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論文
A.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B. 斯坦福大學官網中文版斯坦福大學有位叫尼古拉斯的博士嗎
C. u盤突然就識別不出來了,文件好像也全沒了,怎麼才能修復好啊,我的畢業設計在裡面,急!
電腦重啟,換個介面(最好是機箱後面的USB口)試試,如果還是不行,多數是U盤掛了,如果真的掛了那就不好恢復了。
D. 求一篇以「科技與創新」為主題的議論文,關於形勢與政策的。謝謝啦
形勢與政策是指我國對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秉承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而做出的應對政策。形勢政策是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理論課考試內容之一。2010年考研政治課改後,與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一起考察。
依據中宣部、教育部下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
結合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形勢和大學生成長的特點而編寫。在介紹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基礎上,闡明了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與應對政策。採用專題式的編寫方法,涉及國際和國內時政熱點12個專題。
E.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F. 物聯網和ETC的結合將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嗎
物聯網(IoT)在最近幾年一直都是比較火的一個話題,業內人士幾年來一直使用該術語來描繪從家庭自動化到智能城市規劃的未來。現在很多項目都採用了物聯網技術,此舉推動了全球信息化的發展。
ETC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目前已經在物聯網方面有了一定的應用。ETC技術可以增強信息和價值在數字經濟中的共享方式。ETC的智能合約可以在動態條件下自動傳輸信息和價值,為物聯網和機器可支付網路提供量身定製的商業模式。以靈活直觀的智能合同編程平台為基礎、用ETC為支撐,可以推動物聯網向全球化程度高、安全性好、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
ETC DEV team作為ETC的開發團隊,同樣關心ETC在IoT領域的應用。目前該團隊已著手研發針對IoT的友好虛擬機,使之具有普世性,獨立性和高效性,為此ETC開發團隊在2018年內將升級數個協議,使之能適配移動設備和嵌入式設備,並且為了更好地使用IoT的應用,ETC 社區制定了跨鏈操作功能的開發計劃。針對物聯網領域劇增的交易數據,設計分片技術和側鏈技術。在保證安全性的同時提高效率。以上不只是技術方案,ETC開發團隊已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表,在2018年內,將使ETC節點能運行在當前最流行的物聯網操作系統「樹莓派」上面。
ETC的投資信託贊助商Grayscale在今年8月發表的名為《Into the Ether with Ethereum Classic》論文中寫道:「我們相信,ETC有朝一日會成為全球化、安全性高、去中心化的物聯網(loT)的基礎。」物聯網這個詞多次出現在這篇論文上,似乎這是該論文的作者Matthew Beck支持ETC的主要理由之一。在這方面,Beck根據自己的研究和計算,得出ETC未來非常適合用於處理機器,讓機器自動數據交易。他指出,如果到2025年,ETC能夠獲得10%的物聯網設備數據流量,那麼每枚ETC的價格將有數十倍的增長。
談到ETC的投資機會,Beck寫道:「首先,ETC擁有類似於貴金屬和比特幣價值的存儲屬性,這讓它成為通脹對沖工具,適用於長期投資。其次,作為運行ETC智能合約的數字代幣ETC,它是一種稀缺商品,可以為全球化發展的物聯網提供動力。」
ETC和物聯網的結合,不僅能夠推動物聯網技術的再上一層,同時也推動了ETC的發展。兩者結合之下使物聯網技術向更安全、更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也使其更具有獨立性和普世性。與此同時,該項目也發揮出了ETC的優勢,使ETC的價值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雖然目前ETC和ETH相比,應用數量上不及ETH。但是ETH也並不是完美的,此次雲養貓導致擁堵的事件就說明其是有缺陷的。而ETC團隊對技術的嚴謹態度,使得ETC每一個提案的實施都經過充分的論證,其後發優勢正逐漸顯露出來,而且ETC不斷的拓展自己的領域,尤其是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擴展更是把其推上一個新高峰。相信未來ETC會成為一個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公共基礎設施。
G. 蜂巢模式是什麼意思,最近在寫互聯網的論文
這個模式就是說人多力量大,像蜜蜂一樣的各司其職,又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分工協作提高工作效率,我記得是集幫的創始人提出來的。
H.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3000字
走向21世紀的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都處於一個關鍵時期,相應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也處於一個關鍵時期。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每當社會發生重大變革,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發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代條件下,這種可能性無疑是大大地增強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新發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現實,將直接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以何種姿態走向機遇與挑戰並存的21世紀。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包括它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這並不是什麼新觀點,而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以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是發展的理論,這是由其本性所決定的:其一,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踐,特別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它的一切理論觀點形成和發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動力,正確的理論必須能夠如實、及時地反映實踐的發展變化,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另一方面,哲學誠然要解釋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為此,它堅持理論必須不斷地被運用於實踐,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接受實踐的最終檢驗。離開無限豐富、不斷變化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的科學性。