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湯算力
Ⅰ 百度成立AI晶元公司,AI晶元有什麼發展前景
AI名字都叫做人工智慧,AI晶元的發展只會讓這個信息時代發展得越來越快,人們查詢信息也將越來越方便,做事也會越來越便捷。
Ⅱ vivo,oppo,小米,華為,三星,蘋果。這六種機型是不是國內最多人用的
手機市場向來變幻莫測,常有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之勢。
這兩年,經過幾番廝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格局初步形成,三星、華為、蘋果、小米、OPPO連續三年穩坐前五。與OPPO同門的vivo則緊隨其後,位居第六。至此,智能手機行業的第一梯隊玩家已經就位。
進入2018年,在AI晶元技術、全面屏、3D結構光等新技術浪潮的襲擊下,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其中,僅AI能力這一單點因素就有影響未來十年智能手機行業的格局之態,智東西此前也曾發文探討過(AI入侵!智能手機未來十年格局將重寫)。
從當前的節點上看,智能手機玩家陣營似乎正在被一條無形的技術鴻溝撕裂,鴻溝的一邊是擁有智能手機核心技術的公司,如三星、華為和蘋果,另一邊則是核心技術相對缺乏、仍在奮力追趕的企業。
OPPO vivo在過去這些年,依靠多年積累的線下渠道優勢、強力的廣告營銷策略以及不錯的產品力取得了如今位列智能手機市場前端的好成績。今年以來OPPO vivo開始在技術上頻頻發聲,不僅先後推出了升降攝像頭、雙軌潛望結構兩個全面屏創新解決方案,在5G領域也異常活躍,與通信技術巨頭高通往來密切,敞開懷抱擁抱5G。
但在OPPO和vivo一路高歌,風光無限的背後,風險也在步步靠近。
據IDC數據顯示,今年一、二季度OPPO全球市場份額為7.3%、7.6%,漲幅僅為0.3%,而華為則增長了2.8個百分點,小米也增長了1.4個百分點。
結語:核心技術正重構智能手機市場格局
現階段,國內已完成了智能手機的普及,中國手機廠商開始在全球市場崛起,並沖擊中高端市場,這個時候,核心技術驅動的用戶體驗成為了競爭的焦點。而在馬太效應日漸明顯的同時,一條無形的技術鴻溝也正在將玩家陣營進行撕裂,一邊是擁有智能手機核心技術的公司,另一邊則是核心技術相對缺乏,仍在奮力追趕的企業。
從近兩年的市場數據來看,OPPO和vivo在全球市場的增長表現不如華為和小米等國內廠商,而在國內市場其佔有率也正在被蠶食。從目前這個階段來看,OPPO和vivo已處於技術鴻溝的邊緣。不過,我們也看到了OPPO和vivo的努力,研發閃充技術、緊抱高通研發5G、引領業界推出全面屏創新解決方案、積極採用3D結構光方案……
目前,智能手機行業正處於核心技術改寫市場格局的前夜,OPPO和vivo想要鞏固在智能手機行業第一梯隊的排位,則需要加強在核心技術上的研發,擁有真正地擁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形成技術壁壘。
Ⅲ 哪吒汽車重磅加碼智能技術創新
易車訊 日前,哪吒汽車召開媒體溝通會,重點介紹了智能技術方面的研發成果和下一步規劃,宣布將投入20億元用於智能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全面推進大眾產品智能化戰略。為此,國家新能源汽車首席專家、中國科學院歐陽明高先生專門對哪吒汽車在智能安全技術領域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對哪吒汽車腳踏實地做研發表示贊賞。
2020逆勢而上,2021奮勇前行
2020年,哪吒汽車逆勢推出哪吒U、哪吒V兩款產品,完善了哪吒汽車產品矩陣,為用戶提供豐富的購車選擇。渠道方面,哪吒汽車實施極致雲海計劃,採取多種渠道形態、引入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渠道的快速下沉和升級,方便消費者快捷購車。截止目前,直營店已經在全國13個城市實現布局。自2020年9月推出哪吒加電服務以來,哪吒汽車已上線60座智能快充站,1210個快充樁,為哪吒車主提供著便捷加電服務。通過多次OTA升級,讓車輛不斷進化。
正是基於在產品、渠道、服務等多維度的發力,哪吒汽車在2020年實現逆勢上揚。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2020年汽車行業面臨嚴峻的挑戰。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哪吒汽車通過穩扎穩打,在產品、技術、營銷等領域取得快速發展突破。2020年哪吒汽車累計銷量突破1.5萬輛,同比增長51%,實現逆勢上揚,其單月銷量也突破3000輛。更重要的是,哪吒汽車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今年1月哪吒汽車銷量2195輛,同比增長119.3%,迎來2021年開門紅。
