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播革命去中心化
1. 傳播史中五次媒介革命的內容及其所發生的大約時間分別是什麼
一、媒介技術進步的動因:人類追求時空的無限性
根據傳播媒介學家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觀點,媒介系統要完成信息、知識、文化的傳播使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空間領域內信息的共時性傳播,時間范疇上的信息歷史性傳承、積淀。任何媒介都是一種物質實體,因此也必然會以一定的形態存在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並顯示出自身獨特的性質。書籍、雜志、報紙、照片、石碑等都是佔有空間的媒介,廣播、電話、對講機、無線通訊等都是時間性的媒介,電影、電視、電腦等則是時空兼具的媒介。
從傳播的過程看,信息傳遞經過了從傳播者到接受者的時間歷程和空間范圍。從媒介的時間性質看,媒介能夠保存信息的時間有長有短,傳播信息的速度有快有慢。例如,相對前者,電視傳播比印刷傳播快,具有時間的優勢;相對後者,電視傳播比印刷傳播短暫,不易保存,不具時間優勢。從媒介的空間性質看,能夠裝載信息的空間有大有小,信息覆蓋的地域范圍也有大有小。
傳播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它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傳播既是人類空間的連接體,使信息不受山川海洋的阻隔而傳之萬里;又是人類時間的連接體,使信息不受滄桑歲月的磨損而傳之千年。然而,傳播要架起社會成員之間時間空間的「連續的橋「,卻受到有限生命體、社會關系等因素的束縛,因此,具體傳播的時間空間相對於整個物質世界的無邊無際、無始無終是有限的。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狹小社會活動空間的人,只能是片面發展的個人;而生活在具有最廣闊的社會交往空間的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媒介作為信息交流的中介,是人類獲取社會關系資源的必要和普遍條件。自有人類之日起,媒介就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為生存而斗爭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且它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和促使個體自我滿足、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因此,傳播的時空條件決定了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從而決定了人類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然而,作為物質世界的具體的人,由於受生命體時間與能量、社會特定生產力及生產關系的制約,導致人類擁有的時間空間是相當有限的,而時間、空間的有限性阻礙了人類交往的廣度和深度,使人所具有的社會性得不到張揚。人類要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克服、戰勝時空的有限性。就必須探究和掌握時空的「必然」,才能獲得時空的「自由」。恩格斯說過:「自由就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2]
媒介技術發展史表明,媒介技術革命的進程是人類打破時空枷鎖的過程。早在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家麥克盧漢在其《人的延伸:媒介通論》著作中,提出了「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著名論斷。在麥克盧漢的眼裡,書是眼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電話是耳朵與聲音(嘴巴)的延伸,電子技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總之,它認為媒介是我們人類生理與神經系統的延伸,它構成一種系列化交互作用的世界。在我們看來,與其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不如說媒介是人體的時空延伸。因為正如麥克盧漢在其另一著作《媒介即訊息》中所說,口語媒介受聽力的物理因素限制,導致人們必須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之中:部落群體;文字及印刷媒介出現以後,媒介的時空得到擴展,人類開始分散居住,原有的部落社會隨之解體;電子媒介出現以後,以其范圍廣、速度快、現場感強等優越性能,把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納入到一個傳播系統之內,形成一個類似部落群體卻地域范圍廣闊的「地球村」。可見,媒介技術進步為人類從時空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不斷邁進提供了先決條件。
麥克盧漢還提出了「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論斷,認為不是媒介所傳播的內容而是傳播媒介本身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的基本構型。意思是由媒介形式的任何進展所引起的人類的規模、步代或類型上的變化,這是媒介形式除了傳遞媒介內容之外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信息」。這一命題的實質,是強調媒介形式遠比媒介內容重要。一般人認為媒介僅僅是形式,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載體,它是空洞的、消極的、靜態的。可是他認為,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對信息有重大的影響,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式。有人不以為然,認為媒介僅僅承載內容的形式和外殼。習慣的思維定勢堵塞了洞悉的目光、創新的思路,人們對媒介形式的革命力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二、五次媒介技術進步與人類時間空間的延展