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總結、概括和吸收近現代科學的一切成就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又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不是什麼宗教教義,它嚴格地從「最頑強的事實」出發,而不是從某種先驗的概念、原則、公式出發來看待自己的一切理論觀點。其三,它的開放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不同,也有別於現代西方一些自命不凡的哲學,它從來都不主張自己已經結束了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誠然有它的體系,但這個體系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它為後人不斷地豐富它、發展它留下了無限廣闊的空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上述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的理論,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是不穩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後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立的哲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發展和人類歷史經驗包括以往人們在哲學思想上的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並在後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辯證而又唯物的世界觀、方法論;辯證而又唯物的認識論;辯證而又唯物的歷史觀等等。
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於實際。在後人掌握、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實際出發。因此,即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科學發展的新成果、人類社會的新經驗和新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會成為僵死的教條。這已為中國和其他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無產階級政黨在20世紀的發展實際所證明。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曾經必須反對這樣一種錯誤觀點,即認為中國的國情是如此的「特殊」,以致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社會主義理論是完全不適用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科學分析證明,這種「中國特殊論」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主義能夠運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指導
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但是,中國的國情又的確有自己的特點。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觀察中國歷史和現實時,必須充分注意這種特點,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生根,才能正確地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也才能徹底駁倒那種認為馬克思主義不合乎中國國情的論調。
為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正確地指導中國革命事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曾經在黨內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公式化的教條主義。30年代初,此種教條主義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巨大挫折。為了從哲學的高度克服教條主義,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毛澤東帶頭研究哲學,寫下了諸如《實踐論》、《矛盾論》等一系列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傑出著作。他把對教條主義的批判特別地提升到哲學方法論、認識論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僅使我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大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黨在這個過程中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問題在於,革命勝利後,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是否仍然要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特點?在這方面,中國共產黨做出了艱苦的探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左」傾思潮,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顧中國的具體國情,從某種「本本」出發,從抽象的公式、概念出發,超階段地提出建設所謂「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的主張。為了克服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教條主義,鄧小平積極支持並引導了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大討論。他特別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頁。)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結合,使我們黨不僅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而且形成了第二大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實踐
馬克思曾經說過,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准確地把握並解決這些問題,就會把理論、思想,把人類社會大大地向前推進一步。而所謂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89~290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論上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大生命力,從根本上說,決定於它把握、理解和解決時代重大課題的程度和水平。走向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緊緊抓住世紀之交乃至下個世紀人類社會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在對時代重大問題的靈敏反映、准確把握和科學解答中,開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列寧說:「正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它就不能不反映出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註:《列寧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頁。)那麼,當代「社會生活條件」出現了哪些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所不得不格外重視的異常劇烈的變化,向人們提出了哪些必須研究或探索的重大時代課題呢?