Ⅳ 讓手機變拍照神機

智能製造缺陷檢測設備
而汽車在將來勢必成為大的移動終端,智能駕駛室將成為攝像頭的重要應用場景。西緯科技則基於視覺技術如單目環視,輔助判斷車外環境並監測是否疲勞駕駛等。
西緯科技的團隊,大部分都是紮根於消費級電子領域的人才。謝邊本人從朗訊、諾基亞,到加入集團公司,也都在和移動終端打交道,具有豐厚的資源積累和相關經驗。
在謝邊看來,未來的挑戰主要還是在於人才,以及重大技術革新出現時西緯能否優先滿足市場需求。面對巨頭可能的進入,他認為扎實的合作方資源以及數據沉澱都將成為西緯的護城河。
更多最新信息下載創業邦app
Ⅳ 人工智慧軟體就業前景怎麼樣
人工智慧這個專業非常不錯。最熱門就業方向主要是在IT行業、金融行業。其他的就業方向包括:設備製造(從重型設備到智能家居設備)、通信等等。但是,這個專業的就業近些年也會存在一個問題。
為什麼說這個專業不錯
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就是自動化、智能化。這些年隨著算力的大幅提升,使得過去數十年積累的一些人工智慧理論能夠落地實現、並達到成熟商用的程度,從而帶動了這一次的人工智慧浪潮。這裡面最典型的、當前技術能支撐落地的理論是1943年提出的神經網路模型,產出的最典型的產品是圖像識別。
而人工智慧專業就是因應這個趨勢產生的,其最現實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理論和技術加速覆蓋各個行業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同時積極探索研究進行進一步的突破。
大白話講:有空白要填補、有不足要突破,所以需要人去幹活、所以人力產銷兩旺。
就業方向的說明
說白了自動化、智能化本來就是IT的份內事,所以自然而然人工智慧這個專業最適合的就是IT行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研發圖像識別、語音及語義識別、內容(含商品)推薦等相關產品。
而對於金融行業,它本質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非線性系統--比如股市,能夠影響到它的因素非常非常多,所以這個行業內一直有一個量化的夢想--即通過數學模型實現最大化規避風險、同時最大化獲利,並且這一切還要由計算機來自動完成。所以也對人工智慧有強烈的需求。
至於設備製造、通信等領域,都是期望通過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其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這個容易理解,比如和普通人關系最近的智能家居設備
就業存在的問題
這部分屬於潑冷水。前文已經提到,這一次人工智慧的浪潮是因為算力夠了,所以去實現N多年前的理論。而這一次成熟的技術實際上很少,主要是:圖像識別、語音及語義識別,後者實際上並不算很成熟(語音識別只能識別普通話、語義識別其實不算很成熟),另外還有一些推薦相關的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等等。
而這些成熟的技術迅速被無論是獨角獸也好、還是頭部公司也好,給做成了通用平台或產品--如:商湯的人臉識別產品。
那麼對於後來者實際上機會不多了,這也是李開復童鞋在2018年說18個月後會有大量的AI公司倒閉的原因--並且這一次他說的很准。
改變這種情況只能有兩種方式:1)理論再次突破;2)改造、調優成熟技術;3)應用技術到特定的領域或場景。比如,基於圖像識別的垃圾分類自動識別。2)和3)的機會、空白點還是很多;而1)也需要頂尖人才完成。所以即便存在這些問題,仍然要說這是個好專業。
Ⅵ 為啥就高通驍龍晶元沒有內置NPU
因為它之內依靠AI智能的地方太多了。驍龍 845 採用三星第二代 10nm LPP FinFET 製程工藝,採用四顆2.8GHz大核+四顆1.8GHz小核Kryo自研架構,基於三星第二代10nm LPP工藝,集成Adreno 630 GPU,性能提升30%,功耗下降30%,最高下行速率1.2Gbps,首次加入了 2MB 的共享式 L3 緩存和 3MB 的系統緩存,內建安全加密晶元。
在CPU架構方面,驍龍855一改此前4顆大核+4顆小核的big-LITTLE架構,而是採用了高通稱之為Prime Core的1+3+4三叢集8核心DynamIQ架構:全部是基於高通定製的Kyro 485內核,一顆主頻為2.84GHz的高性能內核+3顆主頻為2.42GHz的中等性能核心+4顆主頻為1.78GHz的效率核心。
