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

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9-22 17:36:36

㈠ 心理學史的一些名詞解釋

基本罪惡:父母損害兒童安全需要的行為
基本焦慮:兒童覺得自己生活在這個潛伏著敵意的世界上所體驗到的孤獨和無能的感情。
基本敵意:基本罪惡造成的後果,導致兒童既依賴父母,又產生敵意。
這部分內容在霍妮的社會文化理論中有所詳述

㈡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㈢ 心理學專長請進(心理學)

1、「猜疑」和「判斷」,在心理學上沒有關系。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你是問猜疑和推測是吧?兩者之間最大的相同點在於對未知的事或物做推理。差別這處在於,推測是通過中夠的事實依據邏輯推導得出可能正確的答案。猜疑是通過不全面的事實或非事實的信息得出可靠性低的結論。

2、「粗中有細」是指在某些方面(這些方面可能是不重要的方面,比如事情的細枝末節,他人的某些非原則性問題的小毛病)不拘小節,某些方面嚴格要求精益求精(指事情的本質性問題和原因,對他人的原則性的要求,往往這些方面把握住了,事情會往一個正確的大方向發展。)
「敏感」是指對人或事或某些特定的現象可感受程度過,即敏感性高,反應更為靈敏,他人覺察不到的東西,敏感的人可以覺察到。這是個中性詞,無所謂好壞,往往人對哪方面的東西敏感,表明更在乎。但聯系你第一個問題,對男女關系敏感的人容易有猜疑。

3、「胡思亂想」嚴格來講不是一個心理學術語,而「聯想」是,可以說「聯想」是「胡思亂想」中的一種,「聯想」是由現實的某些事情、某個聲音、某種氣味或某種情境,想到相關的一些事物,「聯想」可以說是有關系的事物之間的推想。「胡思亂想」想的東西更廣泛一些,我們直觀的說,大部分「胡思亂想」想得比「聯想」更遠,因為聯想到什麼事物可能就停止了,而胡思亂想則是一件接一件的聯想。
「思維邏輯」與聯想和胡思亂想有關系,是串列而不是並行的關系,有了思維邏輯才能夠聯想和胡思亂想。聯想中運用的思維邏輯更符合情理一些,更有據可依。胡思亂想中的思維邏輯性不夠好,很多內容是主觀加進去的,無據依無據可查。

4、煩惱做為人的情緒中的一種,其成因是很復雜的,自卑是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比如學生考試沒有考好,企業家決策失誤導致公司運轉不良,都會讓人有煩惱的情緒,但這些並不是自卑造成的。
迷惘與自卑的關聯性更小一些。迷惘是因為目標不清晰或達成目標的路徑和方法不清晰。如果這兩者明確了,自然就不會迷惘。還有一點要說明一下,自卑的人可能對如何達成目標不確定,也可能先造成迷惘,但這占的比重不大。

啊喲,累死我啦,全是手敲的哦。

㈣ 獲得去中心性的年齡,發展心理學中的一個問題

從5~6歲開始,「社會交往引起一個逐漸結構化或社會化的進程」,自我中心化言語瀕於消失,象徵性的游戲向著有組織的、有規則的游戲發展,兒童開始理解物體之間的客觀關系,並且在人們之間建立合作的關系,在道德情感方面則逐漸向相互尊重和互惠的方向發展。
皮亞傑認為,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個中心化的過程:(1)感覺運動階段的發展是一種從極端的自我中心的最初狀態逐漸去中心化的過程。嬰兒出生時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隨後,與外界產生了分化,才知道自己是置身於眾多的永久性客體和人們之間的。(2)在前運算階段,幼兒運用語言,形成了表象,並與別人交際,出現了第二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幼兒不能區別自己與別人的觀點,分不清主觀和客觀。自我中心思想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在對世界的看法上,幼兒表現出幾種原始思想模式:將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外物上,認為風、河、雲、太陽是有生命和意向的;看到父母製造的各種東西,就認為湖、山、樹、明亮都是人造的;相信在他看來真實的東西必有客觀實在性,認為夢來自屋外。(3)到了具體運算階段,去中心的能力得到發展,兒童認識到別人的觀點,能將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的看法調和起來,但並不是都客觀化了。事實上,有些成人的思維方式仍是自我中心的。(4)發展到形式運算階段,又出現了第三種形式的自我中心。兒童集中注意在自我將來的理想上,要再經過較長時間的去中心化,才能認識客觀現實和集體對他的要求,變得較為符合實際。