在人類媒介技術史上,曾經發生過五次媒介技術革命,每次媒介革命所產生的巨大作用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有力地改變了人類在過去的所感所觸和所見所聞,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現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為。在前語言時代,我們的祖先只能靠動作、表情、吼叫、記號等非語言媒介進行傳播。勞動創造了人類語言後,口語媒介掀起了人類媒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有了語言,人類個體的經驗可以交流、可以為社會成員共享,上一代的知識也能傳授給下一代。有了語言,人類從此脫離了動物的信號傳播藩籬,踏上了人類精神交往的大道。口語的產生無疑加速了人類社會進化和發展的進程,直到今天,口語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和最靈活的傳播手段。但是口語有其局限性:第一,由於人體能量的限制,口語只能在很近的距離內和短時間內傳遞和交流。第二,口語使用的音聲符號是一種稍縱即逝的事物,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媒介發展歷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文字克服了音聲語言的轉瞬即逝性,它能夠把信息長久地保持下來;文字能夠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地方,打破了音聲語言的空間限制。
印刷媒介技術面世以前,由於媒介笨重、復制困難和傳播壟斷,文化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竹簡、帛書、邸報等書寫媒介也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印刷媒介技術的發明,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第三次媒介技術革命,並引導人類傳播真正步入一個嶄新的大眾傳播時代。印刷傳播以其輕便、易保存的優勢贏得了時間和空間。
在人類的第四次媒介技術革命中,以廣播、電視為主體的電子媒介,不僅大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瞬息萬里,而且掙脫了印刷媒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運輸的束縛,為信息傳播開辟了一條便捷、高效、省錢、省力的空中通道。特別是廣播、電視插上衛星轉播的翅膀,這種傳播就不再是通常的大眾傳播了,而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跨國傳播甚至是全球傳播。「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電子技術的發展之後,我們已在全球范圍延伸了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在我們的星球范圍取消了時空。」 [3]
網路媒介的出現和網路技術的進步,又掀起了媒介的第五次革命。網路是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視頻技術等聯結世界各個國家、部門和個人的高速信息交換系統。網路媒介具有極為廣泛的傳播時空,可以把信息傳播到互聯網所覆蓋的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所有目標受眾中。而且,由於網路媒介的超文本格式和相互超鏈,使其內在的信息空間巨大,不受廣播電視播放時間、報刊版面空間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社會關系一般是基於血緣、地緣、業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人的交往過程受制於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等因素。網路媒介超越時空的限制,不同階段、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語言的人在網路中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交往關系,突破了以往的點對點的局限性,實現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的各種交往形式,社會成員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任何內容同時進行交換,增強了人的開放性和社會性,形成了更加自由的人際交往關系和更加全面、豐富的社會關系。
2. 傳播革命對社會進步有怎樣的推動作用
人類傳播經歷了五次革命:語言傳播革命、文字傳播革命、印刷傳播革命、電子傳播革命、網路傳播革命。
1人類傳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狀態發展
2傳播符號,傳播蒞臨 傳播科技呈疊加狀態發展
3各種傳播手段呈整合性狀態發展
4信息和知識的增加和積累呈金字塔狀態發展
每一次信息傳播革命都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第一次信息傳播革命是語言傳播的誕生:提高了人類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與效率。第二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文字傳播的誕生:使得人類的信息傳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得以廣泛流傳和長期保存。第三次信息傳播革命是印刷傳播的誕生。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品大眾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模擬式電子傳播的誕生。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並迅速普及,使得人類信息傳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圍空前廣泛,內容空前豐富,復制擴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強。人類進入以模擬式電子傳播為代表的大眾傳播時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傳播革命,即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第五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數字式電子傳播的誕生。進入90年代以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不僅征服了文字數字化的難題,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復雜的聲音世界。如今,表現和記錄人類物資和精神世界的數字、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過去相互之間界限分明的各種信息傳播方式,都可以用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來作數字化處理,從而可以渾然一體,相互轉換了。報紙、廣播、電視和書籍、雜志、電影等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在形式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或消失;互動式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的相互關系正面臨巨大的變化。人類進入了真正的信息時代。
