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到青少年兒童要經歷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Ⅰ 個體自我意識的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
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是: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
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從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過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兒童在3歲以後,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1)從出生到青少年兒童要經歷去自我中心的過程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全面深刻地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現實環境中的位置。要正確地認識自我,首先要從生理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社會的自我三個方面來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
為此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信息來源,提高文化水平和修養;多與人交流思想,多征詢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適當的參照系來了解自己。對自我的構建、自我的發展以及人際關系的處理大有裨益。
Ⅱ 皮亞傑把兒童思維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感知運動階段兒童在認知上有兩大成就:
獲得了客體永久性 所謂客體永久性是指兒童脫離了對物體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該物體持續存在的意識。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大約在9~12個月獲得客體永久性。
形成了因果聯系。
2、前運算階段(2~7歲)
皮亞傑以不同形式的運算作為劃分階段的標志,運算指一種內化了的可逆的動作,即在頭腦中進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運轉的思維活動,或者說運算是指內部化了的觀念上的操作。
皮亞傑把前運算階段又劃分為兩個階段:前概念或象徵思維階段(2~7歲)和直覺思維階段(4~7歲)。這一階段兒童思維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早期的信號功能 :表象符號-延遲模仿與語言符號
泛靈論和自我中心主義:自我中心主義指兒童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的傾向。
思維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不能進行抽象運算思維4、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兒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們見到的行為,不能回想起事物變化前的樣子。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
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獲得了守恆性,思維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現是守恆獲得的標志,也是具體運算階段出現的標志。兒童能反向思考它們見到的變化並進行前後比較,思考這種變化如何發生的。守恆是指個體能認識到物體固有的屬性不隨其外在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特性。
兒童最先掌握的是數目守恆,年齡一般在6~7歲,接著是物質守恆,在7~8歲之間出現,而幾何重量守恆和長度守恆在9~10歲左右,而體積守恆一般要11~12歲以後。
群體結構的形成 群體結構是一種分類系統,主要包括類群集運算和系列化群集運算。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分類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在解決兩類范疇相結合的復合群集的分類任務上,具體運算期與前期運算期的兒童不同,他們能夠根據物體各種特性結合的復雜規則進行分類。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雖然已實現了許多運算的群集,但是,兒童這時進行的運算仍需具體事物的支持,對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從沒發生過的事情還不能進行思考。
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
上面曾經談到,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只能利用具體的事物、物體或過程來進行思維或運算,不能利用語言、文字陳述的事物和過程為基礎來運算。例如愛迪絲、蘇珊和莉莉頭發誰黑的問題,具體運算階段不能根據文字敘述來進行判斷。
而當兒童智力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思維不必從具體事物和過程開始,可以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想像和思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
故兒童可以不很困難地答出蘇珊的頭發黑而不必藉助於娃娃的具體形象。這種擺脫了具體事物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除了利用語言文字外,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甚至可以根據概念、假設等為前提,進行假設演繹推理,得出結論。因此,形式運算也往往稱為假設演繹運算。
由於假設演繹思維是一切形式運算的基礎,包括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內。因此兒童是否具有假設演繹運算能力是判斷他智力高低的極其重要的尺度。
當然,處於形式運算階段的兒童,不僅能進行假設演繹思維,皮亞傑認為他們還能夠進行一切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運算。