㈤ 名詞解釋心理運算

心理運算是一種在心理上進行的,內化了的動作。

例如把熱水瓶里的水倒進杯子里去,倘若實際進行這一倒水的動作,就可以見到在這一動作中一系列外顯的、直接訴諸感官的特徵。然而對於成人和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可以用不著實際去做這個動作,而在頭腦里想像完成這一動作並預見結果。這種心理上的倒水過程就是所謂內化的動作,是動作能被稱之為運算的條件之一。

(5)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擴展閱讀:

心理運算注意事項:

用戶需要注意心理測試共包括言語推理、數學運算、圖形組合、性格特徵4個方面。其中言語推理包括語詞辨析、完形填空、句義理解,圖形組合包括拼湊和連接兩個部分。 心理測試測量的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題目所考的也多是常識問題。

考生大可不必將其想得過於復雜。如徵兵心理測試題整套試題是由全國徵兵心理檢測技術中心、總參謀部動員部、總後勤部衛生部聯合研製。

㈥ 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

教育心理學中的名詞比較多,以下有一些關於教育心理學的名詞解釋:
心理發展
1.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嬰兒期(1—3),幼兒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後)
心理發展的一般特徵:
(1)連續性和階段性
(2)定向性和順序性
(3)不平衡性:勞倫茲指出「關鍵期」指個體發展中環境影響起最大作用的時期。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
(4)差異性
童年期(小學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稱為「心理斷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經驗向理論轉化)
個體成長的兩個高峰期:幼兒期和少年期
2.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
感知運動階段(1—2):客體永久性
前運算階段(2—7):自我中心性,思維片面性
具體運算階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維可逆轉,守恆
形式運算階段(11—成人):命題運算,思維成熟,抽象邏輯思維,可逆與補償
教學啟示:(1)認知發展階段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2)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3.蘇聯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兩種水平(1)兒童現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的兒童心理金額給的發展水平。(2)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教學啟示: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還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學:即在學生試圖解決超出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給與支持和知道,幫助其順利通過最近發展區,使之完成最終任務。
4. 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其他的性有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嬰兒期)(發展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兒童早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主動感對內疚感(4—5歲)(學前期)(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學齡期)(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青年期)(初中生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親密感對孤獨感(18—30歲)(成年早期),繁殖感對停滯感(30—60歲)(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對絕望感(60歲以後)(成年晚期)
學習理論
1.學習定義: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於練習和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學習分類:(1)按學習主體分:動物學習、人類學習、機器學習
(2)學習結果加涅分: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態度、動作技能
(3)學習意識阿瑟雷伯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
(4)奧蘇貝爾:接受學習和發展學習,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5)我國學習分類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學習和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學習三類。
2.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聯接派學習理論)
(1)經典型條件作用(小狗):巴普諾夫和華生,通過條件作用建立刺激—反應(S—R),規律有習得、消退、泛化與分化
(2)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教育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學習理論):1.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情境與反應之間的聯結。2.學習的進程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錯誤的過程。3.學習的三原則:准備律、練習律、效果律。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迷箱):人和動物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有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隨意的反射性反應)和操作性行為(不與人任何特定刺激相聯系,是有機體自發做出的隨意性反應。
正強化:通過呈現個體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負強化: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的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
懲罰:凡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
程序教學:小步子原則,自定步調原則,積極反應原則,及時反饋原則。
教育啟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AL)提供理論支持。
(4)班杜拉的學習理論:觀察學習包括注意、保持(記憶)、復現(產生動作)和動機四個子過程。強化分1.直接強化:觀察者因表現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2.替代強化: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3.自我強化:對自己表現出的符合或超出標準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
3.認知派學習理論:
(1)格式塔的完形頓悟學習理論:科勒的黑猩猩實驗。第一,從學習的結果來看,學習並不是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從學習的過程來看,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2)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首先學習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獲得,學習的目的性是人類學習區別於動物學習的主要標志。(期望是托爾曼的核心概念)
(3)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學習觀: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教學觀:教學目的是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學習法:發現法
(4)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與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是對立的):
學習的分類:在學習方式上分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在內容上分有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有意義學習:以符號為代表的新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的過程,是原有觀念對新觀念加以同化過程。
有意義學習的條件:客觀條件(有意義學習材料本身),主觀條件(學習者自身因素)
先行組織者:奧蘇貝爾,即先於某個學習任務本身曾憲的引導性學習材料。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學習工程是個信息加工過程,分為:動機、了解、獲得、保持、回憶、概況、操作、反饋八個階段。
4.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羅傑斯)
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和無意義學習
學生中心的教學觀: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老師是「助產士」「催化劑」
人本主義對新課改的啟示:羅傑斯主張課程「以學生為中心」,應培養「完整的人」。持有一種動態的評價。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核心:只是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活動中建構起來
知識觀:強調知識的動態性
學習觀: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的情境性。
學生觀: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所以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這些經驗,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㈦ 去中心化通俗解釋是什麼