3. 五次傳播革命的意義分別是什麼
人類傳播經歷了五次革命:語言傳播革命、文字傳播革命、印刷傳播革命、電子傳播革命、網路傳播革命。
1人類傳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狀態發展
2傳播符號,傳播蒞臨 傳播科技呈疊加狀態發展
3各種傳播手段呈整合性狀態發展
4信息和知識的增加和積累呈金字塔狀態發展
每一次信息傳播革命都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第一次信息傳播革命是語言傳播的誕生:提高了人類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與效率。第二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文字傳播的誕生:使得人類的信息傳播革命第一次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得以廣泛流傳和長期保存。第三次信息傳播革命是印刷傳播的誕生。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品大眾媒介迅速普及。第四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模擬式電子傳播的誕生。19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一系列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與媒介相繼出現,並迅速普及,使得人類信息傳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圍空前廣泛,內容空前豐富,復制擴散和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強。人類進入以模擬式電子傳播為代表的大眾傳播時代。
最新的一次信息傳播革命,即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第五次信息傳播革命,是數字式電子傳播的誕生。進入90年代以來,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不僅征服了文字數字化的難題,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復雜的聲音世界。如今,表現和記錄人類物資和精神世界的數字、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過去相互之間界限分明的各種信息傳播方式,都可以用計算機的二進制語言來作數字化處理,從而可以渾然一體,相互轉換了。報紙、廣播、電視和書籍、雜志、電影等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在形式之間的差異正在縮小或消失;互動式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傳統的相互關系正面臨巨大的變化。人類進入了真正的信息時代。
4. 傳播革命對社會進步有著怎麼樣的推動作用
好的作用,革命:個人認為是新的社會角色與舊的社會角色之間的矛盾激化所導致的斗爭,進而達到新角色所滿意的社會制度,當然革命有成功又有失敗(如:巴黎公社),而新角色有好也有壞(如:阿道夫.希特勒的革命)。
壞的作用:社會混亂,各種「革命」分子窺視,生產力下降甚至停頓等。(當然只是暫時的)
5. 新媒體傳播的特點有哪些
新媒體種類很多,主要有
門戶網站、電子郵箱、搜索引擎、虛擬社區、網路游戲、博客、維客、播客、手機簡訊、
手機電視、網路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路雜志等等。
它們之中有的屬於新的媒體形態、有的屬於新的媒體軟體、新的媒體硬體和新的媒體服務方式。
傳播方面有什麼特徵?
1.全時傳播。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有四個發展階段:定時、即時、實時、全時,全時傳播指的是信息隨時可以進行發布。
2.全域傳播。地域和空間限制越來越少,只需要設備和傳輸信號,就可以發布信息。
3.全民傳播。傳播不再是機構、媒體單位的事情,每一位民眾都可以參與其中,誰都可能是記者、編輯。
4.全速傳播。傳播速度比舊媒體快,在事件發生的同時就能夠進行傳播活動。
5.全媒體傳播。傳播信息不單是文字或者圖片,還附有音頻、視頻等多觸覺通道。
6.全渠道傳播。客戶端多樣化,比如電腦、手機、簡訊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
7.全互動傳播。新聞的線索搜集、采訪、發行等一系列活動,所有用戶都有機會參與進去,並且在事後可以發表評論。
8.去中心化傳播。不存在類似於「頭版頭條」這樣的狀況,不同受眾可以選擇出很多主題進行討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新媒體使新聞多元化。
9.去議程設置傳播。信息傳播不再是比較固定的用詞模式,不同的消息發布人可以用自己使用語言的習慣進行傳播。
10.自凈化傳播。雖然在新媒體的傳播過程中,負面信息傳播面積是正面信息的四倍,但是一般小道消息都會有相關人員出面澄清,所以造成的誤會基本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6. 誰有龍源期刊的賬號 麻煩幫我下個(W2.0時代網路口碑傳播的案例研究)謝謝啦
W2.0時代網路口碑傳播的案例研究字數:3214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摘 要:新技術支持下的口碑營銷,是近年來國際營銷學界關注的一個新興領域。網路口碑傳播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傳統口碑傳播局限性,也同樣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W2.0時代的到來,新的互聯網技術被應用到網路口碑傳播領域,評價網站應運而生。本文以豆瓣網作為案例研究的對象,對W2.0社區中網路口碑的成產和傳播方式進行了分析,探索互聯網新技術給網路口碑傳播帶來的新模式。
7. 簡述人類傳播革命的規律
「革命」源於「輪回」與「復歸」,這個看上去近 乎自相矛盾的命題,實際上已經不是新鮮事。追溯詞源,Revolution來自於天文 學,意指星體在軌道上旋轉一周後,回到最初的出發點。哥白
尼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正是在這種意義上使用 revolution一詞的。然而,早在哥白尼之前十五個世紀,西塞羅已經用過同樣來自 天文學、含有循環意味的conversio來指 代人世間的政治動盪。波利比烏斯也已經使用了anakykloois一詞,這幾乎已經是 revolution的希臘版本。在這種早熟的革命理念背後,是古代希臘和羅馬發達的政 體理論。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波利比 烏斯,君主制、僭主制、貴族制、寡頭制、民主制、暴民制等不同政體之間的流 轉逐漸構成了循環,支配著古人對於此岸世界種種「革命」的認識。