1.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變化,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經濟全球化現象。
人們列舉了資本的「全球化」的種種表現:跨國公司、跨國資本、跨國經濟組織的急劇增加,使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出現了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態勢;出現了國際化的勞動分工,國際信貸經濟得到發展,資本調控進入跨國公司結構,生產系統和勞動過程日趨靈活,非中心化經濟逐漸形成,標准化的市場和消費模式的指數不斷增長,社會綜合保障的信貸制度日益擴展,新價值體系開始創立並得到實際運用。經濟全球化還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社會秩序中,由於取消了社會和資本之間的界限,資本自身變成社會性,從而一切用於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都已直接被資本吸收,資本的控制呈現出普遍化和迅速擴散的態勢,而不再像19世紀那樣,集中封閉在一個地區;金融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流動,對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而在經濟全球化中承擔著重要角色的跨國公司其職能也已發生變化,它不再為一個國家服務,而是有它自己的聯盟,為它自己的公司服務,為全球資本主義服務,一切都以它的資本增值和再生產為轉移。總之,經濟全球化表明,資本的控制真正達到了國際化的程度。有鑒於此,一些人士斷言:在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民族與國家將成為歷史的「陳跡」。
應該區別三種意義上的「全球化」:一是作為當代資本主義客觀發展狀況或趨勢的全球化;二是對現實的全球化現象所作的理論探討;三是一些大國傳媒與資本共謀而進行的「炒作」。對於第一種意義上的「全球化」,當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深入地研究,揭示全球化的實質及其可能的發展趨勢;對於第二種意義上的「全球化」,即作為觀念形態的東西存在於一些嚴肅認真的理論探討之中的「全球化」理論、思潮,馬克思主義者要認真對待,將其中所提出的問題加以批判地分析,轉化為自身的研究課題,盡可能說出一些新的道理來;對於第三種意義上的所謂「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給以足夠的警覺。
人們注意到,經濟全球化並沒有消解掉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下面這段話是許多討論全球化現象的學者(甚至包括那些並不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士)經常加以引用的:「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6頁。)國外一些學者如阿里夫·德里克甚至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期能夠寫下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極其恰當的描述文字,對於他們那個時代而言是顯得奇怪的。
其實,馬克思在上述文字里所表述的思想在稍早一些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已清楚地闡發過。馬克思所以能在資本主義尚處在幼年的時候就對其做出了今天還令世人驚奇的預測,歸根到底,源於他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規律,源於他對資本的本質的科學把握。在馬克思看來,資本,按其本性來說,是天生的國際派,由於它活躍在世界舞台上,造成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造成了交往的普遍化,個人的狹隘地域性的存在愈益被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所代替。人們在驚訝於馬克思的天才預測的同時,可能會感到,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許多重要思想長期以來並未得到足夠的注意,這是造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某種簡單化、庸俗化和片面化理解的重要原因,因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有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思想再認識再研究的必要;另一方面,當代資本主義畢竟出現了一些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那個時代所不曾具有的變化,畢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新的變化、新的問題需要當代馬克思主義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加以研究,而不能簡單復述經典作家的原有見解。
譬如,經濟全球化是否將導致民族、國家的消失呢?這個問題是值得認真考慮的。應該看到,整體化是以分化為各自利益不同甚至對立的民族為前提的。在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普遍交往、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不斷加深並未消融各民族不同的特徵、價值追求的差別,毋寧說是以這種差別為前提的。因此,各民族在普遍交往過程中所呈現並發展起來的民族性、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定。因此,至少在可預見的將來,民族、國家是不可能消亡的。取消了各民族獨立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的一體化「同質世界」本身是一個單調的世界,是不會得到大家認同的。事實上,在主要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唱主角的全球化浪潮中,國家在推動資本的擴張,在維護本民族利益方面始終承擔著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還存在著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存在著不同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在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中的民族、國家間的不平等現象。當然,民族、國家的職能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會發生變化,研究這些變化的發展趨向,特別是造成這些變化的社會物質條件,我們能夠進一步豐富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社會共同體,關於民族、階級和國家的理論。
再如,經濟全球化使得對現代化問題的反思格外地突出出來。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學術界就興起一股對現代化的批判浪潮,後現代主義是其中的重要一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深入,這種反思批判進一步加強了,後殖民理論等思潮進而取代後現代主義成為「顯學」。西方現代化理論包含著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導。對現代化的反思、批判並不構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拒絕追求現代化的美好生活、加速現代化建設的理由。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全面復興的必由之路。因而,在這里,問題只可能轉化為對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批判性反思:這種現代化發展道路真的具有普適性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怎樣獨立自主地選擇適
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發展問題能否歸結為單純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如果不能,怎樣科學地認識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本身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將會促使我們深化對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解。
