路的使用者55%是女性。女性佔領了互聯網上最主要的生意場。
這同工業時代形成對照。在巴爾扎克筆下,幾乎所有女性都是失意者,因為多愁善感的她們,總是處於生意場的邊緣,並因此成為社會的邊緣人物。生意場上的規則,是以自利為中心,排斥利他的規則。生意場是乾的世界,而非濕的世界。如今,互聯網的未來是濕的。技術上的互聯,激活了情感上的互聯。女性通過社交,把市場變成了情場。當以愛的力量賺錢,比靠自私賺的錢還多時,任鐵打的男人,最冷血的動物,心腸也會變軟,也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特質,主動去尋找智商與情商的平衡。
FACEBOOK的扎克伯格就是向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靠攏的男性,他的商業靈感不是來自巴爾扎克筆下的父系社會,而是來自印第安人的母系社會。他說:「你知道饋贈型經濟嗎?在一些不太發達的地區,相較於市場經濟,這是種非常有趣的非主流經濟形式,我拿出一些成果分享給大家,出於感激和表達慷慨之情,人們會回饋給我一些東西。整個文化就建立在這種彼此的饋贈框架下。」他說的就是莫斯發現的母系社會的禮品經濟。而禮品經濟的要訣,就是中國人都知道,而經濟學中從來不講的一條:禮輕情意重。
3) 互聯網的去中心化思維
中心化思維,是男性思想特質的主要特徵之一。大到帝國主義的「中心-外圍」結構,小到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傳統社會凡事都講圍著組織的中心轉。女性主義者依利加雷把這一傾向命名為「菲勒斯中心主義」(phallocentrism),它是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中心控制傾向。而女性和互聯網一樣,都具有天然的「分布式」特徵。依利加雷甚至用女性的性感覺是四周分布而非象男人那樣集中於一點這一事實,來說明女性特質中的非中心性、多元性、流動性、開放性、關聯性等。
如果我們不象依利加雷那樣女權主義的話,就會發現事實的真相在於:中心化是一切機械繫統的特徵,而去中心化是一切生命系統的特徵。女性與去中心化的真正聯系,在於她們長期被排斥在男性主導的機械繫統活動之外,而與生兒育女等生命系統活動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反過來說,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在去中心化這一方面,更內在的聯系在於,互聯網正向社會生態系統的方向發展,因此產生出更多的節點之間自組織、自協調的特性。
阿里巴巴的組織,不再象卓別林《摩登時代》中那種中央控制的機械繫統,而更象女性主義倡導的自組織、自協調、去中心、流動而開放的生態系統,盡管馬雲個人仍然是那樣男子漢氣概十足。
看到這里,我們就會發現,去中心化這一女性主義特質,並不是通過女性的身體,傳導到互聯網上,並對互聯網加以影響的。因此按女權主義邏輯闡釋的女性對互聯網的影響,並沒有說到點子上。相反,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邏輯,更順理成章一些。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由真實、想像和象徵三種結構組成。真實代表物理方面,想像代表心理方面,而象徵代表符號方面。去中心化對人們(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的思想特質的影響在於,透過想像與真實的心物二元,人們到底把什麼樣的自我,投射到符號構成的人生大屏幕上。他們正確地解讀出,笛卡爾時代那個因為物化而中心化的主體,正被互聯網時代因為生態化而去中心化的活的自我所取代。
女性在互聯網中一旦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可能出於身體、心理的適應性,而比男人先一步如魚得男性也可能順應潮流,從船堅炮利的幻覺中醒悟過來,改變自己以往固有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特質。水,但這不等於說只有她們才能覺醒。女性通過自己本能的互聯網實踐推動了這一過程的出現,不是比僅僅改變自己,更大地改變了世界嗎?
女性只是改變自己,世界並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女性對互聯網的實質性影響在於,通過推動互聯網的女性主義特徵的形成,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
Ⅱ 如何網路賺錢知乎
現在是信息時代,可以通過頭條號、大魚號等自媒體載體,來傳播自己的見解,並進行相關帶貨,時間久了就可以賺錢了。
Ⅲ 請問:什麼是互聯網資本謝謝
它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民間零散的資金集中起來,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從新分配,讓一部分人快速富起來,讓絕大多數人掙到錢。它是迄今為止管理最先進、獎金分配最高、風險最小、合作最人性化的投資理財模式!
