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去中心化書籍
1. 「互聯網+」大趨勢下,如何去中心化
目前傳統製造企業去中心化的主要模式
1、建立股權激勵型合夥制
2、形成協同化自決策機制
3、搭建開放型小微經營體。
2. 如何理解互聯網+ 去中心化 去平台化
所謂互聯網平台化,就是要對互聯網的信息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我個人理解的是把各行業集中在一起,一鍵式解決,省了中間的繁瑣步驟,16年最新發布的互聯網+峰會應該就是騰 訊在16月16日北京召開的吧,這也進一步推動「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互聯網+」與政務、民生、各行各業的融合,可以通過這個區了解一下
3. 互聯網時代的圖書目錄
第一集 時代
從冷戰這個偶然的歷史背景展開,本集描述互聯網技術的誕生過程,它如何在技術、社會、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步發展為連接起每個人的互聯網。同時,回望人類歷史長河中科學技術帶給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比照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和互聯網創造的社會變革,理解互聯網技術正開創人類一個全新的時代。
第二集《浪潮》
互聯網技術在短短二十年的商業化浪潮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譜寫著改變世界的產業傳奇和創業人生。本集從個人興趣的創造、風投資本的力量、創新創業的精神,解析互聯網商業化過程和企業成長背後重要的動力,描繪新技術與需求在市場運動中,如何彼此發現並掀起一波波智慧創造與創業人生的浪潮,成長為今天俯瞰和照耀人類生活所有層面的新行業。
第三集《能量》
互聯網在經濟領域引發各產業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建構。本集對比傳統工業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不同的分工協作方式、產業鏈關系、消費與生產的關系等,解析互聯網如何改變、解構原有的價值鏈條和產業格局,創造全新的產業生態和經濟模式。當然,互聯網帶來的效率變革,必然同時給人與機器的賽跑提出新的時代性命題。
第四集《再構》
互聯網去中心化、扁平化、自組織的特性,解構並重構著社會結構,創造新的組織方式和組織形態。本集對比工業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不同的組織特徵,解析人類因互聯網實現充分、即時的彼此連接、相互影響,讓矗立千年的傳統社會組織呈現出自組織、扁平、多元和碎片化的趨勢。傳播方式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必然也深刻影響各國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施政方式。
第五集《崛起》
互聯網賦予每一個人無限的可能,讓個人力量增強、個人價值釋放。本集通過群體智慧創造、新聞傳播變革、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等,描繪互聯網時代個人的崛起。互聯網讓普通的個人越過幾百年塑造的專業屏障、權威評價和路徑依賴,獲得平等而充分的展現機會,個人和個人力量的匯聚釋放出以往不曾有過的創造力與自我價值。
第六集《遷徙》
互聯網催動了人類一場新的遷徙,由傳統社會向網路化生存的「新大陸」的一次集體遷徙。本集從工作、社交、游戲與人生三個側面,描繪人類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如何由線下到線上、由物理空間向網路空間遷移,在這場向時時在線的未來生活不可逆轉的大遷徙中,有收獲也有失去,伴隨的人類的,將是種種不適和情感的、觀念的沖突。
第七集《控制》
技術是中性的,但人性有善有惡,互聯網的能量同樣讓人性惡的一面的破壞力放大。新時代涌現的網路犯罪、網路暴力、網路安全等問題,使管理和控制變得更加迫切、重要而復雜。人類探索著新的管理規則與方式,學習對互聯網進行科學、必要、合理的治理和應對。如何共同努力在治理與發展的平衡中尋求新規則,這項新的技術已經向整個人類發出了叩問。
第八集《憂慮》
隱私,是人類精神秩序、自我尊嚴的基本體現和保障。在互聯網時代,使用網路和獲取服務常常會以犧牲隱私為代價。在保護與出讓的博弈中,在選擇個性服務還是保留隱私的兩難中,一個近乎全透明的時代環境漸漸到來,人類的隱私變得脆弱不堪。這是伴隨網路發展將長久存在的挑戰,人們需要建構新的隱私觀念和保護制度,來適應一個全新的世界。
第九集《世界》
世界是多元的,人類過去、現在和長久的將來,都將依然是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的多樣化。互聯網進入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和社會特性的國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影響,也影響著各國的現在和未來。本集選擇七個代表性的國家,描繪互聯網如何受到不同本土文化的影響,每個民族國家、文化傳統與互聯網之間的融合與沖突。同時,解析各個國家正如何選擇自己的互聯網戰略,面對未來的發展與競爭。
第十集《眺望》
在時代開啟的黎明,人類未知的遠遠大於已知。本集基於今天的科技試驗和技術展望,眺望互聯網時代可能的未來。晶元技術、感測器、雲計算的飛速發展讓萬物相連和無處不在的智能化成為普遍,計算機、互聯網與生物技術的結合正呈現出人機共同進化的可能……人工智慧是否將會讓機器超越人類智慧?所有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相連是否將涌現出籠罩一切的「全球腦」?互聯網正創造著超出想像又關系人類命運的未來。人類需要思考互聯網對社會、人生和人類自身深遠的影響,在種種不確定性中,尋找科技與人性的平衡,有準備地迎接正在飛速到來的未來。
4. 互聯網中的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最近「區塊鏈」的熱度,一直高漲,可能大家都認為比特幣的瘋狂,會落到區塊鏈,有點像VR元年的時候,創業者都蜂擁而至,某種程度上,可能和那本書的名言有關:站在風口上 豬也能飛起來!但小米這「豬」,是一個非常精細的產品。
本文主要解讀一個創業者過渡解讀和放大的詞「去中心化」。
往往創業者或者某些執迷於創業的人,在公開場合中,說產品的時候會說,我們的產品是「去中心化」的。
對於事情,對於所謂的不明覺厲,人們是盲目的,那麼「去中心化」到底是什麼?要想了解「去中心」化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中心化」。
1、互聯網是信息傳遞的新的形式,中心化就是信息集中發布,參與者往往沒有話語權,這里的話語權就是引導輿論導向級別的話語權;
2、去中心化就是參與者可以有話語權,並且可以發聲,可以自由傳播信息;
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匱乏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的用戶群也是中心化形成的原因;
去中心化是如何形成的?