8. 中國在互聯網的幫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成就
互聯網給與我們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毋庸置疑,互聯網首先是一場技術革命。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中國的生產、製造、商業流通形態也因電子商務的縱深推進而發生著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網路社區的出現,為我們架構了一個完全平等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己也擁有了「製造輿論」的能力,於是一場誕生於網路的話語狂歡頓時席捲全國。
傳統媒體不能報道、不願報道、不去報道的事件在網路中被不斷傳播,無限放大,網路輿情開始深刻地影響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網路社區」與「恪守宣傳口徑的傳統媒體」展示的中國圖景,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樣看來,互聯網又絕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是無法分開的。事實上,互聯網正在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
以下是記者訪問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互聯網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
記者:就互聯網對中國的影響而言,單純的技術層面我們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先釐清,互聯網對技術時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帶來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謝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謂「去中心化」。互聯網和以往的通訊系統、交流系統、媒體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沒有中心。每個節點、每個成員,無論從技術層面上講還是邏輯層面上講,都是平等的。人們之間是互動,而不是廣播,這一點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你說的去中心化,其實與啟蒙時代以來弘揚個體價值有點脈承關系。整個西方的啟蒙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在倡導這種個體主體意識。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在效果上促進了西方啟蒙主義所倡導的東西。而互聯網的這一價值,在集體主義意識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里,意義顯得更加積極。
謝文:當年美國國防部設計互聯網是為了保證蘇聯的導彈不至於把通訊中心炸毀了,這個系統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參加系統的每一個都不會因為另外一個點壞掉了。說穿了就有點像咱們這個社會一樣,你干什麼和我干什麼互不幹擾。可是電視、廣播、報紙都是有中心的,電視我不播、報紙我沒賣,你就不能看。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等的,從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個體系。虛擬的網路世界比我們現實世界更加平等、開放,更加傾向弱勢群體。
記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個多樣化很有差異性的。
謝文:既然人人可以參與,機會是平等的,所以就有無窮盡的演員,都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試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存在於網路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網路世界就是多樣化的,無中心的。
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可能讓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國家,人和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
謝文:現實社會當中必然存在組織化、等級化、層級化的結構。為什麼現實社會當中有那麼多層級化?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局限,為了有效才會出現城市和各種組織。在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大家都個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務。而在網上,正因為去掉了物理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它就自然呈現出了一種一步到位。
記者:這種技術上的一步到位,在實際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個相對徹底的地步。
謝文:這是局部的,還不是真實意義上、完全意義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數字化的形象和他願意傳達給別人的信息能夠比較方便、比較低成本的得到傳播。真實的社會裡面,窮與富的差別仍然存在,不會因為有了網路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將一步一步來嘛。
記者:交換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標應該是越來越快地在實現。
在網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後是自我表達、自我展示,再然後是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互聯網以前的現實社會中的麻煩、損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聯網對社會有極強的重組作用
謝文:現在總的大趨勢是,隨著一代代新人的出現,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正在極速地擴大。