還有,經濟全球化是否消除了資本主義固有的基本矛盾呢?筆者認為,全球化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而是使這一矛盾具有了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形式。全球化既然從本質上是資本的國際化,那麼它就必然地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異化形式。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所擔負的一個重大歷史使命,是深入研究、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新特徵、新趨勢,並在這種研究過程中豐富、深化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2.科學總結20世紀世界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經驗,據以展望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是世紀之交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對的重大課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是與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相聯的。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100年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 在世界上廣大的地域內成為現實。但是有三個必須引起注意的歷史現象。其一是社會主義並不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設想的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中誕生。它誕生的地方倒是在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甚至是很不發達的國家。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建立起來以後沒有能長期保持。其三是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仍然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一些國家程度不同地面臨著進行社會主義改革的繁重任務。
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產生的問題,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否首先在那裡崩潰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明白無誤地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須,資本主義制度所以要否定,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而一種社會制度,在它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是不會立即被否定的;另一方面,革命的實際發生,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急劇尖銳化以外,還有賴於現實的革命條件,而這些條件並不是人們事先所能完全預料、設計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生前多次拒絕了對一些國家是否或者什麼時候爆發革命進行預測的請求。
恩格斯逝世後相繼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和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即使被認為是處於穩定發展的戰後階段,資本主義造成的地區沖突、經濟危機特別是金融危機也是接連不斷。所有的歷史事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是經得起考驗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資本主義的大廈並不是到處都很容易被沖塌的。
由於現實的社會主義制度誕生在原來資本主義不發達或很不發達的國家,因而,這些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難。雖然不同國家的情況有別,困難的程度各異,但造成困難的原因多少都與這些國家原有的資本主義不發達而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不高有關。可惜,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就能自動地帶來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這樣,那就把這種制度搞得更「純」一些。這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神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本世紀後半期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普遍發生的改革,特別是中國的改革,其歷史意義不容低估。它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並不等於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社會主義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歸根到底要能適合該國的實際,要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努力探索使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優越性得以充分發揮的中間制度層次,而這就需要改革。人們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隨著改革實踐的深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這種改革經驗能夠被提升到更加系統、成熟的理論形態,從而大大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視域。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只要不抱偏見,就會承認,這一挫折並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失敗」,但這一重大挫折也的確表明,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遠未達到成熟的形態。歷史經驗表明,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挫折,往往孕育著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的新突破、新發展的契機,能否把握好這種契機,關鍵在於是否科學地總結和消化歷史經驗。應該說,人類在20世紀確實積累了豐富的有關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經驗寶庫中的最新內容。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不可推卸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總結20世紀社會主義實踐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用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豐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這對於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個