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7)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㈧ 什麼是「去中心化」,看我解釋

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中文名
去中心化
外文名
decentralized
概念來源
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
內 涵
大自然的演化沒有恆定中心
外 延
生態社群表現為去中心化[1]

㈨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9)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擴展閱讀: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㈩ 名詞解釋: 投射效應(心理學)

投射釋義

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投射是個體將自己的過失或不為社會認可的慾念加諸他人(又稱為否認投射),這種投射發生在潛意識。心理投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用於減輕焦慮的壓力及保衛自我以維持內在的人格。

兒童發展心理學

處於自我中心時期的兒童常認為他人的感覺與自己是一樣的,即同化投射,在自我中心時期過渡不良的人常會出現同化投射。同化投射可能產生在潛意識層,也可能產生在意識層。

類似的同化投射現象在成人中也會發生,它是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反面,人們不由他人角度而是由自身角度認識並推測他人與自己有同感。

分析心理學

投射是一種看不到的、存在於人們自身中的事物,它們在外部現實中尋找一個與它們相似的事物,然後它們把自己投射到這個合適的吸引物中去。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地進行的,投射的發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具有自發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

投射的功能起到了潛意識表達的作用,潛意識通過這種辦法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溝通,為對立物的整合提供「容器」。

(10)去中心化名詞解釋心理學擴展閱讀

投射效應是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情感、傾向等,常常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事實上它也是一種心理定勢的表現,它以評價人自己的心理特徵作為認知他人的准備,作為認知他人的標准。一般說來,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發生:

1、對方的年齡、職業、社會地位、身份、性別等等與自己相同。人們總是相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認為同一個群體的人總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徵,因此,在認識和評價與自己同屬一個群體的人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是實事求是地根據自己的觀察所得到的信息來判斷,而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別人身上。

另外,人們總是喜歡評價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徵的人,總是習慣於與這些人進行比較,但是,人們又不希望在比較中自己總是落敗,處於不利之地,而投射作用在此正好起了一個保護作用,把自己的特點投射到別人身上,自己和別人就都一樣了,沒有什麼區別,自己不錯,別人也好不了。

2、當人們發現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徵的時候,為了尋求心理平衡,就會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徵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這些惡習或觀念。成語「五十步笑百步」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自己因為臨陣逃脫而覺得難堪,是怯懦的表現,心理很不舒服,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裡的不安。

這時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這樣做可以保證個人心靈的安寧,但往往影響自己對人和事的正確判斷。在這種時候,人們更喜歡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徵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強得多的人身上,這樣一來,心裡的不安就會大減。

熱點內容
哪裡可以看到btc10年走勢圖 發布:2025-07-03 23:26:27 瀏覽:550
pi幣加安全圈步驟中文版 發布:2025-07-03 23:12:53 瀏覽:77
幣圈人勿忘國恥 發布:2025-07-03 22:55:10 瀏覽:228
2017年幣圈大火的山寨幣 發布:2025-07-03 22:24:35 瀏覽:870
USDT以太鏈上哪些交易所 發布:2025-07-03 22:17:12 瀏覽:838
幣圈6月回暖 發布:2025-07-03 22:12:41 瀏覽:928
門羅幣vs比特比 發布:2025-07-03 22:12:29 瀏覽:182
移動怎麼取消話費合約 發布:2025-07-03 21:52:55 瀏覽:383
比特幣暴跌股市 發布:2025-07-03 21:47:12 瀏覽:159
優酷合約包怎麼用 發布:2025-07-03 21:40:54 瀏覽: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