這些基本運算,除具體運算階段的那些運算外,還包括這樣的一些基本運算:考慮一切可能性;分離和控制變數,排除一切無關因素;觀察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將有關原理組織成有機整體等。
(2)從出生到青少年兒童要經歷去自我中心的過程擴展閱讀
1、感覺運動智力階段(從出生—2歲)。這個時期的兒童主要是通過感覺運動圖式來和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順應)並與之取得平衡。其行為發展經過本能反應、習慣形成和智力活動出現3個層次和6個小階段。
2、前運算思維階段(2—7歲)。到了感覺運動階段未期,兒童的各種感覺運動圖式開始內化,成為表象或形象圖式,兒童的思維開始迅速發展到一個新的、以符號為代表的水平,但尚無系統,且缺乏邏輯。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兒童發展到這個階段,出現了具體運算圖式,能夠進行初步的邏輯思維。但一般還離不開具體事物。
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發展迅速,與成人思維接近,可以在頭腦中把形式和內容分開,可以離開具體事物,根據假設和條件進行邏輯推演。
Ⅲ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維為什麼會出現,有什麼意義與幼兒的中心思維有什麼不同是不是都是自私的
自我中心膨脹是青春期的一大特點。在這一心理的作用下,青少年在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產生諸多改變,進入唯我性平衡期。我在實踐中觀察到,自我中心心理需要調節。青少年能否成功的由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際平衡性自我過渡,直接影響著將來他人格的發展、心志的健全和社會化的進程。如果過渡不良,則可能導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心理上的畸形發展。在實踐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青少年社交適應不良的案例。在這篇文章里,我探討了初中生的自我中心心理導致偏差行為發生的類型、作用機制。並重點通過具體案例,對初中生社交適應不良的根源和輔導途徑進行探究,幫助這些適應不良的學生盡快走出偏差行為,達到自我同一性的良好適應。
一、少年自我中心的思維的根源、特徵及影響
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歲以後的少年迎來了第二次發育高峰期,自我意識也緊接著高漲。青少年產生了一次覺醒——從兒童時代對師長權威的盲目服從到對自我權威的重視。他開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價值。他的情緒隨著周圍人的眼光而起伏,總認為自己在一個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觀察著自己。他為這些「假想的觀眾」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個人的喜歡和贊揚。其實,在青春期,每個孩子更關注的是他們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心思來互相觀察。所以,那隻不過是少年假想的觀眾。青春期閉鎖性和自我中心的到來,是邁向成熟的自我意識的一個必經階段,是青少年從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穩定走向穩定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帶著一些孤獨的特點。一個成長中的自我,比任何時候都認真,都執著。而這種感情如果過於執著,則可能在人際交往等各方面造成偏差。從青春早期的性的萌動來看,十一二歲的孩子告別了男女生極端疏遠的性蕾期,第二性徵在萌動和成熟。對喜歡的異性的感受等新鮮的性體驗,不知該對誰訴說,只有將一切寫在日記本里。他將對異性的憧憬上升到精神的高度,在唯我的孤獨中嘗試著從異性那裡獲取一點點的溫暖。青春早期,「假想觀眾」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調整不好,會引得少年人產生社交障礙。有的青少年覺得自己不夠討人喜歡,不敢見人,遇事萎縮,極度自卑。這種心理偏差擴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會導致連鎖性的反應。青春早期孩子易將個人的思想、情緒、心理感受擺在無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覺得別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變得孤僻、清高,或者強加個人感受給別人,在考慮個人和考慮他人時,顯得既片面又極端。在認知上,青少年內向型思維較為豐富,注重內心世界多,關注現實生活較少。認知上還未擺脫具體形式思維的主導地位,看問題較表象、偏執。容易以別人的意見觀點為轉移。由於不能從正反兩面看到某些社會現象的本質,容易產生從眾行為(如追名牌、明星崇拜等),易被不良社會風氣熏染,在行為上出現偏差。如現在的電腦游戲、賭博、拉幫結派、偷盜、搶劫、逃學等現象。在情緒上,青少年處於第二次發育高峰,激素在身體里異常活躍。他們情緒十分不穩,遇事容易沖動,在同師長、同伴產生矛盾時,常不能心平氣和的處理問題,同師長爭執、表現出叛逆行為。從各方面來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的思維既有積極的意義,又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困擾。著名發展心理學家羅伯特 凱根說:自我中心的唯我性思維最終要向人際平衡性思維轉化,我們不但要引導青少年了解自己的需要,更要善於協調自身需要同他人需要之間的矛盾,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兼顧到他人需要的滿足。
Ⅳ 青春期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表現是
青春期是生理和心理發生巨變的時期,約10歲至19歲、20歲,是由兒童期轉向成年期的過渡階段,是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矛盾時期。
1.自我意識的發展 所謂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自我意識是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它不僅是人格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方面、完善自己人格特徵方面的重要保證。青春期是自我意識發生突變的時期,它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原因的影響:
(1)生理原因:青春期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的高峰,身高體重劇增。同時,性成熟開始,性意識覺醒。這些急劇變化使兒童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小孩了,出現了「成熟感」。
(2)心理原因:身體迅速發育的同時,兒童少年獲得一種新的思維能力,一種能夠對自己的心理過程、內心活動加以分析、評定的思維能力,稱之為反省思維。他們通過反省思維對自身進行思考,對自身心理活動進行分析,審視自己的個性特點、道德品行和情緒狀態。
(3)社會原因:父母和教師開始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青春期正面臨著許多有待自己抉擇的問題。這一切意味著青少年不得不正視自己、內省自己、了解自己。另一方面,他們必須不斷調整個人與同齡人之間的關系,以期在團體中佔一定地位,受到同伴們的認可和尊重,並渴求找到知己朋友。在與同齡人相處中,青少年不僅喜歡注意和評論別人的心理特徵和品質,而且喜歡把自己與同齡人作比較,找出自己的優缺點。這就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①成熟感和獨立意向的發展:由於生理上的迅速發育,青少年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隨著這種成熟感的產生,他們希望參加成人的活動,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希望別人把他當成人看待,讓自己享受與成人相同的權利。實際上他們仍需要依附於家庭和成人,因此常產生獨立與依附的矛盾。如果這時父母或成人還把他們當小孩看待,他們便會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認為這是大人對他們的束縛和監視。正因為如此,到了青春期的少年常與父母和老師「對著干」,往往故意表現出反抗情緒和疏遠意圖。
②自我的分化:自我有兩種,一是有知覺能力、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的自我;另一是可以作為客觀觀察對象的自我,即主觀自我和客觀自我。這兩種自我由最初的混飩狀態開始漸漸分化。青春期開始認識自己的同時,試圖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自己、統一自己,這是青春期個性重組的表現。因此,主觀自我里包含著理想化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一種幻想。臨床心理學認為,客觀自我與理想自我間的距離太遠,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也有的青少年會沉溺於自我觀察和自我陶醉中,會使自己脫離現實,陷於孤立,乃至懷疑自己的不真實性,導致人格解體。
③自我意識的強度和深度不斷增加:青少年強烈地渴望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他們常會照鏡子,研究自己的相貌和體態,注意自己的服飾與儀表,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當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時,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被別人觀察的對象,而較少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觀察者。因此,他們好把思想集中在自己的感情上,常常誇大自己的情緒感受,認為他(她)的情感體驗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常以為自然界和社會的有些法則只對別人發生作用,而對自己是個例外。這種想法可能會促使青少年去冒險。
④自我評價逐漸趨於成熟:自我評價是指自我對自己能力和行為的評價,它是個體自我調節的重要機制。青少年自我評價的發展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評價的獨立性日益增強;二是自我評價逐漸從片面性向全面性發展;三是對自己的評價已從身體特徵和具體行為向個性品質方面轉化。
2.性意識的發展 性發育的逐漸成熟,促使少年的性意識急劇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兩性的差別,從對異性的好奇逐漸轉化到一種朦朧的對異性的眷戀、嚮往和接近傾向。性意識有力地動盪和改組著少年的心理內容和結構,而社會生活條件及環境又制約和影響著少年的心理水平和行為方式。所以,此時表面上男女生之間界限劃分,內心卻都懷著對異性的神秘感,渴望並想像去接近對方;他(她)們表面上互相迴避疏遠,實際上卻在敏銳地注意著對方的舉止言行和身體變化;表面上在異性面前拘謹、羞澀,實際上常用愛美、出風頭、冒險行為甚至惡作劇來招引異性對自己的注意。他們開始特別喜歡在學習、工作之餘搞點美術、攝影、音樂、舞蹈,觀看電影、文藝作品等來陶冶自己的情操。
3.認知發展 兒童11、12歲起進入形式運算階段,此時思維活動已超出具體的、感知的事物,使形式從內容中解放出來,憑借演繹推理、規律的歸納和因素的分解來解決抽象的問題。
初中年齡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感知活動已相當精確和概括,理解性記憶已取代機械記憶佔主導地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更加迅速,能正確掌握概念,並進行判斷和推理,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雖然還不夠穩定和全面,但在某些問題上的獨特的、創造性的見解有時比成人更深刻。學習已能獨立思考,自行對學習材料進行邏輯加工;學習態度則更加自願、刻苦和主動;具體社會意義的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起主要作用。
高中生的智力已接近成熟,其智力活動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即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穩定在毫無直接興趣的、比較抽象、枯燥和困難的學習任務上,並能在比較復雜的學習活動中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觀察能力有時比一般成人更加精細、深刻和全面;學習動機更加深遠,學習興趣明顯分化,學習中能採用按系統、意義、分類進行歸納和對各學科作交叉綜合性記憶的方法,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中心環節。
4.心理發展的矛盾性特點 青春期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但心理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使得身心發展處在非平衡狀態,引起種種心理發展上的矛盾。