其中高性能內核擁有512KB二級緩存(相比上一代的驍龍845的Kyro 385高性能核心的二級緩存提升了一倍),主要負責的高性能運算;而3顆中等性能內核則搭配了256KB二級緩存,4顆能效內核則配備128KB緩存,主要用於應對日常應用。具體CPU性能方面,高通表示,基於全新Kyro 485內核的驍龍855在CPU性能上要比基於Kyro 385內核的驍龍845高出45%。高通還強調,驍龍855能保持長時間使用高性能穩定,而友商則會在短時間內降低頻率。
此外,高通還公布了一組與其他兩家競爭對手的7nm晶元(蘋果A12和麒麟980)在應用程序啟動性能上的對比。從高通公布的數據來看,驍龍855在各項應用上的表現均優於其他兩家競品。高通公司表示驍龍855是高通有史以來CPU升級最大的一款產品。高通強調,驍龍845是自研第三代人工智慧移動晶元,華為是買了另外一家公司的方案,高通認為,高度集成的軟硬結合演算法才是AI的正確打開方式。
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名人校友
哇,作為科大的一員,看到這個問題真是令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我所知道的科大著名校友。
首先就是潘老師潘建偉啦,我們同學親切地稱他為潘神,他最近比較著名的成就就是量子通訊方面的成績,在Nature上發了不少文章,論科研,潘老師實在是令人傾佩的一名教授!
Ⅷ 2019學AI編程怎麼樣發展如何
原標題: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分析:發展泡沫逐漸消失,人才發展乃是關鍵
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行業發展概況分析
從日本經典動畫《攻殼機動隊》人工智慧(AI)技術的運用,再到最近好萊塢影片《阿麗塔:戰斗天使》的機械人,在科幻電影中,AI已經成為最常見的主題之一。
而屏幕之外的現實世界,不論是帶有虹膜識別的安防攝像頭,還是裝載有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的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更像水和電一樣開始滲透至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資本的投入加速了AI的發展。關注初創期投資的英國風投基金MMCVentures近日發布關於AI的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全球早期AI公司的投資資金在五年內增長了15倍,在2018年估計可達150億美元(約合1008億元人民幣)。
人工智慧技術的第一大國——美國繼續全力領航。日前,美國白宮啟動一個新官方網站「AI.gov」,發布美國各聯邦機構為落實人工智慧「全政府」戰略而採取的具體舉措。該網站顯示,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下設的人工智慧特別委員會將負責協調15個聯邦機構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
而熱度之下誕生的不只是成倍涌現的技術和企業。
上述報告就指出,在歐洲2830家標榜為人工智慧的公司中,有1580家符合人工智慧公司的定義,也就是說,四成的公司其實和人工智慧沒任何關系。該研究團隊還發現,「一家公司,若是打上AI的標簽,能多獲得15%~50%的融資。」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延峰告訴第一財經,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歐洲,全球都存在。任何一個革命性的東西出來,都會伴隨著泡沫的產生,這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但隨著人工智慧+傳統產業的不斷融合,不斷的震盪和淘汰之下,最終留下的還是那些經得住火煉的「真金」公司。
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280億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在持續增長。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到152.1億元,增長率達到51.2%。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製造業等業界巨頭布局的深入,應用場景不斷擴展,初步測算2018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突破200億元大關,達到238.2億元左右,增長率達到56.6%。預測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280億元左右。