突出現象。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所以重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必須以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為其堅實的基礎;其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20世紀的面貌是大大地改觀了。本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標志著科學新時代的到來。40年代以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宇宙航行、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7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學、網路技術、新的生物技術和生命復制技術、航天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主體的高科技群的迅猛發展及廣泛應用,開辟了許多新的生產領域,為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創造了以往不能想像的寬廣的可能性。知識經濟的興起更是大大縮短了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產業革命之間的「時間差」,科學研究本身,知識的生產、傳播和運用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力發展中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大拓寬和深化了人們的世界圖景,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勞動組織方式、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使人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研究這些新的變化、新的影響,利用人類對自然界、社會和自身的新認識來豐富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世界觀,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任務。可以說,脫離當代科學技術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要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也給即將走向新世紀的人類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例如,由就業、資源、生態和環境保護等構成的全球性問題;由科學技術發展及其廣泛應用中出現的負面影響而產生的科學合理性與技術合理性問題;由社會的信息化所導致的文明危機與文化沖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是科學技術發展本身不能完全解決的。毫無疑問,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三、世界普遍交往時代的哲學
社會生活條件異常劇烈的變化,當代社會實踐中涌現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能不在人們的頭腦中反映出來,從而,出現各式各樣的哲學文化思潮是毫不奇怪的。我們看到,與現實生活的復雜多變交相輝映,諸如後現代主義、後殖民思潮、新文化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科學地對待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也是在當代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方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一個半世紀以前只是少數先進的人們所遵循的世界觀成長為今天世界性的哲學思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不是那種狹隘的宗派哲學,而是始終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抱著一種博大的開放胸襟。當然,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繫上的開放性並不意味著它在本質上持一種折衷主義的立場,它在批判謬誤、捍衛和發展真理上的原則立場是有目共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錯誤傾向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
問題在於,要斗爭就必須講究斗爭的藝術,要批判錯誤的東西,就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恩格斯在評論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時深刻地指出:「費爾巴哈打破了黑格爾的體系,簡單地把它拋在一旁。但是簡單地宣布一種哲學是錯誤的,還制服不了這種哲學。像對民族的精神發展有過如此巨大影響的黑格爾哲學這樣的偉大創作,是不能用乾脆置之不理的辦法來消除的。必須從它的本來意義上『揚棄』它,就是說,要批判地消滅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過這個形式獲得的新內容。」(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恩格斯在這里所揭示的方法,是我們對待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的唯一正確的方法。
按照這種方法,馬克思主義者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時,必須把批判、探索與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錯誤思潮顛倒化地處理的問題轉化為正面研究的對象,做出真正有說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同時,批判地吸收其中可能具有的合理成分。應該看到,當代西方各種哲學思潮,即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其所以產生並得以傳播開來,總是表明它所提出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以往不曾熟悉,或不曾重視的問題,將這些問題真正梳理清楚,不僅可以消除錯誤思潮的影響,而且是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寶庫所必不可少的。馬克思主義者要勇於參加世界范圍內的百家爭鳴,以傳播馬克思主義,同時也開闊自己的眼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意義是通過數代馬克思主義者的艱苦努力才獲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1世紀的新發展同樣要靠幾代馬克思主義者的扎實工作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而且能夠在21世紀擁有更加光輝燦爛的發展前景。
I. 求一篇關於法律論文
淺談無效合同的情形及後果
合同無效的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具體而言:
(一)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8條之規定,所謂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詐人因欺詐行為發生錯誤認識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礎上產生的。
因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是行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詐下陷於某種錯誤認識而為的民事行為。構成欺詐應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是能使受欺詐人陷於某種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的行為。主要表現情形有三種,即捏造虛偽的事實、隱匿真實的事實、變更真實的事實。二是必須有欺詐人的欺詐故意。欺詐故意是由於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使他人陷於錯誤,並基於此錯誤而為意思表示的故意。三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欺詐人的欺詐行為而陷入的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傳統民法認為,構成欺詐必須由受欺詐人陷入錯誤這一事實,受欺詐人未陷入錯誤,雖欺詐人有欺詐故意及行為,在民法上不發生欺詐的法律後果。四是必須有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所謂受欺詐人因錯誤而為的意思表示,即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關系。錯誤的認識必須是進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動因,才能構成欺詐。五是欺詐是違反了民事活動應當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根據《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的規定,所謂脅迫,是以給公民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迫使相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脅迫也是影響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脅迫構成應當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必須是脅迫人的脅迫行為。所謂脅迫行為是脅迫人對受脅迫人表示施加危害的行為。脅迫行為在《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69條已規定清楚。二是必須有脅迫人的脅迫故意。所謂脅迫故意,是指脅迫人有使表意人(受脅迫人)發生恐怖,且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即包含兩層含義:須有使受脅迫人陷於恐怖的意思和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意思。三是脅迫系屬不法。所謂不法,情形有三種:有目的為不法,手段也為不法者;目的為合法,手段為不法者;手段為合法,而目的為不法者。四是須有受脅迫人因脅迫而發生恐怖,即受脅迫人意識到自己或親友的某種利益將蒙受較大危害而產生恐怖、恐懼的心理。若受脅迫人並未因脅迫而發生恐怖,雖發生恐怖但其恐怖並非因脅迫而發生,都不構成脅迫。五是須有受脅迫人因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恐怖和意思表示之間有因果系,這種因果關系構成,只需要受脅迫人在主觀上是基於恐怖而為意思表示即可。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五個要件,方可構成脅迫。