記者: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觀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他們剛開始進入互聯網,到這10年下來,他們的狀態、理解力、視野,都有很大的進步。而且這種進步還不只是來自於外在的資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內在的進步。
謝文:因為方式都變了。比如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把陳凱歌這個人都給改造了。原來以為自己和若干個寡頭、媒體搞好關系就可以,自己公關去營造一個形象,沒想到出了胡戈這樣一個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轟,陳凱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議,到最後一下變得很低調、很務實了。過去精英控制媒體、控制言論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像中的那麼一個環境,現在不可能了。像這樣的東西對整個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重組作用的。
記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官僚制科層化的社會,那種一廂情願的控制思維是根深蒂固的。
謝文:這個是一個過程,像你們年輕人可能總覺得慢,像我們年紀比較大有過經歷的人,我反而感覺到一種大勢所趨。和其他國家、其他社會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開放、改革是有著實質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正好趕上了技術進步、趕上了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得慶幸,就是這時間的陰錯陽差,使得我們和其他某些國家和地區在走向現代化開放過程的類似階段相比,我們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聯網互動將引導公眾學會對話
謝文:在我出國之前,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絕的。我們有限的一點信息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傳進來,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過時的。有了互聯網以後,現在20多歲的人看世界,只要你願意看,你獲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豐滿得多、及時得多,而成本接近於零。現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現在就變成了傳統媒體跟著網路媒體的步伐在前進,這是一種話語權的轉變。以前的媒體,有點精英的潛意識,而現在是網民的行為在引導著人們應該看什麼、關注什麼。這種無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來,我覺得就形成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民主化的一種社會基礎,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的話題。這種社會自動調節,就使整個社會顯得比較健康。
記者:但是在這種泛技術論的觀念支撐下,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你所擔心的問題?
謝文:這和市場經濟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開放、平等地競爭,優勝劣汰。活下來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嚴肅文章會自動去它該去的地方。當然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誰掌握了這個平台,誰掌握這個技術好一點、早一點、快一點,他就可能在某一個時期享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是和過去比是進步。
記者:可能這種擔心顯得太遙遠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謂技術統治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謝文:我不認為互聯網在技術上有什麼了不起,遠遠沒有達到軟體業的高技術。當然這里邊有些問題肯定是有。就是在當信息充分流動,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互動的成本接近於零的時候,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記者:近期的群體性事件,基本都發生在縣市層面。這些地方的互聯網應用又是相對薄弱的。表面看來這之間有些錯位,但正是這種錯位給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打開了新的空間。
謝文:這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你不能說社會動亂多了是互聯網傳播的,也不能說沒有互聯網就不容易出事。甕安事件,從後來的報道看,屬於地方政府對人民的利益訴求不管不問,結果乾柴烈火一點就著,那個事和互聯網其實沒關系。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工具的確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但是這種過程還是被人們,被現有的社會結構、社會力量所駕馭的,所以不要消極地、被動地、抵觸地去看問題。貨幣流通得越多,市場經濟越好,同樣,信息流動的越多,社會也越健康。
4.互聯網將推動中國變革
記者:一開始你就提了一個概念叫去中心化,後來我們又聊到互聯網本身會對現實結構帶來影響或者是造成沖擊。反觀整個政治生態,利益生態,大體而言還是一個一元化的結構,稱不上是一個絕對的、堅固的一元化,它是一個帶有諸多韌性的相對彈性的一元結構。我們將互聯網對中國現實結構的影響放在一個長時段來考慮的話,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趨勢,到底會對現在的社會結構帶來多大的影響?
謝文:互聯網應該是最基礎的、持續不斷的社會推動力之一,能夠和它並列的力量我覺得不多。互聯網不簡單是一個媒體,它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展開生活。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很多過去看來必然要經過的歷史階段,通過互聯網就一步到位了,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可能。
記者:但是研究群體無意識的人就很擔心,當一個系統完全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我行動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另外的問題?