Ⅳ 區塊鏈帶來了哪些顛覆,為什麼能夠成為國家戰略
區塊鏈的顛覆性特徵在於以下四個方面:一、透明性。區塊鏈系統的數據記錄對全網節點是透明的,數據記錄的更新操作對全網節點也是透明的,這是區塊鏈系統值得信任的基礎。由於區塊鏈系統使用開源的程序、開放的規則和高參與度,區塊鏈數據記錄和運行規則可以被全網節點審查、追溯,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二、開放性。區塊鏈系統是開放的,除了數據直接相關各方的私有信總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具有特殊許可權要求的區塊鏈系統除外)。任何人或參與節點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記錄或者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三、信息不可篡改。區塊鏈系統的信息一旦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後,就會得到永久存儲,無法更改(具備特殊更改需求的私有區塊鏈等系統除外)。除非能夠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四、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區塊鏈最基本的特徵,意味著區塊鏈不再依賴於中央處理節點,實現了數據的分布式記錄、存儲和更新。在傳統的中心化網路中,對一個中心節點實行攻擊即可破壞整個系統,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中,攻擊單個節點無法控制或破壞整個網路掌握網內超過5%的節點只是獲得控制權的開始而已。2019年是區塊鏈技術商業應用的元年,而政策利好的刺激將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更加穩健。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數字金融、互聯網等眾多領域,大家對區塊鏈的價值認識更加清晰。
區塊鏈已經形成了全球競爭的態勢,各國都在搶占發展先機,中國更不能落後;因此,區塊鏈成為國家戰略亦無可厚非。
Ⅳ 如何理解電商中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摘自:YiShop電商系統
眼下中國最好的電商都是「中心化」模式。所謂中心化模式就是一個電商平台集中了所有商家和眼球/流量,成為消費者購物的第一入口。消費者通過這個入口找商品,平台通過這個入口做利益分配,雁過拔毛。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在這兩年炒的沸沸騰騰,高潮出現在去年十二月張小龍詳細闡述微信公眾平台的八大觀點,其中一點是說「微信要打造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統,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台方、第三方」。
Ⅵ 微信公眾平台把「去中心化」作為發展方向,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質其實都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信息(這里指廣義上的信息,包括用戶能夠看到的各種內容,包括新聞、商品、通知、公告等)傳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兩種。張小龍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過社交化的方式來傳播(獲取)信息,通過社交網路中的用戶關系傳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讓用戶傳播或者獲取信息。
總之,去中心化不是脫離平台,不依賴平台導流,只做自己身邊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賴於社交網路,讓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獲取更多的流量來源,而不僅僅是中心化的平台導流。
Ⅶ 為何在知乎比在豆瓣更易獲得關注
個人感覺和乎知名度更高一些,自然就更易獲得關注。豆瓣的使用者少好多呢。
豆瓣去中心化的副效果是:豆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站級別的紅人,不管是哪個流派,哪個領域,都不容易得到全站千奇百怪各種口味的用戶的共同認同。而知乎動用官方資源塑造的全站紅人,理論上可能也會擠走部分不那麼認同他們的用戶。
Ⅷ 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
除了作者那種以專業選手姿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精英范兒外,還有他在文中所提到了三個點「1、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2、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3、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也完全讓人無法支持。下面將主要針對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三個點一一進行討論。僅僅是討論而已,希望不會傷害到作者的感情。一、到底是誰的知乎?文章中所說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這點讓人有些無語。無語之處在於以下兩點上,第一是什麼叫低級的白痴的問題,在「簡單地在一個事實陳述前簡單地加上『為什麼』這三個字」到底招誰惹誰了,有什麼不妥呢?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提問,在不違反法律和知乎規則的前提下提任何的問題,沒有什麼低級白痴問題,也沒有什麼高級牛B問題。難道作者覺得一個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就低級了,一個金融相關的問題就高端了?第二也是最為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何時何地何人說過知乎只允許那些所謂的行業的專業級別的人士才能夠使用,而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的。