2014-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人工智慧泡沫正逐漸消逝
「剛開始(2012年)做AI時基本沒遇見幾個有AI技術的公司。」說起剛創業時的情景,Video++極鏈科技集團聯合創始人&COO董慧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他回憶,從2016年開始,國內AI公司一下子多了起來,其中確實有一些真正做AI的公司,但也不乏一些互聯網公司甚至傳統廣告公司來湊熱鬧。
當前,人工智慧技術處於第三個發展高潮期,以機器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為核心,在視覺、語音、自然語言等應用領域迅速發展。即使有資本和政策大力支持,但在實際應用場景轉化中,還存在不少的不確定性。
用董慧智的話來說,他們是幸運的。起初,他們的團隊設想從實驗室開發出來的演算法到最後的應用場景落地(商用),只要演算法面世就算成功了90%。然而,反復實踐後,才發現低估了實驗室演算法和商業應用之間的鴻溝。
「在2015年,我們開放了研究出來的AI演算法,結果在應用時卻發現演算法沒法應用,因此又加大投資,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做到真正應用。現在不少創業者其實是把DEMO(未成形的測試版演算法)放出來,能否落地又是另一回事。」他指出。
此外,由於AI公司的實際技術門檻很高,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那些打著噱頭的公司會露出馬腳,就連真正的AI公司也可能因為數據和技術的匱乏而關閉。
「小的初創AI企業有兩個大的問題,數據集有限,加上商業這塊沒有出現殺手級的應用,很可能就支撐不下去了。」騰訊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朋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盡管如此,隨著傳統行業亟待轉型,各個垂直行業對於AI的融合傾向也愈加明顯。報告顯示,預計到2019年底,超過三分之一的企業將部署人工智慧。與此同時,在行業和資本方面,也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吳朋陽表示,從2017年開始,全球對於人工智慧的投資開始變得謹慎。目前在行業上,也開始從線上走向線下,其中製造業就是典型。
「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生產效率不高的情況下,AI可以發揮很好作用。而製造業相對復雜,所以這是一個單點突破的過程,比較典型的就是圖像識別的應用,比如質檢的准確性甚至可以超過人的處理水平。」吳朋陽分析說。同時他認為,未來醫療和教育這種公共服務領域的突破更有潛能,因為AI可以解決優質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並能激發這種公共服務的數據潛能。
中國在應用層佔主導
從層次上劃分,AI主要有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三層。歐美國家在基礎層起步早、投入大,中國則是在應用層和技術層涌現出諸多公司。
上述報告顯示,亞太地區採用AI技術企業的數量是北美地區公司的兩倍。其中,中國公司引領亞太AI,北京、上海、廣東以及浙江和江蘇是主要的聚集地。
和歐美比較,中國的AI產業發展異同也十分明晰。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AI產業發展更注重落地應用,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對基礎研究的加強,以及對原創基礎設施的搭建。
而應用場景的落地對於原創基礎研究、平台搭建的牽引作用也不容小覷。龐大的市場應用激發和倒推基礎層,這是中國區別於歐美AI產業的最大特點和優勢。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去年年底發布的《人工智慧發展白皮書——產業應用篇》,從產業規模看,2017年國內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達到237.4億元,相較於2016年增長67%。其中以生物識別、圖像識別、視頻識別等技術為核心的計算機視覺市場規模最大,佔比34.9%,達到82.8億元。