依《合同法》第52條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等手段訂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損國家利益時,該合同才為無效。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謂惡意串通,是指當事人為實現某種目的,串通一氣,共同實施訂方合同的民事行為,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損害的違法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實踐中並不少見,諸如,債務人為規避強制執行,而與相對方訂立虛偽的買賣合同、虛偽抵押合同或虛偽贈與合同等;代理人與第三人勾結而訂立合同,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為,亦為典型的惡意串通行為。該類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違法性,對社會危害也大、是故,《合同法》將《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4)項所規定的「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納入到無效合同之中,以維護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維護正常的合同交易。
惡意串通而訂立的合同,其構成要件是:一是當事人在主觀上具有惡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為會造成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損害,而故意為之。二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連、勾通,使當事人之間在行為的動機、目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結果上達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實現。在實現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後,當事人約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實施該種合同行為。三是雙方當事人串通實施的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結果,應當是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損害。法律並不禁止當事人在合同的訂立和履行中獲得利益。但是,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時而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時候,法律就要進行干預。
惡意串通所訂立的合同,是絕對無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條規定的一般的絕對無效合同的原則處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條的規定,將雙方當事人因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收歸國有或者返還集體或者個人。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也稱為隱匿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真實的非法目的,或者實施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容上是非法的行為。
當事人實施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當事人在行為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並不是違反法律的。但是這個形式並不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圖,而是通過這樣的合法形式,來掩蓋和達到其真實的非法目的。因此,對於這種隱匿行為,應當區分其外在形式與真實意圖,准確認定當事人所實施的合同行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應當具備下列要件:一是當事人所要達到的真實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須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所禁止的;二是合同的當事人具有規避法律的故意;三是當事人為規避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採用了合法的形式對非法目的進行了掩蓋。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規無明確規定,但合同又明顯地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時,可以適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條款確認合同無效。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約目的、訂約內容都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釋》第4條明確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
需要說明的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的合同,當事人在主觀上是故意所為,還是過失所致,均則非所問。只要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則就確認該合同無效。筆者認為根據《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精神,對無效合同的確認原則可概括為:法律、行政法規明文規定合同為無效的,則該合同無效;反之,則了合同有效。
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一)合同無效追溯既往的效力
我國《合同法》第56條規定:「無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銷的合同自始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由此可見,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其結果是該合同自始無效。這就是合同無效的溯及既往的效力。無論是絕對無效的合同還是相對無效的合同,均是如此。
在司法實踐中,有些合同的部分內容無效,而其他能夠獨立存在的部分的內容仍符合有效要件時,那麼無效部分被確認無效後有效部分繼續有效,但其前提是有效部分能夠獨立存在,其與無效部分並無牽連關系,如果確認合同部分無效將影響有效部分的效力時,合同仍應當全部無效。)如在買賣合同中,雙方當事人約定金擔保條款時,若約定定金的比例超過合同總標的額的20%時,則超過部分無效,而並非是定金條款全部無效。此即為合同部分無效。又如行為人為倒賣金銀、槍支彈葯而訂立的合同,該合同內容在性質上已根本違反了法律規定,因而應確認整個合同無效。
(二)合同無效不影響解決爭議條款的效力
《合同法》第57條規定:「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認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面的條款的效力。」該條款表明,合同中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因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而失去其效力。