(1)生理變化對心理活動的沖擊:成熟感使得少年希望盡早擺脫童年期的一切,尋找到新的行為准則,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並且因性發育的日趨成熟,滋生了對性的渴望。但又無法公開表現這種願望和情緒在這些生理。在心理和生理的內驅力作用下,他們會體會到一種強烈的沖擊和壓抑,從而感到種種困惑和煩惱。
(2)心理成熟感與幼稚性的矛盾:少年時期的心理活動水平常呈現半成熟、半幼稚性。這主要表現為:①反抗與依賴:強烈的獨立意識常使青少年不願服從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常處於一種與成人相抵觸的情緒狀態。但是,他們在內心上並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生活中還需要成人多方面的幫助與支持。②閉鎖性與開放性:兒童進入青春期後,漸漸閉鎖起自己的內心,不願向他人吐露自己的心聲,但同時又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理解。③勇敢與怯懦:心理行為上常有勇敢的想法和舉止,甚至有魯莽冒尖的沖動,但有時又十分羞怯退縮,在公眾場合表現扭捏拘謹和不夠坦然。④高傲和自卑:容易憑一時感覺對自己下結論,對自信程度把握不當,易高估或低估自己;對挫折耐受力較差,可因偶然的失利和挫折產生極度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戀童年:成人意識使青春期少年力圖從各方面否定自己的童年,但又留戀童年期的那種無憂無慮的心態和簡單明了的情緒宣洩方式,尤其遇到失利或挫折時,希望得到自己小時的那種關照和保護。
(3)易出現心理及行為的偏差: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發展不平衡,會感受許多心理矛盾、壓力和心理沖突,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順利解決,就有可能在情緒、性格特徵及日常行為等方面出現種種問題,甚至出現較嚴重的心理行為偏差。
Ⅳ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Ⅵ 名詞解釋少年期的自我中心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最先發現和提出的,是皮亞傑描述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的術語。幼兒自我中心現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認知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認知的現象。皮亞傑是在兒童的認知領域發現的自我中心現象,不是在社會和道德領域內發現的,也不是在兒童對他自己的意識中發現的。少年兒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現與皮亞傑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際關注和社會性關注為焦點,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少年兒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兩概念來表徵。
(一)獨特自我
獨特自我是一種個人的虛構,是一種以個人的意願作為獨立推理體系的模式。將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擴大化、絕對化,從而將主觀和現實統一於自我,而不理解他人為什麼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同。
(二)假想觀眾
假想觀眾就是在心理上「製造」想像中的觀眾。他們關注自己i。同時以為別人也都關注著他、注意著他,都是他的觀眾。將自己作為關注的焦點,他自我欣賞,便以為人人也都欣賞他;他自感不足,更以為別人也都對他無好感。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源於自我體驗,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別人身上。
從發展過程而言,少年期是從兒童的外傾趨向向內傾趨向發展的轉折期,故而同時具有兩種發展趨向的特點,是動態變化過程的過渡現象。
Ⅶ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Ⅷ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點是指什麼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點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最先發現和提出的,是皮亞傑描述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的術語。幼兒自我中心現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認知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認知的現象。皮亞傑是在兒童的認知領域發現的自我中心現象,不是在社會和道德領域內發現的,也不是在兒童對他自己的意識中發現的。少年兒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現與皮亞傑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際關注和社會性關注為焦點,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少年兒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兩概念來表徵。
(一)獨特自我
獨特自我是一種個人的虛構,是一種以個人的意願作為獨立推理體系的模式。將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擴大化、絕對化,從而將主觀和現實統一於自我,而不理解他人為什麼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同。
(二)假想觀眾
假想觀眾就是在心理上「製造」想像中的觀眾。他們關注自己i。同時以為別人也都關注著他、注意著他,都是他的觀眾。將自己作為關注的焦點,他自我欣賞,便以為人人也都欣賞他;他自感不足,更以為別人也都對他無好感。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源於自我體驗,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別人身上。 從發展過程而言,少年期是從兒童的外傾趨向向內傾趨向發展的轉折期,故而同時具有兩種發展趨向的特點,是動態變化過程的過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