不論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到的「智能+」,還是中央深改委19日審議通過的《關於促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指導意見》,以及2017年底的工信部《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都賦予了AI+傳統行業更多可能。
王延峰說,中國的「互聯網+」提了4年,而新一輪的「智能+」,是產業的自然遞進和提升。「『互聯網+』解決了數據,而AI的核心就是數據演算法算力,數據發展程度不夠是做不到智能化的。如今經過幾年發展,數字化進程又提升了一步,所以可以跟人工智慧結合產生新的業態。」他預計,未來的3~5年,「智能+」傳統行業會有明顯的深度融合。
行業熱度持續,更需要人才的助力
長期跟蹤AI產業的騰訊研究院研究員俞點根據最新數據對記者分析,在全球來看,英國有20家高校開設了相關的課程,美國168家,中國2017年是20家,2018年30多家高校開設相關專業,也就是說全球設有AI方向的高校一共近400所,來滿足全世界百萬級的需求。
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至少在100萬以上。而且由於合格AI人才培養所需時間遠高於一般IT人才,人才缺口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有效填補。」俞點說,AI對技術要求非常高,非本專業的學生雖然可以學習相關AI知識,比如專業是計算機,學一年神經網路就可以做比較初級的人工智慧開發,但是深度的基礎開發還是需要高精尖的AI人才。
俞點所說的基礎開發的人才,也是中國AI市場最為缺乏的。王延峰表示,中國AI領域的優勢在於應用端的人才豐富,「場景豐富,加上教育部學科目錄也在跟進,應用層面的人才儲備較多。」但是畢竟起步晚,高端、前沿人才和國外比還有較大差距。
而董慧智則認為,AI人才的薪酬還要和公司具體情況結合,例如他們這種垂直性強的應用型AI公司,就不需要儲備大量的高端AI人才。雖然目前公司有幾十個博士,但還是碩士居多。「很多商用過程不需要博士,而碩士生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他說,在公司AI不同層次人才收入差距也較大,頂尖級的人才甚至沒有上限。
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確實是一所大師雲集、精英薈萃的學府。她為兩彈一星而建,實施「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方針,建校之初即匯集了嚴濟慈、華羅庚、錢學森、趙忠堯、郭永懷、趙九章、貝時璋等一批著名科學家。這里要澄清一下,題主提到的錢學森先生並不是「從這個學校走出來的」,錢學森教授是中國科大建校十三系中的系主任,在建校之時即已久負盛名,他對科大的建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而言之,科大的校友取得的成績大多集中在科研領域。謝謝閱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Ⅹ BAT將悉數亮相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來展示什麼
從上海市經信委獲悉,BAT(阿里巴巴、網路、騰訊)已全部確定出席9月17-19日在上海西岸舉辦的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阿里的「天擎」系統、網路的自動駕駛技術、騰訊的AI醫學產品騰訊覓影均將在大會上展出,Google還將在徐匯西岸舉行互動AI體驗展覽,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AI。
而在本次大會上,騰訊將集中展示「騰訊絕藝」、「騰訊覓影」、「智慧生活」等核心能力和應用。其中,「騰訊覓影」是騰訊首款人工智慧與醫學結合的AI醫學產品,讓觀眾直觀感受AI+醫療創新為場景所帶來的突破性進展,覓影·影像還將使用「移動冰屏」作為展示形式,將AI+醫學影像的結合可視化展現在觀眾眼前,增強趣味性與易懂性。
截至目前,已確認參會的演講嘉賓有260多人,包括獲得圖靈獎、諾貝爾獎的學術界領軍人物50多人、產業界領袖100多人,以及國際組織和國外政府領導人等。
參加AI應用體驗的企業有81家,參加展覽展示的企業有70家。大會中心展區主題為「城市智腦+智能核芯+創新演算法」,體現了「數據、算力、演算法」三大要素,共有谷歌、ARM、華為、阿里、騰訊、商湯等一批中外企業參加,大會期間還將邀請相關企業舉辦相應新產品新技術發布及項目簽約等活動。
來源: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