謝文:咱們千萬不要把互聯網極端化,就好像現在社會已經被互聯網所操縱了。互聯網始終是一個平台,現在社會平台主體還是人,還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變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動加速了,成本極低,所以免去了過去很多障礙。其他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無非是大家可以選擇到底是主動利用,還是被動躲避甚至對抗。所以不會出現「互聯網無政府主義」。
美國互聯網程度比我們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國社會依然故我,應該說進步很大。奧巴馬當選,85%的捐款來自互聯網小額捐款,奧巴馬就不用向大財團磕頭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黨的捐款超過共和黨一倍。這不是誰設計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連民主黨自己都大吃一驚。
我很多美國朋友都說,沒想到一個美國黑人可以當總統,還是伊斯蘭背景的。你一定說這是互聯網造成的,不是。但是因為有了這個平台,加速了歷史進程,降低了歷史前進的成本,這就夠了。而且我不認為會出現那種人們難以控制,人們都說不可以的事情。
記者:從互聯網年輕人對前輩的話語挑戰來看,這一代年輕人,對「文革」以來作為一個整體的上一代知識階層是不滿意的。
謝文:中國的所謂作家階層,吃著老本,由於一個非常老化的結構,放在一個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脹。他們面對網路作家態度,一開始仇恨、蔑視,後來惶恐。過去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夠,使得發言權控制在一小撮知識精英手裡,現在是優勝劣汰。
記者:通過傳統作家對網路寫手的態度轉變,這種社會交換和認同模式,以後所謂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可能也將踏上這樣一條相似的道路。
謝文:應該是。信息傳播加快,對政治和經濟來說主要是正面影響,所以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失去的比較少;但是對知識來說,過去壟斷知識、壟斷信息的知識精英階層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識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記者:更准確地說,整個互聯網的出現,對根深蒂固的控制觀、壟斷觀是嚴重的沖擊。這種控制觀不僅僅是政府的治理思維,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樣明顯。
謝文:我們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軟控制),互聯網對這塊是有了根本的摧毀。過去都是因為地域、信息不對稱,信息傳播有成本,經過選擇才成了某種社會秩序或者某種利益切割。現在這個東西盪然無存了,我覺得聰明人就趕快適應、趕快利用。
記者:我非常認同你這個觀點,互聯網對中國的革命性影響正剛剛開始。尤其是你剛才說的這種互動關系,這將把生物意義上的共生關系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甚至是個體與任何組織乃至國家之間的共生。
謝文:有人擔心有了IM(即時通訊軟體)、twitter(微博客),錯誤的東西會造成摧毀性的傳播,沒那事,不會因為信息的傳播而造成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改變。所以要熱情擁抱、充分利用,趕緊跟上歷史前進步伐才是最好的辦法。
記者:在互聯網這個場域里,它不僅僅是商業利益的切割和爭奪,還是一個社會諸多價值觀交換和磨合的場所,他們在發生很激烈的觀念沖突,每一次爭論之後,各自都回去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觀念,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在持續不斷地往前走,而這種觀念的交換,會對我們固有的意識形態本身造成巨大的潛在影響。
謝文:現在一個中等的網站一天有幾百萬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可能有上億人看。這已經超過壟斷媒體的影響力了。這個時候不去擁抱它,而是想辦法限制它,純粹就是逆水行舟。
記者:我看你博客上面還有一篇文章,裡面用來系統的這個概念,闡述了所謂的生態系統、凈化系統、智能系統三個層次,這個跟現實的系統聯系在一起思考的話,這方面你有沒有什麼更新的思考?
謝文:我那個說法特指互聯網自身的情況。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最簡單的通訊工具。就是我們簡單地模仿了一個郵局,模仿了一個電話,後來又模仿了一個媒體,現在我們要模仿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真實生態是什麼樣的,自然邏輯是什麼樣的,互聯網到了那個階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開始模仿整個社會了。當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它非常有可能反客為主,變成人們依託互聯網作為自己生活的基點,再開始自己的真實生活,那就變成非常現代或者是後現代了。
現在隨著手機也3G了以後,你隨身攜帶一個信息中心,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發布信息、與人互動。當然現在3G手機還不夠好,但是這個過程我覺得幾年後會往前走非常明顯的一大步。這個過程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個公司,是千家萬戶共同在努力,它是一個歷史進程。大家的合力產生了社會的巨大進步,這個過程是在潛移默化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