「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主要包括如下兒種形式:一是仲裁條款。仲裁條款是仲裁協議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用仲裁方式解決雙方爭議的條款。我國對合同爭議採取或裁或審制度,仲裁條款有排除訴訟管轄的效力。二是選擇受訴法院的條款。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5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三是選擇檢驗、鑒定機構的條款。四是法律適用條款。五是關於協商解決爭議的條款。
(三)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
《合同法》關於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規定了兩個條文。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第59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1.返還財產。返還財產,是指合同當事人在合同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對已經交付給對方的財產,享有返還財產的請求權,對方當事人對於已經接受的財產負有返還財產的義務。返還財產有以下兩種形式:
第一,單方返還。單方返還,是指有一方當事人依據無效合同從對方當事人處接受了財產,該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返還財產;或者雖然雙方當事人均從對方處接受了財產,但是一方沒有違法行為,另一方有故意違法行為,無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返還財產,而有故意違法行為的一方當事人無權請求返還財產,其被對方當事人佔有的財產,應當依法上繳國庫。單方返還就是將一方當事人佔有的對方當事人的財產,返還給對方,返還的應是原物,原來交付的貨幣,返還的就應當是貨幣;原來交付的是財物,就應當返還財物。
第二,雙方返還。雙方返還,是在雙方當事人都從對方接受了給付的財產,則將雙方當事人的財產都返還給對方接受的是財物,就返還財物;接受的是貨幣,就返還貨幣如果雙方當事人故意違法,則應當將雙方當事人從對方得到的財產全部收歸國庫。
2.折價補償。折價補償是在因無效合同所取得的對方當事人人的財產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時,按照所取得的財產的價值進行折算,以金錢的方式對對方當事人進行補償的責任形式。
3.賠償損失:根據《合同法》第58條之規定,當合同被確認為無效後,如果由於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給對方造成損失時,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貪任。此種損害賠償責任應具備以下構成要件:(1)有損害事實存在(2)賠償義務人具有過錯。這是損害賠償的重要要件。(3)過錯行為與遭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
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都有過錯,依第58條的規定,雙方應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即適用過錯的程度,如一方的過錯為主要原因,另一方為次要原因,則前者責任大於後者;此所謂過錯的性質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過失,故意一方的責任應大於過失一方的責任。
因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一方當事人因此受到損失,另一方當事人對此有過錯時,應賠償受害人的損失,這種賠償責任是基於締約過失責任而發生的。這里的「損失」應以實際已經發生的損失為限,不應當賠償期待利益,因為無效合同的處理以恢復原狀為原則。
4. 非民事性後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後,除發生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民事性法律後果外,在特殊情況下還發生非民事性後果。《合同法》第59條具體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發生追繳財產的法律後果,即將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所取得的財產追追繳回來,收歸國家或返還給受損失的集體、第三人。收歸國有不是一種民法救濟手段,而是公法上的救濟手段;一般稱為非民法上的法律後果。依《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法通則》第61條第2款「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的解釋,應追繳財產包括雙方當事人已經取得的財產和約定取得的財產,體現了法律對行為人故意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范的懲戒。
J. 翻譯:論文摘要。謝謝啊:)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our country television media instry reform of continuously thorough, various channel of a great deal of open to sow, television medium of competition turn worse day by day, but our country current of this kind of is central, province, city all levels the television station cross to overlay in the city of television system, more heavy place television station of existence pressure, for the sake of break this kind of trap a bureau, some place television station in succession in the program of characteristic, the localization, grouping carry on reformation.Hence, dialect television program in very short time inside present to rise suddenly it power, once became a television station to accept to see new of growth point.
The development see toward the degree from time, this text review the Chuan Yu dialect play of development track and present condition;At horizontal of whole country the dialect television rise suddenly of big under the background announce to public graal rise suddenly of dialect television text origin is become dialect area residents realization ego approbation, the cultural capital which be engaged in the reproction of meaning and pleasant sensation refract a region second culture in the meantime disaffection oneself present condition, seek afresh a construction or purchase ego identity, promote ego cultural position of claim, and the region culture is in day by day the edge turn the process of go to the center turn to turn strategy with center;End, in the medium environment of complications, to the Chuan Yu dialect television program how keep the vitality of oneself, did personal views analysis.
Keyword:The dialect of Chuan Yu;Television program;The public'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