因為信息資源的規范導致中心化,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用戶群的上升,具備了構建去中心化的條件,同時用戶對於信息需求擴大。
5. 互聯網究竟帶來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
分兩個階段吧。
當互聯網大眾普及沖擊傳統等級社會時,變現的是去現實社會中的組織化、中心化。
如果從互聯網本身領域來看,互聯網也是有層級和中心的。
最簡單的,網路知道就有等級的分別。雖然你跟別人同時答題,結果也一樣,因為等級的關系,展示的優先順序就不一樣。這難道不是層級化和中心化?
總體來看,當下社會,互聯網以去中心化的趨勢為主。
6. 去中心化的內容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去中心化是指宇宙沒有中心,就是一片無邊界的物質組成,沒有中心點。
7. 為什麼說去中心化和開放是互聯網思維的中心
請重點參考加粗部分: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最早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是網路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在網路的一個大型活動上,李彥宏與傳統產業的老闆、企業家探討發展問題時,李彥宏首次提到「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他說,我們這些企業家們今後要有互聯網思維,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聯網,但你的思維方式要逐漸從互聯網的角度去想問題。現在幾年過去了,這種觀念已經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甚至企業以外的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人所認可了。但「互聯網思維」這個詞也演變成多個不同的解釋。
互聯網時代的思考方式,不局限在互聯網產品、互聯網企業。這里指的互聯網,不單指桌面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是泛互聯網,因為未來的網路形態一定是跨越各種終端設備的,台式機、筆記本、平板、手機、手錶、眼鏡,等等。互聯網思維是降低維度,讓互聯網產業低姿態主動去融合實體產業。
互聯網思維是怎麼產生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互聯網技術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其在商業層面的邏輯。工業社會的構成單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構成互聯網世界的基本介質則是無形的比特。這意味著,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學是一種稀缺經濟學,而互聯網時代則是豐饒經濟學。根據摩爾定律等理論,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要件——帶寬、存儲、伺服器都將無限指向免費。在互聯網經濟中,壟斷生產、銷售以及傳播將不再可能。
而且,一個網狀結構的互聯網,是沒有中心節點的,它不是一個層級結構。雖然不同的點有不同的權重,但沒有一個點是絕對的權威。所以互聯網的技術結構決定了它內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平等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在一個網狀社會,一個「個人」跟一個「企業」的價值,是由連接點的廣度跟厚度決定的。你的連接越廣、連接越厚,你的價值越大,這也是純信息社會的基本特徵,你的信息含量決定你的價值。所以開放變成一種生存的必須手段,你不開放,你就沒有辦法去獲得更多的連接。
所以,互聯網商業模式必然是建立在平等、開放基礎之上,互聯網思維也必然體現著平等、開放的特徵。平等、開放意味著民主,意味著人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經濟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經濟。
農業文明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土地跟農民,工業時代最重要的資產是資本、機器(機器是固化的資本)、流水線上被異化了的人。工業時代早期考慮最多的是異化的人,因為人也被當作機器在處理。人只是流水線當中的螺絲釘。
到了知識經濟的時代,最核心的資源,一個是數據,一個是知識工作者,就是德魯克在上個世紀末講的KnowledgeWorker。企業的管理也會從傳統的多層次走向更加扁平、更加網路、更加生態的方式。讓KnowledgeWorker真正能夠創造價值,變成任何一個組織和整個社會最重要、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8. 去中心化的互聯網,未來將分化出無數的興趣族群.出處是哪裡
你指的的這個事物本身的出處,還是對這件事情是否合理的出處,咱們先姑且不說這個問題,單單指這些興趣族群會出現的原因是社會專業化和勞動分工,貿易化,傳統文化,消費者偏好等經濟因素決定的,但是並不是說分化出許多興趣族群就會……哈爾濱電商講師 陶博
9. fatbook是一個區塊鏈去中心化圖書館嗎
fatbook去中心化圖書館,起源於2012年,取名於「Life is one fat book」,出自於深圳大學。將閑置書籍呈現於眾,通過贈送、交換、出借讓合法書籍流轉,每個人的書架都是大家的書架,每個人的書都是大家的書,每個人都是圖書管理員。
按照協議,只要共享在fatbook的書籍的永久權屬都是這個平台,而用戶只有書籍的臨時權屬,書籍的流通就是臨時權屬的流通,隨著用戶的增加,技術的越來越成熟。
fatbook很明顯是運用了區塊鏈技術。首先一個就是去中心化,或者叫做多中心化,每一個人都是一個點,可以進行分布式管理。
還有一個就是,每一個人的許可權都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可以借出借入,同時每一個人都不可以操作別人的「書架」,在權利上屬於同等關系。