初期知乎確實是通過邀請制來邀請一些相對比較專業的人士入駐的,但那也只是個運營手段罷了,與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完全是兩碼事兒。更重要的是,有哪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閑著沒事兒跑到知乎上問東問西的?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問題本身的提問者更多的還是要靠這些小白用戶屌絲用戶而聚集起來的,而非像本文作者這種專業選手。二、互聯網的力量在於用戶最大程度的參與作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通過某種規則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的參與度,以及盡可能大限度的展示用戶參與的結果是極為重要的。答案專業與否,並非是一個編輯說了算的,如果那樣的話知乎就不需要做問答了,直接邀請一些所謂的權威人士搞另一個網路就行了。互聯網的精神在於用戶,在於更為廣大的用戶,而非某一個編輯。在這種情況下,讓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是無可厚非的。注意,這里說的是喜歡的答案,而並非最好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諸多問題本身並沒有標准答案而言,既然如此便也不存在所謂的最好的答案了。那麼在此時此刻,最為公平的方式就是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只要我喜歡就足夠了。還有就是知乎名為問答網站,實則是一個交流討論的地方,這里並不存在真正的答案。更多的是每個人去分享自己的世界,去將自己的經歷和知識沉澱出來化作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分享出來,鼓勵的是分享,而不是解答本身。如果是解答本身,那麼知乎大可以直接搞個試題庫得了,不需要討論,只給個標准答案足矣。三、新聞本身就是拋磚引玉作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作者太過於關注知乎的展示形式了。由於知乎本身問答的屬性,導致了它展示方式上所呈現出的更多的問和答這樣的形式,而不是傳統的像那種專題性質的,所以可能會讓作者覺得僅僅只是Copy文章罷了。在知乎上,將熱點新聞作為一個事實拿出來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如果真的再加上一段什麼導讀引子之類的,反倒又再一次回到了傳統的編輯控制的路線上,從而失去了廣大用戶參與的自由度。無論任何形式的拋磚,無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用戶的思考方向。所以,新聞事實本身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四、那麼,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顯然,知乎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而是每個人的。正如周源在《知乎團隊的初心》里所說的「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知乎能幫助每個人去展現自己亮閃閃的一面」。每個人的行業和經歷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了的。畢竟,每個人對於知識的嚮往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多種層次的。作為一個用戶既可以了解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幾種寫法,也可以了解關於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問題以及馬雲關於對阿里巴巴控制權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說阿里巴巴上市相關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問題,而茴的幾種寫法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需求,這種需求本身是沒有差異的。另外,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作為用戶的每一個人也都會是終極BOSS,特別是作為以內容為主體的網站來說更是如此。網站本身內容的排名和呈現應該是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的,而絕非一個或者幾個編輯的個人喜好。正如接替了流行一時的Digg的Reddit一樣,如若你只看它的頁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在美國排名TOP50的網站,但事實上它是如此的流行以致於奧巴馬都在上面。而之所以能夠大受歡迎,最主要的便是網站內容的呈現是以用戶的投票而展示而來的,而絕非某一個編輯的喜好。知乎也一樣,任何問答是否應該展示在前面的唯一標准就應該是用戶的投票。正如周源在另外一個問答《知乎是不是象豆瓣一樣不運營?》里所說的「用戶會提比你更精彩、更豐富、更真實的問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提供四通八達的通道,遠比昭告天下要強大太多。」知乎,到底是每一個人的,而並非每一個小群體小圈子的。
Ⅸ 區塊鏈如何解決痛點,改變社交網路
理論上是可以顛覆現有的社交網路,但實際上還面臨諸多的技術、政策難題。例如,近一段時間比較火爆的區塊鏈內容發布平台DECENT在幣圈眾籌到了近5881個比特幣,約合2800萬元。這個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內容分享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而且不會有任何的限制,但是在全球來說仍舊是面臨政策監管的風險的。現在只能使用一句話來形容區塊鏈: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